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1 January 2017

二月一日:我们不能常在罪中

经文:罗马书六1-2

6:1这样,可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住在罪中,叫恩典增多吗?
6:2断乎不可!我们向罪死了的人,怎可以仍然活在罪中呢?【直译】

基督徒必须「惧怕罪、恨恶罪、远离罪、抵挡罪」。在罗马书第六章,保罗以我们已经与基督联合的事实提醒我们,我们不能再任意犯罪,再作罪的奴仆。在6-8章,保罗教导相信因信称义的真理的人,要提防三个歪理:

歪理一:因信称义后,仍可以任意犯罪,因为恩典足够有余!
歪理二:有特殊得胜经历后,我们就能完全脱离罪的试炼!
歪理三:信主后却仍有许多挣扎和捆绑,就怀疑自己是否得救!

6-8章,保罗指出,因信称义之路是充满挑战的,但我们必须常住在主耶稣里面!我们将会有各种内外交战、试探、叹息、痛苦、灰心和甚至跌倒的时候。但我们绝不能再让罪恶在我们的生命上作主作王。我们若坚持依靠圣灵的大能和相信神奇妙的保守,我们必能得胜且有余。

很多人有这歪理:「多放纵也不怕!将来再求赦免,就可以!」保罗用「住」(epimeno)(abide)和「活」(zao)(live)两个动词去表达教导我们:「真心信主的基督徒不应该『住在、活在、常在』罪中。」基督徒偶然因软弱,也有失跌和犯罪的时候,但我们在态度和原则上,绝不能纵然容自己长期在罪中。有些人甚至边放纵,边祷告,边求恩典!他们却因自己的放纵,产生许多悲剧,绊倒很多人。保罗警戒我们:不能住在罪中!不能常在罪中!「神的恩典和怜悯」是要救我们「摆脱和远离」罪恶的捆绑,而绝不是让我们「沉溺」在罪恶之中!

美国有名女歌手惠妮·休斯顿(Whitney Houston)母女都被私欲捆绑的悲剧是一个极伤痛的鉴戒。她年幼在教会诗班成长,后来成名,结交损友,常与丈夫一起吸毒。后来家庭破碎,声线破坏。她曾分享:「我边听诗歌,我边吸毒。」她曾说:「最大的魔鬼是我自己。我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或是自己最坏的敌人。」吸毒的捆绑带来悲剧,她最后死在浴缸中。最悲哀的是她的女儿也步她后尘,也常吸毒和放纵,最后在母亲死后三年,女儿也是因吸毒昏迷在浴缸中,后死亡。常在罪中不是恩典,是生命的诅咒!常常远离罪,才是恩典,才是丰盛!

思想:

你有「先放纵、将来再求赦免」的歪理吗?你有惧怕人知的幽暗面吗?
你「惧怕罪、恨恶罪、远离罪、抵挡罪」吗?背诵今天经文,并作祷告,说:「主啊!求祢救我脱离各种私欲的捆绑!让我惧怕罪、恨恶罪、远离罪!」



Thursday, 26 January 2017

第三十一日 读祷诗篇之三十一:诗篇第七十一篇

1耶和华啊,我投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2求你凭你的公义搭救我,救拔我;侧耳听我,拯救我!3求你作我常住的磐石;你已经命定要救我,因为你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4我的神啊,求你救我脱离恶人的手,脱离不义和残暴之人的手。5主-耶和华啊,你是我所盼望的;从我年幼,你是我所倚靠的。6我从出母胎被你扶持;使我出母腹的是你。我必常常赞美你!7许多人以我为怪,但你是我坚固的避难所。8你的赞美,你的荣耀终日必满了我的口。9我年老的时候,求你不要丢弃我!我力气衰弱的时候,求你不要离弃我!10我的仇敌议论我;那些窥探要害我命的彼此商议,11说:神已经离弃他;我们追赶他,捉拿他吧!因为没有人搭救。12神啊,求你不要远离我!我的神啊,求你速速帮助我!13愿那与我性命为敌的,羞愧被灭;愿那谋害我的,受辱蒙羞。14我却要常常盼望,并要越发赞美你。15我的口终日要述说你的公义和你的救恩,因我不计其数。16我要来说主-耶和华大能的事;我单要提说你的公义。17神啊,自我年幼时,你就教训我;直到如今,我传扬你奇妙的作为。18神啊,我到年老发白的时候,求你不要离弃我!等我将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将你的大能指示后世的人。19神啊,你的公义甚高;行过大事的神啊,谁能像你!20你是叫我们多经历重大急难的,必使我们复活,从地的深处救上来。21求你使我越发昌大,又转来安慰我。22我的神啊,我要鼓瑟称赞你,称赞你的诚实!以色列的圣者啊,我要弹琴歌颂你!23我歌颂你的时候,我的嘴唇和你所赎我的灵魂都必欢呼;24并且我的舌头必终日讲论你的公义,因为那些谋害我的人已经蒙羞受辱了。

诗篇七十一篇没有标题,加上内容和选用的字眼和诗篇七十篇有重叠(例如:两首诗都使用和羞辱有关的相同字眼[诗七十23;七十一1324 ]),令部分学者觉得七十一篇是七十篇的延续,应该一起阅读,但在这里我们保留正典的编排,把它们分开来读。

全篇以第一人称表述,内容可以分作三个段落:1-8节是诗人的申诉,求上帝救他脱离恶人之手(七十一4);9-13节第一次提到「年老」一事,诗人求上帝不要让他晚年受辱;14-24节表述对上帝救恩的盼望,诗人末后状况越发昌大,谋害他的敌人倒受羞辱。

老人有一辈子的经历在他背后,不论面对持续的患难还是新出现的难处,过去上帝恩待的经验可以成为支持老人今天面对困难的资源。第6节诗人说他「从出母胎就被耶和华扶持」,17节他说「自他年幼时耶和华就教训他」,都是这个现象。他以耶和华为他的「磐石」(七十一3a),「岩石、山寨」(七十一3c),「避难所」(七十一7b),虽然都是一些在巴勒斯坦地势场景底下的标准说法,但出自一个老人之口,份量却是不一样,因为这些称谓的背后累积了一辈子的经验和教训。

但老人也有老人的弱点,其中最沉重的是人到老迈之时,对被人离弃之恐惧也有增无减。诗人求耶和华「在他年老的时候不要丢弃他」(七十一9),「到他年老发白带时候不要离弃他」(七十一18),充分表现老人的无助。对一个气力衰败的人来说,没有上帝的帮助,根本无法面对敌人不断的冲击。 「上帝已经离弃他,我们追赶他,捉拿他罢,因为没有人搭救他」(七十一11),这些话来自敌人的口,即使对一个经历过上帝恩典一生的老人来说,仍然会带来一种说不出的惶恐和震栗。信靠那自幼扶持他的耶和华是他唯一的屏障。

