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8 December 2017

12月31日 讚頌

經文:猶大書24~25

24 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叫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祂榮耀之前的我們的救主獨一的神,
25 願榮耀、威嚴、能力、權柄,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歸與祂,從萬古以前並現今,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猶大並沒有在結尾時,給予信徒祝福語,卻是以神對蒙愛的聖徒的作為和向神的讚頌來結束這簡短書信。作者首先描述神如何待那些被召、蒙愛的聖徒;猶如耶穌「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神再一次肯定的保守信徒。在短短的25節經文中,這是第三次出現「保守」(12124節)了。神保守信徒不失腳,即不跌倒。當信徒緊緊跟隨神,我們是有聖靈保護的。神讓信徒以無瑕疵的生命站在榮耀的主跟前。信徒因着神的保守,生命得以完整和完美,但這完全是耶穌救贖帶來的功效。信徒站立在獨一的神跟前,是能帶着極大喜樂的。

猶大確信我們所敬拜的上帝是救贖主和獨一的真神。他呼應舊約以色列民向耶和華的稱頌:「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申六4)。使徒彼得也宣告說:「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2)。這個「祂」,就是猶大所指向的「主耶穌基督」(25節)。耶穌就是唯一的救主,藉着祂,人可以來到獨一的真神面前,主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十四6)。

接着,猶大向這位天地主宰發出讚頌,是蒙愛聖徒在敬拜時,向上帝宣認祂四種的屬性,就是榮耀、威嚴、能力、權柄。

第一、榮耀。榮耀是在舊約讚美頌常出現的。神是榮耀的上帝,當受人的歌頌。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結束時說「榮耀…全是祂的」(太六13)。詩人呼喚敬拜者「要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祂」(詩九十六8)。第二、威嚴 (majesty)。這是在舊約常出現的讚美,有偉大的觀念。大衛帶領百姓向耶和華這樣的稱頌:「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強勝、威嚴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國度也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代上廿九11)。第三和第四種屬性的觀念連在一起,指向神的主權和能力:「願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彼前五11)。

在這書信開始時,曾提及神對蒙愛者的呼召和保守。在結束時,卻是蒙恩的眾信徒向獨一的神並主耶穌基督發出讚頌。願救贖者,悅納我們的歌頌;願讚美到達我們守護者的耳中。

願榮耀、威榮、權能、權柄,歸給神,從萬世之前,到現在,直到永永遠遠!
阿們。

 思想:

1)求聖靈常常使我察覺主的保守;
2)從心底裏向神發出讚美;

