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November 2015

第1日:分道扬镳,谁是谁非?

读经:徒 十五37~40
经文:徒 十五36~41


36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
37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38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39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
40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
41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耶路撒冷会议之后,保罗与巴拿巴就带着谕令回到安提阿汇报信徒,并用许多的话劝勉坚固信徒。随后,他们就开始第二次的宣教旅程。路加没有避讳,直言保罗与巴拿巴就应否再次让马可加入一事而大起争论。这两位属灵领袖,正如在路司得时向农民说:「我们也是人」(参十四15),他们都有意见不合的时候。


     这次争论是一次非常剧烈的意见分歧,这可从路加的选词用字得悉。 「争论」(παροξυσμός)(39a)这字在新约圣经只出现两次,一次用作积极方面,表达爱心受到「激发」(参来十24),另一次在这里带有消极的含意,有「各持己见、各不相让」的意思。这字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情绪高涨、声浪澎湃、面红耳热,甚至变得面形扭曲。因此,这次的意见不合、各持己见乃是非常剧烈的争执!


     究竟这次争论原因为何?表面看来保罗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因此有释经学者怀疑可能内里有更深层的原因,即是保罗对巴拿巴与外邦人同吃喝的事上举棋不定,以致怒气仍未得到完全的平息(参加二11-14)。是否有这个原因,那就不可而知。但路加清楚指出「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38)。可是,巴拿巴认为应该给马可有第二次的机会。


     此事谁是谁非,难以定断。有认为巴拿巴用人唯亲,因为马可是他的表弟(参西四10);有认为保罗不近人情,不容中途变节的逃兵,再次误了天国大业。因此,有人认为路加往后单记载保罗的宣教旅程,证明他在此​​事上默认了保罗的决定是正确的。这观点似乎超越了经文的意思,因为路加只叙述事件的发生,对双方谁是谁非,却没有片言只语。然而,路加只记载保罗的宣教旅程,是与他书写使徒行传的目的有密切的关系;他要让读者知道福音传到外邦,更传到当时所认识的地极。


这次争论确实不是愉快的事,但最终仍看到圆满的结局。第一,本来是一队的宣教队伍,现在分为两队,巴拿巴和马可坐船往家乡居比路去,探访第一次宣教旅程的教会﹔而保罗则与西拉携手组成另一队宣教队伍,向外邦人传福音。两队都蒙安提阿教会的「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40b)。第二,此事发生后约十年,保罗提到马可在福音的工作及宣教的事业上,是一位合用的同工,且成了保罗的安慰(参西四10-11;门24 ;提后四11)。保罗与巴拿巴亦无嫌隙,这可从他论及传福音的可靠福音养生时,提及巴拿巴与他同得相同的权利的事上得悉(参林前九6)


思想:事奉团队中有不同类型及性格倾向的领袖,有像巴拿巴的先考虑个人的好处,也有像保罗的以使命为重,着眼整体的事工。孰事孰非,是自古以来的难题,各人的判断总有其盲点与限制,重要的是意见虽有分歧,也不应伤害了彼此的关系。求主赐给我们一个宽宏大量的心胸,接纳不同的意见,更接纳人的限制。

Sunday, 29 November 2015

第30日:后记

读经:传道书十二章814

8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9 再者,传道者因有智能,仍将知识教训众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言。
10 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
11 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
12 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13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作:这是众人的本分)。
14 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十二章8节是属于承上启下的一节经文:既为传道书主体经文部分的言论(传一12~十二7)作归纳,指出一切尽皆虚空,又为下文的跋作引子。这节经文基本上重复传道书一章2节的话,使整卷传道书前呼后应。从第8节开始,传道书又回复以第三人身称呼传道者的做法,显示传道书十二章814节与一章111节一样、大概是出自编篡者的手笔。

