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0 January 2017

第二十二日 读祷诗篇之二十二:诗篇第四十九篇

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1万民哪,你们都当听这话!世上一切的居民,2无论上流下流,富足贫穷,都当留心听!3我口要说智慧的言语;我心要想通达的道理。4我要侧耳听比喻,用琴解谜语。5在患难的日子,奸恶随我脚跟,四面环绕我,我何必惧怕?6那些倚仗财货自夸钱财多的人,7一个也无法赎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将赎价给神,8-9叫他长远活着,不见朽坏;因为赎他生命的价值极贵,只可永远罢休。10他必见智慧人死,又见愚顽人和畜类人一同灭亡,将他们的财货留给别人。11他们心里思想:他们的家室必永存,住宅必留到万代;他们以自己的名称自己的地。12但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13他们行的这道本为自己的愚昧;但他们以后的人还佩服他们的话语。 (细拉)14他们如同羊群派定下阴间;死亡必作他们的牧者。到了早晨,正直人必管辖他们;他们的美容必被阴间所灭,以致无处可存。15只是神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因他必收纳我。 (细拉)16见人发财、家室增荣的时候,你不要惧怕;17因为,他死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带去;他的荣耀不能随他下去。18他活着的时候,虽然自夸为有福(你若利己,人必夸奖你);19他仍必归到他历代的祖宗那里,永不见光。20人在尊贵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类一样。


诗篇四十九篇的内容直截了当。不像昨天我们所读的诗篇四十七篇,阅读这篇诗篇的困难不在于它的结构难以分析,而是在于我们知道,而且明白,却不接受里面的前提。所谓不接受,是指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目标,我们选择的优次,并未有因为明白诗篇里所讲的而产生实质的改变。

这篇诗篇虽然被视为是一篇「智慧诗」(见1-4节的表述),因为内容近似箴言和传道书里对财富的评论和对富人的警告(参路加福音十二16 -21),但仍然可被视为是一篇「抱怨诗(complaint psalm)」,因为诗人并非以一个冷静中立的眼光来分析财富、财富的使用和伴随着财富而来的权力的使用,而是以一个受害人的立场来批判富人的愚顽(四十九5)和表述自己对上帝的信任(四十九15)。对上帝的信任并未为诗人带来物质生活的改善,或叫敌人遭报,但却给他一个不同的眼光,让他不惧怕对方(四十九516),也不惧怕死亡(四十九15)。


四十九篇的前提很简单:(1)人无不死(四十九7-912141719);(2)人死时必空手离开(四十九1017); 3)上帝亦为「死神」(四十九7-9);(4)只有上帝能赎人灵魂(四十九15);(5)不可恃财为恶(四十九5-6 ;(6)人应本此知识为人(四十九20)。


诗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的确发人深省,但同时亦暴露了他眼光的有限之处:(1)由于诗人把眼光放在死亡或身后,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反而和其他哀歌/抱怨诗不一样,未有处理上帝在现实里施行审判的可能;(2)上帝是诗人的救赎主(四十九15),但诗人却未说明上帝如何进行救赎,尤其是他已明言人生命的赎价极高,人根本无法凭自力赎回自己的性命(四十九7-9);(3)四十九篇内的富人为反面教材,读者引以为戒,逃避富人的错误(例如不自夸,18节),但却未有明言如何正面建立富人的德行;(4)与此相关的是,虽然诗人在最后呼吁人要醒悟(20节),但醒悟的内涵却不清楚,对于一个决意「活在当下」的「恶富人」来说,死亡作为「均平力量(equalizer)」的道德约束力并不明显。


当然,在耶稣到来之后,我们的眼光并不一样:(1)死亡不单是身体朽坏而已,死亡之后,人且要面对上帝的审判(来九27),所以死亡并不单是一个「均平力量」,更是清算人生帐目的开始;(2)上帝的救赎方法,原来也是以命换命,让祂的独生子作为人的赎罪祭;(3)所有人,包括富人,皆可「积财宝在天(太六19-21)」,改变自己的行为优次,让自己不光只在今生富庶。


我的祷告:


怜悯人的上帝,我的目光短浅,行为自私,懂得为今生积财,却未尝进一步认真考虑上帝救赎我的生命意义。求天父光照启蒙,加我力量,助我改变我的优次,认真面对今生,也认真面对来世。阿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