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February 2015

第1日:无可奈何抑或甘心情愿?

读经:使徒行传一1~5

钥节: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5)


1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
2直到他借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
3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地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
   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
4耶稣和他们聚集的时候,嘱咐他们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
5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圣经学者多认为路加福音及使徒行传都是同一位作者的手笔,甚至要将两本着作一同研读,互相对照、比较,才能更彻底的明白作者的意思。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的受信人同是提阿非罗(参路一3;徒一1);作者在使徒行传开宗明义提到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1),而「前书」即路加福音。路加福音的结语部份(二十四36~53)与使徒行传的首部份(1~14)有密切关连,显明后者是前者的续篇。他们近似之处有: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路二十四36;徒一36)、门徒要成为祂的见证人(路二十四47~48;徒一4)、他们要先等候父所应许的,即圣灵(二十四49;徒一3~48)、众门徒目睹耶稣升天(二十四51;徒一9)及门徒回到耶路撒冷等候圣灵(路二十四52~53;徒一12~14)

路加一直强调耶稣基督是「外邦人的光」(路二32)、耶稣差派70位门徒出外,向外邦人传道(参路十1~12)、耶稣复活后,「祂吩咐门徒要奉祂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路二十四47)及至耶稣升天前更清楚要求门徒「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8)。彼得在五旬节时,宣告圣灵的应许是给「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39)。其后,彼得又说神的应许先给犹太人,然后借着他们赐福给其他人(参三25~26)。以上一鳞半爪的举隅,均表明两本着作是一脉相承,互为紧扣的。

      
       使徒行传可称为「圣灵行传」,因为整个福音运动都是圣灵在背后推动。圣灵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祂的工作贯串整本使徒行传。单是本书的首五节经文已几次提到与圣灵有关的真理,那就是:「祂借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2a)、他吩咐门徒「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即圣灵降临(4b)及提醒他们「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5b)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使徒在福音广传上的角色。因此,斯托得牧师认为用「耶稣借着祂的灵,透过祂的使徒之持续的工作及言语。」为标题最为恰当。诚然,福音的广传是神透过属祂的人传到天涯海角。然而,使徒是甘心情愿,乐意听从耶稣的吩咐及顺从圣灵的带领,抑或是他们是在无可奈何,不情愿地顺服的呢?

为何会提出这个疑问呢?因为我们细心研究就发现第一至七章记载使徒的活动,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耶路撒冷;再且,福音工作只聚焦在讲希伯来话或亚兰话的犹太人当中。直至第七章尾司提反受逼害,教会遭受全面性的逼迫,门徒才分四散各处,随走随传,但使徒仍留守在耶路撒冷(参八14)。神透过困难与苦难,使福音才得以离开耶路撒冷,逐步推广到犹大、撒玛利亚及外邦之地。因此,宣教学者李察逊(Don Richardson)说:「千百万的基督徒皆认为,路加的《使徒行传》记载了十二位使徒对大使命的顺服;但事实上,却是记载了他们很不情愿的顺服。」无论使徒是甘心情愿或不情愿的顺服,神的计划是不会因人的软弱受到阻拦的!

思想:神的心意是透过耶稣基督的跟随者,将福音传到万族万邦。无论使徒是甘心情愿或是被迫分散,福音总被传开了。您愿甘心乐意成为神施福给别人的器皿抑或是错过了神用你的机会呢?

Friday, 27 February 2015

第28天:盼望的失落(下)

经文:列王纪上十九9,13

9他在那里进了一个洞,就住在洞中。耶和华的话临到他说:「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甚么?」

13以利亚听见,就用外衣蒙上脸,出来站在洞口。有声音向他说:「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甚
   么?」

(续前文)
   
   「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甚么?」耶和华问了两次以利亚这个问题:「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甚么?」因着盼望的失落,以利亚的行动变得模棱两可——看似是为上帝舍身,其实是失去了上帝自己。「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甚么?」

     问题的归结,正是「上帝在哪里」的问题。先前以利亚一直深信、深知上帝的同在与入。无论是不降雨的神迹、乌鸦的供养、寡妇的儿子复活、迦密山大战,以利亚都看见上帝的同在。这是以利亚能力的泉源。然而,以利亚要学习更大更难更深的功课,就是上帝在「不存在」中同在。

   「耶和华说:『你出来站在山上,在我面前。』那时耶和华从那里经过,在他面前有烈风大作,崩山碎石,耶和华却不在风中;风后地震,耶和华却不在其中;地震后有火,耶和华也不在火中。」

     明明耶和华对以利亚说:「你出来站在山上,在我面前」,然而,耶和华却不在!取而代之,却是烈风大作、崩山碎石、风后地震、地震后有火。耶和华不在!看不见!耶和华在这吗?祂必定在这!因这是上帝的信实的应许。却,仍看不见!「看不见」不是「看不清」,不是个人的失误,也不是时间或地点问题,而是,真真实实的看不见!

