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June 2017

6月30日: 开启心窍

经文:路加福音廿四44~49
44耶稣对他们说:「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45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46又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47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48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49我要将我父所应许的降在你们身上,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
    这是路加著作上卷的最后一个段落,下文(廿四50~53)在使徒行传的开首有更详尽的描述(徒一3~9),主要是交代耶稣升天前向门徒赐下使命的事迹。马太福音有类似的记载,因为门徒当中还有疑惑的,耶稣再次显现,亲自赐下大使命(太廿八16~20)。
    相比之下,路加的记载有三点比较突出:首先,耶稣在复活后嘱咐门徒要记起祂以前讲过的话──特别是有关受苦与复活的预言,当时他们不明白(九45、十八34),但复活的主却教导他们要以应验的框架去理解基督救赎的事迹(受害、埋葬、复活、显现,参林前十五1~10);其次,耶稣「开他们的心窍」 (45),使他们能理解基督的救赎与旧约圣经的关系(「摩西的律法……诗篇上所记的」指犹太人的圣经、即今天的旧约圣经、44),并给他们解释经文所指;最后耶稣提醒他们要留在耶路撒冷,等候「父所应许的」圣灵(49、参徒一3~9)降临在他们身上,像圣灵首先降在耶稣身上,加力预备祂在地上的工作一样(三21~22、四18~19)。
   耶稣借这三件事(祂的话、旧约圣经、圣灵)装备门徒,提醒他们在世的使命是要为基督作见证,为下文卷二(使徒行传)留下伏线。
思想:
今天教会何等需要「开启心窍」的信徒,就是愿意用心研读圣经、用心思考经文原意,有勇气面对经文的挑战而作出回应、有创意与敏锐的社会触觉去在社群中实践真理的人。 「开启心窍」并不是鼓励我们抱不劳而获的心态,而是提醒我们要有柔软的心去接受经文的挑战,虚心于圣灵面前,以教会历代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去学习与实践真道。




Wednesday, 28 June 2017

6月29日: 想起祂的话来

经文:路加福音廿四1~12

1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着所预备的香料来到坟墓前,2看见石头已经从坟墓滚开了,3她们就进去,只是不见主耶稣的身体。 4正在猜疑之间,忽然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 5妇女们惊怕,将脸伏地。那两个人就对她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6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当记念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7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8她们就想起耶稣的话来,9便从坟墓那里回去,把这一切的事告诉十一个使徒和其余的人。 10那告诉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和约亚拿,并雅各的母亲马利亚,还有与她们在一处的妇女。 11她们这些话,使徒以为是胡言,就不相信。 12彼得起来,跑到坟墓前,低头往里看,见细麻布独在一处,就回去了,心里希奇所成的事。

    路加的复活叙事中,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妇女在叙事中的角色。路加在第八章往后鲜有提及这群跟从主的妇女,但却不时提到「全男班」的门徒的失败。这群妇女虽然一直跟耶稣和门徒在一起(八1~3、参上文),但叙事者到此才重提她们,可能是要刻意的铺排去凸显门徒与妇女的对比。
   若细心观察路加在最后两章的记载,妇女在主耶稣的十架路上一直忠心跟随(廿三27~3149),并且逗留在山上见证祂的受苦,直至祂离世的一刻(廿三49)。这种不离不弃的跟随,相比四散的门徒(甚至不认主,廿二54~62),她们更像主的门徒。妇女们首先看到空坟墓(廿四1~6a,比较廿四10与八2~3),也是最先得知复活消息的人。

    按理这应该是门徒才会遇到的事,但却成为妇女们的经历。天使对她们的提醒也反映她们一直跟随主,听从主的道(廿四6b~8)。她们随后的行动(廿四8~11、「想起」、「立即去告诉……」)亦表现出她们以信心去接受并实践主的道。相反,门徒却以为她们是胡言乱语,并没有「记起」和相信主的话(廿四9~11),显出他们的信心与记忆都不及妇女们(这也不止是使徒的问题,另参廿四25)。

