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9 December 2016

第二日(读祷诗篇之二:诗篇第四篇)

4:1 .用   .我 使 广 .现 4:2 .你 4:3 .我 4:4 .在 4:5 4:6 。耶 4:7 使 4:8 使

由于第四节和第八节的缘故,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篇晚祷时背诵的诗篇。在美国文化传统里有这样一段小孩睡前祷文:

Now I lay me down to sleep,
I pray the Lord my soul to keep:
May God guard me through the night
And wake me with the morning light.
Amen.

这祷文内容很简单,只是让小孩子祈求上帝让他安睡至天明。小孩子当然不会害怕像「一睡不起」这种事情,他们是自己一个人睡觉感觉孤单,因而产生恐惧。睡觉的不安全源于小孩信任的父母不在身边陪伴。成年人不一样。我们可能不想孤单睡觉,却不会因此而害怕,而且成年人的日间生活比较复杂,他的睡前祈祷,如果有的话,也自然会反映出白天生活复杂的一面。

诗人(后来归大卫所作)的祷告正正反映出他人生复杂的一面。睡觉为他带来不安,不是因为孤单,乃是因为一个人睡觉时最无助,最容易成为敌人攻击的机会(要记住,作者住的不是上锁的现代楼房,乃是不太坚固的古时建筑,甚至是野外洞穴)。
1节诗人向耶和华表白,也承认祂往时的救拔;第25节诗人向他的敌人说话;第68节比较那些心急抱怨的人和诗人自己那种对上帝的信任和从祂而来的安全感。
整篇诗篇见证着一种唯有上帝才能赐予的无比安稳,能让人面对攻击和羞辱而不畏惧。整个祈祷的前提是上帝的信实:祂过去如是,现今如是,将来也如是,所以祈求的人可以放松躺下,安然入睡,因为在困厄的环境面前,只有上帝才能赋予人这种平安和安乐的态度(第7节)。

对于生活经验复杂的成年人来说,大卫的晚祷提醒他上帝对他过去的恩助,即使心里充满着今天的愤与惧,他知道上帝仍然是他的屏障,让他可以安然入睡,面对明天。

我的祷告:

我的上帝,当我躺下的时候,我心里的平安在哪里?我在睡觉时仍然以祢的话为念吗?我平安入睡,是因为我意识到只有祢才能让我心里快乐,胜过丰收五谷的人吗?亲爱的上帝,在我的意识离开我之际,求祢仍然让我怀抱祢。帮助我重温过去一天祢的保守,预备我迎接明天祢的信实,这样我便知道祢是我的上帝。我每天起来,是祢让我重新振作,抖擞上路。为着祢不眠不休的看顾,我感谢祢。阿门!


第一日(读祷诗篇之一:诗篇第一篇)

     差不多两年前邝炳钊牧师先开始在《尔道自建》和大家祷读诗篇,这个月我大致上会和大家分享上次邝牧师没有分享过得其他诗篇章节。在每日分享的末段,我都会有一段短短的祷文,是我自己的祷文,但您愿意的话,也可以成为您对上帝的祷文。文章有版权,祈祷却没有专利,但人都必须为自己所祈祷的内容负责,所以使用您自己内心真挚的说话向上帝祈祷,才是最好的。

虽然邝牧师已经和大家分享过诗篇头两篇,但作为诗篇的「房角石」,我们这个月开始诗篇的阅读时,还是要先重温一下第一篇和第二篇,但我们只会列出第一篇的经文。

        1-2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他的律法;这人便为有福!3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
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做的尽都顺利。4恶人并不是这样,却像糠秕被风吹散。5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众中也是如此。6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在某些古手抄本里,使徒行传十三章33节以「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为「诗篇第一篇」的内容,意味着某些犹太人(甚至保罗)所读的诗篇,第一和第二篇本为相连,同作诗篇的起首。在结构上这个现象也有点合理:诗篇第一篇以「这人是有福的」起头,诗篇第二篇以「凡投靠他都是有福的」结束,刚好是首尾呼应。在内容上,第一篇讲的是一个「喜爱耶和华律法的普通人」,第二篇讲的是「归附耶和华受膏者的掌权者」,正好把耶和华受膏者的权柄和耶和华的律法结合在一起。
           
