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8 February 2018

3月5日 忠信之城

經文:以賽亞書一章21~26

21忠信的城竟然變為妓女!從前充滿了公平,公義居在其中,現今卻有兇手居住。22你的銀子變為渣滓,你的酒用水沖淡。23你的官長悖逆,與盜賊為伍,全都喜愛賄賂,追求贓物;他們不為孤兒伸冤,寡婦的案件也呈不到他們面前。24因此,主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大能者說:「唉!我要向我的對頭雪恨,向我的敵人報仇。25我必反手對付你,如鹼煉淨你的渣滓,除盡你的雜質。26我必回復你的審判官,像起初一樣,回復你的謀士,如起先一般。然後,你必稱為公義之城,忠信之邑。

一個城市的成就,不是取決於財富,而是取決於公義。

昔日以賽亞先知在繁榮安定的耶路撒冷發出先知講論,直指:神必會審判這城(賽一21~26)。當時這城美麗動人,各人安居樂業,有充足的銀子與酒供百姓享用,國力也算強大,衣食無憂,在人的角度看來,這城滿有前途。為何先知卻在這國泰民安的時候向官長說出如此苛刻的審判詞呢?

或許我們可用一個扇形結構來看這段經文:

題目:21a 忠信的城變為妓女!
A 21b 從前充滿了公平,公義居在其中,現今卻有兇手居住。
B 22 你的銀子變為渣滓;你的酒用水沖淡。
C 23 你的官長居心悖逆,與盜賊作伴,全都喜愛賄賂,追求贓物。他們不為孤兒伸冤;寡   婦的案件也呈不到他們面前。(對不義領袖的批評)
X 24a 因此,主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大能者說:(神諭)
C’ 24b 唉!我要向我的對頭雪恨,向我的敵人報仇。(對不義領導者審判)
B’ 25 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煉盡你的渣滓,除盡你的雜質。
A’ 26a 我必回復你的審判官,像起初一樣,回復你的謀士,如起先一般。然後,你必稱為公義之城,忠信之邑。
                                                  


A-A’21b節及26a節,對應的字眼有「公平」(與「審判官」同字根)與「公義」。在五經及先知傳統看來,公平公義等於照顧窮人、孤兒及寡婦,為受欺壓的人申冤,並要行使五經律法的要求。但21b節說明:在本來有公平公義的城中竟然有兇手,而兇手理論上必受到懲處,但現在卻竟安然居住,可見公平公義已蕩然無存。26a節指出神必重新復還公義的審判官,回復起初神的心意,原來先知的指責不是為指責而指責,而是為了城市重新得著公義而發出宣召。因此,這種指責是一種「宣召悔改」(call to repent)先知的責備不是冷眼旁觀,而是宣召(呼召)人要流淚悔改。

B-B’的對應字是「渣滓」,22節指出那些教人驕傲的銀子竟成為無用的渣滓,代表一個富有到只剩金錢的城市其實只剩渣滓,而真正的成就反而應該是公平與公義,這直接地諷刺當時的政府官員,他們竟追求渣滓般的銀子,卻放棄了如珍珠般的公義。25節說明神的審判是為了煉盡渣滓,神不是為審判而審判,而是為了管教這城,讓這城悔改而得煉淨。

C-C’這兩節是對不義領袖及官員的審判。23節直指官員不為弱勢社群申冤,而24b節卻說明神必會親自為弱勢申冤,祂必站在弱勢的一方,直指這些官員為「對頭」,並要為弱勢「雪恨」。

X是扇形結構的中心,先知在這中心點宣告這是耶和華說的話,代表先知不怕眼前的困難,他的任務只是忠誠地代言,宣告神的審判永不妥協,也宣告神為弱勢的申冤何等迫切。

思想:

面對這神諭,官員要早早悔改,否則後患無窮。因為神必站在弱勢的一方,為他們討回公道,到那日,惡人必受刑罰,公平公義必再臨到。我們也要為自己祈求,祈求我們到那日不是被主刑罰,而是因公義而歡呼。


