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4 September 2018

9月30日 故事中的主角

經文:以斯帖記九章29-十章3

      故事的結尾提到末底改和以斯帖寫信給猶太人要堅守普珥節(29-32),再次強調設立普珥節的重要性,讓猶太人謹記他們蒙拯救的過程,以免忘記了神的恩典。然後,作者隨即轉到回復日常的生活,那就是徵收稅項。「亞哈隨魯王向國中和海島的人徵稅」(1)。波斯帝國剛經歷幾乎滅絕一族的折騰,可說是民不聊生、百廢待興之際,再加上亞哈隨魯王並沒有收到哈曼所承諾的賄款,要將國家納回正軌,徵稅是必然少不了的事。

      徵稅的範圍遼闊,無遠弗屆,包括了國中的旱地和各海島的人民,這間接指出當時波斯帝國的版圖遼闊和國勢強大,更反映了亞哈隨魯王的聲威和富強。他任意任命末底改取代哈曼的位置,成為一位位高權重、權傾朝野的人物。亞哈隨魯王是富強帝國的君主,可是他在以斯帖記的故事中只擔任配角的角色而已。

      末底改高升為宰相,像約瑟成為埃及的宰相一樣,他才是故事中的主角;波斯的百姓因末底改的施政而蒙福,猶太人和他們的後裔更蒙福,可在外邦被擄之地平安度日、休養生息。末底改「在猶太人中為大,得許多弟兄的喜悅」(3b);他在猶太人中備受尊崇,以致後來的猶太人稱呼普珥日為「末底改日」(馬加比二書十五36)。末底改在以斯帖記裏確實擔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整卷書內出現的次數頻繁,從量化的角度看,末底改的名字在希伯來文版本的聖經裏出現了52次,僅次於出現55次的以斯帖。故事的結尾更特意記述他為猶太人及猶太人的後裔所作的貢獻。

      然而,若沒有以斯帖成為亞哈隨魯王的王后、沒有她冒險 覲見王、沒有她設計迫使哈曼與亞哈隨魯對質、沒有她向王透露末底改是她的近親,末底改就不會戴上王的蓋印指環,沒有她為同胞求情,猶太人就會被滅絕。以斯帖在本書最後出現時被稱為「亞比孩的女兒以斯帖王后」(29a;參二15),她是猶太人,也是波斯國的王后,她與末底改一同寫信「規定守普珥日的條例」(32a),她在故事中成了末底改的夥伴。作者在最後一章(第十章)沒有提到以斯帖,因為她擔任的是化解衝突的角色,既然民族滅絕危機已解決,焦點就放回造成危機的人物,即末底改身上。他/她倆是故事中的主角。

      然而,以斯帖記的信息是要讀者明白神的子民在外邦之地、在專制極權的統治,及在惡劣的環境下,耶和華神仍然工作,祂仍然與祂的百姓同在,眷顧及保守他們。耶和華神貫穿了整個故事的場景,祂是整個事件背後的推動者、是整個故事背後隱藏的主角,祂才是故事的真正主角!

思想:

末底改和以斯帖在民族的救贖歷史裏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神藉著他/她們成就了神對子民的救贖。他/她倆的角色重要(important),但卻非不可取代(indispensable);他/她倆不負所託,忠心扮好他/她們的角色。你是否知道自己在神的國裏、在祂救贖計劃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呢?你又是否忠心去完成主所託付給你的工作呢?

9月29日 設立歡慶普珥節

經文:以斯帖記九章20-28

猶太人慶祝普珥節的傳統清楚記載在這一段經文中;作者記載這段歷史時,與當時發生的事已相隔了多年。亞哈隨魯王已經在宮中遭人暗殺,以斯帖和末底改亦已經相繼離世。普珥日已成為猶太人每年慶祝的日子。因此,作者是讓當日的讀者返回他們的年代。他透過這段記載簡單複述慶祝普珥日的日子、節日名稱的由來、慶祝的原因,和應該如何慶祝等等。

猶太人在亞達月(大概是三月份)的十四、十五日兩天慶祝普珥節,這是因為昔日他們用額外一天的時間作自衛殺敵。在本書寫成之時,某些地方連續兩天慶祝普珥節,但有些地方只慶祝一天。

作者一方面解釋了普珥日的起源,同時也解釋「普珥」這名稱的來源。「普珥」是從掣籤(pur) (26)一字而來;波斯時期的中東習俗一直沿用木頭或石頭作占卜擇日,甚至用作招靈的用途。哈曼就是用掣籤占卜定出滅絕整個猶太民族的日期(參二19-15)。以色列人亦用掣籤來確定上帝的旨意。然而,他們確信定事的是耶和華自己(參箴十六33),一切事情的發展都掌控在耶和華手中。因此,普珥日這名稱表示神子民的命運不是由哈曼在他的神祇面前掣籤來決定,而是由耶和華來決定祂子民的命運。哈曼的計謀被攻破、猶太人的命運逆轉、得到拯救,完全是因耶和華的保守與看顧。

普珥日並不屬於摩西律法所規定的那五個節期,而是神的子民在外邦被擄之地蒙神保守、脫離滅族的危險而慶祝的節日。這跟耶穌時代每年都慶祝修殿節相似(參約十22),都是子民自發的、以回應神用大能保守他們脫離被滅絕的險境。這個由下而上的自發慶祝有兩方面值得留意:

第一,禁食禱告,嚴肅哀悼(31c)。這可能是末底改指示他們如此行。現今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通常都用十三日作為禁食的日子,十四、十五日正式守節。這樣做是因為猶太人得知哈曼最初命令時的行為(1-316),而以斯帖也要求猶太子民為她請求王前禁食祈禱。因此,有些猶太人在亞達月十三日禁食。我們謹記之前經歷過的痛苦與驚駭,才更深體會到拯救帶來的極度歡欣。

第二,彼此送禮,賙濟窮人(22b)。「禮物」(manah)這字與詩篇十六篇5節的「杯中的『分』」是同一個字,詩人認為產業是耶和華給他的分。猶太人深明一切好處都是從神那裏得來的,應該與人分享一切的好處。感恩和施予如同夥伴,領受了恩典的人,必然對別人慷慨分享。因此,他們用彼此送禮,賙濟窮人來慶祝這「得享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22a)。美國人每年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慶祝感恩節(Thanksgiving),是感謝神保守他們平安抵達美洲大陸,展開自由的新生活,同時他們也與別人分享物質表達感恩的心。感恩與分享就像銀幣的兩面,不會分離。


思想: 

猶太人的普珥節慶祝民族得蒙拯救,最大最終的拯救當然是耶穌基督的救恩,把我們從罪中救拔出來,並賜我們新生,成為神的兒女。每逢想念這麼大的救恩,你會怎樣回應上帝呢?


