Friday, 23 September 2016

第廿四日: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马太福音十一1-15

1 耶稣吩咐完了十二个门徒、就离开那里、往各城去传道教训人。
2 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作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
3 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4 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
5 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痲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6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7 他们走的时候、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到旷野、是要看甚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么。
8 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甚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么、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
9 你们出去、究竟是为甚么、是要看先知么.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10 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
11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12 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
13 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
14 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伊莱贾。
15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在马太福音之中,三次重复了完全一样的说话,就是『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11151391343)。除了在马太福音之中,类似的说话也出现在新约不同的地方,主要是指出所说的信息是重要的,是要用心聆听的。

      今天经文主要是关乎耶稣基督和施洗约翰的身份。首先是约翰打发门徒询问耶稣的身份,想知道祂是否那要来的基督。耶稣在回答之中,只是列举了祂的所作所为,而这些表现,正是在旧约以赛亚书611之中关于基督的预言。换句话说,耶稣基督的身份并不是一个秘密,而是已经在祂的言行之中清楚启示出来了。

     接下来,耶稣主动地与门徒讨论施洗约翰的身份,然后同样地引述先知的预言,指出施洗约翰是那被差遣在主面前预备道路的先锋。

     在这两段有关身份的讨论中,结束时都有一个警告性的提醒。关于祂自己的身份,耶稣基督提醒门徒,说:「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在耶稣基督的世代,门徒虽然可以看到耶稣的作为,但若是没有以信心接受祂就是基督,看到也是徒然,甚至会成为他们被定罪的原因。

     在论及施洗约翰身份之后,耶稣指出施洗约翰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译本这样表达:「从施洗的约翰的时候直到现在,天国不断遭受猛烈的攻击,强暴的人企图把它夺去。」反映着当时在信仰上有很多强烈的冲击,听的人需要小心分辨,也要忠心地持守天国的盼望。

     有耳的人自然会听到声音,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同样地用心聆听,清楚分辨。

思想:

上帝已经清楚地在圣经中向我们说话,我们有否把握机会,从上帝的启示之中学习,每日接受祂的教导呢?




Wednesday, 21 September 2016

第廿二日: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经文:马太福音十16-23 

16 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17 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
18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
19 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甚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
20 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
21 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
22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23 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

    马太从上一段针对当时的传道使命的吩咐,转到记述耶稣基督对长远的福音使命挑战的教导。上一段是门徒去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之中,现在却是如同羊在狼群中,耶稣对门徒教导的重点也因而改变了。

    门徒的处境,被比喻为羊在狼群之中。大部份中文译本都将这里翻译为羊进入狼群,只有吕振中译本保存着原文中那种「在中间」的意思,表示门徒已经在这些危机之中,将这些挑战描述成更紧迫的处境。在这情况之中,门徒需要有智慧。灵巧像蛇使人联想到创世记三1中蛇的狡猾,但这字后来的用法却是比较正面的,描述人在生活处事之中的智慧。另一方面,门徒也需要如鸽子的纯洁,甚至天真,使他们可以单纯地将天国福音的道传递。使徒保罗在罗马书十六19也表达了相似的信息:『但我愿意你们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门徒的生命,正如羊在狼群中间,要有明显的生命素质改变的见证。

     除了生活的见证,门徒也需要以言语作见证。耶稣基督在这里,主要提醒门徒不必忧虑,不但不需要为说什么话而忧虑,同时也不必为如何说话而忧虑。耶稣基督在这里并不是叫我们不要有任何预备,而是要我们着重这见证的来源。门徒的见证,不是要讲他们自己的说话,而是要传递天父的灵借着他们说的话。对于现代的信徒,圣灵的说话已经清楚全面地在圣经之中启示出来,因此我们的见证,也应该以圣经的教导为本。我们的经历,若不能有效地让听的人明白圣经之中的教导,就失去这见证的作用了。

     在整段的教导之中,耶稣基督预告着门徒将会受到极恶劣的对待,教会的历史也见证着这些困难。我们现在也需要常作预备,在困难的日子之中,以我们的生命,与及上帝的说话,向这世代作见证。

思想/祈祷:

1.   求上帝赐给我们智慧,以至可以在这世代之中仍然能够表现出单纯的信心;
2.   我们是否熟读圣经,以至知道上帝要向人说的是什么话?