与此同时,老年人对前面日子的憧憬,直接影响他每天生活的力量和勇气。对诗人来说,上帝不单自幼扶持他,也是「叫他多经历重大急难」的那位(七十一20)。这句话可以代表诗人对上帝的气愤和对生命的沮丧,但在这里,它只能代表诗人对上帝的完全信任和交托,因为他意识到他并非在生命的美善当中才看见上帝的足迹,原来上帝也临在生命的苦和生命的丑之中。

从始至终,诗人的生命都没有失控过,因为好与丑,喜与悲,聚与散,苦与乐,都在上帝的脸光和护理底下渡过。人生多有意外之事,但在上帝的字典里却找不到「意外」一词。所以面对人生的终极无助之事:死亡,诗人仍然维持他的盼望:「祢必使我们复活,从地的深处救上来」(七十一20),「我的嘴唇,和祢所赎我的灵魂,都必欢呼」(七十一23)。诗人大概没有新约信徒因着基督复活而对死亡有新的理解,但对他来说,就算是死亡,也不是「羞愧」而死(七十一1b),肯定不会死在「恶人之手」(七十一4a),不会「无人搭救」而死(七十一11c)。即使年老,上帝仍然会让他「昌大」,经历「安慰」(七十一21)。如果复活是一种平反,那么在对复活缺乏认知底下,这可算是诗人从耶和华那里得平反最切实的盼望的表述了。

老人当然在意他留下来的遗产。对诗人来说,上帝在他年老时候持续的保守,正正让他可以「将祂的能力指示下代,将祂的大能指示后世的人」(七十一18bc);「传扬上帝奇妙的作为」(七十一17b),不光是诗人的志业,也是他的遗赠。

我的祷告:

全能的天父,再过数载我就年届花甲。即使我的平生没有大卫那样跌宕坎坷,但我明白我行过所有的道路都在祢的脸光当中,在祢没有转动的影儿。恳求天父叫我老而不惧,老而不悲,老还能敬,老亦能爱。奉基督名求,阿们。





第三十日 读祷诗篇之三十:诗篇第五十七篇

大卫逃避扫罗,藏在洞里。那时,他作这金诗,交与伶长。调用休要毁坏。1神啊,求你怜悯我,怜悯我!因为我的心投靠你。我要投靠在你翅膀的荫下,等到灾害过去。
2我要求告至高的神,就是为我成全诸事的神。3那要吞我的人辱骂我的时候,神从天上必施恩救我,也必向我发出慈爱和诚实。4我的性命在狮子中间;我躺卧在性如烈火的世人当中。他们的牙齿是枪、箭;他们的舌头是快刀。5神啊,愿你崇高过于诸天!愿你的荣耀高过全地!6他们为我的脚设下网罗,压制我的心;他们在我面前挖了坑,自己反掉在其中。 (细拉)7神啊,我心坚定,我心坚定;我要唱诗,我要歌颂!8我的灵啊,你当醒起!琴瑟啊,你们当醒起!我自己要极早醒起!9主啊,我要在万民中称谢你,在列邦中歌颂你!10因为,你的慈爱高及诸天;你的诚实达到穹苍。11神啊,愿你崇高过于诸天!愿你的荣耀高过全地!


诗篇五十七篇一般被视为是一篇个人申诉诗,标题上也指出与大卫生平事件的关连。撒母耳记上记载两次大卫躲藏在洞穴里面(撒上二十二1;二十四3),就「休要毁坏(ʾal-tašḥēṯ)」,有指和大卫吩咐跟随者不能下手伤害扫罗有关(撒上二十四;二十六9),但两桩事件都和此调子名称有不协调之处:前者ʾal-tašḥēṯ一词并无出现,而后者并非发生于洞穴之内。此调子名称出现于诗篇五十七至五十九的标题上,可被视为是标志上帝的恩典,保守诗人不被毁灭。

类似五十六篇,结构上本篇可分成两大段(五十七1-56-11),各以同一句叠句作结:神啊,愿你崇高过于诸天!愿你的荣耀高过全地!第一段以祈求作开始,以对恶人的申诉作结;第二段以对恶人的申诉作开始,以对耶和华的颂赞作结,令全诗以祈求开始,以赞颂结束,形成一个亲近上帝的人面对周遭凶险时的一个典型的心路历程。

和邻近的诗篇一样,诗人在五十七篇所面对的仇敌以语言作为武器攻击他(五十七4;参五十四5;五十五3912;五十六2),再一次凸显语言作为攻击和诡诈、伤害和欺骗的邪恶和不义的功能。在圣经的传统中,无论旧约或新约,都重视说话的德行,对语言的使用都有不同的劝诫。下列是几处熟悉的例子:

「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诗三十四13;彼前三10

「我曾说,我要谨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头犯罪。」(诗三十九1a

「耶和华啊,求你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诗一四一3

「我的嘴决不说非义之言,我的舌也不说诡诈之语。」(伯二十七4

「谨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张嘴的,必致败亡。」(箴十三3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雅一26

「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雅三6a

「一切哭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弗四31

与人的恶言和诡诈相对的是耶和华的「慈爱(ęsę)」和「诚实(ʾęmę)」(五十七310)。 ęsę基本上是一种委身,一种不离不弃的忠诚。光把它翻译成「慈爱」并不准确,有人把ęsę描绘为“loving covenant obligation”,虽然比较累赘,却清楚指出ęsę的三个基本要素:富善意的行动、带承诺的关系和力坚持的忠诚,是耶和华对祂子民的基本态度,也是以色列对她上帝属性的基本理解(参出二十6;三十四6-7;民十四18;尼九17;诗八十六15;一零三8;珥二13;拿四2;弥七18等)。 ʾęmę也可翻译为「真实」或「可靠」。在旧约里头,ʾęmę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指言行上的一个真、诚、实的道德取向(申十三14;二十二20;王上十6;二十二16;箴十二19;亚八16),也是一件物件质素的保证(参耶二21)。

这个双重恩典让我们看见耶和华给予诗人的,并非单单​​是「身边有人撑」的支持;诗人要的,也不单纯是情绪上的安稳和平安。上帝的爱有道德性,诗人也知道耶和华施恩救他(五十七3b),大前提是他并非和那些陷害他的敌人同行一路。诗人被敌人所害不能是一个「黑吃黑」的结果。如果诗人不能和那些人分出来,也就经历不了耶和华的恩惠。诗人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称赞上帝的崇高,颂扬耶和华的荣耀,因为祂不单从敌人手上救了他,也救了他脱离邪恶,指引他走正直的路(参诗五十六13)。

我的祷告:

慈悲的上帝,求祢不要让我单纯把祢当作我的避难所,因为祢也是我的生命之光,不叫我遇见试探,也救我脱离邪恶。阿们。










第二十九日 读祷诗篇之二十九:诗篇第五十六篇

非利士人在迦特拿住大卫。那时,他作这金诗,交与伶长。调用远方无声鸽。1神啊,求你怜悯我,因为人要把我吞了,终日攻击欺压我。2我的仇敌终日要把我吞了,因逞骄傲攻击我的人甚多。3我惧怕的时候要倚靠你。4我倚靠神,我要赞美他的话;我倚靠神,必不惧怕。血气之辈能把我怎么样呢?5他们终日颠倒我的话;他们一切的心思都是要害我。6他们聚集,埋伏窥探我的脚踪,等候要害我的命。7他们岂能因罪孽逃脱吗?神啊,求你在怒中使众民堕落!8我几次流离,你都记数;求你把我眼泪装在你的皮袋里。这不都记在你册子上吗?9我呼求的日子,我的仇敌都要转身退后。神帮助我,这是我所知道的。10我倚靠神,我要赞美他的话;我倚靠耶和华,我要赞美他的话。11我倚靠神,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12神啊,我向你所许的愿在我身上;我要将感谢祭献给你。13因为你救我的命脱离死亡。你岂不是救护我的脚不跌倒、
使我在生命光中行在神面前吗?