思想:

路加提升妇女的地位,甚至超越耶稣选召的十二位门徒,重点不是说明女性的地位超然,而是说明作主真正的门徒,并不以性别来界定,而是从人听而行道的表现来衡量,所以耶稣说:「是,却还不如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十一28)。




6月28日: 想要见祂

经文:路加福音廿三6~12

6彼拉多一听见,就问:「这人是加利利人吗?」7既晓得耶稣属希律所管,就把他送到希律那里去。那时希律正在耶路撒冷。 8希律看见耶稣,就很欢喜;因为听见过他的事,久已想要见他,并且指望看他行一件神迹,9于是问他许多的话,耶稣却一言不答。 10祭司长和文士都站着,极力地告他。 11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视耶稣,戏弄他,给他穿上华丽衣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里去。 12从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

四卷福音中只有路加记载了耶稣在希律面前受审,加插这段落或许是要强调耶稣的清白,表明祂在两个法庭的审讯都查不到有什么致死的罪来(廿三13 ~15,律法上的要求另参申十九15)。希律向来想见耶稣,他听过有关耶稣在加利利所行的神迹奇事(廿三8、九7),一早对耶稣的身分非常好奇。事实上,三卷符类福音均记载希律听闻耶稣的事,并将耶稣与被他杀死的施洗约翰作比较(太十四1~2、可六14~16)。但路加却突出希律的困惑,记载他内心的挣扎(九7~9)。他拒绝接受有神迹异能跟随着耶稣,但自从他斩了约翰,因此很想去见耶稣(九9),一方面想看祂行神迹,印证所听见的传闻;另外也想证实祂到底是否约翰从神里复活的化身(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有希律想杀耶稣的传闻、十三31)。

    路加没有记载希律最后的定断(相比太十四2;可六16),但记载了他与耶稣见面时的反应,因耶稣的不合作与祭司文士的控告,希律不但对耶稣失去兴趣,甚至转而心生藐视(11)。这或许是因他见到耶稣身为阶下囚,并不符合他心中对祂的期望;或许是因耶稣没有行神迹,又或许是他发现耶稣并不是复活了的施洗约翰。但正正因为他(与他的兵丁)的戏弄,主耶稣却因而穿上了华丽的衣服,释经家对衣服的颜色有不同的见解(白色、紫色或其他),但无论是如何,虽然在人看来是戏弄,但却凸显了耶稣的圣洁或君王的身分。

思想:

在接触基督信仰前,我们大多对「救主」、「神」、「恩典」、「君王」、「福气」等字眼有一定的理解,这些理解并不一定与基督信仰有关,甚至可以是与信仰毫无关系。这些理解有否影响我们与耶稣的关系,会否影响我们对耶稣身分正确的认知?我们会否跟希律一样对耶稣有错误的期望呢?



Monday, 26 June 2017

6月27日: 投资之道

经文:路加福音十九1127

11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他们以为上帝的国快要显出来,就另设一个比喻,说:12「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13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交给他们十锭银子,说:『你们去做生意,直等我回来。』14他本国的人却恨他,打发使者随后去,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15他既得国回来,就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要知道他们做生意赚了多少。16头一个上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17主人说:『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18第二个来,说:『主啊, 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五锭。』19主人说:『你也可以管五座城。』20又有一个来说:『主啊,看哪,你的一锭银子在这里,我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21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放下的,还要去拿, 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22主人对他说:『你这恶仆,我要凭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23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等我来的时候,连本带利都可以要回来呢?』24就对旁边站着的人说:『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25他们说:『主啊,他已经有十锭了。』26主人说:『我告诉你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27至于我那些仇敌,不要我作他们王的,把他们拉来,在我面前杀了吧!』」

    按篇幅来说,交银子给仆人的比喻中,主角应该是第三个仆人(十九20~26)。主人对这个没有赚取回报的仆人,评价是一面倒的负面,称他为「恶仆」、定他有罪(十九22)。比喻提到这仆人将得来的银子「包在手巾里存着」(20),没有将它交给银行(23)。这或许是因为这仆人故意漠视主人的托付,或根本不放在心上,连存入银行收取利息这简单的行动也不去做。

