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November 2017

12月1日 問候提多

經文:提多書一1~4

1 神的僕人、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憑着神選民的信心與   敬虔真理的知識,
2 盼望那無謊言的神在萬古之先所應許的永生,
3 到了日期,藉着傳揚的工夫,把祂的道顯明了;這傳揚
  的責任是按着神我們救主的命令交託了我。
4 現在寫信給提多,就是照着我們共信之道作我真兒子
  的:願恩惠、平安從父神和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歸與  
  你!

         提多書是使徒保羅寫給他屬靈兒子提多的個人書信。除了提多書之外,提摩太前後書和腓利門書也是保羅寫給個人的書信。而提多書、提摩太前書及提摩太後書,更是保羅以他個人名義寫給收信人的,這三封書信自十八世紀開始就被稱為教牧書信。 雖然提多書和提摩太前書部分內容相似,甚至提多書被稱為小小提摩太前書,但其教會處境和要處理的問題都不一樣。提多和提摩太同被稱為保羅屬靈的兒子,他們都是奉保羅之命牧養當地分別位於克里特(或作革哩底)和以弗所的教會。

         按當時的書信格式,通常在書信起始都包括了介紹寫信人、收信人及問候語。提多書一章13節是寫信人的自我介紹。這三節經文是一完整句子,重點要強調作使徒的目的,就是要帶領神的子民得着信心和真理,因而得着生命;而這生命是神在萬古以先所應許的,到了現在,才透過保羅傳道的工夫顯明出來。

         從第1節顯示,作者保羅有兩種身分,一是神的僕人,其字面意思是奴隸;二是耶穌基督的使徒,即運用其使徒的權柄來參與事奉。在提多書中,「真理」和「敬虔」常一起出現,這在教牧書信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和主題。在教牧書信中,常常指出假教師拒絕真理(多一14;提後二25、三7)及敵擋真道(提後六20)。保羅卻清楚說明神的教會是「真理」的柱石(提前三15「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他並且教導信徒「敬虔」的真義(提前三16;六3~6;提後三5)。保羅要強調的,是不要把真理或真知識停留在認知上。他將敬虔與真理連接起來:「敬虔真理的知識」(新漢語「認識關乎敬虔的真理」;新譯本「認識那合乎敬虔的真理」)。其實,神選民對真理的知識,是應該要與真敬虔相符的!真敬虔的生命,乃建基於對真理的真知上。

          第4節是收信人和問候語。保羅以「共信之道」的「真兒子」來稱呼收信人提多,表明保羅與提多之間的親密關係。提多是外邦人(加二3「提多雖是希臘人」),他曾代表保羅在哥林多教會服侍 (林後二3~413;林後七6~7;林後八16~24)。當保羅說「我們共信之道」,是肯定提多的資格,即保羅這個猶太人和提多這個外邦人有共同的信仰。而第三部分是問候語,這問候用了兩個常使用的詞彙,就是希臘的問候「恩惠」(charis),和希伯來文的問候「平安」(shalom)。恩惠藉基督從神而來,目的是帶來平安。「恩惠」和「平安」這個組合源於猶太文化,由於救恩出於父神,卻透過救主基督耶穌臨到我們! 這是何等的蒙福!


思想:在這四節經文中,「救主」出現了兩次。讓我們思想一下,救恩從神而來的真理,對你有何意義和反省?若「真理」和「敬虔」像是銅幣的兩面,在你的信仰和生活中,如何產生一致性呢?鼓勵大家努力學習將信仰實踐於生活中!

Wednesday, 29 November 2017

11月30日 願主常見你忠心

經文:但以理書十二5-13

但以理書一二5-13是書中最後一個預言,也是整卷書的結語。使者再一次將但以理帶回河岸。兩位天使之一為但以理及被擄子民提出關鍵的問題:「這奇異的事到幾時才應驗呢?」(但一二6)在大艱難時期中,還要等多久,苦難才會過去?

河對岸的另一位天使回答: 「要到一載、二載、半載,打破聖民權力的時候,這一切事就都應驗了。」「一載二載半載」即時讓我們想起第七章曾提及聖民要受「小角」(敵基督)逼迫「一載、二載、半載」(但七25)。天使並未提供一個具體的時日,卻暗示所有事情將在末後敵基督出現、末後之時才完全應驗。

上文啟示了忠信子民與悖逆者下場迥異,前者得著永生,後者承受永遠的羞辱和憎惡。他們的終局,原來決定於他們在地上的信仰生命。義人努力自潔,忍受熬煉,因為明白上帝的心意和計劃;惡人卻放縱行惡。(但十二10)但以理書結合了智慧文學和啟示文學的特質,鼓勵讀者作「智慧人」,也就是倚靠上帝,謹守遵行祂的誡命的人,並且提供了一個超越現世的永恆視角:上帝是掌管歷史的主,祂是始,祂是終,祂在永恆中已經定下計劃,並且必定成就。屬上帝的子民,當領受啟示,眼目聚焦於永恆的盼望,這樣就懂得在當下如何生活,預備自己迎見主。

天使回應但以理進一步的追問時,給予他兩個關乎時期的提示:一千二百九十日,和一千三百三十五日。(但十二11-12)「一千二百九十日」與「一七之半」(九27)和「一載、二載、半載」(十二7)相若,均指向上帝子民在敵基督手下受折磨的時期。受苦期間,聖民必須忍耐等候上帝國降臨,待那一千二百九十日的日子滿了仍未足夠,卻要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這兩個時期都是啟示的語言,為的是突顯「忍耐等候」的重要。天使並沒有指示但以理去推算具體的時間日期,只囑咐:「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但十二13)年邁的但以理,經歷過改朝換代,打完美好的仗,跑盡當跑的話,守住所信的道,可以安然等候為他存留的福份。(提後四7-8)但以理書以永恆的盼望作為句號。