     因此,盼望就是在「耶和华不在」的情形下,深知上帝的同在。在没有合理的解释下,仍然深知上帝的道仍存。在现实的黑暗中,仍然深知未来的光芒已经照耀!最后,耶和华说:「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更重要的,盼望,是别人仍然心怀盼望。这不是因着别人的现状,不是别人的表现,而是对上帝的盼望。

    主啊!愿的旨意行在地上!

想:你能怀着盼望面对一些与你不同意见,甚至你不喜欢的人吗?






Thursday, 26 February 2015

第27天:盼望的失落(上)

经文列王纪上十九4

「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

     迦密山大战过后,以利亚没有得到最终胜利。或者应该说,其实根本在地上不可能会得到所谓的「最终胜利」。唯有羔羊基督再次荣耀的归来,天国真正的临到地上,取代世上一切政权,到那日,基督徒才可以会享受真正的、最终的、永恒的胜利。因此,迦密山大战过后,可能出现一阵子的光明美好,然而,胜利不可能持续。这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性。腐败、卑劣、黑暗的势力仍在地上猖獗的吞噬。当然,这只是不可能的可能性。罪的彷徉。

     因此,以利亚面临生命的威胁。就在此时,以利亚如此的祷告说:「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以利亚的盼望失落了,并且打算了结自己的生命。以利亚说「罢了」,原文的意思是「多、大、足够」的意思。对现状的情况感到足够,对未来没有期盼的停留,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都是盼望的失落。盼望的失落是被蒙骗的现象。明明真光已经照耀(约20),明明黑暗与光明之间并非势均力敌,明明终极的前方是基督美好与荣耀的来临,却对前面的远景说:够了,罢了,停止了。不是性命的威胁,而是,盼望的失落,才是黑暗时代对基督徒最大的逼迫。

     盐若失了味,又有何益处呢?盐,本来从来都没有可能失去味道,却自觉不可能变咸了。就像放在斗底下的灯一样。明明光是一直照耀的,基督徒作为世上的光,在基督真光的普照下,光,是没有禁止的。然而,光却自我约束,才会「黯淡」起来。

     有时,盼望的失落会以自义的姿态出现——表面上是充满信心,其实只是对现状的依靠,对未来毫无盼望。

     有时,盼望的失落会以理性的外貌出现——理性的接受现实的情况,提供并且客观的描述理由,其实暗暗已封杀了一切改变的可能。
有时,盼望的失落会以忿怒的、暴力、自残、甚至殉道的情怀出现,表面上是舍己、委身,其实内失去了盼望,承认了前路没有向前的可能

     「真光已经照耀,黑暗渐渐过去。」面前是黑暗的,但是,真光已经照耀。基督徒要在这已然未然的情况下,持守盼望。

想:面对不如意的环境,你仍存盼望吗?


(明天待续)

Wednesday, 25 February 2015

第 26天:先知与君王(下)

经文:列王纪上十八41-46

41 以利亚对亚哈说:「你现在可以上去吃喝,因为有多雨的响声了。」
42 亚哈就上去吃喝。以利亚上了迦密山顶,屈身在地,将脸伏在两膝之中;
43 对仆人说:「你上去,向海观看。」仆人就上去观看,说:「没有么。」他说:「你再去观看。」如此七次。
44 第七次仆人说:「我看见有一小片云从海里上来,不过如人手那样大。」以利亚说:「你上去告诉亚哈,当套车下去,免得被雨阻挡。」
45 霎时间,天因风云黑暗,降下大雨。亚哈就坐车往耶斯列去了。
46 耶和华的手降在以利亚身上,他就束上腰,奔在亚哈前头,直到耶斯列的城门。

(续前文)

