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9 March 2018

3月26日 展開翅膀

經文:以賽亞書八章5~8

5耶和華又吩咐我: 6「這百姓既厭棄西羅亞緩流的水,喜歡利汛以及利瑪利的兒子, 7因此,看哪,主必使亞述王和他的威勢如大河翻騰洶湧的水上漲,蓋過他們,必上漲超過一切水道,漲過兩岸, 8必沖入猶大,漲溢氾濫,直到頸項。他展開翅膀,遮蔽你的全地。以馬內利啊!」
面對亞蘭王及以色列王的聯軍,亞哈斯沒有尋求由神而來的兆頭,對神拯救的計劃沒有興趣,他只有興趣與亞述結盟,期望倚靠亞述成為他自己的拯救。然而,亞述只不過是剃頭刀,只不過是耶和華拯救猶大國的工具,並不是亞哈斯應該倚靠的對象,反而,上主自己會賜下一個兆頭,就是有婦人懷孕生子,這兒子名叫以馬內利,成為指向從神而來拯救的記號,為猶大國帶來盼望。
八章7~8節指出,當亞述日後打敗北面兩個國家的聯盟之後,他將會南下攻打猶大國以及耶路撒冷,因而他不是一位可靠的盟友,也不是猶大國最終的倚靠對象。然而,以馬內利的記號仍然有效,這記號除了指向脫離北方兩國聯軍的威脅外,八章7~8節更採用這記號來說明猶大國也可同樣脫離亞述的威脅。

8節是一節比較難解釋的經文,這節一方面說明亞述這洪水的威力,另一方面又說明亞述展翅的圖像,到底這展翅的鳥是「捕食」的鳥還是一個「保護」的鳥?經文說明洪水展開,正如這鳥展開一樣,所以兩者的圖像都是相同的,既然洪水展開是要破壞,這鳥的展開便似乎被理解為「捕食」,而非猶大所期望的「保護」。不過,就算洪水有多利害,都只會到達「頸項」,代表最終猶大國不會完全被滅,這樣預言的目的並非要毀滅猶大國,而是要讓猶大國知道自己是正處於神的管教當中。亞述既然是耶和華的工具,耶和華便可利用他來實施對猶大國的管教,而以馬內利的信息說明神在任何情況當中都是與神的子民同在,就算猶大國正接受管教,也不影響神的同在。

思想:

以賽亞書七章18~25節指出亞述是神拯救猶大國的工具,但八章7~8節卻說明亞述是神管教猶大國的工具,同樣的亞述,對猶大國而言卻帶來兩個不同的神學意思。這樣,亞述既反映了神的拯救,也反映神的管教,兩者原來都是一個銀幣的兩面,指出神帶著拯救的心意來管教,也帶著管教的心意來拯救,兩者同樣都顯出神對猶大的愛,而這愛便是由以馬內利的記號述說出來,叫我們明白自己對神來說何等重要。對你而言,是否也同樣看見神管教的心意,以及祂藉以馬內利顯示在管教中同在的應許?






3月25日 剃頭刀亞述

經文:以賽亞書七章18~25

18「那時,耶和華要呼叫,召來埃及江河源頭的蒼蠅和亞述地的蜂; 19牠們都必飛來,停在陡峭的谷中、巖石縫裏、一切荊棘叢中和片片草場上。20「那時,主必用大河外雇來的剃頭刀,就是亞述王,剃去你的頭髮和腳毛,並要剃淨你的鬍鬚。21「那時,每一個人要養活一頭母牛犢和兩隻母羊; 22因為奶量充足,他就有乳酪可吃,國內剩餘的人也都能吃乳酪與蜂蜜。23「那時,凡種一千棵葡萄樹、價值一千銀子的地方,必長出荊棘和蒺藜。 24人到那裏去,必帶弓箭,因為遍地長滿了荊棘和蒺藜。 25所有鋤頭刨過的山地,你因懼怕荊棘和蒺藜,不敢到那裏去;只能作放牛之處,羊羣踐踏之地。」

這一段最多出現的字是「那時」或「在那日」,說明耶和華拯救的日子將會如何。在那日,神便會用亞述作為剃頭刀,代表亞哈斯心中所期望倚靠的亞述,其實是耶和華手中的工具,用來刑罰那二王。不過,在此我們要留意,神的計劃原來是把亞述成為手中的工具,在本質上,與亞哈斯心中期望與亞述結盟所帶來的後果原來是一樣的!但這樣很奇怪,明明經文帶出神的計劃與人的計劃的對比,為何到頭來所有的計劃都一樣呢?

原來,雖然計劃實質的運作與內容是一樣,但背後卻帶有兩個不同的意思。亞哈斯視亞述為結盟的對象,這便等於視亞述為自己心目中的神明,由於以色列民是恩約的子民,他們的結盟對象只可以是耶和華,現在亞哈斯卻期望與亞述結盟,便等於對耶和華背約。反之,神的計劃卻視亞述只不過是一個實踐神計劃的工具,既然是工具,神對亞述的態度就是冷漠的,祂只關心以色列民的拯救。因此,同一個亞述,背後帶有兩個不同的前設,在神的角度看來,亞述是神的工具,在亞哈斯看來,卻是結盟及倚靠的對象。到底我們會不會也把成就神計劃的東西視為自己的偶像呢?

