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9 February 2016

第一日:上帝稳​​妥的保证

经文:希伯来书一:1-4


         有关《希伯来书》的写作年代,圣经学者各持不同意见。大概较有可能的日期,应在主后64-70年之间。然而,不管是哪一个年代,从圣经作者所提及到那「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受这样苦难的人」(十33)、抑或「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我们不难发现当时代的基督徒正处于相当艰难的境况之中。若是如此,值得我们们思想的是:圣经作者何以在书信开首这4节经文(甚至整个第一章),用上了这一段优美的希腊文、同时配以大量旧约引用的经文(5-14节)呢?


1-2上有一个重要的平行结构:

借众先知
借着祂儿子
多次多方晓谕



     
     




   《希伯来书》的作者并非要将旧约时代那种零碎而多种多样的启示与圣子所要启示的作比较;只是他要告诉我们:从旧约时代的小规模和分散的启示,直到新约时代,上帝儿子本身成为了上帝最完全的启示,这明显是一个重要的启示进程。事实上,假如旧约时代那种局部和片段的启示重要的话,上帝儿子完全的启示就更要我们「越发郑重」(二1)地听见。



      对于处身于逼迫之中的基督徒而言,这是相当重要的提醒,为什么?因为这从「古」至「今」没有间断的启示,正好标志着上帝才是那一位从古至今真正的「掌权者」。如此,我们就明白-- 哪怕我们以为眼前邪恶势力多么巨大,然而,圣经作者却要我们知道:没有能超越上帝的势力、也没有能将真正信徒撃倒下来的力量,因为我们所相信、所跟从的,乃是一位从古至今、也直到永远在掌权的上帝。上帝从不只是站在旁边观看我们、上帝亦并非只在远处等候我们,上帝 --- 乃是从「古」至「今」一直向我们启示、看顾我们的上帝!



       透过这4节经文,《希伯来书》的作者同时要强调「子」的四方面:(i)先存性;(ii)道成肉身;(iii)荣耀的;(iv)永恒的。这4方面有何重要​​?圣经作者要我们知道:上帝是什么,圣子也就是什么! Who God is, the Son is!)Eugene H. Peterson"The Message" 中将一3上翻译为:"This Son perfectly mirrors God, and is stamped with God's nature."(「这位儿子完美地反映上帝,并且被加盖了上帝的本性。」)犹太人尊崇「天使」,将之视为上帝的差役和最高启示的传达者;然而,圣经作者却要明确地指出:「圣子」远比「天使」尊贵。毋怪乎,圣经的作者在随后的段落里,以圣子耶稣基督的超越为主题,为要突显出圣子才是我们真正可倚靠的对象呢!



想:


《希伯来书》的引言「郑重」地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所遭遇的境况如何,毋忘记上帝从始至终一直掌权,也就是说:既没有能越过上帝设定的界限、也没有能胜过上帝权柄的势力!既是如此,就让我们凭信心倚靠这位既在古时已「多次多方晓谕列祖」、又在今时「借着祂儿子」耶稣基督晓谕我们的上帝。基督徒,试问:哪里能再有动摇我们、使我们无法站稳的道理呢?

第29日:赎罪日的活羊

经文:利未记十六20~22


20「亚伦为圣所和会幕并坛献完了赎罪祭,就要把那只活着的公山羊奉上。
21两手按在羊头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借着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旷野去。
22要把这羊放在旷野,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带到无人之地。



    死羊的血引导我们步向神的同在与盟约﹔活羊却不需要流血,但祭司却按手在它头上﹙十六21﹚,把以色列民所有的罪及污秽完完全全地转移这活羊身上,这活羊要担当全以色列人的罪,起步前往旷野,走向阿撒泻勒的方向去,这便是活羊的命运。因着它的远离,以色列民的罪也同样远离,天离地有多远,这羊也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


    到底阿撒泻勒是一个什么的地方?学者们为此字有很多讨论,这字似乎代表了一种完完全全的被掳及远离,可能是一个完完全全黑暗没有人的地方,而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代表旷野的恶魔﹙dessert demon﹚,象征完完全全的黑暗力量,也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不洁之地。


    这活羊虽然不用流血,但它却带着所有人的罪走向恶魔,它的命运已经定案了,它是一头代罪羔羊﹙scapegoat﹚,把不洁的罪归回最不洁的恶魔处,让罪永远远离神的子民。这样,活羊引导子民远离罪恶,象征耶稣基督也同样背负我们的罪走上各各他之路,步向死亡的十字架。祂的代罪让罪债永远远离我们,叫我们不需接受罪的恶果,也不需再次的犯罪。这活羊之所以成为代罪羊,是因为抽签的结果,代表神的主权定意叫这活羊受罪,情况有点像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当​​中受苦的仆人,主定意让这仆人为罪而压伤,救赎我们的生命。这羊在神面前没有主权,它不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也不可以选择担当什么罪,它只可以被动地承受一切罪恶,背上全以色列的罪。