    十二章914节的跋,分为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第911节。第9b节是传道书首次提及传道者的工作:将知识教训众人。此外,传道者又就许多箴言作出三方面的努力。一:默想,可以解作「留意、留心听」。传道者不但教导人,自己也是个愿意聆听箴言的人。二:考查,也可以有「(在一群中)挑出」的含义。三:陈说,直译是:「排列」或「编撰」。意思是说:传道者将合适的箴言挑选出来,编辑成文集。第10b节诚实话和正直的形容,意即传道者的言论,既真实又正统。第11a节:智慧人的言语被喻为刺棍,从正面去理解:这些言语是像刺棍一样,催促或刺激读者,要他们有正面的响应或行动;也可以作为人当走之路的指引。钉稳的钉子,则喻指智慧人的言语,足以为人的一生建立可靠的、牢固的基础。

     第二个段落是第1214节,是编篡者对受众作出的劝勉,包括:你当受劝戒(十二12)、敬畏(神)和谨守(他的诫命)(十二13)。第13b节敬畏神以及谨守他的诫命,是典型的传统教导,超越传道者一向的教导之上,以及另一个层次的吩咐。在传道书的主体经文部分,传道者从来没有明确地鼓励人遵守神的诫命。此外,传道者虽然多次提到要敬畏神,却并未将敬畏神与「遵守神的诫命」相提并论。传道书的编篡者,可能是刻意地要以「遵守神的诫命」来诠释传道者「敬畏神」的教导,叫人认定传道者乃是一位正统的智慧大师。第14节作出总结:「因为人所作的一切事,神都必审判;为了一切隐藏的事,或好或坏、(人人都必受审)」《吕》。

思想:
人的本分,是要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要谨记:神是全知的。人所做的事,包括做事的动机,都瞒不过祂。要学习做一个里外一致的人,以致有一天,面对神的审判,也一无所惧、无愧于心。


Saturday, 28 November 2015

第29日:给年青人的劝勉:当快乐,但要记念创造主

读经:传道书十一章7节至十二章7


7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
8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日子必多,所要来的都是虚空。
9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
10所以,你当从心中除掉愁烦,从肉体克去邪恶;因为一生的开端和幼年之时,都是虚空的。


十二章
1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
2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
3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
4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
5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6银炼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7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十一章7节至十二章7节是传道者以第一人称向读者讲的最后一段话;可以算得上是全书的高潮。十一章第78节,是给一般人的劝勉:当快乐,但当想到黑暗。十一章9节至十二章7节,是给年青人的劝勉:当快乐,但要记念创造主。其中,十一章910节,提醒年轻人当快乐,但神必审问;而十二章17节,则鼓励人当记念创造的主。整段经文的结构,是很工整的。第1a节是主句:当记念创造主。第1b7节是指出记念创造主的时间:(1)在衰败临近之前(1b节);(2)在黑暗来到之前(2~5节);(3)在银炼折断之前(6~7节)。


    1a节的年幼,与十一章9节的幼年的日子,原文是同一个字,译作「青年」或「年轻」,比较适当。记念在希伯来文通常不只是指客观的记忆,而是指向随之而来的、相应的行动。第1b节衰败的日子,直译是「恶的日子」,指「年老的日子、及随着年纪渐长而来的种种困扰」。


    25节,是全卷书最富争议性的一段经文。学者之间唯一的共识是:这段经文终极的指向,是老年人身体的日渐衰弱。不过,个中细节的解释,则众说纷纭,于此不能尽录,建议读者参考笔者的注释书:《传道书 —— 试看人生》(第八册,香港:明道社,2015)。

67节转而指向死亡的临到。第6节提及四个暗喻:银炼和金罐,喻指「光」;瓶子和水轮,喻指「水」。人赖以生存的光和水都没了,也就是指生命已经来到尽头。第7a节在用字上与创世记三章19节十分相似。


