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1 March 2015

第1日: 所罗门求智慧

经文:历代志下一1-13

1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国位坚固;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使他甚为尊大。
2 所罗门吩咐以色列众人,就是千夫长、百夫长、审判官、首领与族长都来。
3 所罗门和会众都往基遍的邱坛去,因那里有神的会幕,就是耶和华仆人摩西在旷野所制造的。
4 只是神的约柜,大卫已经从基列耶琳搬到他所预备的地方,因他曾在耶路撒冷为约柜支搭了帐幕,
5 并且户珥的孙子、乌利的儿子比撒列所造的铜坛也在基遍耶和华的会幕前。所罗门和会众都就近坛前。
6 所罗门上到耶和华面前会幕的铜坛那里,献一千牺牲为燔祭。
7 当夜,神向所罗门显现,对他说:「你愿我赐你甚么,你可以求。」
8 所罗门对神说:「你曾向我父大卫大施慈爱,使我接续他作王。
9 耶和华神啊,现在求你成就向我父大卫所应许的话;因你立我作这民的王,他们如同地上尘萨那样多。
10 求你赐我智慧聪明,我好在这民前出入;不然,谁能判断这众多的民呢?」
11 神对所罗门说:「我已立你作我民的王。你既有这心意,并不求资财、丰富、尊荣,也不求灭绝那恨你之人的性命,又不求大寿数,只求智慧聪明好判断我的民;
12 我必赐你智慧聪明,也必赐你资财、丰富、尊荣。在你以前的列王都没有这样,在你以后也必没有这样的。」
13 于是,所罗门从基遍邱坛会幕前回到耶路撒冷,治理以色列人。


    历代志下一章开始记载耶和华与所罗门同在,使他甚为尊大(1节)。2-6节描述当时的以色列国有两个敬拜中心:第一个在基遍,那里有神的会幕,就是耶和华仆人摩西在旷野所制造的(3节),基遍保留了比较古老的敬拜传统,就是会幕的祭司传统,历代志作者这样描述,是为了日后把会幕的器皿引入所罗门所建的圣殿而铺路,强调了圣殿的敬拜所用的器皿是会幕传统的一个连结。

    第二个在耶路撒冷:只是神的约柜,大卫已经从基列耶琳搬到他所预备的地方,因他曾在耶路撒冷为约柜支搭帐幕(4节),这说明约柜与大卫所建立的帐幕是第二个敬拜中心,代上十六37-42更说明了两个敬拜中心的事奉人员,包括有祭司、利未歌颂者及守门者。历代志作者描述两个敬拜中心,目的是为所罗门建殿的描述铺路,说明圣殿是结合这两个敬拜中心及其传统(会幕与约柜)的地方。

所罗门来到基遍献祭,因为只有这里才有献祭的坛(5节),他的奉献不但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敬拜,他所奉献的燔祭吸引上帝的同在,因此,当天晚上,神便向所罗门显现,打算赐他所求的一切,所罗门却求服侍百姓的智慧(判断众多的民),而不是自我利益的事情,神便把他没求的东西都给他,于是,所罗门从基遍邱坛会幕前回到耶路撒冷,治理以色列人(13节)。


思想:先敬拜,后服侍;先奉献,后治理。此经文表达一个重要的信息:除非所罗门来到敬拜的中心敬拜及奉献,否则他没有智慧治理以色列人,神才是智慧的源头。很多时我们太快按照自己血气的智慧办事,仿佛自己不需要与神交往,甚至有时认为敬拜神太麻烦,太不切实际,不能帮助处理事情,但此经文教导我们,智慧由敬拜及奉献而来;这是一种服侍及治理百姓的智慧,不是由自己而来,求神叫我们有敬拜的心,得着由神而来的智慧做人处事。你愿意吗?