Tuesday, 20 September 2016

第廿一日:传道的挑战

经文:马太福音十5-15

5 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
6 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7 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
8 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大痲疯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
9 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
10 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
11 你们无论进那一城、那一村、要打听那里谁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时候。
12 进他家里去、要请他的安。
13 那家若配得平安、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
14 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15 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读这段经文时,先要留意这里所作出的是一个阶段性的使命,而不是以后任何时间都同样要这样行。第56节将这使命的对象限定为以色列人,与马太福音中的最终大使命明显不同。虽然如此,这里的教导仍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这指示之中,耶稣基督要门徒不带生活所需地出去。一方面,这可能是提醒门徒,他们出去所要作的是事奉上帝的任务。在犹太人的米示拿传统之中,人上到圣殿山的时候,是不可以带口袋、拐杖和鞋,虽然这里的字眼与米示拿的规条有小小差别;但两者之间的相似可以让门徒想到他们是出去事奉上帝,是祂的仆人。我们今日出去传天国的福音,未必需要在衣着上有相同的限制,但我们却要在我们的行为表现上,显出我们是上帝的仆人。

    另一方面,他们不带任何物资上路,是要使他们成为以色列家的考验。耶稣基督指出他有这些命令,是因为按着旧约之中的教导,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耶稣再进一步吩咐门徒,进到城去,就要住在接待他们的家之中,直至离开。这是因为属上帝的子民,应该妥善地对待向他们传天国福音的使者,否则就要受到上帝的审判。同样,在现代的教会之中,我们需要合理地对待传道的人,使他们能够安心,而且专心地作传道的工夫。

    当考虑以上这方面的应用时,我们需要留意,这次的使命,是差遣门徒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之中,而并不是去那些从来没有听闻天国道理的人之中。因此我们不能期望宣教士被差派到宣教工场后,能够得到当地的接待和供应。我们自己才是接待和供应传道者的群体。

思想:

传福音是神圣的事奉,我们需要以尊敬、谨慎的心,让人看出我们是上帝的仆人;教会需要合理地供应传道人的生活,这并不单是执事会的行政决策,而是从每个会友的态度引伸出来的。



第二十日:十二使徒

经文:马太福音十1-4

1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
2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布、和雅各布的兄弟约翰.
3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税吏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布、和达太.
4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在提醒门徒要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之后,耶稣基督就立刻选召和差派十二个门徒。在记载主耶稣对这些要出去传道的门徒所作的吩咐之前,马太先介绍这些被耶稣基督选召的门徒。

    这个名单是每两个名字连在一起的,反映着耶稣基督的差遣不是单独的,在事奉上,队工是必须的。有些配合是自然的,这十二人之中有几位是兄弟,但另外的配搭却没有加上解释,所以重点不是配搭是否合适,而是队工的事实。

     这十二人之中,有几个是有额外描述的,有些可能只是交代关系,但有几个似乎是有特别的重点。当中西门彼得被特别着重,本来他被列在第一位,已经表明他在十二人之中的领导角色,但马太仍然在没有需要的情况之下,交代他是「头一个」,这反映着在初期教会之中,彼得作为犹太人中的使徒领袖,而且在马太福音之中,他也常常扮演着使徒的代言人的角色,可以说是马太所塑造的门徒样板,以致在以后的叙述之中,读者会更注意到彼得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是税吏马太,主要反映着耶稣基督的选择,不是基于他本身的敬虔与道德,而是因为他愿意跟从耶稣。一个人的出身背景,不能构成他事奉上帝的条件,但也不能否定他被主所用的可能。