3月4日 : 甘心聽從

經文:以賽亞書一章16-20

16你們要洗滌、自潔,從我眼前除掉惡行;要停止作惡,17學習行善,尋求公平,幫助受欺壓的,替孤兒伸冤,為寡婦辯護。」18耶和華說:「來吧,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19你們若甘心聽從,必吃地上的美物;20若不聽從,反倒悖逆,必被刀劍吞滅;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面對所多瑪的官長及蛾摩拉的百姓,以賽亞書一章16~20節提出以色列民需要有悔改的行動。首先,神的子民的確不需要再獻上更多的祭物,也不需要更多聚會及節期,而是需要除掉他們的惡行,停止作惡,並且要學習行善及尋求公義,停止犯罪與尋求良善是兩項以色列民必須做的事,他們已習慣了履行禮祭要求等表面功夫,他們以表面的敬虔來為自己所進行的欺壓與強暴開脫,哪知神所針對及看重的,並非表面化的禮祭,以及虛浮的供物所帶來向神的討好,而是那種由內而外以及表裡一致的更新生命,而生命的更新必須由悔改開始。

17節所提及的公平原文作mĭšpāṭ,這字是摩西律法的同義詞,也可以解作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所涉及的具體內容便是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行動。官長是一群有能力解救受欺壓者的人物,他們可以為弱勢伸冤與辨屈,如果他們站在高位而不履行律法的要求,那便等同與欺壓別人的人同謀,成為行惡者的幫兇。

然而,這種行公義的要求並非一種沒有神學的社會行動,聖經中的社會公義是一種神學性的社會公義,而不是一種沒有信仰的社會行動,這些神學性的社會公義連結於19節所提及的甘心聽從當中,這種聽從假設了神作為律法的吩咐者,祂的要求以及人的順服才是履行社會公義的根本原因。要明白順服律法的要求並非一種政治或社會互動的考慮,如果我們只由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社會行動參與時,那麼我們便會落入人文主義的世俗化當中,以致履行了沒有神學及沒有信仰的社會行動。當以色列民願意聽從神的吩咐,他們便視律法為命令,而不是社會上其中一種意見,命令總歸不同於意見,前者視神為主,所要求的是聽從與順服,後者視神為建議者,聽意見的人有權審視不同意見而作出自己的決定。但,神要求的是聽命與順服。

順服與聽從帶來怎樣的後果?18節指出的後果就是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這代表有神的赦免與醫治,在此處,神的赦免不是因為祂一定有義務去無條件赦免,祂的赦免是基於祂本身的自由意願,但祂卻把自己的赦免連結在人對神順服的條件當中,神在此應許,人總有悔改得赦免的可能,就算我們的生命何等黑暗,也有回轉的盼望。

思想:

「甘心聽從」就是回應耶和華的律法最應該要有的行動,但很多時候,我們或許會因為身處的社會及群體中種種社會及政治的壓力而帶來妥協,把神的命令降格為一種意見,把眼前的利益看得高於神本身,當我們這樣做,或許會帶來短暫方便,但長遠卻成為得罪神及欺壓別人的幫兇。求主叫我們能真心悔改,甘心順服與聽從。

3月3日 所多瑪的官長

經文:以賽亞書一章10~15

10所多瑪的官長啊,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言語!蛾摩拉的百姓啊,要側耳聽我們神的教誨!11耶和華說:「你們許多的祭物於我何益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油脂,我已經膩煩了;公牛、羔羊、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12「你們來朝見我,誰向你們的手要求這些,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13不要再獻無謂的供物了,香是我所憎惡的。我不能容忍行惡又守嚴肅會:初一、安息日和召集的大會。14你們的初一和節期,我心裏恨惡,它們成了我的重擔,擔當這些,令我厭煩。15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算你們多多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沾滿了血

以賽亞書一章9節提到的所多瑪及蛾摩拉只是在外表上的破壞,但第10節卻以所多瑪及蛾摩拉來說明以色列民心中道德的敗壞 , 因此,第910節運用所多瑪及蛾摩拉的比喻,為要說明以色列民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都完完全全地敗壞,外面有神的管教與傷口,內心及道德卻滿是黑暗。