Monday, 30 March 2015

第31日:耶城会议,一锤定音

读经:使徒行传十五1~5(参十五1~35)

钥节: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11)

1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
2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 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
3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马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叫众弟兄都甚欢喜。
4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5惟有几个信徒, 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耶路撒冷会议是使徒行传里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述;它在结构上位于全本书的中央,夹在第一次宣教旅程结束及第二次宣教旅程开始之间(十四27~十五35)。这会议在救恩历史里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式,它肯定了外邦人与犹太人是平等、不分种族,大家都因信耶稣基督而白白的得到救恩。它不单肯定了外邦人在神面前的身份,也为犹太人重新发现自己的身份及在神面前重新定位。福音是给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参九15;十34364547;十一1;十三47~48;十四27)。犹太人与外邦人在耶稣基督里成为一群与神复和的子民,在基督里合成为一个身体。耶城会议的议题包含两方面:

一:是神学上的:外邦人是因信称义再加上遵守律法,抑或是单单信
靠耶稣就可以蒙神悦纳,获得救恩呢?关于这方面的议题,会议的结论非常清晰,它确定了单单靠恩得救的核心信仰。

二:是宣教上的:外邦人是否需要先成为犹太人(这里是行割礼才可
成为犹太人)才可成为货真价实的耶稣基督的门徒呢?会议指出福音的本质上是超越了种族、国籍、社会和文化界限的,信徒不受律法的束缚,更不受犹太文化的规限。

是次会议经各方热列讨论,包括彼得的见证(参十五7~11)、巴拿巴与保罗简单的分享(参十五12)及雅各布权威性的总结(参十五13~18)。最后,雅各布提出顾及到两方面的意见:一方面是他不认为外邦信徒需要接受割礼及遵守犹太人的律法规条,另一方面为了保持外邦人与犹太信徒彼此交往,外邦信徒也应遵守某些行为的规范。

这些规范涉及实际的生活问题,外邦信徒要敏锐犹太文化的忌讳,这些禁忌就是:禁戒偶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路加再次采用他惯用的功能性重复,借着会议的议决(十五20)、给信徒的信件(十五29)及后来的叙述(二十一25),来强调这四项禁戒的事的重要性。

这四件禁戒可分为两组,首三条为礼仪的规条,而最后一条则为道德规条。奸淫属于道德的律例(参利十八6~18),这律例是各时代的基督徒都要遵守(参帖前一9~10;四3~8)。拜偶像之物对当时归信主的外邦人确是一个切身的难题,因为他们在街市上买到的肉类,多是拜过偶像的,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章也特别要去处理这个问题(参林前十14~ 33)。禁戒血和勒死的牲畜这两样都是旧约的遗习;在新约的亮光下,基督徒已活在属灵的实际中,故不需受它的束缚。

信徒在基督里已得到自由,但也要敏锐犹太信徒一直恪守的规条,免致防碍福音的扩展。之前,华人教会一直教导这些都是各时代信徒都要遵守的命令,特别是禁戒食血的问题。现今华人对叙事文体的认识,深明许多规范是有时代性的。可是,我们对于那些一直接受这些规条的信徒,我们则要小心处理,否则成了我们与他们之间在主里相交的障碍,反而与耶城会议的精神,那就是「在必要的事上要合一,非必要的事上可以自由,所有的事上都有恩慈」背道而驰了!

思想:保罗在书信里指出信徒可以自由享用百物。但要切记不要滥用基督里的自由,要留意良心软弱的肢体,以免防碍了彼此的相交;我们更要敏锐未信者的禁忌,以免拦阻了福音的扩展。为着能与信徒深入相交及未信者更易接受福音,你有甚么习惯或生活小节需要为主放弃呢?