耶和華是憐憫以色列民的神,就算以色列民背叛祂及違反祂的命令,祂也不會收起任何好處而不賜予他們。亞哈斯沒有興趣求從神而來的兆頭,他心中只願倚靠亞述的勢力,然而,耶和華沒有因此而改變祂拯救的計劃,祂還是使用亞述作為實踐祂計劃的工具,就算人向神完全失信,神還是可信的。

思想:
無論人對神的敬畏程度如何,神的計劃還是會實踐,這表明神對人的拯救與憐憫並非倚賴人的回應與順服,表明神對人的恩典是無條件的。然而,當人把神的恩典變成偶像,愛神所賜的福氣過於神本身,愛亞述過於神,那麼人便無法明白甚麼是恩典,也無法與神聖的拯救接軌。求主幫助我們,讓心靈的眼睛能看見從神而來的拯救計劃,亞述原來不是拯救者,他們只不過是神手上拯救的工具而已。


3月24日 以馬內利

經文:以賽亞書七章10~17

10耶和華又吩咐亞哈斯: 11「你向耶和華你的 神求一個預兆:在陰間的深淵,或往上的高處。」 12但亞哈斯說:「我不求;我不試探耶和華。」 13以賽亞說:「聽啊,大衛家!你們使人厭煩豈算小事,還要使我的 神厭煩嗎? 14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預兆,看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 (「以馬內利」意思是 「 神與我們同在」) 15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乳酪與蜂蜜。 16因為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兩個王的土地必被撇棄。 17耶和華必使亞述王臨到你和你的百姓,並你的父家,自從以法蓮脫離猶大的時候,未曾有過這樣的日子。

14節最受重視,因為這句話被馬太福音一章23節所引用,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引用呢?如果我們在以賽亞書的場景中來理解七章14節時,便明白以馬內利的應許指向兩國聯軍滅亡的應許,因而是一種對於未來將要發生的事的預言(predicton),而這位兒子的身份有可能是亞哈斯的兒子希西家,又或者是以賽亞先知的兒子,並不可能是指耶穌基督(700年後出世的兒子),因為預言的內容說明,這兒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兩個王的土地必被撇棄。」,可見這不是指耶穌基督。

根據以賽亞書的場景來理解七章14節時,馬太福音一章23節的引用便顯得奇怪,事實上,如果我們用預言(prediction)的角度來看時,馬太福音的引言真的是不合理,但如果我們用預表(type)的角度來看時,情況便顯得合理很多,就是說,馬太福音的作者把以賽亞書當中的神學意念(theological ideas)藉著預表的轉移(typological transfer)來轉到嬰孩耶穌身上,以賽亞書的嬰孩是軟弱,嬰孩耶穌也是軟弱;以賽亞書的嬰孩是記號,嬰孩耶穌也是記號;以賽亞書的嬰孩的記號指向拯救,嬰孩耶穌也指向救恩。這些神學意念的轉移讓閱讀馬太福音的人看出耶穌基督的拯救,祂以一個弱者的姿態出世,卻在馬槽當中成為軟弱的記號,最終指向全人類的救恩。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是「雙重應驗論」(double-fulfillment theory),這嬰孩的記號在以賽亞書第七章的場景中是一種預言,但在馬太福音的引用卻是一種預表。

思想:
「嬰孩」的圖像在這裡說明一切,這「嬰孩」的名字是以馬內利,就是神的同在的意思,「嬰孩」以一個兆頭的形式出現,並不代表這「嬰孩」有任何明顯的神蹟,因為兆頭只是一個記號,指向亞哈斯真正的拯救,就是聯軍被殺而得的拯救,也同時指向耶穌基督,為全人類帶來救恩。因此,請把你生命的主權交給神,祈求神顯出祂的兆頭,這兆頭不一定是神神怪怪,有可能是一個很普通的嬰孩,而這嬰孩便是人得拯救的記號,指向永恆的救恩。你看見嗎?


3月23日 求一個兆頭

經文:以賽亞書七章10~17

10耶和華又吩咐亞哈斯: 11「你向耶和華你的 神求一個預兆:在陰間的深淵,或往上的高處。」 12但亞哈斯說:「我不求;我不試探耶和華。」 13以賽亞說:「聽啊,大衛家!你們使人厭煩豈算小事,還要使我的 神厭煩嗎? 14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預兆,看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 (「以馬內利」意思是 「 神與我們同在」) 15到他曉得棄惡擇善的時候,他必吃乳酪與蜂蜜。 16因為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兩個王的土地必被撇棄。 17耶和華必使亞述王臨到你和你的百姓,並你的父家,自從以法蓮脫離猶大的時候,未曾有過這樣的日子。

神要求亞哈斯求一個預兆,預兆就是記號的意思,記號不是甚麼神奇的東西,它通常都是平凡的嬰孩、馬槽、星星等等,但這些平凡的東西卻指向從神而來的救恩。神知道人在等待拯救出現之前,需要有一個記號來讓人安心,所以神便主動要求亞哈斯求一個記號,但亞哈斯說他不求,原因是他不想試探神,表面看來,這理由是敬虔的,但當我們看看神的回應時,便知道這回應叫神厭煩,說明了亞哈斯真正的興趣並不是從神而來的救恩,而是要自己想方法與亞述結盟來解決當下的問題,可能他認為神的救恩計劃太不具體,認為要等待救恩實在太麻煩了,也不是成熟的人應有的做法,說到底,他根本沒有興趣求任何的記號。

亞哈斯對記號的冷感,是否因而否定了神對猶大國的拯救?不是,人沒有興趣求記號,神卻主動給人一個記號: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這個記號,在人看來沒有任何特別,因為「童女」不一定解作處女,有可能只是一位已婚或快要結婚的女子,在當時的以色列地,很多女子都會懷孕生子,有甚麼特別?這說明了記號並非人眼睛所容易看見的東西,有可能不是很偉大的神蹟奇事,秘訣是,只有神開了人的眼,人才可以看見(關於七章14節在新約的引用,請參考明天的靈修)

這個將要出生的嬰孩就是記號的內容,指向一個必會發生的預言:「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你所憎惡的那兩個王的土地必被撇棄。」原來,嬰孩的成長年期成為那聯盟二王的計時器,當這孩子還不知道棄惡擇善時,那聯盟的二王便會被打敗,因此,嬰孩的成長成為記號,指向從神而來的拯救,這嬰孩在人看來是軟弱的,就算他成為記號,也沒有改變他軟弱的象徵,然而,這軟弱的生命能見證神的拯救,確實是奇妙的事。

思想:嬰孩的兆頭亞哈斯看不上眼,亞哈斯一心只想著與亞述結盟的計策,心中容不下軟弱的嬰孩。然而,神的能力卻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軟弱能叫人見證拯救。到底你的思維貼近亞哈斯對成功的追求,還是貼近軟弱的嬰孩?神如何使用你的軟弱來見證祂的拯救?