    但要注意,从主人对他的评语来看(22~23),主人并没有将他的失败归咎于懒惰(参太廿五26),反映这恶仆的行为可能别有原因。这或许与当时银行的信誉有关,因第一世纪时的希罗世界金融行业,不像现在一般有严格的监管,投资的人要冒更大的风险,随时有机会本钱也蚀掉。因此,恶仆的问题可能并不因为他懒惰,而是他过分审慎,甚至胆小,不愿意为主人所托付的去冒险。

    相比之下,首两仆为了完成主人的使命,肯为主人所交托的付上代价,愿意接受投资的风险。这反映上帝看一个仆人忠心与否,并不是在于他/她是否审慎保守,处处提防犯错,甚至不肯为完成使命而冒险和付代价。事实是,主曾提醒跟从祂的人:「凡是想保全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是牺牲生命的,却必保全生命。」(路十七33


思想:

这里所讲的投资与风险只是一个比方,并不是说今天教会要

将金钱投资在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上。比喻的重点是信徒是否

愿意为完成上帝的托付,去付代价,去冒一点险。举例说,

上帝若托付我们去关心群体中有需要的人,我们若愿意照着

行,便要冒着被拒绝、被误解的风险去付出爱与关心。今天

我们又有没有这种为上帝冒险的勇气呢?

Thursday, 22 June 2017

6月26日: 忠心的好仆人

经文:路加福音十九11~27

11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他们以为上帝的国快要显出来,就另设一个比喻,说:12「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要得国回来,13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交给他们十锭银子,说:『你们去做生意,直等我回来。』14他本国的人却恨他,打发使者随后去,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15他既得国回来,就吩咐叫那领银子的仆人来,要知道他们做生意赚了多少。16头一个上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17主人说:『好!良善的仆人,你既在最小的事上有忠心,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18第二个来,说:『主啊,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五锭。』19主人说:『你也可以管五座城。』20又有一个来说:『主啊,看哪,你的一锭银子在这里,我把它包在手巾里存着。21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22主人对他说:『你这恶仆,我要凭你的口定你的罪。你既知道我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23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子交给银行,等我来的时候,连本带利都可以要回来呢?』24就对旁边站着的人说:『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25他们说:『主啊,他已经有十锭了。』26主人说:『我告诉你们,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27至于我那些仇敌,不要我作他们王的,把他们拉来,在我面前杀了吧!』」

    金银与仆人的比喻并不是路加独有的比喻,马太福音也有类似的记载(太廿五14~30)。马太的记载属于橄榄山讲论的一部分(太廿四至廿五),路加则是一篇独立的讲论。虽然两者在整体叙事的编排不同,但两处均与终末主再来的题目有关(注意十九11)。

    马太将这比喻与另外四个有关终末的比喻编排一起,带出等候主再来的态度与生活(廿四42~廿五46);路加则在比喻的前后加上贵胄到远方得国的背景故事,凸显主再来的布局(十九12~1427)。至于比喻本身的内容,马太与路加的记载大致相同,只有一处明显的分别。马太记载仆人按才得不同数量的银子(廿五15),而路加则记载三个仆人所得的相同,所以,当主人得国回来和仆人算帐的时候,虽然前两个仆人都有赚取回报,但主人却只称赞赚得十倍盈利的那个,称赞他忠心,是个好仆人(十九17),并赐他管理十座城。相比之下,赚得五倍盈利的仆人却得不到称赞(十九19,比较太廿五16~172123),但仍然可管理五座城。

    从主人的不同反应去推断,将银子交托仆人去投资,实际上是要试验他们的忠心—-就是有没有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主人交付的责任,去断定谁适合负起更大的责任(管理城邦)。这亦反映出一个原则,原来事奉的赏赐,就是得到更多事奉主的机会,托付予更大的使命。路加将这个比喻放在终末的框架之下,凸显比喻的重点是,信徒若要预备好自己迎见主,应在等候的期间努力做好主托付的事。

