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3 July 2018

7月31日 猶大的罪和懲罰

經文:耶利米書十七1-27

耶利米書十七章是很特別的一章。在起始的4節中,經文重述猶大亡國和百姓被擄的原因,就是他們拜偶像和虛無的假神,犯了背道的罪,因此引來上主的怒氣,藉巴比倫帝國來嚴厲的懲罰他們。

耶利米書十七章5-8節是一首詩歌,也是對詩篇第一篇的一個詮釋。詩篇第一篇以「惡人」與「義人」作比較,但這裡卻是以「倚靠人」與「倚靠耶和華」作比較。

耶利米書十七章9-13節,這段經文說明「10…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考驗人肺腑的,要按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結果報應他。」(10節)經文指出上主處罰悖逆的子民,並非憑空處罰,也不會無故出手,因為他是鑒察人心和動機的主。

耶利米書十七章14-18節是先知耶利米的獨白,在經文中可以知道先知內心的傷痛及困苦。為忠於上主的使命,他飽受同胞的侮辱、譏笑、排斥及陷害,心中充滿孤獨和恐懼。只有上主了解他,也只有上主能幫助他,所以他呼求上主:「耶和華啊,求你醫治我,我就痊癒,拯救我,我便得救。」

耶利米書十七章19-27是一段有關守安息日的教訓。先知在這裡多次用重複的句子,目的是提醒以色列人守安息日的重要,因為這等於信守與上主的約(參出埃及記三十一12-17;以西結書二十12)。多次重複的信息也許表示耶利米多次傳講一樣的信息,只是都被以色列民忽略了。

先知耶利米不厭其煩提醒的信仰的就是:遵守安息日就是實行與上主的約!你的信仰是怎樣實行出來的呢?雅各書二章1820節這樣說:「18但是有人會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心給我看,我就藉著我的行為把我的信心給你看。…20你這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沒有用的嗎?」你的行為是否與你的信心相符呢?

為什麼遵守安息日對以色列民族那麼重要呢?因為這是跟上主所頒的十誡有密切的關係。十誡的第四誡論及安息日的規條是與上主創造有關的,上主創造六日,第七日就休息了,並定這一日為聖日,祂也要求祂的子民世代必須遵守安息日,因為這是上主賜福的日子(參創世記二2-3;出埃及記二十8-11)。

從創造背景來看,安息日是為了讓人及所有受造的都有休息的時刻,讓生命可以得力再生,是一個永續的觀念。守安息日是表示對上主的尊敬,也是跟從上主重視生命的表示。摩西在出埃及記三十一章12-17節中向以色列人解釋安息日規條時,特別強調這是以色列人和上主立約的憑證。

            守安息日也提醒以色列民和其他民族是有分別的,守安息日可以幫助百姓建立堅定的信仰和認知。新約時代,使徒將安息日的敬拜改到主日,就是主耶穌復活的那一日,但安息日的意義仍在,所以無論我們的敬拜日是定在那一天,也不可停止聚會,就如希伯來書十章25節提醒我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然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思想:


請問你的生活和行為是否與蒙召的恩相稱呢? 請你思想一下,你的生活、思想和追求目標與不信的人有什麼分別呢?你的生活是否能見證你的信仰呢?

7月30日 耶和華要耶利米獨身

經文:耶利米書十六1-21

人天生就是群居的生物,而孤獨和孤單是人難以忍受的痛苦,所以入獄坐牢是可怕的刑罰。從歷史看來,上主忠心的僕人很多是孤獨的,他們孤獨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他們所傳的信息並非人喜歡聽的!主的忠僕人會忠於所託,將上主的信息完整的宣告出來,結果往往是叫聽眾心中不安,甚至憤怒,這與假先知只說人喜歡聽的話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真先知和忠心主僕常會被人排斥、迫逼,甚至殺害。先知耶利米書在十五章10節說:「人人卻都咒罵我。」就是連他在亞拿突家鄉的鄉親中,也有人計劃要謀殺他,他內心的孤獨和無奈是何等的大!

在耶利米書十六章1-13節中,上主把另一個重擔放在耶利米肩背之上,那就是終生不娶妻和生兒養女,那是終生孤獨的重擔。耶利米書十六1-2:「1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2「你不可在這地方娶妻,為自己生兒育女。」耶利米不但不能組織家庭,更連正常的社交生活都受限制,被禁止參與社會中的正常社交活動,例如探訪和安慰喪家,與及參與婚禮及宴樂。簡單來說,除了宣告上主的信息外,耶利米與其他人在社交及生活上是隔絕的,這樣的生活自然加重了他內心的孤獨。這樣的生活叫人如何活下去呢?