透过与创世记的呼应,传道者可能是要指出:死亡不只是人类终极的命运,更是神对罪人的诅咒。至于第7b节,则与创世记二章7节近似,所描述的,是创造过程的颠倒。神在创造的时候赐给人的灵或气息,在人死的日子要收回。总的来说,传道书十二章7节,与十二章1节一样,是提醒读者,人活在世上,要记念神是创造的主、是赐灵给人的神;也要记得,人不过是受造之物,总有一天都要死亡。生命,固然是神赐予人的礼物;不过,这份礼物,有一天神要收回的。



思想:
生存是可贵的;人活在世上,要把握机会,享受人生。不过,与此同时,也要谨记:人生转瞬即逝,要珍惜在世的日子;在短暂的人生,为神成就永恒的事。




Friday, 27 November 2015

第28日:人的努力的无常

读经:传道书十一章16


1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
2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甚么灾祸临到地上。
3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树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
4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
5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这样,行万事之神的作为,你更不得知道。
6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样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



    十一章16节的主题是:人的努力的无常。第一个小分段是第12节,主要是论到人对未来的无知,以及人应有的准备。不少人将这两节经文理解为:叫人分散投资,如:《现代中文译本》的译文:「把你的钱投在对外贸易上,总会有赢利的一天。要在好些不同的地方投资,因为你不知道在这世上会遭遇甚么恶运」。可是,第1节的日久必能得着,直译是:「多日后你会将它找回来」。其中的「它」,应该是指第1a节的粮食。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的话,多日后将撒出去的找回来,只不过是收回成本,不能算是好的投资。比较可取的看法是:第12节是鼓励人,即使明知可能没有回报,也要做好心。将自己的财富慷慨地施赠给有需要的人,到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可能就会碰上意想不到的帮忙。


    第二个小分段是第34节,主要是透过两个例子,来说明有些事情是人所不能控制的。第3节:树倒下来的时候,会向南倒、还是向北倒,是无法预测的。第4节的看风、望云,又作「观察风向」和「研究云象」《思》;意指农夫想要等到最适当的时候才撒种、收割。然而,正如第3节提醒人的,有些事是超越人的控制范围之内的。过分地筹算几时才是最适切的时机去做应该做的事,结果可能甚么都做不成。


第三个小分段是第56节。不知道这词组,在这两节经文以ABA’的交叉式结构,一共出现了三次之多。两节经文将人不知道、不能控制与预测的事,从上文的自然现象,扩阔到神的作为的范畴;而神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三11),以及人查不出来(传八17),乃是传道者再三强调的事实。第6a节的早晨、晚上,是「以两极代替整体的修辞」,指「无论何时」。另外,撒种,不只限于撒种本身的动作,更是指向「所有的工作或活动」。


6节主要是劝勉人:「一有机会就应该作工,因为你不知道甚么时候作的工,会有好的成果」,这重点与第12节十分相似。正因为未来不由人掌握,人也无法得知将来会有甚么事情发生,人就要更加积极地作工,不要躲懒。


思想:
在无法控制未来、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甚么事的大前提下,人要积极进取,把握每一个机会努力作工,以致可以随时准备,迎接劳碌得来的成果。




Thursday, 26 November 2015

第27日:管治者的危机

读经:传道书十章16节至20


16邦国啊,你的王若是孩童,你的群臣早晨宴乐,你就有祸了!
17邦国啊,你的王若是贵冑之子,你的群臣按时吃喝,为要补力,不为酒醉,你就有福了!
18因人懒惰,房顶塌下;因人手懒,房屋滴漏。
19设摆筵席是为喜笑。酒能使人快活;钱能叫万事应心。
20你不可咒诅君王,也不可心怀此念;在你卧房也不可咒诅富户。因为空中的鸟必传扬这声音,有翅膀的也必述说这事。



