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4 September 2018

9月30日 故事中的主角

經文:以斯帖記九章29-十章3

      故事的結尾提到末底改和以斯帖寫信給猶太人要堅守普珥節(29-32),再次強調設立普珥節的重要性,讓猶太人謹記他們蒙拯救的過程,以免忘記了神的恩典。然後,作者隨即轉到回復日常的生活,那就是徵收稅項。「亞哈隨魯王向國中和海島的人徵稅」(1)。波斯帝國剛經歷幾乎滅絕一族的折騰,可說是民不聊生、百廢待興之際,再加上亞哈隨魯王並沒有收到哈曼所承諾的賄款,要將國家納回正軌,徵稅是必然少不了的事。

      徵稅的範圍遼闊,無遠弗屆,包括了國中的旱地和各海島的人民,這間接指出當時波斯帝國的版圖遼闊和國勢強大,更反映了亞哈隨魯王的聲威和富強。他任意任命末底改取代哈曼的位置,成為一位位高權重、權傾朝野的人物。亞哈隨魯王是富強帝國的君主,可是他在以斯帖記的故事中只擔任配角的角色而已。

      末底改高升為宰相,像約瑟成為埃及的宰相一樣,他才是故事中的主角;波斯的百姓因末底改的施政而蒙福,猶太人和他們的後裔更蒙福,可在外邦被擄之地平安度日、休養生息。末底改「在猶太人中為大,得許多弟兄的喜悅」(3b);他在猶太人中備受尊崇,以致後來的猶太人稱呼普珥日為「末底改日」(馬加比二書十五36)。末底改在以斯帖記裏確實擔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整卷書內出現的次數頻繁,從量化的角度看,末底改的名字在希伯來文版本的聖經裏出現了52次,僅次於出現55次的以斯帖。故事的結尾更特意記述他為猶太人及猶太人的後裔所作的貢獻。

      然而,若沒有以斯帖成為亞哈隨魯王的王后、沒有她冒險 覲見王、沒有她設計迫使哈曼與亞哈隨魯對質、沒有她向王透露末底改是她的近親,末底改就不會戴上王的蓋印指環,沒有她為同胞求情,猶太人就會被滅絕。以斯帖在本書最後出現時被稱為「亞比孩的女兒以斯帖王后」(29a;參二15),她是猶太人,也是波斯國的王后,她與末底改一同寫信「規定守普珥日的條例」(32a),她在故事中成了末底改的夥伴。作者在最後一章(第十章)沒有提到以斯帖,因為她擔任的是化解衝突的角色,既然民族滅絕危機已解決,焦點就放回造成危機的人物,即末底改身上。他/她倆是故事中的主角。

      然而,以斯帖記的信息是要讀者明白神的子民在外邦之地、在專制極權的統治,及在惡劣的環境下,耶和華神仍然工作,祂仍然與祂的百姓同在,眷顧及保守他們。耶和華神貫穿了整個故事的場景,祂是整個事件背後的推動者、是整個故事背後隱藏的主角,祂才是故事的真正主角!

思想:

末底改和以斯帖在民族的救贖歷史裏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神藉著他/她們成就了神對子民的救贖。他/她倆的角色重要(important),但卻非不可取代(indispensable);他/她倆不負所託,忠心扮好他/她們的角色。你是否知道自己在神的國裏、在祂救贖計劃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呢?你又是否忠心去完成主所託付給你的工作呢?

9月29日 設立歡慶普珥節

經文:以斯帖記九章20-28

猶太人慶祝普珥節的傳統清楚記載在這一段經文中;作者記載這段歷史時,與當時發生的事已相隔了多年。亞哈隨魯王已經在宮中遭人暗殺,以斯帖和末底改亦已經相繼離世。普珥日已成為猶太人每年慶祝的日子。因此,作者是讓當日的讀者返回他們的年代。他透過這段記載簡單複述慶祝普珥日的日子、節日名稱的由來、慶祝的原因,和應該如何慶祝等等。

猶太人在亞達月(大概是三月份)的十四、十五日兩天慶祝普珥節,這是因為昔日他們用額外一天的時間作自衛殺敵。在本書寫成之時,某些地方連續兩天慶祝普珥節,但有些地方只慶祝一天。