老百姓熟读耶和华的律法,明白律法,行为正直,在审判的时候就能站立得住。另一方面,世上的君王都是本国律法的制定者,不懂,也不会服从耶和华的律法。掌权者唯一能懂的语言就是「权力的语言」,要他们明白耶和华的旨意,就必须先服在耶和华的受膏者的权柄底下。如此读来,诗篇头两篇所描绘的不单是以色列境内的理想场景(以色列人都喜爱耶和华的律法),而是世界历史里的一个理想场景(列国都在耶和华受膏者管治之下)。

新约作者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弥赛亚(= 受膏者),所以他们把诗篇第二篇的「预言」看成是应验在耶稣身上:耶稣是全地的主,投靠他的人是有福的,抗拒他的人免不了要受审判(参约三35-36:「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的手里。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但耶稣的来临如何改变我们对诗篇第一篇的理解呢?

我们的主自己说他来是要「成全律法」(太五17);保罗说「律法的总结(end)就是基督」(罗十4);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律法是将来美事的影儿」(来十1)。这些说法指出一个事实:我们今天要阅读律法,明白律法,实践律法,必须透过耶稣的生命和教导才可以。字面的律法是给以色列人的,是有荣耀的职事,但却只是一个「刻在石头上,属死的职事」(林后三7);基督带来的职事是「属灵的职事」,是刻在心版上的,更有荣耀(林后三38),是关乎所有人的,为众人带来生命。
           
「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走在耶和华所知道的道路里」,仍然是基督徒金科玉律。正因基督徒的适切行为,「没有律法禁止」(加五23),所以信徒仍然有认识摩西律法的必要,但基督徒的生命规范,是要透过「听他的道,领他的教」去「学基督」(弗四2021)。信徒「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二5),如同以前以色列人「昼夜思想耶和华的律法」,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审判时他必站立得住。

我的祷告:

天父上帝,帮助我顺服圣灵的引导,以效法基督为乐,默想基督的言行,在我的抉择上为基督的心所左右,在我的追求上为基督的美善所吸引,在我的挣扎上为基督的顺服所感染。阿们。








12月31日: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

经文:利未记二十七30

     地上所有的,无论是地上的种子,是树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耶和华为圣的。

 经文说明,应许之地所出任何东西,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耶和华为圣的,到底我们如何理解这句?

  首先,利未记中的「土地」观念很重要,土地不只是地理的范围或某地主所拥有的地方,所有以色列的土地的拥有权是耶和华的(利二十五23),这是何等合理的推论,因为人作为有限寿命的生物没有可能永远拥有比人类更长寿的土地,土地的恒久,只配得上神作为永恒主,因此土的属权只能在于神,神是所有土地的拥有者。

  第二,既然神是土地的拥有者,所有地土的出产本身都应该属于耶和华的。但由于耶和华把迦南地赐福以色列民作为礼物,这礼物成为以色列民的恩惠,是祂,愿意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出产供给以色列民的日用饮食,是祂,把本来在埃及作奴隶的以色列民领到这应许之地,以致他们可以成为土地的地主,并自由地作耕作。因此,利二十七30要求以色列民献上十分之一的前提,就是说,以色列民所拥有的另外十分之九本身都是恩典,是神给予以色列民的礼物。

  第三,以色列民奉上十分之一给耶和华,其实是一种宣认,以奉献的行为宣认土地的拥有权是耶和华,这「圣地」的出产本身是要「是归耶和华为圣的」,现在以色列民藉奉献的行为,把「圣地」的出产归给神,便等于宣认土地是耶和华的。这样,奉献把自己成为受恩者,站在受恩的地步,看自己所得的东西是恩典,现在只是归还这些恩典给赐恩的神,记念及感谢神在这人身上种种的供应。

思想:

很多时我们心底有一个心态,认为奉献的金钱是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的思维往往会把奉献看成为自己的成就及能力,也视奉献为消费,事实上,消费与奉献完全不同,前者把自己看为消费者,把自己看为有能力有财力的人,也视自己所给的东西是自己的,这样的人有时期望对方提供服务,用这心态奉献的人便期望教会为他提供服务,而不是自己服务别人。今天的经文正挑战我们,让我们明白就算自己有很多钱,都只不过是一位受恩者,如果没有神的恩典,我们都没有可能拥有地上一切的财产与生命。由今天起,要以受恩者的心态来对待十分之一的奉献,以奉献宣认神一切在自己身上的供应与恩典。