诗篇五十六篇的标题把内容和大卫为逃避扫罗追捕在非利士地投靠迦特王的经历连在一起(撒上二十一10至二十二1;二十七1至二十八2),是属于个人的申诉诗。全诗可被视为有两个段落(1-4节和5-11节),各由同一个叠句作结(五十六4b-c11),而12-13节是申诉诗常见的结束元素:诗人表示信靠上帝和向上帝许愿感恩。

诗人所面对的恶劣情况记载在两个段落的起首部分(1-2节和5-6节),仇敌的威胁是终日不断(五十六1c2a5a),对诗人的心里造成极大的压力,令诗人惧怕(五十六34d11b)。但即使敌人的攻击、恫吓、诡诈和威胁是终日不断,惶恐终日却始终不是诗人的生活写照,因为他有上帝作为依靠。这不是说诗人说无动于衷,毫无惊惧,而是说惧怕并不主宰诗人的生命,对上帝的依靠才是诗人生活的写照。

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所感受的往往描绘的很真实和细腻,在这里也不例外。面对周遭敌人对他所采取的「7x24」的攻击,诗人的回应并不是愚拙无见识的阿Q精神,自我安慰,但也不是精英化的胜利主义,否定一切软弱的可能。对诗人来说,对环境的「惧怕」和对上帝的「依靠」并不是不能同时并存的内心状态。虽然两者并无互通,但对上帝的依靠几乎都在某一个程度的惧怕陪同底下去实践。顺境底下毫无挂虑,水平线上一块云彩都还未出现的依靠,是一种过渡性的境况,可能是一个巨大争战胜利后,下一场恶斗之前的状态。但长期的顺境意味着对上帝的依靠是一种未经历练的依靠:很好,但深度成疑;不错,但仍然要经得起挑战才持久。

在患难的日子,诗人对上帝的依靠是「即使惧怕,仍然依靠(trust despite fear)」。所谓「必不惧怕(五十六4d11b)」,不是「没有惧怕」,而是「不让惧怕宰制」。惧怕无法主宰诗人,是因为诗人有一个更大的力量做支撑,这个更大的力量节制着诗人对环境的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五十六4e11c)」是这种不惧怕的态度的典型表达,也是一种信念的宣告。诗人借此说明,他所拥有最宝贵的东西是敌人无法夺去的。

帮助诗人这个力量不是只有阳刚的一面,祂对诗人也是同时极其温柔。诗人知道他的痛苦被纪念,因而得到慰藉(五十六8)。

但这个力量还有另外一面,是诗人一直拥有的一面:上帝的话语。诗人对上帝的依靠,脱离不了他对上帝话语的喜爱和认识(五十六4b10b10d)。上帝的话语,也是他随时的帮助。可以说,诗人面对敌人的基本方案是遵从上帝的话而行,因为在走投无路时,自己方寸大乱,盲乱摸索的时候,上帝的话是他「脚前的灯,路上的光(诗一一九105;参此处,13bc)」,为他指出一条不会绊倒他的活路。

我的祷告:

慈爱的天父,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与祢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主基督耶稣里的。为此我不住感恩。阿们。





第二十八日 读祷诗篇之二十八:诗篇第五十五篇

大卫的训诲诗,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1神啊,求你留心听我的祷告,不要隐藏不听我的恳求!2求你侧耳听我,应允我。我哀叹不安,发声唉哼,3都因仇敌的声音,恶人的欺压;因为他们将罪孽加在我身上,发怒气逼迫我。4我心在我里面甚是疼痛;死的惊惶临到我身。5恐惧战兢归到我身;惊恐漫过了我。6我说: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我就飞去,得享安息。7我必远游,宿在旷野。 (细拉)8我必速速逃到避所,脱离狂风暴雨。9主啊,求你吞灭他们,变乱他们的舌头!因为我在城中见了强暴争竞的事。10他们在城墙上昼夜绕行;在城内也有罪孽和奸恶。11邪恶在其中;欺压和诡诈不离街市。12原来不是仇敌辱骂我,若是仇敌,还可忍耐;也不是恨我的人向我狂大,若是恨我的人就必躲避他。13不料是你;你原与我平等,是我的同伴,是我知己的朋友!14我们素常彼此谈论,以为甘甜;我们与群众在神的殿中同行。15愿死亡忽然临到他们!愿他们活活地下入阴间!因为他们的住处,他们的心中,都是邪恶。16至于我,我要求告神;耶和华必拯救我。17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声悲叹;他也必听我的声音。18他救赎我命脱离攻击我的人,使我得享平安,因为与我相争的人甚多。19那没有更变、不敬畏神的人,从太古常存的神必听见而苦待他。20他背了约,伸手攻击与他和好的人。21他的口如奶油光滑,他的心却怀着争战;他的话比油柔和,其实是拔出来的刀。22你要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他必抚养你;他永不叫义人动摇。23神啊,你必使恶人下入灭亡的坑;流人血、行诡诈的人必活不到半世,但我要倚靠你。

诗篇五十二至五十五篇都被标题为大卫的训诲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个人申诉诗。虽然标题没有提及历史场景,但由于内容涉及作者被盟友出卖(12-1520-21节)一般都以大卫被他的谋士亚希多弗出卖,投诚大卫的儿子押沙龙叛逆大卫为背景。

结构上1-3节为向神求告;4-8节陈述苦况;9-15节陈述恶人所为和诗人的祈愿;16-19节表述诗人的坚持和对上帝审判的坚信;20-21节复述恶人的面谱;22-23节为诗人的训诲和信之告白。

诗篇里的申诉诗几乎都是针对敌人的欺侮和迫害向上帝求援和提出申诉,诗人和敌人之间壁垒分明,对方谋害人的奸计和诡诈也许诗人察觉得太迟,但所造成的创伤和痛苦总不及被知己和密友出卖来得深和无法舒缓(五十五2-517),甚至令诗人在祈求上帝审判敌人外(五十五91923),自己还向对方发出咒诅(五十五15;参23b),明显诗人自身的道德世界也因着被所信任的人出卖而产生裂痕。