思想:面对死羊与活羊,我们看见耶稣基督救恩的两面:流血与代罪,前者引导我们步向神的同在与盟约,后者叫我们永远远离罪恶,这也是一个银币的两面,带来完全的救恩。很多时候我们把神的救恩轻看了,我们对犯罪的事看得比较轻率,认为既然主必赦免,便可以任意而行。不过,此经文却叫我们不可忘恩负义,也不可走回头路,确保自己不再任意犯罪,以感恩的心活出神同在的人生,也就是祭司神学当中对人生命的期待。

第28日:赎罪日的死羊

经文:利未记十六8~19


8为那两只羊拈阄,一阄归与耶和华,一阄归与阿撒泻勒。
9亚伦要把那拈阄归与耶和华的羊献为赎罪祭,
10但那拈阄归与阿撒泻勒的羊要活着安置在耶和华面前,用以赎罪,打发人送到旷野去,归与阿撒泻勒。
11「亚伦要把赎罪祭的公牛牵来宰了,为自己和本家赎罪;
12拿香炉,从耶和华面前的坛上盛满火炭,又拿一捧捣细的香料,都带入幔子内,
13在耶和华面前,把香放在火上,使香的烟云遮掩法柜上的施恩座,免得他死亡;
14也要取些公牛的血,用指头弹在施恩座的东面,又在施恩座的前面弹血七次。
15「随后他要宰那为百姓作赎罪祭的公山羊,把羊的血带入幔子内,弹在施恩座的上面和前面,好像弹公牛的血一样。
16他因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当这样在圣所行赎罪之礼,并因会幕在他们污秽之中,也要照样而行。
17他进圣所赎罪的时候,会幕里不可有人,直等到他为自己和本家并以色列全会众赎了罪出来。
18他出来,要到耶和华面前的坛那里,在坛上行赎罪之礼,又要取些公牛的血和公山羊的血,抹在坛上四角的周围;
19也要用指头把血弹在坛上七次,洁净了坛,从坛上除掉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使坛成圣。 」



     利未记十六章主要描述赎罪日的礼祭程序,这是每年一次的赎罪日,当中最重要的礼仪是涉及两只羊,祭司要为这两只羊抽签﹙cast lots﹚,让神决定那一只羊成为献上赎罪祭的死羊,那一只是走上旷野的活羊。十六章8节说明死羊是给耶和华的,活羊是给阿撒泻勒的。今天灵修会默想死羊,明天灵修会默想活羊。


    正如利未记四章中的赎罪祭一样,死羊是为了流血,以血礼为以色列全会众所有的罪及不洁﹙十六16﹚来洁净圣所,当中的血礼﹙十六18~19 ﹚与利未记四章所描述的基本上差不多。不过,利未记十六12~15却描述赎罪祭条例﹙利未记四章﹚所没有提及的礼祭,就是祭司一年一次的赎罪日会进入至圣所当中,首先把香充满了施恩座,这香的充满让祭司不能直接地看见约柜,确保祭司的安全。然后祭司要把公牛的血向施恩座弹七次,再以赎罪祭羊羔的血弹向施恩座七次,这是一种最深入的血礼,洁净圣所的最深处,把最深处的罪污消除,再次得着洁净。


    「施恩座」这字来自kĭppěr这字,正如第三天灵修所说,kĭppěr这字带有洁净与赎罪的意思,而用在「施恩座」上带有掩盖﹙cover﹚的意思,因为「施恩座」包括了两个用精金做的基路伯,这两个基路伯张开翅膀,掩盖约柜,象征神同在的座位,也连结约柜,象征神与以色列民所立的恩约。这样,「施恩座」与「施恩」的观念没有关系,学者们也很难去翻译此字,不过,「施恩座」却关系到神同在的座位,也关系到神与子民之间的盟约,也是整个祭司传统最核心的信仰,这核心必须一年一次得着洁净,才能确保神永远的同在。


思想:这样,死羊的血带领我们进入信仰的核心:同在与盟约。神在至圣所当中同在,而至圣所当中的约柜却象征神与人所立的约。在新约,耶稣基督便是这头死羊,祂的血引导我们进入神的同在与盟约,祂以祂的血洁净圣所,让每一位敬拜者永远经历神同在的福乐,也经历永久盟约中的救恩,面对这头死羊,我们只能感谢,不可忘恩!


Friday, 26 February 2016

第27日:关于男女外流物的条例

经文:利未记十五33



33并有月经病的和患漏症的,无论男女,并人与不洁净女人同房的条例。



     利未记十五章全章主要说明男性流出精液和女性流出月经的条例,常用字是「外流物」﹙discharge﹚﹙zûb﹚这字,就是指精液及月经。经文说明当有此情况出现时,男性与女性同样定为不洁,他们的「外流物」所碰到的地方也不洁,他们本身所接触的地方也不洁,接触他们的人也是不洁。为何这样会不洁呢?