思想:

路加记载的比喻没有解释银子与投资所指的是什么,也没有解释要忠心完成(主所托付的责任)是指什么事。相反,马太在这个比喻之后加上绵羊山羊的比喻(太廿五31~46),似乎暗示读者应在信徒群体中彼此以恩慈相待,互相照顾与服侍。这或许并不是路加的用意,但也值得今天同样是等候主再来的信徒多思考。


6月25日: 信心的演绎

经文:路加福音十八9~14

9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10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11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12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13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14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若这段落没有叙事者开首的评语(9)与耶稣的解释(14),读者或许会对这比喻的意义感到困惑。基本上,这个比喻透过法利赛人与税吏的祷告,邀请读者去判断这两个人的属灵境况。从表面看,这个法利赛人虔守律法与传统,他懂得感恩,也没有向上帝求什么。毫无疑问,按他所学的道,在他所属的教门而言,他是个出类拔萃的人(12)。相反,税吏却是犹太群体中最被鄙视的职业,他们一方面为外邦帝国效力,向自己的人民滥收税款。但同时,要脱离这被犹太人看为不洁的行业也不简单,一来要将讹诈的加倍归还(十九8),失去生计之外还有可能被罗马政府怀疑为不忠!

    因此,表面上要比较这两人的境况没有什么困难。但耶稣却在结语提出相反的结论,指税吏的义比法利赛人的义算为高(14a),因为耶稣所讲的义并不是一般人所看的义──就是能虔守规矩、对道统一片忠心的人,耶稣所讲的义却是一个人在神面前对自己的评价而言(14b)。因此,在耶稣眼中,就是在终末逆转的眼光之下,自卑的税吏倒算为义(有关终末逆转,另参一51~53、六20~26、十29~37、十四7~11等) 。

    相反,法利赛人的问题是自以为义人而自高,并因此而藐视身边的人(911)。诚然,无论自卑自高,都是一个自我的价值判断,自卑的人是因为达不到信仰的要求而自卑,所比较的标准是信仰本身,但自高的人所判断的对象并不单是自己,也包括其他人的状况。这反映自高的人自以为神,因为只有神能判断其他人。

思想:

无论是耶稣时代的犹太信仰与今天的基督信仰,都涉及以外显的行动去表达其信心,但耶稣在这里强调,信心的演绎绝对不包括鄙视达不到标准的人、不会因属灵境况的高低去轻看别人。再者,我们在世走天国的旅程,并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我们实在不要轻看上帝的时间与能力,今天我们身边的人或许是在属灵低谷之中,我们却不可自以为是的去作判官,以为上帝不能改变人。



6月24日: 神国几时来?

经文:路十七20~21

20法利赛人问:「上帝的国几时来到?」耶稣回答说:「上帝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21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你们心里。」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热切盼望神国降临,是他们期望历代先知所宣告的耶和华的日子临到(如赛六十一1~11;弥四1~4;亚十四1),就是上帝亲自介入历史之中,弥赛亚降临人间,开展上帝掌权的世代,救他们脱离外邦人的手。法利赛人提出的问题反映他们关心上帝的国临降的时间,以及希望能辨别降临的预兆(20)。但耶稣对神国降临的理解并非这样,祂知道神国降临世间并不指以军事力量去拯救以色列民,根据路加的记载,耶稣看圣灵的能力在地上彰显、加力事奉者为神国降临人间的凭据(四18~19)。

     因此,耶稣并没有按法利赛人的期待去回答他们的问题,却同时强调神的国是在人的心中,就是实践天国真理的群体之中(21)。事实上,福音书以至整体新约圣经均强调神国降临的时间是不可知的,多次提醒信徒不要推测末日的时间(如可十三32~37、帖前五1~4;彼后三10~ 13),倒要在主再来以先把握机会去事奉,就是借圣灵的能力,彰显天国的大能(徒一6~8),因为主必定会再来(帖前四13~18、林前十五)。