被人出卖的苦不单在于无法逃避被出卖带来的震荡(五十五6-8),更在于连事前防范的可能都没有(五十五12-14)。 14节充分表达了诗人的震骇和沮丧:「我们素常彼此谈论,以为甘甜;我们与群众在神的殿中同行」,而紧接而来的情绪反应也是排山倒海的:「愿死亡忽然临到他们!愿他们活活地下入阴间!」


但所有诗篇的共通点,本篇也不例外,就是无论情况多恶劣,环境多失控,内心多痛苦,精神多惶恐,诗人仍然不忘记上帝能帮助他,也从不放弃对上帝的信任和依靠。我们能把我们的重担卸给耶和华,他必支撑着我们(五十五22)。 C. Hassell Bullock说得好:「很多时候,诗篇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人类所面对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而是替我们处方了面对的办法。」耶和华是诗人的避难所,即使外面仍然山崩地裂,在耶和华里面诗人就能面对无法负担的生命的重。

23节表面上是诗人在被人出卖的情况下的报复言论,但其实有另一层重要意义:何谓「信」?在基督教的语言里,「信」往往是指「相信」,有「接受」和「同意」之义。举例说:「我信耶稣道成肉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相信/接受/同意『耶稣道成肉身』这个说法或所这个说法所指涉的内容为事实」。但在圣经里头,无论是新约还是旧约,「信」这个字往往包含着两方面的元素:一方面「信」代表对所信对象的信任,另一方面「信」也表达对所信对象的忠诚或忠信。这是两个截然不同,却相互关连的情感和意志的结合体。所以诗人说:「神阿,祢必。。。」(五十五23a),表达对上帝的信任,紧接着,他也说:「我要依靠祢」(五十五23c),表达的不单是对上帝的信任和依靠,在诗人所面对的场景里,明显也必须包括对上帝的忠诚。他信任上帝,相信上帝不会「出卖他」,意味着他也必须对上帝有忠信,不「出卖」上帝,坚持作上帝的子民和跟从者。所以出卖朋友的人「不敬畏上帝」(五十五19a),而他却是「义人」(五十五22a)中的一分子。

我的祷告:

慈悲的天父,求祢教导孩子坚持对祢忠诚,对人诚信。我主耶稣基督被身边人出卖而死,我不能出卖主。诗人因被出卖而在祢面前寻求公义,也不乏恶言,我主却宽容怜悯,饶恕罪人。我应该是较接近诗人反应的人,求天父施恩启迪,让我也能更像恩主。阿们。








第二十七日 读祷诗篇之二十七:诗篇第五十三篇

大卫的训诲诗,交与伶长。调用麻哈拉。1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他们都是邪恶,行了可憎恶的罪孽;没有一个人行善。2神从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没有?有寻求他的没有?3他们各人都退后,一同变为污秽;并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4作孽的没有知识吗?他们吞吃我的百姓如同吃饭一样,并不求告神。5他们在无可惧怕之处就大大害怕,因为神把那安营攻击你之人的骨头散开了。你使他们蒙羞,因为神弃绝了他们。6但愿以色列的救恩从锡安而出。神救回他被掳的子民那时,雅各要快乐,以色列要欢喜。

    结构上五十三篇第1节表述「愚顽人(nāḇāl)」的心态;2-4节带出上帝的看法;第5节述说此等人的结局;而最后一节表达以色列的盼望。

    诗篇五十三篇和诗篇十四篇十分相似,他们的分别主要在于:(1)十四篇以耶和华称呼上帝,而五十三篇以「神(ʾęlōhîm)」作称呼;(2)十四篇在第5节之后多出一节,提出上帝特别关注被欺负的困苦人;(3)两篇诗篇的第5节也有区别;十四5只提到恶人因上帝的临在惧怕,五十三5篇提供的细节较多,指出上帝的临格令攻击「你」的敌人「骨头散开」,意味着这些敌人「野死不葬」,承受古时人最大的恐惧和咒诅。

     鉴于第5节的内容,学者都以为本篇经后来编者修改来适应以色列所面对新的环境,用以教导以色列人,而第5节所指涉的背景为希西家王年间亚述王西拿基立围困耶路撒冷之役(王下十八、十九章),在耶和华的攻击下西拿基立大败而逃。但五十三5c说「上帝弃绝了他们」,「弃绝」一词用于亚述人并不合适。从标题和词语关连看,五十三篇的主要背景仍然是大卫的生平事件:扫罗安营攻击大卫(ḥōnâ;撒上二十六35;参本篇5b),扫罗被上帝所弃绝(māʾas;撒上十五2326;十六1;参本篇5c),扫罗的罪被指为顽梗(ʾāwęn;撒上十五23b,于撒上下中只出现于此处;参本篇4a,《和合本》译作「孽」),而且扫罗自认惧怕百姓(撒上十五24;本来无可惧怕却惧怕,参本篇5a),后来又见交鬼妇招魂,获告知耶和华已离开他时扫罗亦惧怕惊恐(撒上二十八20-21),最终扫罗战死沙场,身首异处,「骨头散开」。

    西拿基立也好,扫罗也好,他们的共通点,是在强势之中,攻击上帝的子民:前者攻击犹大,继而围困耶路撒冷;后者追杀上帝所拣选的大卫。他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不把上帝放在眼内,也因上帝的审判经历恐惧和毁灭。

    把1-3节独立来读,好像全世界都是愚顽人,没有一个行善(五十三1c),也没有一个明白(五十三2a),但把4-6节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发觉诗人的世界还是有两种人:世人(benê-ʾāḏām2a)和上帝的子民(ʿamî4bʿamô6b)。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他们的外显行为,因为这只是一个结果。他们的分别根源于上帝的拣选,令部分人成为上帝的子民。

    作为上帝的子民,从上帝领受了律法,被上帝的圣言所洁净,选民在行为上见证神的拣选,在生活里寻求神(五十三2b),求告神(五十三4b 。即使客观环境令他们惧怕,即使他们被仇敌所俘虏,但上帝的救恩仍然不会离开他们,他们仍然会经历回归的欢喜和快乐(五十三6c)。相反,心中没有上帝的人,即使在无可惧怕之处仍然大大的害怕(五十三6a),因为上帝与他们为敌。

我的祷告:

慈悲的天父,即使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祢的荣耀,但祢的慈爱仍然不离开祢的子民。祢不单在世上要救拔他们,而且在基督耶稣里救赎了他们,让他们认识祢,与祢相和,这种恩典,无法测度。惟愿我辈在基督耶稣里能确切的回应上帝祢的救恩,成为祢的道和基督诚实的见证人。阿们。