9月28日 合宜適切的請求

經文:以斯帖記九章11-19

這段敘事指出猶太人用兩日時間慶祝命運逆轉、脫離厄運,全因為王后以斯帖再次向亞哈隨魯王請求延長猶太人自衛的日子(13)。因此,猶太人用兩天時間來慶祝,住在鄉村的猶太人於亞畢月第十四日慶祝,而住在城市的猶太人則於第十五日慶祝。嚴格來說,他們並非慶祝仇敵的死亡,而是慶祝自己避過了仇敵的攻擊,脫離厄運,得享平安。
    
那日,王得悉書珊城被殺的人數有五百人(12b節,參6),而哈曼的十個兒子也全被殺戮(12c節,參7-10),王好像沒有受到攪擾,不在乎那些人的死活,反而向以斯帖詢問事情的進展情況,隨後,王更再次問以斯帖有任何請求。這次王的承諾跟先前的略有不同,他再沒有提到將一半的江山給予以斯帖(參五36;七2),也沒有伸出王的杖那麼嚴肅,看來這次的氣氛較為緩和。

以斯帖既收到王的另一張「空白支票」,可以任意支取,也就絲毫不客氣地乘勝追擊。她的要求乾淨俐落,要求將猶太人的自衛延長多一天(13b),這可能是因為在書珊城中仍有一些極具威脅的反猶太人勢力,及仍有一群忠於哈曼諭令的人,所以猶太人需要多一天的爭戰時間。以斯帖的另一個請求是將哈曼十個已死的兒子(7-10)的屍首掛在木架上(13d)。屍首被掛起來對敵人有警誡和阻嚇的作用,再加上這是王所允許支持猶太人的自衛行動,這麼強而有力的訊息,必然產生震懾的效果,滅絕敵人肆虐的意欲,亦必然會減少死傷人數。

從傷亡人數看,作者沒有直接顯示猶太人的傷亡,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作者省略沒提到猶太人的傷亡數目,乃要凸顯猶太人在自保的同時,亦得到神額外的保守。反之,仇敵的傷亡數目卻不少,除了第一日的五百人(612)和哈曼的十個兒子(7-10),第二日更增加了三百人(15b)和七萬五千(17)。由於死傷人數頗大,有學者認為這是誇張的描述手法,七十士譯本只提到有一萬五千人被殺。可是,從波斯帝國遼闊的版圖,如此眾多的數目並非絕無可能的事。若按哈曼的諭旨實行,將猶太人完全滅絕,男女老幼一個不留,數目可能將以百萬計。因此,相對來說,被殺敵人的數目可算是小的了。

簡言之,作者記載這段復仇的事蹟,其焦點在於得救和勝利,而非屠殺和搶掠。猶太人並非追求暴力,而是暴力找到他們;他們若不小心應對,自己就要滅亡。猶太人經過兩日的自衛爭戰,最後得享安寧和安息(17b18b)

思想:

以斯帖向王的請求,目的是保護猶太人的性命,而非屠殺生命,是自衛而非追求暴力。當你有機會亦有能力面對傷害過你的人時,你會如何向上帝祈求呢?


9月27日 情況得以扭轉

經文:以斯帖記九章1-10

第九章記錄了解決猶太人免被殺戮滅族的過程,這是第八章所發生的事件之後,又過了八個多月。哈曼已經被處決,末底改亦取代了他的位置;哈曼的喻令和末底改的諭旨都是在同一天執行(參三713,八1-2),而末底改頒布的一道諭旨(11-12)只能抵銷卻無法廢除哈曼頒下的法令(12-13),因而發生了這一章所記載的抵抗殺戮事件。這段敘事(1-10)包含了一般性和詳細的敘述;1-5節記載了猶太人的勝利,而6-10節則詳細敘述猶太人在書珊城擊殺敵人的數目,以及哈曼兒子的死亡。

末底改在短短九個月當宰相期間,其聲望與權力遠播波斯帝國境內,並且如日中天。因此,波斯國內「各省的領袖、總督、省長,和辦理王事務的人,因懼怕末底改,就都幫助猶太人」(3)。那些王室內掌握實際大權「辦理王事務的人」都幫助猶太人,在他們下手殺戮敵人時,他們都不會插手干預。那時,各民族都懼怕猶太人(2c),朝中貴冑也懼怕末底改(3b),因為末底改已取代了哈曼的地位,權力已轉移到他身上。但最重要的是他們知道猶太人轉危為安、轉弱為強是因為他們所信奉的全能上帝在背後的作為。因此,猶太人銳不可當,節節勝利。

這段血腥敘事記錄,使許多人深惡痛絕,認為太多的異教惡念及太濃厚的猶太民族色彩,難以接受。然而,我們需要注意下列三點:

第一,這是一種自衛性的戰爭。猶太人並沒有主動挑起戰爭,他們只為了挽救自己的性命和保護家人財產而反抗。他們是制服了恨他們的人(1c)、擊殺那些要害他們的人(2b),及用刀擊殺所有的仇敵(5a)。第五節提到猶太人可「隨意待那些恨他們的人」(5b)這句話,並不是說他們可以任意妄為,而是隨願而已,在道德上是中性的。

第二,這是一場有限度的殺戮。猶太人所殺戮的對象是他們的仇敵,及那些恨他們的人,所有傷亡的都是敵方的戰士,並沒有包括那些無辜的孩童,及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或許有些猶太人會對敵人相當殘暴,這是可能的,因為聖經從來沒有描述他們比別人好。若有的話,最多都只是一小撮的壞分子而已。

第三,這是一場有節制的爭戰。敘事者特意三次提到猶太人沒有下手奪取財物(101516)。在當時勝者得掠奪財物的文化裡,他們都沒有趁火打劫,這種反常的情況必定令波斯國的人民刮目相看,消息亦自會不脛而走,讓人知道猶太人並非為侵略別人而戰,也沒有企圖要搶奪敵人的財產。

簡言之,猶太人不但轄制了仇敵,同時也克制了自己。

思想:

當你遇到危險而轉危為安時,是否想到是耶和華幫助了你呢?當你面對別人攻擊,而你又有能力自衛保護自己時,你會求主幫助你盡量克制自己,不會任意妄為嗎?

9月26日 歡喜快樂享尊貴

經文:以斯帖記八章15-17

王的諭令遍達波斯全國後,整個情景就逆轉過來,歡呼快樂取代憂愁悲哀。這歡呼喜樂的氣氛瀰漫全國,作者在短短的三節經文中,指出書珊城充滿了歡樂的呼聲(15b)、猶太人有光榮,歡喜快樂(16a),及猶太人都歡喜快樂(17a) 。這歡呼喜樂的氣氛由末底改延伸到全國的猶太人。

末底改以前被哈曼羞辱,要求他跪拜,現在他取代哈曼的位置,受到全國的人擁戴;他先前「撕裂衣服,披麻蒙灰,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1b),現在他穿著藍色白色的朝服,頭戴大金冠冕,光榮、歡喜、快樂、尊貴(1617)。先前「猶太人都極其悲哀,禁食哭泣哀號,許多人躺在麻布和爐灰中」(3),現在全國的猶太人都因末底改奉王下達的第二道諭令而歡欣快樂。「書珊城充滿了歡樂的呼聲」(15b)這句話應該不是指所有書珊城的居民,而是單指到城內的猶太人,因為這道諭令只惠及他們,只與他們生死攸關。

以斯帖記記載了許多不同的宴席。在這之前都是波斯人擺設宴席,猶太人只是禁食,但如今是猶太人第一次大擺宴席,歡呼慶祝。他們頗有信心,相信九個月之後的硬仗必然得勝。因此,他們設宴預祝勝利,並先放假大肆慶祝一番(17a)