耶利米書十六章14-15節是上主安慰的應許,上主要耶利米告訴以色列民,當他們受過亡國和被擄的苦難之後,他們仍有盼望,因上主說:「我要領他們歸回我從前賜給他們祖先之地。」(15節)。這信息顯然與本章的嚴厲審判的內容很不協調,加上在二十三章7-8節再次出現這兩節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編者使用這手法來讓那幾乎絕望的以色列人能有悔改的動機。雖然經文指出上主在烈怒中要先知耶利米傳懲罰的信息,但編者希望他們明白上主是滿有憐憫和恩典的,假若他們悔改的話,慈悲的上主是會拯救他們,帶領他們回到上主賜給他們祖先的地方。

從耶利米書十六章16節開始,經文又重新回到上主懲罰以色列民這一個主題,再次重申猶大的受罰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邪惡和罪過。而耶利米書十六章19節是先知在患難中的信心宣告:「耶和華啊,你是我的力量,是我的保障,在患難之日是我的避難所。列國的人必從地極來到你這裏……」在絕境面前,先知仍相信上主是他的保障和避難所,他更憑信宣告入侵的萬國至終也必認識耶和華。

思想:耶利米為主的使命獻上他的一生,甚至忍受孤單與寂寞。你願意為主獻上什麼呢? 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難捨棄的呢?









7月29日 猶大百姓的厄運與耶利米向耶和華訴苦

經文:耶利米書十五1-21(和合本修訂版) 

在我們今天所讀經文,耶利米書十五章中,上主清楚的告訴先知耶利米祂已決意懲罰猶大國,不會因他的祈求而有所改變的了。

上主繼續說明祂是要用最嚴厲的方式來審判以色列民,耶利米書十五章3節說:「我命定四樣災害臨到他們,就是刀劍殺戮、群狗拖拉、空中的飛鳥和地上的走獸吞吃毀滅。這是耶和華說的。」為什麼上主要這樣處罰以色列民呢?耶利米書十五章4節告訴我們原因:「……都因希西家的兒子猶大王瑪拿西在耶路撒冷所做的事。」這件事就是瑪拿西帶領以色列民離棄上主去事奉別神,毀了上主與他們所立的約。

瑪拿西是猶大史上在位最長的君主,達55年之久,也是最敗壞的君主。他的統治在列王紀下第二十一章1-17節有詳細的記錄。在宗教上,他帶領以色列民從敬拜上主變為敬拜人手所造的假神偶像,叫上主與祂的子民的關係破裂,他的雙手也沾滿無辜者的血(參列王紀下二十四4)。歷代誌下的作者在三十三章9-10節中說:「9瑪拿西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嚴重。10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不聽。」上主要以色列的後代不要忘記這件事,因為懲罰是非常嚴厲的!這也是今天信徒要留意的:我們事奉的主是忌邪的神!

在歷代誌下三十三章12-13節,記載了殘暴的瑪拿西王最終悔改,也蒙上主的寬恕;但他所犯的罪的影響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除去的。流無辜人的血和拜偶像的罪和影響繼續如影隨形地跟隨當代和後代的以色列人,至終也引致猶大國的亡國與人民被擄的慘事。

耶利米書十五章10-21節是記錄了耶利米和上主的對話。第10節耶利米向主訴說自己無辜被眾人咒罵;但第11-12節就比較難處理了,因為不同聖經譯本對這段經文有不同的見解,因此就有不同的翻譯。我們所選用的和合本修訂版,認為這兩句是上主回答先知的說話,目的是堅定他的信心。也有其他譯版認為這兩句是先知向上主的發問,因此翻譯的意思就有點不相同了。

13-14節就很清楚是上主的回答,上主表明祂要使用北方的巴比倫帝國侵掠猶大,並且滅國及擄走以色列民,原因是以色列民的罪已是全國到處可見的事實,就如第13節所指的「在四境之內所犯的一切罪」一樣的明顯。

在耶利米書十五章15-18節,先知耶利米繼續向上主發出呼聲。這裡很清楚看到耶利米正陷入一個很危險的處境:面臨仇敵的謀害。耶利米提到可能殺害他的有兩種人,第一種就是在十一章18-23節提到他的鄉親亞拿突人,第二種就是傳虛假信息的假先知和祭司(參十八章18節)。

在這艱難危險的境況下,耶利米在16節向主宣告:「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我得著你的話就把它們吃了,你的話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因我是稱為你名下的人。」讓我們知道上主話語的寶貴和力量。

在耶利米書十五章19-21節,上主針對耶利米的問題作出回答,並且堅定他的信心。上主鼓勵先知耶利米要悔改、全心倚靠祂,並重申祂對耶利米的應許:「……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搭救你…」(十五20)。

思想:

1.有一些信徒以為靠著基督寶血,只要認罪悔改,罪就得赦免,所以輕忽犯罪的嚴重性,給魔鬼留地步。他們忽略了罪的後果是很嚴重的,罪得赦免是事實;但罪和惡行所產生的後果和影響卻是另一回事,是有人需要承擔的。你願意是留下罪的惡果的人,還是清除惡果的人呢?