     第三个有特别介绍的是奋锐党的西门,他代表着当时活跃在巴勒斯坦,期望以武力推翻罗马殖民统治的激进派。这反映耶稣基督虽然强调天国的盼望,但祂并不否定祂的跟随者有地上的政治理想。

     最后一位是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原文的表达是更加切身的,直译出来应该是「出卖他的加略人犹大」。耶稣的选择,不是因为他没有先见之明,以致作出了这个失败的选择,而是他愿意给每一个人机会。

思想:

耶稣所选召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无论我们自己的故事是怎样,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自己是否愿意被主所用。你愿意吗?


第十九日:求主打发工人

经文:马太福音九35-38 

35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36 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37 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
38 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这段经文响应着在四23的内容,再次以综览方式描述耶稣基督传道的事工。在第一次的描述之后,我们看到很多人聚集到耶稣那里,于是耶稣就在山上教导他们。

     在36节,马太以两个分词描述耶稣所看到的人的状况:首先,他们是「困苦」的,这字在新约之中只出现了四次,其中三次都是在福音书之中,描述那想求耶稣帮助的人不想「劳动」,以表示那些行动是不必要的,并且表达出当时的人生命之中的无奈,努力而没有果效;其次,他们是「流离」的,新译本翻译为「无依」,吕振中译本翻译为「沮丧」,可能带有被掉下以致没有盼望的意思。这不单是当时的人在历史处境之中的状况,现代人同样也在很多不必要的劳动之中,却找不到盼望。

     除了两个分词,马太也以比喻描述他们是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在2005年,土耳其盖瓦什的牧羊人,吃早餐时忽略了到处走的羊,先是一只跌落山崖,结果跟着走的千多只羊同样地跌下山崖,酿成四百多只羊死亡。[1]这段新闻清楚地反映羊没有牧人的境况,人如果没有福音,也是在这样的境况之中,盲目地跟随潮流,走向灭亡之路。

    耶稣基督对他们的响应,是怜悯他们。在新约之中,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怜悯的主词,而且这动词并不单单停留在感性上,而是有行动的。耶稣在这里的行动,是他对门徒发出的挑战,表示门徒需要代表着耶稣基督,将祂怜悯的行动,带到需要牧养的人群之中。

    但我们很多人的响应,只是停留在看,或者是在心中有一点感动,或是发表一些对这个世界的需要的意见。而耶稣基督所要的,却是我们主动地求那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

思想:

羊需要牧人,庄稼要有工人出去收割。我们是否愿意参与这福音的使命呢?



第十八日:耶稣乃是召罪人

经文:马太福音九9-17

9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10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
11 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甚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12 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纔用得着。
13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14 那时、约翰的门徒来见耶稣说、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甚么呢。
15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
16 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17 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这段经文记载了马太的蒙召。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位税吏是否就是马太福音的作者,但在这段经文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到马太福音的主题方向。

    在响应法利赛人的批评之中,马太记录耶稣引用何西阿书六6的话:『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并且挑战他们去揣摩这句话的意思。这句下半部的意思比较容易明白,上帝并不喜爱祭祀,是指在旧约之中所有的宗教礼仪,本身并不一定是上帝所要的,必须结合在这些礼仪中所代表的敬虔与认信,才是真正的讨上帝喜悦。

    至于上半句,则用了一个在旧约之中有很丰富意义的字,在这里译作怜恤、怜悯,而在旧约之中比较多用良善、慈爱。用在耶和华身上时,通常是描述祂的信实慈爱,表示耶和华对祂的子民有不离不弃的恩典。用在人的身上,特别是用在耶和华的选民上时,主要是指出他们应该在这与神与人立约的关系之中尽上责任。