Wednesday, 25 January 2017

第二十六日 读祷诗篇之二十六:诗篇第五十二篇

以东人多益来告诉扫罗说:「大卫到了亚希米勒家。」那时,大卫作这训诲诗,交与伶长。1勇士啊,你为何以作恶自夸?神的慈爱是常存的。2你的舌头邪恶诡诈,好像剃头刀,快利伤人。3你爱恶胜似爱善,又爱说谎,不爱说公义。 (细拉)4诡诈的舌头啊,你爱说一切毁灭的话!5神也要毁灭你,直到永远;他要把你拿去,从你的帐棚中抽出,从活人之地将你拔出。 (细拉)6义人要看见而惧怕,并要笑他,7说:看哪,这就是那不以神为他力量的人,只倚仗他丰富的财物,在邪恶上坚立自己。8至于我,就像神殿中的青橄榄树;我永永远远倚靠神的慈爱。9我要称谢你,直到永远,因为你行了这事。我也要在你圣民面前仰望你的名;这名本为美好。

本诗的标题所指事件记载于撒上二十二章。多益不单向扫罗告发大卫藏身之处,也在没有其他人肯动手的情况下奉扫罗命把八十五个挪伯城的祭司屠杀;多益为以东人。

   五十二篇被定性为「训诲诗(maśkîl)」,不是哀歌。同样的标题见于其他13篇诗篇:第三十二、四十二、四十四、四十五、五十二至五十五、七十四、七十八、八十八、八十九、和一四二篇。本篇内容主要教导读者要倚赖耶和华的慈爱,不要恃财,更不要以恶言害人。

1-4节描述所批评的对象的恶(所谓「勇士」,译作「强人」更贴切);第5节指出上帝的审判;6-7节借「义人」口以负面语气说出本诗的教训;8-9节诗人以自己的口用正面语气道出人应作之事。全诗以上帝的慈怜(ęsęd;五十二1910)为框架,在最后一节,诗人和他的同道人甚至以「圣民(ḥasîdîm;直译为忠诚的人,亦见一四九篇15)」自称,显示他们既是耶和华的依靠者,也是忠于耶和华的仿效者,与第1节的「强人」对立。 《和合本》在第4节的翻译上不理想,因为34两节为平行句,所以第4节应译为:「你爱一切吞噬人的话,又爱诡诈的话/舌头。」

    第1节的「勇士」一词明显为嘲讽语。强人往往自以为足,强人经常面对的试探,是无神,是锄别人的弱,扶自己的强。在这种心态下,强人的语言只会用来服事自己,即使令他人受损,只要自己得益,便没有什么禁忌。事实上,强人在语言上的禁忌一般可说是寥寥可数。

在这篇诗篇的语境底下,人的言语不必是谎言、污言秽语、恐吓咒诅,才算是「恶」言。杀人的命令(标题)、出卖人的告密(标题)、诡诈的谋算(五十二2)、作恶后的自夸(五十二1)、言不及义的对话(五十二3),都是恶言,都为耶和华所憎恶。在「强人」这个观念底下,大卫结合了财富和语言这两件利器,暴露了一个事实: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财富,我们如何讲我们的说话,就是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最佳见证。所谓「如何」,并不是技术层面的施为,而是态度和实用层面的表现。主耶稣说我们的财富在哪里,心也在那里(太六21),他的弟弟雅各说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雅三2),一点也没错。

与「强人」相对的是「义人(ṣadîqîm;五十二6)」,是「以神为力量(māʿôz;该翻译为山寨,意谓保护、避难所;五十二7a)的人」,是「依靠神慈爱的人(五十二8b)」,是上帝的「圣民(五十二9)」。对诗人来说,耶和华自己、耶和华的本性,是祂的子民唯一的权力和保障,也应该是祂的子民追逐的目标。但这些都不是抽象的说法,因为他把自己与「强人」的言行对立。他并不是说:「如果我是他,我一定不会像他一样。」他乃是说:「无论如何光景,我都不走他的路。」我们必须知道,「穷人」无财,但心口还是可以和「强人」同路。所以属上帝的人要「惧怕」强人会面对的审判,也要「笑」强人所作的选择。 「怕」与「笑」是义人的良药。

我的祷告:

慈爱的天父,大卫的训诲并非视「强人」的优势为不可得的酸葡萄,而是教导人把「强人」的道路彻底摒弃,因为祢才是爱我们,向我们守约施慈爱的那一位。我为此衷心感恩。我要学习去怕,我要学习去笑因为祢是上帝。阿们。











Tuesday, 24 January 2017

第二十五日 读祷诗篇之二十五:诗篇第五十一篇(下)

大卫与拔示巴同室以后,先知拿单来见他;他作这诗,交与伶长。1神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2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3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4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5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6你所喜爱的是内里诚实;你在我隐密处,必使我得智慧。7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我就干净;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8求你使我得听欢喜快乐的声音,使你所压伤的骨头可以踊跃。9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涂抹我一切的罪孽。10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11不要丢弃我,使我离开你的面;不要从我收回你的圣灵。12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赐我乐意的灵扶持我,13我就把你的道指教有过犯的人,罪人必归顺你。14神啊,你是拯救我的神;求你救我脱离流人血的罪!我的舌头就高声歌唱你的公义。15主啊,求你使我嘴唇张开,我的口便传扬赞美你的话!16你本不喜爱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燔祭,你也不喜悦。17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18求你随你的美意善待锡安,建造耶路撒冷的城墙。19那时,你必喜爱公义的祭和燔祭并全牲的燔祭;那时,人必将公牛献在你坛上。

成文的陈述虽然不一定代表事实里的心路历程,但经过反思后写下来的体会和经历,有它本身的内部逻辑,可以启发我们自己的省思。

诗篇五十一篇让我们看见一个在上帝面前忏悔的表白。忏悔的可能始于大卫意识到他不是清白的;不论出自何因,大卫看见和认出自己罪人的身份(五十一3)。他意识到自己的过犯(pęšaʿ;五十一1b3a)、罪孽(ʿawôn;五十一2a5a)、罪(ḥaṭāʾâ;五十一3b4a5b)和恶(hārāʿâ;五十一4b),甚至上一代的罪孽(五十一5a)和尚未出生就已经存在的罪咎(五十一5b)。虽然后两者与眼前的忏悔没有直接关连,亦可说根本不是他的责任,但这样的联想指向一个大卫肯定的事实,就是罪恶的延续性和罪恶在人性中结构性的存在。我们即使不能单从第5节建立一个「原罪论」,但无可否认,只处理眼前个别的罪行,会令人自我蒙蔽,看不见自己连串行为之间(无论相隔多久)的关连,也看不见外在行为的内在因素。

一个罪人不能停留在罪咎的意识之上,罪咎必须要得到解决。大卫从开始就向慈悲的上帝求赦宥,除去他的罪孽。大卫用了三个动词描绘上帝的赦免:涂抹(meḥēh;五十一1b)、洗除(kībēs;五十一2a)和洁除(ṭahēr;五十一2b),同样三个动词以相反次序在第7和第9节重复出现,一方面表达大卫对上帝赦罪的权柄的肯定,而且知道祂能让他的罪咎彻底消失,使他那受罪孽重压的生命重新建立起来(五十一8b)。另一方面,除罪动词的重复出现代表大卫对他的罪孽获赦的深切期盼:他无法在罪孽的覆盖底下继续前行。