12月30日:许愿

经文:利未记二十七1~8


1耶和华吩咐摩西说:2「你要吩咐以色列人,对他们说:人向耶和华许特别的愿,要按照你所估一个人的价钱。3你所估的是:二十岁到六十岁男的,按照圣所的舍客勒,估价是五十舍客勒银子。4若是女的,估价是三十舍客勒。5五岁到二十岁男的,估价是二十舍客勒,女的十舍客勒。6一个月到五岁男的,估价是五舍客勒,女的三舍客勒。7六十岁以上男的,估价是十五舍客勒,女的十舍客勒。8他若贫穷,不能按照你的估价,就要把他带到祭司面前,让祭司为他估价;祭司要按许愿者手头财力所及估价。
在以色列人的社会中,向神立下承诺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这种行为称为「许愿」,许愿的人必须履行自己承诺为神做的事,否则那人的诚信便受到质疑,引致神的怒气与刑罚。


到底许愿是一种讨价还价,还是一种与神交换的条件?都不是,许愿的人对自己所许的愿有一种谨严,是一种与神有认真团契的关系,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神的行为,不过这种的交付也会被人滥用,造成一些悲剧(例如耶弗他的许愿,士十一34~39)。为了防止许愿被人滥用,利未记在二十七章当中定下条例。


利未记二十七章28节提及一种许愿,是涉及奉献某人在圣所专心服侍(可以有期限以及无限期,哈拿把塞缪尔奉上便是一种无限期的许愿),当中的程序需要评估一个人的价值。在价值的评估上,男性会比女性得着更高的价(两倍),这有可能取决于这个人在经济上的效益来说,如果是年壮的男人,有可能他们是有生产力的人,比女性更有效益,所以这评估不是在说明一个人本身的价值,而是说明一个人在经济上的生产力,不过这不代表把某人约化为生产的工具,而是代表许愿的安排是一种由经济角度来考虑的事而已,这种安排,反而让人有机会在极度困苦当中,可以藉着许愿来为此人开出路:一个在经济生产力强的人被许,家中便等于失去了一个生产力强的人,此家便一定要得到更高的价钱,才可以为失去一个生产力强的人作保障,因此这是一种保障制度。


8节说明贫穷的人却没有能力被许,便要带到祭司面前估定他的价,说明祭司是一个社会当中最后的保障。因为祭司是羣体的领袖,便有更大的责任为贫穷的人主持公道,保障他们的生活。


思想:


祭司传统中许愿的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的保障制度,让贫穷的人能藉着许愿得到生活所需,暂时为他们解决短暂的财政紧张,而祭司要在这点上履行公平及公义的估价,不可因着私心而估低了被许的人的价值。这种制度的设立原意,是否也成为你的提醒,让你成为一个敬神爱人的教会领袖或政府官员呢?


Wednesday, 28 December 2016

12月29日:咒诅的人生

经文:利未记二十六14~33

14「你们若不听从我,不遵行我这一切的诫命,15厌弃我的律例,心中厌恶我的典章,不遵行我一切的诫命,背弃了我的约,16我就要这样对待你们:我必使惊惶临到你们,使你们患痨病,害热病,以致眼睛失明,身体衰弱。你们要白白撒种,因为仇敌要吃尽你们所种的。17我要向你们变脸,使你们败在仇敌的面前。恨恶你们的必管辖你们;无人追赶,你们却要逃跑。18如果这样,你们还不听从我,我就要因你们的罪,加重七倍惩罚你们。19我必粉碎你们因势力而有的骄傲,又要使你们的天坚如铁,地硬如铜。20你们劳力却白费,因为你们的地没有出产,地上的树也不结果实。21「你们行事若与我作对,不肯听从我,我就要因你们的罪,加重七倍灾祸击打你们。22我要打发野地的走兽到你们中间,夺去你们的儿女,吞灭你们的牲畜,使你们人数减少,道路荒凉。23「如果这样,你们还不接受管教归向我,行事与我作对,24我就要行事与你们作对,因你们的罪,加重七倍击打你们。25我要使刀剑临到你们,报复你们的背约。你们若被赶入城中,我要降瘟疫在你们中间,把你们交在仇敌手中。26我要断绝你们粮食的供应,使十个女人用一个烤炉给你们烤饼,按配给的定量秤给你们。你们要吃,却吃不饱。
27「如果这样,你们还不听从我,行事与我作对,28我就要向你们发烈怒,行事与你们作对,因你们的罪,加重七倍惩罚你们。29你们要吃你们儿子的肉,也要吃你们女儿的肉。30我要摧毁你们的丘坛,砍掉你们的香坛,把你们的尸首扔在你们偶像的残骸上。我的心也必厌恶你们,31使你们的城镇变成废墟,你们的众圣所变荒凉,我也不闻你们芬芳的香气。32我要使这地变荒凉,甚至占领这地的敌人都惊讶。33我要把你们驱散到列国中,也要拔刀追赶你们。你们的地要成为荒凉,你们的城镇要变成废墟。


