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1 March 2017

第三日:真正的敬拜

经文:马太福音十五1-20 

     这段经文记载耶稣基督与法利赛人的对话,讨论古人的遗传中关乎洁净的问题。在当中,耶稣引用以赛亚书廿九13,指出他们的最基本问题,是他们不尊重神的启示,以人的传统取代圣经应有的地位。

若我们多看一点所引经文的上文,就更可以体会耶稣所指的意思。以赛亚书廿九11-12 说:「11 所有的默示你们看如封住的书卷.人将这书卷交给识字的、说、请念罢.他说、我不能念、因为是封住了。 12 又将这书卷交给不识字的人、说、请念罢.他说、我不识字。」默示本身并不是封住的,只是被他们看如封住了,他们并不愿意花精神去理解默示的内容,只是跟随着既有的传统。

今年是宗教改革后第五百年,宗教改革其中一个主要的贡献,是将圣经再次带进信徒的信仰与生活当中。教会的传统,习惯,必须受到圣经的引导。而阅读圣经,解释圣经,不再是教会领袖专有的权利。这五百年来,信徒可以使用的研读圣经工具不断增加,不断普及,我们再没有理由说我们不能看懂圣经的教导,更没有可能说我们没有机会接受圣经的教导。

作领导的,需要将人带到神的面前,让他们可以从圣经之中发掘真理,而不是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作为一般信徒,也不能将学习圣经的责任,完全交在教导者身上,不能因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圣经知识就放弃主动学习。

真正对神的敬畏,不是嘴唇表面上的尊敬,而是从心里渴慕神,追求认识祂。也不是只靠着别人的教导,而是亲自研读神的启示,明白祂的旨意。

当然,认识神从来都不单是内在生命的事,我们对神的敬畏,必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表现出来。耶稣基督在解释门徒对他提问时,说:「17 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么。 18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纔污秽人。 19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 20 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

思想:

我们的宗教生活是什么状况呢?我们是否只是按着自己的习惯、或是跟随着既有的传统,而忽略聆听神在圣经之中的教导?愿我们能努力地学习及明白圣经的教导,以致在生活之中表现出合神心意的品德。







第二日:行在海面上

经文:马太福音十四22-33 

    在耶稣基督以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之后,他再次吩咐门徒坐船渡到另一边,这是马太福音之中的第二个平静风浪的故事。在第八章时,耶稣是与门徒一同在船上,与他们一同经历船上所遇的风浪,现在却是要他们自己去面对。

    马太没有交代为什么耶稣要独自上山祷告,也没有祂祷告的内容,只是很强调祂是独自上山,只有祂一人,可能的作用是要更强烈地将耶稣与门徒分开在两个地方,也反映门徒没有耶稣同在时的处境。

门徒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时,有三个反应:

1     首先,他们害怕,甚至喊叫起来。这是因为他们未能看清楚在海面上行的是耶稣基督。当时是「四更天」,即是天将亮之前,天色最黑的时候,门徒经历一整晚在船上的劳累,面对着风浪而没有什么进展,见到海面上有不明的黑影,自然是会惊慌害怕,这样的表现是人之常情。

2     当耶稣表明祂自己的身份后,彼得就大胆地求耶稣吩咐他也在海面上走,到耶稣那里去。留意彼得不是自行走到海中,而是等耶稣吩咐之后才作出行动,这表明他知道这行动需要倚靠耶稣基督的权柄才可以成就的,而他也是以这对耶稣基督倚靠的信心而行。换句话说,他本来已经在船上面对着大的风浪,只是凭着对耶稣基督的信心而下到海中。虽然如此,在他继续地面对着这风浪时,却因害怕而呼救,被耶稣称为小信的人。彼得的小信,不是因为他没有信心,而是他的信心不能够恒久一致。这也是我们常有的问题,我们在相信耶稣基督之后,通常都会有一定的信心作出生活上的响应,只是这些信心的行动不容易持久,当注意力从主的身上再转回到生活的困难时,就不容易坚持这信心。

3     当耶稣救了彼得,上了船之后,风浪就停了,船上的人的回应是敬拜祂,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这是在马太福音之中,门徒第一次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成为后来彼得重要的认信宣告的基础。对神准确的认信,从来都不是因为我们有伟大的信心,而是在小信的经历之中,更深刻地体验神的真实,然后得出所认信的结论。

祷告:

求神使我们这些小信的人,在各式各样困难的处境之中,专心仰望我的救主,持定所领受的盼望,以至更深地认识神。


第一日:施洗约翰之死

经文:马太福音十四1-12 

     这个月的灵修,会继续上年九月的系列,思想马太福

音十四至廿八章的信息,从每一章之中选出两至三个重

点, 完成马太福音下半的阅读。

     在马太十四1-12之中,共有四个主要角色,分别是希律、施洗约翰、希罗底、与及希罗底的女儿,我们会思想其中两个的故事。

     首先,我们看施洗约翰。在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都让读者看到他的死亡,与及他与耶稣基督的关连。他的被监禁与处死,只是因为他指出希律娶他兄弟的妻子希罗底是『不合理的』,这话在和修本之中翻译作为『不合法的』,更清楚地指出希律的问题。他所犯的,并不是做了于理不合的事,而是明显地干犯了犹太的律法 (利十八)。在这事上,我们可以看到施洗约翰对于他所领受使命的尽忠,因为先知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按着神的律法,向人发出提醒与指控。他并没有以为他只需要着重宣告天国的临近,或是将人指向耶稣基督,就已经完成了他的责任。指出希律王的道德过失,可能与他作为基督先锋的使命,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作为神在世上的代表,却要忠实地表达出祂的道德标准。

    施洗约翰这个行动,使他不但不能继续原本的工作,甚至失去了性命。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的牺牲有点不值;但对约翰来说,先知的职责就是要将神的律法,在他所处的世代之中宣告出来,向人指出神的心意。

    在这段之中,希律分封王可算是一个悲剧的角色。他本来的婚姻,基本上是建立在政治利益之上,也因为他离弃原来的妻子而娶了他兄弟的妻,引致后来被入侵,需要罗马军队介入。但马太叙述的焦点,在于希律的害怕。施洗约翰指出他道德上的缺失,他本来想杀了约翰,但却怕百姓,只好将他监禁。及至他在自己生日的宴会上,在太开心的情况下应许女儿任何要求;但女儿提出的,正是他所害怕的事。最终却因为害怕别人,仍然将约翰处死了。一个人单以自己的感觉喜好行事,不理会道德标准,以为自己是掌权,却是活在自己错误决定的奴役之中,是很可怜的境况。

思想:

我们如何回应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道德事情呢?若我们的上司行事不当,我们是否会忠实地指出他的错失呢?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事选择,是否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或者是自己的利益,还是会谦卑地接受别人的规劝呢?



Thursday, 30 March 2017

第31日 危机与转机

经文:创世记二十六15

     那地有了饥荒,不是亚伯拉罕的时候曾有过的那次饥荒,以撒就到基拉耳,非利士人的王亚比米勒那里去。耶和华向以撒显现,说:「你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所指示你的地。你要寄居在这地,我必与你同在,赐福给你,因为我要将这一切的地都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我必坚定我向你父亲亚伯拉罕所起的誓。我要使你的后裔增多,好像天上的星,又将这一切的地赐给你的后裔,并且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亚伯拉罕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吩咐、诫令、律例和教导。」

以撒是以色列三位先祖之一,地位崇隆,但却好像活在有名的父亲和灿烂的儿子的巨大阴影下,只有在创世记二十六章专门讲以撒的故事。本段有几点可先思想:

(1)应许之地遭饥荒。从前亚伯拉罕时代那地遭遇饥荒,就擅作主张下埃及。现在以撒遭遇饥荒,他的行动与父亲相同,也要下埃及去避难。看来人要从别人的失败中得教训、学功课,也不是容易的事。基拉耳是非利士人的地,在应许之地与埃及的边境。 「亚比米勒」(’ăbîmelek,原意是「我父是王」)是国王的称号,类似埃及的法老,罗马的西泽。

(2)耶和华显现赐福。神不以人的愚蠢就停止作为,相反的,祂在列祖最软弱时向他们显现,用立约的话来坚定他们的信心。耶和华首先阻止以撒下埃及,并应许「我必与你同在」。虽然之前圣经记载神与以实玛利同在(创二十一20),也有外人说亚伯拉罕有神的同在(创二十一22),但这是神首度直接对人说:「我与你同在」。神同在是列祖蒙福的秘诀,以后且应用在雅各及约瑟身上(创二十八15,三十九2)。耶和华更主动与以撒更新立约,把祂起誓应许给亚伯拉罕之约的福,全都移转给以撒。包括「得地」(从「这地」转化提升作「这一切的地」,45节),「后裔」(从亚伯拉罕的独子,要增多「好像天上的星」,4节),以及万国都要因他的后裔得福(重复给亚伯拉罕最初的应许,4节,创十二3)。