但以理書的首六章,刻錄了上帝子民被擄異邦的經歷與宮廷歷史,其中的異象昭示了人類歷史的走向:人間政權無論多麼強盛輝煌,始終敵不過朝代的更替,而且每下愈況,一代不如一代,最終灰飛煙滅。但以理書的後半部份,則記載了關乎末後的重要啟示:地上政權帶著其邪惡的本質,不斷傾軋更迭,末後敵基督的出現,更把對上帝的蔑視褻瀆及對上帝子民的折磨逼害推至高峰。忠貞的信徒必須經歷空前的大艱難,唯靠主站立得穩,持定盼望。但以理與友人在火窯與獅穴的經歷,正昭示了歷代忠貞信徒要面對的挑戰。留下美麗生命榜樣的他們,如同雲彩一樣,激勵仍在跑道上的你和我,務要忍耐到底,直至跑完前頭的路程。(來十二1

思想:

無論何景況,上帝仍在掌權。這是貫徹整卷但以理書的信息。上帝是至高者,是歷史的主,祂的手引導著時代的巨輪前進,一切都按祂的計劃成就。即使地上的政權窮兇極惡,肆虐橫行;即使上帝子民的血似乎白流,他們的忠貞也得不到立時的報償,但以理書的信息卻清晰地提醒我們:一切在上帝手中都有定期,黑暗不是無止境的,光明必然臨到。

無論何景況,「你要站主旁」。但以理分別為聖、持守忠貞,與他禱告的生命是分不開的。但以理是一個禱告的人。在冒死拒用王膳前,他禱告;面對誣告陷害時,他禱告;在獅子坑中與餓獅共處時,他禱告;心繫同胞命運時,他禱告;甚至在祈求一直未蒙回應時,他仍憑信堅持禱告。求主幫助我們,一生學效但以理,作個禱告的人,活出真實的盼望,直至見主的面。到那一天,我們要和歷代的忠信聖徒一同復活,一同承受那永恆的國度。









                                                                                  




Tuesday, 28 November 2017

11月29日 縱別人變節退後

經文:但以理書十 29-十二4

但以理第三個異象中的「王」,被描繪成惱恨聖約,任意而行,興兵褻瀆聖地,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攻擊萬神之神的人(但十一30-3136)。這些描述正好與歷史上的安提阿古四世脗合。其時,安提阿古四世得悉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抗拒他推行的希臘化政策,為洩恨竟縱容軍隊在耶路撒冷大舉殺戮,又把猶太人販賣為奴,整個聖城及聖殿被搶掠一空,幾夷為平地。安提阿古四世又廢除聖殿一切的禮儀和獻祭,禁止猶太人守安息日和所有節期,更曾在聖殿焚燒祭物的壇上放置宙斯神像,獻豬為祭;耶路撒冷城外亦多處設立偶像祭壇,強迫猶太人向偶像獻祭。情況就與但以理書第三章三位友人被迫敬拜金像,及第六章但以理被禁敬拜耶和華,如出一轍。

上帝的子民受邪惡政權逼迫,是但以理書的重點之一。然而但以理書十一章首次披露上帝的子民在逼迫下分成兩派:一派被引誘離開上帝,傾向那作惡違背聖約者;另一派則堅持奉耶和華為獨一真神,拒絕向偶像屈膝。(但十一32)在這段黑暗的日子中,還有像但以理一般敬虔的「民間的智慧人」站出來大聲疾呼,激勵同胞務要持守信仰,忠於上帝。不過,他們為此得付上生命的代價,飽受折磨或丟掉性命;這背後原來有更高遠的目的:「為要熬煉其餘的人,使他們清淨潔白,直到末了」。(但十一35)這是一場為期不短的考驗(「因為還有一段日子才到所定的時期」),為的是把真誠信仰上帝的子民分別出來。

36開始,但以理書的作者使用神秘的、超然的語言來描述將要發生的事,這是啟示文學的特徵之一。此處對「王」的種種描述均指向敵基督(但十一36-45;另參帖後2:3-4),暗示此王似乎在歷史臨近終結才會出現(但十一40),因為下文提到的大艱難、死人復活、最後獎賞、最後審判等事,都是在末後才會發生的事件。(但十二1

但以理書十一章的結尾,預告了在末後出現的敵基督的可怕,連繫到第十二章1-4節,再進一步提醒上帝的子民,他們若立志忠於信仰,必要遭受史無前例的大艱難;而唯有那些名字記在生命冊上的,也就是在患難中仍堅持對上帝忠貞的人,必蒙拯救。使者隨即把一幅更震憾的圖畫展現在但以理面前:「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但十二2)此處顯然指向末後的復活,也清楚說明了,忠於上帝的人與背棄上帝的人最終殊途;前者承受永生,後者則有永遠的羞辱和憎惡等著他們。這是舊約中唯一一處提到「永生」的經文。


思想:

按「雙(多)重應驗」的觀念,「敵基督」(但十一36-45)可以是歷史上任何一個驕橫跋扈,與上帝為敵,又迫害祂子民的人;這等人在歷世歷代以不同的方式和形態出現,在末世也必再出現。不過,在上帝永恆的計劃中,他們的下場已經定了,就是必然滅亡。作為上帝的子民,要有心理準備,明白磨難的日子並非一時三刻;在漫長、空前的大艱難中,要做的就是學效但以理和三位友人的忠信榜樣,持守忠貞。

使者特別提到:「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但十二3)弟兄姊妹,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定意活出忠心敬虔的生命,不僅為忍受苦難,熬過考驗;更像天上的星光,照亮別人的生命,成為別人的祝福?在黑暗的日子,實在需要更多發光發熱的忠信聖徒,以他們的生命指引人找著救恩與盼望。