    在何西阿书里,这句的重点似乎是在人的表现。先知以这句作为基础,指责以法莲的背约和不忠的行为;但耶稣基督在这里的运用,却在上下文之中指出病人需要医生、而祂来是要召罪人,可见耶稣比较着重祂向人所发出的怜悯行动,而不是在于这些税吏拥有上帝所喜悦的良善。这样看来,耶稣基督对何西阿书的运用,是超越了这句话本身的意义,从耶和华喜悦人的良善,推论到这要求的基础之上。上帝喜悦人的良善,因为祂自己是慈爱良善的主。

    耶稣基督来,使我们认识上帝的慈爱良善,我们也要成为祂的使者,将上帝的慈爱带到有需要的人之中


思想:

圣经在我们心中有何地位呢?我们是否不但记得圣经的说话,而且努力揣摩当中的意思,以致可以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呢?

Friday, 16 September 2016

第十七日:赦罪的权柄

经文:马太福音九1-8

1 耶稣上了船、渡过海、来到自己的城里。
2 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罢.你的罪赦了。
3 有几个文士心里说、这个人说僭妄的话了。
4 耶稣知道他们的心意、就说、你们为甚么心里怀着恶念呢.
5 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呢。
6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罢。
7 那人就起来、回家去了。
8 众人看见都惊奇、就归荣耀与 神.因为他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

     这段经文又有一个场景的转换。上一段明显是外邦人的地区,而在这一段之中,耶稣则回到自己的城里。马太没有用迦百农,而是以一个描述性的称呼,使读者特别注意到这是耶稣基督所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发生了两件马太要读者留意的事,分别是第二节中有人抬瘫子来,与及在第三节中文士的想法。这个重点在大部份译本都没有表达出来,只有圣经当代译本保存了原文之中两个平衡的「看啊」。从这个表达,马太指出这不但是一个神迹医治的故事,更是关于耶稣的身份与权柄的争议。

     这个争议的焦点,是人是否可以有赦罪的权柄。在马太福音之中,人是可以赦罪的,甚至是应该赦罪的,这道理在主祷文之中很清楚地表达了。但在这里,文士心中的议论,是指耶稣说僭妄的话,表示他们认为耶稣在这里所宣告的赦罪,是在神面前最终的判断。

     耶稣基督以一个问题回答这些文士,但这条问题本身却没有简单的答案。从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宣告赦罪是容易的,因为只是说话,并没有明显的效果可以证明这说话的是或非。从另一角度,叫瘫子起来行走也可以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只是处理了他表面上的问题,而未必真正解决他生命之中的终极需要。可能在这里,耶稣就是利用这问题的复杂性,与及文士对上帝权柄的重视,将祂医治的行动,与祂所拥有的赦罪权柄,更紧密地结连起来。

     我们可以从这段中的文士与上一段的加大拉人作比较。在上一段,加大拉人在一个属灵的事件中,看重物质上的损失。在这段中,面对一个肉体上的问题,耶稣却引导文士将焦点放在属灵的层次上。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提醒我们需要两者兼顾。

思想:

当我们遇到社会和生活上的问题时,是否能够一方面处理在地的需要,而同时不忽略背后属灵的需要呢?




第十六日:不信的人

经文:马太福音八28-34 

28 耶稣既渡到那边去、来到加大拉人的地方、就有两个被鬼附的人、从坟茔里出来迎着他、极其凶猛、甚至没有人能从那条路上经过。
29 他们喊着说、 神的儿子、我们与你有甚么相干.时候还没有到、你就上这里来叫我们受苦么。
30 离他们很远、有一大群猪吃食。
31 鬼就央求耶稣说、若把我们赶出去、就打发我们进入猪群罢。
32 耶稣说、去罢.鬼就出来、进入猪群.全群忽然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
33 放猪的就逃跑进城、将这一切事、和被鬼附的人所遭遇的、都告诉人。
34 合城的人、都出来迎见耶稣.既见了、就央求他离开他们的境界。