Sunday, 29 March 2015

第30日:路司得的农民

读经:使徒行传十四13~20(参十四8~20)

钥节: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神(十四15b)


13有城外宙斯庙的祭司牵着牛,拿着花圈,来到门前,要同众人向使徒献祭。
14巴拿巴、保罗二使徒听见,就撕开衣裳,跳进众人中间,喊着说:
15「诸君,为甚么做这事呢?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神。
16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
17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
18二人说了这些话,仅仅地拦住众人不献祭与他们。
19但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
20门徒正围着他,他就起来,走进城去。


       使徒行传的每一章都有一个特定的焦点或主题,十四章开首的以哥念(十四1~7)及结束的特庇(十四21~28)事件,突显中间较详细叙述的路司得农民事件(十四8~20)。彼得与保罗有许多相似及平衡的事件,显明他们都是神所拣选的使徒,彼得专向犹太人传福音,保罗则集中在外邦人身上,犹太人与外邦人的福音工作是连续性及合而为一的。

路司得事件是以生来瘸腿的人得到医治为开始,这个神迹与彼得在美门使生下来就瘸腿的人站起的神迹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神借着祂的仆人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及后在邦人中行神迹奇事(参二43;十四3)、两个神迹起初都被会众误解(1216;十四11~13),神迹发生给彼得及保罗有宣讲福音的机会、彼得是向犹太人宣讲最终的医治在耶稣基督(11~ 26),而保罗则催促路司得人要离开偶像,事奉那永活的神(十四11~18)      

      
       瘸子得医治换来路司得农民膜拜巴拿巴和保罗的举动。他们称巴拿巴为希腊神明最高地位的宙斯,称保罗为宙斯之子希耳米,可能是因为保罗是代表讲说话的那一位(十四12)。他们迷信的行动源于希腊罗马信奉多神,相信神明常化身为人,周游各地视察。相传宙斯及其子希耳米曾临访弗吕家一带,却被当地居民拒绝,但后来被一对务农为业、家境清贫的老年夫妇接待住宿。两位神明为了惩罚那些不愿接待他们的居民,便用洪水淹没他们的房屋,却保存这对老年夫妇的家园,以表谢意。因此,路司得的农民为免重蹈前人覆辙,立刻向巴拿巴和保罗膜拜。起初,保罗并不知道发生了甚么事,因为他们是用吕高尼话说的,直至「有城外宙斯庙的祭司牵着牛,拿着花圈,来到门前」(13),他才恍然大悟,立刻禁止他们这样作。然后,保罗就向他们传讲福音。

保罗向没有学问的农民讲福音的切入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信息简单易明,配合听众的学历水平;他先以受众的反应为接触点,然后针对他们的需要,指出真神乃是掌管宇宙万物的主宰。因受众是一般的普罗大众,更是以务农为生,因此,他多采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取代高深艰涩的用词。路司得的农民是外邦人,对旧约圣经及以色列历史毫无认识,故此,保罗没有引用旧约,像向犹太人宣讲一样。但他讲的内容却非常符合旧约圣经,例如他提到神创造天地、神是贯乎万有之中(参出二十11;诗一四六46)、神赐下雨水(参创八22)及提到「饮食饱足,满心喜乐」(17)皆为神的赏赐等(参诗四7;赛二十五6;传九7)。简言之,保罗指出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15),祂不单掌管一切,更是供应百物的神(17)

保罗的信息简短,但他未有机会提到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及罪得赦免的福音核心内容。他只能仅仅阻止群众献祭给他们(18),就再没有机会述说下去。路加没有指出路司得人的反应,他反而着墨在保罗面对的逼害将会愈来愈严重。因此,他在结束时提到「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19)。犹太人的逼害会愈来愈严苛,但保罗并没有放弃传福音给给犹太人及外邦人。这位曾逼害教会的使徒,因基督耶稣及福音的原故,反成了被逼害的人!

思想:保罗传福音给路司得的农民皆显出他过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不同
环境中为主作工。他对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也能应付自如。你能否像保罗一样,俯就卑微,用简单易明的说话与普罗大众分享福音?


