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March 2016

4月1日 【人死‧神在】

经文:士师记一1-21
钥节:一12-15


      「约书亚死后」(v1)是士师记的起首语,也是一个时代的过去。


     叙述者在第一章有关十二支派得地的描述,用上几个与约书亚记平行的记载:犹大攻取希伯仑(一10,20;书十四6,13,15);俄陀聂夺取基列西弗(一11-15;书十五13-19);便雅悯人在耶路撒冷失败(一21;书十五63);玛拿西无法逐出迦纳人(一27 -28;书十七11-13);以法莲在基色失败(一29;书十六10)。叙述者将它们整理,延伸成为一个以色列人得迦南地的故事。这故事带出十二支派要完成约书亚生前事工的重任,但却显出他们渐走下坡的境况。


    进入后约书亚时代,没有经历约旦河被止水、耶利哥城倒塌、日月停顿等神迹的一群以色列民,他 们要问的是:「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v1)他们祷告上帝,那是他们智慧的选择。人虽然死去,但上帝仍在。约书亚遗言中重述上帝的应许:「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必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去,使他们离开你们,你们就必得他们的地为业,正如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所应许的。 」(书廿三5)得地与否在乎上帝的主权和应许。回想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争战初期,军队的装备及兵丁人数,都不是他们得胜的原因,乃是因为上帝大能的手所扶助。每当以色列人向上帝呼求,上帝便会毫不保留的施予援手。向守约施慈爱的上帝祷告,就是得胜的源头。这不仅是一种投靠,也是一种认定。就是人会过去的,在没有领导者的时候,上帝仍在我们中间,作为上帝的子民,我们必须认定上帝是我们的领导者。


     约书亚已经过去了,但叙述者在第一章记载了迦勒,这位与约书亚并肩多年的同行者,他得地为业的时候到了。迦勒的记载提醒以色列人,不要忘记上帝的应许。纵然年纪、环境、困难都是不利,迦勒仍以自己女儿作为押注,鼓励愿意作女婿的为他出战(v11-15),高龄的迦勒还是抓住上帝过往的应许(书十四9 ),向同胞挑战在人看来是不可能达成的任务。迦勒的故事结束是一个应许的兑现:「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将希伯仑给了迦勒;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v20)赶出迦南人得地为业,是上帝给迦勒的应许,就是应验了申命记一章36节的话:「惟有耶孚尼的儿子迦勒必得看见,并且我要将他所踏过的地赐给他和他的子孙,因为他专心跟从我。」


思想:

回顾我们已走过的路,人是会过去的,但上帝是昨日、今日、直到永远的领导者。谁是你的认定?你的迦勒又是谁呢?



Wednesday, 30 March 2016

第三十一日:最后的祝福

经文:希伯来书十三:20-21


          这是《希伯来书》中十分重要的两节经文。在古代的世界里,「祝福」对于收信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而在犹太的背景里,「祝福语」甚至更加是敬拜的一部份。 「祝福」里所承载的固然是表达一个心愿 -- 希望读者得到幸福;而「祝福」「祝福」「祝福」往往亦依从一个常用的格式的。这两节经文里,圣经作者除了在首、尾两个部份依从着一贯的格式外,「祝福」的中心却可以说是为了当时候在逼迫​​之中的读者们而「度身订造」的。


          20节起首,圣经作者再一次提醒当时候的听众 -- 耶稣基督乃是为他们的罪而死;如此重价的、并且又永远有效的恩典是他们不能轻易忘记的。作者以「永恒」对比读者们处身的「现在」,目的是要他们思想到底选择今天、抑或望向远处?他们固然可以为了逃离当前的逼迫而「把永生神离弃」(三12),只是,他们必须要有心理准备,一旦如此,他们将远离那「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相反,若是能够坚持到底、凭着信心往前走,定能与一众「云彩见证人」得着最终永恒的基业。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祝福之中并非以恩惠、平安为主要基调,却是上帝的心意 --「遵行上帝旨意」(21上)。这是什么意思?


              对《希伯来书》的读者而言,他们绝非因为追求生活什么的好处、以致离开信仰;真相却是,他们处身的困境、并其中的艰难与挑战,使他们有「随流失去」 (二1)、「离弃道理」(六6)的危机,以致无法继续坚定地活在上帝旨意之中。毋怪乎,作者要在「祝福语」里带出这一个对读者们的祝愿和期盼!


           21下所提到「行上帝所喜悦的事情」,吕振中译本译做:「愿他在我们身上、借着耶稣基督,行他看为可喜欢的事。」何谓耶稣基督「看为可喜欢的事」?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此刻意要读者们思想:什么是上帝所喜悦的事情?事实上,对于一群忍受着逼迫的信徒而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在逼迫之中,不求自己的好处,却在艰难之中仍然一心要寻求上帝的心意、仍然坚持行上帝喜悦我们如何生活!


     圣经作者正正要他们思想:在这处境里,若是上帝,祂会如何面对?问题的背后,仍然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 -- 在患难之中仍然坚持到底!