利未记二十六章14~33节的写作手法与之前祝福的一段非常类似,不过14节却是3节的相反,3节指出如果以色列民遵命便会有好的结果,14节却说明不遵命时便有不好的结果。特别是14节这句:「你们若不听从我,不遵行我的诫命……」在18212327节都出现重复。不过,有一些写作手法是与申命记二十八章不同:申命记的祝福与咒诅是对应的,亦即是,一项祝福的句子是对应一项咒诅的说话,例如:「你在城里必蒙福,在田间也必蒙福。」(申二十八3)对应「你在城里必受咒诅,在田间也必受咒诅。」(申二十八16)。不过利未记却没有这样的对应。


利未记二十六章14~33节提及五个不遵守神的命令而来的咒诅。


l   第一个咒诅:病患(14~17),病患成为神发出祂咒诅的东西。16~17节在字眼上,与6~8节当中的追赶的主题一致,所采用的字词都是一种典范性的字词,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不听从神的话时所带来的结果。
l   第二个咒诅:七倍刑罚(18~20),这叫我们联想起创世记四章15节:「耶和华对他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以及创世记四章24节:「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七这个字词与起誓很有关系,例如创世记二十六章32节所描述的别示巴(Beersheba)的意思便是起誓的井(well of swearing),当中起誓(swearing)这字词可以解作「把自己成为七」 (to be seven oneself)。因此,神必如起誓般的严肃施行七倍刑罚。
l   第三个咒诅:走兽(21~22)21节再次出现七倍的描述,也有「按你们的罪」的描述。这个咒诅主要描述有走兽来吃儿女及杀人,与诗一O四篇20~23节及以赛亚书六十五章所描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反,这样的走兽就算连十灾也没有。
l   第四个咒诅:城的咒诅(23~26),这段出现旧约当中常用的咒诅的字词,包括刀剑、瘟疫及饥饿,这些字词也在历代志下二十九章8节;杰里迈亚书十五章4节,二十九章18节,三十四章17节等的地方载述,有一种被掳的神学,说明被掳时所面对的东西,象征以色列所面对的最严重的咒诅。
l   第五个咒诅:被掳(27~33),当中31~33节似乎预示被掳,因为当中有一种使城荒凉的描述,也描述散在列国中的描述,这种描述也是一种典型对被掳的描述(赛四十四26,四十九19,五十二9,五十八12)

25节特别提及「背约的仇」(covenantal vengeance),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描述,15节提及「背弃我的约」,9节提及「与你们坚定所立的约」,此处要留意两点:(1)背约代表神与人的关系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因为在恩约之下,以色列民接受祝福与咒诅两面的关系,而以色列民犯罪拜偶像,这其实离开了这种祝福与咒诅的关系,以色列民不愿意接受祝福与咒诅,而是把盟约关系完全推倒,离开了祝福与咒诅的恩约条款及关系,这便是一种背约的情况;(2)经文用「背弃」(violate)这字词,说明「约」像一位有位格的人一样,象征神本身,离弃「约」也代表离弃神。

思想:你的生命有背弃神吗?由今天起便立志悔改吧!


Tuesday, 27 December 2016

12月28日:蒙福的人生

经文:利未记二十六3~13

3「你们若遵行我的律例,谨守我的诫命,实行它们,4我必按时降雨给你们,使地长出农作物,田野的树结出果实。5你们打谷物要打到摘葡萄的时候,摘葡萄要摘到播种的时候。你们要吃粮食得饱足,在你们的地上安然居住。6我要赐平安在地上;你们躺卧,无人惊吓。我要使你们地上的恶兽消灭,刀剑必不穿越你们的地。7你们要追赶仇敌,他们必倒在你们刀下。8你们五个人要追赶一百人,一百人要追赶一万人;仇敌必在你们面前倒在刀下。9我要眷顾你们,使你们生养众多,也要与你们坚立我的约。10你们要吃储存的陈粮,又要为新粮清理陈粮。11我要在你们中间立我的帐幕,我的心也不厌恶你们。12我要行走在你们中间,作你们的上帝,你们要作我的子民。13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曾将你们从埃及地领出来,使你们不再作埃及人的奴仆;我曾折断你们所负的轭,使你们挺身前行。」

