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1 August 2015

第1天:让耶稣当家作主

经文:彼得后书一1-2


1 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门彼得写信给那因我们的上帝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
2 愿恩惠、平安,因你们认识上帝和我们主耶稣,多多地加给你们。


     彼得在书信一开始就自称耶稣基督的「仆人」和「使徒」(一1)。 「使徒」当然指他是主耶稣亲自委派的代表。 「仆人」应该译作「奴隶」,不单是谦逊的自称,更强调自己「属于」主耶稣的。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强调彼得自己是主耶稣的代表。

     彼得后书的首要目的是要当地信徒防避已经渗透教会的一个异端。彼得一开始就强调自己是主耶稣的「代言人」,绝对有权柄指出异端的错误。不过他是恩威并施的,马上肯定收信人是「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提醒他们也是圣而公之教会的一员,同属基督的身体,千万不要轻易跟从异端,自绝于正统的教会。

  彼得后书开宗明义说主耶稣就是上帝:「……我们的上帝和救主耶稣基督」(一1)中「我们的」是定冠词,同时指「和」字前后两个名词「上帝」和「救主」。这表明耶稣基督同时是「我们的上帝」和「我们的救主」。第二节又称呼耶稣为「主」,除了确立耶稣在我们生命中的主权外,这个字在希腊文化中是一个神圣的尊称,再凸显他就是上帝。

耶稣就是创造天地的上帝,而彼得就是他亲自委派的代言人,所以彼得有权对异端作出判断。

耶稣多次自称「上帝」,他的门徒又清楚表明他就是上帝。英国大文豪鲁益师认为这种宣称,理性上只有三个可能性:

1)耶稣是精神病人,
2)耶稣和门徒有政治野心,像中国清朝的太平天国,
3)耶稣真的是上帝。耶稣一生的教导,极有条理,绝对不像一个精神病人。他有多次机会被群众拥戴称王,却选择死在罗马人手中,显示他没有政治野心。理性上我们只余一个选择:承认耶稣是上帝。

    
    鲁益师的时代,很多英国人只承认耶稣是一个伟大的老师或思想家。但鲁益师的论证指出,这是个不合乎逻辑的立场。你可以当他是精神病人,当他是野心家,就是不能只当他是个老师。如果你不认为他是精神病人或野心家,就唯有承认他是上帝。彼得后书是使徒彼得殉道前的遗书,倘若他不是亲眼见证死而复活的主基督,实在没有必要为此赔上了性命。但你理性上承认耶稣是上帝只是第一步,更重要是你真心承认他是你生命的主人,愿意放下自己的喜恶,按主耶稣的意思生活,才能真正「同得(和使徒彼得)一样宝贵的信心」。

思想:你真正从心底里承认耶稣基督是你生命的主人吗?你生命中有什么范围还没有让耶稣当家作主呢?




Sunday, 30 August 2015

第31日:会幕与云彩

经文:出埃及记四十17-38

17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帐幕就立起来。
18摩西立起帐幕,安上带卯的座,立上板,穿上闩,立起柱子。
19在帐幕以上搭罩棚,把罩棚的顶盖盖在其上,是照耶和华所吩咐他的。
20又把法版放在柜里,把杠穿在柜的两旁,把施恩座安在柜上。
21把柜抬进帐幕,挂上遮掩柜的幔子,把法柜遮掩了,是照耶和华所吩咐他的。
22又把桌子安在会幕内,在帐幕北边,在幔子外。
23在桌子上将饼陈设在耶和华面前,是照耶和华所吩咐他的。
24又把灯台安在会幕内,在帐幕南边,与桌子相对,
25在耶和华面前点灯,是照耶和华所吩咐他的。
26把金坛安在会幕内的幔子前,
27在坛上烧了馨香料做的香,是照耶和华所吩咐他的。
28又挂上帐幕的门帘。
29在会幕的帐幕门前,安设燔祭坛,把​​燔祭和素祭献在其上,是照耶和华所吩咐他的。 
30把洗濯盆安在会幕和坛的中间,盆中盛水,以便洗濯。
31摩西和亚伦并亚伦的儿子在这盆里洗手洗脚。
32他们进会幕或就近坛的时候,便都洗濯,是照耶和华所吩咐他的。
33在帐幕和坛的四围立了院帷,把院子的门帘挂上。这样,摩西就完了工。
34当时,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
35摩西不能进会幕;因为云彩停在其上,并且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
36每逢云彩从帐幕收上去,以色列人就起程前往;
37云彩若不收上去,他们就不起程,直等到云彩收上去。
38日间,耶和华的云彩是在帐幕以上;夜间,云中有火,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在他们所行的路上都是这样。