有了罪咎的意识,罪孽要得到赦免,就必须坦承自己的过犯;这是大卫在36节所做的事情,这也是他「忧伤痛悔的心(五十一17)」的具体表现。我们会问大卫有否,并如何向他的受害人寻求赦免,但如昨天所提到的,罪人的犯罪行为可能有受害者,可能没有,但他无法逃避面对全地的审判者,因为分别善恶的心和界定善恶的律例典章都是从祂而来。在世上犯罪的人向他的受害人承认过犯,提出补偿,寻求赦免,但在法官面前他要做的是承认过犯和面对审判。如果他没有罪,他不必在法官面前寻求赦免;如果他有罪,法官也不能向他提供赦免,罪人只能面对判下来的刑罚。但以色列人从开始就向耶和华寻求赦免,这里只有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以色列人相信人所犯的罪都是直接得罪耶和华(参五十一4a)。上帝不是受害者,而是被冒犯者,如此罪人必须向上帝承认他所行的一切过犯罪恶,才有赦罪的可能。

罪的赦免并非一句释放的说话,而是一个关系的修复;这是五十一篇让我们看见大卫忏悔的第三部分(五十一10-12)。大卫既然意识到罪恶的延续性和结构性的存在,「涂抹」、「洗除」和「洁除」的行动能处理个别的罪孽,但明显不能改变罪恶的权势(保罗肯定熟读大卫的诗篇)。唯一能粉碎罪恶根源的做法是心灵的重造(五十一10)和上帝力量的介入(五十一11)。大卫能有这样的看见,证明他也是超越他时代的人,而且深深明白上帝的行径和作为。只有在这个前题底下,人神关系才能完全复和。

忏悔的最后表现,也是一般备受忽略的:蒙恩罪人的见证。罪人获赦的经历,从罪咎的意识到与上帝关系的修复,都是可传之道,可证之见,目的是要让更多的罪人归向耶和华,也让上帝的美德获得传扬赞美(五十一12-15;参彼前二9b)。也因为这个缘故,忏悔不单是个人层面的动作,也有群体层面的意义。大卫身为以色列的君王,对他罪孽的公众影响并非全无意识。他的罪孽得赦,获赐新心,照样会在公众层面产生影响。上帝的怜悯,不单跨时,也会越空。

我的祷告:

大卫所想要的,在我主耶稣基督里已经得到实现。我感谢天父的公义怜悯,不以有罪的为无罪,让我能经历新生。愿祢的名得着赞美,阿们。






Monday, 23 January 2017

第二十四日---读祷诗篇之二十四:诗篇第五十一篇(上)

大卫与拔示巴同室以后,先知拿单来见他;他作这诗,交与伶长。1神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2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3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4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5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6你所喜爱的是内里诚实;你在我隐密处,必使我得智慧。7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我就干净;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8求你使我得听欢喜快乐的声音,使你所压伤的骨头可以踊跃。9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涂抹我一切的罪孽。10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11不要丢弃我,使我离开你的面;不要从我收回你的圣灵。12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赐我乐意的灵扶持我,13我就把你的道指教有过犯的人,罪人必归顺你。14神啊,你是拯救我的神;求你救我脱离流人血的罪!我的舌头就高声歌唱你的公义。15主啊,求你使我嘴唇张开,我的口便传扬赞美你的话!16你本不喜爱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燔祭,你也不喜悦。17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18求你随你的美意善待锡安,建造耶路撒冷的城墙。19那时,你必喜爱公义的祭和燔祭并全牲的燔祭;那时,人必将公牛献在你坛上。


之前提过,早期的教会列出7篇诗篇为忏悔诗(第六篇、三十二篇、三十八篇、五十一篇、一零二篇、一三零篇和一四三篇) ,在「圣灰日」(基督受难前第46日,传统天主教四旬封斋期的首日)诵读,其中第五十一篇是最广为人知和无可比拟的一个忏悔篇章。第五十一篇也是连续二十篇的「大卫诗集」的开始(六十六篇、六十七篇除外);在时序上五十一篇的背景事件并非是最早发生的,但在编排上的位置突显了编者对人-神关系的重视和理解,和对大卫生平的看法。

五十一篇在体裁分类上可算为一篇个人哀歌,但内容发展上却被个人忏悔的轨迹所主导,偏离于一般哀歌的结构。 1-9节为诗人认罪和求赦部分;10-17节大卫以一系列的祈求盼望重建和上帝的关系;18-19节把个人命运和群体命运连接在一起。
诗歌的标题指出是大卫犯下奸淫,面对先知拿单严斥之后所作的表白。与事件的历史叙事记载并排看,大卫的自责出现于拿单的斥责之后,是以两段文字都有一个共同点脉络,就是大卫奸淫,是直接得罪上帝(五十4;撒下十二910使用了一个更激烈的字眼:「蔑视」,而且拿单控告大卫蔑视耶和华的命令,也蔑视耶和华)。

这并不是说圣经不关注受害人,而是指出上帝子民的生活必然受到上帝的注视。对于大卫来说,生活在上帝的目光底下不光让人产生对罪的意识(故此亚当犯罪后向上帝躲藏),而且也为罪人提供日后脱离罪恶的可能(亦参亚当的个案)。如果上帝子民的生活有所谓一个信仰形态的话,就必然是这样:信徒的生活就是信徒在神面前的生活。对新约信徒来说,保罗对这种生活形态的说法是「在神面前、在基督里(κατέναντι θεοῦ ἐν Χριστῷ)」(见林后二17)。我们亦因此而能够在一切心魔、残障和刚硬的缠累下,即使感觉毫无盼望,仍然有盼望,因为只要愿意回转,归向我们所投靠过的上帝,噩梦就可以停止。

大卫的回转让我们看见一个忏悔者的步履足迹。罪人明显需要直接面对上帝,大卫以向上帝呼求开始,在呼求中诉诸上帝恩慈的本性:上帝的慈爱(ęsę)、怜恤(ḥēn)和丰盛的慈悲(rōḇ raḥam)。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认识,来自耶和华自己向​​以色列人的宣告(出三十四6),也来自过去以色列个人和集体在上帝面前的经验:即使面对祂子民对祂的忤逆,耶和华仍然不离不弃。故此出埃及记三十四章6节的宣告就成为日后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理解的基本陈述,高于任何其他陈述,是以色列人在困厄或懊悔中盼望的根源(见诗七十八38;八十六15;一零三8-9;一四五8;拿四2;尼九17;珥二3等)。这样的理解,也成为了大卫赖以向耶和华求赦的基础之一。

您在基督里所认识的上帝,又是怎样的一位上帝?这样的一位上帝,您能如何求告祂?