猶太人歡呼慶祝,當時波斯國內許多人「因懼怕猶太人,就自稱為猶太人」(17b)。究竟他們懼怕甚麼呢?如果他們沒有起來攻擊猶太人,他們就應該不用懼怕,因為諭旨只准猶太人殺滅那些攻擊他們的人。他們極有可能是因猶太人的命運逆轉,而察覺到猶太人背後有他們所相信的耶和華上帝支撐著他們,因此,有許多人都稱自己為猶太人,即是將自己歸入猶太人或宣稱自己是猶太人。這些人自稱為猶太人,可能是末底改掌握大權,見風轉舵地站在猶太人那一邊,口頭上與他們認同;但其中亦必定有些人因看見耶和華在猶太人身上的作為而真心改信猶太人的信仰。

無論是真是假,猶太人出死入生的經歷和喜樂的生命,對周邊的人必有積極的影響。末底改和猶太人在波斯國內歡喜快樂享尊貴,他們脫離厄運的事件見證了耶和華上帝是信實的主。

思想:

我們的生活見證和教會生活是否促使周邊的人更渴想認識我們所信奉的神呢?


9月25日 一道和平的諭令

經文:以斯帖記八章9-14

末底改得王批准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語言,以及猶太人的語言寫一道諭旨,給波斯一百二十七省的猶太人,並透過王室的信差,快馬加鞭的傳遍了書珊城堡(914)

末底改代王寫的諭旨,內容與哈曼的滅族命令有許多雷同之處(參三12-15節及八9-14)。這個諭令的內容確實引起一些道德問題,為何連婦女孩子都要滅絕這麼殘忍呢?這道諭令怎可說是一道和平的諭令呢?我們只要詳細查考研究這道諭令,有三點值得留意:

這道諭令並非要消滅哈曼族人,其目的只是為解救猶太人脫離被剷除的厄運。末底改並沒有寫一道諭旨,要立刻把所有的仇敵都殺了。這道諭旨要待九個月後才能實行。波斯國內那些恨惡猶太人的國民,他們有足夠時間考慮而放棄這次的血洗大屠殺計謀。只要他們放棄殺戮,不去主動追擊猶太人,他們就不會受到報復。

這是一道自衛性而非攻擊性的諭旨;王只准許猶太人組織起來自衛,猶太人只能殺那些襲擊他們的人。哈曼是要將猶太人滅族,但猶太人只是反擊那些攻擊他們的人,而非要滅絕他們。當猶太人將被殺的人數呈報的時候,統稱那些被殺的人為「恨他們的人」(16),意思即是猶太人是因自衛而殺人。再且,這道命令雖然容許猶太人奪取財物,但他們實際上並沒有這樣做(1015-16)。簡言之,猶太人並沒有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去擄掠財物。

這道喻旨是一道尋回公道的諭令,使受害者得到補償;諭旨清晰具體,目的是避免報仇的猶太人超越法令範圍。敵人知道有這報復的諭令,會使不敢輕舉妄動、輕易犯罪,以免反害了自己,因此這喻令有阻嚇犯罪的作用。這諭令就如摩西律法裏的以牙還牙(參出二十一23-25;申十九20-21),目的是防止受害者超越了報復的界線及避免賠償過度,是一道公平公義的命令。

這道阻嚇性的諭旨頒佈全國,經過了八個月時間的沉澱思考,最理想的情況是到了那天,沒有人起來攻擊猶太人,那天就不會有任何的殺戳,波斯國全國境內就得平安。因此,這是一道和平的諭旨,而神的心意是叫被擄的猶太人為寄居之地求平安(耶廿九5-7)

思想:

主耶穌稱信徒為使人得平安的人(man of peace)(路十6)。願主幫助我們為所住的城市求平安,也到處散播和平的信息。





Tuesday, 18 September 2018

9月24日 為骨肉之親代求

經文:以斯帖記八章1-8

今天繼續昨天的經文去思想哈曼被掛木架上後續發生的事情。王后以斯帖得王的寵愛,末底改也因對王有功,而逃離一劫。然而,那道滅族的諭令仍像一把利刀在猶太人的頭上,時候一到就會砍下來。因此,以斯帖要再次來到亞哈隨魯王面前為骨肉之親的猶太人求情。

這段敘述有兩件事值得留意。首先,作者用「猶太人的仇敵」(1a)及「亞甲人」(3b5b)形容哈曼,使讀者回想當初他登場時的介紹(1)。作者一方面強調他是長年與猶太人為敵的人,另一方面又暗示這並非是個人恩怨,而是涉及兩個族群的問題,可追溯到以色列的列祖(參撒上十五1-9)。其次,讀者會留意到末底改與以斯帖角色上的轉換。以斯帖在第四章之前的角色較為被動、且對末底改言聽計從(1019)。現在以斯帖則較為主動,她將哈曼的財產給予末底改,並派他管理(2b)。她成功地覲見王之後,信心與勇氣加增,再次到王面前提出一項艱巨的計策,期望王恩准。

王再次向以斯帖伸出他的金杖表示悅納她的覲見。以斯帖在王面前為她的骨肉之親求情;這是關乎整個猶太民族的生死問題。因此,以斯帖都非常戰兢謹慎。她的請求有三方面值得留意:

第一,她小心翼翼的不把王說成是滅族諭旨的共犯,免致激怒這位善變的君王。她只強調這是哈曼個人的計謀,指出這個諭旨可由王廢除。第二,她的請求,少有訴之於理,卻多有動之以情;她知道指出命令本身的錯誤的成功機會不大,反而是透過強調自己與王的關係成功的機會更大。於是她向王說:「王若以為好,我若在王面前蒙恩,王若認為合宜,我若在王眼前得喜悅」(5a)。第三,她擔起王與猶太人之間的橋樑,使猶太人因以斯帖而被視為王的臣民之一。她對王說:「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6)她與猶太同胞認同,與他們憂戚與共,藉此來打動君王的心。

有學者從希伯來文的文法角度及他的無情和不穩定的個性來判斷王的回應,認為他當時的語氣似乎顯得有點不耐煩,且聲調是高亢激昂的。因此,學者布希(Bush)認為第7節可直譯為:「看哪!這就是我為你們作的!你們不能期望我再多作甚麼,我已經不會再多作了!」簡言之,王的意思是:我已作了我能作的,剩下來要看你們自己了!然而,王最終都被以斯帖的陳詞迫切打動了,決定再下另一道諭旨來解決猶太人的厄運。

思想:

以斯帖為骨肉之親的安危懇切代求,使我們想起亞伯拉罕情詞迫切的為所多瑪代求(創十八16-33)、摩西用自己的性命換取神赦免犯罪的以色列同胞(出三十二30-34)及保羅為骨肉之親的得救,用自己與基督分離作為交換的無私禱告(羅九3)。求主加深我們愛骨肉之親的感情,常為他們的得救代求。