    出埃及记的最后一段,记载摩西遵照耶和华的吩咐,支搭会幕,举行奉献之礼。本段的钥句是「都是照着耶和华所吩咐的」,共出现七次(四十19212325272932)。
   
     17节,「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帐幕就竖立起来了」。出埃及记均用以色列民蒙神拯救出埃及作为新的纪元(出十二2)。以色列民在出埃及第一年的三月初一日来到西奈山(十九1),随即领受十诫,与神立约。摩西上山领受约书,之后更有四十天在西奈山顶领受建造会幕的启示(廿四~卅一章)。后来发生金牛犊事件(卅二~卅四章),摩西又上山四十天,为人民代求(申九18)。等到他们正式开始建造会幕,至少已经是七月了,真正的工作时间不到六个月。

    34-38节,会幕竣工举行奉献之礼,最后及最高潮的部分,就是云彩遮盖会幕及耶和华的荣耀充满会幕,象征耶和华的悦纳,证明祂的同在。云彩在会幕外面,为以色列民作可见的印证;荣耀在会幕里面,给祭司作亲近神的确据。

    同样,所罗门献殿时,有云彩充满耶和华的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职(王上八10-11)。使徒约翰在拔摩海岛上见异象,天上那存放法柜的圣所开了。因神的荣耀和大能,殿中充满了烟,没有人能进入圣所(启十五5-8)。

    36-38节,以色列民所有旅程中,日间耶和华的云彩在帐幕上,夜间云中有火,类似第十三章21-22节讲到云柱与火柱。云彩加上会幕,即是神的同在与引导,伴随以色列民走完旷野旅程,直到进入应许之地。

思想:出埃及记卷首记载以色列民在埃及受奴役,一片愁云惨雾,令人怀疑耶和华的同在。结尾时以色列民不但重获自由,更看到耶和华的同在,以荣耀的方式具体表现出来,充满欢欣鼓舞。神的荣耀充满会幕,结束全书荣耀之旅,亦给整个出埃及记划下完美的句点。

Saturday, 29 August 2015

第30日:面纱与荣光

经文:出埃及记卅四29-35

29摩西手里拿着两块法版下西奈山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华和他说话就发了光。
30亚伦和以色列众人看见摩西的面皮发光就怕挨近他。
31摩西叫他们来;于是亚伦和会众的官长都到他那里去,摩西就与他们说话。
32随后以色列众人都近前来,他就把耶和华在西奈山与他所说的一切话都吩咐他们。
33摩西与他们说完了话就用帕子蒙上脸。
34但摩西进到耶和华面前与他说话就揭去帕子,及至出来的时候便将耶和华所吩咐的告诉以色列人。
35以色列人看见摩西的面皮发光。摩西又用帕子蒙上脸,等到他进去与耶和华说话就揭去帕子。

本段可分为两小段:

1)摩西脸面反照耶和华的荣光(29-33节)。
2)摩西用面纱蒙住他发光的脸(34-35节)。

  「他的脸皮发光」(qaran),公元第四世纪耶柔米却译作「长角」,这个翻译上美丽的错误,使后世不少艺术作品都误把摩西描绘成头上长角。虽然希伯来文名词qeren一般都译作「角」,但是在阿拉伯文中,qeren 也被用来描写日出时,在山顶所射出的第一道曙光。旧约中也有「祂的辉煌​​如光,手中四射『光芒』(qarnayim)」(哈三4)。
  
  亚伦和全体以色列民的反应,正如他们当初看见耶和华在西奈山显现时的表现一样,害怕接近摩西。耶和华的荣耀显现,甚至只是透过祂的仆人反照出祂的荣光,都令人心生敬畏,不敢放肆。

  「帕子」(masweh),又译作「面纱」,类似中东许多妇女用来遮脸的面纱或头巾。当事人仍可看清外界,别人却无法看清他的面庞(“脸庞”较为常用)

