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8 July 2016

第29天: 存心忍耐

经文:雅各书五7~11

我们来到雅各书的第七个段落,也就是最后一段了,由五720。这段经文是雅各对信徒的最后劝勉,包括了四样事情,头两样是关乎个人的灵命和性格操守的,后两样则关乎教会群体里的服侍。

先说第一样,存心忍耐。 (五7~11

在对富足人的责备里,雅各已提到他们得面对末后的审判。接着,他转而向基督徒谈到当如何预备自己迎接那将要来的大日。两段彼此是互相衔接的,和合本没有译出本段起首的「所以」。无论如何,末日的审判是关乎所有人的,没有人能够逃避;分别只在于我们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而已。

对于今世富足,并留恋现世种种荣誉享受的人,末日的到临意味着他们如今拥有的一切将会尽皆失去,尘世的种种无一能存留至永恒;反倒他们得为在现世所做过的种种不法不义的行为,在审判台前向主交账。所以对他们而言,这是教人恐惧的时刻,他们在心理上抗拒这个日子。但对在今世遭遇各种苦难,受着不公平对待的基督徒,末日到临却意味着苦难的终结,沉冤即将昭雪,公义得以伸张,这是所谓「翻身」的日子。所以,他们自然热切期盼这一天的来到,并为上帝所应许的这日迟迟未来而感到困扰。

因是之故,雅各对这群基督徒的最主要提醒是「忍耐」。忍耐就是耐心等候一个应许了会来临、长久期盼来临,却仍未来临的日子。

他用了农夫播了种,等待天降雨水,让作物发芽生长,直到可供收割的过程为喻;指出我们等候主再来,也是持相同的态度。我们做了自己可做的部分,便得耐心等候上帝按照四季规律来完成祂的作为,这一切都是急不来的。上帝有祂的时间表。用农夫等待收成,作为必须忍耐等候的例子,保罗也用过多次(林前九710;提后二6)。

有释经者为忍耐加上一重社会性含义,指出当时不少基督徒正遭受各种不公平的对待,剥削欺压;五1~6所描述的或许便是欺压者的面貌,和他们受欺压的情况。雅各宣告对他们的咒诅,说明他们在末日所要面对的悲惨结局,目的是要安慰正在受欺压的信徒,毋须自行在现世寻求报复,因为上帝即将为他们伸冤。他们得像保罗所说的:「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十二9)这样,雅各劝导信徒忍耐,便不仅是耐心伫候那个应许要来却迟迟未来的日子,更是沉住气继续忍受不合理的对待而不作还击,伫候上帝即将为他们出头辩屈。

无论如何,雅各鼓励信徒坚固自己的心,持定盼望,不要动摇。他明确指出,主来的日子已经近了,所以不用等很长的时间。他再度提醒他们不要因身处贫穷或迫害的景况而彼此埋怨,触犯前面提过的言语上的罪,因为这将为他们带来在末日的负资产,他们要为此而受审判。

雅各最后要求信徒效法先贤先圣的忍耐榜样。他提到两个榜样:第一是「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第二是约伯。约伯作为义人受苦的故事脍炙人口,这里不用多说;众先知指的是哪些人,我们其实不确定。有两个可能性:或是旧约里为坚持信仰而忍受苦难的先知,如耶利米;或是初期教会一些已为主殉道或受苦的同代圣徒。

雅各借这些先贤先圣的故事,一方面说明人可以怎样在苦难中活出亮丽的忍耐见证;另方面更重要的是,让信徒看到上帝对那些能忍耐的人身上,会施以多大的恩惠怜悯。我们既看到人的信心表现,亦看到上帝的慈爱信实。

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我们得记住两件事:第一,我们不能丢弃盼望,要是失去盼望,眼前的苦难便是压倒性,遥遥无期的。第二,我们切勿产生孤单或给弃绝的自怜心态,不要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人在受苦;真相是,早在我们以前,亦在今天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信徒同样在苦难当中坚持到底,他们的忍耐见证成了我们的榜样。

思想:

好好自省一下,你在心里有否稍微抗拒(或回避思考)耶稣基督的重回,抑或真箇迫切期待祂的再来? 「主再来」的应许,是否构成你的基督信仰与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Wednesday, 27 July 2016

第28天:不要剥削穷人

经文:雅各书五1~6

对贪爱世界的人的提醒的第二个小段,是责备富足人以剥削穷人图利。

前段已指出,四13~17与本段是平衡的两段话,都是以「喂,你们听好了」作开端的。最合理的推断,是两段话都是针对相同的一群人。但是,由于本段所描述的情况过于惊吓性,许多人无法接受这些作为竟然是出自基督徒的老板,宁愿相信雅各所批评的是非基督徒,如此两段所针对的对象便完全不同了。

从内容上说,两段针对不同对象的说法是较为合理的。最少雅各在语调上并不相同:前段他在责备之余,还带有一些正面的鼓励劝勉,但后段则只有审判与咒诅。当然,由于两段所针对的问题的轻重程度大不相同,前者只是过于自恃,后段则是剥削杀害,我们没理由期待雅各对待它们持一样的态度。

笔者相信两段针对不同的对象,前者的问题较不严重,可供纠正的空间较大;后者罪大恶极,必须严肃处理。在感情上,我倾向相信后段所描述的对象不是基督徒,但我们无从全然抹煞他们也是基督徒(最少是挂名基督徒)的可能性。不过,即或后段也是「基督徒」,亦应跟前段的基督徒不是同一群人。

也有一个可能性:五1~6所描述的并非雅各书的受信信徒,而是压迫受信信徒的教外人士。雅各写这段话,目的不在警诫这群压迫者,因为他们根本不会读到此信;而在于让被压迫者知道压迫他们的人的终极下场,好教他们心得安慰。正因被谴责者不会读到此段话,故雅各在作出咒诅之余,亦毋须给予出路建议。

我们快读本段内容。

雅各首先宣告对本段所描述的富足人的咒诅,预告将有苦难临到他们身上,他们的财富将要给毁掉。不过,他没有详说财富是怎样给夺走的,也没有具体说明那即将要来的苦难是什么。因为他在谈到他们的财富的变化时,话题的重心给转移了。

「你们的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子咬了。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这三句话并非冗赘的平衡句,而是分别说明古代人三种可收藏的财富的下场:粮食(财物)坏了,衣服给虫蛀了,金银都锈掉了。

但是,这样子描述富足者财富的损失,似乎只能说是出于自然的损耗,而不能说是什么外加的审判与刑罚。更者,这种自然损耗从侧面倒是反映了富足者的富足,这是幸福而不是咒诅。粮食之所以坏掉,是因为多到无法及时吃掉;衣服给虫蛀坏,也是基于太多无法尽都妥善收存所致;金银长锈,同样说明他们用不掉所拥有的金山银海。富足者实在太富足了,财富多至要给浪费掉。但这浪费算是对他们的咒诅或苦难吗?