2.在艱難環境下,耶利米倚靠上主的話得喜樂和能力。你願學習他把聖經當作靈糧每天進食嗎?

7月28日 災難與代禱

經文:耶利米書十四1-22

耶利米書十四章至二十章之間,除了十七章談到安息日的事外,其餘都是先知耶利米在約雅敬末期所傳講的信息。那時以色列人因假先知的引誘和心硬,對上主的話已完全聽不進耳,墮落到沒法悔改的地步——雖然耶利米仍繼續盡心竭力的傳道,但結果仍是枉然。

耶利米書十四章1節至十五章9節是用詩歌文體寫成的一首哀歌,哀嘆上主不降雨所帶來的苦難和損失。旱災是一種全面性和全民性的災難,人無論貧富、貴賤都受影響,牲畜和環境都受到嚴重打擊。「旱災的事」(第1節)是複數,顯示災難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現,令生活越來越難過。

耶利米書十四章1-6節描述旱災所帶來的生活困難及苦況。聖經提到旱災出現的原因是因為上主拒絕降雨,這說明了雨水、日光、空氣都是上主的恩典,而旱災也可以是上主的懲罰。耶利米寫這首詩是希望百姓明白他們面臨的旱災的屬靈意義,幫助他們悔改,從而得著上主的饒恕和憐憫。

耶利米書十四章7-9節是先知耶利米為以色列民向上主的祈求。為上主子民祈求本是先知的職責,但在第11節,耶和華卻對先知說:「……不要為這百姓求福。」(參考七16,十一14)因為上主不願聽到替以色列祈求的聲音,也因為上主已經定意要懲罰祂的百姓——生命過了上主願意饒恕的範圍是何等可怕的事呀!

耶利米書十四章10-18節是上主和先知耶利米的對話,表達了上主對假冒祂名傳信息的假先知的憤怒,並應許要懲罰他們。令人意外的是,上主要懲罰的不單是假先知,祂也要懲罰那些聽從假先知的話的人,因為他們拒絕了真先知的信息。

假先知的話受歡迎是因為他們說的都是人喜歡聽的虛假信息,而不是上主的話。上主的話如希伯來書四章12節所說:「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鋒利,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人喜歡活在自我欺騙的美麗幻想之中,而不願面對現實和真我;一個不願自我謙卑,面對真我的人,往往是很難接受聖經直接的說話和指責的。

在耶利米書十四章19-22節,先知耶利米不顧上主的拒絕,繼續為以色列民向上主祈求憐憫和寬恕。對耶利米而言,為上主的子民祈求不止是工作上的責任,乃是使命和愛。他堅持為同胞祈求到底,拒絕中途而廢,不放棄同胞於不顧,這是最佳代禱者的榜樣和主僕的典範。

耶利米的代禱事奉和亞伯拉罕與摩西的祈禱有相似和不一樣的地方。亞伯拉罕盡力為所多瑪城祈求上主饒恕,不要審判這城(創世記十八章22-33節),結果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就停在十個義人那裡;但所多瑪城最終仍被毀,因為沒有十個義人。而摩西則是不住的為以色列民祈求,甚至願意將自己的生命作交換,來求上主赦免以色列民的罪過(出埃及記三十二11-1332),結果上主施恩,向以色列人施憐憫。

耶利米雖然在耶路撒冷城找不到義人,連一個也找不到,而且上主也表明不會聽他為以色列人的祈禱;但他仍堅持為罪人代禱。一個真先知、真牧師就是要這樣的,堅持禱告到最後!在面對災難時,人可以作的也許很少,但我們仍可堅持憑信禱告,直至主的決定落實。

思想:你最近有為一些人或事情代禱嗎?你願意接受代禱者的職事嗎? 請細心思想在你周圍的人及事情中,有哪些人及事情是需要你代禱的呢? 上主對代禱者的要求看來好像沒有什麼;但事實卻有最高的要求,那就是愛!