想: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书卷里没有提供任何解救的公式,使读者们能幸免于难;他告诉我们:靠着耶稣基督坚持到底,直到我们得享天上的家业!
望向远处那荣耀的盼望,今天,我们应如何生活呢?
我们脚掌所踏之地,确实是充满着挑战的;只是,基督徒-- 我们有这一位能体恤我们软弱、又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并为我们预备了更美长存的家业,试问,我们又岂有无法走下去之理呢?

求上帝帮助我们能一生「行祂所喜悦的事情」。阿们!

Tuesday, 29 March 2016

第三十日:拒绝「自我中心」

经文:希伯来书十三:4-6


         随着上文十三1-3谈论到彼此相爱的主题,第4-6节的记载更令我们摸不着头脑。圣经作者在里分别提及「婚姻」、「钱财」等问题,而这并非《希伯来书》一直以来所讲的内容。因此,我们应如何理解这几节圣经?


         值得我们思想的是:无论是「苟合行淫」、抑或是「贪恋钱财」,这些人最大的问题乃是围绕着一种「自我中心」的行为。若是如此,基督徒若果也只在乎自我满足和需要的话,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十三1-3所提及的「彼此相爱」将无法实现出来。


         56节有两个旧约的引用,仿佛又再与圣经所谈论的内容格格不入。然而,《希伯来书》的作者很有心思,借着这两节经文,他是希望当时候在逼迫​​底下的信徒明白「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 (腓二4)是什么意思。圣经作者要他们思想和反省「主」如何成为他们的「帮助」。在这反省的背后,他要挑战他们:今天他们是要埋首自己的生活、只顾自我的需要?抑或他们能看见别人、能看见那些在困苦流离之中的软弱者呢?既然主也曾应许「总不撇下」他们,以至他们能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那么,他们是否都能效法主、成为当时候一众在患难中信徒的倚靠和帮助呢?


想: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马尔克姆有一次问德兰修女:「这个世界最缺少什么?」德兰修女就说:「缺少了信仰的美德。太多人被自私的心蒙蔽,只想到自己,从来都不会想到别人。」


在这后现代的社会里,当大部份人都只在乎自我的满足

时,作为基督徒的我们,会否同样走在这世界的价值观之

中?抑或我们在激流里仍然能够站立得稳、并且仍然能坚

守人与人之间切实的彼此相爱?

Monday, 28 March 2016

第二十九日:彼此相爱、同走天路

经文:希伯来书十三:1-3


           在《希伯来书》将近结尾的这部份,我们会发现这6节经文与之前十二章圣经在主题上有很大的差异,何以这样说?前十二章的经文,其中除了不少旧约引用外,圣经作者亦提及到基督作为大祭司、并且基督作为更美之约的中保的观念,甚至有新约与旧约的比较。但第十三章这6节经文,却讲弟兄相爱、客旅接待,甚至是婚姻里面的圣洁、钱财问题等等,明显地与之前的主题有点格格不入。此外,第一至十二章十分注重条理的辩证,与第十三章这6节经文亦有很大的差异;读下去,这6节圣经仿佛是一连串杂乱无章的伦理性箴言与神学反省一样,并且其中的结构却与新约书信那一般性的劝勉十分相似,但与《希伯来书》却有很大的不同。


要明白这几节经文,上文十二28-29是非常重要的。


          和合本圣经于第28节里「得了」这字,在原文圣经里属于现在时态的表达,换句话说,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处身于那不能震动的国的过程中;并且,我们除了在这过程之外,第28节「就当感恩」亦是同一个现在时态的表达。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真正意思是:「让我的感恩不断、并且要对上帝表示感谢」。


        《希伯来书》十二28-29几乎总结了前面十二章圣经的提醒,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已活在一个不能震动、不被动摇的国度里,其中有上帝绝对的保护;如此,还有什么能令我们在这天路上「失败」和「绝望」呢?答案当然「没有」!既是如此,我们就能够活出一种「超凡」的信仰质素,也正是十三1-6所提及的内容。


          十三1-3所提及的,无论是「弟兄相爱的心」
1)、对客旅的爱心接待
2),抑或「要记念被捆绑的人」
3),圣经作者都是在讲论同一个主题:「爱」。

     
     事实上,这对于当时候的基督徒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圣经作者要提醒我们:基督徒既是一个被社会、被群众所厌弃的群体,那么,信徒之间又岂能没有坚定的彼此相爱呢?因为,这正正就是基督徒同走天路时最宝贵的事情。经文的背后,作者要指出:
1)那些留在教会的人,我们要彼此坚固;
2)那些因为不堪压力和逼迫而离开团队的人,我们更要以爱心接待、包容他们的软弱;
3)至于那些仍在捆绑和挣扎中的信徒,则需要我们坚定成为同行者。


      《希伯来书》的作者要让我们明白:「凭着信」、我们可以走下去;只是,与其孤孤单单地去走,何不与其他天路上的同行者一起奔跑呢?事实上,能够有这忠心爱上帝的群体一起同走天路,确实是美好绝伦的事情!


想:


在这朝圣的路上,我们能够看到身旁有孤单上路的肢体吗?如何成为他们的同伴、如何能切实彼此相爱?至于我们,会否在这天路上感到孤单?这又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有此感受?我们是否愿意摆脱这些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使我们一众信徒能同心同行?