雅各其实自己也给所写的话带离了原来的思路。他明明想说富足人将要受财富损失的惩罚的,却在谈到金银长锈时,转而指出这锈是他们盘剥的一个罪证:「那锈要证明你们的不是。」

当然,雅各提出财富的损耗,最少说明人间的财富是无法永久保存的。这也是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里的教导(太六19~20)。

雅各接着返回咒诅的主题:「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这是末日审判的景象。积聚过多的财富,却没有正确使用,包括没有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这些财富将构成对富足人的指控。积聚财富,同时积聚将来要临到身上的忿怒。

但是,雅各落墨的重点仍不在于将来的审判,而在于枚举这些富足人的具体罪状。这包括他们只知积儹钱财(3)、亏欠工人的工钱(4)、过度享受宴乐(5)、以权势迫害人(6)等。

从旧约到新约,圣经都对有钱有权的人欺压无权无势的穷人予以严厉指责,并宣告在末日上帝将要为被欺压的人申冤,显明祂​​的公义。这欺压的情况直接见诸老板故意克扣工人的工钱,但也可以引伸到一个不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譬如过低的工资定价。这里牵涉到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譬如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不易简单梳理;但是,基督徒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里自处,表彰公义与仁爱;又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与基督信仰的内在矛盾,仍是无法回避的课题。

对富足人的两个责备,凸显了基督徒的世界观跟世界主流的观点不同。基督徒很难不为未来做筹划和积儹钱财,但我们确知上帝存在,而祂跨越今生和来世,我们必须常怀谦卑敬畏的心,不自恃,不自夸;更不能以不合真理的手段获取人间的利益,否则今天的丰富将埋下将来亏损的种子。上帝既是我的倚靠,可上帝也是我的审判。

思想:


我相信本段经文的内容不会直接跟你相关,但试试从小处自省,看看在自己的职场环境里,又或是在家里的雇佣关系中,如何彰显出更多的仁爱和公义来? (仍在读书阶段的,便自由默想本段经文的相关内容吧。)

Tuesday, 26 July 2016

第27天:不要自恃

经文:雅各书四13~17

雅各书的第六大段落,由四13至五6,我称之为对贪爱世界的人的劝告。

对于陷溺在世务和世界的追求中的人,雅各做了两个措词较为严厉的提醒,分别是不要自恃,和不要借剥削穷人图利。这两个提醒对今天高度资本主义的世界,显得极其格格不入,但也因此非常相关连和有效。

13~17整个小段的开首是个针对性的叫唤,跟五1是互相平衡的。五1直接提到「你们这些富足人哪!」,这里则没点出一个特殊的类别名称;但从所引的话可以推知,被责备的对象是做生意的人,因而亦属于富足人的类别。两个小段都是针对富足人而说的。

雅各征引了一段估计是商人的话:「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然后作出批判。平情而论,这段说话并没有太多问题,仅是日常的普通说话;雅各的回应却是小题大作的,有点在鸡蛋里挑骨头的意味。

整句话不过是一个人讲述他在未来一两天甚至一年的计划,他要到一个地方,并在那里定居一年,做点买卖。这些话你和我都会说,且是几乎每天都说的,没有人觉得奇怪,更不会感到有不妥当或宗教上不正确的地方。

我今天下午要开一个会,明天晚上有个饭局,复活节假期订了机票跟太太旅行,明年计划举家赴美探亲,三年后正式退休,开始新阶段的生活……,诸如此类。

事实上,圣经记述的故事里也有许多类似的对白。人人都在做计划,人人都得有计划,这是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哩。

但是雅各却指责这段平常话反映了人的自信和自恃。没有人真箇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没有人可以预计自己什么时候得离开世界;生命脆弱,人生无常。就在我们为自己作这个那个筹算的当儿,上帝也许便要召我们离开人间。
雅各的话让我们联想起耶稣基督的比喻。有个财主努力建造仓库储存他的财富,预备过一个丰足的晚年,孰知上帝当晚便要夺去他的性命。耶稣在比喻里称这个财主为「无知的人」(路十二16~21)。

不过,承认寿数如何我们无法知道,人生无常我们不能控制是一回事;要不要尽自己的能力为未来作筹划却是另一回事。事实上,我们是不能不继续为明天作预备的。耶稣在比喻结束时所给的教训,不是劝导人不再为明天的富足而预备,仅是要求我们得为永生的富足、在上帝面前的富足而预备罢了。我们固然关心永生,却亦得关心在人间的余生;譬如说退休后若仍有三十年寿命才蒙主宠召,那这三十年我该怎样过活呢?