我的祷告:

天父,耶利米面对不可逆转的毁灭,仍然能说:「我们不致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致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天父,我投靠祢;离开祢,我别无倚靠。阿们。









Friday, 20 January 2017

第二十三日-----读祷诗篇之二十三:诗篇第五十篇

亚萨的诗。1大能者神-耶和华已经发言招呼天下,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2从全美的锡安中,神已经发光了。3我们的神要来,决不闭口。有烈火在他面前吞灭;
有暴风在他四围大刮。4他招呼上天下地,为要审判他的民,5说:招聚我的圣民到我这里来,就是那些用祭物与我立约的人。6诸天必表明他的公义,因为神是施行审判的。 (细拉)7我的民哪,你们当听我的话!以色列啊,我要劝戒你;我是神,是你的神!8我并不因你的祭物责备你;你的燔祭常在我面前。9我不从你家中取公牛,也不从你圈内取山羊;10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11山中的飞鸟,我都知道;野地的走兽也都属我。12我若是饥饿,我不用告诉你,因为世界和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13我岂吃公牛的肉呢?我岂喝山羊的血呢?14你们要以感谢为祭献与神,又要向至高者还你的愿,15并要在患难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荣耀我。16但神对恶人说:你怎敢传说我的律例,口中提到我的约呢?17其实你恨恶管教,将我的言语丢在背后。18你见了盗贼就乐意与他同伙,又与行奸淫的人一同有分。
19你口任说恶言;你舌编造诡诈。20你坐着毁谤你的兄弟,谗毁你亲母的儿子。21你行了这些事,我还闭口不言,你想我恰和你一样;其实我要责备你,将这些事摆在你眼前。22你们忘记神的,要思想这事,免得我把你们撕碎,无人搭救。23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着我的救恩。

诗篇四十二篇至四十九篇为「可拉后裔的诗篇」,而五十一篇至六十五篇为大卫的诗篇,本篇为两个诗集连接起来。可拉后裔的诗篇提出一个崇高的「锡安神学」,体现耶和华在锡安成为以色列的保障,而大卫就是把会幕和约柜带到锡安的人,他的生平际遇,也体现了一个与耶和华立约之人的生命写照。本篇诗篇的焦点正正就是耶和华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基础:耶和华的要求。

全篇诗篇以一个诉讼的形式进行,由耶和华向以色列,祂的立约之民,提出申诉。 1-4节中上帝传召天地为证人;5-6节上帝传召以色列;7-15节是耶和华就献祭之事对以色列的第一个指控;16-23节记耶和华就人的行为对以色列的第二个指控。我们会把焦点放在这两个指控之上。

所有宗教都有礼仪,而祭礼是以色列信仰行为的核心,涵盖了以色列全年的生活节奏(作息、节期、个人事由),也主导了以色列人理解如何接近耶和华。所谓「香火鼎盛」,献祭之事在耶路撒冷圣殿没有一天停顿,但惯常的宗教行为,由于缺乏反省,便有失去意义的危险,以色列的献祭是一个例子。

耶和华提出的第一个质询,就是以色列对祭礼的扭曲。在现实里头,祭祀是维持圣殿运作和祭司生活的必须元素,但耶和华告诉以色列祂根本不需要所献上的祭物(五十9-13),更不能容忍以色列以祭物作为与耶和华交换的工具。反之,耶和华要的是以色列的感谢和还愿(五十14),意思是,献祭是以色列回应耶和华为她所成就的事情的举动,动机是「感恩」而不是「收买」。以色列向耶和华所许的愿,必须认真偿还,因为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五十7)。

以色列有很长的批判传统,指出以色列人在祭祀行为和动机上的偏差,甚至指出祭祀的不须(撒上十五22;诗四十6;五十一16;传五1;何六6 ;参太九13;来十5),但诗篇五十篇所针对的问题,不单是礼仪上的,也是律法上的。

耶和华控告以色列的心口不一,虽然传诵和教导上帝的律法,却行为上却倒行逆施,不把诫命放在眼内(五十16-17)。上帝特别指出偷盗(五十18a)、奸淫(五十18b)、说谎(五十19-20)等行为,分别侵犯了十诫的第八戒(出二十15)、第七戒(出二十14)和第九戒(出二十16)。

耶和华对以色列要求的是什么?除了把祂当作以色列的神之外(五十7),上帝用了六个命令式语气的动词,指出祂的以色列的要求:聚(五十5)、听(五十7)、献(五十14)、还(五十14)、求(五十15)和思(五十22)。这六个动作基本上涵盖了以色列的所有敬拜行为,是上帝在祂与以色列的盟约关系里的基本要求。时至今日,这六个动词所代表的行动仍然是我们在基督里有新约的人敬拜上帝的基本行为。

我们今天再没有献祭(取而代之的是嘴唇和感恩的祭,参来十三15-16),但仍然有敬拜的礼仪,所以我们必须明白礼仪背后的意义,和上帝的要求。为守礼仪而守礼仪,礼仪无可避免地会变得堆砌和无用。礼仪之强在于为参与的人成为箭头,指向圣洁的永生神。但即使如使,最神圣庄严的礼仪也只不过是影儿和表征而已,因为最美的敬拜、最美的祭,就是我们主耶稣基督所摆上的,他也因此成为我们敬拜上帝的榜样。

我的祷告:

求上帝给我听命的耳朵、顺服的心和感恩的灵,在行善和捐输的事上讨袮喜悦。阿们。







第二十二日 读祷诗篇之二十二:诗篇第四十九篇

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1万民哪,你们都当听这话!世上一切的居民,2无论上流下流,富足贫穷,都当留心听!3我口要说智慧的言语;我心要想通达的道理。4我要侧耳听比喻,用琴解谜语。5在患难的日子,奸恶随我脚跟,四面环绕我,我何必惧怕?6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7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赎价给神,8-9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因为赎他生命的价值极贵,只可永远罢休。10他必见智慧人死,又见愚顽人和畜类人一同灭亡,将他们的财货留给别人。11他们心里思想:他们的家室必永存,住宅必留到万代;他们以自己的名称自己的地。12但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13他们行的这道本为自己的愚昧;但他们以后的人还佩服他们的话语。 (细拉)14他们如同羊群派定下阴间;死亡必作他们的牧者。到了早晨,正直人必管辖他们;他们的美容必被阴间所灭,以致无处可存。15只是神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因他必收纳我。 (细拉)16见人发财、家室增荣的时候,你不要惧怕;17因为,他死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带去;他的荣耀不能随他下去。18他活着的时候,虽然自夸为有福(你若利己,人必夸奖你);19他仍必归到他历代的祖宗那里,永不见光。20人在尊贵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类一样。


诗篇四十九篇的内容直截了当。不像昨天我们所读的诗篇四十七篇,阅读这篇诗篇的困难不在于它的结构难以分析,而是在于我们知道,而且明白,却不接受里面的前提。所谓不接受,是指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目标,我们选择的优次,并未有因为明白诗篇里所讲的而产生实质的改变。

这篇诗篇虽然被视为是一篇「智慧诗」(见1-4节的表述),因为内容近似箴言和传道书里对财富的评论和对富人的警告(参路加福音十二16 -21),但仍然可被视为是一篇「抱怨诗(complaint psalm)」,因为诗人并非以一个冷静中立的眼光来分析财富、财富的使用和伴随着财富而来的权力的使用,而是以一个受害人的立场来批判富人的愚顽(四十九5)和表述自己对上帝的信任(四十九15)。对上帝的信任并未为诗人带来物质生活的改善,或叫敌人遭报,但却给他一个不同的眼光,让他不惧怕对方(四十九516),也不惧怕死亡(四十九15)。