    在上一段之中,我们看到门徒的小信,但相比着这段之中的加大拉人,却是好得多了。

    在马太福音的描述之中,作者将重点放在耶稣基督与加大拉人之中。比较明显的,是马太没有提到门徒的参与,他们是上一段的主角,与耶稣基督一同渡海到这个地方。但当他们到步时,马太只是说耶稣既渡到那边,而将门徒推到背景之中。另一方面,那两个被鬼附的虽然有一定的戏份,但马太都只是交代出故事的情节,不像马可那样对于被鬼附者的处境与经历有深刻的描述。

    污鬼的说话,指出时候还没有到,这可能是指污鬼最终被灭的时候,因此他们要求另一个暂时寄存的空间,而耶稣也只是简单地命令他们去,经文也没有交代这些鬼与猪群一同淹死后去了哪里。经文的重点不是鬼的去向,而是耶稣基督的权柄,与及祂对人的拯救。

    在马可福音的记载之中,放猪的人向城中报告后,他们就出来看,特别是看到那原本被鬼附的人的状况。但在马太福音之中,他们出来,见到耶稣,就央求祂离开。马太没有交代过程,而是直接地将结果带出来,他们对耶稣基督的拒绝,是立即、全面的。

    在这短短的叙述之中,马太两次使用了「央求」一词。第一次是鬼央求耶稣批准他们进入猪群,另一次就是城中的人央求耶稣基督离开他们。这可能反映着马太想读者更紧密地将这城的人的行动,与污鬼的行动连结起来。耶稣来,是要捆绑魔鬼,使人得到释放,但若人拒绝接受耶稣基督的工作,就好像被鬼附的,只是从一个困境进到另一个困境之中。

思想:

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耶稣基督的工作呢?我们虽然相信了福音,但是否同样地接受耶稣基督的福音使命呢?


Wednesday, 14 September 2016

第十五日:小信的人

经文:马太福音八23-27 

23 耶稣上了船、门徒跟着他。
24 海里忽然起了暴风、甚至船被波浪掩盖.耶稣却睡着了。
25 门徒来叫醒了他、说、主阿、救我们、我们丧命啦。
26 耶稣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甚么胆怯呢.于是起来、斥责风和海、风和海就大大的平静了。
27 众人希奇说、这是怎样的人、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这段经文是八至九章之中的第四个神迹故事,也是马太福音之中的第一个平静风和海的故事。

     这故事的上半部没有什么特别,马太只是简单地叙述了门徒跟随耶稣上船,在海上遇上风暴,以致他们在害怕之中叫醒耶稣救他们。当然,若我们记得门徒之中有几个本身是渔夫时,就知道他们当时所遇到的,并不是一般的风暴,甚至可能是他们从未见过,且是特别大的风暴。耶稣基督被叫醒后,首先斥责门徒,然后斥责风和海。风和海在耶稣基督斥责之后就平静了,而且是夸张地大大平静了。相比之下,门徒却是希奇,心情上未能平复。

     在这简单的叙述之中,有两点值得留意:

     首先,耶稣基督称呼门徒是「小信的人」,这字在新约之中只出现过五次,其中四次是在马太福音之中,而且对象都是门徒,这反映马太福音对门徒角色的描绘重点。门徒虽然愿意跟随耶稣,相信祂是那要来的基督,但他们仍是小信的,会胆怯的,没有能力自己去面对各样的挑战。他们虽是小信的人,但因为耶稣与他们同在,他们就可以经历使人震撼的事,甚至可以成就震撼世界的福音使命。

   第二方面,众人在这事结束时,在希奇之中发出关于耶稣身份的问题:耶稣是怎样的人,连风和海也听从祂?这反映耶稣基督全面性的权柄,在他们的经验之中,风和海是最难掌握,不能预测的,却仍然要服在耶稣的吩咐之下。经文之中没有解答他们的问题,也是要读者思想,这位我们所相信的耶稣基督,究竟是怎样的人?