    他们的不洁与他们的道德无关,这是一种礼祭上的不洁﹙ritual impurity﹚而不是道德的不洁﹙moral impurity﹚。他们之所以定为不洁,很可能是因为「外流宫内物」的性质,「外流物」处于生命的潜在性﹙potential to life﹚。一方面「外流物」不属于完整的生命,另一方面却又叫人思念生命﹔「外流物」叫人想起婴孩形成前的的过渡期﹙in transit﹚,因而处于一种越界的状况,不能完整地分类。 「外流物」比较适合流在体内,在男性方面,精液最好留在女性的子宫内,以致人不会因精液的外流而思想越界的事﹔在女性方面,「外流物」的泄出比较难避免,因为当中有很多血的元素,让人思想到死亡与生命,所以较理想的是在经期时留在家中。因此在祭司传统当中便要定为不洁,代表不能完完全全归类,处于一种混乱的局面。



     处理这种不洁的方法是水洗及在时间上等待,也需要献上赎罪祭与燔祭,洁净圣所及吸引神的同在,这叫我们想起以色列民在西乃山迎接神的同在之前,所有男女不可行房,这不是代表行房本身有道德的问题,而是让人的思想放在神的同在而不是在「外流物」身上。



思想:你的思想常放在神的同在上,还是让性爱常常充满你的思想?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性欲泛滥的年代,无论是灯箱的广告,还是电视剧集,我们不难接触到性爱的资讯。性爱本身不是罪恶,这是神给予婚姻内的夫妻二人的礼物。不过这世代却把性爱普遍化,让人时时刻刻所想的尽是性爱。不过,此段经文却提醒我们,我们要把思想神的事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会幕的敬拜当中及神同在的时候,我们不要思想性爱,目的是全心奉献给神,这不是代表性爱是邪恶,而是因为我们务要在敬拜的时刻放神在最重要的位置。





Thursday, 25 February 2016

第26日:皮肤病后洁净的条例﹙二﹚

经文:利未记十四10~20


10「第八天,他要取两只没有残疾的公羊羔和一只没有残疾、一岁的母羊羔,又要把调油的细面伊法十分之三为素祭,并油一罗革,一同取来。
11行洁净之礼的祭司要将那求洁净的人和这些东西安置在会幕门口、耶和华面前。
12祭司要取一只公羊羔献为赎愆祭,和那一罗革油一同作摇祭,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
13把公羊羔宰于圣地,就是宰赎罪祭牲和燔祭牲之地。赎愆祭要归祭司,与赎罪祭一样,是至圣的。
14祭司要取些赎愆祭牲的血,抹在求洁净人的右耳垂上和右手的大拇指上,并右脚的大拇指上。
15祭司要从那一罗革油中取些倒在自己的左手掌里,
16把右手的一个指头蘸在左手的油里,在耶和华面前用指头弹七次。
17将手里所剩的油抹在那求洁净人的右耳垂上和右手的大拇指上,并右脚的大拇指上,就是抹在赎愆祭牲的血上。
18祭司手里所剩的油要抹在那求洁净人的头上,在耶和华面前为他赎罪。
19祭司要献赎罪祭,为那本不洁净、求洁净的人赎罪;然后要宰燔祭牲,
20把燔祭和素祭献在坛上,为他赎罪,他就洁净了。



    这段经文描述皮肤病之后需要洁净的第二项程序,这程序非常特别,除了有摇祭、赎罪祭和赎衍祭等的献祭外,还有一个抹血及油的礼祭。首先用赎衍祭祭牲的血抹在要求洁净的人的右耳垂、右手的大拇指,以及右脚的大拇指,之后便要用油同样地抹在要求洁净的人的右耳垂、右手的大拇指,以及右脚的大拇指上。很多学者认为这油是膏油,情况像利未记八章中以膏油按立祭司一样,不过在此处的油礼却描述得比较细致,到底这种油礼及血礼有何象征意思?