利未记二十六至二十七章作为全书的完结,而这两章经文的尾句如下:这些律例、典章,和法度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在西乃山藉着摩西立的。(利二十六46) 这就是耶和华在西乃山为以色列人所吩咐摩西的命令。(利二十七34) 这强调了摩西作为先知的角色,他才是一切礼祭律法的传话者,而这律法是在西乃山下所吩咐的命令,亦即是在立约的场景中来理解这些律法。

当我们用立约的场景来理解这些律例时,便更要明白盟约假设了祝福与咒诅的两面,在盟约底下的人不可只要祝福的条件后果而不要咒诅的条件后果,凡遵守耶和华命令的,神便会赐下祂的福气,而凡违背耶和华命令的,神便会赐下咒诅。

祝福与咒诅的格式是古近东当中最常用的条约(treaty)的格式。在此处利未记的祝福与咒诅与申命记二十八章很类似,祝福(申二十八1~14)与咒诅(申二十八15~68)的比例也很相似,祝福比较简单,咒诅比较长及复杂。

第一个应许:利二十六3~5说明「有得食」,情况是创世记三章17~19节的相反: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餬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而在利未记二十六章3~5节,祝福的条件连结于遵命。当利未记以申命记的格式来作总结时,无疑在文学的角度,把之前所提及献祭、洁净及道德等的条例成为获得福气的条件。

第二个应许:利未记二十六章6~8节多次提及「刀」字,象征外在的侵略力量,与当中所提及的「恶兽」是同一类,在此处说明一个防卫性的战争可以转化为攻打别人得胜的战争,是每一个战争的人期望所看见的景象。

第三个应许:利未记二十六章9~13节说明生养众多,有新粮,主必坚定祂的约,也必与以色列民同在,说明一种与神亲密的盟约关系。


思想:

以色列民是恩约的子民,耶和华是他们的神,他们是神的子民,他们的存亡与身份认同都在这一点之上。因此,他们要认定人生所有的福气来源都是耶和华。你近来活在顺景的时候吗?求主让你认定这是神所赐的而非人所努力获得的。

Monday, 26 December 2016

12月27日:因为以色列人都是我的仆人

经文:利未记二十五47~55

47「住在你那里的外人或寄居的,若手头渐渐宽裕,你的弟兄却渐渐贫穷,将自己卖给那外人或寄居的,或外人家族的一支,48卖了以后,有权把自己赎回。他弟兄中的一位可以把他赎回。49他的叔伯或叔伯的儿子可以赎他。他家族中的骨肉之亲也可以赎他。他自己若手头渐渐宽裕,也可以赎回自己。50他要跟买主计算,从卖自己的那年起,算到禧年;所卖的价钱要按照年数计算,就是雇工跟买主在一起的日子。51若剩余的年数多,就要按着年数从买价中偿还他的赎价。52若到禧年只剩下几年,就要按着年数跟买主计算,偿还他的赎价。53他和买主同住,要像按年雇用的工人,买主不可苛刻管辖他。54他若不这样被赎,到了禧年,仍要和他的儿女一同出去。55因为以色列人都是我的仆人,他们是我的仆人,是我领他们从埃及地出来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利未记二十五章47~53节说明若以色列中的弟兄渐渐贫穷而被卖给外人或寄居的人,这弟兄得赎的条例与赎回土地的条例一样有两个方法:(1) 51节指出要按照卖作仆人的年数多少来按比例地定下赎价,而这价钱是以按年减少2%的速度来定夺,这样买主所付的价钱一定比赎价的价值低,当中的差额便成为这仆人的工价(50)(2)若这位弟兄没有被赎,到了禧年便可以和他的儿女自由(54)。这样的安排便等同保障了这位被卖的弟兄有生存的权利,一方面,他可以成为某人的奴仆,以致他可以在主人的供养下生存,而这位主人也受吩咐不可严严地辖管他(53);另一方面,他不会长久地成为奴仆,最起码他会在禧年便得到自由,这样,他便可以有得赎的机会。