作者一方面解釋了普珥日的起源,同時也解釋「普珥」這名稱的來源。「普珥」是從掣籤(pur) (26)一字而來;波斯時期的中東習俗一直沿用木頭或石頭作占卜擇日,甚至用作招靈的用途。哈曼就是用掣籤占卜定出滅絕整個猶太民族的日期(參二19-15)。以色列人亦用掣籤來確定上帝的旨意。然而,他們確信定事的是耶和華自己(參箴十六33),一切事情的發展都掌控在耶和華手中。因此,普珥日這名稱表示神子民的命運不是由哈曼在他的神祇面前掣籤來決定,而是由耶和華來決定祂子民的命運。哈曼的計謀被攻破、猶太人的命運逆轉、得到拯救,完全是因耶和華的保守與看顧。

普珥日並不屬於摩西律法所規定的那五個節期,而是神的子民在外邦被擄之地蒙神保守、脫離滅族的危險而慶祝的節日。這跟耶穌時代每年都慶祝修殿節相似(參約十22),都是子民自發的、以回應神用大能保守他們脫離被滅絕的險境。這個由下而上的自發慶祝有兩方面值得留意:

第一,禁食禱告,嚴肅哀悼(31c)。這可能是末底改指示他們如此行。現今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通常都用十三日作為禁食的日子,十四、十五日正式守節。這樣做是因為猶太人得知哈曼最初命令時的行為(1-316),而以斯帖也要求猶太子民為她請求王前禁食祈禱。因此,有些猶太人在亞達月十三日禁食。我們謹記之前經歷過的痛苦與驚駭,才更深體會到拯救帶來的極度歡欣。

第二,彼此送禮,賙濟窮人(22b)。「禮物」(manah)這字與詩篇十六篇5節的「杯中的『分』」是同一個字,詩人認為產業是耶和華給他的分。猶太人深明一切好處都是從神那裏得來的,應該與人分享一切的好處。感恩和施予如同夥伴,領受了恩典的人,必然對別人慷慨分享。因此,他們用彼此送禮,賙濟窮人來慶祝這「得享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22a)。美國人每年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慶祝感恩節(Thanksgiving),是感謝神保守他們平安抵達美洲大陸,展開自由的新生活,同時他們也與別人分享物質表達感恩的心。感恩與分享就像銀幣的兩面,不會分離。


思想: 

猶太人的普珥節慶祝民族得蒙拯救,最大最終的拯救當然是耶穌基督的救恩,把我們從罪中救拔出來,並賜我們新生,成為神的兒女。每逢想念這麼大的救恩,你會怎樣回應上帝呢?


9月28日 合宜適切的請求

經文:以斯帖記九章11-19

這段敘事指出猶太人用兩日時間慶祝命運逆轉、脫離厄運,全因為王后以斯帖再次向亞哈隨魯王請求延長猶太人自衛的日子(13)。因此,猶太人用兩天時間來慶祝,住在鄉村的猶太人於亞畢月第十四日慶祝,而住在城市的猶太人則於第十五日慶祝。嚴格來說,他們並非慶祝仇敵的死亡,而是慶祝自己避過了仇敵的攻擊,脫離厄運,得享平安。
    
那日,王得悉書珊城被殺的人數有五百人(12b節,參6),而哈曼的十個兒子也全被殺戮(12c節,參7-10),王好像沒有受到攪擾,不在乎那些人的死活,反而向以斯帖詢問事情的進展情況,隨後,王更再次問以斯帖有任何請求。這次王的承諾跟先前的略有不同,他再沒有提到將一半的江山給予以斯帖(參五36;七2),也沒有伸出王的杖那麼嚴肅,看來這次的氣氛較為緩和。

以斯帖既收到王的另一張「空白支票」,可以任意支取,也就絲毫不客氣地乘勝追擊。她的要求乾淨俐落,要求將猶太人的自衛延長多一天(13b),這可能是因為在書珊城中仍有一些極具威脅的反猶太人勢力,及仍有一群忠於哈曼諭令的人,所以猶太人需要多一天的爭戰時間。以斯帖的另一個請求是將哈曼十個已死的兒子(7-10)的屍首掛在木架上(13d)。屍首被掛起來對敵人有警誡和阻嚇的作用,再加上這是王所允許支持猶太人的自衛行動,這麼強而有力的訊息,必然產生震懾的效果,滅絕敵人肆虐的意欲,亦必然會減少死傷人數。