第二十八日:「你们要小心 ...」

经文:希伯来书十二:14-17


          这是《希伯来书》最后的一个警告性段落(十二14-29)。在这段落里,圣经作者再次表达自己「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救恩」的挂虑,并且重复了背道所带来无法挽回之亏损的警告。而在这最后的警告语里,其中在1617节里,作者以《创世记》中以扫的故事作为整卷《希伯来书》里最后的一个旧约引用。我们应如何理解「以扫事件」与圣经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按照《创世记》二十五章记载,以扫的长子名份本是合法的、是理所当然的继承者,这就是说:「长子」就是长子、「次子」就是次子,这位份是永远不能改变、「长子」永远不会成为「次子」的。因此,即使他什么都不干,但按照他长子的身份、也必定自然会领受从父亲而来的祝福。当一切看似是理所当然的时候,透过这样的记载,《希伯来书》的作者要我们看见,这就是以扫故事里最大的悲剧:以为自己不会失去、但最终却失去了!


        圣经作者提醒我们:「要谨慎,免得有人失去了神的恩典;免得 ... 免得 ...」(1516,和合本修订版)。三个「免得」接连使用,重点并不仅仅只在其中所提及的内容,只是,透过这样的句子结构,作者要提醒当时候的基督徒:「你们要小心...」目的是要避免一切可能会导致自己失去恩典的机会。


想:

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警觉吗?我们有否觉察到生活里那些随时会令我们失去恩典的可能性呢?恩典是上帝白白的赐予,只是,我们也要儆醒等候、敬虔度日,随时留心、并求上帝帮助我们能觉察到那些有可能使我们跌倒的事情。
对我而言,有什么事须要加倍「小心」呢?



第二十七日:注目于耶稣

经文:希伯来书十二:1-3


          这是《希伯来书》里另一段我们都相当熟悉的经文。延续上文第十一章所讲有关「信」的主题,《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引介这些「见证人」(1),重点在于他们是要见证我们这「奔跑」的过程,这是什么意思?


          这群「见证人」已然跑完了当跑的路,现在正​​「围着」一起、等待我们完成路程。因此,我们定必要尽力跑完、不能失败的。圣经作者所强调的「跑完」,并不在乎速度上,因为他所讲的「奔跑」,乃在乎我们能够有毅力和坚忍的心去完成赛程。作者将当时候基督徒所要走的那条艰苦的道路比作一段要「奔跑」的路程,而按照《希伯来书》一直以来所讲的处境看来,当时候的基督徒在这路上无可避免地要面对被拒绝、被逼迫等任何会阻碍他们完成路程、甚至被取消资格的事物。因此,他们必须付上无比的毅力与坚持到底的心志,才能走完这段难走的路。


    如何理解「各样的重担」、「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和合本圣经于第十二章有一标题:「主所爱的他必管教」。一直以来,《希伯来书》都在讲及当时候的基督徒如何受苦害、要坚持忍耐、勇敢地为上帝而活,但何以这里突然提及「各样的重担」,甚至「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大概我们都摸不着头脑。


    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都处理好「各样的重担」和那些「容易缠累我们的罪」,我们才有力量继续往前「奔跑」。换句话说,假如我们要「奔跑」有力、以至能够顺利度过一切从外在客观环境而来的挑战、逼迫,甚至苦难的话,我们首先要处理个人生命的问题。唯独我们的生命能够保持这份纯全正直、能够坚定地走在上帝的心意,并且能够坚守上帝的真理,那么,在逼迫与苦难面前,我们才能够站立得稳。


    除此以外,圣经作者提醒我们,要「注目于那位信心的创始者和完成者耶稣」(2,新汉语译本),这是什么意思?切勿只定睛在眼前的境况,却要将我们的视线集中在这位能够「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的耶稣里,我们就明白,祂不单是我们的拯救、是我们的大祭司,也是那一位能够胜过苦难的救主。


    《希伯来书》的作者正是要鼓励当时候的信徒:要鼓起勇气、选择上帝圣洁的道路,以至在个人的灵性、抑或在逼迫底下的情绪状态上都可以苏醒过来,又要「注目」于耶稣,以成为我们在这「奔跑」过程中的帮助。


想:


直到今天,有否什么「重担」或任何「缠累我们的罪」将我们困在其中、以致失去了继续「奔跑」的力量?耶稣-- 既是那位能体恤我们软弱的大祭司,同时更是我们的拯救者,就让我们以祷告将这一切交托予主,盼望我们都能「注目」在祂里面,以致能重新得力。

Friday, 25 March 2016

第二十六日:世界不配有的人

经文:希伯来书十一:35-40


          紧随着上文十一32-34有关「勇敢地为上帝而活」的提醒,35-40节让我们清楚明白当时候基督徒所遭受到的对待。和合本圣经第36节「磨炼」一词,新汉语译本译作「遭受」(「又有些人遭受戏弄和鞭打,甚至被捆锁和囚禁」),圣经作者要当时候正受苦害挑战的基督徒明白:假如他们都愿意立志要对上帝忠心、勇敢地为上帝而活的话,他们就需要有心理准备自己同时间要付上的受苦代价。