Monday, 27 November 2017

11月28日 挾邪取權 兩相傾軋

經文:但以理書十一2-28

這段經文聚焦於長年衝突的南北兩個王朝。北方的西流古王朝以敘利亞為基地,南方多利買王朝則位處埃及,而猶大正好位於南北方的中間。北方的西流古一世,本來獲賜巴比倫的總督轄地,卻因與一名當權派交惡,只好逃到埃及的多利買一世處尋求庇護。二人聯手打敗了當權派,西流古一世得以回到巴比倫,統治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詎料多利買一世此時卻反對他掌權,奪取了巴勒斯坦地。從此兩個王朝一直關係緊張。這個背景有助了解但以理書十一5-20南方王和北方王何以關係破裂,長期處於敵對的狀態。

南北王朝經歷交戰(十一11)、互有勝負(十一12)、收復失地(十一13)、聯姻失敗(十一17)。期間上帝子民遭遇逼迫(十一16)。及後,一名窮兇極惡的北方王出現(十一21-35),把兩個王朝之間的衝突推至高峰。這「卑鄙的人」極可能就是非法竊奪王位的安提阿古四世(十一20-21)。其後他與「那君」(多利買六世)結盟,奪去本來屬於埃及的巴勒斯坦城鎮,背後卻與兩名大臣合謀俘虜多利買六世。(但十一26)南北君主各懷鬼胎,安提阿古四世著釋放多利買六世,建議聯手對付多利買七世;多利買六世也將計就計,計謀卻終告失敗。(但十一27

不少舊約學者都同意,這個異象乃指向歷史上的西流古王朝和多利買王朝,內容描述得非常具體仔細,許多細節都能從其後發生的歷史對照印證。上帝是掌管歷史的主,時代巨輪按照祂設定的軌跡前進。但以理所領受的三個異象中,既有涵蓋式的歷史輪廓,也有毫釐不差的細節描述,互相呼應和補充。

思想:

南北王朝明爭暗鬥,雙方包藏禍心,引發戰禍連綿,生靈塗炭。這僅是歷史上的一個小片段。但以理書第二章的大像,早已揭示人類歷史的走向:邪惡的政權交替,一個取代一個,又被下一個取代,而且每下愈況。最終「非人手鑿出的石頭」從山而出,打碎金、銀、銅、鐵、泥:「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二44-25)這是被擄子民的安慰和盼望所在。

從末世的亮光來看身處的世界,我們知道結局已定,勝利在望,但仍有待完全實現的一天。 保羅在他快走到人生終站的時候,對他所愛的教會有如下的叮嚀:「我還有末了的話:你們要靠著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所以要站穩了,用真理當作帶子束腰,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籐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並戴上救恩的頭盔,拿著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六10-18)求主幫助我們,在這末後的日子,盼望著上帝的計劃成就之時,努力實踐保羅的教導,靠主作剛強的人。


Friday, 24 November 2017

11月27日 看不見的爭戰

經文:但以理書十1-十一1

,共有三個指向未來的異象,最後一個異象記載在十至十二章,它是但以理在波斯王古列第三年所見的最後一個異象,也是第七章和第八章所載異象的補充。看畢異象,但以理奉命把異象封起來,直到末時(但十二4),並被囑咐要忍耐等候到底,以得著賞賜(但十二13)。

但以理在「波斯王塞魯士第三年」(約為主前536535年)領受關乎末後「大爭戰」的異象(但十1)。在此之前的二十一天,但以理在悲痛中刻苦己心,切切尋求上帝。後來從使者口中得悉,原來早在但以理祈求之初,亦即「三個七日」之前,上帝已經垂聽,隨即遣使者前往通報,卻因為「波斯國的魔君」(但十13)攔阻而被耽延。全賴天使長米迦勒的協助,使者才得以脫身傳信予但以理。

使者的解釋揭示了靈界爭戰的部份實況。人間的政權背後,存在著正與邪的靈界勢力,兩者是對立與角力的關係。靈界的邪惡勢力在背後支撐著地上政權去壓迫上帝的子民,與此同時,上帝的使者在天上代表上帝百姓去爭戰。(但十20)在但以理懇切禱告期間,「波斯國的魔君」在天上阻截使者,可見爭戰在天上人間同步進行。這不僅是但以理書的觀念,先知以賽亞亦曾提到:「到那日,耶和華在高處必懲罰高處的眾軍,在地上必懲罰地上的列王。」(賽廿四21

波斯魔君何以竭力攔阻上帝的使者?從經文推測,由於使者來是要向但以理解明「真確書」(真理之書)上的事情,也就是上帝計劃中必成的事(但十1,十一2)。從上文可知,從波斯、希臘、安提阿古四世以至列國的興衰更替,一直到那末後的「王」出現並最終被滅,以及末世復活的事情(但十二1-4),是上帝計劃的一部份,也與波斯的命運相連相繫;波斯魔君極力攔阻使者,或因牠不願接受地上波斯國即將覆亡的事實。希臘的魔君亦如是。(但十20-21)無論如何,使者的解釋揭示了「天」與「地」之間的關係,地上的邪惡政權與上帝子民的對立,與天上的爭戰既對照也相關。

舊約歷史告訴我們,公義的上帝會透過祂的百姓去審判犯罪的列邦;同樣,當以色列民犯罪悖逆,上帝也會用列邦作為懲罰他們的工具。這是舊約中聖戰的觀念。在但以理的時代,以色列民因為悖逆不忠,招來國破家亡、被擄的懲罰。但以理在禱告中代表他的民族向上帝認罪,所得到的回應是一個寶貴的應許:上帝要為祂的百姓爭戰,且全然得勝。

思想:

屬靈爭戰雖是肉眼不能見,卻是真真實實地存在,並且直接影響著地上發生的事情。我們雖無法掌握天上爭戰的實況,但作為地上的上帝子民,卻有責任為我土我民恆切地禱告守望。但以理書第十章,記錄了但以理與上帝使者相遇後的大驚失色,同時讓我們看到上帝無微不至的關愛憐憫;從使者三次的觸摸(但十101618)、兩次稱呼但以理為「大蒙眷愛的人」(但十1119),以及對他「從第一日專心求明白將來的事,又在上帝面前刻苦己心」的肯定,可見一斑。

每當看到邪惡勢力殘害忠良,壓迫百姓,難免悲憤莫名;但讓我們莫忘這並非全局,更不是歷史的終局。這場爭戰已經得勝,不是通過殺戮,而是通過死亡:耶穌基督捨己身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救贖,擊潰了仇敵。就讓我們拒絕灰心氣餒,「刻苦己心」,在上主面前恆切仰望。



11月26日 七十個七

經文:但以理書九20-27

加百列奉命前來傳達上帝對但以理禱告的回應。加百列的話(九24-27)被稱為最晦澀難懂的舊約預言之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第九章對「受膏者」和「聖民」的描述與上文截然不同。上帝的百姓一直被稱為至高者的聖民,惟但以理卻承認百姓是犯罪叛逆的(九16);在上文的異象中,上帝的國度總是得勝,但此處加百列指出那位「受膏者」將要被「剪除」。這是讀者需要留心的地方。

在上帝透過加百列傳達的信息中,「七十個七」可謂重要的關鍵。加百列向但以理解釋,先知預言的「七十年」就是「七十個七」,期間有六件事情會成就:「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引進永恆的公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所(或譯至聖者)」。(但九24)總括而言,上帝百姓的罪要止息,他們犯罪的後果將被除淨,上帝的公義(但九71416)彰顯,屆時預言的任務完成(因為已經應驗了),至聖者受膏(至聖者將無人不識)。也就是說,「七十個七」期間,受膏者將成就至高者的計劃,屆時罪惡完全被根除,公義得以永久建立

歷來「七十個七」的解釋眾說紛紜,主要分為兩種理解的進路:一種是「歷史進路」,視「七十個七」為純粹的歷史事件。另一種是「彌賽亞進路」,認為最後一個「七」是指向末世;這個進路對「七十個七」的起點存在不同的意見,有學者推測「七十個七」是三個連續性的階段(七個七六十二個七一個七),有學者則相信最後一個七之前有一段時間上的區隔,然後在主再來時完全應驗。

從文法來看,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是連在一起的。六十九個七結束後,意味著最後一個七的開始,且將發生在一段動蕩的時期。在末後的日子,「那受膏者被剪除,一無所有」(但九26)。這位受膏者(參賽五三8耶穌基督死在十架上時確實一無所有,連天父也離棄祂(太廿七46)。但祂的被剪除並非歷史的終結。接下來發生的是城與聖所被徹底毀滅,加百列以「洪水沖沒」來形容。在爭戰和荒涼時期中,一「王」將出現:「在一七之期,他必與許多人堅立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獻祭與供獻止息。那施行毀滅的可憎之物必立在聖殿裏,直到所定的結局傾倒在那行毀滅者的身上。」(九27)此王肆意行毀壞敬拜獻祭的事,與上文小角的所作所為完全一致,故把「王」理解為那敵基督人是合理的。不過,牠僅能暫時肆虐,到基督再來的日子就必滅亡。這個結局正配合「七十個七」的目的:到時候罪惡不再有了,公義永遠長存。

上帝的永恆國度何時來臨?這不僅是當時被擄猶大人的關注,也是歷代信徒的提問。但以理書第九章透露了永恆國度要歷經「七十個七」後才來臨。今日我們仍在佇候基督的再來。祂暫未回來,按彼得的解釋是:「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唯有百姓的罪被除滅淨盡,永恆的國度方能降臨;透過受膏者的死,要把罪人買贖過來,這是上帝在永恆裡所定的計劃。

思想:

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是按應許要坐在寶座上的那一位(賽一一1-6,七14;撒下七14),但是在作王之先,祂竟甘願成為人(賽四二1-4,四九5-6,五十4-9,五二13-五三12),背負世人的罪孽而被殺,永久解決罪的問題。祂就是除掉世人罪孽的羔羊。弟兄姊妹,我們既承受了這個重價的救贖恩典,就當定意在這末世把握僅餘的機會(「六十九個七」和第七十個「七」之間的間隙),把福音傳揚開去,讓更多的人進入永恆的國度,一同見證人子「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祂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祂的國必不敗壞。」(但七14;參徒一8;太二八26-28)另一方面,這個間隙發生在憂患時期,是上帝兒女操練忠信和忍耐的時刻。求主幫助我們,因著明白聖經指向將來的信息,今日我們懂得如何預備好自己,等候祂的再臨。




11月25日 忠心的守望者

經文:但以理書九1-19

但以理書的後半部份主要由異象組成。其中第九章卻迥然不同,內容並非異象或異夢,而是但以理讀畢耶利米書中關乎以色列被擄七十年的預言後所發出的禱告,以及加百列對預言的解釋。

是時,瑪代王朝業已取代巴比倫,大流士成為了統治者。(參但五31,六1)但以理雖未明言他讀的是耶利米書哪個段落,但從「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七十年為滿」的記載,可推測為耶利米書二五11-12及二九10兩段經文。先知預言,巴比倫統治古代近東一帶(包括猶大)七十年後滅亡。從尼布甲尼撒進攻耶路撒冷(主前605年)算起,到大流士元年巴比倫傾覆後但以理讀耶利米書的預言(主前539年),離「七十年」尚剩下三至四年。