    1620节基本上是自成一段的。第16节提及君王和官长、领袖;第20节提到君王和富有的人;前后呼应。第1617节的主题是:不同的素质的王,会带来或祸或福的不同后果。两节经文的句子结构,是相互平行的。第16节的「你就有祸了」与第17节的「你就有福了」对比。第16a节的孩童,其中一个解释是「年轻的人」。传道者想要强调的,可能是这君王太年轻,不够成熟,难以承担重任。第16b节的宴乐,原意是「吃」。早晨吃喝,在古代的以色列被视为是没有节制、不负责任的表现。第17a节的贵冑之子,指君王是「出身显贵」《思》的。第17b节的吃喝,原文是「吃」, 与宴乐同字。为要补力,意即「为了补充体力」。不为酒醉,或作「不是为了喝醉」《吕》。类似的对君王的警告,箴言三十一章47节也有提及。


    1819节与上文的第1617节没有直接的关系。两节经文一方面是提醒人不要懒惰;另一方面却鼓励人要享受人生。首先,第18节,是指出懒惰人的下场。第18a节因人懒惰,房顶塌下,与第18b节因人手懒,房屋滴漏,相互平行。古时巴勒斯坦的屋顶,是用石灰铺的,日久失修的话,会容易漏水。


    跟着的第19节,就鼓吹生命的享受,但指出没有钱不成。第19b节的应心,原文其中一个意思是「答复、响应」。《思高译本》将第19b节钱能叫万事应心译作:「钱能应付一切」。《新译本》则更直接:「金钱能解决万事」。第19b节因此是认同金钱的重要性。可是,金钱「能解决万事」,则应该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说法。因为,在传道书其他的经文,传道者曾经指出,一个人可以很富有,但孤独;有钱的人,一样有很多不同的忧虑和困扰。


最后,在第20节,传道者回到君王与有权势的人的话题,警告人要小心对待有权势、有钱的人,不要诅咒他们。你不可咒诅君王,也不可心怀此念,直译是:「就是在你心思中你都不可咒诅君王」《吕》。


思想:
有人说:「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这句话,对经济匮乏的人来说,可能只是有钱人讲的风凉话。可是,仔细地想一想,这个世界实在有很多金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求神帮助属祂的人不要被金钱迷惑,过份地迷恋地上的钱财。



Wednesday, 25 November 2015

第26日:愚昧人的言语、行为,都是徒劳无功的

读经:传道书十章1215

12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愚昧人的嘴吞灭自己。
13他口中的言语起头是愚昧;他话的末尾是奸恶的狂妄。
14愚昧人多有言语,人却不知将来有甚么事;他身后的事谁能告诉他呢?
15凡愚昧人,他的劳碌使自己困乏,因为连进城的路,他也不知道。


    纵然智慧有它的限制,可是,智慧人与愚昧人始终是有分别的。第1214节将智慧人与愚昧人的话作比较。结论是:愚昧人的言语,自招灭亡。第15节则指出:愚昧人的行为,也是同样地一塌糊涂。

    12a节智慧人的口说出恩言,直译是:「智慧人口中的话是『喜爱』或『恩惠』」。这句话另一个可能的理解,是《吕振中译本》的译文:「智慧人口中的话使他得人的恩悦」。这样的理解,使第12a节与第12b节的意思相互平行:「智慧人的言语,使他得人喜爱;相反,愚昧人的言语,则使他灭亡」。

    13节的奸恶,又作「恶」或「邪恶」《新》。狂妄,或作「疯狂」。至于起头和末尾,也许是采用了「两极代替整体的修辞」,指向愚昧人的言语,全部都是愚昧和「邪恶狂妄」的《新》。可是,从起头至末尾,也可以是在形容整个的过程;也就是说:愚昧人的言语,在开始的时候是愚昧的,到了最后,就演变成为邪恶、狂妄的话。