     天国的能力已经在耶稣第一次降临时在地上(借圣灵的能力)展开,只是要等到主再来时才完全实现(所谓以然未然的天国观念,比较如路十一2与十一20 )。因此,在这等候主再来的时间,新约作者一致的提醒信徒,一方面不要轻视主再来的必然性,要警醒谨慎的事奉主(可十三//太廿四至廿五),但也不要担心主会否再来,要受安慰、要尽忠的度日(帖前四13~18;林后五1~11)。

思想:

新约的终末观提醒现代信徒,活在等候主再来的日子,要提防将信仰生活简化为一个让我们能进入天堂的决定(决志)。倒要在世过以天国为中心的生活,实践耶稣的使命(路四18~19),透过圣灵的能力去走天国的旅程,在人间彰显天国的大能,实践十字架的真理。


6月23日: 相处之道

经文:路加福音十七1~10

1耶稣又对门徒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2就是把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丢在海里,还强如他把这小子里的一个绊倒了。3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4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5使徒对主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6主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 『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7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你快来坐下吃饭』呢? 8岂不对他说:『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吗?9仆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还谢谢他吗?10这样,你们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 」

     路十七1~10可分为四个段落(1~23~45~67~10),头两个段落是有关门徒之间的相处之道,耶稣提醒门徒要特别着紧那些信心软弱或是未够成熟的信徒(「小子」、2),慎防在言语行为上绊倒他们(1~2);而反过来说,若有人得罪自己,则应有智慧的判别,或劝戒或饶恕,并且要恒常的去遵行(不断饶恕、4)。门徒认为只有加增他们的信心才有可能达到这要求(5),耶稣却提醒他们,小量的信心足以完成艰难的任务,因此他们有的信心已足够去实践这相处之道(6)。

    耶稣在这里有关信心的回应,在其他福音书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如太十七20),大多与行神迹有关。但这里所讲的信心应按上下文所讲的去理解,特别是上文用了不少篇幅讲及上帝与罪人的关系(如十五1~32),上帝饶恕人的罪,而罪人的回应则是凭信心去饶恕、关爱他人。

     因此,耶稣提醒门徒,上帝对他们的饶恕与爱非常深广,门徒只要凭着哪怕是最小的信心去作出回应,亦应能实践爱与饶恕的使命。这使命虽然看来艰难,就如比喻中同时作耕地放羊、又是作管家的仆人(7~8),并没有在意自己所做的有多艰巨,却只视之为自己分内之事(10),没有丝毫怨忿,也没有引以为傲。信徒也应有此心态,注目于上帝饶恕的爱,以信心回应祂交托的使命,彼此关爱。

思想:

基督信仰的核心是十字架的爱,信徒作为基督在世的代表,有责任(同时亦有能力)去实践十架的真理──就是以爱与牺牲作为生活的记号。这种十字架式的生活与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老我刚好相反。因此要常常多思考耶稣对我们牺牲的爱,让这爱在我们生命中显大,叫我们作出信心的回应,实践爱的真义。



Wednesday, 21 June 2017

6月22日: 简化了的关系

经文:路加福音十五11~32

11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12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13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14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15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16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17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18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9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20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21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22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23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24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25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26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27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28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29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30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31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2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路加十五章的第三个比喻一般称为「浪子」的比喻,因故事中的小儿子离开父家,散尽家财,后来醒悟回头,其父亲喜见失而复得的儿子,浪子回头。但如上文所说,若将这比喻与前两个比喻一起阅读,比喻中较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同样迷失的大儿子!