利未记二十五章55节是总结句,说明一个以色列民身份及其神学的原因,为何他们要履行这些对于禧年的安排,这是因为以色列民是神的奴隶,作为主人的耶和华没有严严地辖管以色列民,反而是埃及人严严地辖管以色列民,耶和华作为有爱心的主人,便领以色列民出埃及,带领他们离开为奴的光景,同样地,禧年的安排是一种带领本来是为奴的人可以再次经历出埃及的拯救,这样以色列民才可以分享神的性情,才可以学像神(imitatio dei),才可以履行「神圣法典」当中的「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是圣洁的」(利十九2)的教导。

经过这几天的灵修,我们明白禧年的目的有三个:(1)让以色列人更像神;(2)让以色列人分享神的圣洁;(3)为社会带来团结(social solidarity),除去主人与仆人、雇主与雇员,以及土地与地主的对立。这三个目的不但带来社会的权力及利益平衡,以色列民也因而兑现「圣洁的族类」的称呼,并以种种社会的保障说明以色列民当中有上帝。

思想:

如何能在社会公义及保障的安排中活出神的圣洁?而你的生命是否更像神的圣洁,并流露神的性情呢?





Thursday, 22 December 2016

12月26日:不可严严的管辖他

经文:利未记二十五39~46

39「你的弟兄在你那里若渐渐贫穷,将自己卖给你,你不可叫他像奴仆服事你。40他在你那里要像雇工和寄居的,服事你直到禧年。41他和他儿女要离开你,一同出去,归回自己的家,回到他祖宗的地业去。42因为他们是我的仆人,是我从埃及地领出来的。他们不可被卖为奴仆。43不可苛刻管辖他,只要敬畏你的上帝。44至于你所要的奴仆和使女,可以来自你们四围的列国,你们可以从他们中买奴仆和使女。45那些寄居在你们中间的外人和他们的家属,就是在你们地上所生的,你们可以从其中买人;他们要作你们的产业。46你们可以把他们遗留给你们后代的子孙,作为永远继承的产业;你们可以使他们作奴仆。至于你们的弟兄以色列人,你们彼此不可苛刻管辖。

利未记二十五章39~46节提及两种人,前者是雇工(39~43),后者是奴隶(44~46)

关于39~43节所提及的人是一种渐渐穷困的人,条例的目的主要是想保护这渐渐穷困的人不会成为别人的奴隶,因为他们是以色列民中的弟兄或亲属,所以不可以任意供买卖,只可以把他们当作是雇工一样,代表他们必须得到劳资的保障,只可以服侍雇主直到禧年,到了禧年,便一定要离开雇主归回自己的本家,到达及赎回自己的地业。为何以色列民必须这样做?42~43节便提供背后的原因,当中指出(1)以色列民都是神的仆人,是神亲手把他们由埃及地领出来,他们本来是在埃及为奴,现在却因为神的拯救,由埃及的奴仆成为神的仆人,所以,每一位以色列民便不可以再有别的主人,也不可把弟兄卖为奴仆;(2)这是一种敬畏神的行为,所以这个条例之所以要实践,完全是因为敬畏神的考虑,是神学上的原因;(3)「不可严严地辖管」(434653),代表主人不可任意对待雇工,当中的「辖管」(rule over)是有一个极有权力意识的行为(extremely power-conscious behaviour),而只有向神的敬畏才可以平衡这种心态,让主人明白自己真正的主人是耶和华,他便不会任意以自己的喜好来「辖管」别人。

这段经文在某程度上提出了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雇员不可成为奴仆,代表此人不是雇主的财产,任由雇主按喜好来「辖管」,在以色列民羣体中,雇员与雇主都是神的奴仆,因而不可把任何人再次成为奴仆,因此,既然以色列羣体模拟现在的基督徒羣礼,我们便认定基督徒雇主不可视雇员(无论是否有信仰)为自己的财产,要视他们与自己一样都是神的用人,以敬畏神的心来对待他们,一方面能让他们有合理的待遇,另一方面却要停止一切的欺压,采用一种与非基督徒雇主有分别的营运方式,见证神的公义。

思想:

在公司的雇主与雇员,以及员工彼此的关系中,到底我们会否不知不觉物化了身边的人,视他们为完成工作的工具或奴仆,而不是可尊可敬的个体呢?求主让我们视身边的人如神的用人,自己只不过是管家,领受神而来的恩典去管理别人而不是「辖管」别人,这样,基督徒所营运的公司便能发出不一样的光辉,让世人在习惯了欺压的世代中看见敬畏神的理由。