    首先,学者们认为「膏油」象征生命、平安及健康﹙诗二十三5,箴二十七9﹚,而且常常被女性用作卫生的用途﹙路三3,结十六9﹚,特别在禁食之后,油被采用,象征某人由禁食的状态下进入正常的生活﹙撒下十二20﹚。因此油能在不正常生活转到正常生活的过程中,扮演了转化的角色。因此,当「膏油」抹在要求洁净的人身上时,便象征此人由不正常的皮肤病生活,进入正常的社交生活﹔第二,此「膏油」抹在此人右边的部位上,而右边常常象征人比较强的一边,代表这位要求洁净的人再次健康及强壮起来﹔第三,血有洁净的功能,把血抹在此人身上也代表为此人洁净﹔第四,利十四18更说明「膏油」要抹在此人的头上,情况与膏立大祭司一样,这不代表此人成为祭司,而是象征此人由头到脚都要得到前所未有的洁净及复兴,表示此人不再像过去一般活在绝望中,而是活在主的接纳及社群的肯定中。


思想:你认为现在的生活正常吗?皮肤病的人就算病得痊愈,也不代表可以因此而被接纳在社群中,必须经过祭司所主持的礼祭,才可得着洁净。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活在与神无关的生活中,不主动追求神而来的洁净,就算神的恩典正等待你,你也可能因为种种的借口而不愿意活在洁净的社群当中,我们也可能习惯活在黑暗及封闭里,看不见「膏油」洁净的大能等待着你。


    求主帮助我们,立心离开封闭的生活,走到大祭司基督面前,让祂为你进行一次王子般的「膏油」之礼,使你成为神的儿子,活出你本身应有的丰盛人生。


Wednesday, 24 February 2016

第25日:皮肤病后洁净的条例﹙一﹚

经文:利未记十四1~9


1耶和华晓谕摩西说:「
2长大麻疯得洁净的日子,其例乃是这样:要带他去见祭司;
3 祭司要出到营外察看,若见他的大麻疯痊愈了,
4就要吩咐人为那求洁净的拿两只洁净的活鸟和香柏木、朱红色线,并牛膝草来。
5祭司要吩咐用瓦器盛活水,把一只鸟宰在上面。
6至于那只活鸟,祭司要把它和香柏木、朱红色线并牛膝草一同蘸于宰在活水上的鸟血中,
7用以在那长大麻疯求洁净的人身上洒七次,就定他为洁净,又把活鸟放在田野里。
8求洁净的人当洗衣服,剃去毛发,用水洗澡,就洁净了;然后可以进营,只是要在自己的帐棚外居住七天。
9第七天,再把头上所有的头发与胡须、眉毛,并全身的毛,都剃了;又要洗衣服,用水洗身,就洁净了。



    得皮肤病的人痊愈了,不代表这人已经能自动地融入在以色列民的群体当中,也不代表这人已经洁净,这人必须继续留在营外,让祭司出来到营外察看他﹙利十四3﹚,为他进行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洁净礼仪后,这人才可以得洁净,目的是让他能重新进入以色列民营内的正常社交关系中。这些复杂的礼仪叫我们现代人大惑不解,但却藏有深层的神学象征意义,叫我们思想神的洁净恩典。



    首先,经文出现两次「就洁净了」,显示此礼仪主要的目的是要洁净这人。第二,此礼仪需要有两只鸟,一只定为被宰,一只定为放生,被宰的鸟之血需要与活水﹙living water or running water﹚在一起,而这活水是用器皿所盛的,之后把另一只活鸟,连同香柏木、朱红色线与牛膝草一起蘸在活水上的鸟血中,在此人面前洒七次,这人便洁净。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水与血是否混在一起还是分开,但我们知道这礼仪是为了洁净这人。第三,死的鸟与活的鸟叫我们想起赎罪日﹙利十六﹚当中的死羊与活羊,活鸟与活羊一样,把这人的不洁带到营外黑暗、甚至被魔鬼控制的地方,象征此活鸟担当了此人的不洁,而死鸟为此人洁净,所涉及的血有洁净的作用。



思想:活鸟与死鸟叫我们想起基督,祂为我们的罪成为死鸟,祂的血洁净我们的罪污﹔而祂也是活鸟,走上各各他山上,担当了我们的罪,故此我们能得洁净,完完全全是因为主的恩典及为我们所造的一切。诚然,皮肤病人得痊愈,可能是得到医生的医治,能得医治本身不能把此人成为洁净,他只有透过这礼仪,才可以进入正常的社交生活,与人再次有连结。同样地,只有基督的血与担当,我们才可以与教会有正常的社交关系,让教会成为圣洁的族类,与外族不同。求主让我们时时刻刻记着自己的蒙恩的罪人,不会成为忘恩负义的人,而教会也成为蒙恩的社群,发出圣洁的光辉,为主而活。



Tuesday, 23 February 2016

第24日:皮肤的洁净

经文:利未记十三9~17


9「人有了大麻疯的灾病,就要将他带到祭司面前。
10祭司要察看,皮上若长了白疖,使毛变白,在长白疖之处有了红瘀肉,
11这是肉皮上的旧大麻疯,​​祭司要定他为不洁净,不用将他关锁,因为他是不洁净了。
12大麻疯若在皮上四外发散,长满了患灾病人的皮,据祭司察看,从头到脚无处不有,
13祭司就要察看,全身的肉若长满了大麻疯,就要定那患灾病的为洁净;全身都变为白,他乃洁净了。
14但红肉几时显在他的身上就几时不洁净。
15祭司一看那红肉就定他为不洁净。红肉本是不洁净,是大麻疯。
16红肉若复原,又变白了,他就要来见祭司。
17祭司要察看,灾病处若变白了,祭司就要定那患灾病的为洁净,他乃洁净了。