關於以色列民被擄「七十年」,歷代志的作者認為原因是以色列人要補償他們未遵守的七十個安息年(代下三六20-22;參利廿五1-7,廿六31-3543)。撒迦利亞則哀歎耶和華「惱恨耶路撒冷和猶太的城邑已經七十年」(亞一12)。從上述兩段經文可見,以色列民被擄「七 十年」,固然是外邦人帶給他們的苦難;但再探究被擄的真正原因,卻是因上帝的百姓悖逆犯罪,違背了上帝與他們所立的約。換言之,苦難是果,犯罪是因。

雖然如此,信實守約的上帝應許:「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二九10)這是但以理能面向上帝禁食禱告的理由。禁食、披麻蒙灰,是沉痛哀傷的表現(參伯二12;珥一8),也是真誠悔改的行動(參尼九1;斯四1;拿三5-6)。

但以理的禱告可分為兩個部份:認罪(九4-15)與求情(九16-19)。但以理先重申上帝在立約中的應許:百姓若遵守律法,上帝必然賜福;相反百姓偏離誡命,上帝一定降罰。可惜百姓選擇了「犯罪作孽,行惡悖逆」。然而,上帝竟未放棄百姓,祂差遣眾先知到他們中間呼籲他們悔改。可惜無人聽從。

上帝是公義的(但九714),又是「憐憫饒恕人」的(但九9),相反百姓被擄是自招的惡果(但九11)。百姓並非因無知得罪上帝,他們既有摩西的律法,又有從眾先知而來的警告。上帝的守約和百姓的悖逆成了強烈對比。但以理因此為自己也為整個民族真誠認罪。 他們唯一的盼望,就是那位昔日領先祖出埃及的上帝會施行憐憫,並為自己的名的緣故眷顧子民。這是但以理懇求的基礎。

思想:

但以理書第九章實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禱文。其時已屆八十多歲的但以理,在上帝面前傾出自己的心,為百姓懇切禱告。一生忠心、敬畏上帝的他,把自己圈在一群悖逆的百姓之中(但九5);他未因垂垂老矣就置身事外,或因身居高位而獨善其身,卻毅然把自己與整個民族的命運緊緊繫在一起。目睹政權的邪惡、我土我城的沉淪,在痛心詰問「我們可以作甚麼」的同時,但以理提醒我們,為我民認罪代求,永遠責無旁貸。(提前二1)在禱告的承托下,深信上帝會引導我們當作的事,當行的路。

但以理透過研讀耶利米書,發現了上帝的旨意,因而作出懇切的禱告。讀經和禱告是分不開的:研讀上帝的話語激勵禱告的心,在禱告中抓緊祂的應許,切切祈求應許成就。就讓但以理的禱告生命成為我們的榜樣。


Thursday, 23 November 2017

11月24日 宣告拯救的時刻

經文:但以理書八1-27

來到第八章,但以理書從亞蘭文再轉回用希伯來文記述。這一章記載的異象發生在第七章異象出現的兩年後(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時間上相當接近,兩章的內容亦多有呼應之處,關係密不可分。第八章的開首暗示但以理在異象中被帶到以攔省書珊城(烏萊河是書珊城內的人工運河);有學者認為巴比倫外的書珊城接近未來的權力中心,在不久將來成為瑪代波斯的首都和冬宮,正反映異象所啟示的歷史進程。

與前章一樣,但以理目睹異象大惑不解,這次由天使長加百列為他解說這關乎末後時期的異象。(但八17)雙角的公綿羊代表「瑪代和波斯王」,瑪代與波斯勢力不均,後者崛起的時間比前者要晚,卻在古列王的領導下後來居上。公山羊代表「希臘王」,第一位君主亞歷山大大帝勢如破竹,佔領了從意大利至印度的領土,惜英年早逝,二名遺孤被殺,國土亦被手下四名將軍瓜分。(但八8

四國末期惡貫滿盈。屆時將有一王興起,即「小角」(但八9-12);此小角張狂自高,惡意毀壞聖殿的敬拜。對於小角是歷史上哪個君王,有不同推測(例如安提阿古四世的崛起及所作所為與第八章的記載頗為脗合)。按照啟示文學的特色,亦正如笫二章及第七章一樣,「四個國度」宜整體地理解為與上帝對立的地上政權,末後一國(小角)就是那必要崛起的敵基督者,牠要變本加厲地逼害聖民,褻瀆上帝。(但八11

至高者已定下的計劃,再次透過異象向但以理顯明;但以理書的讀者亦再次被提醒整卷書的核心信息。踐踏真理、為所欲為的敵基督(但八12),僅能在劃定的期限內逼害聖民,污穢聖殿;「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但八14)。「二千三百日」原文為「晚上、早晨——二千、三百」(直譯就是「二千三百個晚上和早晨」,似乎是指早晚獻祭的時刻),與第七章的「一載、二載、半載」及第九章的「一七之半」一樣,均指向一個特定的時期,再次說明敵基督的張牙舞爪並非茫無涯際。到了時候,牠將會非因人手而滅亡,如同但以理書二章的巨像最終被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擊潰。

與前章不同的是,加百列三次強調這異象是關乎末後的日子。(但八171926)教人想起第二章但以理為尼布甲尼撒解異夢,同樣三次重複指夢境是關乎末日的(但二182930)。這一次加百列卻在第三次特別叮囑但以理:「但你要將這異象封住,因為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

思想:

敵擋上帝的「小角」在末後必要出現,大肆折磨逼害聖民。我們不應低估敵基督的可怕,但同時必須認定上帝早已為牠劃定界限,牠無法逾越這個界限,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盡行毀壞,然後面對命定的結局(但十一45)。沒有任何勢力能夠攔阻或破壞上帝的計劃,因為一切都在祂的掌管下。但以理書中關乎日期的數字,並非要說明具體的時間,而是為了安慰每個立志跟從上帝的人。這些數字不僅提醒第一代的讀者,也提醒今天的你和我:現今的世代雖然邪惡,忠心信徒難免受逼迫,但上帝也立定祂的計劃,也必按計劃成就。