9月23日 局面扭轉的諷刺

經文:以斯帖記八章1-8

亞哈隨魯經過一連串事件,應是疲累不堪。這連串事件由他失眠那夜開始(1),發覺那位忠心救他一命的末底改卻未得到應得的獎賞,然後接納了哈曼的建議(2-9)。王也許只有在第二次宴席前稍休息片刻,然後就與哈曼趕赴以斯帖的宴席。席間發生的事可說是峰迴路轉,哈曼的罪名是因謀害及侮辱王后而敲定,結局就是被掛在自己製造的木架上。哈曼自食其果,使整個故事的局面扭轉,往後就要看三位人物,即亞哈隨魯王、末底改和以斯帖如何收拾殘局了。

以斯帖記確實蘊藏不少峰迴路轉、命運逆轉的橋段;作者用了許多精彩反諷的手法表達。我們在第八章的事件記述裏可看到最少三個反諷的地方。

第一,哈曼密謀要除掉末底改和猶太人是因為他的自尊受到傷害。亞哈隨魯王也是因為哈曼的舉動侮辱了王后,自尊受損而要處死哈曼。無論哈曼的真正罪狀是甚麼,他的魯莽行動確實讓亞哈隨魯可以抽身亦可有藉口加罪在他身上。這確實是一大諷刺。

第二,亞哈隨魯王將哈曼的家產賜給以斯帖王后(1a),這可能是王認為以斯帖是哈曼計謀中最主要的受害者。根據希臘歷史家希羅多德及猶大歷史家約瑟夫的記載,波斯帝國對叛徒的家產會予以充公,罪犯的產業歸屬王家。「家產」這個字包括所有的土地財產及人丁在內。因此,這裏應該包括哈曼的僕人,甚至是他的家人都歸給了以斯帖。哈曼計劃要除掉末底改,現今「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產」(2b),這豈不也是另一大諷刺?

第三,亞哈隨魯曾誇口會應允以斯帖的所想所求,現在卻是無能為力,甚至有食言之嫌。他不能收回或廢除已經批出去的王令,因此,他對以斯帖說:「因為奉王的名所寫、用王的戒指蓋印的諭旨是不能廢除的。」(8b) 巴比倫帝國也有類似這種無法撤消命令,只可被另一道相反命令推翻的法例制度(參但六913)。這種律例令人深感困惑疑慮,同時更暗示波斯有多麼不合常理的法制。這又是另一大的諷刺!


思想:

世上自相矛盾、不合常理及無奈的事常有。信徒活在主仍未再來的「既濟未濟」(Already but Not Yet)之間的張力下,確實可從神學家尼布爾(Niebuhr Reinhold 1892-1971)的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中擷取智慧:「神啊,求您賜我寧靜的心,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事;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別。」就願這個成為你今天的禱文。





9月22日 搬起石頭砸己腳

經文:以斯帖記七章7-10

亞哈隨魯得知哈曼是那始作俑者,立時的反應當然是怒火沖天。學者指出亞哈隨魯王的暴怒神髓在譯文中無法表達,但若用希伯來原文高聲朗讀時,就像機關槍掃射的聲音。哈曼的陰謀被揭穿,王即時反應是大怒(7a),直至哈曼被處決,王的怒氣才平息(10b)。哈曼可以說是自作自受、得到他應得的懲罰,但王既然聽信讒言,有份參與滅族的陰謀,他又怎能置身事外呢?

     這時王離席往後花園去,王在怒氣填膺之際,也需要冷靜下來,集中精神,思想他下一步應如何行動。那時他的腦海中可能浮現幾個問題:他可否因自己所批准的計謀去懲罰哈曼呢?若他懲罰哈曼,是否等於承認自己有份造成這尷尬局面?之前既然已頒下不能更改的法令,現今可用甚麼理由或藉口來撤消它呢?亞哈隨魯實在落在進退兩難的局面,肯定是搜索枯腸,不知如何是好。身邊的群臣謀士也不知所措,一時仍未有任何好的建議去處置哈曼。就在這時候,哈曼愚蠢的舉動,替亞哈隨魯王解決了他的困局。

哈曼見王大怒,知道自己必死無疑;那時他只有幾個選擇:跟隨亞哈隨魯王走到後花園,求王赦罪。但王怒氣仍未消,他必被拒諸門外。他亦可以逃出房外,但這樣作恐怕等於畏罪潛逃,肯定會被緝拿定罪。哈曼此時確實六神無主,最自然的反應是向指證他的以斯帖求情。這時,他的情緒應蓋過了理性,以致他忘記了或甚至顧不得波斯宮庭的規矩,即是除了王或所指定的太監之外,任何人都不得靠近王的后妃,就算有旁人在場,一個男人也必須與后妃保持七步以上的距離。但哈曼情急之下,為了保命,竟然伏在以斯帖斜躺的榻椅上向她求情。哈曼愚蠢的舉措,讓亞哈隨魯得著解脫的藉口。哈曼的舉動確實違反了後宮的禮儀規矩,這等於是公開侮辱王,足以被定罪處死。

這事件的結局確實有點諷刺。哈曼屠殺的計劃顯然是有罪的,但他並非因此惡行而被定罪,反而是因企圖調戲王后而被定罪,以致亞哈隨魯王得以抽身脫罪。這是何等的諷刺!哈曼高傲自恃,因著一位猶太人末底改不肯向他下跪,而要處死對方;但在緊急關頭,卻屈膝在一個猶太人以斯帖面前求饒。更諷刺的是他製造的木架本想用來懸掛末底改,而現在被懸掛的卻是他自己。哈曼可真是自作自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思想:

俗語有云:「害人終害己」。哈曼自食其果、自掘墳墓。罪好像有腳似的,始終會追上我們(參民三十二23b)。求主憐憫,不讓任何苦毒、惡謀在我們的腦海中滋生萌芽,免得自招敗壞。






9月21日 遣辭用字的智慧

經文:以斯帖記七章1-6

作者用了簡單的一句「王帶著哈曼來赴以斯帖王后的宴席」(1)來開始以斯帖為兩位男士預備擺設的第二次宴席。亞哈魯王和哈曼兩個都帶著不同的心情赴宴;兩人都不知道將會發生甚麼事情。哈曼經過上次蒙羞的經歷後,顯然是帶著非常矛盾的心情來赴以斯帖的宴席。哈曼已經失去控制局面的能力,成了被動地受催促赴宴的人。

讀者也許依稀記得,第一章提到瓦實提被太監催促前往赴宴席後,所得的是反面的結果(10-11),現今哈曼也是在太監催促下前往赴以斯帖的宴席(14b)。作者似乎也在暗示哈曼悲慘的結局臨近門前。哈曼確實在這一幕扮演著被動的角色,而且整晚說的話也出奇的稀少。以斯帖反而扮演著主動的角色,而且她說的話救了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她對王說的話,遣詞用字都非常謹慎,用得非常恰當,就如箴言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像金蘋果鑲在銀的器物上。」(二十五11)《新譯本》

以斯帖對王的一番說話簡潔清晰,遣詞用字的技巧高超,有三方面值得留意。首先,以斯帖揀選適當的時候發言。王曾經兩次提到要將國的一半給她(3b6b),現在王第三次向她說這話(2),表示王是悅納她才說出這些恩言。因此,這是最適當的時機向王請求的時候。