思想:

我们都是小信的人,可能会因为小信而胆怯、忧虑、疑惑,但我们需要认定,我们所倚靠的,并不是我们自己的信心大小,而是我们所信的上帝。


Tuesday, 13 September 2016

第十四日:跟从耶稣

经文:马太福音八18-22

18耶稣见许多人围着他,就吩咐渡到那边去。
19有一个文士来,对他说:「夫子,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
20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21又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22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

     在昨日的灵修之中,我们看了耶稣基督的一个神迹故事。今日的灵修经文,主要着重八至九章之中的第一及第二个门徒的故事,思想作门徒跟从耶稣的意义。

     在叙述设计上,这两个门徒故事是一组的。八18指出耶稣要渡到另一边,至八23耶稣上船,而且门徒也跟着祂。因此这个段落的开始和结束,将门徒跟从耶稣,与主一同执行祂要来成就的使命,清楚地成为这段落的主题,中间则记载了两个不知名的小角色与耶稣的对话。圣经没有交代这两个人是谁,也没有叙述他们的响应,焦点完全集中在耶稣与他们的对话中。这两段简短的对话,清楚地表达出跟从耶稣的挑战。

    在第一段之中,那文士基本上说出他跟从耶稣的目标方向,指出无论耶稣往哪里,他都愿意跟从。但耶稣基督的响应,却是着重过程,指出祂自己的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需要也没有。因此跟从者也需要有充分的心理预备,面对物质上的缺乏。作门徒虽然不一定会贫穷,但却一定要有经历贫穷与缺乏的心志。

    第二段指出关系的优次选择。有人会认为耶稣对这门徒的要求有点不近人情,其实耶稣的响应,不但与文化习惯上的重要价值相违背,甚至也违反了圣经高举孝敬父母的价值。耶稣的响应说明了跟从祂的重要性和逼切性,祂并不是要说埋葬父亲不重要,而是要表明跟从祂比任何最有价值的任务还更重要。特别在耶稣的时代,跟从耶稣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祂也清楚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时间短暂,因此更是不能等待。

    我们虽然不知道我们自己是否只有短暂的时间,但也需要好好把握那可能随时失去的机会,从而跟从耶稣,完成祂的使命。

思想:

跟从耶稣是一个优先次序的选择。我们以什么态度对待我们的信仰呢?信仰在我们心中占什么位置呢?福音的使命在我们生活的选择上又占什么位置呢?


Monday, 12 September 2016

第十三日:大的信心

经文:马太福音八5-13 

5耶稣进了迦百农、有一个百夫长进前来、求他说、
6主阿、我的仆人害瘫痪病、躺在家里、甚是疼苦。
7耶稣说、我去医治他。
8百夫长回答说、主阿、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9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作这事、他就去作。
10耶稣听见就希奇、对跟从的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
11我又告诉你们、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一同坐席.
12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13耶稣对百夫长说、你回去罢.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那时、他的仆人就好了。

    马太福音第八至十章清楚地分成两部份:八至九章记载耶稣生平的一些小故事,显出祂的能力和权柄,证明弥赛亚的身份。第十章则记载祂差遣门徒去传道。

    第八至九章由九个神迹故事和四个关乎门徒意义的故事组成,这些故事在马可和路加福音中是分别记载在不同的地方,可见将这些事迹编在一起是马太的安排,一方面承接着登山宝训关于耶稣权柄的主题,另一方面要引入耶稣(与及门徒)的使命。

    今日的灵修的重点,是这段之中的第二个神迹故事,思想耶稣基督的能力与及对祂的信心的意义。故事的焦点是那位百夫长与耶稣基督的对话,在百夫长的回答之中,他强调他相信耶稣基督的属灵权柄。在他自己的经验之中,他可以行使权柄,使别人为他成就他所吩咐的事;但他所要求耶稣的,就只是一句说话,而不是要他差派一个手下去完成工作。他不但相信耶稣基督有能力,更相信祂有最终的权柄。

    我们会比较容易相信能力,我们渴望有形的恩赐,实质的事工,因为这些都是在人的经验之中可以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我们更应该着重上帝的说话,并祂在圣经之中所启示的应许与教导。神借着使徒和先知,将祂对我们的心意表明,我们是否愿意服在祂话语的权柄之下呢?