Saturday, 28 March 2015

第29日:彼西底的犹太人

读经:使徒行传十三14~1626~33 (参十三11~49)

钥节: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上帝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十三48)


14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
15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管会堂的叫人过去,对他们说:「二位兄台,若有甚么劝勉众人的话,请说。」
16保罗就站起来,举手,说:「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神的人,请听。……..

26「弟兄们,亚伯拉罕的子孙和你们中间敬畏神的人哪,这救世的道是传给我们的。
27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因为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预言;
28虽然查不出他有当死的罪来,还是求彼拉多杀他;
29既成就了经上指着他所记的一切话,就把他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
30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
31那从加利利同他上耶路撒冷的人多日看见他,这些人如今在民间是他的见证。
32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
33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


       巴拿巴和保罗的第一次宣教旅程中,有三件事是突显的:居比路岛的帕弗城里士求保罗归主的事(十三4~12)、彼西底安提阿会堂里的犹太人(十三13~49)和路司得的农民(十三9~19)。保罗对彼西底安提阿会堂里的犹太人、路司得的农民及对雅典的知识分子(十七16~34)宣讲的入手方法,都因受众不同而调整改变。今天分析保罗向会堂里的犹太人传讲福音的切入点。

       保罗惯常先到会堂里向犹太人宣讲耶稣是基督,这亦是他的神学信念,就是福音是先给予神的子民,以色列民的(参罗一16)。因此,他和巴拿巴在安息日就进到会堂。当被邀请后,他就站起来分享福音信息。保罗向会堂的犹太人传讲的信息与彼得在第二章传的内容有许多雷同之处(参二22~31)。保罗这篇信息提到选民的历史事迹(17~23)、施洗约翰的事情(24~25)、耶稣基督的历史(26a~ 31a)、门徒的经历(31b~37)及听众的情况等(38~41)。保罗的核心信息仍是耶稣基督的死亡(27~29)与复活(30~37);整篇信息有下列几个重点:

一.旧约与新约的关系:旧约时代发生的事成为新约教会重要的历史背景,旧约与新约是连贯的。保罗追溯神以往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作为,这些历史事实成了保罗信息的前奏和切入点。

二.神在历史中的作为:保罗强调神在以色列民的历史中亲自拣选了以色列人的祖宗,用大能的手领导他们离开埃及、在旷野容忍他们的叛逆埋怨,及保护抚养他们四十年之久。祂又灭绝迦南的七族,将地赐给以色列人;神更亲手为他们设立扫罗与戴维为王。保罗在此明言一切都是由神作主导。

三.戴维是基督的预表:神膏立了戴维,从戴维后裔中兴起的救主耶稣基督。因此,戴维被膏立是预表及指向耶稣基督。戴维的王朝始终会衰落,但能重拾以色列国威荣的乃是耶稣基督。保罗从戴维的历史论到耶稣基督就是福音的中心,神从戴维的后裔中应许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十三23)

彼西底安提阿的犹太人熟悉以色列的历史,因此,保罗就从他们的背景开始,作为他传福音的接触点。这对我们现今作耶稣基督见证的信徒有何提示呢?原来每个人接受福音与其个人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有人惧怕死亡,我们可以跟他传讲永恒的生命;有人缺乏安全感,我们可以指出神会保守看顾,祂才是生命的保障;有人孤单失落,我们可以强调神的同在;有人生活在压力下,我们可以着重神赐下的平安;有人罪疚感重,我们可以分享神赦罪之恩。这些都是福音的话题及传福音时的切入点,可激发别人对福音的兴趣。但始终都要提到福音的核心内容,那就是耶稣基督的身份与工作,祂为世人的罪而死、胜过了死亡及复活,将永生赐给凡信靠祂的人。

思想:求主帮助我们熟读圣经,明白真理,了解受众各方面的背景,如文化、学历、经历及际遇,敏于圣灵的带领,与任何人接触时都可从对方的感觉需要(felt need)作为传福音的切入点,引领他们认识接受终极的需要(ultimate need),那就是耶稣基督。你预备好了没有?