其次,她要指出哈曼的陰謀,但又要避免將亞哈隨魯王牽連在內。計謀是哈曼的,但無論王是否完全知情,他畢竟也有份參與和批准,讓哈曼用王的戒指在死亡的頒令上蓋印。以斯帖特意用被動語態向王說:「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4a)她這樣是避免用主詞提及始作俑;她沒有提到哈曼的名字,也沒有提及王有份參與,為了一萬他連得銀子出賣了猶太人(911)。她等待亞哈隨魯王義憤填膺的時候,才直接指出那罪魁禍首就是哈曼。這與先知拿單進諫大衛的做法雷同相似(撒下十二5-7)

最後,以斯帖動之以情,讓王知道她和族人被賣為奴為婢,雖然痛苦,但還不值得來攪擾王;但她繼而訴之以理地指出民族滅亡對王所造成的損失,是敵人無法補償的。她說:「但我們的痛苦比起王的損失,算不得甚麼」(4b)。這句話的原文有不同的翻譯,多數學者都認為是指被滅民族在納稅方面曾帶給王許多利益,比哈曼答應給王的金錢更多,所以若那民族被消滅,哈曼的賄款也不能補償王的损失。

以斯帖在整段談話裏,雖然指出自己和自己的民族會有被滅的危機,但一直仍未透露這民族就是猶太人。那時,王顯然對以斯帖的籍貫毫不知情(16),因為太監哈他革可能仍未將此事稟告王。然而,以斯帖的身分最終也會被揭露,不過現在仍未是適當的時機。以斯帖能巧妙地迴避了王在滅族的事上扮演的角色,同時又能揭穿哈曼的陰謀,這全都因她說話謹慎,用詞恰當。

思想:


「說話的『藝』術」和「說話的『偽』術」這兩句話實在有天淵之別。求主幫助我們學懂說話的藝術,用愛心說誠實話,但同時又說得恰到好處。

9月20日 王所喜愛尊榮的人

經文:以斯帖記六章6-14

王正在專注考量應如何報償末底改,哈曼也正是滿腦子想著怎樣尊榮自己。王正想找人諮詢,此時哈曼也正進王宮想與王談話。接下來的對話,顯示出兩個人都沒有向對方清楚說明商談的真正要點。之前,哈曼沒有明言他想要毀滅的那群人是誰(8-9),現在王也沒有讓哈曼知道要報償的人是誰,直到最後他才提到那人就是猶太人末底改(10b)。哈曼一直都認為自己正是王所要賞賜的人,於是就以自己所想得到的尊榮,臚列給亞哈隨魯王。

作者在這裏打破慣例,以典型全知的第三者角色,記錄了王和哈曼心裏所想的。作者幽默和諷刺地指出「王所喜愛要賜尊榮的人」應如何待他(6b7b11b),及究竟是哪一位(6c)呢?。王和哈曼彼此間都不知道對方說話的底蘊和心中所盤算的,只有讀者才一目了然,在旁觀看整件事的發展。這正正是此段談話諷刺幽默精彩之處。

「王所喜愛要賜尊榮的人」在王和哈曼的談話裏重複出現四次之多(79[2]11),這正是兩人談話的重點。哈曼已經是位高權重又家財萬貫,一般的獎賞如金錢、土地,甚至名銜也未必能吸引他的興趣。由於他以為自己是王所要賜尊榮的人,於是就對號入座,將自己的心頭好和夢想,清楚的臚列出來。這包括了穿上王袍、騎在頭戴王冠的御馬上,走遍全城讓眾人夾道歡呼喝彩。簡言之,哈曼的夢想是能夠與王享有相同的待遇。他虛榮之心已沖昏了他的頭腦,卻不知道敗落就在他的眼前。

作者盡可能讓末底改的名字到最後一刻才出現,哈曼也在最後一刻才發現王所喜愛要賜尊榮的人並不是自己,因而感到震驚。亞哈隨魯王明確地指出要嘉獎的人是坐在朝門的猶太人末底改(10b)。他知道末底改是猶太人,但他卻不知道哈曼與末底改之間的衝突,更不知道下令要滅的民族是猶太人,因為哈曼沒有說明是猶太人,只提到要滅絕的是不守王律例的民族(參三8-11)

這裏特意提到末底改的猶太血統,是要呈現出一個徹底的逆轉,使哈曼更蒙羞和狼狽不堪,因為王明確要求一個憎恨猶太人的人去尊榮及讚揚他所最痛恨的人。最後,就連他的朋友和妻子在不知不覺中指出,謀害神的選民只會是自討苦吃、徒勞無功,最終在對方面前敗落(13b)

思想:

箴言十六章18節說:「驕傲在敗壞以先,內心驕傲在跌倒之前」。這句話是哈曼敗落前最貼切的寫照。求主憐憫我們不要步哈曼的後塵,孤芳自賞,自命為王所喜悅的,捨我其誰?讓我們一生只追求成為神所喜愛賞賜的人。




9月19日 無眠之夜讀史書

經文:以斯帖記六章1-5

亞哈隨魯王有一晚難以入睡,這麼一件看來無關痛癢的小事,竟然成了整個故事的轉捩點,使猶太人的命運逆轉過來。這件看來微不足道的事發生在以斯帖為王和哈曼擺設第一次宴席(1-8)和第二次宴席(1-9)之間,而且更是記錄在以斯帖記裏眾多宴席的中間,作者這樣的編排正正是要讓讀者意識到:重要的事情將會在這個無眠之夜陸續發生。

王日理萬機,常為國家大事操心,失眠可能也是慣常有的事。然而,王失眠後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實在有太多不尋常的巧合,使人很難相信一切都是出於偶然。一連串的巧合,其實是神在背後掌管著一切,正如有學者說:「巧合只是神保持匿名的方式而已。」箴言的作者說:「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像河水,他能使它隨意流轉。」(二十一1)。讓我們看看有多少巧合之處。

「王睡不著覺」(1a)可直譯為「王的睡眠飛走了」;有些譯本明確的指出王不能入睡乃是神的作為。王不能入睡,仍可在床上輾轉反側,竭力嘗試入睡,但他卻偏偏起床。宮中肯定有很多娛樂或安睡的方法來對付失眠的問題,例如叫妃嬪歌舞、侍臣弈棋或自己踱步御花園舒緩繃緊的情緒等。可是,王卻吩咐侍從拿歷史書念給他聽。難道王想藉著單調乏味的歷史和低沉讀書的聲調作催眠的用途?還有,國家發生那麼多的事情,侍從竟然讀到大約四、五年前發生的行刺王失敗的陰謀(比較二16,三7)。這又怎會是巧合呢?