雅各的正面教导却是纠正我们的日常话语:「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这事、或作那事。」同样做计划,不过加上一句:所有计划都不过是提案,拍板权在上帝的手里;惟有祂同意,这些计划才可以兑现。要是祂不准许,则再周全的计划还是会泡汤的。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在每天谈到无论是短程抑或长程的计划时,都加上「主若愿意」一句,否则我们的说话也太冗赘啰唆了。 「主若愿意,我与你今天一起午饭。」「好,主若愿意,我们就在中环某餐厅等。」「主若愿意,届时我给你发短讯。」……

但是,我们都得将「主若愿意」变成所有计划背后的潜台词,也作为我们的人生筹划的大前题。这个潜台词和前题反映一个对上帝和生命敬畏的态度,我们知道自己没有掌握生命的主权,我们知道没有什么是可以自恃的。

雅各对一段日常话的批评若不是过激反应,便一定是因为他充分了解受信信徒常常因财富和其他人间的东西而自恃自夸,狂妄骄纵,对上帝毫无敬畏的心。 16节因此是对他们最恰当的评断:「现今你们竟以张狂夸口,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张狂」就是骄傲和嚣张,跟雅各一直呼吁人要谦卑是相对立的。

我们可以重温一9~11的教导。财富无常,生命无常,人除了要对得失成败看得开外,更重要是对生命之主常怀敬畏。

17节作为全段的总结,显得格格不入:「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这句话孤立地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以为罪是指做了不应该做的恶,甚少看罪同样是没有做应该做的善。我们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容易觉醒在犯罪;没有做应该做的事,却甚少会带来罪疚感的。雅各的话成了一个重要的校正。

但这句话跟全段有什么相干呢?抱歉许多学者讨论过,给予有繁有简的建议,却仍没有一个是获普遍接纳的。这里无意卷入复杂的争论里,我们就简单理解为:对上帝常存敬畏,在生活里更多倚赖祂,就从今天开始吧。

思想:

现代人的一个习性是喜欢为自己订定计划,渴望能全盘控制未来,能以各样方法「对冲」生命的无常和变数;你觉得你有没有这个倾向?你如何在各项周详的计划里,表现出你对上帝的敬畏和倚赖?



Monday, 25 July 2016

第26天:互相尊重

经文:雅各书四11~12

我们来到这个大段落的最后一个小分段。雅各劝导我们尊重身边的弟兄姊妹,不要批评他们。

雅各书的教导是非常连贯的,一个教导常常说上两三次以上,而不同教导又彼此紧扣,互相呼应。

即如在前面,雅各已提到不要轻言当别人的教师,不要在言语上犯罪(三1~12);他又要求信徒不要有嫉妒和互相争竞的心,以和平的态度建立和平的群体。这里他便具体吩咐信徒,不要彼此批评。

这里说的「批评」,并非指当目睹有人犯错,而明言他的错误,否则基督徒便看到罪恶亦只能闭口不言了。 「批评」的意思是恶意攻击,笼统论断,甚或是作定性的判决,上纲上线,盖棺定论。

批评弟兄违反了律法的规定,这是毋庸置疑的。譬如利十九16~17便禁止我们搬弄是非,禁止我们恨弟兄,而这正是「要爱人如己」的诫命的具体指引(利十九18)。但是雅各说,批评和论断弟兄即等于批评和论断律法,这是怎样论断了律法呢?我相信雅各的意思是:人拒绝遵守律法,便是以律法对他为无效的,便是挑战了律法的权威,质疑它的有效性。人对律法只有两种可能的态度:或是遵守之,或是批评之。 「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

批评弟兄除了是违反律法的规定外,更严重的问题是对人作出裁决,而这是扮演了上帝的角色,窃据了上帝的位置,僭越了上帝的主权。

雅各强硬地说:「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只有上帝能颁布律法,只有上帝能给人终极的裁决,判定人的得救抑或灭亡。任何人都不能逾越这个位置。

得再指出,雅各在这里不是否定教会有明辨是非,确定真理或异端、判定行为对或错的权柄;教会没有权柄制订真理的准绳,却有责任执行上帝所订定的真理标准。在非常时期,教会亦可以对个别犯严重罪行的人施以开除教籍的处分,按照保罗的说法,这是将他交给撒但(提前一20)。这也是耶稣基督给予教会的权柄:捆绑与释放(太十六19)。

但是,教会在执行真理辨别与纪律判决时,必须极其谨慎,严格按照已确定的圣经教导来做决定,若是存有疑点,略有犹豫,便得暂缓判决。因为教会所作的,已超过人本应所能承担的界限。

就好像笔者对死刑的判决和执行有很大的保留,除了是在伦理的考量上这个刑罚是否必须外,也是在于人的审判总会有犯错的可能性,不少案例都揭示有人坐牢多年而被发现是冤假错案,死刑若是错判,错失将是无法追补的。人必须觉察自己的有限性,承认所认识的永远不是全部的真相,谦卑一点,不要扮演全知上帝的角色。

撇开教会的真理审断角色不谈,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更得对人常怀善意,相信人有改变的可能性,相信上帝和福音有改变生命的能力;不要对人完全绝望,不要对人作全称性的论断、未盖棺先论定。

保罗说:「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所以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祂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上帝那里得着称赞。」(林前四3~ 5

思想:

你觉得你对人的善意是否足够?有没有一些人是你对他彻底绝望的?可否设想一下,他有改变的可能性?你将怎样对待他?


Sunday, 24 July 2016

第25天:专注和亲近上帝

经文:雅各书四4~10

同样是以称呼作为一个新话题和新段落的开始,不过与前面所有称呼不同,这里不是正面的「我的弟兄们」,而是负面的「你们这些淫乱的人」,很唬人的称呼吧?

雅各责备那些因贪恋而作恶事的人为「淫乱的人」。这肯定无关乎性方面的淫乱,而是属灵上的淫乱。任何事奉上帝的人,若同时事奉别神、事奉世界或玛门,都属于对上帝的不忠,都算为淫乱。上帝借先知耶利米的口说:「以色列家,你们向我行诡诈(不忠),真像妻子行诡诈离开她丈夫一样。」(耶三20

他指责他们「与世俗为友」,这当然不是指做做朋友,而是「私通」世界,与世界「苟合」的意思。雅各在前面一27已提醒信徒「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这里直接批评他们跟世界勾勾搭搭。

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受信信徒如何跟世界私通,但前面批评他们的种种不当行为,包括心中的私欲、按照世界的样式来给予富人和穷人差等对待、用言语咒骂人、怀有自私的野心,甚至是在教会里跟人争斗并发生暴力冲突等等,都显出他们的凡情未了,凡根未净,仍以人间的方法待人处事,没有完全给信仰转化。这些都是世俗主义的表现,也就是与世俗为友了。