由第1015節的描述可見,當時社會已經有一套很完善及複雜的禮祭,以色列民的問題並不是在於他們未能做出這些表面的禮祭儀式,事實上,他們外表的禮祭有可能完全根據摩西律法的要求,當中包括月朔、安息日、嚴肅會及各種的獻祭,他們非常「專業」地辦理一切宗教的事務,但在這一切表面化的禮祭背後,他們的手卻都滿了殺人的血(賽一15,和合本)。這樣,以色列民、官長及祭司們花很多的精力放在外表的禮祭當中,把自己打造為外表敬虔的敬拜者,這種做法實在非常誘惑人,因為這一方面可以得到別人的掌聲,另一方面又可以繼續藉著欺壓別人而得到利益,可算是名利雙收。然而,神正藉著先知來向這群領導層發出神諭,呼籲他們悔改。

經文提及他們的供物是虛浮的供物,「虛浮」(šāv’)這字可解作虛無或空洞,代表這些供物沒有實質的內容,只有虛空不能長存的外表,這類供物只滿足外表的要求,只為了做給人看,但卻在奉獻給神的事上沒有任何實質的內容,也沒有任何長久的質量,是內外不一及虛偽的禮物。另外,他們的供物之所以虛浮,就是因為他們的生命沒有配合他們所獻的東西,主要的問題是,他們的祭物不被神所接納,為何不接納?因為他們在奉獻時不悔改,以為做了一些贖罪的禮祭,便可以隨意犯罪,把祭物當成贖罪提款機,沒有真心的悔改,道德及行為也沒有任何改變。

思想:

這段經文所提及的內外不一之生命是否也是你生命的寫照呢?教會最容易產生表面化的生命,為了獲取別人的肯定及掌聲,我們花了很多力氣來保持外表的禮儀與敬虔,這可能是穩定的聚會以及定期的奉獻,但卻沒有想過要表裡一致地把自己奉獻,我們或許會為自己的委身保留一些空間,認為自己已履行教會所要求的外表禮祭,便毋需就自己的道德水平以及生命質素進行徹底的改變,慢慢地,我們的生命開始變得虛偽,每星期的崇拜與事奉都漸漸變得虛浮。由今天起,停止獻上虛浮的供物,把自己身心都奉上。




3月2日 藐視以色列的聖者

經文:以賽亞書一章4~9

4禍哉!犯罪的國民,擔着罪孽的百姓,行惡的族類,敗壞的兒女!他們離棄耶和華,藐視以色列的聖者,背向他,與他疏遠。5你們為甚麼屢次悖逆,繼續受責打呢?你們已經滿頭疼痛,全心發昏;6從腳掌到頭頂,沒有一處是完好的,盡是創傷、瘀青,與流血的傷口,未曾擠淨,未曾包紮,也沒有用膏滋潤。7你們的土地荒蕪,城鎮被火燒燬;你們的田地在你們眼前被陌生人侵吞,既被陌生人傾覆,就成為荒蕪。8僅存的錫安(原文是女子),好似葡萄園的草棚,如瓜田中的茅屋,又如被圍困的城。9若不是萬軍之耶和華為我們留下一些倖存者,我們早已變成所多瑪,像蛾摩拉一樣了。

如果以賽亞書一章2~3節說明耶和華與以色列之間是父子關係,那麼一章4~9節就是說明耶和華與以色列之間的君主與國民的關係,這說明以色列民除了家庭關係不理想及違反創造秩序與自然之外,他們與大君王耶和華之間的君臣關係也不理想。