Friday, 27 March 2015

第28日:中途折返,始终跑完

读经:使徒行传十三513;十五36~41

钥节:你(提摩太)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注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四11)


13:5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神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
13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

15:36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
37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38 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39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
40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
41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路加在巴拿巴和保罗向耶路撒冷教会完成送赠捐款的回程途中提到「(他们)带著称为马可的约翰同去。」(徒十二25b)其后,马可就被邀请加入第一次宣教旅程为帮手(十三5)。可是,旅程开始不久,他就中途折回。「保罗和他的同伴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却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了。」(徒十三13)。马可在十五章的耶路撒冷会议后,第二次(A.D.50-52)宣教旅程开始时,又再次出现。那时,巴拿巴和保罗在应否再让马可加入宣教队伍的事上意见分歧,闹到面红耳热,最后分道扬镳,变成两个宣教队伍(十五39~40)。马可为何会在第一次宣教旅程时中途折返呢?原因可能有三:

1. 思家心切,惧怕劳苦:马可在一个富裕而又属灵气氛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参徒十二12),是一位生性胆少,面对困难而易于放弃的青年人(参可十四51~52)。加拉太地区路途艰险,是疾病丛生的地方,再加上要踏上彼西底的安提阿那段艰辛的路程,必需攀登离海拔三千五百尺高的托罗斯(Taurus)山脉。年青人远离温暖的家乡,思家之情及对前路的彷徨畏惧,可能是他中途退出,离开宣教队伍的原因。


2. 团队变动,领袖更替: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参四10),宣教队伍开始时明显是以巴拿巴为首(十三13)。马可是被拣选作巴拿巴和保罗的「帮手」(十三5),扮演着二线的角色。当宣教队伍到了帕弗,就遇到当地省长士求.保罗。那时,巴拿巴似乎仍是这宣教队伍的领袖(十三7)。然而,离开帕弗之后,保罗的名字却开始放在团队名单的首位,那里说:「保罗和他的同伴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十三13a),而就在这时候「约翰却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了」(十三13b)。保罗渐渐扮演带领角色及巴拿巴慢慢退居二线是显然而见的(无论这是巴拿巴为造就保罗而主动退下抑或是无奈地被逼退下),而年青的马可未必能立刻适应保罗的领导风格,既然如此,马可的离去也许是预料中的事!

3. 信念不同,路线分歧:马可中途退出,最大的可能性及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应该是宣教策略与路线上的改变,即是从专以犹太人为主的传福音策略,慢慢转而到向外邦人宣教的策略上。马可对此策略感到不太适应,甚至不能认同,因而退出这个宣教队伍。路加在前面士求保罗的归信事件,特意提到「扫罗又名保罗」(十三9a),这是意味着福音的工作,从这时开始就越来越多集中在非犹太人中间工作。马可定居耶路撒冷,也在一个非常保守及虔诚的犹太人家庭中长大(参西四11b),惯于与奉割礼的人一起事奉。再且,巴拿巴与马可跟保罗分开后,他们就往居比路去(十五39c),显明他们的宣教策略仍是集中在犹太人。因此,信念不同与路线分歧可能是马可中途折返的最主要原因。

但无论何种原因,马可中途折返是铁一般的事实。不过,十多年后,保罗事奉晚期向歌罗西教会问安时,却提到马可后来是与他同工,并成为他的安慰(参西四10~11)。保罗写信给腓利门时,提及马可是他的同工(参门23~ 24)。还有,保罗在狱中写信给属灵的儿子提摩太时,要求他带同马可来与他会合,并说「因为他(马可)在服事上于我有益。」(提后四11b)保罗指出马可后期在福音的工作上、在宣教的事奉上,是一位最合用的同工。传统记载,马可后来到了埃及传道,并且在亚历山大创立了教会。