    大儿子将自己的身分等同于他的工作与责任,忘记了一个人的身分实际上是关系性的。且看,在故事里只有一个人没有按家人的称谓去称呼他的家人。小儿子虽然曾放弃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放弃儿子的身分,但每次他开口与父亲说话,他都会以父子相称(1217~1921)。故事中的父亲亦然,无论这两个儿子如何不肖,他仍称他们为儿子(2431~32)。就算是他们家中的仆人,对大儿说话时也会称他们为「你兄弟」、「你父亲」(27)。


     但就只有这个大儿子,在结尾与父亲对话时,他甚至没有称呼他的爸爸,更加连弟弟亦不想认(「你这个儿子」、29~30)。在他眼中,已经没有家的关系,只有雇主雇员的关系,换句话讲,在他眼中这只是利益关系,一切的摆上也只是责任,甚至是为了得着产业的手段。因此,他在兄弟失脚时没有放下一切去寻找他,甚至不愿称他为兄弟。他与爱他的父亲也没有关系,看不到自己的福气,就是能常在父亲同在的福气(31~32)。如此,最终他完全失去了在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身分;迷失了,不再是一个儿子,亦不再是一个长子,是一个彻头彻尾,迷失了的儿子。


    这就解释了为何这个比喻没有那主动寻找迷失者的人,因为这个人也迷失了。因为这个哥哥迷失了,所以没有了主动寻找的角色,没有那个不顾一切去寻找迷失了的小儿子的人。因此「浪子的比喻」并非最贴切,若与失钱与失羊的比喻放在一起,应叫「两个迷失儿子的比喻」。小儿子因财迷心窍而迷失,这个大儿子,却因为过分看重工作、报酬、利益、责任而迷失,失去了儿子的身分。


思想:


要与上帝建立真实、真诚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多读祂的话去认识祂,更了解祂的心意,知道怎样做祂会高兴,把握机会与祂一起,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这不是一个责任,不是一个礼仪,不是利益,却是好像你和你爱的人的关系一样,努力去培育这个关系。建立与父亲一样的亲密关系。

在教会我们都是守望者,都是家人。因此不要将身边的人简化成为一个功能、责任,不应将人的价值过分简化,变为一个事奉、一个职分(司琴、团友、执事…),好像大儿子一样,只看到一个雇主而不是一个爸爸,看不见一个兄弟,更有什者,甚至将一个人简化为一件往事、一个罪、一个评价,每次见到他只想起他所做,或是他所做错的,忘记了他也是一个家人,一个需要你我去守望的家人。


Tuesday, 20 June 2017

6月21日: 简化了的信仰

经文:路加福音十五11~32

11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12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13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14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15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16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17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18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9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20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21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22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23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24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25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26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27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28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29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30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31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2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路加十五章基本上是由失羊、失钱、与浪子三个比喻组成。这三个比喻是针对法利赛人与文士讲的(1),他们认为属灵的身分是在于与罪人划清界线。所以,三个比喻都指出罪人悔改是何等宝贵。头两个比喻无论在结构与表达手法上均非常相似。主题同样是失落与寻见,就是有一个人不顾一切的去寻找失落了的东西,找回后欢喜的邀请身边的人分享欢乐(710)。这么清楚的信息,为什么要讲第三次?

     显然,浪子的比喻也有失落与寻回的主题,并以父亲对大儿子的邀请作结(32),并没有交代大儿子的回应。但有一处跟前两个比喻很不同,故事中缺少了那个放下一切去寻找失落者的人。如果三个比喻要表达相同的信息,这点不同就立竿见影。这或许会叫我们困惑,但犹太人马上就知道,大儿子有责任去寻找,因为在犹太传统中,大儿子是兄弟的看守者(创四9)。但从大儿子对父亲的投诉来看(29),他似乎并不看自己为一个地位尊贵的长子,反而像雇工一样与雇主斤斤计较,希望从雇主身上得到报酬。最讽刺的是,成为雇工的小儿子与父亲和好后重得儿子的名分(17~24),反而那个常在父亲身边、承受父业的大儿子,却失去了儿子的身分,自贬为仆人!