4節說明了以色列人犯罪的定義,那就是藐視以色列的聖者。首先,「以色列的聖者」一詞是以賽亞書特別喜歡的用字,佔據了以賽亞書多處對神的稱呼(賽一4;五19, 24;十20;十二6;十七7;三十11, 12, 15;三十一1;三十七23;四十一14;四十三3, 14;四十五11;四十七4;四十八17;五十四5;六十14),「以色列的聖者」的稱呼強調了耶和華的聖潔,讓我們想起天使撒拉弗唱頌的歌詞中所提及的三疊聖哉(賽六3),這指出耶和華的神聖沒有任何妥協的地步,而作為神的子民,以色列同樣都要學習耶和華的神聖,讓神的子民能在世界中散發出神聖的光輝。不過,以色列民卻「藐視」祂,原文「藐視」(nā’ăṣ)一字可解作侮辱,代表以色列民不但沒有在他們的道德生活中散發神聖,反而散發出邪惡與不潔,他們的生活在這點上侮辱了作為他們的主的耶和華。

56節運用了健康的主題來說明以色列人的情況,健康是身體最自然及正常的狀態,現在以色列民卻不健康,而且滿身是傷口,代表這國民需要主的醫治。要留意:所有描述的傷口都不是來自自然的病患,而是因為以色列民的反叛所招來的管教。簡單來說,以色列民一直都活在一種違反自然的狀態當中。

79節具體地說明以色列的情況,解經家認為這是指以下三個戰爭當中的一個:(1)主前735年,以色列北國與亞蘭國的入侵;(2)主前701年,亞述王西拿立亭的入侵;(3)主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入侵。比較合乎上下文的選擇應該是指亞述王的入侵。另外,第8節提及的錫安,在原文看來卻是「錫安女子」,「錫安女子」也是耶利米哀歌的常用字,說明錫安應該早早為到自己的光景悲哀。神為這女子留下餘種,沒有全然除去她,全是因為神讓她還有機會悔改。

思想:


當我們回想自己的人生,有否如這位「錫安女子」一樣,滿身都是傷口?神的管教已在多處發生,但我們有時卻專注於罪惡與狂傲,沒有因為自己所遭遇的管教而早早悔改。或許我們已為種種罪惡做了解釋並將它們合理化,嘗試淡化其中的嚴重性,忽視罪的黑暗與從神而來的管教,以致我們對眼前的傷口變得麻木,習慣犯罪,但卻離神很遠。求主讓我們今天起,重拾對罪的警惕與敏銳,也重新看見神那種愛的管教,好叫我們看見恩典的「餘種」,重燃悔改的動力與希望。你願意嗎?

3月1日 : 呼天喚地

經文:以賽亞書一章1~3

1當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見異象,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2天哪,要聽!地啊,側耳而聽!因為耶和華說:「我養育兒女,將他們養大,他們竟悖逆我。3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我的民卻不明白。」

以賽亞書的開始描述以賽亞先知得到由神而來的「默示」(ḥāzôn),在原文的次序來看,「默示」(ḥāzôn)這字出現在第1節句子的起頭,主要的意思是異象(vision)、神諭(oracle)或先知默示(prophecy),代表這是神與先知溝通的不同渠道,而由於以賽亞書第六章描述以賽亞先知蒙召時看見主耶和華高高坐在寶座上的異象,故我們有理由相信以賽亞先知所得的「默示」(ḥāzôn)不但指能聽見的聲音,也指能看見的異象。這樣,以賽亞書第一章1節以「默示」(ḥāzôn)來作開始,為要說明全書所談及的東西並非以賽亞本人無中生有的話,而是全能的耶和華所啟示的「默示」(ḥāzôn),為此書所描述的內容增加了權威性。

以賽亞書一章2~3節首先向天地發出呼籲,亦即是邀請天與地為將向以色列民所作的指控作見證,情況就好像摩西在以色列人面前立約時,向天與地宣告咒詛與祝福的話一樣: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申三十19)諸天哪,側耳,我要說話;願地也聽我口中的言語。(申三十二1) 而從申命記的上下文來看,這種呼天喚地的呼籲帶有盟約性的語言,指出以色列民作為恩約的子民,如果遵守耶和華的命令便帶來福氣,如果他們違反耶和華的命令便帶來咒詛,而摩西正正在這關鍵的立約期間呼天喚地,來邀請創造秩序作見證,見證以色列民已與耶和華立下這盟約的條款,立約的雙方都不能反悔。