波斯君王對有功的臣僕一貫的慣例是必定迅速盡快報償。因此,亞哈隨魯詢問侍衛有沒有報償給末底改可說是多此一舉,甚至是不合常理的舉措。然而,就因為王的問題,才發現末底改有功於王卻未得賞賜回報,這樣的情況確實是有損王的名譽與聲威。剛巧就在這個時候,另一位難以入睡的男人,就在天未破曉時分,撞進來見亞哈隨魯王。這男人就是急不及待要處決王的恩人末底改的哈曼。他倆在王宮相見,就開展了後來哈曼與末底改命運逆轉的故事。

我們看到亞哈隨魯王難眠之後連串發生的事,最少可學到兩點功課。第一,神能夠透過超自然的神蹟動工,如過紅海、賜嗎哪及使約旦河河水分開,祂也常常使用更單純的方法,透過連串我們不以為意、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成就祂的作為。因此,我們需要培養反省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細察神的工作。第二,神有祂作事的時間。未底改未能立時得到王的回報,也有神的心意,為要在適當的時候才兌現。神的時間表和我們所想的不一樣,但祂一定不會誤時、也不會誤事。我們要深信神的延遲,並非祂對我們的否定;末底改延遲了四年後才得到回報,這正正是神智慧的安排。

思想:


讓我們不要輕看生活裏每件微小的事,相信一切都有神的作為在其中。求主賜下智慧察看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也求主給我們忍耐,相信祂作事的時間是最恰到好處的,雖然當時我們並未覺得是如此。

9月18日 愚昧人彰顯愚昧

經文:以斯帖記五章9-14

哈曼心中快樂,歡歡喜喜地從以斯帖的宴席中出來(9a)。作者記載上一次有人如此高興,是在一章10節中,亞哈隨魯王飲酒至心中快樂,之後就聽從臣僕的建議,作出了愚昧的決定。哈曼飲酒過後離開王宮時,就遇到末底改這位眼中釘,令他的心情立刻從歡愉轉為惱怒。回家後,哈曼怒氣仍未平息,召聚妻子和臣僕,聽取他們的意見,最後跟他服侍的王一樣,作出了愚蠢的決定,想害人。最終反而害了自己。

哈曼回到家,未提及末底改對他不敬的事之前,先道出自己有多少家財、王怎樣抬舉他超乎眾首領臣僕之上、自己有多少個兒女,以及與王一樣獲邀成為以斯帖王后的宴席嘉賓等,如數家珍。其實臣僕和妻子又怎會不知道他講的事實呢?哈曼猶如愚昧人一樣張揚自己的愚昧(參箴十三16b)。因為哈曼所誇耀的一切,後來卻會被他所要謀害的末底改完全接收(參八2)。他哪時誇耀,哪時就開始失去!

哈曼聽取妻子和臣僕的建議,有幾處滑稽反諷的地方。首先是哈曼將人召集起來,是要人聽他吹噓自己的成就,並支持他除滅末底改的計謀。這正與以斯帖叫人聚集,為要支持她可以見王、挽救猶太人生命的無私行動,成了強烈的對比。其次,叫人製造木架的提議,基本上是來自妻子細利斯,最後得到朋友同意。這裏諷刺之處是亞哈隨魯王曾下令要確保妻子們遵守丈夫的要求(參一20-22),現在哈曼卻是對妻子的建議言聽計從。最後,他們提議建造一個約75呎高的絞刑台架或木架,這高度確實有點誇張;這木架的高度相等於五至六層樓高的建築物。因此,有學者認為這樣的高度可能是包括了王宮地面上的高台。這樣高的木架實在有點跨張,但其重點是要讓末底改在眾目睽睽之下受羞辱。

哈曼和他的朋友及妻子,過份自信,沖昏了頭腦。他們還未獲得王的批准,就已信心十足地先去製造木架,等到黎明時,就去求王把末底改掛在木架上,隨後就歡歡喜喜的與王再赴以斯帖的宴席。可是,哈曼的如意算盤,最終顯示出只是愚昧的決定,自食其果。

思想:

哈曼只等一年的時間,就可除滅末底改。諷刺的是他因自我過份膨脹,而作出愚昧的決定,最終反而自食其果。正如箴言書的作者提醒:「愚眛人的心彰顯愚昧」(十二23b)。求主鑒察,讓我們不會過份自信、目中無人,最終作出一些愚昧的決定。




Tuesday, 11 September 2018

9月17日 設宴款待王和哈曼


經文:以斯帖記五章1-8


第四章就在懸疑未決的緊張氣氛中結束。第五章的劇情是敘述以斯帖如何破壞哈曼的計劃,但直至第五章結束時,我們仍然未知道事情是否能得到圓滿解決。事實就是這樣,每個人對自己所作的決定,都未必能得到如願以償的結果。照樣,以斯帖決定冒生命的危險去覲見王,她那時也不知結果將會是怎樣。可是,最重要的是以斯帖願意主動行出了第一步。這一幕有兩個場景:第一個是在王宮的內院(1-4),第二個是以斯帖的宴席(5-8)


以斯帖穿上朝服,打扮得嫵媚動人,就趁亞哈隨魯王上朝的時候去見他。若非趁王在宮中,她這樣擅闖王宮,必會被寶座後面手持斧頭的侍臣捉拿。她必需找到合適的角度,進人王的視線範圍,讓王可以看到她站在殿門前。當以斯帖覲見王的時候,她無法得知王當時在做甚麼,王是否忙於政務?是否有其他妃嬪在他身邊?是否有政要正在與他議政?王當天的心情如何等等?以斯帖只是主動尋找適切的位置,使王在寶座上可以看見她站在院中。


王出乎意料地伸出手中的金杖,讓以斯帖觸模;觸摸金杖是象徵接受王並感謝王施恩惠。王知道以斯帖未經傳召就進宮覲見,必定有事相求或相告。由於以斯帖曾通風報信,救過王脫離刺殺的危機(參二21-23),可能王以為以斯帖又聽到另一個威脅王性命的陰謀,特要前來相告。王為要讓王后以斯帖安心,大方地展現一國之君的風範,就願意賜給她一半的江山(3c6c)。我們不必照字面來了解,因為這句話幾乎成為古代王室的慣用語,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新約時期的希律王安提帕身上(參可六22-23)


以斯帖沒有立刻將哈曼的陰謀和盤托出,她反而邀請王和哈曼來赴她的宴席。這裏正顯示出以斯帖的智慧,因為在滿朝文武百官面前抒發內心的感受並非適當的時機,在較輕鬆和非正式的場合提出要求,才是最適當的時機。於是,以斯帖邀請王和哈曼一齊赴宴,而哈曼對被邀請一事也不會有任何戒心,因為他剛被提升,成為與王平起平坐的心腹(1015),同被邀請也頗為合乎情理。


王在宴席裏喝得心情暢快,又再次答允給予以斯帖任何要求的事物。此時此際應是時候向王提出要求吧!可是,以斯帖卻欲言又止。《和修本》的翻譯,最能捉摸到對話中欲言又止的神韻。「以斯帖回答說:『我所要的、我所求的,嗯......。』」(7)以斯帖沒有立刻提出要求,反而邀請王和哈曼再赴另一場宴席。這是否因為她害怕,無法作出決定?是她認為時機未夠成熟,要讓哈曼錯誤的自信心膨脹,待他冷不提防時,才暴露他的真相?抑或以斯帖仍未確定王的應允是否真心真意,要等王答允再赴宴席才能確實?她這樣拖延,難道不怕這位喜怒無常的王可能心情有變而改變初衷嗎?