    大儿子或许是混淆了自己的身分,将自己的价值定位于自己所做的事上,只看到自己的工作、报酬待遇,甚至可以说,他也只着眼于父亲的财产,并不是真心去服侍父亲。这正正是福音书描述法利赛人与犹太领袖的写照,他们本有牧养上帝选民的尊贵身分,可惜却将信仰等同规条丶传统。这样做,一方面将繁重的规距加在人身上,甚至复杂到自己也不能完全遵守;另一方面,他们这种做法也吊诡地将全人的信仰,简化到只剩下一堆规矩,以此去为自己定位,亦以此去衡量其他人的价值。这种简化了的信仰慢慢叫人只以一个人所做的事去决定其身分价值。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必定是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因此严严的嘱咐信徒不可学习他们(太廿三2~7)。

思想:

今天我们亦容易将活泼的信仰简化为一堆责任、一堆规矩,仿佛做某些事、说某些话便算是敬虔。如法利赛人一样,将信仰过分简化,以至成为一种僵化的生活模式。举例说,若果我们将信仰化为只有大使命与传福音两大元素(两样本身都是十分好的事),慢慢地信徒可能只会着眼于教会的恒常出席人数、增长,常将增长策略、增长模式挂在口边,一味讲事工、讲动员力,忽略了信仰的其他元素──信徒关系、关顾、建立生命等等。更有什者,是以探访、出队为量度敬虔的标准,以之衡量谁是出众的信徒。到最后,或许就有人会有大儿子相似的身分问题,一方面以自己恒常出队自居,另一方面却埋怨甚至轻视其他不像自己热心的人!


Monday, 19 June 2017

6月20日: 平安是福?

经文:路加福音十三1~9

1正当那时,有人将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搀杂在他们祭物中的事告诉耶稣。 2耶稣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吗?3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4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吗?5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6于是用比喻说: 「一个人有一棵无花果树栽在葡萄园里。他来到树前找果子,却找不着。7就对管园的说:『看哪,我这三年来到这无花果树前找果子,竟找不着。把它砍了吧,何必白占地土呢!』8管园的说:『主啊,今年且留着,等我周围掘开土,加上粪;9以后若结果子便罢,不然再把它砍了。』」


    受传统文化的薰陶,中国人往往将平安顺利看为有福的凭据。但福音书以至整体新约圣经对「福」的理解,却不一是指信徒在世的生活顺利,却多指向到终末才能实现的应许(如太五3~12;路六20~23)。这段落由一个提问开始,问题的前设是视上帝为赏善罚恶的判官,将人生的高低际遇,顺境逆境,视为上帝赐下的福祸。


    因此,无论是人祸如彼拉多以极残忍的手法杀害加利利人;或是天灾如西罗亚楼倒塌,这些当殃者必然是犯了不可告人的大罪,受到从上而来应得的惩罚(1~2)。反之,无花果树没有被砍下来,则因蒙上帝的祝福保守,得以在葡萄园里得享安宁(6)。


    耶稣的回应指出,一个人遇到灾难与不幸,并不代表他/她比其他人更有罪,更需要悔改(4~5);同样,一个人生活平顺安稳,也不代表没有犯罪或没有悔改的需要,不一定等于是上帝赐福,因为这可能只是上帝对他/她容忍,给予反省与悔改的最后机会(8~9)。


思想:

耶稣在这讲论指出,人生无论顺逆,所有罪人都需要悔改──就是不断校正人生的目标与方向,贴近上帝,一心朝向过更新改造的生活,走天国的旅程。让我们多敏锐于圣灵的提醒,懂得解读人生、分辨时代、判断对错(十二56~57)。


Friday, 16 June 2017

6月19日: 什么时候来?