         毋怪乎,第38节结束时,圣经作者说:这些「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假如将这一节直译的话,意思是:「这世界没有这些人的合适之处。」这是什么意思? 《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告诉读者们:在上帝的眼中,这等因信上帝而被世界所排斥和摈逐的人​​是世界所不配有的;也就是说:在这世俗的社会里,根本没有这样的生命-- 一个勇敢地为上帝的缘故、哪怕面对受苦,仍然坚持到底为上帝而活的生命;并且,他们必须要留心圣经作者继续在3940节的说话,上帝已然为他们预备了在天上的真正和永远的家乡。


         现代中文译本将第35节译作:「借着信心,有些妇女接纳那些从死里复活的亲人...」句首的「借着信心」,正好表明了第35-37节与第33节的「因着信」,甚至整个第十一章里「因着信」的主题「一脉相承」;圣经作者要告诉读者们:地上实在难以找到有这样信心、可以勇敢地为上帝而活的人;毋怪乎《希伯来书》的作者如此地将旧约众多位信心伟人的榜样罗列出来,因为他要读者们明白,哪怕眼前的路并不易走过,但一众先贤正好成为他们的提醒和榜样,鼓励当时候在苦难中的信徒,勇敢地为上帝走下去,并且等候上帝应许最终的成全(39-40)!


想:

上帝实在需要勇敢的人为祂的国度努力打拼,「我」是否愿意立志成为其中一位呢?求上帝帮助我们。


Thursday, 24 March 2016

第二十五日:勇敢地为上帝而活

经文:希伯来书十一:32-34


         承接上文一群旧约人物如何经历信心功课的记载,当我们继续读下去的时候,《希伯来书》十一32有点奇怪。圣经作者从第十一章一直以来系统式的记载,突然间在这一节却仿佛只求将一群旧约人物的名字抛出来--「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并且这些人物却只记名字,没有记载任何关于他们的事迹。直到第3334节,圣经作​​者才用上两节经文简单扼要地讲及他们的事情。这有什么重要呢?


         大概当圣经作者一直在数算旧约人物的见证时,他猛然发觉时间已不容许他继续如此详细地记载每一个故事,而事实上,这所谓「时间并不容许」绝非真实的时间,却极有可能是对于当时候基督徒的逼迫和挑战已迫在眉睫;毋怪乎,第32节开首就说:「我又何必再说呢?」因为作者知道最重要并非事迹,却是这一群旧约信心伟人所流露出的那一种忠心与委身的榜样。


         除此之外,观乎第十一章的旧约人物,无论是亚伯拉罕、撒拉、雅各、约瑟,甚至摩西等,他们都可以说是「曾经沧海」的一群,然而,圣经作者却只记他们的恩典和福气,却没有将他们的痛苦、辛酸,甚至失败记载下来,为什么?


         坦白讲,对于当时候的基督徒而言,当听到这些名字时,尽管圣经作者没有提及,但对他们的经历与难处,大概读者们不会感到陌生。只是,圣经作者刻意只提恩典,为要让读者们明白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八18


        《希伯来书》第十一章这一份清单的美好,吸引了当时候读者们的视线定睛在恩典与祝福里、却不要只定睛苦难,目的为要挑战他们勇敢地为上帝而活。


想:


值得我们思想的是:为自己而活的人多,为别人而活的人也不少;只是,为一位不可见的上帝而活相信却是少之又少的!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决心吗?在今日的生活场景里,最困难的是什么?求上帝帮助我们。

Wednesday, 23 March 2016

第二十四日:因着信

经文:希伯来书十一:1-3


         进入了《希伯来书》里一段我们都相当熟悉的经文。这3节经文既承接了上文十36-39圣经作者对于读者那一份「勇气」和「忍耐」的提醒,同时,又为随后所引入「信心伟人」的故事作了序言,将「信心」与「忍耐」相连起来。


         新汉语译本将第1节译作:「信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是未见之事的证据。」《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并不是要为「信心」作任何哲理性或教科书式的定义;借着旧约人物的说明,圣经作者要指出基督徒信心的一些关键元素,毋怪乎,第2节说:「古人因着这信心而得到称许」(新汉语译本) ,可见对他而言,旧约人物的经历是读者们学习「信心」功课的重要榜样。至于何谓「所盼望之事」和「未见之事」?


         前者大概是承接了《希伯来书》一直以来所谈论「进入那安息的应许」(四1),也就是基督徒「所盼望」、上帝应许给予信徒的「更美长存的家业」。而「未见之事」直译是「所不见的事」,这「事」连系于所盼望,并且又是未来的、目前未能看见的。对于基督徒而言,当我们完全经历救赎恩典过后,那所谓「所盼望之事」和「未见之事」便一同成为了得看见的事。若是如此,圣经作者要我们明白什么?