     利未记十三章详细地描述皮肉洁净与否的检查条例及准则,而利未记十三章917节在这一段占有重要的角色,简要地说明皮肉洁净与否最重要的准则:完整性﹙completeness﹚。


    很多人认为利未记十三章是处理大麻疯的条例,不过原文āră'ăt这字是指一般的皮肤病而不是指我们所认为大麻疯,利未记十三章2节为这些皮肤病例了一个清单,包括疖子、癣或火斑,它们主要的特征会变白、有红肉以及会影响毛发。


    利未记十三章917节却定了一个看来古怪的条例,说明如果这皮肤病由头到脚都有,以致全身变白,这人反而不是不洁,而是洁净。不过当红肉一出现,这人便由洁净转为不洁净,到底为何会这样?学者们相信这是因为完整性的观念,皮肤病使皮肤本身不完整,做成一些地方变白,一些地方有红肉的局面,而既然祭司传统视完整性为洁净的准则,不容许处于混乱的情况,那么皮肤的不完整性违反了祭司传统洁净的准则,所以当红肉一出现,便处于不洁净的状态。反之,当皮肤完全变白,这人的皮肤反而到达另一种完整性,由无病的情况完全地转化为完全有病的情况,既然皮肤已完全变白,那么这便代表了一种完整性,所以定为洁净。这样,一个人的洁净与否,完完全全连结于完整性的观念上,而不是取决于此人有没有病。



    皮肤的洁净与否与道德无关,这是一种礼祭上的不洁﹙ritual impurity﹚,说明什么人不适合进到礼祭当中,好让参与礼祭的人是全然洁净的。皮肤完整的人象征能参与礼祭的人,也象征与神相遇的人,他皮肤的洁净提醒这人是完完全全、完整地属于神,自己的生命不可有任何不洁的地方,而既然皮肤的洁净与否不能由自我控制,那么这人便明白能有洁净的皮肤进入礼祭敬拜,完完全全是神的恩赐,正如我们有生命气息上崇拜是神的恩赐一样。


思想:求主帮助我们能有感恩的心,因基督的救恩,自己在主看来是洁净的,也代表我们要为自己能亲近神而感恩,因这不是理所当然的。



Monday, 22 February 2016

第23日:产妇得洁净

经文:利未记十二1~8


1耶和华对摩西说:
2「你晓谕以色列人说:若有妇人怀孕生男孩,她就不洁净七天,像在月经污秽的日子不洁净一样。
3第八天,要给婴孩行割礼。
4妇人在产血不洁之中,要家居三十三天。她洁净的日子未满,不可摸圣物,也不可进入圣所。
5她若生女孩,就不洁净两个七天,像污秽的时候一样,要在产血不洁之中,家居六十六天。
6「满了洁净的日子,无论是为男孩是为女孩,她要把一岁的羊羔为燔祭,一只雏鸽或是一只斑鸠为赎罪祭,带到会幕门口交给祭司。
7祭司要献在耶和华面前,为她赎罪,她的血源就洁净了。这条例是为生育的妇人,无论是生男生女。
8她的力量若不够献一只羊羔,她就要取两只斑鸠或是两只雏鸽,一只为燔祭,一只为赎罪祭。祭司要为她赎罪,她就洁净了。 」



     产妇得洁净的条例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用时间来洁净﹙利十二1~5﹚,第二部分是用赎罪祭来洁净﹙利十二6~8﹚。在第一部份,如果生男孩便要污秽七天,生女孩便要两个七天,并且家居的日子要由生男孩的三十三天改为六十六天,这似乎给人一种男女不平等的感觉,但当我们细心了解当中的道理时,便明白这与血和生命有关。

    基本上,血代表了生命﹙利十七11﹚,产妇生产时候流出大量的血,这血伴随着新生命而来,血与生命在此处连在一起,让人思想生命的开始,甚至血本身也让人思想生命的终结,这种新生命出世的情况在祭司传统看来是一种界限的转变,由本来没有血及生命的情况,转变为有血及生命的情况,带来一种「越界」的象征,因此这「越界」把生﹙婴孩﹚与死﹙血﹚暂时混在一起,这种混乱的情况使产妇处于不洁。而如果该生命是女孩,便让人思想到这女孩将来长大后也有会同样经验相同的「越界」,成为双重的不洁,故需要两个七天才能完结不洁的状态。这样,祭司传统的条例不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考虑,而是让人对生与死有一种思念,在庆祝新生命诞生的同时,也记念生与死的「越界」,从而回归神创造的秩序。