  34-35节讲摩西尔后的习惯,每逢他进去与耶和华说话,就把面纱揭去,并把耶和华的信息告诉以色列民。但他在平日生活时,为免以色列民看见他脸上发光,便用面纱蒙住自己的脸。面纱只在摩西不与上帝讲话或对以色列民传讲信息时才戴上,以色列民继续不断看见摩西的脸皮上发光。
  


  面纱在此的作用,等于西奈山顶上的云彩,遮住耶和华的荣光,使以色列民不能直接见到神。面纱也预表后来的会幕,摩西脸皮发光,预兆神的荣光充满会幕中(四十34-38),且要用幕幔遮住。从此以后「帕子/会幕」一方面象征耶和华荣耀的同在,另一方面也保护以色列民,不得擅闯禁地,冒犯耶和华的荣耀。

思想:

1)亲近主得见真光,反映主的荣美。
2)面纱遮蔽主的荣光,显示百姓的不信与神的审判。
3)凭信除去面纱,得见神的荣光。
4)可惜面纱仍在历代以色列民心中。
5)惟当心归向主,除去帕子的阻隔。



Friday, 28 August 2015

第29日:圣约与更新

经文:出埃及记卅四1-9

1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你要凿出两块石版,和先前你摔碎的那版一样;其上的字我要写在这版上。
2明日早晨,你要预备好了,上西奈山,在山顶上站在我面前。
3谁也不可和你一同上去,遍山都不可有人,在山根也不可叫羊群牛群吃草。」
4摩西就凿出两块石版,和先前的一样。清晨起来,照耶和华所吩咐的上西奈山去,手里拿着两块石版。
5耶和华在云中降临,和摩西一同站在那里,宣告耶和华的名。
6耶和华在他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
7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8摩西急忙伏地下拜,
9说:「主啊,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在我们中间同行,因为这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又求你赦免我们的罪孽和罪恶,以我们为你的产业。」

本段可分为三小段:

1)重凿石版(1-4节),
2)宣告主名(5-7节),
3)向主祈祷(8-9节)。

     1-4节,耶和华要摩西重凿两块石版,因为先前的石版已被摩西摔碎,象征西奈之约已毁。现在必须另外重凿石版,以恢复前约。写在新凿出来的石版上的字,与先前石版上的内容相同,就是十诫,且都是耶和华自己亲自写的(出卅一18及本章28节),表示祂已真正赦免以色列民的罪,恢复与他们所立的约。

     6-7节,是旧约中有关启示神道德属性最重要的经节,尤其在遭逢信仰危机,国家存亡之秋,以色列的领袖?最常引用这两节经文,向神恳求赦罪拯救(像诗一零三8)。可说是旧约中最重要的信条之一。

   「慈悲」(raûm)指上对下的怜爱之情。 「不轻易发怒」,给摩西有机会为以色列民求情。 「慈爱」(esed)表达耶和华与民立约的精神与守约的保证,可译作「恩约的爱」(Covenantal Love)。
   

   「罪孽」('āwôn)原意是「弯曲诡诈」,「过犯」(peša')是指「破坏标准,悖逆背叛」,而「罪恶」(aṭṭā'â)意义是「迷失方向,箭不中的」,也是最常被用来指罪过的词。这三个字虽然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是在旧约中常可通用。当三个字连用时,更代表各种形式的罪。但是不论所犯何种罪过,只要诚心向神认罪悔改,均可得着赦免。

     8-9节,摩西向神求三件事:

1)求神同行,
2)求神赦罪,
3)求神接纳他们作产业。虽然耶和华已经应允要与摩西同行(出卅三14),但是还未明说要与以色列民同行。现在摩西如此祈求,是要确定耶和华重新回到以色列民当中。他更恳求神赦免他们一切的罪,因为若无神的赦罪,就/便不能享受神的同在。

思想:

1)耶和华主动应许要与以色列全民更新立约。从摩西个人的层面,提升到全国的层面。
2)祂更宣告祂的名,因为认识神的名,才能按照神的本性,真正敬拜事奉祂。



Thursday, 27 August 2015

第28日:会幕与磐石

经文:出埃及记卅三7-23

7摩西素常将帐棚支搭在营外,离营却远,他称这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
8当摩西出营到会幕去的时候,百姓就都起来,各人站在自己帐棚的门口,望着摩西,直等到他进了会幕。
9摩西进会幕的时候,云柱降下来,立在会幕的门前,耶和华便与摩西说话。
10众百姓看见云柱立在会幕门前,就都起来,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
11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摩西转到营里去,惟有他的帮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
12摩西对耶和华说:「你吩咐我说:『将这百姓领上去』,却没有叫我知道你要打发谁与我同去,只说:『我按你的名认识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
13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认识你,好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想到这民是你的民。」
14耶和华说:「我必亲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15摩西说:「你若不亲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
16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岂不是因你与我们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与地上的万民有分别吗?」
17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并且我按你的名认识你。」
18摩西说:「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
19耶和华说:「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
20又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
21耶和华说:「看哪,在我这里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
22我的荣耀经过的时候,我必将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过去,
23然后我要将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见我的背,却不得见我的面。」