          从《希伯来书》的上下文可见,圣经作者所要说明的乃是关系到「人对上帝的信心」;而所谓「人对上帝的信心」,也不是要讲基督徒得救的信心,乃是要讲及属上帝的人在生活上对上帝信靠的心。第3节说:「因着信,我们明白世界是借着神的话语创造的;这样,所见到的世界并不是从可见的事物造出来的。」(新汉语译本)《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当时候的读者们,这「所见的世界」既从一位背后掌管一切的主宰所创造,那么,在他们「可见」的处境之中,也别忘记背后仍然有那一位「不可见」的主宰在掌权。


想:

许多时候我们纠缠在眼前那「可见」的挑战、挣扎与困难里,却忘记了背后那一位值得我们信靠、并且又借着耶稣基督应许我们有「更美长存的家业」的上帝。 《希伯来书》的作者提醒我们,要超越眼前「可见」一切、为那位「不可见」的上帝勇敢地生活下去。这样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所讲:「信是对所盼望之事有把握,是未见之事的证据。」我们都有这样的信心吗?


Tuesday, 22 March 2016

第二十三日:「不可丢弃勇敢的心」

经文:希伯来书十:32-39


        《希伯来书》时代,基督徒饱受逼迫与凌辱,正如第3334节清楚地告诉我们,当时候的基督徒「被毁谤」,又「在众人面前遭受凌辱和磨难」(新汉语译本),甚至曾有人被关进牢狱、又有人无力保护家业,可见他们确实在相当艰难的处境之中。那么,到底他们应如何面对这艰难的景况?


          圣经作者于段落的开始,提醒读者要「回想」(新汉语译本)以往忍受着苦难所带来极其痛苦的日子。希腊文第32节起始有连接词「但是」(新汉语译本),加上「回想」一词以现在时态表达,显示出圣经作者提醒读者们要不断地反覆思想从前的苦难。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意义?透过反覆地「回想」,作者期望他们即使站在苦难之中,然而却仍然能够坚持到底、避免陷入背道之罪,以致要承受那可怕的后果(十26-31),并且期望他们能坚守着对那「更美长存家业」的盼望。


          毋怪乎,《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在随后、第35-39节里再次对读者作出鼓励,盼望他们能够坚持下去。作者要他们明白,他们这一份「勇敢的心」是有宝贵价值的、并且能帮助他们超越一切困难之余,换来的乃是「大赏赐」,正好与下文第36节「所应许的」作平行,也就是上文第34节所讲「更美长存的家业」。除了「勇敢」以外,他们在患难之中的「忍耐」也是有重要价值的,因为,「勇敢」加上「忍耐」就成了读者们能够过渡一切患难的重要元素。


         《希伯来书》的作者于3738节里再次引用旧约,以先知哈巴谷的说话(哈二3-4)作为读者的提醒:艰难的日子难免要来,但这并不会是他们无法承担的;只要他们能坚定地信靠上帝的话,这一切都会过去,因为拯救他们的上帝不会迟延、立即就要来成为他们的帮助。


想:

上帝是信实的,祂的「应许」永不摇动;只是,我们这将要领受恩典的人,是否能够以一份相对应的「勇气」面对生活种种的挑战、「不退缩」,又存心「忍耐」,坚定地「完成神的旨意」(36,新汉语译本)呢?
 对「我」而言,面前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有这一份「勇气」和「忍耐」吗?

Monday, 21 March 2016

第二十二日:所行的必须「深思熟虑」

经文:希伯来书十:26-31


如何理解这一段警告的说话?


          26节「故意」一词,其实有「深思熟虑」的意思,它表达了一种清楚明确的思想、坚定的意向及付诸行动的倾向。既然上文十1-18已经清楚表明了基督献祭的有效性,并且没有其他献祭比基督的献祭更为有效;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要警告当时候那些在挣扎之中犹豫不决、在逼迫面前信心摇动的信徒,若是「故意犯罪」、也就是这种「深思熟虑」过后定意要离弃真道的人,一旦他们决心要放弃这信仰,也就无法回转了,因为再不能有其他献祭可以将他们挽回。


         圣经作者在第27节引用了《以赛亚书》二十六11,指出了届时他们的结局就要像先知所讲:「耶和华阿,你的手高举,他们仍然不看,却要看你为百姓发的热心,因而抱愧,并且有火烧灭你的敌人。」也就是说,那些行在上帝道路中的人、并那上帝同在的义人,将要期待着上帝在地上的审判,至于那些虽然领受过恩典,却仍然行在恶中的,则被放置在上帝的敌人的位置上,等候着那火将他们烧灭。此外,《希伯来书》的作者在随后2829节里又引用了《申命记》十七2-7指出,那些违约又不遵守耶和华吩咐的人,他们的结局就是死亡,而面对这般结局的人,他们实在是不值得「怜恤」的。



          透过这样一个严厉警告的说话,圣经作者要告诉我们:上帝与我们所立的约是非常认真、相当严肃的事情;上帝固然是信实守约的主,因此,祂必定为我们「伸冤」(30 ),只是我们要明白,上帝既是一位为子民伸冤的主,那么,祂就更要为自己的儿子伸冤。毋怪乎,《希伯来书》十3031里,圣经作者再次引用《申命记》,借着三十二35-36作为对当时候基督徒的一个安慰之余、同时亦作为一个警告。



想:
圣经作者实际上是要提醒我们,因着我们都已经领受过恩典,故此,我们所行的必须「深思熟虑」,切勿随随便便、敷衍了事。事实上,上帝是要求我们同样以一份严肃和认真的态度去回应十字架上耶稣基督所献上的。这样的一种态度,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看重的吗?我们如何追求在上帝里继续成长以至于「进到完全的地步」(六1)呢?