3月22日 若不信,就不穩

經文:以賽亞書七章1~9

1烏西雅的孫子,約坦的兒子,猶大王亞哈斯在位的時候,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以色列王比加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卻不能攻取。 2 有人告訴大衛家說:「 亞蘭與以法蓮已經結盟。」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顫動,好像林中的樹被風吹動一樣。3 耶和華對以賽亞說:「你和你的兒子施亞雅述 (「施亞雅述」意思是「餘民要歸回」。) 要出去,到上池的水溝盡頭,往漂布地的大路上,迎見亞哈斯, 4 對他說:『你要謹慎,要鎮定,不要害怕,不要因利汛和亞蘭,以及利瑪利的兒子這兩個冒煙火把的頭所發的烈怒而心裏膽怯。 5 因為亞蘭、以法蓮,和利瑪利的兒子設惡謀要害你,說: 6 我們要上去攻擊猶大,擾亂它,攻破它來歸我們,在其中立他比勒的兒子為王。 7 主耶和華如此說:這事必站立不住,也不得成就。8 因為亞蘭的首都是大馬士革,大馬士革的領袖是利汛;六十五年之內,以法蓮必然國破族亡,9 以法蓮的首都是撒瑪利亞;撒瑪利亞的領袖是利瑪利的兒子。你們若是不信,必站立不穩。』」

經文第3節提到神吩咐以賽亞帶同他的兒子同去見亞哈斯王,而他兒子的名字是「施亞雅述」,這名字的意思是「餘民要回歸」,叫我們看見「孩子/嬰孩」的主題。這兒子的名字出現在以賽亞見亞哈斯之前,似是預言猶大國將會亡國,也將會有餘民的出現,亦即是那些在爭戰中得到恩典存活的人,而「餘民」這詞可以解作「只有餘民」,強調神的恩典只會歸到餘民身上。再者,「餘民」在眾人眼中是軟弱的,而「孩子/嬰孩」也是在亞哈斯面前被看為軟弱的,因此,「孩子」的名字是「餘民必回歸」,代表這軟弱中的軟弱成為一個記號,說明就算神的子民被擄,神也有能力帶來拯救,讓神的子民回歸,這樣,那看似軟弱的「孩子/嬰孩」竟然成就神的心意。

經文第4節描述「冒煙火把」,由於「冒煙火把」沒有火只有煙,象徵沒有實質的攻擊力,就算兩國聯軍看似強大,但他們卻沒有實質的攻擊力。要留意,兩個聯盟的王在第6節當中「宣佈他們的計劃」,但7~9節卻說明耶和華「宣佈神的計劃」,並且在第7節說明這兩個聯盟的計劃不會確立,並且要以「相信」(Amen)來回應神的計劃:「你們若是不信,必站立不穩。」(9)

思想:

這樣,神的計劃似乎沒有實質可看見的東西,也不是一種人類經驗而得的效果,是人依常理所不能理解的。然而,神的計劃卻要求人的回應是「相信」(Amen),這是一種嬰孩般的相信。人的計劃傾向於細節,以為連人類沒有能力觸及的領域都可以拿來計劃,但實況是有很多細節是不能計劃的(unplannable),如果我們要計劃那不能計劃的(plan unplannable),人便等於充當神的角色了。現在,聯軍要計劃,但神卻獨行其事,祂有祂自己的計劃,亞哈斯能做的,便只是Amen。而你也願意Amen神的計劃嗎?


3月21日 嬰孩還是亞述?

經文:以賽亞書七章1~9

1烏西雅的孫子,約坦的兒子,猶大王亞哈斯在位的時候,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以色列王比加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卻不能攻取。 2 有人告訴大衛家說:「 亞蘭與以法蓮已經結盟。」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顫動,好像林中的樹被風吹動一樣。3 耶和華對以賽亞說:「你和你的兒子施亞雅述 (「施亞雅述」意思是「餘民要歸回」。) 要出去,到上池的水溝盡頭,往漂布地的大路上,迎見亞哈斯, 4 對他說:『你要謹慎,要鎮定,不要害怕,不要因利汛和亞蘭,以及利瑪利的兒子這兩個冒煙火把的頭所發的烈怒而心裏膽怯。 5 因為亞蘭、以法蓮,和利瑪利的兒子設惡謀要害你,說: 6 我們要上去攻擊猶大,擾亂它,攻破它來歸我們,在其中立他比勒的兒子為王。 7 主耶和華如此說:這事必站立不住,也不得成就。8 因為亞蘭的首都是大馬士革,大馬士革的領袖是利汛;六十五年之內,以法蓮必然國破族亡,9 以法蓮的首都是撒瑪利亞;撒瑪利亞的領袖是利瑪利的兒子。你們若是不信,必站立不穩。』」

南國的猶大國面對前所未有的威脅,就是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以色列王比加上來攻打耶路撒冷,而且亞蘭與以法蓮(以色列)已經同盟,這兩個北方的敵人非常強大,所以猶大王和百姓的心都跳動,好像林中的樹被風吹動一樣。

以賽亞書由第七章開始直到第三十九章,主要的主題便是倚靠,並且經文多處都用對比帶出這主題,其主要的基調就是說明:到底猶大國的信靠對象是地上列國的君王,還是耶和華?而就第七至十二章而言,「嬰孩」與「亞述」便是一個對比,「亞述」這字出現了十次(171820;八7;十51224;十一1116)而關於「嬰孩/兒子/少年」的相關概念也出現了六次(314;八3818;九6),這兩個關鍵的意念形成對比,說明人看來軟弱的東西反而是真正的強大,而強大的東西反而是軟弱的。這樣,當亞哈斯王期望與亞述結盟來對抗別國聯軍,耶和華卻藉著以賽亞宣告真正能倚靠的便是沒有能力的嬰孩。