    前一段耶和华说,祂派天使引导以色列民前往应许之地,但是祂自己却不与他们同行。然而失去了神的同在,以色列存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呢?

本段可分为三小段:

1)摩西的会幕(7-11节),
2)摩西的恳求(12-17节),
3)摩西的磐石(18-23节)。



     本段先特别提到摩西把自己的帐棚支搭在营外,可以随时进去朝见神。摩西称这帐幕为会幕,预表后来真正建造的会幕。

「会幕」('ōhel mô'ēd),意思是与耶和华约定会面的帐幕。虽然名称相同,但这是摩西私人的帐幕,不是后来建造的会幕。在此,神与他「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祂与摩西无话不谈,好像亲密的朋友。在这基础上,摩西才能为以色列民代求。

     摩西与神对话,都是用个人性的「你」与「我」。其中强调的「你」('attâ3次),强调的「我」('ănî2次),更多次用「你的面/我的面」,「在你眼中蒙恩」,「你的名」,「你的道」,「你的民」,「知道你/认识你」。而最重要的是耶和华对他说:「我必亲自(原意是「我的面」)去,使你得安息。 」(14节)因为若没有神同行,摩西的心怎能得安息呢?摩西自己也说,使他们与地上万民有分别的是什么呢?岂不是因为有神与他们同在吗?

    不过摩西进一步要求见到耶和华的荣耀,却没有得神允许,因为这是要跨越神与人分别的界限。不过神仍应许把摩西藏在磐石穴中,在祂经过时,让摩西可以看见神的背,却不能看见神的面(就是神的本体)。

思想:

1)神的同在是列祖蒙福的秘诀,信徒得救的目的,更是使信仰群体与世界有区别的原因。若有任何事可以增进神与我们同在,就当尽力去追求。若有任何事会拦阻神与我们同在,就当靠主恩典将之除去。

2)追求与神合一,是意志与情感​​的合一,而非本体的合一。因为神终究与人有分别,不得跨越这鸿沟。



Wednesday, 26 August 2015

第27日:代求与代赎


经文:出埃及记卅二30-35,卅三1-6卅二

30到了第二天,摩西对百姓说:「你们犯了大罪。我如今要上耶和华那里去,或者可以为你们赎罪。」
31摩西回到耶和华那里,说:「唉!这百姓犯了大罪,为自己做了金像。
32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
33耶和华对摩西说:「谁得罪我,我就从我的册上涂抹谁的名。
34现在你去领这百姓,往我所告诉你的地方去,我的使者必在你前面引路;只是到我追讨的日子,我必追讨他们的罪。」
35耶和华杀百姓的缘故是因他们同亚伦做了牛犊。

卅三

1耶和华吩咐摩西说:「我曾起誓应许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说:『要将迦南地赐给你的后裔。』现在你和你从埃及地所领出来的百姓,要从这里往那地去。
2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撵出迦南人、亚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3领你到那流奶与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们上去;因为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们灭绝。」
4百姓听见这凶信就悲哀,也没有人佩戴妆饰。
5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告诉以色列人说:『耶和华说:你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我若一霎时临到你们中间,必灭绝你们。现在你们要把身上的妆饰摘下来,使我可以知道怎样待你们。』」
6以色列人从住何烈山以后,就把身上的妆饰摘得干净。

    
    摩西怒碎石版,象征约已被毁。他责民犯罪,有利未人与他一同对付罪恶。但是事情还未了结,现在他还要上山恳求神赦免以色列民的罪,从根本解决问题。

   「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这是假设子句,其结果句未写出,和合本用「……」来代替。有人说这是摩西的眼泪,或许是摩西在此泣不成声,说不下去。因为他没有把握神要如何回应这祈求,神也的确未直接回应这请求。这里看到神仆代祷的极限,代祷不能代替人亲自认罪悔改。
   