    马太记载耶稣对百夫长的响应,反映着马太福音的最终目标,是要读者认识到,福音要传到外邦人之中。因为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们对上帝的拯救存着信心与盼望,就可以在天国之中坐席。百夫长是当时罗马统治者派驻在当地的管治势力,对当地人民来说是敌对势力的代表,但耶稣基督的福音是超越民族界限的,甚至是超越政治上的敌我界线的。


思想:
我们是否相信福音,与及福音使命的普世性?我们是否愿意因着福音的缘故,接纳与我们有很大差异的人在我们的教会或团契之中?

第十二日:异端的挑战

经文:马太福音七13-27

13「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14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15「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
16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
17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
18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
19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20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21「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22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23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24「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盘石上;
25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盘石上。
26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27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教会常常面对不同异端的入侵,面对着这些挑战,最重要是我们自己对福音信仰有好的掌握,这正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最后教导。

    马太七13-27是登山宝训的结语,响应着引言之中的九福宣告,以三个比喻带出对我们的挑战。在这三个比喻之中,第二个比喻中的两种树(15-23)似乎是指出外在的异端挑战。但第一个和第三个比喻,两种门路(13-14)和两种根基(24-27)都应该是指对读者本身的提醒。因此,整段的应用方向是要信徒在外在异端挑战的情况之下,能够选择合适的信仰生活方向,并且在此事上实际地行出来,以致有稳固的根基。

    我们首先要选择进窄的门。窄门在性质上代表着这路是要求个人的选择。在阔的门,我们可能是跟着别人,因为群众的压力或影响而走上,但窄的门是一个一个地进入的。因此,我们的信仰,必须经得起个人化的考验。当没有人和你一起时,你是否仍然能够持守对神的依靠与委身?

    第二方面,我们要能够分辨出真、假、正、邪的信仰。这段信息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种角度比较直接,是从自己看别人,特别是那些要领导我们的人;另一种角度,是看自己,提醒自己需要持守和实行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因此,我们要小心,不要单单将着眼点放在别人身上,因为论断人的,也同样会被论断。我们要小心自己,要因着我们所信的,结出美好的果子。

    最后,耶稣基督以两种根基来总结和重申上两个比喻的教导。

思想:

耶稣所传天国的信息,是要我们作出选择,而且不单是头脑上的选择,而是要实在地行在其中,以致结出合乎这福音信仰的果子。因为这样,我们的信仰才可以经得起考验,无论是异端暗中的入侵,或是世俗文化的公开挑战,都不能使我们动摇。

第十一日:不要论断人

经文:马太福音七1-12

1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2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
3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4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5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纔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6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他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7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8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9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
10求鱼、反给他蛇呢。
11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
12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论断人是每个人都会容易犯的错,我们看到问题在别人身上,就没有太多压力要反省自己的问题。耶稣基督对论断的教导也很简单,说明我们为什么不要论断别人。第二节先指出主要原因:我们如何对人,别人也会照样对我们。在这之后,耶稣用了几个比喻更清楚地解释这道理。

    第一个比喻是自己眼中的梁木。我们时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可以看得清楚,其实却不明白自己拥有很多纠缠不清、先入为主的思想。这些连自己都不能弄清楚,但又总是觉得理所当然的价值观,是人与人关系之中最危险的元素。耶稣基督不是要我们放弃自己的意见,而是要我们除去那些使我们看不清楚的障碍。