雅各断言,凡与世界为友的,都是与上帝为敌。上帝跟世界是敌我矛盾的关系。人不能做两头蛇,企图两边都讨好,左右逢源。他要嘛跟随上帝而离开世界,要嘛离开上帝而跟随世界,只能二择其一。

56节,雅各提醒他们一个重要的真理,也是旧约圣经早已明言的:上帝是嫉妒的,祂要求相信与跟随祂的人,只能专一地跟随,不能同时敬拜事奉别神。

「上帝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灵」(5)一语,意思并不清晰。灵一方面可简单地解作圣灵,另方面可解作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所给予我们的一个灵,以至我们成了有灵的活人。后者的意思较为可能。因此这句的意思是:上帝既然让人有灵在他们里面内住,便显明我们是专属于祂的,上帝爱我们到一个地步,拒绝我们别有所爱。

上帝限制我们结纳世界,对我们是否一个亏损呢?不然。上帝赐下更多的恩典,祂的恩典是足够我们的需用的,我们毋须到处寻觅。上帝是我们的好处,上帝是我们的满足,我们理应以上帝为满足。

雅各征引箴三34指出,惟有谦卑的人,才以上帝并祂所赐的恩典为满足;那些骄傲的人,常常自觉既需要又值得获得更多,不甘心于上帝给他们的份,结果四出勾搭,既想保留上帝信仰,又以别神代替耶和华,上帝自会出手惩治他们。

710节,雅各呼吁淫乱的人悔改。他要求他们顺服上帝,亲近上帝,离开世界,离开魔鬼。顺服是谦卑的表现,接受上帝的主权,听从祂的带领。

他们必须跟魔鬼划清界线。只要他们拒绝魔鬼,魔鬼就在他们身上无能为力,只能逃掉。

他们必须洁净自己的手和心。洁净手是离开罪恶,洁净心是回复单纯专注,不再心怀二意。

他们必须在主面前彻底自卑,在审判的主面前懊悔己罪,悲哀哭泣;不要妄自尊大,趾高气扬,自以为是。人愈将自己摆在卑微的位置,便愈经受主的恩典,被主升高。凡自卑的必升为高。

思想:


活在这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里,每天在尘世打滚的我们,如何避免「与世俗为友」呢?不要说丧气话,说一个让自己不跟世界同化、不跟非信徒同流合污的例子。噢,圣经的教导是能够切实践行的。

Saturday, 23 July 2016

第24天:与世俗为友

经文:雅各书四1~3

承接昨天未完的话题。

雅各指出,外在的冲突源自内在的冲突,冲突的性格造成冲突的关系和群体。问题的根源在于个人内心的私欲。

私欲如何造成冲突的后果?雅各做了三个步骤的说明:

首先,私欲产生贪念,渴望获得尚未得到的东西,而这尚未得到的东西是永远得不到的。这说法是否有些玄虚呢?我说的可以很简单的常识啊。贪心与知足不同,知足是为已有的东西感恩,以此为满足为喜乐;贪心则是定睛于尚未得到的东西,渴望得到它们,不以已有的为满足。贪心的人永远自觉是贫穷者,也觉得自己是被亏欠了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因为一时的想望得到实现了,便立即由贪心的变成知足的;他们倒是得一想二,凡是得到了的东西都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想要的东西尚未得到。知足常乐,贪心的人永不会感到快乐,因为革命尚未成功。所以,「贪恋」的人总是「得不着」的,「得不着」是他们主观的感觉,也是驱动他们贪恋下去的内在信念。

第二,因为得不着而千方百计想要得着,便会不择手段,不计善恶的务求得着,一切罪行便由此而做出来:杀害嫉妒,斗殴争战,违反信仰原则的行径统统出笼了。
一个人若长期想望许多东西而得不着,便很容易产生被亏负的感觉,认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将自己置于受​​害人的位置,从而合理化心中种种负面情绪(嫉妒),埋怨、妒忌、苦毒、仇恨,进而合理化他们的破坏性行动(杀害),到处寻觅罪魁祸首,挑战权威,否定建制。

第三,一个人若是想要某些东西,又无法在人间靠己力获得,按照基督信仰的教导,便应该向上帝祈求啊。事实上,前面一5雅各也是教导那些缺少智慧的人,应当向上帝祈求,并说上帝是「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雅各于是说,要是他们想要得到这样那样的东西,便开口向上帝求吧。他们得不到,是否因为没有求呢?

但他们却是求过了。雅各于是便论断说:若是求过而仍旧得不着,那这个祈求便是不合上帝的心意,乃属妄求吧。因为上帝知道供给他们这些,亦只会是用着填塞他们无穷的私欲,这是一个无意义的浪费。

这里且谈谈什么叫「妄求」。简言之,凡是人的祈求,不符合上帝的心意,结果不蒙上帝答应的,便属妄求。约翰曾说:「我们若照祂的旨意求什么,祂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祂所存坦然无惧的心。既然知道祂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祂的无不得着。」(约壹五14~15)这里的关键词是「照祂的旨意求」。

我们怎么知道所求的是妄求?在祈求的时候是不知道的,祈求了,没应答,便知道了。

那我们要回避妄求吗?在一般情况下不要,并且是最好不要。千万不要在祷告前扮演上帝,预先评估所祈求的东西的应验机率有多高,高的才求,低的便不求了,担心成了妄求。这样做,乃是怀疑上帝的能力,是冒犯上帝而非尊重上帝的表现。妈妈在癌症初发阶段,我向上帝求医治,没人说是妄求;若她已到末期阶段,我的求医治怎么便变了妄求?难道上帝只有能力医治病情轻的人?我们是上帝的儿女,向祂开口祈求是祂给我们的权利,谁也不能剥夺我们将所要的告诉上帝的权利。

当然,要是我们所求的明明是不合圣经教导的事,譬如贪恋别人的妻子;或求一些不道德的东西,或求以不道德手法获得一些东西(造案成功),那便最好不求了,因为这些肯定都是妄求。