思想:福乐神学院领袖学退休教授甘陵敦(J. Robert Clinton),将领袖的结局归为四大类别:第一类属「提早夭折」(Cut-Off Early),因着特殊原因,如病死或殉道而提早走完事奉的旅程、第二类属「晚节不保」(Finishing Poorly),失去了起初爱主的心,事奉慢慢走下 坡;第三类属「结局平平」(Finishing So-So)前期事奉颇有建树,可惜后期无功也无过;第四类属「尽忠到底」(FinishingWell),一生爱主侍主,纵然遇到重重困难与逼害,仍一直不违天示,忠心跑完事奉的道路。或许,我们在「尽忠到底」一类中可加插一个分类,就是「中途折返,始终跑完」。你是属于那一类的事奉者?



Thursday, 26 March 2015

第27日:使徒保罗与士求保罗

读经:使徒行传十三4~12

钥节:方伯看见所做的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十三12)


4他们既被圣灵差遣,就下到西流基,从那里坐船往居比路去。
5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神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
6经过全岛,直到帕弗,在那里遇见一个有法术、假充先知的犹太人,名叫巴耶稣。
7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罗同在。士求保罗是个通达人,他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要听神的道。
8只是那行法术的以吕马(这名翻出来就是行法术的意思)敌挡使徒,
   要叫方伯不信真道。
9扫罗又名保罗,被圣灵充满,定睛看他,
10说:「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
11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
12方伯看见所做的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


众所周知使徒行传记录了三次宣教旅程及保罗到罗马受审的行程。第一次宣教旅程以安提阿教会差派巴拿巴和保罗的宣教队伍开始,直至十五章的耶路撒冷会议前结束。路加按搜集到的数据,以符合他写作的目的而选择性地记录不同事件;他的记载围绕两个主题:第一,福音扩展到不同地域,面对不同的处境和接触不同的人物,而神继续在不同的人身上作工。第二,初期教会信徒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的处境,这包括与未信者相遇的挣扎,及与犹太人的纠缠等。

第一次宣教旅程主要在巴勒斯坦的西面和北面工作,他们探访居比路(十三4~12)、彼西底的安提阿(十三13~52)、以哥念(十四1~7)、路司得(十四8~20),最后返回叙利亚的安提阿(十四21~28)。整个宣教旅程约有895哩,若宣教队伍马不停蹄前行,则每日平均要步行15哩才能完成整个旅程。这是教会有组织性及有目的地向外广传福音的开始。路加将第一次旅程重点放在居比路的首都帕弗,记载保罗斥责行法术的以吕马,并向罗马官长士求保罗传讲福音。

路加在这里提到有关保罗的两件事:第一,这宣教队伍的领导责任逐渐转移到保罗身上,他慢慢扮演了领导的地位。这可从开始称呼「巴拿巴和保罗」(7),到离开帕弗后变成称呼「保罗和他同人」(13)看到些少端倪。虽然后来路加间中仍先提巴拿巴(参十四1214;十五1225),但保罗地位的冒升是显然而见的。第二,路加介绍保罗时提到「扫罗又名保罗」(9)。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下,他们出生后同时都有犹太人及罗马的名字,扫罗是犹太名字,而保罗则是罗马名字。保罗既有罗马籍,他有三或四个名字也不为奇。自此以后,路加一直沿用保罗这个名字,是因为这名字较易被外邦人认识及接纳。这意味着宣教的方向会全面向外邦进军。因此,千万不要误解扫罗是信主后才改名为保罗。

士求保罗是罗马的方伯,即省长《新》或总督《现》《思》,是罗马直属省的首长。他的宫内有一位术士名为以吕马,以吕马自称是巴.耶稣,即救赎之子,其实他是魔鬼之子才对。以吕马是一位假先知”(十三6),他充满各样的奸恶(10),又混乱和扭曲主的道(810节是同一个希腊字διαστρέφω)。反之,士求保罗是一位完全没有犹太人背景,却对基督信仰存开放态度的官长。路加形容他「是个通达人,他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要听神的道」(7)。路加突显在罗马统治阶层中,也有对福音具好感的人。保罗被圣灵充满(9),宣讲神的道和借着神迹奇事彰显福音的能力,叫这位外邦官长士求保罗归向真神。