Wednesday, 22 November 2017

11月23日 無論何代價要忠心

經文:但以理書七13-28

上帝的使者向惶惑的但以理清晰地點出異象的意義:四獸就是四王將要興起,他們在地上似乎得勢掌權,但最終得國直到永遠的卻是「至高者的聖民」(參羅一7;林前一2;腓一1)。忠於上帝、堅守信仰的子民是最後的得勝者,然而在此之前,聖民得先受小角的逼害,忍受苦難,直至亙古常在者來為他們伸冤,才得以進入永恆的國度。

四獸所代表的四個國度,歷來有不同的推測及詮釋。其實四國可理解為敵擋上帝及其子民的一個整體,正如第二章構成大像的四種金屬一樣,都可視之為表徵地上政權的一個整體,對比上帝建立的永恆國度。使者向但以理進一步具體地解釋第四獸和小角的真相。前者是第四國,後者是後來興起的王。此王要除去上帝子民的信仰儀式,另立一套宗教條例取而代之;換句話說,聖民將要被逼向別神屈膝。但以理書第三章中三位朋友被逼膜拜金像的經歷,正是最具體的說明。

榮在後,辱在前。聖民在承受永恆的國度以先,必須忍受折磨和逼迫一段時期,使者將之描述為「一載、二載、半載」。(但七25,十二7)按啟示文學的特色,一載二載半載並非字面意義的三年半,而是指一段特定的時間。雖然此處用了象徵的語言,信息卻清楚不過:聖民要有心理準備,為信仰的緣故受苦,且維持一段年日,直至上帝親自介入,滅絕那王;然後,聖民才承受永恆的國度(但七26-27)。在尼布甲尼撒的異夢中,大像(人間列國)最終被那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砸個粉碎,並被取而代之(但二44);第七章獸與角異象的信息同樣一致。原來,持守著這個盼望,在苦難逼迫中堅忍到底,是聖民通往永恆國度和榮耀的必經之路。

但以理書第七章不僅是第二章的延伸,也是整卷但以理書的重心,其中的信息 把整卷書貫串起來:與上帝敵對的人間國度必被擊潰,上帝所立的國度則永遠長存;敵擋至高者、逼害聖民的小角(敵基督者)要在末後出現,在一段特定的時期(一載、二載、半載)內肆虐,最後卻必潰敗,而上帝的永恆國度要建立起來。


思想:

但以理書七章的信息,再次鼓勵被擄的子民務要忠心。在末後的日子,那敵基督者(參約壹二18)必要臨到,上帝的聖民必然會在牠手下受苦受害,信仰遭到嚴峻的考驗。但以理書的信息,卻並非讓我們絕望喪膽,相反它提醒我們,這既是上帝在末後所定的計劃,作為祂的子民唯一的回應,該是預備受苦,持定盼望,堅忍到底;這樣,最終必能從那位「像人子的」手上承受那個屬於上帝及祂聖民的國度(參賽九7,十一1-9)。正如但以理在異象中所見:「亙古常在者來給至高者的聖民伸冤,聖民得國的時候就到了。」(但七22)「像人子的」的那一位 (七13-14),是以色列民引頸以待的彌賽亞,是救贖我們出黑暗入光明的耶穌基督;祂按著上帝的旨意得著權柄、榮耀、國度,而萬族萬民都要歸向祂(參創四九8-12;詩二)。讓我們與約翰同心發出禱告:「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二二20

Tuesday, 21 November 2017

11月22日 亙古常在的那一位

經文:但以理書七1-12

但以理書從第七章開始,記載了但以理所目睹的異象,內容均指向上帝在末後的日子所定的計劃。但以理書後半部份極富啟示文學的色彩,以象徵性的手法(意象和暗喻)揭示上帝的旨意和奧秘。七至十二章與一至六章不僅前後呼應,更是進一步深化前六章的信息:無論任何境況中,上帝仍然在掌權;即便人看來無法戰勝的邪惡勢力,亦無法踰越上帝所設定的界限;那惡者敗局已定,而上帝的子民將從被擄的處境進入永恆,全然得著釋放與自由。

「巴比倫王伯沙撒元年」(但七1)把場景從第六章的波斯王朝瑪代人大流士治下回溯到伯沙撒時代。七2-28記錄了但以理所見三個成一組的異象,每個異象均以「我在夜間的異象」(但七2713)為標記。

第一個異象的場景在海上(但七2)。古代近東的文化中,「海」常用以象徵邪惡、混亂、危險的力量。可怖的海,加上海中連接冒出來的四獸,組成敵擋上帝的、毀滅性的強大勢力。除第二獸模樣像熊外,其他三獸都並非真實存在的物種,卻是扭曲及變異了的動物形象,正象徵敵擋上帝及違反創造秩序的惡勢力。獸的外形教人驚悚和厭惡,對當時的以色列民而言尤甚;因為上帝起初創造萬物,使之「各從其類」(創一11-12212425)的觀念深植祂子民的心,而物種不可混雜的觀念亦貫徹在舊約律法之中(參申廿二9-11)。

四獸的異象表達人間邪惡的國度要相繼出現,直至歷史的終結,與尼布甲尼撒夢見的像(但二章)遙相呼應。頭一個獸像獅子,有鷹的翅膀(但七4);第二章的尼布甲尼撒(金頭)常被喻為獅子或鷹(耶四7,四九19,五十17;哀四19;結十七3;哈一8)。獸的翅膀其後被拔去,然後像人用兩腳站立,又得了人心(但七4),同樣教人聯想起第四章尼布甲尼撒被換了獸心,直至明白至高者在人國中掌權的經歷。  