2. 以利亚随着上帝的手超越在亚哈的前头。

     然而,在以利亚对亚哈王的屈服以外,其实以利亚更是屈服在耶和华的手中。「耶和华的手降在以利亚身上」。唯有耶和华的手能够带领基督徒的前路,基督徒也只会跟随这恩手的。表面上是对亚哈王的服从,其实他是服从耶和华自己。因此,「奔在亚哈前头」明显是一个神迹。亚哈坐的是马车,以利亚却能够奔在亚哈前头。这件事,唯有上帝的手以外,没有可能发生。以利亚只能随着耶和华的方向而行。以利亚在前头,他没有跟从亚哈的道路,因他前面只有耶和华亲手引领的道路。

     因此,以利亚与亚哈同行。全然是耶和华的权柄、引领、命令!虽然以利亚与亚哈走在同一个方向,同一条路,同一个目标!基于这关系,保罗在新约的教导继续阐明这关系:「政府的权柄,人人都应当服从。因为没有一样权柄不是从神来的。」(罗十三1)「服从掌权的!」成为每一个基督徒不能不正视的经文。在此,如上述的经文一样,有两个不同的导向:

1. 事实上,无论怎样诠释,怎样理解「服从」,怎样为「服从掌权者」定任何限制和条件,经文都离不开「服从」的意思——正如以利亚在降雨后服侍亚哈王一样!现存的政权是上帝而来的。除非是上帝自己,没有一个人可以随己意取代上帝政权的任命。

2. 然而,基督徒却不要忘记,以利亚的服从完完全全建基于耶和华的手之上!以利亚从来没有跟随亚哈的道路,基督徒从来没有正式跟随那掌权者!因此,基督徒只能在圣灵与良心的带领下,警醒、祷告、省察!他务必清楚知道,在掌权者的权柄下,「服从基督」与「服从掌权者」明显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事!若有人尝试把两者等同化,就成了另一种巴力敬拜。

想:你是否顺服基督呢?




Tuesday, 24 February 2015

第25天:先知与君王(上)

经文:列王纪上十八41-46

41 以利亚对亚哈说:「你现在可以上去吃喝,因为有多雨的响声了。」
42 亚哈就上去吃喝。以利亚上了迦密山顶,屈身在地,将脸伏在两膝之中;
43 对仆人说:「你上去,向海观看。」仆人就上去观看,说:「没有甚么。」他说:「你再去观看。」如此七次。
44 第七次仆人说:「我看见有一小片云从海里上来,不过如人手那样大。」以利亚说:「你上去告诉亚哈,当套车下去,免得被雨阻挡。」
45 霎时间,天因风云黑暗,降下大雨。亚哈就坐车往耶斯列去了。
46 耶和华的手降在以利亚身上,他就束上腰,奔在亚哈前头,直到耶斯列的城门。

     以利亚与亚哈的对抗暂告一段落。下雨了。然而,一个仍未解决的问题,究竟以利亚与亚哈之间是一段怎样的关系?这正是这篇灵修思考的题目。

     以利亚的对抗只是因着社会环境的异数作出无可避免的响应,它是亚哈带来的恶果。「使以色列遭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现在谈的,不是非常时期,而是恒常的情况下,以利亚与亚哈的基本关系,一个「天会降雨」时候的关系。以利亚与亚哈有着甚么关系?是先知与君王之间的关系。先知的角色,从来都与王息息相关。首先,先知与君王都是出于耶和华。就此而言,两者没有分别。然而,他们却在功能与职事上互相不能僭越。先知不能取代耶和华拣选的王,他只是在其中按着上帝的心意膏立、认同、见证他。王也不能代替先知的职分(撒上十五22)。

     因此,经文的最后一句话极具意义:「耶和华的手降在以利亚身上,他就束上腰,奔在亚哈前头,直到耶斯列的城门。」这句话,正标志着先知与王、基督徒与掌权者的关系。在释经历史,这节经文一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意义:

1. 以利亚重新服侍掌权者

     当亚哈转向耶和华上帝,纵然可能他的转向是暂时的,纵然这转向是肤浅的,以利亚亦甘愿以待亚哈为王。以利亚说:「你上去告诉亚哈,当套车下去,免得被雨阻挡。」以利亚对亚哈说:「你现在可以上去吃喝,因为有多雨的响声了。」以利亚尊重王的身。因他是耶和华命定的掌权者,他的权柄是耶和华而来的。以利亚没有忘记,亚哈是耶和华上帝所命定的。以利亚随时都愿意恢复帝王与先知之间的关系,就像昔日拿单与大卫王的关系一样。「以利亚奔在亚哈前头」,是屈服权柄的表征。

想:因着上帝的缘故,你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吗?