第二十一日:站在信仰的旅途上

经文:希伯来书十:19-25


           按《希伯来书》的结构而言,这一段经文属于四14-16至十25大段落的总结,同时也成为了第四段警告说话的引子。对当时候在困难和逼迫之中的信徒,圣经作者在这里有什么劝勉呢?


1. 要有一份「真诚和坚定的信心」(19-22

新汉语译本将第22节译作:「那么,我们就要怀着真诚的心,用坚定的信心走近前来;这时,我们的心已被清洒,除掉了邪恶的意念,身体也用清水洗净了。」何谓「真诚的心」和「坚定的信心」?
从《希伯来书》的上文可见,当时代的基督徒已经是一群靠着耶稣宝血而通过了那一条又新又活的路的一个群体;甚至,他们都已经是一群「承认主名」(十三15)的人。因此,对圣经作者而言,他所忧虑的是什么?到底这群体会否在逼迫下重回旧路、再一次服役在罪恶之下?毋怪乎,他要强调「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如今,在乎我们有否坚定地抗拒罪恶、坚持不回归旧日生活而已。


2. 要有一份「不能被动摇的盼望」(23

即使在这条信仰的路上并不容易走过,然而,圣经作者提醒我们:要持定那份对「盼望」毫不动摇的相信!这绝不是「阿Q精神」,因为他告诉我们:「那发应许的乃可信可靠」(吕振中译本),也就是说:「即使站在今天,然而望向远处,我们却不被今天所捆绑和动摇」。


3. 要有一份「坚固的彼此相爱」(24-25

长久以来,这两节经文都被误解了,以为只是劝勉基督徒要多返教会、恒常团契。然而,到底这两节有什么重要性?要了解圣经作者的真正意思,我们需要再次返到《希伯来书》的处境上。
事实上,对于当时候一个备受逼迫的信徒群体而言,圣经作者并非只是鼓励信徒「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何以「不可停止聚会」?真相乃是:当大家都正在面对如此艰难的景况时,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那肢体之间的彼此守望、切实相爱,而这正好就是一群在困难中的信徒在这信仰路上最宝贵的事情。毋怪乎,尤其当「那日子临近」、我们就「更当如此」呢!


想:

惟有我们都明白到基督徒的同聚共处,并非只求「开开心心」和「轻轻松松」,却是我们在这信仰的旅途上能够彼此守望与支持、也是对肢体间彼此生命所付出的一份「撑到底」的承诺,我们才会明白「不可停止聚会」的重要。
这会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主内关系吗?


第二十日:耶稣 -- 为我们献上了自己

经文:希伯来书九:11-14


          4节经文在原文里只有两句说话,首先,第11-12节谈及基督「一次进入圣所」的事件;其次,第13-14节则提及到基督之死的无比功效- -「洗净你们的心」。


          透过基督「一次进入圣所」事件,《希伯来书》的作者要指出,祂大祭司的工作要比地上大祭司在赎罪日的工作优胜。原因有几方面:


1. 祂是在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里作工,并不像大祭司在地上供职;
2. 祂借以成就那「永远赎罪」的,乃是自己的「血」;
3. 祂只须「一次进入圣所」便成就那「永远赎罪」的事;
4. 因着祂的「血」、并那「一次进入圣所」所作成的是「永远」的救赎。


          除此以外,圣经作者同时将那「山羊和牛犊的血」、「并母牛犊的灰」与基督自己的「血」作比较,目的为要让我们明白到,唯独基督耶稣才能真正地处理人们内心的事情,使我们得以事奉这位永生的真神。


          对《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这里的「事奉」是什么意思?


          按照当时候的处境、基督徒承受逼迫所带来的挑战,并《希伯来书》一直以来的提醒而言,这「事奉」大概并非指向礼仪性的服事,却牵涉到信徒是否愿意一生「承认主名」(十三15),过着一种无论如何坚持到底、为要讨上帝喜悦的真正的「事奉」。


想:

我们有这份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到底、为要讨上帝喜悦的真正的「事奉」吗?我们生活的场景、正是我们「事奉」上帝的所在地,我们每一个经历和片段、都是我们讨上帝喜悦的关键元素。 「承认主名」并不仅仅是我们的理想和口号,它更是我们实际的生活。亦只有这样一种生命的坚持,我们才真正明白基督宝血的大能,如何将我们的彻底地扭转过来。



第十九日:地上职事的不足

经文:希伯来书九:6-10


          自第八章的上文谈论基督更超越的职事后,无论是关乎基督的大祭司事奉乃在天上的真圣所(八1-5)、抑或有关耶稣作为更美之约的中保(八6-13),这两方面的主题其实都涉及旧与新制度的比较。九1-10以原文「条例」一词作呼应,使之成为一个单元的段落。而九1所提及到「礼拜的条例」和「属世界的圣幕」,于下文分别按相反的次序先谈地上的会幕(2-5),然后再谈会幕敬拜的条例( 6-10)。只是我们要留心,《希伯来书》的作者于九5下说:「... 这几件我现在不能一一细说」,正好告诉我们,作者不欲花太多时间讨论,以免转换了其讨论的焦点。如此,圣经作者要谈论的是什么?