祈求以后方知道是妄求,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接纳上帝的主权安排便好了。祈祷最重要的不是让上帝知道我们的心意,而是让我们知道上帝的心意,发现所求的是妄求,正好是学习明白上帝旨意的一个过程。

思想:
你有没有一些长期渴望得到而又终未得到的东西?在向上帝祈求和在人间努力争取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感受?你会产生对上帝的怨恨吗?抑或你借此更多明白祂的心意?想一个借祷告明白上帝心意的个人经历,向自己作见证。


Friday, 22 July 2016

第23天:争竞与贪欲

经文:雅各书四1~3

雅各书的第五个段落,我给它的主题是:祈求与知足,由四章1节至12节。

这个其实不一定能算为新段落,最少雅各没有缀上「我的弟兄们」作为起首语。我们可以看第四章整章圣经为三14~18的一个应用,并且是特别针对教会的真实景况而做的具体应用。雅各的教导是扣定现实场景而作的。

1~3雅各首先指出一些负面现象,才给予因应的教导。我们相信,经文所说的都是受信教会存在着的真实问题。 「你们中间的……」,除非我们以为雅各是在虚构故事,否则便得相信它们的事实性。

前面才提到有真智慧的人都是和平之子,能促成群体真正的和平,这里便描绘出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充满贪欲嫉妒、争战斗殴的群体。

我们对受信群体所知有限,按照这4节的用词推敲,情况应该是非常恶劣的。 「斗殴争战」可以指暴力战争,也可以仅是争执或争论;但2节提到的「杀害」,即使不是如字面的说法有杀人事件(否则便太可怕了),亦应指着有肢体冲突和实际伤害发生。一间教会怎么会沦落到有人大打出手,甚至造成流血事件的糟糕地步?这可真是匪夷所思。虽然在今天,我也曾听过有教会发生过肢体冲突,肇事者互相扭送到警察局,惟那是跟争夺教产相关的,利之所在,什么原则都摆在一边。但是,早期教会即或不是一贫如洗,也应该没有什么产业,无利可争;若仅是信徒间意见不合,怎会需要武力解决呢?无论如何,从古到今,教会发生肢体暴力的故事,还是极为稀少的。

有释经者推测,第一世纪的犹太基督徒群体,或会混入一些奋锐党人,他们主张以武力推翻罗马政权,恢复犹太人自主的国度。这些奋锐党背景的基督徒或会将尚武精神带进教会。要是教会群体里存在着不同政治主张的人,那信​​徒间的冲突便不仅局限在信仰范围内,而可以牵涉到更广泛的政治、社会的争论。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可不是和平稳定、安祥和谐的环境。

虽然一切都是推论,没有直接的圣经根据;但可以确定,若教会不是单纯的教会,却变成论政团体,甚或是推动某些社会行动的组织的话,那教会的冲突与分裂是可以预期的。历史上,宗教或会成为暴力甚至战争的成因(这是我们需要承认的罪污);但在今天,我再没听过信徒间会因三一论或基督二性论等重大教义上的不同意见,而造成严重对立,但是,政治上的分歧却常常造成父子反目、肢体对立,教会撕裂。所以,让教会成为教会,让教会仅仅是教会,这是教会合一最关键的原则。

雅各没有详细缕述这个争战斗殴的情况,直接便追问它们的根源:「你们中间的争战斗殴,是从那里来的呢?」接着便自答:「不是从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的么?」

「百体中战斗之私欲」:「私欲」是心中的偏爱和欲望,通常是指罪恶的、陷溺性的欲望。这包括对名与利的渴求,也包括对某种信念和主张的偏执;如同前面所说,可以是政治性或社会性的信念和追求,总之是跟属灵的事物无关的。

这种私欲有一个好斗的倾向,或说战斗性格,因为要从有限的资源中占据最多的份额,因为要坚持自己是唯一正确的,因为要将别人击倒而让自己成为得胜者;所以自然得有「零和游戏」的想法:你死我活,不可能创造双赢的局面。斗争是得胜的不二法门。持这种私欲心态的人只接纳一种和平,便是独霸天下后的和平。

「百体中」有两个可能的意思:第一是教会里的众肢体,第二是一个人的内心不同部分。若根据前者,「百体中战斗」是指教会里的人际冲突;若根据后者,是指个人内心的冲突交战。我们的圣经翻译者倾向接受后者的意思,所以译作百体中战斗的私欲。这也和应彼得的说法:「亲爱的弟兄阿……,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前二11

    私欲跟基督信仰无法兼容。相信基督,私欲却未清的人,内心常常发生冲突,不同的价值观互相交战,性格的分裂是可以预期的。

思想:

我们的教会是否一个和平的群体?要是仍有改善的需要,那造成问题的原因在哪里?私欲的元素存在吗?具体地说,那是怎么一回事?

Thursday, 21 July 2016

第22天:和平的心与成就和平

经文:雅各书三13~18

我们第三天读这一段经文了。

雅各谈到来自上帝的真智慧。跟谈假智慧的方式一样,都是注重这个智慧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作用推断来源和性质。真智慧所产生的作用首先是在个人方面,再进而影响教会的群体。

第一个产生的果效是「清洁」,就是道德上的纯全无亏。前面一21雅各劝导信徒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将旧我的情欲除掉,这样便带来纯全的生命,与所信的真道相称。

第二是「和平」,也可说是一个喜爱和追求和平的性格,对人亲善,与人和睦。一个纯全清洁的人不会躁动不安,造成扰乱;一个没有自私的野心的人亦不会动辄跟人对立争竞,制造矛盾。

第三是「温良柔顺」,这是对别人接纳体谅,不坚​​持自身的观点或利益,愿意对人让步,像保罗说的放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参林前九1~23)。这让步跟怯懦无关,却是基于对人的爱心和包容,轻看个人得失,尽力成全他人。

第四「满有怜悯」是对人的不幸或软弱的关爱,是投入的(不是置身事外,漠不关心)、不带批判性(不要寻问原因,不要追究责任)的同情共感。因看到别人的困苦景况,而产生像孟子说的「不忍人之心」。要是「温良柔顺」是接纳别人的强,「满有怜悯」则是接纳别人的弱。