3)默想神的其中一種屬性(榮耀、威榮、權能、權柄)。

12月30日堅守信仰

經文:猶大書17~23


17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要記念我們主耶穌基督之使徒從

前所說的話。

18 他們曾對你們說過,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不

敬虔的私慾而行。

19 這就是那些引人結黨,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

20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

在聖靈裏禱告,

21 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

憫,直到永生。

22 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

23 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

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

惡。



經過三輪顯示「那些人」的錯誤後,猶大就轉移目標

給蒙愛的聖徒作指示。在這段經文中,猶大兩次說

「親愛的…你們要」(1720節)的囑咐。猶大給他

們三方面的勸勉:第一、記念;第二、保守;和第

三、憐憫。1719節是第一部分,猶大提醒蒙愛的信

徒要「記念」。其實不單是記念,信徒更加要「記

得」或「記住」使徒們曾教導有關末世的景況 (參提

後三章)。另外,信徒要謹記,要以神的話來建立教

會,信徒一同「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

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二20)。



第二部分是保守教會的建立。猶大在2021節提出四

個鞏固教會內部健康的原則。蒙愛的聖徒如何一起生

活呢?就是「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裏禱

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

憐憫」。中文看似有四個動詞,在原文中,原來有一

個命令式動詞和三個分詞 (participles)。猶大認

為,在信仰羣體中,「保守」是這兩節的動詞,他們

要「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保守」已是第二次

出現了。第一次在第1節,那裏是「為耶穌基督保

守」,就是信徒「被保守」;但第21節卻是「保守自

己常在神的愛中」,即信徒要積極地和主動地與神連

結。耶穌曾一連三次提醒信徒,要「…常在我的愛

裏…常在我的愛裏…常在祂的愛裏」(約十五

9~10)。





猶大另外用了三個分詞來激勵信徒堅固教會 

(“building, praying and looking, King 

James Version)。第一、在神的話語上建立自己。

信徒在神的話語上得到造就,就好像蓋房子一樣,若

房子建立在磐石,就蓋建得穩固,不怕暴風雨的來臨 

(太七24;弗四13~14)。第二、在聖靈裏禱告。聖靈

為信徒禱告,信徒也要在祂的感動下,向上帝禱告 

(羅八26~27)。第三、「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

憫,進入永生」(和修版)。基督徒的期盼是一直仰

望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進入永恆,那更美和更豐盛

的生命。



蒙愛的聖徒對內要堅固信仰羣體,而對外則要致力於

成為別人的祝福。第2節,猶大祝願信徒在憐恤、平安

和慈愛上有倍增。在第三部分中,是蒙愛肢體的實踐

機會。猶大特別提出有三類人需要他們的關顧。第一

類是那些心裏疑惑的人或爭辯者(原文可翻

為“doubters or disputers”),要對他們有

憐憫,或許他們的信仰仍在掙扎中。第二類是在危險

邊緣的人,可能很快就被審判了,需要搭救他們。第

三類是在罪惡中,要憐憫他們,可是在協助的時候要

小心,恐怕被沾染不潔淨。猶大特別提醒信徒要提高

警覺,免得落入試探中,或甚至犯罪。



思想:


1)求主保守我一生常在祂的愛中;

2)默想我的禱告生活;


3)反省我與教外人士的接觸中,是否能引領他們歸主。

12月29日 以諾的話

經文:猶大書14~16

14 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預言這些人說:「看哪,主帶着祂的千萬聖者降臨,
15 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祂的剛愎話。」
16 這些人是私下議論,常發怨言的,隨從自己的情慾而行,口中說誇大的話,為得便宜諂媚人。

猶大面對「那些人」的錯誤時,他引用當時流傳的一份文獻作為第三輪的指控。學者認為猶大所引用的《以諾一書》,是當代信徒所認識的。1415節引用的部分是有關聖者的來臨,並祂帶來審判。神是一位主動作出審判的主,祂給公義者保護和平安,而對不義者則予懲處。這段經文有兩個特別的地方。第一、猶大特別強調「那些人」的「不敬虔」,共有三次,就是神會責備「不敬虔的人」、審判「不敬虔的事」和定「不敬虔的罪」的。

第二、猶大注意到「那些人」的話語。猶大清晰地指出神會審判人所說過的話。14節的「說」到15節結束時的「話」,馬上連接到現在「那些人」所說的話(16節)。「那些人」的話語是甚麼呢?就是「怨言」、「誇大的話」和「諂媚」的話。這些不敬虔的人說出三類不敬虔的話。第一類不敬虔的話是「發怨言」。這些人常發牢騷、話語中指控別人和說負面的話。其實,猶大在第5節,有關出埃及的事上已經暗示了。以色列人常向耶和華發怨言,因各樣事情埋怨神:為求水喝、為食物、為十二探子的回報等等。第二類不敬虔的話是「誇大的話」。自誇就是自我中心,「那些人」對神不說讚美的話、對人不說鼓勵的話,卻把握機會說自豪的話,自我表揚。第三類不敬虔的話是「阿諛奉承」。這是三類不敬虔的話中最隱晦的,表面上,說奉承的話是為了諂媚人。其實,這些人是希望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最終也是為了自己得益。

猶大已在第4節指出,「那些人」否認耶穌為主宰和生命之主。雖然他們在舌頭上沒有明說不接受主的權柄,但他們不敬虔的話與被召之人的良言截然不同;那些蒙上帝所愛的聖徒,向神說出讚美和感恩的話,向人說出造就的良言,與人交談時,「好像用鹽調和」回答各人 (西四6)。

或許猶大有機會聽過耶穌基督有關話語的教導。耶穌曾經指出,「在審判的日子,各人要為自己所說的每句閒話作出交代。因為要憑你的話稱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給你定罪」(太十二36~37)。另外,耶穌也曾提醒信徒說話要真誠:「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37)。

思想:

1)在神跟前,立志不在舌頭上犯罪;
2)檢視自己是否有「頌讚和咒詛從一個口裏出來」(雅三10)的情況?
3)求聖靈加力,讓我的嘴唇結出好的果子:「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來十三15)。