(明天待续)

Monday, 23 February 2015

第 24天:见证

经文:列王纪上十八20-39

20亚哈就差遣人招聚以色列众人和先知都上迦密山。
21以利亚前来对众民说:「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若耶和华是神,就当顺从耶和华;若巴力是神,就当顺从巴力。」众民一言不答。
22以利亚对众民说:「作耶和华先知的只剩下我一个人;巴力的先知却有四百五十个人。
23当给我们两只牛犊,巴力的先知可以挑选一只,切成块子,放在柴上,不要点火;我也预备一只牛犊放在柴上,也不点火。
24你们求告你们神的名,我也求告耶和华的名。那降火显应的神,就是神。」众民回答说:「这话甚好。」
25以利亚对巴力的先知说:「你们既是人多,当先挑选一只牛犊,预备好了,就求告你们神的  名,却不要点火。」
26他们将所得的牛犊预备好了,从早晨到午间,求告巴力的名说:「巴力啊,求你应允我们!」却没有声音,没有应允的。他们在所筑的坛四围踊跳。
27到了正午,以利亚嬉笑他们,说:「大声求告吧!因为他是神,他或默想,或走到一边,或行路,或睡觉,你们当叫醒他。」
28他们大声求告,按着他们的规矩,用刀枪自割、自刺,直到身体流血。
29从午后直到献晚祭的时候,他们狂呼乱叫,却没有声音,没有应允的,也没有理会的。
30以利亚对众民说:「你们到我这里来。」众民就到他那里。他便重修已经毁坏耶和华的坛。
31以利亚照雅各布子孙支派的数目,取了十二块石头(耶和华的话曾临到雅各布说:「你的名要
   叫以色列」),
32用这些石头为耶和华的名筑一座坛,在坛的四围挖沟,可容谷种二细亚,
33又在坛上摆好了柴,把牛犊切成块子放在柴上,对众人说:「你们用四个桶盛满水,倒在燔祭和柴上」;
34又说:「倒第二次。」他们就倒第二次;又说:「倒第三次。」他们就倒第三次。
35水流在坛的四围,沟里也满了水。
36到了献晚祭的时候先知以利亚近前来「亚伯拉罕、艾萨克、以色列的神耶和华啊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也知道我是你的仆人又是奉你的命行这一切事。
37耶和华啊,求你应允我,应允我!使这民知道你-耶和华是神,又知道是你叫这民的心回转。」
38于是,耶和华降下火来,烧尽燔祭、木柴、石头、尘土,又烧干沟里的水。
39众民看见了,就俯伏在地,说:「耶和华是神!耶和华是神!」

   时候满足了。三年不下雨,三年的忍耐,三年与人同行,三年看似毫无作为的等待——当然这等待绝对不是毫无作为的。因为人类一切的行动,无论它是何等正义,它都只能在上帝的时间下才算是合法的。因此,无论以利亚的心是何等热切,然而,他仍需等待上帝。如今,时候到了。耶和华对他说:「你去,使亚哈得见你;我要降雨在地上!」。然后,我们发现,三年所等待的,是一个见证!「现在你当差遣人,招聚以色列众人和事奉巴力的那四百五十个先知,并耶洗别所供养事奉亚舍拉的那四百个先知,使他们都上迦密山去见我。」以利亚的目的,竟然只是一个公开见证的机会!他要让本来已经存在的,存在!他要让本来已经掌权,掌权!他要让本来已经不辩自明的,不辩自明!这正是这三年等待的原因。

1. 让上帝为上帝

   不过,若我们细想,证明上帝是上帝,其实是一件很可笑的事。见证一件本来不需要被证明的,其实是对那不言而的事的亵渎。以利亚对众民说:「若耶和华是上帝...…」,无论这话的下一句是甚么,它本身已经是一句本来是一个极之不可能的可能。这个「如果」竟然成为上帝的约束。因此,能够真正约束的,其实是上帝自己。上帝甘愿从以利亚的口中成为一个「如果」!   
   因此,耶稣基督作为世上之真光,祂必然照亮世界,也已经改变一切。「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见证是本身是不能隐藏的,它的出现本身就带来改变的。我们,教会,作为光明之子,正是在这状态下作见证。不是我们见证了甚么,不是我们的参与或安排,而是上帝自己。不是自己的明证。不是自己的智慧。甚至,不是投票!