四十九篇的前提很简单:(1)人无不死(四十九7-912141719);(2)人死时必空手离开(四十九1017); 3)上帝亦为「死神」(四十九7-9);(4)只有上帝能赎人灵魂(四十九15);(5)不可恃财为恶(四十九5-6 ;(6)人应本此知识为人(四十九20)。


诗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的确发人深省,但同时亦暴露了他眼光的有限之处:(1)由于诗人把眼光放在死亡或身后,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反而和其他哀歌/抱怨诗不一样,未有处理上帝在现实里施行审判的可能;(2)上帝是诗人的救赎主(四十九15),但诗人却未说明上帝如何进行救赎,尤其是他已明言人生命的赎价极高,人根本无法凭自力赎回自己的性命(四十九7-9);(3)四十九篇内的富人为反面教材,读者引以为戒,逃避富人的错误(例如不自夸,18节),但却未有明言如何正面建立富人的德行;(4)与此相关的是,虽然诗人在最后呼吁人要醒悟(20节),但醒悟的内涵却不清楚,对于一个决意「活在当下」的「恶富人」来说,死亡作为「均平力量(equalizer)」的道德约束力并不明显。


当然,在耶稣到来之后,我们的眼光并不一样:(1)死亡不单是身体朽坏而已,死亡之后,人且要面对上帝的审判(来九27),所以死亡并不单是一个「均平力量」,更是清算人生帐目的开始;(2)上帝的救赎方法,原来也是以命换命,让祂的独生子作为人的赎罪祭;(3)所有人,包括富人,皆可「积财宝在天(太六19-21)」,改变自己的行为优次,让自己不光只在今生富庶。


我的祷告:


怜悯人的上帝,我的目光短浅,行为自私,懂得为今生积财,却未尝进一步认真考虑上帝救赎我的生命意义。求天父光照启蒙,加我力量,助我改变我的优次,认真面对今生,也认真面对来世。阿们。







第二十一日------读祷诗篇之二十一:诗篇第四十七篇

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1万民哪,你们都要拍掌!要用夸胜的声音向神呼喊!2因为耶和华至高者是可畏的;他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3他叫万民服在我们以下,又叫列邦服在我们脚下。4他为我们选择产业,就是他所爱之雅各的荣耀。 (细拉)5神上升,有喊声相送;耶和华上升,有角声相送。6你们要向神歌颂,歌颂!向我们王歌颂,歌颂!7因为神是全地的王;你们要用悟性歌颂。8神作王(在上)治理万国;神坐在他的圣宝座上。9列邦的君王聚集要作亚伯拉罕之神的民。因为世界的盾牌是属神的;他为至高!

诗篇四十七篇以人间帝王升座或登极的庆典呼召万民呐喊耶和华为全地之王,全诗可分作两个段落(1-5节和6-8节)和一个结语(第9节)。两段落都以向上帝欢呼的呼召作开始(四十七16);但更重要的是,两个段落和全诗结语,都以「高升(ʿālāh)」或其衍生前置词「在上(ʿal)」作为结束(四十七589b)。第279b三节是全诗的大前提,各以一个「因为(kî)」为引入字,指出上帝为全地的主宰,而第2节对上帝的称谓又使用了另一个「高升(ʿālāh)」的衍生词「至高者(ʿęlyôn)」,所以全诗就被上帝的崇高地位和权柄所充斥着,而「王」就是对这种崇高的身份的一个具体描述。

1-2节和6-8节结构上基本一样,其中第2和第7 节是诗歌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在第9b节亦作最后出现,但第9节是个变奏,内容融合为一体。诗人「指挥」全地人民向上帝拍掌、呼喊、歌颂,因为耶和华是全地的大君王。在中央的第5节为诗歌的过门,把至高上帝的「高度」以上升的运动来表达,使用「上升(ʿālāh)」一词,

但这篇诗篇的结构其实并非如上述这样工整。敏锐的读者会注意到无论在内容是或是在结构上,第3和第4节与其他内容明显格格不入,甚至结语里的上半节(9a),亦出现同样情况。换句话说,如果除去3-4节和9a,整篇诗篇将会更工整和归一。

全篇诗篇都强调耶和华是全地的主,万国之王,眼界和意境都是普世而全面的,独是3-4节和9b却把耶和华的权柄狭窄地透过与以色列的关系来表述,列国变成站在以色列的对立面上,令第16节的呼召变得唐突和牵强,对整篇诗篇的意图来说,大有扫兴的感觉。

但这也正是诗人眼光精辟之处。以色列人的上帝从来都是创天造地的上帝,是那至高者,是全地的主,但以色列之所以知道这一点,却是因为在历史里头这位全地的主独是拣选了以色列作为祂的立约对象,使之成为祂的产业。故以色列无法忽略上帝和她的独特关系,甚至不得不承认,这个独特的关系所带来以色列和列国之间敌对的张力。

在旧约诗人有限的眼界里,除了列邦被以色列征服之外(四十七3),他看不见耶和华作为以色列的王和耶和华作为全地和万国的王这两个境况如何能相互协调,但在诗篇的结语里,诗人却奇怪地把「列邦的君王」和「亚伯拉罕之神的民」并排而列(《和合本》把两者用「要作」二字间接在一起,殊为不当,在原文只是并列,并无任何连接词,应该照译),既不混淆两者,也不让上帝在两者之上的权柄有任何实质的区分,可说是为将来新约时期上帝在基督里要成就的大事作出先知式的预告,只不过这个先知的眼光当时还是看得不很清楚而已。

诗篇四十七篇后来成为教会升天节之主要诵读诗篇,理由不难理解。基督徒阅读以色列如何借帝王登基,高升上阶梯至他的宝座的场景宣认耶和华为全地的君,万国之王,而万国又能应诗人的呼召,向上帝歌颂拍掌,以凯旋的声音呐喊上帝为王。此种情景,明显未有在诗人的世代实现,却在基督的世代,在外邦信徒的身上,开始实现,而且持续实现,最终要完全实现。而基督死后复活,五十日后离开凡尘,远升诸天之上,坐在父上帝的右边,成为世上君王的元首,故此四十七篇即使并非直指基督,却表达了基督和父原为一;父如何,基督也如何。以色列有所不能的,在基督耶稣里都成全了。对我们外邦基督徒来说,这篇诗篇便又有另一番意义。

我的祷告:

天父上帝,我感谢袮没有把我们外邦人排除在救恩的门外,没有光是以审判的王权统治我们,而不用袮恩典的大能改变我们。在基督耶稣里我们都服在袮的权柄底下,也盼望更多人能如此在袮的王权底下向袮欢呼呐喊。这王的荣耀,单单属于袮。愿袮的旨意成就在地,如同在天。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