         8「头一层帐幕」虽然与九26的「头一层帐幕」在所用的字眼上相同,然而,这里所讲的显然并非九2所指的「头一层... 圣所」,而是整个地上的会幕,这是一个相对于所要指向的「新约」、那天上的会幕而言,这个地上的也就是「第一个」会幕。同一个道理,《希伯来书》作者所想到的那「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8下)亦非指向地上会幕里的至圣所,而是借着主耶稣而通往、那高天之上的至圣所(八2)。但何以「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按九9-10所讲,就是因为那些献祭之物「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并且关于饮食和各样洁净的礼仪,亦不过是外在的、「强加于肉体上的规条」(10,新汉语译本)。圣经作者指出,要「直到更新的时候」,我们才能得以进到那真正的至圣所中。留心,这「更新的时候」并不是指耶稣再来之时,而是指向新的体系取代旧会幕、旧体系的时候。


想:


借着耶稣基督,我们能通往高天之上的至圣所。 《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告诉我们:我们既「不用各人教导...」(八11)而能够第一身的认识这位救主,并且借着耶稣、这位更美之约的中保,又是一位能够引领我们通往高天之上至圣所的大祭司,我们能得着「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在地上逼迫苦害之中,圣经作者为当时候的信徒带来这更美好的指望。望向远处将要来的盼望,今天,我们应如何生活?

第十八日:「新约」的特点

经文:希伯来书八:10-13


          承接有关「头一个约」(八7,新汉语译本)的问题,《希伯来书》的作者进而谈论到有关这「新约」。这「新约」有三方面的特点:


1. 上帝将律法放在祂子民的「心上」(10),,这并不仅仅要求他们记得上帝的吩咐(参:申六6-9),更重要的,乃是要他们从心底里发出那份对上帝旨意「恒心守约」的要求。也就是说,上帝的旨意再不只是一个「刻在版上」(出三十二16)的一个外在法典,却是「写在他们的心坎上」(10,新汉语译本)的一个生命力量,而这应许暗示了以色列人必须要​​容让上帝的灵在他们生命里面运行。


2. 11所谈及「不用各人教导...The Message的翻译有意思,他将第11节中译作:"They'll all get to know me firsthand ..."(译作「他们都必第一手地认识我。」)也就是说,这「新约」所强调的,乃是上帝子民中每一份子都可以对上帝有直接和个人的认识,他们再不用任何「中间人」(如:先知、祭司等)将「上帝的知识」教导他们。


3. 最后的一个特点正好是这「新约」的重要基础 -- 上帝赦罪的恩典、与人的行为是相对的。这是什么意思? 「罪」- 既破坏了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即使在新约下,上帝的子民仍难免有失败的可能;但上帝的恩典却为此作了完全的预备,使新约不会因人的罪而失效。由此看来,上帝赦罪的保证是确切的、是完全的,更是全无限制的,而这方面正好成为了「新约」重要的条款。


         毋怪乎这「新约」乃是「更美之约」,因它取代了当初那「不完全的」、成为了「完全」而可依靠的,正是对一切信靠的人确切而信实的保证。


想:

值得思想的是:我们如何认识这位救主?直到今天,我们会否仍然站在挣扎、以至于失败的可能?毋忘记在这新约里、上帝救赎恩典的完全,叫我们即使失败,只要真心诚实地向上帝求赦免(约壹一9),上帝必宽恕我们。想想我们生命里,有否仍然未处理的「罪」,以至窒碍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盼望我们都能够「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四16)。



Wednesday, 16 March 2016

第十七日:「不恒心守约」的问题

经文:希伯来书八:7-9


         接续上文谈及「耶稣是更美好之约的大祭司」,《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解释了何以要立「新约」--「头一个约要是没有缺点,就没有必要寻求第二个约了。」(7,新汉语译本)这一节经文清楚地证明了旧约的而且确在某些方面有不足之处的。然而,这「缺点」是什么?


         89引用了《耶利米书》三十一31-34,也可以说是新约圣经里一段相对较长的旧约引用。


         按《耶利米书》的记载,先知预告新约时,犹大正陷入大灾难的危机之中(耶三十4-7),在这黑暗的时期,先知发出了希望和安慰的信息,而他所预告的新约可以说是这信息的摘要。从《希伯来书》作者的引用可见,这「旧约」是暂时的(「日子将到」)、也是不完全(「不像 ... 因为 ...」)。至于这「旧约」如何「不完全」?大概可从两方面理解:


1. 9节所指的「约」乃是西乃律法之约;按照《耶利米书》的作者所指:当日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的精髓,在于他们要顺服上帝(耶七23 。然而,以色列人却「没有遵守我的约」(新汉语译本);The Message将第9节译作:"They didn't keep their part of the bargain"(译作「他们没有维持属于自己那一部份的协议。」)。这说明了什么? 「立约」是双方面都须要共同履行对这「约」的承诺的;「旧约」的不完全、乃是基于其中一方没有遵守这要求。


2. 据上文七1819所讲,「先前的条例因为本身软弱,又没有效益,所以废除了。(因为律法并不能使什么达到完全。)」也就是说,这「旧约」既不能使守约者得以称义及获得更新,因而没有达到原先的目的-- 就是使人与上帝有属灵和永久的相交。


透过第89节,圣经作​​者清楚地让我们看见「头一个约」的问题。


想:

在「守约」的要求上,我们有否坚持下去?旧约旷野以色列人因为没有遵守对「约」的承诺,结果他们都死在旷野、不得进入应许地;对《希伯来书》时代的信徒而言,在逼迫之中仍然能够「守约」 (守着他们作为立约其中的一方,对于另一方(也就是上帝)、要负的责任)是相当重要的提醒。当我们还未进入有关这「新约」(八10-13)的特点之前,值得我们思想的是:到底我们有否守住了对这「约」的承诺?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承诺呢?