2. 众民自己的选择

    整个见证的最重要部分,是众民的响应。真正的改变,真正的转向,真正的悔改,即或是来自上帝的,也必然是出于众民的心。圣灵与人的心同证(罗15),众民的决定是整个抗争的必经之路。在此,无论以利亚如何激进,如何愤慨,他都不能强迫甚么,他能够强人所难。「众民一言不答。」这是以利亚只能尊重的。他,只能再次透过生命的祷告,呼求上帝自己的能力,透过见证,来是众民自行决定!他只能让不言而的自我明证自己,他只能让亚哈王以及众以色列民亲眼目睹耶和华上帝的大能。然后,自己亲口说:「耶和华是上帝!耶和华是上帝!」


想:你有没有在社会上作你的见证?我的意思是,你本身是一个见证吗?




Sunday, 22 February 2015

第23天:手段与目的(下)

经文:列王纪上十八1-2;17-18

1过了许久,到第三年,耶和华的话临到以利亚说:「你去,使亚哈得见你;我要降雨在地上。」
2以利亚就去,要使亚哈得见他。

17亚哈见了以利亚,便说:「使以色列遭灾的就是你吗?」
18以利亚说:「使以色列遭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为你们离弃耶和华的诫命,去随从巴力。

(续前文)

   有人可能会问:「祷告不降雨岂不就一种手段么?」不是!

   经文清楚说明这一点:「亚哈见了以利亚,便说:『使以色列遭灾的就是你吗?』以利亚说:『使以色列遭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亚哈把问题归咎在以利亚的身上——祷告的是你,抗争的是你,操控一切的也是你。以利亚却反驳回应:「不!使以色列遭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以利亚不是狡辩,作为先知的以利亚正在说明事实的真相。

   从事情的描述来看,「不祷告,不降雨」的确是以利亚迫使与亚哈王会面的方法。然而,对上帝而言,不降雨不是手段,而是从恶回复到公义的自然必然过程。「不降雨」不是消灭恶的手段,更不是一种报复。正如奥古斯丁说:「恶是善的缺欠」。恶本来是非本体性的——恶,不存在。相反,只有上帝的公义永存。因此,恶,只是短暂在时空上彷徉着的虚无Das Nichtige。恶,终必被公义取代。

   在此要强调,俗语「恶人必有恶报」,听起来,彷佛是先存在着恶,才出现被动的义;彷佛公义是对恶的报复;彷佛公义的彰显是对恶被动的审判。不是!这样,公义只能被罪恶牵着鼻子走,公义只能处于被动状态。「上帝是公义的」,它说明了公义的本体性。上帝的公义才是主题。上帝的公义永存!因此,「恶人必有恶报」,不是消灭恶的手段,而是公义自身的本体性恢复。不是先有恶,才有公义。而是先有公义,面对短暂彷徉着的恶,公义自身再度彰显。

   因此,「不降雨」是公义的。它,不是手段,而是公义本身的彰显,是从恶恢复到公义的必然后果。「使以色列遭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

   上帝的公义永存!

想:面对社会上的不义,你因着上帝的公义作出回应吗?


Saturday, 21 February 2015

第 22天 :手段与目的(上)

经文:列王纪上十八1-2; 17-18

1过了许久,到第三年,耶和华的话临到以利亚说:「你去,使亚哈得见你;我要降雨在地上。」
2以利亚就去,要使亚哈得见他。

17亚哈见了以利亚,便说:「使以色列遭灾的就是你吗?」
18以利亚说:「使以色列遭灾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为你们离弃耶和华的诫命,去随从巴力。

   一个仍然未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要祷告天不下雨呢?」

   客观而言,「不祷告,不降雨」是以利亚迫使与亚哈王会面的方法。经文这样说:「耶和华的话临到以利亚说:『你去,使亚哈得见你;我要降雨在地上。』」(王上十八1)在此,经文故意强调「降雨」与「会面」之间的关系。没有会面,就没有雨水。因此,三年不降雨,其实迫使亚哈王与以利亚会面的准备。是的。三年的旱灾,这个极度困扰的祷告。然而,没有这三年旱灾,亚哈王只会一直藐视以利亚。亚哈王追捕他,却没有会面的意思。然而,因着这场旱灾,亚哈王无法不正视这位先知的话。言下之意,他不能不正视耶和华的话。