從傷亡人數看,作者沒有直接顯示猶太人的傷亡,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作者省略沒提到猶太人的傷亡數目,乃要凸顯猶太人在自保的同時,亦得到神額外的保守。反之,仇敵的傷亡數目卻不少,除了第一日的五百人(612)和哈曼的十個兒子(7-10),第二日更增加了三百人(15b)和七萬五千(17)。由於死傷人數頗大,有學者認為這是誇張的描述手法,七十士譯本只提到有一萬五千人被殺。可是,從波斯帝國遼闊的版圖,如此眾多的數目並非絕無可能的事。若按哈曼的諭旨實行,將猶太人完全滅絕,男女老幼一個不留,數目可能將以百萬計。因此,相對來說,被殺敵人的數目可算是小的了。

簡言之,作者記載這段復仇的事蹟,其焦點在於得救和勝利,而非屠殺和搶掠。猶太人並非追求暴力,而是暴力找到他們;他們若不小心應對,自己就要滅亡。猶太人經過兩日的自衛爭戰,最後得享安寧和安息(17b18b)

思想:

以斯帖向王的請求,目的是保護猶太人的性命,而非屠殺生命,是自衛而非追求暴力。當你有機會亦有能力面對傷害過你的人時,你會如何向上帝祈求呢?


9月27日 情況得以扭轉

經文:以斯帖記九章1-10

第九章記錄了解決猶太人免被殺戮滅族的過程,這是第八章所發生的事件之後,又過了八個多月。哈曼已經被處決,末底改亦取代了他的位置;哈曼的喻令和末底改的諭旨都是在同一天執行(參三713,八1-2),而末底改頒布的一道諭旨(11-12)只能抵銷卻無法廢除哈曼頒下的法令(12-13),因而發生了這一章所記載的抵抗殺戮事件。這段敘事(1-10)包含了一般性和詳細的敘述;1-5節記載了猶太人的勝利,而6-10節則詳細敘述猶太人在書珊城擊殺敵人的數目,以及哈曼兒子的死亡。

末底改在短短九個月當宰相期間,其聲望與權力遠播波斯帝國境內,並且如日中天。因此,波斯國內「各省的領袖、總督、省長,和辦理王事務的人,因懼怕末底改,就都幫助猶太人」(3)。那些王室內掌握實際大權「辦理王事務的人」都幫助猶太人,在他們下手殺戮敵人時,他們都不會插手干預。那時,各民族都懼怕猶太人(2c),朝中貴冑也懼怕末底改(3b),因為末底改已取代了哈曼的地位,權力已轉移到他身上。但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猶太人轉危為安、轉弱為強是因為他們所信奉的全能上帝在背後的作為。因此,猶太人銳不可當,節節勝利。

這段血腥敘事記錄,使許多人深惡痛絕,認為太多的異教惡念及太濃厚的猶太民族色彩,難以接受。然而,我們需要注意下列三點:

第一,這是一種自衛性的戰爭。猶太人並沒有主動挑起戰爭,他們只為了挽救自己的性命和保護家人財產而反抗。他們是制服了恨他們的人(1c)、擊殺那些要害他們的人(2b),及用刀擊殺所有的仇敵(5a)。第五節提到猶太人可「隨意待那些恨他們的人」(5b)這句話,並不是說他們可以任意妄為,而是隨願而已,在道德上是中性的。

第二,這是一場有限度的殺戮。猶太人所殺戮的對象是他們的仇敵,及那些恨他們的人,所有傷亡的都是敵方的戰士,並沒有包括那些無辜的孩童,及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或許有些猶太人會對敵人相當殘暴,這是可能的,因為聖經從來沒有描述他們比別人好。若有的話,最多都只是一小撮的壞分子而已。

第三,這是一場有節制的爭戰。敘事者特意三次提到猶太人沒有下手奪取財物(101516)。在當時勝者得掠奪財物的文化裡,他們都沒有趁火打劫,這種反常的情況必定令波斯國的人民刮目相看,消息亦自會不脛而走,讓人知道猶太人並非為侵略別人而戰,也沒有企圖要搶奪敵人的財產。

簡言之,猶太人不但轄制了仇敵,同時也克制了自己。

思想:

當你遇到危險而轉危為安時,是否想到是耶和華幫助了你呢?當你面對別人攻擊,而你又有能力自衛保護自己時,你會求主幫助你盡量克制自己,不會任意妄為嗎?