12月28日 三個不敬虔的人物

經文:猶大書11~13

11 他們有禍了!因為走了該隱的道路,又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裏直奔,並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
12 這樣的人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同吃的時候,正是礁石。他們作牧人,只知餵養自己,無所懼怕;是沒有雨的雲彩,被風飄蕩;是秋天沒有果子的樹,死而又死,連根被拔出來;
13 是海裏的狂浪,湧出自己可恥的沫子來;是流蕩的星,有墨黑的幽暗為他們永遠存留。

猶大在第一循環時,用了三個舊約典故帶出「那些人」的錯誤(5~7節),在第二循環中,他列舉了三位舊約人物的失敗作為鑑戒 (11節)。當猶大提出該隱、巴蘭和可拉的事蹟時,蒙愛聖徒很快聯想到他們墮落的言行。第一位該隱 (創四章),他流露出妒忌、怒氣,甚至殺人。他不單拒絕悔改,更加拒絕耶和華,以致他的結局是被審判。第二位巴蘭(民廿二至廿四章)先知,因着金錢和貪婪,向以色列的敵人巴勒王獻詭計(民三十一16),以致以色列人犯罪而被耶和華懲罰。第三位可拉,他本是利未人,在聖殿事奉神(民十六8)。可是他和另外250人控告摩西和亞倫說:「你們擅自專權!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你們為甚麼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民十六3)。可拉不單不遵守律法,他還挑戰摩西的權柄、質疑摩西的主張,以及不接受摩西頒佈的律法來自耶和華。可拉的行動是煽動、製造紛爭、導致分裂及公然違背律法,結果是遭審判和滅亡。他所作的是:「聚集攻擊耶和華」(民廿七3)。

由此可見,該隱、巴蘭和可拉代表着妒忌的殺人者、貪婪的先知和不服從的領袖。這三位不虔誠的人的行為,現在卻出現在教會中,猶大指出:「這樣的人在你們的愛席上」(12節)。這三位和「那些人」(5~7節)有甚麼共通的地方呢?就是他們的生活和言行會傷害到教會的純真和合一。猶大在1213節用了五至六個隱喻來描述「那些人」的敗壞。為何不能確定五個或六個呢?新漢語和新譯本翻出五種隱喻,它們是:1. 污點/暗礁、2. 雲、3. 樹、4. 浪、和 5. 星。猶大舉出五個大自然的景象來描繪「那些人」的生活和其影響。在此以礁石 (12節)為例子,猶大提醒聖徒,「那些人」是「你們愛筵中的暗礁」。他們雖然與信徒一起坐席,有分享和看似有共同的信仰,但是危險卻在教會中間,因為他們像暗礁,不知甚麼時候,信徒撞倒在礁石時,生命財產都有可能被摧毀!

還有第六個隱喻嗎?在和修版提出第六個隱喻:他們「彷彿牧人」(“shepherds,NIV) 在羣體中。他們彷彿牧人,不像「耶和華是牧者」(詩廿三),他們不是真正的牧人,「只知餵養自己」(12節)。耶和華也曾責備一些牧羊人,他們「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卻不牧養羣羊」(結三十四3)。神向他們的審判是:「我必與牧人為敵」(結三十四10)。

猶大用這些隱喻,是要指出「那些人」就像不可靠的雲、沒有果子的樹、不受控制的浪,和無定向的星。三位人物和六個隱喻已顯示出他們的錯誤和危險,逃避他們的禍患。

思想:

1)前車可鑑,求主使我不會重蹈覆轍;
2)救主的寶血已經洗淨我的罪,求聖靈不斷保守我常存手潔心清。


12月27日 三個不敬虔的例子

經文:猶大書5~10

5 從前主救了祂的百姓出埃及地,後來就把那些不信的滅

絕了。這一切的事你們雖然都知道,我卻仍要提醒你們。

6 又有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主用鎖鏈把他們

永遠拘留在黑暗裏,等候大日的審判。

7 又如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城邑的人,也照他們一味的

行淫,隨從逆性的情慾,就受永火的刑罰,作為鑑戒。

8 這些做夢的人也像他們污穢身體,輕慢主治的,毀謗在

尊位的。

9 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

敢用毀謗的話罪責他,只說:主責備你吧!」10 但這些

人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本性所知道的事與那沒有靈

性的畜類一樣,在這事上竟敗壞了自己。




34節猶大勸勉蒙愛的信徒要起來,為「真道竭力地

爭辯」,來反駁偷進者的錯誤。在516節,作者指出

「那些人」的錯誤,以三個循環方式,三次指出他們

不虔誠的生活。我們未來三天要弄清楚他們的錯誤到

底是甚麼。在每一個段落中,猶大都會先把舊約或猶

太傳統應用在「那些人」身上,然後作出解釋。





5節是第一個舊約的典故,為猶太人所熟悉的。耶和

華把百姓在為奴之家拯救出來,可是百姓「雖看見我

的榮耀和我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蹟,仍然試探我這

十次,不聽從我的話」(民十四22)。跟着猶大在第6

節引用兩約間流傳在猶太人中的文獻 ,因天使不守本

分而受罰。第7節是第三個例子,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惡

行滔天,即使亞伯拉罕為他們向耶和華代求,可惜,

城中連十個義人都找不到,終於他們要接受審判(參

創十八至十九章)。究竟這三個例子有甚麼共通點

呢?猶大指出,他們一方面不願意順服神,另一方面

是不遵守神給他們的本分。





猶大引用舊約例子,為要指出「那些人」也是犯了相

同的錯誤,便在810節加以解釋。猶大指出他們是

「做夢的人」和「毀謗」者 (8節)。「那些人」和

舊約的三個例子都犯了相同罪行,就是「照樣玷污身

體,藐視主權,毀謗尊榮」(8節,新譯本)。



作者在第9節引用另一個典故,就是天使長米迦勒和魔

鬼爭論摩西屍體一事。在這爭論中,天使長米迦勒的

回應值得反思。首先,米迦勒察覺自己的權力範圍,

不敢對魔鬼說責備的話,不是因為魔鬼沒有可責備之

處,乃是米迦勒並沒有審判之權,也不是他有審判之

位。第二、米迦勒承認真正的權力在於神,因此,他

只說:「主責備你吧!」就像撒迦利亞書中所說的一

樣:「耶和華向撒但說:『撒但哪,耶和華責備

你』」(亞三2)。



猶大引用舊約,並以「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

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

前十12)。這是猶大的期盼,就是信徒在為真道奮戰

時,洞察「那些人」的錯誤,知道自己的本分,承認

上帝的絕對主權。在面對「那些人」的錯誤時,曉得

審判是屬於神的。



思想:

1)我們常說以歷史為鑑,今天的經文給你甚麼提醒?
2)默想自己在神面前的尊貴身分,並降服於神的主權,向神獻上感恩。


12月26日 寫信的目的

經文:猶大書3~4

3 親愛的弟兄啊,我想盡心寫信給你們,論我們同得救恩的時候,就不得不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地爭辯。
4 因為有些人偷着進來,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罰的,是不虔誠的,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並且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主耶穌基督。

作者在3~4節說明寫這封書信的目的,是要激勵蒙愛的信徒要有行動。猶大因着在信仰羣體中出現的錯誤,危害蒙愛的信徒,他心中焦急如焚般,渴望與他同得救恩的基督徒,起來爭辯。究竟猶大要信徒為何事爭辯呢?我們先來思想一個字,希臘文的pistis,英文為 “faith”,但在中文譯本有兩個不同的翻譯:「真道」(和合本/和修版)和「信仰」(新漢語/新譯本)。由此可見,猶大是鼓勵聖徒一同起來為「信仰」而奮戰。的確,在新約聖經,「信仰」可有幾種不同層面的意思,可以是指信條、教義,也可以是信心的行動、生活方式。猶大現在勸勉信徒竭力維護我們的信仰,因為危機已滲入了教會。


這些不虔誠的人如何進入教會,而不被發現呢?原來他們是偷着進來的,這表示他們是神秘地混進教會。他們「已經」混進了信仰羣體中,而他們的錯誤也慢慢顯出來了。猶大指出他們有兩個嚴重的錯誤:第一、誤用神的恩典,和第二、否認耶穌基督。


「那些人」的第一個錯誤是「將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4節),意思是把神的恩典來合理化他們的罪行。原來這些人使用上帝的恩典作為一種工具,來滿足自己的情慾;他們視恩典為釋放,沒有規範,並且不受道德的約束。其實,聖經早已提醒信徒,從罪中得以釋放後,「不要把這自由作為放縱肉體的機會」(加五13)。上帝可藉恩典來「管教我們,要我們棄絕不敬虔的生活和屬世的私慾,在今世過自律、正直、敬虔的生活」(多二12)。可是,「那些人」仍活在不虔誠的生活中。