7月27日 驕傲與謙卑

經文:耶利米書十三15-27

今天我們繼續讀耶利米書十三章餘下的三個警告,就是十三章15-27的經文。第一個是15-17節勸以色列人不可驕傲,要聽從上主的話的警告、第二個是18-19節猶大國將面臨滅亡的警告、最後的一個是第20-27節關於猶大以色列民將遭遇災難的警告。

耶利米書十三章15-17節是一首短詩,也是這一章的第三個警告。先知耶利米在這裡警告以色列人不要因為驕傲而離棄上主;他們只有願意謙卑,側耳聽從上主的話,才有被拯救的希望。

耶利米書十三章18-19節是第四個警告,對象是當時猶大的當權者,就是「君王和太后」。約雅斤繼位時只有18歲,因此太后在王背後攝政,而她才是大權在握的人。在耶利米書十三18,上主吩咐先知說:「你要對君王和太后說:『你們當自卑,坐下;因你們的王冠,就是你們華美的冠冕已經掉落了。』」「你們華美的冠冕已經掉落了」就是預言約雅斤王、他的母親和家人都要被擄到巴比倫為奴(參列王紀下二十四1215;耶利米書二十二24-27)。「你們當自卑……」就是預言約雅斤將要從王座上下來。

箴言十八12說「敗壞之先,人心驕傲;要得尊榮,先有謙卑」這是很好的提醒和真理;可惜他們的驕傲令他們不能接受先知的警告和提醒。

耶利米書十三19:「尼革夫的城鎮都被關閉,無人打開;猶大全被擄掠,擄掠淨盡。」「尼革夫」是音譯,意思是「曠野乾旱的地方」,就是指「南方之地」,這裡預言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會先將南部的城鎮包圍,孤立耶路撒冷,然後才進攻,迫使耶路撒冷的居民投降。

耶利米書十三章20-27節是第十三章的第五個警告,對象是耶路撒冷,也就是指猶大這個國家。經文清楚指出以色列人遭此大災禍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離棄上主去拜假神偶像,同時先知對猶大悔改已經完全絕望了。

20節的「從北方來的人」就是巴比倫帝國的意思。「先前賜給你的羊群」就是指當猶大強盛時,她也管理的其它地區和民族。21節的「你自己所教導的盟友」就是巴比倫帝國。根據列王紀下第二十章12-19節的記載,在希西家王年間,巴比倫與猶大國交好。當希西家王生病時,巴比倫派特使探望,希西家王心中快樂,就把聖殿和整國的財富都讓特使看,結果得罪上主。上主因此命令先知以賽亞去面見希西家王,在列王紀下第二十章15節,以賽亞問:「他們在你家裏看見了甚麼?」希西家說:「凡我家中所有的,他們都看見了;我財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給他們看的。」於是先知以賽亞就預言巴比倫將來會成為猶大的敵人,並且將會入侵猶大及擄走所有的財富和居民(參列王紀下二十16-17)

為什麼希西家王要讓巴比倫特使看見自己和國家的財富呢?這不是引狼入室嗎?正如箴言十六18所說:「驕傲在敗壞以先,內心高傲在跌倒之前。」希西家王因一時的驕傲,為著別人的稱讚和名聲,竟然做出如此愚蠢的事,引來大禍。

相反的,解決驕傲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謙卑」,特別是在上主面前「自我謙卑」。歷代志下三十二章24-26節:「24那些日子,希西家病得要死,就向耶和華禱告,耶和華應允他,賜他一個預兆。25希西家卻沒有照他所蒙的恩回報,因他心裏驕傲,所以憤怒要臨到他,臨到猶大和耶路撒冷。26但希西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為了心裏驕傲,就一同謙卑,以致耶和華的憤怒在希西家的日子沒有臨到他們。」謙卑就是看見自己真正合宜的地位。當我們願意謙卑時,就是上主的怒氣也能遏止。

思想:你知道「驕傲在敗壞以先,內心高傲在跌倒之前。」(箴言十六18)嗎?驕傲可以說是人的本性,你願意求主幫助你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嗎? 「敗壞之先,人心驕傲;要得尊榮,先有謙卑。」(箴言十八12)你願意學習主耶穌的柔和謙卑的榜樣嗎?你願意求主幫助你治死內心的驕傲,讓主生命的榮美能藉你的生命彰顯出來嗎?


7月26日 腰帶的比喻和酒罈的比喻

經文:耶利米書十三1-14

耶利米書十三章合共有五個警告,共同的主題就是戰敗與被擄。第111節是腰帶比喻的警告、第12-14節就是酒罈比喻的警告、第15-17節是勸以色列人不可驕傲,要聽從上主的話的警告、18-19節就是猶大國將面臨滅亡的警告、最後第20-27節是關於猶大以色列民將遭遇災難的警告。

經文的背景是猶大王約雅斤執政的時候,那時也正是猶大與巴比倫交戰的時候。約雅斤登基只不過三個月,就因敵我強弱懸殊的原故而投降被廢。約雅斤執政時間很短,但列王紀下二十四章9節指出「約雅斤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親一切所行的。」雖然在這樣的局勢下,先知耶利米仍盡心盡力的傳上主的信息,但他的努力顯然並沒有被猶大人所欣賞。