原來,呼天喚地的呼籲就是對整個創造秩序的呼籲,這種呼籲的目的就是為了見證以色列民違反了神創造時的秩序,違反了神所賜予的自然天性,一章2~3節說明神的子民做了違反自然及創造秩序的事,指出犯罪、驕傲及欺壓都是與神的創造相違背的。牛與驢(3)都是創造秩序的一部分,牠們擁有順服主人的天性,但可悲的是,以色列民不能學習牛與驢的順服天性!另外,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也理應是人的天性,是神創造秩序的一部份,現在耶和華把以色列民養大,他們竟悖逆神!(2)因此,這種呼天喚地的呼籲就是見證以色列民與被造的天性格格不入,簡單來說,以色列民的悖逆就是那麼匪夷所思,自然界的東西都沒有以色列民那樣邪惡。

思想:

我們本來就是一群蒙神拯救及恩待的信徒,神以祂的忍耐及憐憫來養育我們每一位,但我們被養大後,便會悖逆耶和華,做很多違反常態與違反創造秩序的事,這些事甚至連牛與驢也不會做(或:以致我們連牛與驢也不像)。要明白,從犯罪到悖逆的道路並非一朝一夕走出來的,它的起始點就是誘惑與不警醒,它的終點就是反常與死亡,當我們還是執迷不誤、偏行己路的時候,就算眼前沒有人發覺,卻不能瞞過神的眼睛,因此,我們要早早悔改。


Tuesday, 20 February 2018

2月28日 盼望在雲端 今世道同宣

經文:請速讀帖撒羅尼迦後書1~3

 帖後一11-12
11為此,我們常為你們禱告,願我們的神看你們與他的呼召相配,又用大能成就你們一切良善的美意和因信心所做的工作,12使我們主耶穌的名,照著我們的神和主耶穌基督的恩,在你們身上得榮耀,你們也在他身上得榮耀。

16-17
16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自己,和那愛我們、開恩將永遠的安慰及美好的盼望賜給我們的父神,17安慰你們的心,並且在一切善行善言上堅固你們!

16-18
16 願賜平安的主隨時隨事親自賜給你們平安!願主與你們眾人同在!17 保羅親筆向你們問安。凡我的信都以此為記,我的筆跡就是這樣。18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眾人同在!

分享領受:
若要我給帖撒羅尼迦前書一個分題,我會用「盼望在雲端」總括這卷書,因為它全書五章的每一章結尾都用主耶穌再來的盼望來鼓勵信徒。至於帖撒羅尼迦後書,我會用「今世道同宣」來總括,特別第三章提到信徒應該在他們的工作上不懶惰、不忘本、站穩崗位、榮神益人,在生活上宣揚真道、傳揚救恩,更能突出這主題。

過往二十七天從帖撒羅尼迦後書三章分享了三個分題,今日是一個重温,希望你能温故知新。

困難逼迫 信仰未冷(第一章)
信愛充足 患難忍耐 1~4
公平報應 平安得國 5~7上)
不信受刑 永遠沈淪 7~8
聖徒得榮 顯為希奇 9~10
配得蒙召 神恩足夠 11~12


 敬候主臨 處變不驚(第二章)
身在亂世 兩個肯定 1
謹慎處世 兩個提醒 2
帶來末世 兩個先兆(3
不可一世 兩個形容 4
信息出世 兩個追求 5
顯露來世 兩個條件 6~7
刑判永世 兩個對象 8~12
信徒在世 兩個回應 13~15
生活超世 兩個能力 16~17


委身作工 絶不放鬆(第三章)
禱告作工的邀請 1~2
堅固作工的應許 3~5
忽略作工的警告 6
勤奮作工的榜樣 7~9
安靜作工的吩咐 10~12
不肯作工的下場 13~15
平安作工的祝福 16~18


思想行動:

當你在社會職場、學校,甚至家庭因信仰面對困難甚至逼迫時,你的信心有沒有冷卻?當撒但的爪牙在末世從四面八方發出不同的吼聲時,你怎樣從耶穌再來的肯定中仍然處變不驚?當你的同工作事馬虎,同事含混度日,周圍的人失去工作熱誠,你是不是仍然熱誠工作、仍然委身做事,絶不放鬆?