(3)蒙福的条件:听从神的话。之前亚伯拉罕献以撒之后,耶和华赐福给他,对他说:「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创二十二18),现在更加强调:「因为亚伯拉罕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吩咐、诫令、律例和教导。」(5节)亚伯拉罕成为后世所有听从主命令蒙福之人的典范。

思想:

即或人最软弱的时候,神仍乐意向人显现,施恩赐福。 「神的同在」是蒙福的秘诀,而听从神的命令是得神同在的条件。


第30日 价值与选择

经文:创世记二十五2934

有一天,雅各熬了汤,以扫从田野回来,疲惫不堪。以扫对雅各说:「我累死了,请你让我吃这红的,这红的汤吧!」因此以扫又叫以东(「以东」意思是「红」)。雅各说:「你今日把长子的名分卖给我吧。」以扫说:「看哪,我快要死了,这长子的名分对我有什么用呢?」雅各说: 「你今日对我起誓吧。」以扫就向他起誓,把长子名分卖给了雅各。于是雅各把饼和豆汤给了以扫,以扫吃喝以后,起来走了。这样,以扫轻看他长子的名分。

     以扫为了一碗红汤,把长子的名分卖给雅各,对以后故事的发展,关系重大,也充分显示二人的个性、价值观与选择。

(1)出生与名字。双胞胎出生,先出生的身体带红,浑身有毛,好像皮衣;他父母就他起名叫「以扫」(‘ēśāw,就是「多毛」的意思)。随后,以扫的弟弟也出生,他的手抓住以扫的脚跟,因此父母给他起名叫「雅各」(ya'ăqōb名词「脚跟」'āqēb的希伯来语意相近,动词' āqab则是「紧跟不舍」的意思,引申作「欺骗、陷害,欲达目的,不择手段」)。作者以此作为后来故事发展的伏笔。

(2)职业与个性。性向决定职业,职业也塑造个性。以扫善于打猎,常在外活动,个性外向豪放。雅各性喜安静,常住在帐棚中,个性内向阴沉。而他们的个性也影响原生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以撒爱以扫,因为常吃他的野味;利百加却爱雅各」,可能因他常在家中(2728节)。

(3)价值与选择。有一次,以扫打猎回来,身体又累又渴,向雅各要他熬好的红汤。雅各抓住机会,要他以长子名分来交换,更要他发誓,以一劳永逸。 「长子名分」(bǝkōrâ),与「祝福」(bǝrākâ)读音相近,在雅各的故事中常连用,是著名的双关语(wordplay)。得长子名分,不仅分家产时,可得双份(好像后来约瑟的儿子,以法莲与玛拿西各成为一个支派),而且代表属灵的祝福,救恩的拣选。雅各出生时手抓哥哥的脚跟,以后更觊觎哥哥长子的名分,这时终于抓住机会,一举得逞。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交易,因为雅各以微不足道的红汤,竟然换得以扫长子的名分,以属物质的换取属灵的,以短暂的换取永恒的,以属地的换取属天的。然而圣经评论以扫,指他竟然如此轻易就答应交换,因为他「轻看他长子的名分」,以致后悔莫及(34节)。相反的,雅各虽然手段卑劣,但他羡慕属灵的祝福,使尽洪荒之力去追求。

思想:

人会说错话,做错事:「不是因为没有时间思考,而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思考。」使徒保罗也劝勉信徒,「你们要思考上面的事,不要思考地上的事。」 (西三2)当把生命投资于永恒的事。


Tuesday, 28 March 2017

第29日 大的与小的

经文:创世记二十五2123

     以撒因他妻子不生育,就为她祈求耶和华。耶和华应允他的祈求,他的妻子利百加就怀了孕。胎儿们在她腹中彼此相争,她就说:「若是如此,我为什么会这样呢?」她就去求问耶和华。耶和华对她如此说:「两国在你腹中;两族要从你身上分立。这族必强于那族;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

     双生子以扫和雅各布的出生,不论对以撒和利百加,对以色列民和基督徒,都具有多方面重大意义。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