    第二个比喻很难理解,一般都将这与不论断的命令作为对比,指出虽然我们不应论断,但我们需要有智慧地分辨是非。有的甚至将这比喻应用在圣餐礼仪之中,作为否定一些人参与圣餐的根据。这些理解均忽略了这个比喻的重点,就是若我们将圣物给狗,我们是会被反击的。在上下文之中,第一和第三个比喻都是使用讽刺的方式表达的,因此有理由相信这里不一定是直接命令,而是带着讽刺地说出,若我们以论断的心态行事,将自己的东西看为圣物、珍珠,却将对方看为猪、狗,我们就会受到反击。

    第三个比喻,也是用讽刺的方式,指出上帝对我们恩典的丰富,暗示我们没有需要不公平地对待别人,靠着论断别人而使自己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上帝既然将最好的东西给我们,甚至是超过我们所求,我们就应该更以恩慈待人。

思想:

我们需要承认,特别是在现代非常撕裂的社会,会有哪些与我们持不同意见的人。我们需要求神保守,以致可以对这些持不同意见的人互相尊重,将上帝的恩典活出来。


Friday, 9 September 2016

第十日:无忧的人生

经文:马太福音六19-34
 
19「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
20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21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22「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
23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24「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玛门(玛门:财利的意思)。
25「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甚么,喝甚么;为身体忧虑穿甚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26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牠。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27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或译:使身量多加一肘呢)?
28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
29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30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31所以,不要忧虑说,吃甚么?喝甚么?穿甚么?
32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
33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34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忧虑是最强力的杀手,这是众多医生及心理学家所得出的清楚结论,而忧虑的基本状态就是不断重复地思想同一问题。而且忧虑是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问题,甚至会有恶性循环,以致我们会忧虑自己会被忧虑所影响。在马太的登山宝训的开始,耶稣宣告了8+1的福(九福),但耶稣不单是宣告了福气,也在下文之中,让门徒知道,怎样才可以实在地活出生命的福气。在六19开始,耶稣将焦点转到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之中。马太六19-34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段:19-24指出无忧生活的价值基础,而25-34则指出这无忧人生的盼望和应用方向。

    马太六19-24使用了三个比喻性的教导,指出信徒应有的价值基础。首先是财宝、第二是眼睛、最后是事奉。这三个比喻之中,眼睛的比喻是全段的中心,指出重点是我们的价值,需要看得清楚正确,而第一和第三个比喻,就是要说明什么是正确价值的内容。忧虑,通常是因为我们将一些不是必需的看成为必需的,将一些不重要的东西变为重要。我们一般认为金钱是必须的,虽然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因此我们都会非常着重在地上所积存的财富。但近年的经济情况让我们看到,这些积蓄真是可以在转眼之间就失去。所以,金钱不但不可以提供保障,更增加我们的忧虑。

    为什么我们不需要事奉金钱,为生活忧虑呢?在六26-30之中,耶稣用了两个很简单的例子,指出天父对我们的照顾。但在解释和应用这段经文时,我们要小心,因为这里不是叫我们不工作,而是要留意作甚么。天上的鸟,不是没有工作,只是牠们不需为食物而工作。其实雀鸟在自然界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这世界继续存留的重要元素,只是牠们的作用,肯定不是在于如何努力为自己提供食粮。田野的草所穿上的,也不是它们生命的焦点。

    天父为天上的鸟提供食物,使牠们可以作成雀鸟的本份,天父又为野地的草提供华丽的装饰,使它们有尊严地作为投到炉中的燃料。

思想:

这两个例子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需要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工作的目标不应只是让自己有衣有食,而是在于成就天父要我们作成的工。人必有忧虑,但面对忧虑的解决方法,不是要完全没有忧虑,而是要为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事情挂念。当我们专心于应该记挂的事,就不会有精神去为那不应记挂的事忧虑了。耶稣在结束这段教导时说:「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有一个真正无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