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3 January 2017

第十四日------读祷诗篇之十四:诗篇第十九篇(选读)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1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7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8耶和华的训词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华的命令清洁,能明亮人的眼目。9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11况且你的仆人因此受警戒,守着这些便有大赏。12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13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14耶和华-我的磐石,我的救赎主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昨天我们说诗篇十五篇至二十四篇有一个交叉平行的结构:

十五篇(进殿诗)            十六篇(信心之歌)            
十七篇(求助诗)            十八篇(帝王诗)
十九篇(创造/律法诗)二十及二十一篇(帝王诗)  
二十二篇(求助诗)       二十三篇(信心之歌)
二十四篇(进殿篇)


但交叉平行并不代表中心的两边只是重复,没有进展。阅读交叉平行结构时,适宜把成对的部分看成是重复、变奏、对比、深化和加剧。要注意的是,一般交叉平行的结构当中首尾和中心最突出,是整个结构的承托支架。如此读法,我们可以看见十五、十九和二十四篇的内容比较「神学性」,一步步的深化表达耶和华的救恩意图,就是耶和华对选民的帮助是基于祂和选民的约(律法),人要手洁心清(守律法)才能得见耶和华,而耶和华从锡安帮助信靠他的敬虔人,祂的子民在圣殿里,无害能及,因为耶和华是全地的主,祂的临格,是耶和华与祂所创造的万物关系的高峰,象征着祂对万物的管治。我们可以预期所有牵涉到锡安的诗篇都有这种思想的倾向和指向终极的动作。


    十九篇前后的诗篇的内容注重的不是神学,而是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信仰挣扎,对象是耶和华所要帮助的人:以色列的王和他的子民。我们读这个小诗集,就必须要注意诗人如何把上帝子民的经验安放在承托这些经验的神学支架之上。换句话说,上帝的救恩是祂的管治和王权的一部分。所以第一,敬虔人和耶和华的关系并不单单是求救者与救拔者的个人关系;第二,这关系甚至不单是被拣选者(选民)和拣选者的集体关系;第三,不可或缺的乃是这些关系里的道德规范:耶和华的律法和人的行为;第四,圣民与耶和华同住是上帝选民安稳的保证,而耶和华临格与人同在也体现了耶和华的管治,是创造的高峰和目的。


十九篇的作用,就是把耶和华的创造(1-6节)、旨意(7-11节)和救赎(12-14节)三大范畴接连起来。耶和华在创造中彰显自己(「荣耀」、「手段」、「言语」、「知识」,1-2节),也临格在历史里,彰显对人的要求(「律法」、「法度」 、「训词」、「命令」、「道理」、「典章」,7-9节)。问题是人面对这些现实,应该如何回应?



诗人在第12-13节的回应是:

1)有些过失连他自己都察觉不到(假设诗人是一个「每日三省吾身」的人);
2)而且即使都察觉了,他仍然有犯过的可能(「隐藏」不光是指思想空间里的事,也是指时间上的事);
3)「罪」并不是对某些行为的形容词,「罪」也是一个能辖制他的权势,在他的「任意妄为」当中,看得最清楚。


对诗人来说,对律法的认识和爱慕,受律法的警戒(11节),只能成就部分上帝的旨意。要「完全」,要克服罪的权势,只有上帝自己的介入(上帝的「拦阻」,13节)。为着这个原因,他投靠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是他的磐石,他唯一的盼望就是耶和华对他的救赎,对他的悦纳(14节)。


站在这个小诗集的中间,诗篇十九篇并没有提及锡安和耶和华的圣所。进殿的情景离这篇诗篇甚远,但却为进殿的人铺路,提醒进殿的人来投靠耶和华,不要单纯因为(别人加诸)自己的苦况,也要省察自己在上帝面前可悦纳否?耶和华救赎主不单救人于仇敌的掌握之中,也救人于罪恶的捆绑之中。这不是基督的福音吗?只是当时他们还未看见基督。


我的祷告:


天父上帝,基督来成全了律法,让我看见一个全然无罪的义人,看见他对祢律法的态度、看见他内心的倾向、也看见他不让罪在他身上掌权的意志和能力,看见祢对他的悦纳。所以基督,你的受膏者,也是我的主。保罗效法基督,要得着基督,求让我也有这个心志,而且矢志不渝。阿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