2月27日 平安作工的祝福

經文:帖撒羅尼迦後書三16~18

16 願賜平安的主隨時隨事親自賜給你們平安!願主與你們眾人同在!
17 —─保羅親筆向你們問安。凡我的信都以此為記,我的筆跡就是這樣。
18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眾人同在!

分享領受:

保羅在最後三節似乎頗倉猝完結這卷書,他在6~15節用了頗長篇幅提醒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怎樣面對與處理遊手好閒、不願作工的弟兄之後,就很突然在16節提出一個禱告,17節肯定他的親筆來信,最後18節一個祝福便結束。

有學者甚至認為16節可以視為前段論及教會紀律的一部分,保羅在此為教會合一整體和諧求平安,不一定是整卷書結語的開端。其實這種將紀律提示與平安祈盼的結合,在保羅其他書信亦有出現(羅十六17~1920節及林前十三1~1011節),所以保羅在這裏可能一方面警戒信徒要注重規矩、行為規範,但另一方面亦提出處理過程中的合一和諧與平安。不過無論16節的定位如何,這個平安的祈盼與一章2節肯定是首尾呼應。另外當外面有逼迫困難的環境,而內裏又有肢體擾亂的行動,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很需要從上主而來隨時隨事親自賜下的平安。

帖前一章13節提到賜平安的神,這裏強調是賜平安的主,保羅帖前三章11~13節刻意將父神與主耶穌給予我們的恩典區分描述,可見保羅在這裏提到賜平安的主而不是賜平安的神有他的目的。在此之前,這卷書對耶穌的描述似乎與一位賜平安的主不太吻合,在一章510節,祂被形容有一天與天使從天上在火焰中顯現,報應那不認識神和不聽從祂福音的人。

另外,在二8主耶穌會用口中的氣滅絕那不法的人,用降臨的榮光廢掉他。帖後一及二章重複提到主耶穌會怎樣懲罰與施行公義,而這裏就特別指出祂向教會施與的恩典平安,所以最後一節都是如前書最後一句一樣,提到主耶穌的恩。

我們從保羅其他書信中知道,他的眼睛是有問題的,所以他寫信時很可能是口述,而由代筆人執筆。但在本書信結束時,保羅似乎從代筆人手中取回筆桿,特別寫上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他們眾人同在作結語。不知道這是否有一個目的 ──他不會放過運用僅有的、微小的力量去作工的機會。雖然他有眼疾,但靠着主的平安,仍可以完成工作,無論我們覺得自己是多麼微小無用,缺乏恩賜,沒有才幹,但只要肯願意被神使用,神一定將我們放在適合的工作事奉崗位。為多人帶來平安與祝福。

思想行動:

為甚麼工作是那樣重要?究竟工作有甚麼價值,以至保羅用那麼多篇幅去處理這個問題?工作中包含了神聖潔的旨意,給予我們自我價值。參與工作會使我們實實在在地領略到成就一些事情所帶來的快樂。當我們被解僱或不能夠工作時,我們可能會有一種失落的感覺,因為失去工作可以令人懊惱和失意。神給我們工作,其實是一個見證的機會。工作不是一個咒詛,乃是給予我們生活更有意義的祝福。今天很多青年人就是因為沒有正當的工作機會而誤入歧途。你願意在你的工作崗位帶出父神與主耶穌的平安和恩典嗎?