以賽亞書七章所描述的歷史,相信就是王下十六7-9及代下二十八5-9所記載亞哈斯王如何尋求亞述幫助的故事。亞哈斯王尋求亞述的幫助,只會帶來短暫的利益,但長遠來說,亞述將會成為猶大真正的威脅,與亞述合作便代表要與亞述立下盟約,此約可能包括與她神所立的約,承認亞述對猶大的主權。

思想:

到底你生命的主權是由誰定義的呢?或許我們容易為到眼前的短暫利益而輕易放棄對神的倚靠,我們或會計算,認為比較可靠的就是那如亞述一般的強大勢力,殊不知這個所謂的強大勢力卻要求倚靠它的人失去向耶和華的效忠,如果我們倚靠它,便等同背叛耶和華。相反地,「嬰孩」的記號叫我們想起軟弱的東西,這些軟弱的東西看似沒有前途,卻正正提醒我們倚靠那真正可靠的耶和華,當記號所表達的信息越軟弱,它所指向的救恩便越真實,如果神的子民能看見這心意,他們便不會重複地犯亞哈斯的錯誤了,你也願意倚靠耶和華而非心目中的「亞述」嗎?


3月20日 要到幾時為止呢?

經文:以賽亞書六章11~13

11我就說:「主啊,這到幾時為止呢?」他說:「直到城鎮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無一人,土地極其荒蕪;12 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國內被撇棄的土地很多。13 國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然而如同大樹與橡樹,雖被砍伐,殘幹卻仍存留,聖潔的苗裔是它的殘幹。」

就算召命何等真實,召命所帶來的局面卻是殘酷的,因著以賽亞忠於召命,他才會招來別人的反對,到底面對這樣沒有果效的事奉,以賽亞先知如何自處呢?當我們看經文,便發現他面對殘酷的現況向神發出質問:「主啊,這到幾時為止呢?」要明白,「要到幾時?」(How Long?)是詩篇集當中哀歌常常有的格式,這格式帶出向神直接的質問與投訴,直指神是一切苦難的源頭,也是一切不公平待遇的最終原因,現在以賽亞用「要到幾時?」向神質問,正正合乎了這種哀歌的傳統,代表了以賽亞被召時,正處於極度不安的苦難中,而苦難的來源便是神的呼召。對以賽亞來說,蒙召不是一件喜樂的事,活出召命是一件苦差。我們很多時候認為呼召的人生是何等的浪漫,前景一片光明,但我們卻往往忽視了召命有可能是一件苦差,甚至它所帶來的痛苦能與哀歌所表達的苦難相比。

面對「要到幾時?」的質問,耶和華沒有為以賽亞帶來半點安慰,相反地,耶和華這樣回答:「直到城鎮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無一人,土地極其荒蕪;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國內被撇棄的土地很多。」這是被擄巴比倫的預言,或者是被擄亞述的預言,如果是後者,以賽亞便要面對沒有果效的事奉,直到他人生的晚年,但如果是前者,以賽亞便要一生之久、到死為止,持續面對沒有果效的事奉,而無論情況如何,以賽亞人生的大部份時間都處於不成功且沒有果效與回報的事奉模式當中,並且有很大的機會這種沒有果效的事奉在他的一生中不會有任何改變。而事實上,我們要等到第二以賽亞出現(被擄回歸時期),甚至有第三以賽亞的出現(回歸後的時期),以色列民的眼睛才可以看見,耳朵才可以聽見,心裡才能夠明白神的應許與心意。以色列真正的復興不在被擄前,而是被擄後,以賽亞沒有機會看見他事奉的成果便要死去!

思想:

人生苦短,人所做的事奉很有限,在整個上主的計劃當中,以及二千多年教會的歷史當中,我們的事奉只是冰山一角,有時事奉完全沒有果效已經一段日子,我們會問:「要到幾時?」我們這樣問,可能只是由自己的角度來看,在一生的年日當中期望看見成就,然而,神看時間並不像人看時間,神看的時間超越了人生的限期,祂看見了某人死去的成效,卻呼召當下的以賽亞來完成沒有果效的任務,這才叫我們看見以賽亞的事奉不是他個人的事奉,而是一種超越死亡的事奉,他可能知道自己不能在有生之年看見以色列的復興,但他卻可以忠心事奉,因為他領受了上主那種超越人生的計劃!




Monday, 12 March 2018

3月19日 心蒙脂油

經文:以賽亞書六章9~10

9 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了又聽,卻不明白;看了又看,卻不曉得。』10 要使這百姓心蒙油脂,耳朵發沉,眼睛昏花;恐怕他們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就得醫治。」

當以賽亞「嘴唇不潔」的口成為先知的口時,他便沒有「講什麼都可以」的主權,他的口已奉獻給上主,只能說上主所要說的話。但當我們在以賽亞書六章9~10節當中看見上主要以賽亞所承擔的事奉時,便會發現上主已預計以賽亞的事奉是完全沒有果效的,他的先知講論也一定沒有人明白,沒有人曉得,因為上主的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花」,百姓的惡劣情況沒有因為以賽亞所傳遞的信息來自上主而得到任何的改善,可能正因為以賽亞是上主的真先知,所傳遞的信息是百分百的神諭,這群心蒙脂油的百姓們便更傾向於心蒙脂油,那耳朵發沉的情況便更發沉,他們的眼睛也更昏花。

原來,先知講實話,反而會招來更大的反抗。 「恐怕他們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就得醫治」這段話指出以賽亞期望看見的圖像,也是上主期望看見的圖像,這圖像就是所有人的耳朵能聽見、心裡能明白,自己能悔改回轉並得著醫治,經文中的「恐怕」應該翻譯為「否則」,而「否則」之後所說的一切都是事奉的理想,然而,上主為以賽亞做好心理準備,他的服事是永遠達不到的一個理想,現實點來說,百姓們連一個人也不會回轉及悔改。

先知的呼召是否真實,並不是取決於事工的果效,而是在於蒙召的內容與神聖的召命。馬禮遜一生只帶一個人信主,在事工的果效看來,他是失敗的,但不會因此而否定了他的呼召。 思想: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哪裡有果效,神便在哪裡呼召我們,但當我們看見事奉沒有果效,我們便開始質疑神的呼召,甚至埋怨神,認為神的呼召是不可理喻的。然而,召命很多時候就是不可理喻的,在沒有任何事工果效之下,召命的本質沒有半點褪色,因為召命的本質從來都不是由果效來定義,而是由呼召人的主來定義。你現在事奉灰心嗎?是否已在沒有果效的死水當中迷失自己?