第五,紧接「满有怜悯」的是「多结善果」,这是相连的教导,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要是怜悯是我们的思想和感情,则结善果便是具体的行动。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雅各前面的教导是,面对缺衣缺食的人,必须切实给予帮助(二15~16)。

第六的「没有偏见」,既可指着对人公正,不徇私,没有差等对待,像前面提到教会得对穷人和富人一样的对待一样;但也可以指对人持单纯真诚的心,不轻易怀疑,不凸显差异,不制造对立。前者强调公平,后者强调信任,两个意思都有可能。

第七,也是最后一个:「没有假冒」,当然不是指不卖假货,而是指真诚可靠,不虚伪,不假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雅各一贯重视的教导。

可以发现,这七个真智慧带来的果子,除了第一个是较个人性外,其余六个皆直接关乎人际关系和群体性的。事实上,要是我们理解「清洁」为无私,则连同其余的和平、体谅、怜悯、帮扶(善果)、信任、真诚,每项都是跟群体生活相关的,也便是与群体相关的个人性格:稳定、可靠、透明。这是为什么我将这个大段落称为在人群中操练个人灵性。

七个性格或果子,自然会为群体带来真正的和平。 「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真智慧使人成为和平使者,他们以和平的态度(就是这七个性格),栽种出义的果实。什么是「义」?证诸雅各书惟一(一20)提到「义」的地方,这大概是指上帝所喜悦的标准吧。

雅各对真智慧的作用的说法,令我们联想到保罗说的圣灵果子(加五22~23)。虽然两个名单里只有几个项目相同:和平、良善、温柔等,但背后的理念还是一致的。保罗同样是将顺着情欲生活和被圣灵引导的生活作出对照,指出各会结出不同的果子。不过在加拉太书,保罗列举的果子比较注重个人性,而雅各在这里较为关心个人对群体的影响。

保罗说圣灵会让跟随祂而行的人结出果子,雅各则指拥有真智慧的人会有这般的生命果效,可见雅各的智慧跟保罗的圣灵是相似的。这个雷同并非出于​​互相抄袭,而是由同一位圣灵启迪所致。


思想:

今天的默想范围较大,或许需要较多时间。若是可以,将真智慧所带来的这七个性格背诵了(当然,能把雅三17~18都背诵便更好)。然后再逐一思想:清洁(无私)、和平、体谅、怜悯、帮扶(善果)、信任、真诚,它们对你有什么提醒?你较强的是哪几项、需要改进哪几项?

Wednesday, 20 July 2016

第21天:维持动机 纯全正直

经文:雅各书三13~18

仍然继续思考昨天的经文。

前面雅各提到行为证实信仰,又说甜水泉不会出苦水,这都是以果证因,就如耶稣说凭果子便知道树的好与坏。这里他也指出,谦卑实践善行的智慧,乃是从上头来的,就是从上帝那里获得的;反倒苦毒和自私的动机不可能来自上帝,只能来自人间、来自人的感官,最终来自魔鬼。

雅各书不止一次提到魔鬼(二19;三15;四7),但综合观之,雅各并不认为魔鬼具有很大的力量,他更没有将人间的负面事情统统简单地诉诸魔鬼的作为。魔鬼当然有所作为,灵界争战是铁般的事实;但魔鬼不能独自作为,除了得上帝允准外,也得让人先有犯罪的意念,魔鬼才乘虚而入。这种让人犯罪的意念,雅各称为私欲,这个词在全书出现过两次(一14~15;四1)。

这里说的「情欲」,乃是指属感官的而非属灵的,跟人的肉体相关,也可说是源自犯罪后的人的本性。
这种来自世界、来自肉体、来自魔鬼的智慧,促成了苦毒的嫉妒和自私的野心,对教会的群体生活肯定带来负面的影响,包括扰乱和各样的坏事。

「扰乱」一词的字根与一8的「心怀二意」和三8的「不止息的」相同,指的是不安定、无法安顿的情况。
教会里若是有怀抱个人野心和不良动机的人,且是居于领袖阶层里,必然为肢体关系和团队配搭带来不稳定的元素。
笔者多年事奉的经验是,一个团队的不同成员各自有不同性格和观点是没问题的。即或他们因各持己见而屡屡争拗,擦出一些火花;只要各人的动机单纯,都是专注于完成上帝交付团队的使命,并且都怀有敬畏上帝、亲爱众人的心,那整个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以后,便会臻至动态的和谐。

我最害怕同工各自怀有私意,在明说的话背后尚有隐藏议程,人人都留有一手,拒绝向团队交心,并常常假公济私,以私害公。这样的团队几乎不可能培养出团队精神,也不可能和衷共济,同心合意,兴旺福音。团队的不稳定将是无法消解的。

因此,在寻觅同工或遴选学生的时候,除了关心应聘者(应考者)的恩赐是否相配合外,我更关心他的性情和思想,其中真诚和正直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这两者,再强的恩赐都不要考虑。此外,我喜欢淳厚朴实的人,愿意出死力下苦功,不抄捷程,不怕笨工夫;宁可说话笨拙点,也不要巧言令色,说话转弯抹角,虚张声势;拒绝做事诸多借口,诸多掩饰。专业知识和社交技巧可以后天栽培,但人的气质和心地却是很早便定了型,要改变极其困难的。

至于「各样的坏事」,乃是个笼统的说法,泛指各种可能的罪恶行为和后果。坏的动机不会产生善行,只会造成坏事。即使短期看来做了好事,长远地也会带来坏的后果。

正面地思考这段的教导,雅各提醒我们各人,必须常常审视自己的动机,看看是否单纯而专注?有否夹杂任何的个人私心和野心?会否借事奉来谋取个人的利益,窃夺了上帝的荣耀?

上帝鉴察人心,人却无法审视别人的动机,否则便会破坏彼此的互信。动机审查不可避免便会造成阴谋论满天飞的。因此,自我的动机审查非常必要,且不能一次过完成,必须定期做,常常做。我们也得祈祷,求圣灵光照我们的内心,好能发现一些隐而未现的罪,像诗人的呼吁:「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诗一三九24)我们记牢约翰的教导:「我们的心若不责备我们,就可以向上帝坦然无惧了。」(约壹三21

思想:

你对努力维持自己内心的纯全正直有怎样的立志?你会怎样审视自己的动机,如何约束自己不至心怀二意?