第二獸像熊。分別有學者認為它象徵瑪代波斯或瑪代,「三根肋骨」因而有不同的解讀。「三」既可以是被瑪代波斯擊敗的三國,或是被吞併國家的整體約數,也可能是瑪代的三個盟國。

第三獸像豹,長有四個翅膀、四個頭。此獸速度驚人,或象徵波斯軍隊迅速征服列國。四頭可代表波斯四王,也可能是預言橫掃東方列國的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後,被四名將軍瓜分帝國的事蹟。

第四獸長相最駭人也最奇特(但七7)。鐵牙銅爪突顯牠的殘酷兇暴,十角則象徵自豪和尊榮,惟十角以外又長起一個小角,足顯其囂張跋扈。從其後天使的解釋(但七23-27)中可知小角是一位手握大權的王,既褻瀆上帝,又逼害聖民。

可幸從七9開始,異象的場景轉變成天上的法庭。獸的狂妄已不復見,焦點集中在那位「亙古常在者」(參詩九8,廿九10,九十2)和「像人子的」身上。祂坐在寶座上施行審判。案卷上已經記錄了四獸和小角的罪行,獸無法逃避祂的面和祂的審判。第四獸因小角的緣故被殺,而其餘三獸的權柄被奪去,卻仍可存留住性命,「直到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但七12

思想:

邪惡的人間國度以醜惡的獸代表,而上帝的國度則由那位「像人子的」掌權。最終邪惡勢力仍須俯伏在亙古常在者面前。邪惡的政權似乎得勢一時,但上帝的掌管從不曾中斷。上帝早已劃定敵人可活動的界限,時候一到,牠們必受審判和刑罰。因此,屬上帝的子民在逼迫中切勿灰心喪志,緊記持守忠貞,拒向罪惡屈服。讓上帝掌權的事實,成為我們的安慰和盼望。





Monday, 20 November 2017

11月21日 堵了獅子的口

經文:但以理書六19-28

有舊約學者指出,在古代近東的文化中,以「神裁法」或「試罪法」試驗嫌疑者並不罕見。若能通過沸水、烈火等媒介的考驗不致身死,嫌疑者即可表明清白。在以色列民的律法中則僅有一條「疑恨的條例」(民五11-31),用作查證妻子是否不貞。儀式本身沒有任何法力, 背後的神學是確信上帝的無所不知。

但以理在獅子坑中的辯白,正表明了這種因果關係:「我的上帝差遣使者,封住獅子的口,叫獅子不傷我;因我在上帝面前無辜,我在王面前也沒有行過虧損的事。」(但六22)但以理脫離獅子的口,足證上帝判決其為無辜。

曾與但以理三位朋友在火窯中同行的使者(但三章),在第六章再次出現,保護但以理免受獅子的吞噬。但以理的經歷,證實了王在惶急下脫口而出而他自己也毫無把握的話:「你所常事奉的上帝,他必救你。」(但六16

但以理書第六章以大流士禁止國民求告除他以外的人或神作為起頭。來到第六章的結尾,大流士下達第二道諭令,竟是命全國人民都要在但以理的神上帝面前戰兢恐懼。(但六26

原不認識但以理的上帝的大流士,在諭令中稱祂為「活神」(但六26),因他發現這位「神」不僅真實存在,祂更介入在世界當中,以出人意外的方式對自己的忠信子民施行保護和拯救。(但六27)對當時被擄的子民而言,他們再次見證:無論身處多麼惡劣的境況,上帝仍在掌權;祂一出手,即能扭轉局面。這是何等教人鼓舞的信息!

第六章以「如此,這但以理當大流士王在位的時候和波斯王塞魯士在位的時候,大享亨通。」(但六8)作為宮廷事蹟部份的結語。但以理以被擄者的身份入宮受訓,經歷改朝換代,及期間嚴峻的信仰考驗,他不僅在異邦官場平步青雲,更在異教的環境中持守信仰。委曲求存並非既定的命運,相反,對上帝忠心信靠卻應是上帝子民的堅持與選擇。但以理的一生,正成為每一個決定跟隨上帝的人的典範和楷模。


思想:

    但以理書第三章和第六章有一個共通點。三位同伴拒絕跪拜金像,但以理則堅持敬拜上帝;他們均須為自己的信仰抉擇付上沉重的代價。三人以「即便如此」與「即或不然」作出信仰宣告;但以理雖然保持沉默,心志跟三友卻沒有兩樣。他們拒絕屈從的同時,也早已準備好付上性命的代價。無聲的告白同樣教人震憾。

假如有一天你面臨生死攸關的信仰抉擇,你會選擇妥協退讓還是寧死不屈?也許這一刻我們無法設想也不敢設想,卻要知道,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作決定,正如昔日也沒有人能為但以理作決定一樣。但以理選擇了為信仰把生死置於度外。希伯來書的作者從信心的角度去詮釋這樣的生命:「他們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來一一33-34

站在舊約歷史上的一點,但以理在尚未明瞭上帝全盤的救贖計劃下,為我們示範了忠信的生命榜樣。來到新約,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受苦,受死,復活,又升為至高。彌賽亞不復是一個遙遙無期的盼望,祂已實實在在到臨,並且還要再來。(徒二22-24)這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是跟隨上帝的人信心之所繫,也是勇氣和力量的源頭。求主幫助我們,無論何境況,總要因著信站立得穩。