思想:使徒保罗曾敌经敌挡真理,却因神的恩典而归信基督,更热心传讲使人归向基督的信息。你既从黑暗中走向光明,接受了基督耶稣,是否随时随地像保罗一样,向未信的人传讲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信息呢?


Wednesday, 25 March 2015

第26日:圣灵主导,开展差传

读经:使徒行传十三1~3(参十一19~23)

钥节: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十三3)


13:1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
2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
3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使徒行传十三章开始的重心人物从向犹太人传福音的使徒彼得,转移到向外邦宣教的扫罗、从耶路撒冷教会转移到安提阿的教会。自此之后,使徒行传再次提到耶路撒冷教会时,是在十五章举行的耶路撒会议。当耶路撒冷教会完成了那重要的任务之后,它就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由安提阿教会取代。

   安提阿教会里「有几位先知和教师」(1),作者并没有说明先知和教师的分别。新约里先知是指神的发言人,教师是教导神话语的人,他们同是「神的出口」。安提阿教会的领袖来自五湖四海:巴拿巴来自居比路(36)的一个利未家族,名字是「劝慰之子」的意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属灵领袖。另一位是称呼尼结的西面,他大概是一位非洲黑人,可能是福音书里记载那位代耶稣背十字的古利奈人西门(路廿三36;参罗十六13)。其后是古利奈人路求,他可能是这教会的创会会友(参十一20),早期教父猜测路求就是路加,他在安提阿致力福音工作,向希腊人传福音,后成为教会的领袖。这只是推测,并没有真凭实据。第四位是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同养」有被收养被抚育的意思。路加熟悉希律宫庭的事,可能是从马念那里得到这些数据。最后一位是扫罗,来自基利家的大数,后来成为伟大的宣教士及神学家。这五位领袖正反映安提阿教会是一间种族及文化上多元的教会。

安提阿教会成为首间差遣宣教士的教会,这个历史创举,乃是圣灵主导的工作。圣灵是在甚么情况及时候向他们显明祂的心意呢?路加记载圣灵在「他们在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十三2a)显明祂的心意。这里的「他们」当然包括了教会的全体会众。「事奉主」有译作「敬拜主」」《现》《思》,英文译为“Worshipping the Lord” (NIV)(RSV)敬拜就是事奉,会众在敬拜中认识神,亦同时了解自己的属灵境况。安提阿教会的领袖与会众聚集一起敬拜和祷告的时候,神的灵就向他们说话。

圣灵如何传达祂的旨意呢?路加没有具体说明,最有可能的是透过其中一位先知受灵感向教会说话,或是神的灵赐下意念给领袖们。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集体的认定,而非个人单独的领受。领袖领受信息,会众正面肯定,就打发他们出去(3)。「打发」(ἀπολύω)释放(Release)(徒三13,五40,十六35~36)遣散”(Dismiss)(十五3033十九40)的意思。会众听到圣灵的指示,就顺服听从,让最好的领袖出去。他们去那里作甚么工仍未清晰,但他们听到了,就踏出信心的一步。圣灵主动的吩咐,会众积极的响应;两者配合正显出安提阿教会的领袖与会众是在和谐的团契中事奉,在圣灵的合一里开始了这划时代的宣教事工。

思想:教会的领袖要敏锐于圣灵的带领,但又要小心过份主观及高举个人领受;领袖必需谦卑接受会众的意见,取得会众的认同与支持,这样才是安全和健康的决定。你在推动教会的事工发展上,是否寻求圣灵的带领及会众的认同与肯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