    14a节提到愚昧人多有言语,也是传统的智慧文学,特别是箴言所经常提及的。比如: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十19);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箴十七28)。另外,传道书也几次提及这方面的教导:人在神面前,言语要寡少;言语多,就显出愚昧(五?;多梦和多言,其中多有虚幻(五7a),以及话语增多,虚空也增多(六11a)。第14b节将来有甚么事与他身后的事,意思也许是平行的,都是指「今生将会发生的事」。至于第14b节的人却不知将来有甚么事;他身后的事谁能告诉他呢?与第14a节有甚么关连,很难确定。

15a节的劳碌,是传道者常用的其中一个字。第15b节的因为,也可以理解为「以致」,意即「愚昧人困乏到一个地步,以致……」。连进城的路,他也不知道直译是:「他不知道去城市」,意思是没完的,可以是指:愚昧人「他连怎样进城也不知道」《新》;所指向的,可能是他的无能。因为城是当时的商业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而进城的路,应该是每一个人都晓得的。也有学者将进城的路理解为「回家的路」,将第15b节的意思理解为:「愚昧人『蠢到连回家的路也弄不清楚』」《现》。


思想:
求主怜悯,让我们都不会成为愚昧人!



Tuesday, 24 November 2015

第25日:个人生活的意外

读经:传道书十章811


8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拆墙垣的,必为蛇所咬。
9凿开(或作:挪移)石头的,必受损伤;劈开木头的,必遭危险。
10铁器钝了,若不将刃磨快,就必多费气力;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处。
11未行法术以先,蛇若咬人,后行法术也是无益。



    811节是论到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碰到的意外和危险。第8a节的陷坑,是指人因工作上的需要而挖掘的「坑」,而不是「陷阱」;第8节的上下文是论到人生当中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与因果报应无关。另外,必掉在其中,必为蛇所咬(8节),以及必受损伤,必遭危险(9节),也可以译作:「也许会掉在其中」、「也许会为蛇所咬」、「也许会受损伤」,以及「也许会遭危险」;原文不一定有「必然会发生」的含义。第8b节的墙垣,又作「墙壁」《思》。古代以色列的墙壁土质比较松,易于让蛇藏匿其中。人在拆墙的时候,就有可能被蛇所咬。


    9节是关乎石匠和木工的两个例子。第9a节的必受损伤所指向的,是:「承受精神上的忧伤」。不过,与受损伤同字根的名词,在旧约圣经也用来指向肉体方面的痛楚。第9b节:劈开木头的,必遭危险。类似的意外,申命记十九章5节也有提及。


    至于第1011节,则不只是提出意外发生的可能性,更是进一步指出:利用个人的智能或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第10a节的刃与「事先」,在原文只差一个字母。有译本因此将刃理解为「事先」,将第10a节的上半句铁器钝了,若不将刃磨快译作:「铁器钝了,若不事先磨快」,就必多费气力(10a节的下半句)。第10b节得……指教,更贴切的翻译是「使……成功」。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处,或作:「但智慧的长处是能给人成功」《吕》。言下之意,第10b节乃是鼓励人善用智慧,以致能够及早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1a节未行法术以先,蛇若咬人,或作:「人未念咒语,蛇若先咬人」《吕》。第11a节没讲清楚蛇咬的是甚么人;如果是「耍蛇的人」,那就是很大的讽刺。因为那等于是说:耍蛇的人未耍蛇之前,已经被蛇咬死。第11b节后行法术也是无益,意思是说:「法术于行法术的人,就没有好处」《思》。值得指出的是:旧约圣经是将专门技能、包括行法术的能力,视为是属于「智慧」的范畴。第11节乃是透过另一例子鼓励人运用智慧要「及时」。如果等事情发生了,比如说:蛇已经咬人了,就太迟了。


思想: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霎时之祸福;在日常的生活运作、工作环境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当心自身的安危。