12月25日:土地属耶和华

经文:利未记二十五23~28

23「地不可以卖断,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24在你们所得为业的全地,要准许人有权将地赎回。25「你的弟兄若渐渐贫穷,卖了他的一些产业,他的至亲就要来把弟兄所卖的赎回。26若没有人能为他赎回,他的手头渐渐宽裕,能够赎回,27就要计算卖后的年数,把剩余年数的价钱归还给那买主,他的地业便归还自己。28若他手头的财力不够赎回,所卖的地就要留在买主的手里,直到禧年。到了禧年,地业要归还卖主。

利未记二十五章23~24节说明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理念:不可拥有私有的土地,因为土地唯一的拥有者是耶和华,而且以色列民永远都是以客旅及寄居的身份来看自己,这也与以色列民对自己身份的宣认一样:「我们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与我们列祖一样。我们在世的日子如影儿,不能长存。」(代上二十九15) 当我们以为自己有能力买下房子,在地上的法律准许下拥有私有财产,也不可以因此而否定耶和华对土地的拥有权,因为在神的创造中,地是长存的,人却是过客,我们这些短暂的人生如何拥有长存的地呢?地的长存只能配得上神的长存,只有祂才能有权及有能力拥有土地。

利未记二十五章25~28节可以与路得记及尼赫迈亚记五章1~5节一起看。没有土地及财产的人在社会的层面上条件比较不足,要么他们便倚靠每年减少2%的安排来以比较低的价钱来赎回土地,要么他们便要倚靠五十年一次的禧年来清除所有的债务,这样他们便能有所保障。

你的弟兄这用词出现多次(利二十五25353639464748),他们不但是亲属的意思,更是代表这人与其他以色列民一样都有同一的信仰,他们都是恩约的子民的一员,这成为大家不可彼此欺压的原因。因为,恩约的子民之所以成为神的子民,全是因为出埃及的事件,以色列民由为奴的地方离开,在旷野飘流四十年,他们深深明白自己那种客旅与寄居的身份,理应在进入迦南地时便能消化因为地是我的(利二十五23)的信念。当某些人富起来,有能力买自己弟兄的地时,他们便更要明白这样的买卖不会减少他们过客的身份,因而不可以在买卖的过程中对弟兄有所亏欠。这样,土地属神的观念确立了以色列民作为寄居的本相,成为他们彼此公义地对待的神学原因。

思想:

到底你是否认定自己是过客的身份?我们千万不要全心来追求本来不属于自己的物业与财物,这些东西的价值都是短暂,不能在死后可以带走的,反之,我们必须认定自己在世寄居的身份,确信真正的家在天上而非地上,这样,我们便不会因为对地上财物属权的执着而欺压别人,让人受苦了。由今天起,再次调整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认定自己作为客旅的身份。




12月24日:彼此不可亏负

经文:利未记二十五14~17

14无论你卖甚么给邻舍,或从邻舍的手中买甚么,彼此不可亏负。15你要按照禧年后的年数向邻舍买;他要按照可收成的年数卖给你;16年数越多,价钱就越高;年数越少,价钱就越低,因为他卖给你的是收成的数量。17你们彼此不可亏负,只要敬畏你的上帝,因为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

利未记二十五章13节是一句主题句:这禧年,你们各人要归自己的地业。这主题句成为引旨,带出利未记二十五章14~17节的内容,详细说明如何操作各人要归自己的地业的目的,而我们可用一个扇型结构来理解:

这禧年,你们各人要归自己的地业。(13)(主题句)
A:你若卖甚么给邻舍,或是从邻舍的手中买甚么 (14)
B彼此不可亏负(14)
C:你要按禧年以后的年数向邻舍买;他也要按年数的收成卖给你(15)
D:年岁若多,要照数加添价值 (16)
D’:年岁若少,要照数减去价值 (16)
C’:因为他照收成的数目卖给你(16)
B’:你们彼此不可亏负(=oppress) (17)
A’:只要敬畏你们的神,因为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17)