這不是別的,正是因為你活在神的召命當中,就算眼前的事奉沒有果效,也不願貪圖成就與果效而違背天上來的異象與召命。因此,我們之所以可以堅守一世,不是因為事奉的果效,而是因為「沒有違背那從天上的呼召」,這才是我們唯一堅守一世的原因!



3月18日 我在這裡

經文:以賽亞書六章5~8

5 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親眼看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6 有一撒拉弗向我飛來,手裏拿着燒紅的炭,是用火鉗從壇上取下來的, 7 用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唇,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 8 我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以賽亞先知面對這位聖潔的大君王,他第一時間不是歡歡喜喜的敬拜,而是說:「禍哉!我滅亡了」,原文作「我被剪除了」,代表與神的恩約關係割斷了,主要有兩個原因:(1)因為「嘴唇不潔」;(2)因為「眼看見大君王」,看見「嘴唇不潔」的情況是因為「眼見大君王」的聖潔,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不配與無能。舊約中有一個傳統,就是當人親眼見上主時便不能存活,這是因為神的聖潔是「危險」的東西,不完全的人與完全的神接觸時,人便會死亡。不過,當我們讀舊約的故事時(例如基甸與瑪挪亞眼看神的使者,(士師記六章及十三章),都得知人看見神也不用死,這不是因為看見神的人已聖潔,而是因為上主的恩典。

以賽亞蒙召的經文便是一個好例子,以賽亞自覺自己的嘴唇有問題,上主便針對嘴唇的問題而作出回應。有一撒拉弗飛來,相信是上主所差派的,他取了天上祭壇的炭,把以賽亞的口潔淨,天上的世界與地上的人連在一起,天上的聖潔轉化地上的不潔,「嘴唇不潔」的口成為耶和華的先知的口,這叫我們明白,人之所以可以奉獻,之所以成為先知,不是因為自己的潔淨與能力,而是完完全全出於上主的恩典。

就在這全是恩典的基礎之上,我們才明白「我在這裡,請差遣我!」這一句。或許我們以為這句是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講的,但這卻是錯誤的理解,這一句是站在恩典之上而講的,因為上主有千千萬萬的撒拉弗為祂服務,祂的確不需要人的服事,上主問:「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這不是因為上主沒有工人可用,而是因為祂讓人有機會回應。最要命的就是,這問題不是針對以賽亞個人所發出的呼召,而是面對千千萬萬撒拉弗所說的普遍問題,因此以賽亞回應的是一個普遍性而非針對性的呼召。

思想:

由「嘴唇不潔」的口轉為先知的口,全是上主的恩典。


3月17日 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

經文:以賽亞書六章1~4

1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看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下襬遮滿聖殿。2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 3 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遍滿全地!」4 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裏充滿了煙雲。

經文一開始便表達出一個對比,就是烏西雅王的死亡以及主坐在天上作王的對比,人類君王的死,特別是烏西雅王這位長期執政的君王的死去,在人看來,的確會帶來社會的動盪,但經文卻透過這樣的對比,把焦點放在天上君王的身上,就算世上君王死去,天上的君王仍然掌權。

「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下襬遮滿聖殿」,此處「聖殿」(hăhêkāl)(1)的原文與第4節當中「殿」(הַבַּ֖יִת )是兩個不同的字,有學者認為前者是天上的殿,後者是地上的殿,說明位於耶路撒冷的地上聖殿的上空便是天上的聖殿,以致地上的聖殿是通往天上聖殿的敬拜中心。

在天上,有撒拉弗飛行,他們唱歌的歌詞是:「聖哉!聖哉!聖哉!」三個聖哉,說明天上的領域是聖潔的領域,既然聖潔的定義就是神的領域,因此撒拉弗所唱的歌詞說明這天上的世界就是神作王作主的地方,也是神聖的地方。第4節說明因呼喊者(亦即是撒拉弗)的聲音,地上的殿便震動、充滿了煙雲,這叫我們想起出埃及記第十九章所描述神同在於西乃山的情況,也叫我們想起神透過雲柱的引領,因為「震動」與「煙雲」是神同在的象徵。

以賽亞書第六章1~4節所表達的整幅圖像是一種耶和華同在與作王的圖像,我們根本看不見以賽亞先知,我們只看見上主作王及天上的敬拜,只看見神的主權及聖潔,以及祂榮耀的同在。我們通常都以以賽亞被召的經文來談呼召,但我們往往忽略呼召的主角不是被呼召的人,而是呼召人的主,祂才是整個呼召及召命人生的主角。

或許我們想起呼召,便很自然想起自己奉獻的故事,強調自己的掙扎與捨棄,甚至會為自己編寫一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表面上是突顯出神的恩典,背地裡卻為自己做宣傳,彷彿整個蒙召的過程是以自己為中心一樣。但今天這經文叫我們看見,以賽亞被召時的主角不是他,而是坐在高高寶座上的上主,祂才是每個人召命的主角,我們每一個人只是有幸參與天上敬拜的其中一員,接受祂的差派。

思想:

誰是你人生的主角?誰正坐在寶座上?當我們能把自己的主權完全歸給祂,才能構成領受召命的起始點,經驗神的差遣。





3月16日 因酒狂熱的人

經文:以賽亞書五章11~17

11 禍哉!那些清晨早起,追尋烈酒,因酒狂熱,流連到深夜的人,12 他們在宴席上彈琴,鼓瑟,擊鼓,吹笛,飲酒,卻不留意耶和華的作為,也不留心他手所做的。13 所以,我的百姓因無知就被擄去;尊貴的人甚是飢餓,平民也極其乾渴。14 因此,陰間胃口大開,張開無限量的口;令耶路撒冷的貴族與平民、狂歡的與作樂的人都掉落其中。15 人為之屈膝,人就降為卑;高傲的眼目也降為卑。16 惟有萬軍之耶和華因公平顯為崇高,神聖的 神因公a義顯為聖。17 羔羊必來吃草,如同在自己的草場;在富有人的廢墟,流浪的牲畜也來吃。