Friday, 17 November 2017

11月20日 與素常一樣

經文:但以理書六10-18

但以理聽聞王的諭令後,如常回家,到樓上的房間,向著耶路撒冷的方向跪下禱告感謝。耶路撒冷即是聖殿的所在。聖殿是上帝應許立為祂名的居所,祂在其中垂聽子民的禱告(王上八29-30)。在但以理的時代,聖殿已然被毀,然而被擄的猶太人未忘所羅門的獻殿禱告:「你的民因得罪你,你懲罰他們,使天閉塞不下雨,他們若向此處禱告,承認你的名,離開他們的罪,求你在天上垂聽,赦免你僕人以色列民的罪,將當行的善道指教他們,且降雨在你的地,就是你賜給你民為業之地。」(王上八35-36)向著耶路撒冷的方向祈求,是對上帝應許的認定,藉此表達子民心裡的想望和期盼。但以理未因諭令方寸大亂,仍舊一日三次向上帝禱告。

諭令的有效期也就是三十天而已。在此非常時期,但以理何不躲藏到別的地方祈求,或在心中默禱,甚或暫停禱告,以作權宜?聖經作者沒有提及但以理當下的反應和想法,僅簡潔地記下他的行動:既不高調張揚自己違反禁令,也未刻意關上窗戶,只一如既往親近上帝。「與素常一樣」是輕描淡寫的一句,惟我們無法想象,在當時嚴峻的張力下,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氣和信心,準備好付上怎樣的代價,才能作出這個「順從神,不順從人」的抉擇?(徒五29)無疑,但以理早已作好準備,迎接任何可能的後果。


但以理的行動,正中設計陷害他的人下懷(但六1215)。只有王「甚愁煩」(但六14),因為按瑪代、波斯的例,禁令絕不可更改,他雖愛惜但以理,又發現自己被利用,卻不得不馬上執行刑罰,把但以理扔在獅子坑中。然而這場宮廷鬥爭,將再一次突顯但以理書的主題:無論何景況,上帝仍在掌管。聖經作者更透過大流士的口,帶出一個重要的信息:「你所常事奉的神,祂必救你。」(但六16



思想:

身居高位、似乎一帆風順的但以理,突然遭逢危機。處變不驚的背後,是對信仰的堅守,以及從上而來的勇氣。屬靈生命之能夠經得起考驗,並非一蹴而就,卻是源自但以理日復一日的禱告操練。危難當前,但以理不僅有力量繼續到主座前祈求,更能從心底發出感謝。一個恆常親近上帝的人,就是舊約中的「智慧人」;透過一點一滴關係的建立,愈發認識主和祂的旨意,也從中學懂信靠(但六23)和感恩。弟兄姊妹,對你而言,到主面前是你素常的習慣,還是久違了的一件事?假如你平日都不怎麼讀經、禱告,關係從何建立?一旦人生的困境和危機臨到, 又何來信心與勇氣去面對?求主賜我們一顆渴慕親近祂的心,常到祂面前,建立恆久、深厚的愛的關係。

11月19日 美好的靈性

經文:但以理書六1-9

進入但以理書第六章,我們發現但以理仍然身處巴比倫城內,也仍然在宮廷內身居要職;不過,桃花依舊,人面全非,波斯帝國已經取代了巴比倫。第五章出現過的伯沙撒被殺,國權落在瑪代人大流士之手。(但五30-31

第六章一開始就交代了當時的背景:「大流士隨心所願,立了一百二十個總督,治理全國。」(但六1)大流士是波斯皇室的名字(也有學者認為是一個名銜),其中較著名的有大流士一世(主前522-486年),他治下建立起一個管治架構,由二十位總督治理整個帝國,成就了波斯盛世。但以理書第六章的這位大流士是巴比倫的王,在他之上是波斯王塞魯士(但一21,六28,十1)。大流士採取權力下放及分散的策略,除了立一百二十個總督治理通國,又立了三位總長監督總督的工作。(但六2)但以理本已位列三位總長之一,而王有意再進一步提拔這個當時已年邁的猶太人。

聖經作者特意說明,但以理的出色表現是來自他美好的靈性。靈命與才幹或工作能力有必然的關係嗎?現象上我們不一定同意。惟作為智慧文學的但以理書,一再強調智慧人就是敬畏上帝、信靠上帝的人,因為上帝就是智慧的源頭。但以理的生命正是一個典範,他與上帝的關係親密無間,有美好的靈性,他的才幹能力均是從上帝而來。

帶著被擄者的身份,竟在宮廷中飛黃騰達,但以理招來了其他總長、總督的妒恨。總長和總督們密謀把但以理從高位扯下來,卻發現他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無可指責。他們只好為但以理度身訂造一個過失。選擇從他的信仰入手,因為他們清楚但以理對上帝的敬畏,看出他寧願得罪王也不願得罪上帝。

大流士不虞有詐,答允了一眾總長、總督的呈請,頒下禁令,而且「加蓋玉璽……照瑪代和波斯人的例,不可更改。」(但六8-9)加蓋玉璽,意味著禁令具法律效力且即時生效。按瑪代、波斯之例是不可以更改的。(但六1215;另參斯一19,八8)。

思想:

智慧乃來自對上帝的敬畏,這是智慧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但以理在宮廷的崗位上表現出眾,聖經作者特意說明這是因為他有美好的靈性。有才幹有能力實是美事,職場上表現優秀也不失為好見證,與靈性美好並不對立。惟值得警惕的是,成就與靈命,哪一樣才是你生命的重心?今日為了追求成就,你是否寧願犧牲與上帝親近的時間,暫且擱下追求成長的努力? 孰本孰末,原不難分辨,但在忙碌打拼之時,卻容易模糊了界線。讓我們不忘記「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十六4


但以理的才幹和能力肯定是來自上帝,他對王的忠誠更源自他對上帝的忠心。「因他忠心辦事,毫無錯誤過失。」但以理在他的崗位上投放百份之百的忠心,他的榜樣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不為討人的喜歡,而是清楚知道自己事奉的對象是誰。(西三22-24)無論身處在任何環境下,敬畏與忠心,永遠是基督徒當努力持守的生命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