    在第二部分,产妇需要献上赎罪祭,这赎罪祭主要的目的不是处理什么道德上的罪,事实上,产妇​​生子不涉及道德的不洁,而是礼祭的不洁,与产妇个人的道德无关。利未记十二章7节说明这赎罪祭是为她赎罪,其实应该是为她洁净,而洁净的结果是她的血源就洁净了,「血源」代表生命之源,是妇人产子的源头,这字也出现在利未记二十章8节,说明男人与正在月经的女人行房时会被剪除,因为这男人露了她的「血源」。这样看来,祭司传统非常认真处理女性「血源」的问题,因为「血源」是让人思想到生与死,进入「越界」的象征,只有赎罪祭才可以把「血源」洁净,回归有序洁净的人生。


思想:在庆祝新生命诞生的同时,我们也要思想生与死,在「越界」情况下,似乎让我们生活失序。对刚成为父母的夫妇来说,家庭也进入混乱​​的情况。但祭司却陪伴每位产妇经验生生死死,在主领礼祭当中,让参与者由混乱的状态回归有序的人生,祭司见证生离死别,在人生的重要关头说:「洁净了!」犹如天使般送上祝福,坚定地宣告:「人生再多的混乱,最终一定可再次有序,你相信吗?」

Sunday, 21 February 2016

第22日:洁净的食谱

经文:利未记十一1~8


1耶和华对摩西、亚伦说:
2「你们晓谕以色列人说,在地上一切走兽中可吃的乃是这些:
3凡蹄分两瓣、倒嚼的走兽,你们都可以吃。
4但那倒嚼或分蹄之中不可吃的乃是:骆驼-因为倒嚼不分蹄,就与你们不洁净;
5沙番-因为倒嚼不分蹄,就与你们不洁净;
6兔子-因为倒嚼不分蹄,就与你们不洁净;
7猪-因为蹄分两瓣,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
8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你们不可摸,都与你们不洁净。



    读到利未记十一章,我们必定有很多问题,为何某些动物是洁净,某些动物却是不洁净,以色列民不可吃不洁净的动物,要把它们看为可憎的﹙即是不洁净的﹚呢?不同学者提供不同的解释,有些从当今医学的角度入手,认为不洁净的动物会引起一些疾病,也有些以灵意去解释,认为不洁净的动物比喻某些属灵的黑暗,更有些学者索性认为利未记所记载的食谱根本是乱来的,没有任何章法可循。到底为何倒嚼不分蹄可吃呢﹙十一1~8﹚?为何无翅无鳞的不可吃呢﹙十一9~19﹚?为何有翅膀却用四足爬行的为可憎呢﹙十一20﹚?


    其中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完整性」﹙completeness﹚的关注,代表这些动物之所以分为洁净与不洁净,是在于他们能象征「完整性」与否。 「完整性」代表某东西能完整地分类而没有任何混淆,也代表能象征圣洁的可能性。动物的洁净与否与本身的道德及好坏无关,却与这动物的「完整性」有关,这样,在神创造的万物中,所有动物都是看为好的﹙创一章﹚,但看为好的动物不代表能象征「完整性」,要视乎它们能否完整地分类。倒嚼不分蹄的动物是完整的吃草动物,它们因而带有「完整性」﹔无翅无鳞的鱼让人分不清它们是鱼还是蛇﹔有翅膀却用四足爬行的动物也让人分不清它们是地上还是天上的动物,故此它们因而失去了「完整性」,无法完整地分别出来,因此定为不洁﹙即和合本翻译为可憎的意思﹚。这样,洁净的动物带有「完整性」,不洁净的动物却带有混淆而不轻易分别出来的意思。


    以色列民是圣洁的族类,他们借这洁净的食谱,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要活在神所分别出来的圣洁中,他们要视自己是完完全全地归主的人,以「完整性」回应神的圣洁,好让他们发出神圣的光辉,与万国万民有所不同,不会与别的国民一般见识。


思想:到底我们基督徒是否也有这样的「完整性」?到新约的年代,洁净的食谱再不适用,彼得在哥尼流家中的经历叫我们明白神所洁净的万物都可以吃,但这食谱的失效却叫我们无法在日常的饮食中记念自己圣洁的召命,求主叫我们谨记自己是分别出来的一群,不要太快与世界妥协,也不要让神圣的召命看为不切实际,要带着不一样的生命,进入黑暗混淆的世代,在当中发出神圣的光辉!