以賽亞書五章11~17節描述了第二個「禍哉」,這個「禍哉」主要針對社會的上流人士,他們是清晨早起,追尋烈酒,因酒狂熱,流連到深夜的人(11這其實是一個比喻,比喻這些上流人士由早上到夜深所思所做及所想盡都是享受及宴樂,這班上流人士相信就是猶大的官長、宗教領袖、祭司及文士,他們都是社會的精英,卻不留意耶和華的作為,也不留心他手所做的(12),但他們卻竟然沒有興趣了解神的心意,只沉醉於享受當中,因此,經文指出這是無知的行為(13)

面對上流人士的無知,神賜下祂的審判,而審判內容主要有三方面:(1)他們會被擄(13節,)(2)他們將會經歷極度的飢餓;(3)陰間(Sheol)擴張其欲,開了無限量的口,把他們所有的榮耀都吞下去,情況就好像可拉、大坍、亞比蘭一黨人的結局一樣,因著他們的背叛,地便開了口,吞了他們下去(民十六章),經文以此比喻這班上流人士佔據了領袖的位置,但他們卻如可拉、大坍、亞比蘭一黨一樣奪權,沒有履行在權力上應有的責任。因此,以上三樣的審判都帶來耶路撒冷城的人口減少(depopulation),所有上流人士都會受到刑罰。

當上流人士受審判,神便能真真正正成為猶大的主人:惟有萬軍之耶和華因公平顯為崇高,神聖的 神因公義顯為聖。(16) 當這些上流人士被審判,人才能明白誰才是猶大國的主人,上流人士以為自己可以主控一切,不把神看在眼內,在地上根據他們的利益而行而不是根據神的律法而行,只有當他們被審判,耶和華才能真正行使公平與公義。公平與公義這兩個字是律法的同義詞,這說明耶和華的崇高並非藉著欺壓窮人或自我吹噓而來,祂的崇高是藉著律法的行使而來,而正如利未記十九章2節所說:你曉諭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當以色列民行使律法,他們才可以效法神的聖潔,這叫我們明白,遵守律例讓以色列民更聖潔,也因而顯出神本身的聖潔,難怪只有當這些對律法無興趣的人被審判,才可以創造有利的條件來顯出神的聖潔。

思想:

近來你正熱衷於什麼事物?甚至到達狂熱的程度?你終日所思所想到底是甚麼?甚麼正佔據你的心?求主叫我們悔改,重新關心耶和華的事,以及藉聖經了解祂的心意。



3月15日 以房接房

經文:以賽亞書五章8~10

8 禍哉!你們以房接房,以地連地,以致不留餘地,只顧自己獨居境內。9 我耳聞萬軍之耶和華說:「許多房屋必然荒廢;宏偉華麗,無人居住。10 十畝的葡萄園只釀出一罷特的酒,一賀梅珥的穀種只結一伊法糧食。」

以賽亞書第五章8節開始以七個「禍哉」來說明先知痛恨的東西(包括賽十1~4),其中一個「禍哉」是這樣的:「禍哉!那些以房接房,以地連地,以致不留餘地的,只顧自己獨居境內。」(賽五8)

根據Ronald Clements的解釋,「以房接房,以地連地」是指一項大型的工程,藉著吸納別人的土地來造成大屋苑。當時以色列民的土地已在約書亞的年代被分配,每個人都承繼了祖宗留下來的土地,任何人都不能取得別的支派的土地,就算以色列的弟兄窮起來,要以土地作抵押來借錢,也必須在禧年時無條件地歸還土地給那弟兄(利二十五章),因此,富有的地主不可以用錢吸納別人的土地,來成就自己大型的工程,否則便會造成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局面。這樣,以賽亞所針對的,就是富有的地主,用「以房接房,以地連地」的方式來違反律法,把別人的土地收納,「以致不留餘地的,只顧自己獨居境內」。用現代的描寫,這便是一種地產霸權。

先知警告將來的圖像是這樣:「必有許多又大又美的房屋成為荒涼,無人居住。」(賽五9) 代表這些地主買了地及建了房屋,以為可以有人居住並從中獲利,但因為日後的被擄,他們所建的房屋就成為荒涼。原來,人往往擁有財富便期望擁有更多,錢財就是海水,人越想要更多,便越來越渴,永遠無法滿足,當人以為又大又美的房屋能為他賺取更多財富,卻不知神就在他們認為操控一切時賜下祂的審判,讓被擄的苦難出現,結果所建的房屋無人居住,成為廢墟。

思想:

先知的警告對現今的世代還是何等的真實,我們何時能聽見而悔改,讓每一個人(特別是貧窮人)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土地,成為安息之所呢?





3月14日 葡萄園之歌

經文:以賽亞書五章1~7

1我要為我親愛的唱歌,我所愛的、他的葡萄園之歌。我親愛的有葡萄園在肥沃的山岡上。2 他刨挖園子,清除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酒池;指望它結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3 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猶大人哪,現在,請你們在我與我的葡萄園之間斷定是非。4 我為我葡萄園所做的之外,還有甚麼可做的呢?我指望它結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5 現在我告訴你們,我要向我的葡萄園怎麼做。我必撤去籬笆,使它被燒燬;拆毀圍牆,使它被踐踏。6 我必使它荒廢,不再修剪,不再鋤草,任荊棘蒺藜生長;我也必吩咐密雲,不再降雨在其上。7 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公平,看哪,卻有流血;指望公義,看哪,卻有冤聲。