2月26日 不肯作工的下場

經文:帖撒羅尼迦後書三13~15

13 弟兄們,你們行善不可喪志。
14 若有人不聽從我們這信上的話,要把他記下,不和他交往,使他自覺羞愧;
15 但不要把他當仇人,要勸他如勸弟兄。

分享領受:

保羅在這段經文總結帖撒羅尼迦教會的領袖如何處理信徒不肯工作的問題。保羅在上一段落提出不要放棄他們與相信他們可以改變,這可能就是保羅所說行善不可喪志的意思。保羅這句說話不是指向要幫助那些不肯作工的人,因這與他在上面所提的相違;反而藉堅持不援手,甚至離開他們的立場來驅使不肯作工的人作出改變。

其次,保羅提出教會不可逃避責備的行動與責任,要記下不肯作工之肢體的過錯,不和他們交往。保羅不想帖撒羅尼迦教會的領袖,只盲目或過分樂觀地希望問題會自然地過去,甚至逐漸消失。保羅指示他們要徹底面對和處理教會內部問題。

第三,是讓不肯作工的人自覺慚愧。每個人都有神給予的良心,當那些人不做他們應該做的事,內裏的聲音就會提出抗議。若再加上旁人適當的行動,就如上述所說的,他們一方面心裏有責備,同時亦察覺到旁人的關懷,可能會在羞愧之餘回心轉意。

所以保羅在最後提醒他們不要責備過分,免得他們走進不能回頭的死胡同,因為他們不是教會的仇人,仍是弟兄。所有的責備必須出於一種關切的心腸,不是要清理門戶,乃是要挽回肢體。說到底,他們只是思想錯誤以致行為懶散,需要肢體以弟兄之情相待,因他們不是非信徒。

思想行動:

若比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五章1~8節論及另外一宗關乎教會紀律的記載,那處保羅的提議比這處嚴重得多,為甚麼?怎樣區分嚴厲的程度與處理的不同?

2月25日 安靜作工的吩咐

經文:帖撒羅尼迦後書三10~12

10 我們在你們那裏的時候曾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
11 因為我們聽說,在你們中間有人懶散,甚麼工都不做,反倒專管閒事。
12 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並勸戒這樣的人,要安分做工,自食其力。

分享領受:

保羅首先在第10節提出他過往的一個吩咐,就是不肯作工的人不可吃飯。雖然帖撒羅尼迦前書沒有記載這個吩咐,但信徒應該知道保羅在他們那裏時口傳留下的吩咐。

請留心保羅在這裏不是說「若有人不能做工」,他說的是「若有人不肯做工」。有些人不能夠工作可能是沒工可作,或失去了工作能力,這些人實在需要我們的幫助,保羅並不是指這種情況。然而,今日仍然有些可以工作的人寧可不作工,因為他們覺得行乞或訛騙其他人的錢來得更容易!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曾提醒我們: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亦不可推辭(太五42)。我相信耶穌所提及的與保羅這裏提及的應該不是同一類人。保羅說,若帖撒羅尼迦的信徒發現有些人能夠工作卻不願意工作,就不應幫助他們,甚至連食物也不要供應給他們。
         
保羅說,倘若他們不願意工作,就讓他們挨餓。保羅使用這種頗為激烈的做法,其實是要禁止更壞的情形發生。他擔心若縱容這班人,他們便會成為閒人,愛好專管閒事;並參與一些不應參與的事,以致在教會引起麻煩,挑起爭端。保羅在三章12節甚至帶着少許斥責的口吻吩咐這些人去找工作,然後安分守己,默默耕耘,以致可以為自己換取生計。

保羅在11節用了語言的技巧去凸顯嘲弄這班懶散的人,甚麼工都不作,反倒專管閒事,原文是不肯作事卻周圍生事。他們不只遊手好閒更是多管閒事!所以保羅在12節提醒他們要安靜作工。安靜作工不是表示作工時要沈默不作聲,卻指不要騷擾別人滋生事故,叫所處的群體產生混亂紛爭、到處傳播小道消息流言蜚語。

思想行動:


社會上不少人有工作狂的傾向,他們只顧工作而忽略其他重要的生活領域,但亦有很多人的工作態度是得過且過,懶閒散漫的。你今日工作的態度是否安靜,專心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不多管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