Tuesday, 19 July 2016

第20天:谦卑地显出善行

经文:雅各书三13~18

第四个段落的主题是在群体中操练灵性,第二个小分段是三章1418节,雅各谈到如何以和平的心在群体中成就和平。

雅各在一5已提到,基督徒若缺少智慧,便得向赐人智慧的上帝祈求。这里他接续智慧这个主题,指出智慧可分真假两种,真与假由来源决定,真智慧是从天上来的,假智慧则是人间的,甚至是属魔鬼的。

他首先问这个问题:谁能证明他在属灵的事上是有真智慧和具识见的呢?然后他自行作出回答:就是那些能够以谦卑(温柔)的态度践行善行的人。换句话说,真智慧彰显在谦卑和善行两个元素里。

谦卑(温柔)是前面一21提过的心态,在那里,雅各教导信徒要除去生命里所有的污秽邪情,以谦卑的心领受真道,并将之深植到生命里。

善行是整卷雅各书的重要主题,信心必须有行为证实,也借行为成全。生命里的善良得有外在的善行以为反映。

雅各要求信徒以谦卑的心实践善行。行善不是为了自我炫耀,不是为了与人争竞比较,却是心里的信仰一个自然的外在流露。

与谦卑和善行相反的,便是嫉妒和纷争。雅各断言:「你们心里若怀着苦毒的嫉妒和纷争,就不可自夸,也不可说谎话抵挡真道。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14~15

拥有假智慧的人,心中充斥着苦毒的嫉妒和自私的野心(「纷争」的另译)。嫉妒是厌恶别人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胜,苦毒的嫉妒则是指因嫉妒而产生的怨恨情绪;自私的野心是为求出人头地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这两种心态都会造成信徒间的彼此争竞和互相猜忌,教会的纷争和分裂乃是可以预期的。

雅各批评有这两种心态的人,常常夸耀自己;并且,为了不让人发现自己的卑劣思想,往往以各种谎言加以掩饰,拒绝真道。因为他们若是真诚地面对真道,那真道必要成为对他们的审判。

不少学者估计,雅各这段话不是泛泛的通论,而是针对受信教会所存在的具体情况而发的。他们进一步相信,整卷雅各书都是有的放矢的。受信教会里,特别是在承担教导任务的领导层中,确实有部分人是在品德和灵命上不及格的,跟他们的属灵地位和职事全不相称。他们彼此间有嫉妒纷争,也有各种属血气的卑劣行为。他们也知道这样的情况不恰当,却以「因信称义」的教义作为辩解;就是说,反正得救是靠恩典而非靠行为,所以他们只要有信心便足够了,行为的好与坏是无关宏旨的。这便是「说谎话抵挡真道」。

「因信称义」若成了基督徒恶行的一个掩饰借口,便有沦为廉价恩典的危机。就如保罗所说:我们在信主后仍继续犯罪,却推说犯罪才凸显上帝的恩典;我们愈多犯罪,恩典便愈发显多(参罗六1~2)。一个神圣的教义,竟变为最恶俗的犯罪借口。

犯了罪,不深切懊悔,却为自己张罗振振有辞的理由,企图开脱责任。在雅各看来,这是骄傲狂妄的最佳写照。是以他特别强调基督徒必须有谦卑的心态,这是拥有真智慧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

思想:

谦卑地实践善行,这个教导应不难理解。试试将之变成个人生活里的实践目标,在面前一天,或说两三天吧,你可以怎样以正确的心态做正确的事?能设想出一个具体方案便很好了。


Monday, 18 July 2016

第19天:生命和表现一致

经文:雅各书三9~12

雅各非常看重基督徒的一致性。他批评一些人心怀二意,对事情没有定见,立场不坚定(一8;四8);他认定,有怎样的信仰,便得有相应的行为,不能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因此,基督徒的言语得反映他的生命的底蕴,并且必须维持一致,不能一方面口说赞美上帝的话,另方面又用同一把口咒诅人。

雅各提出两个论据,说明这个不能。第一,「泉源从一个眼里能发出甜苦两样的水么?」同一个泉源只能出相同的水,不可​​能一时出甜水,一时出苦水。

在巴勒斯坦这个严重缺水的半沙漠地带,并非所有泉水或井水都能饮用;有些出的是咸水(苦水),有些出的是淡水(甜水),只有后者才能饮用。无疑,有些水源出的是介乎咸淡水之间;却总不会有水源今天出咸水,明天却出淡水了。人们总能为水源定性,确定它是能饮用抑或不能饮用的。

可以设想,你在教会里听一位牧者谆谆讲解圣经真理,但在崇拜结束后却在酒楼碰到他因跟人争座位而公开争吵,口出恶言,你会对这位牧者有何印象?你还会信服他在讲坛传讲的真理吗?

作为一个传讲上帝的道的传道人,我得承认期望牧者永远作示范单位是过分的苛求,但我得接受这个苛求是弟兄姊妹的普遍期望,也是传道者必须背负的十字架。只要我们偶一放纵,便会绊倒身边许多的人。

同样地,作为努力向人传福音的你,要是你给传福音的对象发现你的言行不一致,或在不同时候说不同的话,譬如在酒楼跟人争座位而口出恶言,他也会对你所传讲的福音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吧。要求传福音者必须保持言行一致,凡事都合圣徒的体统,亦是过分的苛求,但这既是未信者的普遍期望,又是基督徒必须背负的十字架。

得修正说,非基督徒通常是不会对基督徒抱有太清晰的期望,但他们对基督教的理解,多数是从观察身边的基督徒的生活表现而来。我们是他们眼中的基督教。对未信主的世界,基督徒便是基督教。

第二个论据是:「无花果树能生橄榄么?葡萄树能结无花果么?咸水里也不能发出甜水来。」有怎样的树,便结怎样的果;生命如何,表现也如何。这说法重复了耶稣基督的教训:好树不会结坏果子,坏树不会结好果子,凭果子便可知道树的质素(太七17~18)。