以賽亞書五章1~7節是一首有名的葡萄園之歌,它是一首愛的情歌,是一首耶和華為自己情人所唱的情歌。這情歌主要分為四部份:(1) 葡萄園的故事 (vv.1b-2)(2) 讓聽眾定案如何賜下審判 (vv.3-4)(3) 審判的宣告 (vv.5-6)(4) 對這比喻的解釋 (v.7)。這首情歌很有文學技巧地描述了一個故事,採用了「誘出」(elicit)的方法,引起聽眾的興趣並他們的共鳴,最後聽眾能與唱愛歌的先知一起,為這歌中所描述的「惡棍」(villain)帶來共同的裁決,藉著這技巧,讓聽眾明白自己本身就是那「惡棍」。情況就好像拿單先知對大衛說出富戶給客人預備羊羔的故事一樣,富戶不由自己羊群中取出,卻由窮人取出他唯一的羊羔,以此來引起大衛對故事中「惡棍」的裁決,拿單從而有效地指出「惡棍」就是大衛本身(撒下十二1~10)

在這裡,首先,情歌說明耶和華為葡萄園花盡心思,包括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壓酒池(2),這般上好的安排本來能指望結出好葡萄,但竟然結出野葡萄。好葡萄與野葡萄同樣都是葡萄,在外表上可能沒有太多的分別,但它們的味道卻截然不同*,然而,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公平,看哪,卻有流血;指望公義,看哪,卻有冤聲(7)。公平與公義就是好葡萄,暴虐與冤聲就是野葡萄,表面上是平安喜樂,背後的實況卻是暴虐與冤聲,這表面的平安喜樂可能與公平公義的表徵一樣,但在背地裡卻顯得截然不同,因此,這比喻說明以色列民有好的外表,但暴虐與冤聲卻是他們的實底。

另外,這比喻指出耶和華花盡心思來養育及種植以色列民,這群屬神的子民比起任何子民更有條件活出公平與公義,因為他們明白律法,也有先知了解神的吩咐,但他們卻帶頭犯罪,與律法所吩咐的截然不同,帶來一種「跌破眼鏡」的現象。

思想:

神對我們的恩惠很多,祂叫我們有機會信主及領受祂各樣的恩惠,原是為了創造結果子的有利條件,哪知道我們有時會忘恩負義,離開了神的要求,反倒結出不好的果子,甚至比未信者更差?這是否也是我們的現況?到底我們是否能悔改,結出好葡萄呢?


3月13日 公義的靈與焚燒的靈

經文:以賽亞書四章2~6

2 在那日,耶和華的苗必華美尊榮,地的出產必成為倖存的以色列民的驕傲和光榮。 3–4 主以公平的靈和焚燒的靈洗淨錫安居民的污穢,又除淨在耶路撒冷流人血的罪。那時,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冊上記名的,必稱為聖。 5 耶和華必在整座錫安山,在會眾之上,白天造雲,黑夜發出煙和火焰的光,因為在一切榮耀之上必有華蓋; 6 這要作為棚子,白天可以遮蔭避暑,暴風雨侵襲時,可作藏身處和避難所。

這段經文以「在那日」作開始,延續了上文一貫「在那日」的主題(賽二1217,三718),這些上文所提及的「在那日」都是審判惡人並拆毀他們的日子,但四章2節起所提及的「在那日」卻是一個更新的日子,這讓我們明白:沒有拆毀,就沒有建立。

四章3~4節再次提及「錫安女子」,上文(賽三16~1)指出「錫安女子」過著「表面化」的生活,只有華美的外表卻沒有律法與道德的實在,但四章3~4節卻反過來說明主以公平的靈和焚燒的靈洗淨錫安居民的污穢,(以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將錫安女子的污穢洗去,)情況就好像以賽亞先知本身在蒙召時,神如何除去以賽亞的污穢一樣(賽六7),當時有撒拉弗取了壇上的紅炭放在以賽亞的口中,這便象徵他的口被潔淨,由於紅炭是一種焚燒的炭,因而在比喻上與焚燒的靈相似,所以焚燒的靈並不是指靈命火熱或靈火等意思,而是指一種由神而來的煉淨力量,這力量的特質就是受苦與忍耐,因為這火會為以賽亞帶來苦難,然而苦難的結果卻能帶來潔淨,這樣,當四章3~4節指出以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將錫安女子的污穢洗去,其實是說明錫安女子必須受到神的管教與苦難,才能把她的污穢除去。到底這苦難是指甚麼呢?

根據四章3~4節的末段,我們明白這苦難就是指被擄:那時,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冊上記名的,必稱為聖。經文說明在苦難的煉淨之後便有餘民住在耶路撒冷,其他的人民已被殺,只有他們成為餘民,經歷了非一般的苦楚,因而有幸在生命冊上留名,以此成為聖潔。原來,神的煉淨並非要趕盡殺絕,祂存留了餘民,好使他們因所經驗的苦難成聖。

根據四章5節指出,錫安山必再次有神的榮耀,當中所描述神同在的元素也同樣出現在昔日耶和華降臨西乃山時,當時有煙雲、火焰及榮耀,這三樣的元素都象徵神的同在,不但在以賽亞蒙召時出現(賽六4),也在所羅門的聖殿啟動禮時出現(代下七1~7),這樣看來,神的同在不是一種溫柔的同在,而是一種驚天動地的同在,強調神本身並不能受人的操控,因為祂本身就是狂風暴雨。


思想:

「在那日」是神同在的日子,但在這日子臨到之前,苦難與焚燒的經驗都是壓倒性的,這些試煉的臨到,原是為了潔淨那些經驗苦難的餘民,讓他們可以直接經驗神那種不能掌握的同在。原來,人總是喜歡把神簡化成自己所玩弄的把戲,當我們還是把神工作的範圍收緊在自己的安全區域當中時,或許我們將會經驗祂那無情的管教,在過程當中,有火焰般的苦難,但卻不致失望,因為苦難的出現才能潔淨我們,叫我們再次見證神那真實的同在,就是在人看來是危險區的同在,但卻是一種真正的同在。你願意嗎?