   耶和华的话仍然是整个故事的重点。不是一场血腥的战争。以利亚不是以另一个君王的姿态出现,他也没有膏立兴起另一位王取代亚哈之意。以利亚,却以先知的身出现,他整个行动离不开呼喊、见证、传扬耶和华的话。总的来说,他是上帝的见证。以利亚只能祷告,耐心地等待,并且在其中没有置身事外地与人一同承受这三年旱灾。这个「和平的困扰」,不是推翻亚哈的政权——这不是先知的任务,它,只能是上帝之道的彰显。

   因此,方法与手段,是基督徒非常在意的课题。历史上,战争留下的血,是基督徒不能够接受的。因为这些「牺牲」并非成就上帝国!所谓「为了实践更大的善不能避免的恶」,对基督徒来说是一种罪。基督徒不能忘记主祷文开首的三个祈求:「愿尔名圣、尔国临格、尔旨得成」。上帝的主宰胜过一切!这是任何基督徒的行动都不能妄夺的前提。因此,基督徒的伦理,只会介意事情的对错,做法是否合乎上帝的义,从来都不能为着所谓终极的美善。

   「人的忿怒不能成就神的义!」

想:你愿意纯存单纯的心追求、彰显、宣告真理吗?


(明天待续)

Friday, 20 February 2015

第21天:关怀贫穷人是基督徒关怀社会的本质(下)

经文:列王纪上十七8-16

8耶和华的话临到他说:
9「你起身往西顿的撒勒法去,住在那里;我已吩咐那里的一个寡妇供养你。」
10以利亚就起身往撒勒法去。到了城门,见有一个寡妇在那里捡柴,以利亚呼叫她说:「求你用器皿取点水来给我喝。」
11她去取水的时候,以利亚又呼叫她说:「也求你拿点饼来给我!」
12她说:「我指永生耶和华-你的起誓,我没有饼,坛内只有一把面,瓶里只有一点油;我现在找两根柴,回家要为我和我儿子做饼;我们吃了,死就死吧!」
13以利亚对她说:「不要惧怕!可以照你所说的去做吧!只要先为我做一个小饼拿来给我,然后为你和你的儿子做饼。
14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如此说:坛内的面必不减少,瓶里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华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
15妇人就照以利亚的话去行。她和她家中的人,并以利亚,吃了许多日子。
16坛内的面果不减少,瓶里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华藉以利亚所说的话。

(续前文)
   
    基督徒的社会关怀,只能从基本的民生开始。所谓亚哈与以利亚之间的对抗,其实是对寡妇具体的帮助。基督徒的社会关怀不是手段,不可能是为了实践更大的善不能避免的恶,也不是乌托邦理想国度的追寻,而是,也只能够是具体的帮助。爱的实践。因此,耶和华没有命令以利亚立即与亚哈王会面。或者说,以利亚的目标不是一种圆桌会议式的,不是一条建制上改革。纵然通通都是必要的,却不是基督徒首要的使命。

    基督徒的使命,只能建立于与人登山宝训式的关系中。「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当然,所谓登山宝训式的社会关怀,叫我们仍然不可忘记「爱仇敌」的实践——严格来说,基督徒没有严格上的敌人,只有需要帮助的人与上帝的权柄。总之,不是在地上建立理想的国度,而是爱邻舍。理想的国度只能在天国实现,基督徒没有妄想自己的关怀能够取代天国的降临,却没有忘记现实中邻舍的真实需要。为此,基督徒是贫穷的。因为它要走进贫穷人之中。没有真正与在贫穷的人在一起,没有经历贫乏,就没有下面改变一切的迦密山大战。

    正正与贫穷人在一起,我们在祷告中发现上帝仍然是供应的那一位。「坛内的面必不减少,瓶里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华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这句话正吻合「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一切都必加给你们」的道理。正如路德的登山宝训释经,「我们日用的饮食」不流于肚腹之需,更包括一切——健康、五谷丰收、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国家,贤明的国君等等。

     因此,在祷告中,在贫穷人的身旁,是基督徒关怀社会的本质。

思想:你愿意付出你自己,更多的爱这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吗?