我們對以上的種種問題只能臆測,卻無法知道真正的原因。以斯帖拖延的策略可能是經過三天三夜禁食禱告,而從神那裡得來的智慧,待時機成熟時才揭露哈曼的陰謀和自己的猶太人身分。



思想: 

雅各提醒我們說:「你們中間缺少智慧的,該求那厚賜與眾

人又不斥責人的神,神必賜給他」(雅一5)。求主給我們智

慧,像以斯帖一樣,在成熟的時機說合宜的話。

9月16日 守住崗位做實事

經文:以斯帖記四章9-17

今天繼續研讀昨天的經文,但會聚焦在大家非常熟識又常引用的兩節經文,即「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不要自己以為在王宮裏強過任何猶太人,得以倖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太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13-14)。末底改這一番話是甚麼意思呢?

首先,他指出以斯帖不會因為在宮中,就可以繼續隱瞞她的猶太人身分。表面看末底改好像是威脅以斯帖,若不去晉見王為猶太人求情,他就會揭露她的猶太人身分,那麼以斯帖也會跟隨其他猶太人有一樣的下場。但末底改又怎會這樣做呢?他只是坦白的提醒以斯帖,去,還有機會,不去,就連機會都沒有。之前,以斯帖仍然可以隱藏她的猶太人身分,但現在自己的民族受到威脅、遭遇滅族之災時,她又怎能明哲保身呢?她的首要選擇應是認同信仰與民族,因此,顯露身份是必然的事,只是遲或早而已。

其次,末底改認為猶太人若不是藉著以斯帖得脫厄運,他們始終都可「從別處得解脫」(14a)。「從別處」是甚麼意思呢?猶太拉比傳統認為這是間接稱呼神的一種暗喻,這觀點符合本書一貫刻意隱晦提及神的做法,但這說法並沒有聖經基礎。有學者認為這是一句修辭反問法,預期答案是「否定」的,意思是除了以斯帖,就再沒有別人可以幫助他們了,末底改是用反問的方式凸顯他的重點。但這豈不是限制了神的工作?以斯帖記整個故事都是在講論神如何藉著人和祂合作去完成祂的工作。因此,末底改是提醒以斯帖,若她不願去作,神必有方法找到別人來與神合作。

最後,末底改對以斯帖說:「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他的意思是神既然將以斯帖置身於波斯王宮,就是為著這特別的歷史時刻,是要藉著她來拯救將要瀕臨滅亡的猶太子民。傳道者說:「凡事都有定時,天下每一事務都有定時」(傳三1)。天下萬事確實都有它發生的恰當時期,以及特定的目的。我們生於這個時代不是偶然的,我們受到的栽培及訓練也必有神匠心的安排。因此,我們的責任就是要抓緊每一個機會來完成祂的工作。

以斯帖被提醒不要閉口不言,要用她身為王后的身分,勇敢地為自己的同胞說實話,做實事。十八世紀愛爾蘭政治家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認為最可怕可悲的是:「惡人得勝的惟一條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觀」(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for the triumph of evil is for good men to do nothing)。求主幫助我們認定自己的身分,守住自己的崗位,勇敢說應說的話,做應做的事。

思想:

想想你現在所站的崗位,有沒有可以為主發聲、為別人求福的機會?你願意勇敢地說應說的話,做應做的事嗎?



9月15日 重新認識以斯帖

經文:以斯帖記四章9-17

未底改要求以斯帖晉見王,向王為猶太人在王面前請命。按波斯國的規矩,朝見王是有嚴格限制的,因王作為一國元首,要嚴受保護,以防謀害,也防止人的煩瑣訴訟隨便帶進宮中。因此朝見王的正確禮儀是通過太監,請求王召見,然後只有耐心等候回覆。亞哈隨魯的宮中,只有王的七友,可以面對面地見王,連妃嬪及王后也沒有權利擅自貼近波斯王。

自以斯帖入宮為后,到現在最少也過了四年四個月(比較二章6節,亞哈隨魯王七年十月和三章7節,亞哈隨魯王十一年正月)。以斯帖已有三十日未蒙王的召見(11)。王可能因國事繁忙,無閒享受魚水之歡,也許以斯帖已非以前那麼受王寵愛,漸被冷落。無論是甚麼原因,擅自入宮見喜怒無常的王,確實風險頗大。難怪以斯帖舉步維艱、裹足不前。然而,以斯帖的表現及對危機的回應,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之前,以斯帖給人的印象是個被動的溫順女子(1015),她卑躬屈膝、順從末底改、順從希該,對君王千依百順,與瓦實提不可同日而語;現在她的角色逆轉,反客為主,主導局勢。她以前聽從末底改的吩咐,現在反過來是末底改要聽從她的吩咐去做,去聯絡猶太人,為以斯帖冒死見王一事禁食三日三夜(16)。從現在開始,以斯帖主導及主動策劃執行計劃;她擔起了領導的角色,「於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做」(17)。這逆轉的角色一直延至第八章,末底改才比較顯眼。

以斯帖謙卑接受人看來難以成就的使命;她知道並非一人可以獨力承擔這個諫王的差事,於是吩咐末底改呼籲所有猶太人跟她一起禁食(16c)。雖然這裏沒有明顯提到是禁食祈禱,但按猶太人的傳統,禁食與禱告常是連在一起的,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以斯帖是呼籲猶太人禱告仰望所信奉的耶和華上帝。這裏沒有講到禱告,明顯是與作者一直慣用較為間接及隱蔽的方式講述神有密切的關係。

以斯帖起初給讀者的印象是位猶疑、懦弱膽怯的女子,其實她並非如此。她先多了解末底改提出的證據後,才作適當的回應;她是先了解情況後才作決定,勇往直前地踏上這可能喪掉生命的信心的一步。她的擺上是經過深思熟慮,計算過代價之後的決定。她的行動並非匹夫之勇,而是慎重思考過後才付諸行動;她的表現實在令人刮目相看,使人要重新檢視以往對她的評價!

思想:

讓我們思考使徒保羅這句話說:「所以,從今以後,我們不再按照人的看法來認識人,縱使我們曾經照人的看法認識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識祂了」(林後五16)。讓我們常被聖靈更新,重新看人和世上的事。




9月14日 兩人的真情對話

經文:以斯帖記四章1-8

王的諭令一出,書珊城的猶太百姓驚惶失措;王宮內相對的平靜安穩與宮外的驚恐困惑確有天淵之別。這兩幅強烈對比的景象延伸到兩個人身上,那就是宮內的以斯帖和宮外的末底改。第四章的情節圍繞在以斯帖和末底改之間的來回對話。

以斯帖在宮內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對宮外的環境所知道的甚少。然而,她也有些近身的宮女和太監作她的耳目。她從太監口中得悉叔父末底改「撕裂衣服,披麻蒙灰,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1b),就心知不妙,一定是有嚴重的事情將要發生或甚至已經發生了。這種極奇悲痛的表現對書珊城及猶太人並不陌生,因為他們聽到波斯大軍在撒拉米(Salamis)被希臘打敗時也是撕裂衣服,呼天搶地的表達極其的哀痛。以斯帖聽到末底改的表現,就「非常難過、輾轉不安」《呂》。那時以斯帖仍未知道事態的嚴重程度,因為她一直都不知道王頒布的命令,因此她最自然的回應就是吩咐太監送衣服給末底改去取代麻衣,因為身穿麻衣的人根本沒有可能靠近宮門,更遑論入殿見王后。