(1)身心的煎熬。以撒风光娶利百加为妻,哪知竟遇到他的父母同样的困境:妻子不能生育。当初父兄的祝福:「愿你作千万人的母亲!」(创二十四60)到哪里去了呢?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期待都落空,等候成失望。即或夫妻感情弥笃,总觉得膝下犹虚,人生有缺憾。

(2)信心的进步。以撒没有走亚伯拉罕和撒拉的老路,用自己的手段来达成神的应许。反而向耶和华祈求,把困难交托在神的手中。耶和华就应允他的祈求,利百加就怀了孕。那时他们已经结婚二十年,艾萨克也六十岁了(创二十五26)。照样,当双胞胎在利百加腹中彼此相争,利百加也去求问耶和华,耶和华也回答她。他们夫妻同心合意尊崇神,遵从神的吩咐。信心的父母往往造就出信心的下一代,比上一代的信心更加进步。

(3)神学的宣告。耶和华对利百加的回答,不但腹中是双生子,而且他们要分别成为两大国族的祖先。此外「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这成为后来雅各布故事及以色列历史发展的起点,而摩西与使徒保罗都以此发挥「神的拣选」这重大神学主题。摩西临终遗训,以色列人蒙拣选,不是因他们族大人多,相反的他们的人数是最少的,乃是因为耶和华专爱他们(申七7)。更不是因为他们的义,相反的,他们「本是硬着颈项的百姓,常常悖逆耶和华。」(申九67)保罗也讲到神的拣选,「不是凭着人的行为,而是凭着那呼召人的。不靠人的意愿, 也不靠人的努力,只靠神的怜悯。」(罗九1213

思想:


以赛亚先知宣告:「你这不怀孕、不生育的,要欢呼;你这未曾经过产难的,要欢呼,扬声呼喊;因为被遗弃的妇人,​​比有丈夫的儿女更多;这是耶和华说的。」(赛五十四1)愿你属灵的儿女,更超越肉身的儿女。

第28日 再娶与安息

经文:创世记二十五179

    这是亚伯拉罕一生的年日,他活了一百七十五年。亚伯拉罕寿高年迈,安享天年,息劳而终,归到他祖先那里。他两个儿子以撒、以实玛利把他安葬在麦比拉洞里。这洞在幔利的对面、赫人琐辖的儿子以弗仑的田中。

    许多读者问,撒拉死时,亚伯拉罕已经一百三十七岁,为何还要娶基土拉为妻?其实前章记载以撒娶利百加,「自从母亲离世以后,这才得了安慰。」 (创二十四67)暗示亚伯拉罕丧偶,亦需要安慰。这还有几方面考虑:

(1)身心的考虑。男人不论外表如何坚强,内心却很脆弱。丧偶之后,生理需要, 心灵孤寂,往往过一段时间就须再娶。这样生活有伴,相扶到老。相对的,女人却较坚强,不论独身或守寡,多能生活自理,心灵充实,活得有尊严。当然还有社会因素,寡妇再嫁,不像鳏夫再娶那么容易,儿女也不易接纳。何况世界各国都是女性较男性长寿。


(2)神学的考虑。创三15宣告「女人后裔」的预言,可在创世记中,却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在拦阻。列祖故事中,都是女家长在生育儿女的事情上诸多不顺,像撒拉、利百加、雅各的二妻二妾,以及犹大的媳妇她玛。相反的,男家长似乎没有这方面问题。亚伯拉罕不但与夏甲生以实玛利,而且撒拉死后,再娶基土拉,又生了六个儿子,比撒拉和夏甲生的还多,证明他身强体健,不因年事已高而不能生育。神应许赐福给他的后裔,要像天上的星,地上的萨那样多,正一步步应验了。

     亚伯拉罕一生是一百七十五岁,亦即他七十五岁蒙召以后,又活了一百岁。最后他「寿高年迈,安享天年,归到他先祖那里」,这是创世记迄今最有福之人。而他的两个儿子以撒和以实玛利,一起把他安葬在麦比拉洞里。他是列祖中第一个安葬在应许之地的人,成为后来以色列得应许之地的预表。

思想:


人生舞台总有落幕的时候,下台的身影最为重要。亚伯拉罕蒙召前往应许之地,因信​​被神称义,慈爱守护,灵性提升,至终献上独生爱子,通过严峻考验,显出宝贵信心。他的人生内容精彩,福寿双全。难怪被称作信心之父,成为后世所有因信作主门徒的属灵祖先。