Monday, 23 November 2015

第24日:社会秩序的颠倒

读经:传道书十章57

5我见日光之下有一件祸患,似乎出于掌权的错误,
6就是愚昧人立在高位;富足人坐在低位。
7我见过仆人骑马,王子像仆人在地上步行。


    57节论到政治、社会秩序方面的混乱。其中,有一件,是第5节原文的第一个字,显示第57节是传道者在太阳之下目睹的一个个案。祸患,原文是「恶」。似乎,应译作「肯定是,绝对是」。《现代中文译本》的译文:「我又看见世上一件不公道的事,是统治者造成的错误」,是更贴切的翻译。掌权的,曾经出现于传道书七章19 (《和》译作:官长) 和八章8 (《和》译作:有权力,两次)。错误,原文字眼指向「因粗心大意、善忘或者意外而导致的错失」;译作:「不知不觉的错误」《吕》,或者:「无意的错误」《新》,更为适切。传道书五章6节【原文五5不可任你的口使肉体犯罪,也不可在祭司(原文作使者)面前说是错许了】的错许了的,用的是同一个字。

    6a节的愚昧人,应该是指智力方面有缺陷的人。在下文的十章15节,传道者指出:愚昧人连进城的路,也不知道。高位,应作「众多高位」《新》。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寄望愚昧人在社会上有甚么成就;可是,「愚昧人得居众多高位」《新》,却是传道者目睹的事实。第6b节的富足人,或作「富有的人」《新》。低位,或作「卑位」《新》。第6节将愚昧人与富足人对比,似乎有点奇怪。不过,传道者之所以提及富足人,重点应该不是在他们的财富,而是在他们的地位。富足人通常都是上层社会的、属统治阶级的人,如今却处于卑下的位置,实在是颠倒是非。

    7节的仆人,或作「奴隶」。马,在当时是十分昂贵的牲畜。在古代的波斯时期,只有君王、贵族以及王室信使,才会骑马。现在,「奴隶」骑在马上;王子,又作「首领」或「官员」,属职位高,但次等职级的领袖。同一个字在第1617节被译作群臣,是在君王以下的。无论如何,这等领袖阶层的人,却像仆人在地上步行,充分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的颠倒。

思想:
古往今来,「愚昧人得居众多高位」这社会秩序颠倒的现象,不时会发生。与其愤愤不平,不如积极面对,在颠倒的社会秩序中找着自己的定位,做自己应该做、可以做的事。


Sunday, 22 November 2015

第23日:智慧的限制

读经:九章13节至十章4


13传道书我见日光之下有一样智慧据我看乃是广大
14就是有一小城其中的人数稀少有大君王来攻击修筑营垒将城围困。
15城中有一个贫穷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却没有人记念那穷人。
16我就说,智慧胜过勇力;然而那贫穷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
17宁可在安静之中听智慧人的言语,不听掌管愚昧人的喊声。
18智慧胜过难打仗的兵器;但一个罪人能败坏许多善事。


十章
1死苍蝇使做香的膏油发出臭气;这样,一点愚昧也能败坏智慧和尊荣。
2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
3并且愚昧人行路显出无知,对众人说,他是愚昧人。
4掌权者的心若向你发怒,不要离开你的本位,因为柔和能免大过


    九章13节至十章4节可以再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九章1316节。上文11a节,传道者论到智慧的未必得粮食这一般性的道理;而在第1316节,传道者则提出具体的事例,说明智能人的所为,虽然带来短暂的好处,至终却不为人记念。第13a节的我见,正如前文提及的,是传道者用来带出他对人生的想法的常用字。第14b节的营垒,更贴切的翻译应作:「攻城设施」。


   另外,在这字眼之前,原文有「大」字。第14节整节的意思是说:「有一位大君王来到一个人数稀少的小城,将其围困,并建造庞大的攻城设施,攻打这城」。第15a节提及一个贫穷但有智慧的人。智慧的字根在第1516节(各出现两次)和第1718节(各出现一次)都有出现。贫穷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却没有人记念他。第16a节的智慧胜过勇力,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指出智慧的确有其优胜之处。然而(16b节),纵然智慧有一定的好处,第1315节的个案,却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那贫穷人的智慧被人藐视,他的话也无人听从。