第21日:我要显为圣,我要得荣耀

经文:利未记十1~7


1亚伦的儿子拿答、亚比户各拿自己的香炉,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华面前献上凡火,是耶和华没有吩咐他们的,
2就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把他们烧灭,他们就死在耶和华面前。
3于是摩西对亚伦说:「这就是耶和华所说:『我在亲近我的人中要显为圣;在众民面前,我要得荣耀。』」亚伦就默默不言。
4摩西召了亚伦叔父乌薛的儿子米沙利、以利撒反来,对他们说:「上前来,把你们的亲属从圣所前抬到营外。」
5于是二人上前来,把他们穿着袍子抬到营外,是照摩西所吩咐的。
6摩西对亚伦和他儿子以利亚撒、以他玛说:「不可蓬头散发,也不可撕裂衣裳,免得你们死亡,又免得耶和华向会众发怒;只要你们的弟兄以色列全家为耶和华所发的火哀哭。
7你们也不可出会幕的门,恐怕你们死亡,因为耶和华的膏油在你们的身上。 」他们就照摩西的话行了。



     亚伦的儿子拿答及亚比户拿自己的火炉,在耶和华面前献上「凡火」﹙'ēš zārāh﹚﹙十1﹚,「凡」﹙zārāh﹚可解作「陌生的」﹙strange, foreign﹚、「非法的」﹙unlawful﹚或「未经授权的」﹙unauthorized﹚,而根据利未记十章1节的最后一句,我们知道献凡火的行动是耶和华没有吩咐,因此这火没有经过受权,也因此而非法,我们在经文中也不能确定这火的来源是什么,有可能是人所产生的火,是一种凡俗的火﹙common fire﹚。在祭司传统中,这凡俗的火被带进圣洁的领域,产生了秩序的混淆,因而对圣洁的领域来说也是陌生的。


    十章2节说明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ā'﹚,这圣火「吃」了拿答及亚比户,这描述的形式与利未记九章24节所描述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ā'﹚吃了祭物的形式一样。不过利未记九章24节表达了神的悦纳,而利未记十章2节却表达了神的怒气﹙利十6﹚,前者是接纳,后者是刑罚。不过两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耶和华把献祭的场所圣化,不容许有「凡」​​zārāh﹚的东西在圣洁的领域,把会幕的敬拜回归圣洁的秩序及界限。这点的诠释得到十章3节的支持,说明这行为的目的不只是刑罚,而是神要显为圣,神也要得荣耀,这是一种神圣的显现。


     十章6节说明在耶和华面前亲近神的人免去死亡的方法,这些人不可蓬头散发,不可撕裂衣裳,这两样是一种秩序化的行为,确保自己是圣洁的人。再者,亲近神的人也要哀哭,为「凡」﹙zārāh﹚的东西带来的混乱而悲哭,也为人生命的死去而悲痛,这样的哀痛能消去神的忿怒。最后,耶和华的膏油在身上时不可「出来」﹙ā'﹚﹙十7﹚会幕的门,正如之前说明,膏油象征圣化及拣选,说明圣洁领域的东西也不可带到凡俗的地方,尊重圣与俗的界限,重视秩序的建立。


思想:在新约时代,基督的死而复活打破了人亲近神的限制,我们全然进入圣洁的领域,成为圣人﹙同时也是蒙恩的罪人﹚,全民也成为祭司,这实在是恩典。然而,利未记这种界限的观念带给我们另一个提醒,亲近神的人必须全然圣洁,不因基督的恩典而把亲近神的事当作理所当然,我们务必确保自己的生命没有半点「凡」﹙zārāh﹚的东西,以致我们不会滥用神的恩典,而是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自己成为神圣荣耀显现的生命。

Friday, 19 February 2016

第20日: 启动会幕的礼祭﹙二﹚

经文:利未记九23~24



23摩西、亚伦进入会幕,又出来为百姓祝福,耶和华的荣光就向众民显现。
24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在坛上烧尽燔祭和脂油;众民一见,就都欢呼,俯伏在地。利未记九章22节是一句总结句,「亚伦向百姓举手,为他们祝福。他献了赎罪祭、燔祭、平安祭就下来了。」说明亚伦献完了赎罪祭、燔祭及平安祭便由祭坛下来,这描述清楚地说明这三种祭的先后次序,成为利未记九章122节的总结。



     利未记九章2324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描述:23节描述摩西与亚伦进入﹙bô'﹚会幕,又从会幕出来﹙ā'﹚为百姓祝福,神的荣光便充满了百姓;24节更描述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ā'﹚,烧尽﹙原文是吃尽﹚所有燔祭。由此我们看见两个「出来」﹙ā'﹚,23节是摩西与亚伦出来,24节是火出来,前者发生之后有神的荣光充满,后者发生之后有燔祭被吃尽。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摩西与亚伦「进入」及「出来」是一个礼祭演出,让受众看见礼祭的空间象征意思,他们进入神同在的地方──会幕,而他们的「出来」便把神的同在与会幕连结起来﹙indexing﹚,借他们作为中介者的角色,让神的百姓经历神的荣光,即是经历神的同在。当他们的「进入」及「出来」成功地拉近神与百姓的距离时,便有火从神而来,吃尽所有的燔祭,这其实是一种把祭物圣化的过程,象征神对百姓的悦纳。这样,第一个「出来」是中介者﹙摩西与亚伦﹚所作的,把神与百姓连结,第二个「出来」是神所作的,直接地悦纳了人的礼物,因而打通了神与人的沟通,成功地启动会幕的敬拜及献祭系统。