Tuesday, 15 March 2016

第十六日:耶稣 -- 更美好之约的大祭司

经文:希伯来书八:1-6


      《希伯来书》第七章的上文,并不是要将「新的约」及「新的献祭」与「旧」的作比较;圣经作者的目的,是要强调「新」的取代了「旧」;而第八章开始,就正式讨论到基督大祭司的职份。


         第八章的开始,《希伯来书》的作者再次重提《诗篇》一百一十1,指出耶稣作为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1),甚至更加补充了「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2)。透过这样的表达,圣经作者要我们知道,「子」所工作的地方是「在天上」,并且祂所进到的亦非人手所造的圣所,乃是进到天堂(九24)。如此,我们就明白到这位置使其超越了旧约祭司在地上的规限,并且基督所作的事,亦非按地上的样式去作的。毋怪乎,八3-4指出,这位大祭司绝非按照地上律法献礼物呢!


         那么,耶稣所得的职任如何「更美」(6)?按照第5节所讲,那「旧的」只是按地上律法而行,并且这一切亦只不过「是天上的事物的副本和影像」(5),这是什么意思?可以有两方面原因:第一,这是人手所作的;第二,地上所作的乃是对天上事物一个不完全的复印而已。


        至于耶稣所带来「新的约」又如何?按八6所讲,祂是「更尊贵」(新汉语译本)、「更美好」(新汉语译本)、「更美好的应许」(新汉语译本)的;这「三重超越」既是作者对这「新的约」的强调,同时,他又将「耶稣祭司的职事」与「新约之应许」二者连在一起,到十11-18的段落,圣经作者才带出了二者的关连:大祭司耶稣的献祭(11-1418),正是新约所应许之赦罪(15-17)的基础。


想:

这位「更美好之约的大祭司」耶稣基督完成了那「一次而永远有效」的献祭。透过这「三重超越」的强调,《希伯来书》的作者要当时候的信徒知道自己已得着了这「更美好」的、挑战他们勇敢地活下去,却不致于失去这已经得着的;对我们而言,到底是否同样体会到这是「更美好之约」?我们为这「更美好之约」能够坚持地行在上帝心意中吗?


Monday, 14 March 2016

第十五日:耶稣 -- 更美之约的中保

经文:希伯来书七:20-25


         从七20开首用「再者」一词,可见这一段落接续上文有关「更美的指望」的讨论而来。耶稣如何带来了「更美的指望」?对《希伯来书》的作者而言,大概有两方面:(1)旧约「那些祭司」是按照宗族继承而立的,但耶稣却是主所起誓而立的(21);(2)《诗篇》一百一十4关于主的起誓有两重意义(a)绝不改变心意(新汉语译本)、(b)永永远远的。毋怪乎,耶稣能成为作者口中所讲的「更美之约的中保」(22)!而对《希伯来书》的听众来说,他们所承受的这个「更美之约」,正正因为是上帝亲自的起誓、并且有耶稣作为这约永远的中保,使他们处于不可摇动的位置上;这「盼望」因而显得更安稳、也更保障的。


         面对着那「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十32)、承受着那冲着自己而来的「毁谤」、「患难」(十33),这「更美的指望」并耶稣作为这「更美之约的中保」就相当重要了。说实话,就是这一份对「盼望」的肯定、并对耶稣这位「更美好之约的保证者」(新汉语译本),叫一切在苦楚与艰难中之信徒仍然有力量勇往直前、坚持下去。从《希伯来书》的处境可见,耶稣正好就是为着那些在试探与考验之中挣扎、并那些因着受逼迫而企图放弃信仰的人「长远活着,为他们祈求」。


         随后七26-28可以说是总结了自五1开始的讨论,其中除了要强调耶稣无罪外,更带出了耶稣是那「决定性」的献祭(七27,新汉语译本:「一次而永远完成了这事」),有别于之前的祭司要每天的献祭,毋怪乎圣经作者说:「已成为完全,直到永远」(一28,新汉语译本)。


思想:

当我们仍然挣扎在罪恶过犯之时,耶稣 -- 为我们献上了完全的祭,既是一次过的、也是永远有效的。如此,靠着耶稣基督成为这「更美之约的中保」,我们才能够真真正正地在罪中得释放。对当时候的读者而言,他们要有这份信心才能迎向面前的挑战;对今天我们而言,同样须要有这一份信心,我们才不致于被眼前的挑战绊跌下来。我们都已抓紧了这应许、并且能站稳在那「更美长存的家业」(十34)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