當以斯帖得知末底改拒絕接受衣服的消息,她必定感到事情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一個人不寢不食、不言不語、不笑不歡,更不肯受安慰,必定是落在極度悲傷的景況中。以斯帖於是再次差派自己最信任的太監哈他革直接去從末底改口中問個究竟。末底改這時就鉅細無遺的講述哈曼要滅絕猶太人的陰謀和王魯莽不負責任的諭令(7)。末底改更將王的諭旨給以斯帖看,並透過哈他革向她詳細報告滅族諭旨的淵源及他和哈曼過去的關係,所引致這不成比例的災難的來龍去脈(8a)。末底改深知只有以斯帖才能幫助猶太人脫離這滅族的厄運,因此他托哈他革傳話,要求「她去晉見王,向王懇求,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請命」(8b)

末底改的悲哀行動及與以斯帖的來回對話,凸顯了事態的嚴重與迫切。或許讀者質疑這場災禍的責任屬誰?末底改是否需要為這場災難負責呢?若當初他不去激怒哈曼,災禍是否就不會發生?抑或災難始終都會發生,而末底改只是仇視猶太人情緒臨爆點的催化劑而已?這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但作者卻在這問題上緘默不語、沒有責備末底改,也沒有將責任歸咎於他。簡言之,作者只敘述事情的來龍去脈,並沒有對這場災難的責任屬誰,而作出任何評價。讀者不宜過份解讀、演繹,只要存心忍耐,學習接受未有答案的問題。

思想:

任何事故必有前因後果,也涉及連串的人和事。受牽涉的人都應各自省察自己,恰當地承擔責任,但也不宜過份內咎。


9月13日 荒謬絕倫的世代

經文:以斯帖記三章12-15

哈曼得到王的御准,就事不宜遲地立刻召集書記,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語言,照著他自己的意思,再加上王的戒指蓋印核實,透過波斯帝國的交通網絡,馬不停蹄地傳達到各總督、省長和領袖的手中。這個剷除全國猶太族的陰謀有兩方面值得留意。

首先,這個斬草除根的計謀是在正月十三日(12a)下令全國。巴比倫和波斯視第十三天為不吉祥的日子;這可能正是哈曼如此急迫的原因,要在這不吉祥之日頒佈命令滅絕猶太人。諷刺的是正月十四日正是猶太人逾越節的開始(參出十二6;利二十三5)。逾越節是記念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為奴的日子。現在是在猶太人的逾越節前夕收到滅命的消息,究竟這是一個絕望抑或是盼望的信息呢?作者強調這個下命令的日子,似乎給讀者的印象是:絕望和盼望乃銀幣的兩面,全視乎從那一個角度去看。

其次,作者刻意在這章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一幅對比強烈的圖畫,那就是王同哈曼坐下飲酒,書珊城堡卻陷入慌亂中(15b),何等強烈的對照!有權力的亞哈隨魯王視庶民人命如草芥,得意洋洋地為自己的決定把酒當歌;得寵的哈曼亦肆無忌憚,為自己的陰謀得逞而沾沾自喜。可憐的是那些手無寸鐵、毫無權力的百姓,他們全都陷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恐懼裏,全城被惶恐慌亂、惴惴不安的氣氛籠罩著。有權力的人豈不是應該為人民服務的嗎?現在眼見的是有權勢的人倒行逆施,為一己之欲、為鞏固個人的權力,而不顧庶民的生死。這正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寫照。

這幅強烈相反的圖畫在人類歷史裡常有發生,令上帝的子民困惑。詩篇七十三篇正說出神子民看見惡人得逞、肆意迫害及殺害無辜百姓,而這些惡人卻有好些是壽終正寢,沒有在有生之年得到應得的報應。詩人看到這些現象就覺得自己是徒然過著清白的生活、更差點兒對上帝失去信心,甚至想要放棄信仰。幸而詩人最終找到了出路,那就是轉換觀點來看萬事。他心靈深處進入聖所親近上帝,深知上帝仍是那位公義的主;他從永恆的角度看惡人,覺察到他們最終都會受到當得的刑罰。歷史證明亞哈隨魯和哈曼最後都受到他們應得的報應。

思想:

求主幫助我們看到世上荒謬絕倫不公義的事情時,仍持守對上帝的信心,相信祂仍是公義的、是賞善罰惡的主。更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就是從上帝的觀點和永恆的角度看世上不公義的事。深相信惡人最終會得著應得的報應。




9月12日 定事在乎耶和華

經文:以斯帖記三章7-11

哈曼對於末底改不願向他下拜,心裏耿耿於懷,要除掉這根眼中釘。於是他在未向王告狀前,已預先用抽籤方式,擇定黃道吉日,來謀害末底改及所有猶太人。哈曼的計謀有幾方面值得留意。

首先,他將自己與末底改的恩怨提升到整個猶太民族,懲罰不合乎比例。這個計謀與民族清洗及屠殺沒有甚麼分別。其次,他先用半真半假的謊言來操控亞哈隨魯王來支持他的陰謀;他先避免提到這個散居波斯帝國和與眾不同的民族是猶太民族,只提這民族的律例與波斯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這只是事實的一半,猶太人的摩西五經固然與波斯帝國不同,但只是宗教上的不同而已;另一半卻是謊言,因為摩西五經從沒有要求任何人違背國家的律法。最後,哈曼利用銀彈政策來誘惑亞哈隨魯准許他殺戮整個民族。他的建議非常吸引,一萬他連得約為340頓銀子,是整個波斯帝國全年稅收的一半。究竟哈曼從何得到這麼大筆的錢財?這可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部份財產來源應是從殺戮猶太人時搶奪得來(參三13)。亞哈隨魯經過波斯與希臘之戰鍛羽而歸、國庫空虛,哈曼的建議確實非常吸引。

亞哈隨魯竟然不問要滅的是那一個民族,就輕易答應哈曼。這也不足為怪,因為他確實是利慾薰心、易受大臣影響的人,這在廢瓦實提王后(16-22)及選立新后(2-4)的事上可見一斑。百姓的死活對一位暴君又怎會是他的關懷呢?況且他的心也完全被哈曼那巨大的賄款所吸引(11),甚至也不追問銀子從哪裏而來。「王對哈曼說:『這銀子賜給你,這民族也交給你』」(11a)這句話,表面上婉拒了哈曼的賄款,實際上是轉彎抹角地接受了哈曼的提議。這可從後來以斯帖稱她的族人被賣了(4),及東方人慣用的委婉交易方式得到確實(參創二十三章記載亞伯拉罕與以弗崙的交易)。濫用權力確實可怕,這確實是「權力有腐化傾向,絕對權力絕對腐化」這句話的最佳寫照。

哈曼的計謀與王不負責任的決定構成了一幅恐怖的圖畫。可是,最終主宰人命運的是誰呢?作者雖然沒有直接提到耶和華上帝,卻間接的說明背後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中。哈曼在正月掣籤擇日,上帝利用他的迷信,讓他抽到十二月,那就是要到十一個月後才執行。這段期間足可讓以斯帖改變王的心意。正如聖經說:「籤放在懷裡,定事由耶和華」(箴十六33)

思想:

當不幸的事臨到你身上時,你是否相信耶和華上帝仍在背後掌控一切,始終都會化險為夷呢?即或不然,你是否相信祂也給予足夠的力量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