Thursday, 19 February 2015

第20天:关怀贫穷人是基督徒关怀社会的本质(上)

经文:列王纪上十七8-16

8耶和华的话临到他说:
9「你起身往西顿的撒勒法去,住在那里;我已吩咐那里的一个寡妇供养你。」
10以利亚就起身往撒勒法去。到了城门,见有一个寡妇在那里捡柴,以利亚呼叫她说:「求你用器皿取点水来给我喝。」
11她去取水的时候,以利亚又呼叫她说:「也求你拿点饼来给我!」
12她说:「我指永生耶和华-你的起誓,我没有饼,坛内只有一把面,瓶里只有一点油;我现在找两根柴,回家要为我和我儿子做饼;我们吃了,死就死吧!」
13以利亚对她说:「不要惧怕!可以照你所说的去做吧!只要先为我做一个小饼拿来给我,然后为你和你的儿子做饼。
14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如此说:坛内的面必不减少,瓶里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华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
15妇人就照以利亚的话去行。她和她家中的人,并以利亚,吃了许多日子。
16坛内的面果不减少,瓶里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华藉以利亚所说的话。

   不降雨的神迹,以利亚与所有人一同承受着。

   在这患难中,耶和华上帝却呼召以利亚要与贫穷人在一起。耶和华的话临到他说:「你起身往西顿的撒勒法去,住在那里;我已吩咐那里的一个寡妇供养你。」以利亚开口恳求贫穷的寡妇:「求你用器皿取点水来给我喝。」「我指永生耶和华-─你的起誓,我没有饼,坛内只有一把面,瓶里只有一点油;我现在找两根柴,回家要为我和我儿子做饼;我们吃了,死就死吧!」寡妇在艰难中以生命关怀生命。与此同时,以利亚也同样以生命回报,叫她的儿子复活。「耶和华-─我的啊,我寄居在这寡妇的家里,祢就降祸与她,使她的儿子死了吗?」

   基督徒对贫穷人的关怀,不是自己富足了,才帮助贫穷的,而是真真实实的与贫穷人在一起。「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放下一切跟从我」,这是所有基督徒实践贫穷的呼召——与贫穷人走在一起!因此,以利亚被寡妇供养,不是以利亚需要寡妇,他本来就可以靠耶和华的供应和养活,乌鸦也可以养活他——正如圣弗朗西斯的生命一样,太阳是他的哥哥,小鸟是他的朋友。以利亚走进寡妇的生命,却是上帝的命令和呼召——以利亚来到寡妇和她儿子的生命,与贫穷人同行。

想:你呢?你的基督徒生命有没有具体实践关怀贫穷人的使命?

(明天待续)



Wednesday, 18 February 2015

第19天:祷告中的抗争(下)

经文:列王紀十七1
    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亚对亚哈说:「我指所事奉永生耶和华-以色列的起誓,这几年我若不祷告,必不降露,不下雨。」
(续前文)
    祷告是基督徒行动的开始,是上帝国度降临与地上权柄之间人类唯一能够真正参与的连接点。「我劝你第一要为万人恳求」(提前1──没有一个基督徒的行动能够离开祷告。它,是「第一的」,是「首要的」,也只能是「万民的」。以利亚,一个人面对整个黑暗的世代,面对黑暗中的「万民」,伊莱贾没法不从祷告开始!
    「我若不祷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然而,祷告可以成为一种试探。「我」不祷告,就不下雨。「我」成为祷告的主宰,「祷告」成为了自我理想的宗教力量!任何一个基督徒面对理想,他都要警醒:祷告不是理想的控制手段,不是表面的祷告,不是以上帝为借口的一己之欲。任何以上帝为借口的一己之欲,尽管它原先是多么的正义,它都变成另一种巴力敬拜!以利亚的祷告不是要控制,不是另一种权力的追求,不是,他在饥渴中寻求耶和华的大能!他必先要尝到真正的饥渴。因为,唯有这样,他才能知道只有耶和华才是拥有权柄的那一位!
    因此,任何行动,离开了祷告,就成为恶的另一面。同时,任何一个祷告,离开了亲身的行动,却只于远距离和谐温和的状态,它只沦落另一种巴力的信仰。真正的祷告,真正基督徒的行动,只能在这两个祷告之中努力警醒!
没有一个行动的开端不是祷告!
想:面对生命,你怎样以行动加上祷告呢?你只行动吗?你只祷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