经文:路加福音十二35~48

35「你们腰里要束上带,灯也要点着,36自己好像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他来到,叩门,就立刻给他开门。37主人来了,看见仆人警醒,那仆人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必叫他们坐席,自己束上带,进前伺候他们。38或是二更天来,或是三更天来,看见仆人这样,那仆人就有福了。39家主若知道贼什么时候来,就必警醒,不容贼挖透房屋,这是你们所知道的。40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41彼得说:「主啊,这比喻是为我们说的呢?还是为众人呢?」42主说:「谁是那忠心有见识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呢?43主人来到,看见仆人这样行,那仆人就有福了。44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45那仆人若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就动手打仆人和使女,并且吃喝醉酒;46在他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重重地处治他,定他和不忠心的人同罪。47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又不顺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责打;48惟有那不知道的,做了当受责打的事,必少受责打;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

     第十二章的第三个段落集中讨论终末境况(35~48)。路加将耶稣两个有关警醒等候的比喻放在一起,提醒读者在等候主再来时应有的态度。两个比喻在主题上虽然相同,但对象却有分别,第一个比喻针对一般信徒(「仆人」、36~40);第二个比喻的对象却是带领者/领袖而言(「管家」、42~48)。

第一个比喻强调的是信徒等候主再来的态度──就是要警醒谨慎、预备好自己迎见主;第二个比喻提醒作教会领导的,要忠心守望、在主所差派的事上尽忠。两个比喻均假设主再来并不是立时发生(无论是耶稣当时的听众或福音书的写作对象),同时亦强调主再来是突然的,没有人能预测其确实的时间(4046)。事实上,路加福音记载了不少耶稣有关主再来的讲论(如十七20~37、十八7~8、十九11~27、廿一5~36),当中一方面强调主再来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却强调主再来的时间是不可知的。

    因此,在末世(就是主第一次来与再来之间的日子、参徒二17)等候主再来的信徒,应多在这两个前题下思考终末的意义。信徒应一方面避免卷入有关预测主再来的时间的争论,同时却应该多思考如何预备自己去迎见主,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作个警醒谨慎的仆人,如何作个忠心有见识的管家(另参下文十九11~27)。

思想:

管家的比喻在强调忠心得奖赏的道理外,也指出不够忠心的管家会按着其「不忠」的程度去受罚:故意欺压的结果是重罚(45~46);故意疏忽的便受责打(47);而无心之失的则是轻判(48)。这指出虽然每个犯错的管家均要受刑罚,但刑罚的程度却与犯错的动机有关。


6月18日: 贪心与拜偶像

经文:路加福音十二13~21

13众人中有一个人对耶稣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14耶稣说:「你这个人!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 15于是对众人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16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17自己心里思想说: 『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18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19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20上帝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21凡为自己积财,在上帝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

耶稣在路加十二章的讲论可大致上分为三个部分,或可看为对门徒在生活三个层面的提醒:第一部分针对信徒在世受逼迫的问题(1~12);第二部分是对财产与物质的正确态度;最后一部分则是有关主再来的预备(35~48)。

    第二部分以一个人问耶稣有关分家业的问题开始,讨论贪心之错(14~21)。耶稣用了一个简单的原则(15)和一个比喻(16~21)去回应分家业的请求。耶稣提醒门徒要除去「一切的贪心」(15),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在于他/她所「是」,而不在于其所「有」;一个人在上帝眼中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她物质上的拥有。耶稣在其后的比喻更指出,贪心好像一个人盲目地收藏财富,目的不是去应付需用,而是透过不断积累去满足无尽的拥有欲,靠囤积财物换取安全感(16~21)。

    财富是路加著作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路加记载了耶稣和早期教会不少关于财富的教导(徒二41~47、四31~37等),警告富有的人不能倚靠钱财得生命(路六25、十八15~十九10),指出真正的财富是分出去的财富,真正的富足是用自己有的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路十二33~34)。

思想:

在新约教会群体中,富裕的不是大多数,因此新约文献中常提及门徒对财富的态度,特别是慎防贪念,甚至将贪心与拜偶像相比(西三5;弗五5)。贪婪的人以为财富才可以稳定将来,囤积才可带来安全感,掩眼不见身边的人的需要,也漠视上帝,因此和拜偶像的人一样,以别的东西去取代上帝。在财富分配同样不均的今天,让我们记得主的提醒,能够分出去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十二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