耶利米書十三章1-14節的經文包含兩個比喻,就是腰帶和酒罈的比喻。在舊約的先知文獻中,作者常用詩歌來傳遞上主的信息和表達內心的感情,而另一個常用的文學手法就是比喻,目的是幫助聽眾明白信息的內容和加深印象。此外,比喻也是主耶穌常用的教導方法,正如馬可福音四章33節所說:「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

耶利米書十三章1-11節是第一個比喻,上主吩咐先知說:「你去買一條麻布帶子,束在你腰上,不可把它泡在水裏。」麻布是先知和祭司服飾的布料(參出埃及記二十八章39節),先知就照樣去辦。後來上主再吩咐先知將那麻布腰帶藏在幼發拉底河那裏的磐石穴中,先知也照樣做了。因為幼發拉底河離開先知的家鄉亞拿突來回的路程要差不多七百公里,所以有學者認為應該是指「伯拉河」,大約離開亞拿突五公里的地方。

「把腰帶藏在那裏的磐石穴中。」這些石洞原來是人暗中用來拜偶像的地方(參考十六16-17),將象徵神聖的祭司腰帶收藏在拜偶像的地方,這是玷污上主神聖的行動,也表示以色列民對上主的信仰已完全敗壞了。

過了多日,上主再吩咐耶利米回去將腰帶收回來,結果是「腰帶已經破爛,毫無用處了」。「已經破爛,毫無用處了」就是指腐爛到極點,這比喻以色列民因拜偶像的罪惡,已經腐爛到上主不能用了。美麗的細麻布腰帶原是束在祭司的腰上,以象徵上主與以色列的親近和美麗的關係;現在卻因拜偶像的原故,變成破爛不堪,只配被上主丟棄。

耶利米書十三章12-14節是第二個比喻,是以酒罈作比喻,以「各罈都要裝滿酒」來比喻以色列人自君王、祭司、先知起,以至耶路撒冷全部的百姓都如同被酒灌滿的酒罈而喝醉了,因此所有人都迷失方向,彼此衝突,社會也因失去秩序而變成混亂,最終被人滅絕。這比喻也是與上主的審判有關,因為聖經常用烈酒來形容上主嚴厲的懲罰(參詩篇六十3;以賽亞五十一17;耶利米二十五1727;以西結二十三31-34)。


思想:腰帶的比喻是說一個本是榮耀的任命,卻因罪成了上主不能用的東西。你願意如腰帶般緊貼上主和遠離惡事,讓自己成為聖潔,合乎主用嗎? 自滿自足、不受控制、只追求自己喜悅的人就是被酒灌滿的人,當周圍都是同一樣的人時,危險與敗亡也離他們不遠了。你今天的光景是怎樣的呢?你的夥伴又是怎樣的呢?

7月25日 耶利米詢問耶和華和上主的回答

經文:耶利米書十二1-17

今天的經文,耶利米書十二1-17,大部份是用詩歌文體寫成的哀歌,很可能是耶利米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入侵猶大,迫使約雅敬王臣服的時候寫成的。這首哀歌記錄了先知向上主的告白和上主的回應。

耶利米書十二章可分為兩個段落。首先是1-6節,在這段經文中,耶利米為眼前不義的事質問顯為義的上主,那時他的內心也是充滿矛盾的。從內容看來,這經文很可能是接續第十一章18-23節之後的,因為十二章6節提到「你兄弟和你父家都以詭詐待你」,而這段經文的第14節是耶利米向上主所發的問題,第5-6節就是上主的回答。

第二段是7-17節,這段經文是一首關於猶大被戰爭摧殘的哀歌,目的是說明為什麼上主要如此對待祂的百姓,上主要他們遭遇亡國和被擄的苦難,目的是要改造他們成為忠信的子民。
在耶利米書十二章7-13節中,經文形容上主審判祂子民的情景。這裡用「鷙鳥」(老鷹)和「獅子」來代表上主的攻擊,這些都是自然界最可怕的肉食性猛禽及野獸。不單這樣,在第9節,上主還要呼叫鷙鳥「你們去聚集田野的百獸,叫牠們來吞吃吧!」這表示猶大要被多國聯合攻擊,猶大是必死無疑的了。

耶利米書十二章14-17節一段與前面用詩歌文體的寫作不同,是用散文寫成的,可能是以色列人被擄後的信息。先知耶利米預言這些侵犯上主子民的國家,至終也會受到嚴厲的審判。除非他們也承認上主是他們的神,否則發生在猶大身上的災難也會臨到他們!這是滿有宣教意義的一段經文,它讓我們看到上主的拯救不單臨到祂的選民,也會臨到所有願意信靠祂的人。