9月26日 歡喜快樂享尊貴

經文:以斯帖記八章15-17

王的諭令遍達波斯全國後,整個情景就逆轉過來,歡呼快樂取代憂愁悲哀。這歡呼喜樂的氣氛瀰漫全國,作者在短短的三節經文中,指出書珊城充滿了歡樂的呼聲(15b)、猶太人有光榮,歡喜快樂(16a),及猶太人都歡喜快樂(17a) 。這歡呼喜樂的氣氛由末底改延伸到全國的猶太人。

末底改以前被哈曼羞辱,要求他跪拜,現在他取代哈曼的位置,受到全國的人擁戴;他先前「撕裂衣服,披麻蒙灰,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1b),現在他穿著藍色白色的朝服,頭戴大金冠冕,光榮、歡喜、快樂、尊貴(1617)。先前「猶太人都極其悲哀,禁食哭泣哀號,許多人躺在麻布和爐灰中」(3),現在全國的猶太人都因末底改奉王下達的第二道諭令而歡欣快樂。「書珊城充滿了歡樂的呼聲」(15b)這句話應該不是指所有書珊城的居民,而是單指到城內的猶太人,因為這道諭令只惠及他們,只與他們生死攸關。

以斯帖記記載了許多不同的宴席。在這之前都是波斯人擺設宴席,猶太人只是禁食,但如今是猶太人第一次大擺宴席,歡呼慶祝。他們頗有信心,相信九個月之後的硬仗必然得勝。因此,他們設宴預祝勝利,並先放假大肆慶祝一番(17a)

猶太人歡呼慶祝,當時波斯國內許多人「因懼怕猶太人,就自稱為猶太人」(17b)。究竟他們懼怕甚麼呢?如果他們沒有起來攻擊猶太人,他們就應該不用懼怕,因為諭旨只准猶太人殺滅那些攻擊他們的人。他們極有可能是因猶太人的命運逆轉,而察覺到猶太人背後有他們所相信的耶和華上帝支撐著他們,因此,有許多人都稱自己為猶太人,即是將自己歸入猶太人或宣稱自己是猶太人。這些人自稱為猶太人,可能是末底改掌握大權,見風轉舵地站在猶太人那一邊,口頭上與他們認同;但其中亦必定有些人因看見耶和華在猶太人身上的作為而真心改信猶太人的信仰。

無論是真是假,猶太人出死入生的經歷和喜樂的生命,對周邊的人必有積極的影響。末底改和猶太人在波斯國內歡喜快樂享尊貴,他們脫離厄運的事件見證了耶和華上帝是信實的主。

思想:

我們的生活見證和教會生活是否促使周邊的人更渴想認識我們所信奉的神呢?


9月25日 一道和平的諭令

經文:以斯帖記八章9-14

末底改得王批准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語言,以及猶太人的語言寫一道諭旨,給波斯一百二十七省的猶太人,並透過王室的信差,快馬加鞭的傳遍了書珊城堡(914)

末底改代王寫的諭旨,內容與哈曼的滅族命令有許多雷同之處(參三12-15節及八9-14)。這個諭令的內容確實引起一些道德問題,為何連婦女孩子都要滅絕這麼殘忍呢?這道諭令怎可說是一道和平的諭令呢?我們只要詳細查考研究這道諭令,有三點值得留意:

這道諭令並非要消滅哈曼族人,其目的只是為解救猶太人脫離被剷除的厄運。末底改並沒有寫一道諭旨,要立刻把所有的仇敵都殺了。這道諭旨要待九個月後才能實行。波斯國內那些恨惡猶太人的國民,他們有足夠時間考慮而放棄這次的血洗大屠殺計謀。只要他們放棄殺戮,不去主動追擊猶太人,他們就不會受到報復。

這是一道自衛性而非攻擊性的諭旨;王只准許猶太人組織起來自衛,猶太人只能殺那些襲擊他們的人。哈曼是要將猶太人滅族,但猶太人只是反擊那些攻擊他們的人,而非要滅絕他們。當猶太人將被殺的人數呈報的時候,統稱那些被殺的人為「恨他們的人」(16),意思即是猶太人是因自衛而殺人。再且,這道命令雖然容許猶太人奪取財物,但他們實際上並沒有這樣做(1015-16)。簡言之,猶太人並沒有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去擄掠財物。