Friday, 24 March 2017

第27日 祈求与印证

经文:创世记二十四4244

    我今日到了井旁,就说:「耶和华—我主人亚伯拉罕的上帝啊,愿你使我所行的道路亨通。看哪,我站在井旁,对哪一个出来打水的女子说:请你让我喝你瓶子里的一点水,她若说:你只管喝,我也为你的骆驼打水;愿那女子作耶和华给我主人儿子所选定的妻子。」

    亚伯拉罕遣仆为子娶妻,事情圆满成功,显示仆人精明能干,忠心负责。至少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奉差遣(创二十四19),(2)详预备(10节),(3)蒙引导(1114节),(4)神指示( 1521)(5)人印证(2227节),(6)不耽延(56节),(7)全归主(6266节)。

     然而有两件事特别值得注意。首先是他祈求神指示他,谁是未来的准新娘。他向神提出两个印证:他请求出来打水的女子给他水喝,女子不但给他水喝,而且会打水给他的骆驼喝。这不是随意的请求,而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祷告。

(1)品格美好。女子个性慷慨热心,积极主动,善待这远来的陌生人,与好客的亚伯拉罕相似。

(2)身强体健。女子不但爱心待人而且爱护动物,显示聪明能干。有人指出,骆驼饮水量大,一匹骆驼长途跋涉之后要喝二十五加仑的水,十匹骆驼就要二百五十加仑。要打这么多的水,绝非容易的体力劳动。

结果超乎所求所想,遇到人美心善的利百加,而且欣喜发现是彼土利家的女儿。关键在他事前祷告求神赐他通达的道路,事情进行当中还「定盯看着少女,一句话也不说,要知道耶和华是否使他的道路亨通。」(21节)

其次,旧约常译作「童女」的两个字,bətûlâ 与‘almâ一同在本章出现。 14节,仆人祷告求神预备一位「少女」(na‘ărâ)给以撒为妻。 16节,利百加出现,经文说她是bətûlâ(「年轻女子」),但紧接着就加上说明wə'îš lō' yədā'āh「且没有男人亲近过她」(说明她仍是单身且无性经验),暗示bətûlâ本身不足以明确指她是童女,还须加以解释。但在43节,仆人向拉班叙述这件事情时,提到利百加,只说她是「童女」‘almâ,一个已达适婚年龄的年轻未婚女性。以赛亚预言「必有童女怀孕生子」(赛七14),其中「童女」就是用‘almâ。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译作parthenos= 太一23),说明公元前二或三世纪犹太人对这个字的认识是「童贞女」(virgin)。

思想:

交友、恋爱、婚姻是人生大事,而且浪漫激情。但是更当慎始敬终,理性思考,求神指引,必得幸福圆满。

第26日 主人与仆人

经文:创世记二十四14

亚伯拉罕年纪老迈,耶和华在一切事上都赐福给他。亚伯拉罕对他家中管理他一切产业最老的仆人说:「把你的手放在我大腿底下。我要叫你指着耶和华—天和地的神起誓,不要为我儿子娶我所居住的迦南地的女子为妻。你要往我的本地本族去,为我的儿子以撒娶妻。」

亚伯拉罕遣仆为子娶妻(创世记二十四章),是创世记最长的一章。对照创世记开头神造人,就设立婚姻,成为第一个社会制度,耶稣行的头一个神迹就是迦拿婚筵上把水变酒,显见神看重婚姻。本章浪漫的故事从亚伯拉罕与他老仆人的对话开始。

(1)蒙福的主人。 「赐福」是神的心意,从亚伯拉罕蒙召开始,耶和华就屡次应许赐福亚伯拉罕(创十二2,十五1,十七16,二十二17)。本章老仆人描述说:「耶和华大大地赐福给我的主人、使他发达,赐给他羊群、牛群、金银、奴仆、婢女、骆驼和驴。而且我主人的妻子撒拉年老的时候为我主人生了一个儿子。」(3536节)真可说是福寿双全,人生圆满。然而前一章讲到爱妻撒拉已经过世,现在他有一个最后的心愿要达成,就是为儿子以撒娶妻,好让神的赐福代代相传。