這是全本聖經的中心主題,就是上主拯救祂所創造的世界的計劃:以色列是祂揀選的子民和工具,上主要她成為外邦人的光,讓萬國被吸引而歸向上主,這是舊約主要的宣教模式。只可惜以色列人不忠,不遵守與上主所立的約,以致他們不單未能影響其他民族歸主,反被外邦的偶像和神明引誘,偏離真道,所以上主要管教他們,藉著亞述和巴比倫兩大帝國先後滅了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與及人民被擄作為懲戒,叫他們回轉歸向上主。

當他們的心回轉歸向主的時候,上主就讓他們在異邦各地建立猶大會堂來取代聖殿的宗教作用,也將以獻祭為主的敬拜改變為以宣講聖言為主的敬拜。在無意之間,猶大人的宣教模式就從吸引人「來」的模式轉變成「去」的模式。當以色列人沒有自願作好見證,吸引外邦歸主時,上主就用他們不自願的方式,就是亡國被擄來叫他們完成向萬族作見證的使命。

思想:
你知道我們不幸的際遇可以是上主使用的宣教機會嗎?二次大戰後,因政局原因,很多中國人及留學生就被逼留在海外,但他們卻成為上主的宣教的使者,在各地建立海外華人教會,不單向華僑傳福音,也向當地民族傳福音。你願意配合上主的安排,讓他使用你成為福音使者嗎? 二次大戰後,中國政權改變,西方宣教士被趕出中國大地,當時的中國基督徒面臨滅頂的艱難時刻,但他們忠心倚靠主,持守福音,把握機會傳揚福音,以致今天中國內地的信徒已是數以千萬計了。這是上主的計劃,也是祂子民忠心見證的成果。你有從福音和宣教使命的角度來看你的際遇和處境嗎?






7月24日 關鍵之約與謀害先知的陰謀

經文:耶利米書十一1-23

以色列民與上主之約是一個永遠的約,這跟世世代代的子孫有關。若忘記這約就是忘記上主,以別的偶像神明取代上主,就會帶來極嚴重的後果,所以先知文獻不斷提醒以色列民要看重他們和上主之間所立的約,絕對不能疏忽,因為這是關乎生死、祝福與咒詛的生命大事(參考:申三十11519)。此外,也必須以上主的旨意和話語為首,不要顧忌人的意見和看法。耶利米就是因為堅持這原則而生命受到威脅。

約西亞王十八年(公元前621年),有人在聖殿發現遺失了的律法書,王就聚集群眾在聖殿聽書上的話,並帶領人民重新與上主立約,一場席捲全猶大的宗教改革就開始了,這些都記載在歷代志下三十四章。

耶利米書十一至十二章6節是與猶大約西亞王推動宗教改革有關的經文。在這一章,先知耶利米透過猶大王約西亞重修聖殿時發現律法書的歷史來向以色列人提出警告,提醒他們「守約」的重要性。

耶利米書十一章1-8節這段經文有很多句子是與律法書,特別是申命記相呼應,並再次提到上主要耶利米去猶大各城鎮宣告以色列人與上主立的約,並警告他們毀約的後果,就是上主的懲罰和咒詛。在這段經文中重複提到「這約」一詞,指的就是約西亞王在潔淨重修聖殿時發現的約書。

耶利米書十一9-17這一段經文所記述的應該是在約西亞王戰死後,他的兒子約雅敬接續作王時的情況。約西亞曾經努力推行宗教改革,他實在認真地將全國各地所有的偶像,以至異教的祭壇都完全廢去(列王紀下二十三章),也得到耶利米的讚賞(耶二十二15-16)。可惜約雅敬登基後,不但立刻將他父親的改革全部廢棄,更重建本已被拆毀的偶像祭壇,帶領百姓再次敬拜這些偶像神明。

為什麼改變這麼快呢?歷史學家有不同的說法,但綜合起來有兩個主要因素。首先是約西亞的改革時日不夠長久,改革不夠深入,人心並未有大改變;其次就是當時仍存在暗中抵抗改革的勢力,他們伺機而發,乘著約西亞之死,便廢除他的改革,重振昔日拜偶像之風,違背與上主的約。

耶利米書十一18-23則是先知耶利米的自我表白,文中提到先知自己的鄉親亞拿突人(耶一1)也不支持他,甚至想要殺害他,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耶利米所傳的信息。原因可能是約西亞王的宗教改革損害了亞拿突宗教人士的利益,因為約西亞不單取締異教及偶像崇拜,也革除了很多參與偶像崇拜的祭司的職份(參列王紀下二十三章5節),甚至將所有祭司集中在耶路撒冷管理,禁止丘壇的祭司登耶路撒冷耶和華的壇(參列王紀下二十三章9節),這等同叫他們失業及失去尊貴的社會地位。

上主對亞拿突人的叛逆陰謀的回應是:「23他們當中必無任何倖存者;因為在他們受罰之年,我必使災禍臨到亞拿突人。」上主會主持公義和審判,這是「在他們受罰之年」執行的,上主有祂的時間和安排,但祂是不會以有罪的為無罪的。


思想:你知道改變是不容易的嗎?特別是根深蒂固的習慣和傳統。人很容易就放棄改變,走回舊路。你在信仰及生活上有沒有什麼是需要改變的呢? 擇善固執是美德。你願意學效耶利米先知的不顧鄉親反對,不理個人榮譽得失,甚至人身安全都要站在正義的一方嗎?