「那些人」的第二個錯誤是「否認我們獨一的主宰和主──耶穌基督」(新漢語)。他們應該不會公開地明說他們不相信耶穌,而是在生命中不接受耶穌的主權,在生活上不以耶穌的教導為其指引。猶大清楚「那些人」否認耶穌基督的兩種身分。第一、耶穌是主宰 (master),就如奴隸面對主人時的那種絕對的管理權柄。第二、耶穌是主(Lord)。主可以是當時一般性和禮貌性對別人的稱呼。在新約聖經,「主」特別是用在耶穌基督身上,表明祂是信徒的生命之主,有着絕對的主權。


「那些人」混進教會,並不明白「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神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羅十9)。他們可能只有「嘴巴」上說信耶穌,但心底裏並沒有接受耶穌是他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基督徒認識和接受耶穌是那位「獨一」的主,並且「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2)。


思想:

1)默想「救恩」、「真道」和「信仰」對你有何意義?
2)向耶穌宣告:「你是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


12月25日 問候

經文:猶大書1~2


1 耶穌基督的僕人,雅各的弟兄猶大,寫信給那被召、在父神裏蒙愛、為耶穌基督保守的人:
2 願憐恤、平安、慈愛多多地加給你們!


未來一周,我們會一起思想猶大書。這是一卷簡短的書信,原文只有461字 ,共25節經文而已;猶大書又被稱為最備受忽略的書卷。然而,書中有重要的主題,如鼓勵信徒堅守信仰,和逃避前人走錯的路。作者在書中提及兩類人,分別是「蒙愛的人」,就是屬主的人;和「這些人」,指他們是「偷着進來」(4節)、「引人結黨,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19節)。因此,作者嘗試在信中提醒蒙愛的人要洞察「這些人」的錯誤,更要保守自己。


如當代信件的結構,12節介紹寫信人、收信人和祝福。在書中,寫信人介紹他自己是「耶穌基督的僕人,雅各的弟兄猶大」。這裏有三個在當代基督徒羣體中熟悉的名字。首先,作者謙卑地自稱為一位僕人,僕人的字義是奴隸。在當時的希羅社會中,奴隸佔人口的一半。有關奴隸的教育、技能和誰是主人,也會影響他們的地位和受尊重的程度。一些奴隸在農田或礦場工作;有奴隸管理主人的財產、作商業代理人或貿易等。作為凱撒的奴隸,他們為君王管理事情,比一些羅馬公民更受尊崇。 同樣地,作為永生神的兒子和救主耶穌基督的僕人是一種榮耀。


那麼作者是誰呢?作者說自己是猶大,但這名字在當時實在太普通了。耶穌的十二使徒中有兩位叫猶大的,他們是「雅各的兒子猶大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路六16),這位猶大肯定不是加略人猶大!作者更指出一個關係,他是雅各的弟兄。在新約聖經中,有兩段經文提及雅各和猶大是兩兄弟;他們又是耶穌的兄弟(太十三55;可六3)。另外,保羅稱雅各為主的兄弟(加一19),他又是耶路撒冷的領袖(加二9),因此,雅各和猶大這兩兄弟又是耶穌的兄弟,學者們都較接受作者是耶穌的弟弟猶大。


作者這樣描述收信人:他們是被召、蒙愛、被保守的信徒(1節)。這羣蒙愛的人有三個身分,第一、他們是被召的。在聖經中,描述信徒被召為聖徒。第二、他們是蒙神所愛的。聖經有三處經文談到蒙神所愛的人,都說是「選民」,就是上帝所揀選的(參西三12;帖前一4;帖後二13)。第三、他們為耶穌基督所保守的。耶穌是好牧人,祂保護羊到一個捨命的地步!



猶大沒有使用「標準」的祝福語,就是「恩惠和平安」,卻給了一個三重的祝福。這是在新約中,獨有的祝福「願憐恤、平安、慈愛多多地加給你們」。這不單是一個新的組合,更強調「多多地加給」。這羣蒙神所愛,又被耶穌所保守的聖徒,領受了三重的祝福,他們的生命反映出福杯滿溢的豐盛。


思想:

1)默想信徒的三種身分(被召、蒙愛和受保護);
2)原來除了「恩上加恩」外,「憐恤、平安、慈愛」是可以倍增的(原文有 “be multiplied” 觀念),求聖靈引導我活出這種豐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