经文中D-D’便是中心,清楚说明这五十年如何买卖土地。在这五十年的第一年,所买土地的价值是100%,之后便要以每年2%的速度减去价值,直到第五十年,该土地的原本拥有人便可以免费取回该土地,亦即是,这土地的价值在第五十年便转为无有。例如,如果卖给别人的卖家期望在第二十五年赎回土地,他便可以用50%的价值来赎回。这便防止有人炒卖土地,也可让农民在第五十年一次取回自己的地业。这样,对买家公平吗?对买家来说,这五十年的年期便是他自己能享受此土地的价值,他可以用此土地耕种生产,对他来说已可以有经济的收益,因此理应对买家公平。

B-B’强调彼此不可亏负,代表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大家都不可多收或少给,彼此都必须按照D-D’C-C’的安排而行,否则便会造成欺压。最后,以色列民之所以要守这禧年安排的原因,就是要敬畏你们的神,因为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17),敬畏神成为他们不欺压别人的理由,因为圣经说明神必会申冤。

思想:

到底你买卖物业或签定其他合约时,有否欺压别人?有时,我们以为只要通过地上的法律便可以做任何事,殊不知神的律法要求往往比地上的法律为高,作为基督徒,当我们买卖及签合约时,有否顾及别人会否受欺压呢?求主让我们有敬畏神的心以及有智慧分辨。


12月23日:禧年

经文:利未记二十五8~13

8「你要计算七个安息年,就是七个七年。这就成为你的七个安息年,一共四十九年。9七月初十,你要大声吹角;这是赎罪日,你要在全地吹角。10你们要以第五十年为圣年,在全地向所有的居民宣告自由。这是你们的禧年,各人的产业要归还自己,各人要归回自己的家。11第五十年要作为你们的禧年。你们不可耕种,不可收割自然生长的庄稼,也不可摘取没有修剪的葡萄树上的葡萄。12因为这是禧年,是你们的圣年;你们要吃地中自然生长的农作物。13「这禧年,你们各人的产业要归还自己。

在每七个安息年,一共四十九年之后,亦即是第五十年,以色列民需要有多一年的禧年,而利未记关于禧年的条例是根据安息年的条例作为基础,以色列民如何在安息年当中使地安息及顾念穷人,他们在禧年也做同样的事,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多做一件事,就是各人要归自己的产业,各归本家(利二十五10)

我们可以用一个扇型结构来了解利未记二十五章10~13节的经文:

A:第五十年,你们要当作圣年,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这年必为你们的禧年(A jubilee  it shall be for you)各人要归自己的产业,各归本家。(10)
B:第五十年要作为你们的禧年(A jubilee it shall be for you)。这年不可耕种;地中自长的,不可收割;没有修理的葡萄树也不可摘取葡萄。(11)
B’:因为这是禧年,你们要当作圣年(it is a jubilee, sacred it shall be for you),吃地中自出的土产。 (12)
A’:这禧年,你们各人要归自己的地业(13)

B-B’的组合强调了两点:(1)禧年是圣年,既然圣洁的定义便是神的领域,禧年便是一种为神而守的一年,是属于神的一年,以色列民理当以敬畏神的心来守这一年;(2)禧年是「为你们」的一年,代表守禧年不但是为神而守,也是为以色列民而守,代表这一年要记念在民中的欠债及寄居的人,让他们可以得着自由。这样B-B’的组合说明禧年一方面是为神而守的圣洁年,另一方面也是自由的庆祝。到底是为了甚么自由庆祝呢?

经文的A-A’说明的自由便是各人要归自己的地业,代表所有人在这五十年来因抵押土地的欠债可以一笔勾销,不用再为欠债偿还而可以自由得回自己的地业,我们要明白这种做法有一个假设,就是五十年的期限已能让欠债者有足够的时间处理债务,否则便代表欠债的人根本没有能力还债,这样,禧年便是他们一生人当中唯一一次的盼望,可以不用还债而取得自己的地业。


思想:

禧年不但能为穷人与寄居的人得到安息年的保障,也为任何欠债的人得着翻身的可能,这便是禧年能成为圣洁与「为你们」的意义所在,亦即是,这圣年是属于神的一年,也是人得自由的一年,以致他们得自由与神的圣洁连在一起,以色列民藉着守禧年而成为圣洁的族类。很多时,我们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合现代的经济效益,我们相信任何企业都必须「赚钱赚到尽」,殊不知这样的心态正正是不圣洁的心态,当我们今天有能力照顾有需要的人的时候,便要离开不公义的营商手法,进入圣洁的共享生态,让更多人得福。你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