Monday, 16 July 2018

7月23日 上主的管教

經文:耶利米書十17-25

今天所讀的經文是第十章的第二部份,第17節至25節,內容是預言耶路撒冷的毀滅即將來臨。這段詩歌的主題及背景顯然與昨天所讀的十章1-16節有所不同,原因可能是耶利米書並不是按時間次序來編排的。

這段經文的主題是預言巴比倫軍已攻到耶路撒冷了,城中的百姓因此發出悲慘的哀號。經文指出被摧毀的不單是耶路撒冷城,也包括猶大的其他城鎮。根據內容的描述,這段經文的背景可能是由耶路撒冷城被圍,到城破為止的時期,就是公元前58810月開始,直至5864月。

耶利米書十17-18:「17受圍困的居民哪,當收拾你的行囊,離開這地。18因為耶和華如此說:『看哪,這一次,我必將此地的居民拋出去,又必加害他們,使他們覺悟。』」第17節很清楚的指示以色列人要「收拾行囊」,準備離開神所賜的地土去外邦作奴隸。他們的離開並不是自願的,因為是上主將他們從上主賞賜給他們居住的地方「拋出去」的。

「使他們覺悟」是上主審判懲罰以色列民的目的,所以這不單是處罰,乃是管教,是天父對祂所愛的兒女的管教。

希伯來書十二章8-11節的經文提醒我們:「8管教原是眾兒女共同所領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生子,不是兒女了。9再者,我們曾有肉身之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靈性之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他而得生命嗎?10肉身之父都是短時間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靈性之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份。11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痛苦;後來卻為那經過鍛鍊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的果子。」

所以我們面對上主管教時,「……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不可灰心……」(來十二5 ,更要肯定我們是上主所愛的兒女,因為祂管教我們。受苦與受管教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觀念,前者是叫我們受害,後者叫我們受益。

雖然上主的管教的目的是善良的,但過程卻實在痛苦,耶利米書十章19-20節這段就是以色列民訴說他們的苦況。19節說「我受損傷,我的傷痕極其重大。我卻說:『這真的是我必須忍受的痛苦。』」雖然上主的懲罰非常嚴厲,使他們失去一切財物,家破人亡,甚至是自身的自由;但他們卻同意這是他們必須受的苦,因為他們離棄上主,背叛與祂立的約,所以他們必須要承擔責任。

耶利米書十章21-22節指出猶大人受管教的主要責任誰屬,「因為牧人如同畜牲,沒有尋求耶和華,所以不得順利;他們的羊群也都分散了」。「牧人」就是指當時建制的領袖,包括君王、祭司和先知。耶利米指出以色列民要遭遇如此悲慘的事情是因為他們的領袖愚蠢如畜牲,不但沒有帶領人民敬拜上主,反而帶頭去拜虛假的偶像和異教的神明,以致百姓面臨被擄的悲劇。「有大擾亂從北方而來」就是指巴比倫帝國,而「猶大的城鎮變為廢墟,成為野狗的住處。」就是指猶大國被亡後的景象。

耶利米書十章23-25節是先知耶利米代替猶大國民向上主承認錯誤,祈求上主的饒恕。第23節:「我知道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是表示他明白人的有限和上主的主權,求上主「按公平管教」他們,不要「滅絕」他們。

耶利米書十章25節可能是編者引用詩篇七十九篇6-7節的詩歌而加上的,祈求上主也按公義審判列國,這是懺悔後的盼望。


思想:你知道受主管教也是證明上主愛你的憑證嗎?你能真心喜悅及接受祂的管教嗎? 假若你現在正面對主的管教,你願意配合主的安排、接受祂的判決、聽從祂的話、改過歸正嗎? 請你為自己居住的國家、社會和教會的領袖們祈禱,求主賜下公義、公正、有智慧的領袖。

7月22日 拜偶像和真敬拜

經文:耶利米書十1-16

我們在前面說過,耶利米書第七至十章是耶利米在大祭司還沒有重修聖殿,未發現摩西律法書前,在聖殿公開宣告的信息;而第十至十二章則是發現那律法書後,約西亞王更激烈推行改革時所傳的信息