   接着摩西提出另一个恳求:「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摩西想以自己为赎罪祭,代赎以色列人民。新约中,保罗也曾有类似心愿(罗九1)。但是他们二人心意虽好,却不合乎神的法则,故均未蒙神应允,「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号,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只有基督耶稣(徒四12) 。即便伟大如摩西和保罗,都不能为人代赎。

    但是神仍垂听摩西的代求,愿意赦免以色列人的罪,不灭绝他们的性命。只是祂不愿在以色列人中间,因为他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免得祂在路上把他们灭绝。祂要差遣天使引导他们前往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并吩咐以色列人把身上的首饰都摘下来。

思想:

1)在那里跌倒就在那里重新站起来。以色列民犯罪造金牛犊,至少违犯了十诫的第一诫与第二诫。他们按照神的吩咐,把身上的金饰摘下来,就是悔罪的表示。

2)原本天上的圣所与罪无关,按照天上圣所蓝图所造的会幕,也只要献燔祭和平安祭。但是罪却使人与神隔绝,因此耶和华另外设立赎罪祭,让有罪的人借着代赎祭牲的死,洁除罪恶,重新恢复与神的关系。这赎罪祭就是神给犯罪之民另外开的一道恩典之门。不但不必因罪受罚而死,更且恢复敬拜神的权利。



Tuesday, 25 August 2015

第26日:沉沦与提升

经文:出埃及记卅二15-29

15摩西转身下山,手里拿着两块法版。这版是两面写的,这面那面都有字,
16是神的工作,字是神写的,刻在版上。
17约书亚一听见百姓呼喊的声音,就对摩西说:「在营里有争战的声音。」
18摩西说:「这不是人打胜仗的声音,也不是人打败仗的声音;我所听见的乃是人歌唱的声音。」
19摩西挨近营前就看见牛犊,又看见人跳舞,便发烈怒,把两块版扔在山下摔碎了,
20又将他们所铸的牛犊用火焚烧,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
21摩西对亚伦说:「这百姓向你做了什么?你竟使他们陷在大罪里!」
22亚伦说:「求我主不要发烈怒。这百姓专于作恶,是你知道的。
23他们对我说:『你为我们做神像,可以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
24我对他们说:『凡有金环的可以摘下来』,他们就给了我。我把金环扔在火中,这牛犊便出来了。」
25摩西见百姓放肆(亚伦纵容他们,使他们在仇敌中间被讥刺),
26就站在营门中,说:「凡属耶和华的,都要到我这里来!」于是利未的子孙都到他那里聚集。
27他对他们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这样说:『你们各人把刀跨在腰间,在营中往来,从这门到那门,各人杀他的弟兄与同伴并邻舍。』 」
28利未的子孙照摩西的话行了。那一天百姓中被杀的约有三千。
29摩西说:「今天你们要自洁,归耶和华为圣,各人攻击他的儿子和弟兄,使耶和华赐福与你们。」


     摩西在山上四十昼夜朝见神,领受建造会幕的启示。但是现在他亲眼看见两股对冲的力量,一股是向下沉沦的力量,一股是向上提升的力量。而最令他痛心的是,这股向下沉沦的力量,竟是由他最亲密的同工,他的哥哥,他所委派的领袖亚伦所主导。

     摩西转身下山,手里拿着两块法版,法版上面是耶和华手指头写的十诫,代表立约的文本,一式两份。法版两面都写着字,表示不可增删也不可更改。但是当摩西见到以色列民拜金牛犊的情况,他就发怒,把手中的两块法版摔碎,因为他们已毁弃了他们与神所立的约。
    

    
     21节,「大罪」(ăā'â gǝdōlâ)在埃及和叙利亚的乌加列均指淫乱,构成诉请离婚的条件。摩西叫人把金牛犊用火焚烧,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类似试验不贞的妻子(民五11-31)。以色列民造金牛犊,至少犯了十诫中前三诫,特别是第二诫,他们雕刻神像并且拜它。以后众先知常以敬拜其他神明比作淫乱(例如,结十六章,何西阿书),是对耶和华不贞,故称作大罪。