    百姓见到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便欢呼,「欢呼」﹙rānān﹚其实是一种天使的呼叫﹙Shout﹚,也是天使在神启动建立天地的根基时所作的事﹙伯三十八7﹚。看见从神而来的火﹙圣火﹚的百姓像天使一般庆贺,天使庆贺启动建立天地的根基,百姓庆贺启动会幕神人的敬拜,在敬拜中,人似乎成为天使的一员,活出神圣的「欢呼」。



思想:我的生命常为什么欢呼?记着:我们欢呼的对象反映我们的心在那里。很多时候我们为世上的成就而欢呼,却缺乏为神与人单纯的连结而欢呼,可能我们认为神与人的接纳太单调,视之为理所当然,但利未记九章24节却叫我们看见,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欢喜的事,你的生命有这样
的欢呼吗?




Thursday, 18 February 2016

第19日:启动会幕的礼祭﹙一﹚

经文:利未记九8~22


8于是,亚伦就近坛前,宰了为自己作赎罪祭的牛犊。
9亚伦的儿子把血奉给他,他就把指头蘸在血中,抹在坛的四角上,又把血倒在坛脚那里。
10惟有赎罪祭的脂油和腰子,并肝上取的网​​子,都烧在坛上,是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
11又用火将肉和皮烧在营外。
12亚伦宰了燔祭牲,他儿子把血递给他,他就洒在坛的周围,
13又把燔祭一块一块地、连头递给他,他都烧在坛上;
14又洗了脏腑和腿,烧在坛上的燔祭上。
15他奉上百姓的供物,把那给百姓作赎罪祭的公山羊宰了,为罪献上,和先献的一样;
16也奉上燔祭,照例而献。
17他又奉上素祭,从其中取一满把,烧在坛上;这是在早晨的燔祭以外。
18 亚伦宰了那给百姓作平安祭的公牛和公绵羊。他儿子把血递给他,他就洒在坛的周围;
19又把公牛和公绵羊的脂油、肥尾巴,并盖脏的脂油与腰子,和肝上的网子,都递给他;
20把脂油放在胸上,他就把脂油烧在坛上。
21胸和右腿,亚伦当作摇祭,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都是照摩西所吩咐的。
22亚伦向百姓举手,为他们祝福。他献了赎罪祭、燔祭、平安祭就下来了。


     利未记九章是非常特别的一章,主题是启动会幕的礼祭敬拜。当利未记一至七章详细地描述各种献祭的定例后,利未记九章便描述耶和华如何吩咐亚伦祭司启动会幕的献祭系统,好让这些献祭的定例得以实践。


     学者们看见启动会幕的程序中有一个献祭的次序﹙order﹚:首先是献上赎罪祭以及其相关的血礼﹙利九8~9﹚,第二步是献上燔祭﹙利九12 ~14﹚,最后是献上平安祭﹙利九18﹚,这三步献祭的形式也是希西家王重启圣殿礼祭时所采用的形式﹙代下二十九20~36﹚,为何这样的启动礼一定要有这三步的献祭呢?


     首先,会幕礼祭之所以能够启动,不是因为人本身有多本事,能实践各献祭定例的内容,而是因为神的同在。神的同在是会幕敬拜的核心,若神没有于至圣所同在,人是没有任何敬拜的本钱,也不可能用所谓严谨的礼祭去「贿赂」神的同在。因此,神同在是完完全全的恩典,也是神主权的决定。


     第二,赎罪祭主要的目的是洁净圣所,为了让神能有洁净的条件同在,这祭不能控制神的同在,正如一个清洁的房间不能控制爱清洁的人进入一样,但爱清洁的人肯定不会进入不清洁的房间,神也不会进入污秽的圣所。因此,启动礼一定先要献上赎罪祭﹙又名洁净祭﹚,为神的同在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燔祭主要的目的是﹕

1﹚消神怒;
2﹚献礼物;
3﹚向上升﹙燔祭的字根是向上升,打通天地互通﹚。这样,燔祭打通了天与地、人与神的互通的渠道,人与神能因此相交。所以,有一些学者认为神借燔祭坐席在人的筵席当中,神与人才可以一起享用下一步平安祭的欢乐筵席。


     最后,平安祭是一个宣认神是生命之源,为神所赐的一切而感恩的祭,这是一种喜乐的祭,感谢及分享由神而来的喜乐。由此可以,这三个祭的次序很重要,说明了洁净、互通及庆祝的次序,成为一种启动敬拜的形式。



思想:我们的生命也是否常常实践洁净、互通及庆祝的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