基督信仰不是表演出来,只能是活出来。我们必须因应信仰的教导而转化生命,变化气质,使生命与信仰相一致,使人从我们的生命里看出信仰,才能做有效的见证。要是我们的生命没有变化,生命和信息不一致,生命和使命不一致,我们只能短时间内扮演模范信徒的角色,那真相总会有天大白于天下,我们的见证一下子便会变成反见证。

来源决定性质,这也是雅各的一贯思路,如同他在前面说的:人的怒气并不成就上帝的义。我们的生命改变了,所产生的行为仍可以是不完美的,基督徒的生活仍有许多​​缺点;但不完美的见证还得是有见证的轮廓,还可以让人看到我在努力完善的过程中;却总不能表现出与信仰截然相反的模样,不能表现得比不信的人还不如。

亲爱的弟兄姊妹,让​​我们尽力活出心中的信仰。有其父必有其子,让人在我们身上看到天父的性格;基督徒就是跟随基督步伐基督的人,让基督的荣形在我们的生命里透现出来。

思想:

我们已读完雅各对控制舌头的整个段落,你对之有怎样的体会?圣经从旧约到新约,有许多篇幅讨论到对言语的约束,明显地这是基督徒必须严肃看待的课题,你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关注吗?你有努力控制言语,不让其犯罪吗?


Sunday, 17 July 2016

第18天:谨慎言语

经文:雅各书三1~8

雅各为什么一开始便提醒信徒不要轻言做人的师傅呢?这跟接着谈到的言语犯罪有关系吗?

有释经者估计,本段落的教导主要是写给受信教会里承当教导任务的领导信徒,雅各提醒他们教师的工作不易为,必须在语言和灵命上勤加操练,努力节制。这个估计当然不无可能,但笔者认为其实不需要,因为真要这样假设,便免不了限制本段的广泛应用能力,雅各的教训其实是适用于所有人的。

不要轻易为师跟言语犯罪确实有极大关系,正是由于人们常常觉得比别人优胜,别人做不到我却做到,别人看不见只有我看见,觉得有话必须说,得对身旁的人和事指指点点,提出批评甚或指摘,这样才带来各种言语上的犯罪。想当师傅是言语犯罪的行为背后的指导性心态。

知易行难,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我们总觉得执政者既愚蠢又无能。明明是存在着这么清楚的问题,譬如环境污染;明明是有这么简单的答案,譬如环境保护;那为什么还不立即处理,一次性地解决问题呢?要是执政者明知而故犯,明知而不行动,那在「懒」之余,得有「恶」的元素(所谓「又恶又懒」嘛),他们肯定是别有恶的动机,各种的阴谋论便随之而生,执政者也自然给妖魔化。

再者,作为评论者,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独得之秘,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凡事都得插上一嘴,指点江山,说尽所向无敌的伟言。公不出山,奈苍生何,我所说的每句话,都是为苍生为百姓而仗义执言啊。我们随发言而将自己崇高化,并将被批评的对象妖魔化。一旦我们的忠言不被接纳,我们觉得被忽略冷待,我们感到寂寞,便更会顺势将自己变成被排挤打压的受害者。

正是这种好为人师的心态,造成一个群体的相互信任给消耗掉,产生诸多是非纷争。

接着,雅各谈到约束舌头的重要性。他说,基督徒可以犯上各种不同形式的罪,但没有比言语上的罪更容易触犯了。言语上的罪几乎难以避免,要是一个人真能免却,便可臻达完人的地步了。

能够控制舌头的人,应该能够控制全身。雅各用嘴环控制整匹马、掌舵控制整条船为比喻,说明控制舌头之于控制全身不犯罪的关键作用。他又说舌头是人最难驯服的,我们可以驯服自然世界、驯服飞禽走兽,却无法驯服这小小的器官。

这个说法是否略带夸张呢?我想不是。言语关乎思想,思想是最难受约束的「行为」。我可以基于受礼教和法律约束的缘故,不敢打人或杀人,但我很难禁止自己在思想里将不喜欢的人杀​​上千遍;从人间的角度看,我是个奉公守法的人,但在耶稣基督的眼中,心中对人的仇恨便已等于杀人,我是难逃上帝的审判的。不自夸地说,我每天在实际行为上犯过的罪不会很多,十诫里的杀人、奸淫、偷盗、作假见证等,几乎都不曾触犯;但我在思想上犯这些罪,可是多不胜数呢。保罗在罗一28~31所列举「存邪僻的心」的种种,我几乎都不能免疫。所以,要是我将雅各的话稍为修订,指出若是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不犯罪,我们便能成为完全的人,这便非常具说服力了。

言语连系思想,言语也形塑心境、气质和性格,从而形塑整个人。当我强迫自己不发怨言、不出恶言,总是对人说赞美和肯定的话,总是对周遭的环境多作正面的评论,特别是多唱诗歌多向上帝祈祷,我的思想便会转为正向,我的脾气便给驯服,我的性格也因而得着陶造。

当你在街上遇到我,看到我在边走路边哼着圣诗时,你大抵会相信那时我的心是清洁的。

像保罗所说,​​多说赞美上帝的话:「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上帝​​。」 (弗五19~20)像保罗所说,​​多思想美善的事:「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腓四8

       雅各又提到舌头有严重的破坏作用,所以得加以防范。 「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6)舌头「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8)证诸后段(三13~18)谈到真假智慧的来源,这里雅各似乎在暗示,因误用舌头而造成的严重破坏,乃由魔鬼在背后促成的。

上述说法貌似夸张,却还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的。言语启衅,谣言杀人,这是常常发生的事。中国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间教会出现纷争或分裂,很少是由于大是大非的教义纠纷,却多数是出自信徒或领袖间沉不住气互相攻击。只要有人不经意说说是非,散播谣言,圣灵的合一很容易便给破坏掉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慎的。

言语犯罪伤害严重,谨慎言语。

思想:

检讨一下个人控制言语的能力和果效,这段经文为自己带来怎样的督责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