    第二个段落是九章1718节。透过两句「比较箴言」,高度评价智慧,指出智慧胜过愚昧和武力;却同时承认:智慧的成就,很容易遭到破坏。第17a节宁可在安静之中听智慧人的言语的在安静之中,也可以是形容智慧人的言语。第17b节掌管愚昧人的喊声的掌管愚昧人,又可以理解为:「愚者之王」。第17节全节经文可以译作:「宁可听智者安静地说的话,胜过听愚者之王的吶喊」。第18a节智慧胜过打仗的兵器,直译是「智慧比打仗的器械好」《吕》。第18b节但一个罪人能败坏许多善事,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犯错的人,就足以破坏许多好事」。


    第三个段落是十章14节。继九章1316节和九章1718节之后,十章14节进一步论及智慧的限制。其中,九章18节和十章1b节都一致地指出:「少许坏事,可以大大地破坏一些好事」。正如九章18b节提及的:「一个错误能破坏许多好事」;十章1b节也警告人:一点愚昧,可以败坏智慧和尊荣。


思想:
智慧虽然有它的限制,却多少可以带来好处。求神帮助我们,让我们的智慧能够随着年龄增加。




第22日:人终有一死,要把握时机享受人生

读经:传道书九章112


1我将这一切事放在心上详细考究就知道义人和智慧人并他们的作为都在神手中或是爱或是恨都在他们的前面人不能知道。
2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也是一样。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
3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祸患,就是众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并且世人的心充满了恶;活着的时候心里狂妄,后来就归死人那里去了。
4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
5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
6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
7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神已经悦纳你的作为。
8你的衣服当时常洁白,你头上也不要缺少膏油。
9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神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
10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能。
11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12原来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鱼被恶网圈住,鸟被网罗捉住,祸患忽然临到的时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九章112节可以分为三个小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九章16节,主题是:每人都有一样的分—死亡。其中的第4b节: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活着,无论有多悲惨,始终比死好」。第6节乃进一步形容死人的光景。第6a节: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与第1节的爱、恨彼此呼应,为九章16节这个小分段画上一个休止符。早都消灭了,意指活着的人,还可以有爱、恨及嫉妒这些正面或负面的情绪;而死人就甚么都没有了。第6b节: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一个人的分,是限于今生的,这是传道者一直强调的信息。人因此要把握时机,享受生命。这也是下一个段落的重点信息。


    第二个段落是九章710节。其中九章79a节,是传道书鼓励人享受生命的第六段经文。不过,在此之前的五段经文,传道者基本上是采取劝导的方式的;但九章79a节的语气则比较强烈和紧急,采用了一连串命令式的动词,包括:第7节的去、吃、喝;第8节的(你的衣服)当(时常洁白)以及第9节的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而在第8节,传道者嘱咐人衣服当时常洁白,头上也不要缺少膏油,也就是叫人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第三个段落是九章1112节。在上一个段落,传道者提醒读者,人必有一死,劝勉人要把握机会,享受人生。不过此刻他却承认,今生的际遇,并不是人能够操控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百分之百肯定自己一定会赢。他在第11a节所列举的五个日光之下的例子,基本上都指向一个事实,就是:「一个人的才干、能力,不一定是与他或她的成就成正比的」。


另外,第1112节是传道书另一段论及「凡事有定时」的经文。这两节经文的结论是:这个「时间」是人不能够知道的。不过,在另一段提及「凡事的发生,都有其既定的时间」的经文——传道书三章111节,传道者就明确地指出,这既定的时间,是由神所掌管的。


思想:
在不能预知未来的现实环境下,有人因而颓废、消极,过着萎靡不振的生活。作为认识神的人,你与不认识神的人,在心态和实际行动上,会有甚么分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