     但是摩西给犯罪的以色列民悔改的机会,要他们立刻表态,不容拖延。他对他们说:「凡属耶和华的,都要到我这里来。」(26节)其中反应最明确的是利未人,他们选择站到摩西这边,与上帝一同对付罪,他们自己也得着神的赏赐。那一日被杀的有三千人,应指最冥顽不灵,坚拒悔改认罪的人。


思想:

1)金牛犊事件是出埃及记中的反高潮,若过不了这一关,以色列民就要遭灭绝。但因摩西的代求,以色列民方得机会,悔改认罪,罪得赦免。

2)人难免犯错,只要知罪、认罪、悔罪,必得赦免。

3)利未人与神一同对付罪,以后反得着事奉神的职份恩典。



Monday, 24 August 2015

第25日:山上与山下

经文:出埃及记卅二1-14

1百姓见摩西迟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亚伦那里,对他说:「起来!为我们做神像,可以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
2亚伦对他们说:「你们去摘下你们妻子、儿女耳上的金环,拿来给我。」
3百姓就都摘下他们耳上的金环,拿来给亚伦。
4亚伦从他们手里接过来,铸了一只牛犊,用雕刻的器具做成。他们就说:「以色列啊,这是领你出埃及地的神。」
5亚伦看见,就在牛犊面前筑坛,且宣告说:「明日要向耶和华守节。」
6次日清早,百姓起来献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来玩耍。
7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下去吧,因为你的百姓,就是你从埃及地领出来的,已经败坏了。
8他们快快偏离了我所吩咐的道,为自己铸了一只牛犊,向它下拜献祭,说:『以色列啊,这就是领你出埃及地的神。』」
9耶和华对摩西说:「我看这百姓真是硬着颈项的百姓。
10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们发烈怒,将他们灭绝,使你的后裔成为大国。」
11摩西便恳求耶和华-他的神说:「耶和华啊,你为什么向你的百姓发烈怒呢?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从埃及地领出来的。
12为什么使埃及人议论说『他领他们出去,是要降祸与他们,把他们杀在山中,将他们从地上除灭』?求你转意,不发你的烈怒,后悔,不降祸与你的百姓。
13求你记念你的仆人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着自己起誓说:『我必使你们的后裔像天上的星那样多,并且我所应许的这全地,必给你们的后裔,他们要永远承受为业。』」
14于是耶和华后悔,不把所说的祸降与他的百姓。


本段是著名的金牛犊事件,可分为三小段:

1)亚伦作金牛犊(1-6节),
2)耶和华欲灭以色列人(7-10节),
3)摩西求神勿灭绝(11-14节)。

    
    摩西在山上领受启示,百姓却在山下要求亚伦为他们另作神像。亚伦提议百姓捐出金饰,然后用雕刻的工具,铸造了金牛犊,百姓就向金牛犊敬拜,坐下吃喝,起来玩耍。

     为何以色列民造金牛犊?很可能他们久居尼罗河三角洲,那里正是埃及与迦南文明交汇之处,因此深受这二种文明的影响,崇拜与繁殖力有关的公牛。

   「坐下吃喝」,指献平安祭,献祭者一同分享祭肉及喝酒,享受神与人及人与人的团契。 「玩耍」(lǝṣaēq),动词字根是「嬉笑」(āaq),但在本节是强力式(Piel),意思指性挑逗或调戏,暗示以色列民在拜金牛犊时,含有性交的仪式,难怪摩西责备他们在神面前如此放肆(25节)。

耶和华不待摩西下山,就告诉摩西以色列民犯罪,及祂要灭绝他们,并使摩西的后裔成为大国。 「你且由著我」(hannîâ lî10节),这表达法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

耶和华如此说,好像祂必须征得摩西的准许方能行事,却显示神的自由。更是让摩西有机会来恳求耶和华「改变初衷」。摩西从三个方面来求神:

1)求神注重祂行事的合理(11节),
2)求神注意祂自己的名声(12节),
3)求神重视祂的约,对列祖的应许(13节)。

  这些全都是以神为中心的祷告。而摩西无私地为神的百姓祈求,完全不为自己打算。

     神的「后悔」是本段关键字。然而神从未因做错事后悔,都是后悔不降所说的灾。摩西在此乃是抓住神不变的恩慈本性,来求神改变祂对待人的方式,不降所说的灾祸,反倒赦免他们的罪。

思想:

1)以色列民犯罪,摩西抓住第一时间为他们代求。
2)以神为中心的祷告蒙神垂听,无私的祈求永被记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