Monday, 5 March 2018

3月12日 錫安女子的哀號

經文:以賽亞書三章16~四章1

16 耶和華說:因為錫安狂傲,行走挺項,賣弄眼目,俏步徐行,腳下玎璫,17 主必使錫安頭頂長瘡,耶和華又暴露其下體。18到那日,主必除掉華美的足飾、額帶、月牙圈、 19 耳環、手鐲、面紗、 20頭巾、足鏈、華帶、香盒、符囊、 21 戒指、鼻環、22禮服、外套、披肩、皮包、 23 手鏡、細麻衣、頭飾、紗巾。24 必有腐爛代替馨香,繩子代替腰帶,光禿代替美髮,麻衣繫腰代替華服,烙痕代替美貌。25 你的男丁必倒在刀下,你的勇士必死在陣上。26 錫安的城門必悲傷、哀號;它必荒涼,坐在地上。

1在那日,七個女人必拉住一個男人,說:「我們吃自己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但求你允許我們歸你名下,除掉我們的羞恥。」

這段經文以「錫安女子」來作人格化的比喻,指出錫安城本身之前的榮華與將會受到的刑罰的對比。這些女子有很多自滿的東西,不但是女子本身喜愛擁有,更是一個國家都喜愛擁有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的特徵就是「表面化」。

「表面化」的女子的特徵就是行走挺項,賣弄眼目,俏步徐行,腳下玎璫(16),這一切的動作都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賞,而所獲得的讚賞與肯定都是一種「表面化」的讚賞,經文也說明這些動作背後的動機便是狂傲,這字曾在以賽亞書二章15節出現,解作「高」的意思,在以賽亞書看來,真正高的就只有耶和華(賽六1),但現在這位錫安女子宣稱自己是「高」,代表她期望可以取代耶和華的位置,認為自己可以靠「表面化」的生活來確立自己的「高」,因此她的「高」不是一種內在的實力及品格所支持的,而是透過「表面化」來表達的。

另一種「表面化」的特徵就是她穿戴太多華美的裝飾(18~23),經文一共花了五節的經文詳細說明這些裝飾,為讀者帶來一種「太多」的印象,錫安女子已不再是一般的女子,一般的女子愛美,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就只有她以非常的資源去保持自己的美,這種「太多」的花費全都落在這些「表面化」的裝飾當中,叫人聯想起她沒有把資源用在實踐律法上,難免給人一種「不務正業」的感覺。錫安女子的美麗並非來自道德與律法的實踐,反而來自「表面化」的裝飾,這比喻她把資源放在「表面化」的形象工程,卻沒有用心照顧城內有需要的人。


思想:神不喜歡「表面化」的人,這些人只重視外表的工程,卻不願意花心思與時間進行看似沒有回報的憐憫與關懷,律法的行使在這些人身上沒有市場,因為他們眼前就只有利益與掌聲,眼目高傲,目中無人。你到底是不是這種人呢?由今天起要悔改,除去「表面化」的面具,活出神所喜悅的生命。

3月11日 惡人有禍了

經文:以賽亞書三章8~15

8耶路撒冷敗落,猶大傾倒;因為他們的舌頭和行為與耶和華相悖,無視於他榮光的眼目。9他們的臉色證明自己不正,他們述說自己像所多瑪一樣的罪惡,毫不隱瞞。他們有禍了!因為作惡自害。10你們要對義人說,他是有福的,因為他必吃自己行為所結的果實。11惡人有禍了!他必遭災難!因為他要按自己手所做的受報應。12至於我的百姓,統治者剝削你們,放高利貸的人管轄你們。我的百姓啊,引導你的使你走錯,並毀壞你所行的道路。13耶和華興起訴訟,站着審判萬民。14耶和華必審問他國中的長老和領袖:「你們,你們摧毀葡萄園,搶奪困苦人,囤積在你們家中。15你們為何壓碎我的百姓,碾磨困苦人的臉呢?」這是萬軍之主耶和華說的。


以賽亞書三章8~15節主要指出「惡人有禍了以及義人得福氣」的信息,義人就是那一群被欺壓的人,而惡人便是欺壓他們的人,前者本來的情況很慘,後者卻享有很多利益,然而,神的審判會臨到惡人,在這日子,惡人會受到刑罰,義人卻獲得由神而來的福氣,因此這是一段關於報應的經文。

這段經文描述惡人的情況比較多,他們本身都是長老與首領(14),理應了解耶和華的律法,代表神來履行律法的要求,但他們的舌頭和行為與耶和華反對(8),代表他們正活出與自己身份不相同的生命,這樣他們必會受到神的審判,因為經文以兩個有禍了(911)來說明他們將會受到的刑罰,並在11節清楚說明他們必遭災難!因為要照自己手所行的受報應。再者,和合本14節指出他們的罪行:吃盡葡萄園果子的就是你們;向貧窮人所奪的都在你們家中,這句話叫我們聯想起以色列國亞哈王所犯的罪,當時他流了拿伯的血,來奪取在亞哈王宮旁邊的葡萄園(王上二十一1~16),亞哈的形象對猶大人來說還是很深刻的,因為亞哈是一位最差的王的代表,而對亞哈的指責現在同樣落在猶大國的長老與首領當中,說明猶大國的罪與史上最差的王足可相提並論。

論義人方面只有一節(10),指出他們必享福樂及吃自己行為所結的果子,與惡人吃果子的做法(14)相反,義人的特徵就是享用自己親手而得的成果,但惡人卻是藉著欺壓來奪取別人所得的東西,因此在審判的日子,義人的果子必不會再次被惡人所奪,他們能享受自己勞力而得的成果。

思想:

以賽亞書的終末觀叫我們明白「到那日」就是拯救與審判的日子,對惡人來說,他們會受到審判,但對義人來說,他們會獲得拯救,因此「到那日」沒有不審判的拯救,也沒有不拯救的審判,審判與拯救是一個銀幣的兩面,誰如果在現今欺壓別人,誰到那時就會得到審判,而被欺壓者也會同時得到拯救,這叫我們明白神帶著拯救的心意來進行審判,也帶著審判的心意來進行拯救,讓世人了解世上的壓迫終有一天會完結,神的公義一定會顯明,你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