(2)忠心的仆人。这不是普通的仆人,而是「年老的」(代表智慧与经验),「管理他一切产业的」(代表能力与信任),最重要的是,他如同亚伯拉罕一样,对神全然信靠。本章这位老仆人口称「我的主人」有二十次之多,可见他对亚伯拉罕的忠心,使命必达,最后还称呼以撒是「我的主人」(65节)。

(3)使命的信托。亚伯拉罕要老仆人把手放在他大腿下,指着耶和华—天和地的上帝起誓。 「大腿」是男性生殖器的委婉讲法,「手放在大腿下起誓」是表示慎重,把家中最重要的事托付老仆人办理,就是为以撒在家乡找合适的女子为妻。如此把娶妻从家庭的层面提升到信托给神的层面。但有二个<但书>,若女子不肯来,则起誓无效,也不可把以撒带回家乡。这不仅有种族的考虑,更把信仰放在第一。

思想:

在从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子女的婚姻似乎只有任凭父母作主。但在本章却看到他们凡事顺服神的引导,一步步寻求神旨意的显明。这才是今日所有寻求进入婚姻的人的优先考虑。





第25日 丧亲与安葬

经文:创世记二十三1219

撒拉享寿一百二十七岁,这是撒拉一生的岁数。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亚伯拉罕来哀悼撒拉,为她哭泣。后来,亚伯拉罕把他妻子撒拉安葬在迦南地幔利对面的麦比拉田间的洞里,幔利就是希伯仑。未哭过长夜,不足以语人生。

亚伯拉罕爱妻撒拉过世,让他伤恸欲绝,并要为撒拉体面安葬。本章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

(1)心理的层面。至亲离世,是人世间最大伤痛。这是圣经头一次记载人为丧亲哀悼哭泣。相对于前一章献以撒,亚伯拉罕克制自己的情感,本章一开头就让读者感受到亚伯拉罕内心深度的哀伤。但这是人世间家庭循环的必然。人都有所爱,但是当所爱的人死了,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在哀哭过了之后,要承认事实,把他埋葬。

(2)社会的层面。本章花最多篇幅详细记载亚伯拉罕与赫人讲价购地的经过。撒拉享寿一百二十七岁,那时亚伯拉罕也已经一百三十七岁了,他要为撒拉风光体面的安葬。可他寄居迦南地多年,并无自己的物业,只得向当地人购地。多数学者同意,本章的赫人是从安纳多利亚(今日土耳其)来的。而邝炳钊博士更正确指出,亚伯拉罕与赫人讨价还价中,以弗仑说出「四百舍客勒银子」,乃是天价。因为后来大卫购地建殿,也只付了五十舍客勒银子(撒下二十四24)。而杰里迈亚购买叔叔的地(约与麦比拉田的面积相当),只付十七舍客勒银子
  (耶三十二9)。可见亚伯拉罕为了爱妻,不惜出高价购地。

(3)神学的层面。亚伯拉罕购地安葬撒拉,成为家族的墓地。 「麦比拉洞」 mǝ'ārat hammakpēlâ)意思是「双洞」,后来亚伯拉罕、以撒与利百加、雅各与利亚,都安葬于此(创三十五2729,四十九31,五十13)。这是耶和华应许亚伯拉罕,得迦南地为业的初步应验。这也是为何本章两次强调迦南地的「希伯仑」(219节),原名叫「基列.亚巴」(意思是「亚巴的城」),后来成为迦勒的产业(书十四章)。

思想:
1.夫妻感情再好,总有一天会分离。当趁今日彼此切实相爱--人死后便听不见哭声。

2.圣经最短的一节是「耶稣哭了」(约十一35)。请让耶稣爱的膀臂环绕你,擦干你的眼泪,医治你痛失至亲的哀伤。





Thursday, 23 March 2017

第24日 立约与成全

经文:创世记二十二1618

耶和华说:「你既行了这事,没有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的独子,我指着自己起誓:我必多多赐福给你,我必使你的后裔大大增多,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的后裔必得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

   有些学者称「亚伯拉罕之约」和「大卫之约」是「应许之约」,强调神单方面的应许与保证。而西奈之约是「行为之约」,强调人的忠诚与顺服。但是仔细研读圣经本身,却发现神与亚伯拉罕立约,从他蒙召前往应许之地开始,到他遵命献上以撒,达到巅峰,前后至少四十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进展,且都有条件及新的应许。神的拣选与人的顺服乃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摘要如下:

.立约的先声:信心呼召与应许(创十二13
    条件:离开本地、本族、父家
    应许:大国、大名、大福

.立约的实行:信心称义与献祭(创十五章)
    条件:素来相信神的话(创十三,十四章) 。因信
         称义,遵命献祭。
    应许:得后裔如天上的星,寄居外邦400年再回来

.立约的更新:信心软弱与坚固(创十六,十七章)
    条件:作完全人,行割礼
    应许:改名(代表改变个性,与神的恩相称),君王           的应许(弥赛亚预言)   

.立约的完成:信心巅峰与赏赐(创二十二章)以显出信                心的宝贵,忠心良善  
条件:献上独子、所爱的、以撒
应许:地土、后裔、君王

思想:

1.神与人立约不是一次过就完成,而是按照人的信心成长的程度,多次印证才得坚立。耶和华以呼召与拣选,赐福与守护,应许与更新立约的方式,多次造就亚伯拉罕,至终使他成为信心之父。

2.耶和华不只与亚伯拉罕立约,后来更主动与他的子孙以撒和雅各更新此约,重复约中的应许,保证与他们同在(创二十六34,二十八1314 ,三十五1112)。以撒与雅各也以亚伯拉罕之约来祝福他们的儿子(创二十八34四十九章)。亚伯拉罕之约更成为后来西奈之约的基础(出二​​24;诗一百071142),甚至当西奈之约遭逢重大危机时,神仆仍诉诸亚伯拉罕之约来向神求恩(出三十二13)。


Wednesday, 22 March 2017

第23日 捆绑与惧怕

经文:创世记二十二912

他们到了神指示他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绑了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唤他说:「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天使说:「不可在这孩子身上下手!一点也不可伤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人了,因为你没有把你的儿子,就是你的独子,留下不给我。」

亚伯拉罕献以撒是他灵性的巅峰,也是后世诸多议题的灵感来源。

(1)不同的传统:犹太人解经,一般称此段故事为「阿克达」(Akedah),源自圣经中的孤字(hapax)动词‘āqad「捆绑」(9节)。基督教传统上把亚伯拉罕献以撒,当作耶稣基督的预表,而且特别重视摩利亚山的传统(2节),认为这里就是后来所罗门建造圣殿的所在(代下三1)。伊斯兰传统则主张,亚伯拉罕所献上的不是以撒,而是以实玛利。地点则是今日耶路撒冷「金顶圣岩
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阿拉伯文Qubbat al-Sakhrah)。

(2)文学与神学:本章讲到神主动试验亚伯拉罕,并且详细描述亚伯拉罕的顺服行动,说明他的信心达到巅峰,得着神给他最大的奖赏。相反的,以撒的角色不甚明显,而且完全没有提到撒拉的反应。 1843年存在主义哲学家齐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的作品《恐惧与战栗》,以及圣经有些地方称呼神是「以撒所惧怕的」(创三十一4253),似乎反映出以撒这次被献上为燔祭,内心的恐惧。

(3)伦理议题:旧约一向反对献人为祭(利十八21,二十1;王下二十三10;弥六7),而是以动物代替人献上给神。士师时期耶弗他献女儿为燔祭,应是受到外邦异教所影响(士十一章),像摩押王米夏就曾在国家危难之际,把长子献为燔祭(王下三27)。但是犹大亚哈斯王叫儿女经火(王下十六3;参结二十25),或是犹大人把儿女献给巴力作为燔祭,把耶路撒冷的欣嫩子谷变为杀戮谷,都是耶和华所厌恶的(耶十九36,三十二35;诗一百03738)。

思想:

旧约只有一次讲到,耶和华定意以人为赎罪祭,而且是以无罪之人代替众人的罪受罚,就是以赛亚先知的预言(赛五十三章),这只有在耶稣基督身上得着应验。无罪的神子,为世人的罪被钉十字架,成就了救赎。






Tuesday, 21 March 2017

第22日 考验与奖赏

经文:创世记二十二13


    这些事以后,神考验亚伯拉罕,对他说:「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神说:「你要带你的儿子,就是你所爱的独子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指示你的一座山上,把他献为燔祭。」亚伯拉罕清早起来,预备了驴,带着跟他一起的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亚伯拉罕献独生爱子以撒,成为神与他立约的最高峰,显出亚伯拉罕信心的宝贵。这也是创世记中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全章以亚伯拉罕三次回应说:「我在这里」(1711节),可分为三段:


(1)神考验(13节)。主词「神」(hā’ĕlōhîm)有定冠词,可译作「独一真神」(the true God),置于句首,是强调用法。而动词「考验」(nissâ Piel加强形),乃是要借着严峻的试验,显出亚伯拉罕宝贵的信心。 神吩咐亚伯拉罕,献上(a)他的儿子,(b)他的独子,(c)他所爱的以撒(2节)。   连续三重描述,让他无可推诿。亦呼应最早耶和华呼召他「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前往耶和华要指示他的地去(创十二1)。圣经记载他一清早就起来,备上驴,带二仆,携艾萨克,劈好柴,就前往神指示他的地方去了。他的行动次序凌乱,显示他的内心激动。而他一言不发,益显态度坚决。


(2)以撒询问(48节)。整个故事中以撒惟一一次发言,是问:「燔祭的羔羊在哪里呢?」(7节)而亚伯拉罕回答:「我儿,神必自己预备燔祭的羔羊。」8节)这是信心的宣告,先知的预言,衷心的盼望,也是老父的祈祷。新约解作亚伯拉罕「认为神甚至能使人从死人中复活,意味着他得回他的儿子」(来十一19)。


(3)天使呼唤(914节)。亚伯拉罕筑好坛,摆好柴,绑好以撒,放在柴上。这一连串动作,有条不紊,显示他成竹在胸,对神绝对顺服。直到他举起刀,要杀以撒,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天使出面阻止。亚伯拉罕举目观看,见有一只公绵羊,两角纒在灌木丛中。他就牵了那只羊,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以撒。他也称那地方叫「耶和华以勒」,原意是「耶和华看见」,但写圣经的人说,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14节)

思想:


神是使无变有,使死人复活的神。因祂的拯救,祂配得我

们的上好,配得我们的至爱,配得我们的惟一。

Monday, 20 March 2017

第21日 起誓与七羊

经文:创世记二十一2224

那时候,亚比米勒和他的将军非各对亚伯拉罕说:「凡你所做的事,上帝都与你同在。我愿你如今在这里指着上帝对我起誓,不要亏待我和我的儿子,以及我的子孙。我怎样忠诚待你,你也要照样忠诚待我和你所寄居的这地。」亚伯拉罕说:「我愿意起誓。」

   亚伯拉罕与非利士王亚比米勒第二次接触,故事分为三段对话及一个结语:

(1)要求立约(2224节)。亚比米勒要求亚伯拉罕起誓立约,不再亏待他和他的子孙,而要忠诚对待他们。亚伯拉罕也说:「我愿意起誓。」(’ānōkî ’iššābē‘a)「起誓」与「立约」常连在一起,以示慎重。亏待是指前一章亚伯拉罕谎称撒莱是他的妹妹,甚至以此获取好处。不料耶和华降灾予亚比米勒的宫廷妇女,让他们不孕。现在亚比米勒要求亚伯拉罕以「忠诚」相待,原意就是以「圣约的爱」(esed),彼此厚待。而整个关键,在于亚
比米勒看到「神与亚伯拉罕同在」。

(2)尽释前嫌(2527节)。亚伯拉罕也趁机表明,亚比米勒的仆人曾亏待亚伯拉罕,就是霸占亚伯拉罕所挖的一口井。中东沙漠地带,水井是人畜性命所在,是最重要的资产。亚比米勒立刻应允,二人平等立约。

(3)产业证明(2832节)。亚伯拉罕另外致赠亚比米勒七只小母羊,作为挖井的证据,表明他有这口井及附近土地的所有权。这也成为别是巴名称的来历。 「别.是巴」(bǝ‘ēr šeba‘)是双关语,可译作「起誓井」,说明双方因井起争执,现在都已解决,以后井水不犯河水。也可译作「七井」,表示亚比米勒收受七只小母羊,证明这井是亚伯拉罕的产业。这也是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得到的第一份物业。

(4)求告主名(3334节)。亚伯拉罕在那里种了一棵柳树,以表示生生不息。并在那里求告「耶和华永恒神的名」。亚比米勒只称呼神名是「神」(’ĕ lōhîm),即创造天地的神。而亚伯拉罕则更认识祂是与他们立约关系的「耶和华」(YHWH)。

思想:

本段虽然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政治结盟,但是开头及结尾都提升到神的层面。因神的同在,才有人的羡慕,主动求和。人际合谐,更要带到神的面前,向神感恩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