這道喻旨是一道尋回公道的諭令,使受害者得到補償;諭旨清晰具體,目的是避免報仇的猶太人超越法令範圍。敵人知道有這報復的諭令,會使不敢輕舉妄動、輕易犯罪,以免反害了自己,因此這喻令有阻嚇犯罪的作用。這諭令就如摩西律法裏的以牙還牙(參出二十一23-25;申十九20-21),目的是防止受害者超越了報復的界線及避免賠償過度,是一道公平公義的命令。

這道阻嚇性的諭旨頒佈全國,經過了八個月時間的沉澱思考,最理想的情況是到了那天,沒有人起來攻擊猶太人,那天就不會有任何的殺戳,波斯國全國境內就得平安。因此,這是一道和平的諭旨,而神的心意是叫被擄的猶太人為寄居之地求平安(耶廿九5-7)

思想:

主耶穌稱信徒為使人得平安的人(man of peace)(路十6)。願主幫助我們為所住的城市求平安,也到處散播和平的信息。





Tuesday, 18 September 2018

9月24日 為骨肉之親代求

經文:以斯帖記八章1-8

今天繼續昨天的經文去思想哈曼被掛木架上後續發生的事情。王后以斯帖得王的寵愛,末底改也因對王有功,而逃離一劫。然而,那道滅族的諭令仍像一把利刀在猶太人的頭上,時候一到就會砍下來。因此,以斯帖要再次來到亞哈隨魯王面前為骨肉之親的猶太人求情。

這段敘述有兩件事值得留意。首先,作者用「猶太人的仇敵」(1a)及「亞甲人」(3b5b)形容哈曼,使讀者回想當初他登場時的介紹(1)。作者一方面強調他是長年與猶太人為敵的人,另一方面又暗示這並非是個人恩怨,而是涉及兩個族群的問題,可追溯到以色列的列祖(參撒上十五1-9)。其次,讀者會留意到末底改與以斯帖角色上的轉換。以斯帖在第四章之前的角色較為被動、且對末底改言聽計從(1019)。現在以斯帖則較為主動,她將哈曼的財產給予末底改,並派他管理(2b)。她成功地覲見王之後,信心與勇氣加增,再次到王面前提出一項艱巨的計策,期望王恩准。

王再次向以斯帖伸出他的金杖表示悅納她的覲見。以斯帖在王面前為她的骨肉之親求情;這是關乎整個猶太民族的生死問題。因此,以斯帖都非常戰兢謹慎。她的請求有三方面值得留意:

第一,她小心翼翼的不把王說成是滅族諭旨的共犯,免致激怒這位善變的君王。她只強調這是哈曼個人的計謀,指出這個諭旨可由王廢除。第二,她的請求,少有訴之於理,卻多有動之以情;她知道指出命令本身的錯誤的成功機會不大,反而是透過強調自己與王的關係成功的機會更大。於是她向王說:「王若以為好,我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認為合宜,我若在王眼前得喜悅」(5a)。第三,她擔起王與猶太人之間的橋樑,使猶太人因以斯帖而被視為王的臣民之一。她對王說:「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6)她與猶太同胞認同,與他們憂戚與共,藉此來打動君王的心。

有學者從希伯來文的文法角度及他的無情和不穩定的個性來判斷王的回應,認為他當時的語氣似乎顯得有點不耐煩,且聲調是高亢激昂的。因此,學者布希(Bush)認為第7節可直譯為:「看哪!這就是我為你們作的!你們不能期望我再多作甚麼,我已經不會再多作了!」簡言之,王的意思是:我已作了我能作的,剩下來要看你們自己了!然而,王最終都被以斯帖的陳詞迫切打動了,決定再下另一道諭旨來解決猶太人的厄運。

思想:

以斯帖為骨肉之親的安危懇切代求,使我們想起亞伯拉罕情詞迫切的為所多瑪代求(創十八16-33)、摩西用自己的性命換取神赦免犯罪的以色列同胞(出三十二30-34)及保羅為骨肉之親的得救,用自己與基督分離作為交換的無私禱告(羅九3)。求主加深我們愛骨肉之親的感情,常為他們的得救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