耶利米書第十章是以詩歌的形式寫出來的,經文可以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由第1節至16節,內容是反對偶像崇拜;第二部份是第17節至25節,內容是預言耶路撒冷的毀滅即將來臨。

在今天所讀的經文,耶利米書第十章1-16節中,先知將真神與假神作對比,勸告他的同胞要改正,不要再愚昧,敬拜這些人手所造的虛假神明,要專心聽從那創天造地,主宰一切的上主的話。

在第一段,耶利米書第十章1-11節,耶利米用創天造地與掌管萬物的上主來與人手所造的偶像作對比,結果是很清楚的,凡是人手所造的就不會是神,根本無法與創造主比較。因為偶像只是人手所造的,是短暫的,是不能幫助我們的,倚靠它只會帶來自我的毀滅。相反的,創造天地萬物的上主卻能帶給信靠祂的人永恆的生命和盼望,因為祂是創造宇宙的神、永恆的主。

拜偶像的不合理和犯誡命是簡單不過的事,但為什麼舊約聖經要用這麼多的篇幅去攻擊它呢?首先,拜偶像在視覺和感覺上對人是有吸引力的,也配合人的慾望與想法,但更嚴重的就是十章3節所提到的「萬民的習俗」,就是民間信仰的推力。當這些信仰或宗教行為成為多數人的習俗時,人的羊群效應就會啟動,將一些不合理的事物都合理化,例如華人的掌相、風水,與及西方人慶祝萬聖節(Halloween);而推行或參與這些活動或習俗的人都忽視它們的異教色彩,宣稱這是文化活動或傳統。這些順應「民意」的活動在上主眼中卻可能是「盡都愚昧」的事。

耶利米書第十章11節是用當時在近東通行,作為公用語言的亞蘭文寫成的。「那些不是創造天地的神明,必從地上、從天下被除滅!」這信息不單是以色列人要聽到,地上萬族都應該聽到。

耶利米書第十章12-16節的經文是讚美和歌頌上主創造的奇妙與偉大,並宣告祂與人手所做的偶像是無法可比較的。這段經文基本上與耶利米書五十一章15-19節的經文是一模一樣的,原因可能是這詩歌的信息已成為崇拜或禮儀中的頌詞,是信徒集體敬拜所用的讚文,而先知可能在不同的場合引用當時使用的敬拜禮儀中的文字來宣告信息。

思想:偶像就是取代上主,成為我們敬拜事奉對象的東西,可以是有形,外顯的塑像,也可能是無形,存在人心中的意念。今天你的家中有偶像嗎?你願意把它除掉嗎? 在你的心中,有沒有取代上主地方的人或事物呢?你願將心中的寶座單獻給主耶穌嗎? 在你所屬的群體或地方,有沒有一些習俗或行為是需要改正或移除的呢?請為你們的群體及地方得潔淨祈禱。


7月21日 耶利米為同胞悲傷

經文:耶利米書八18-26

耶利米書八18-22是先知耶利米為耶路撒冷悲傷而作的詩歌。當先知聽到他的同胞以色列民被擄到巴比倫為奴,生活痛苦,受盡凌辱的哀聲,他就把同胞的哀號轉告上主,也將上主的回答告訴流落異鄉的同胞。上主要毀滅耶路撒冷是因為祂的子民離棄了祂,去事奉別的神明和拜偶像。

上主的回應記在耶利米書八22:「在基列豈沒有乳香呢?在那裏豈沒有醫生呢?我百姓為何得不著醫治呢?」基列是以藥物著名,當地自然也有好的醫生,只是以色列背道的疾病並非人的藥物與方法能醫治的,除悔改認罪以外是沒有其他途徑的。

先知耶利米在九章1節自白:「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水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在希伯來文聖經中,九章1節是編在八章的最後一節,表示先知願意用他的眼淚來代替基列的乳香來醫治他那些受難的同胞。先知為「……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的原因是有人被殺害的消息或為親人哭泣的聲音不斷傳來,由此可見巴比倫軍的凶殘程度。

耶利米書第九章是接續先知耶利米在第八章對以色列人的責備,這一章的語氣比第八章更重,看來以色列民已經完全聽不進上主的呼喚。九11是最後的預言,即耶路撒冷會成為廢墟、猶大城鎮荒廢,無人居住。耶利米書九12-16這段經文用了問答的方法來說明上主為什麼要這麼嚴厲的對付以色列民,就是因為他們背棄上主的教訓,且一直拒絕上主的話。

耶利米書九17-22不單是一首哀歌,而且是需要雇請陪哭的婦女來唱的,所以是悲哀至極的歌。耶利米書九23-24這兩節是哀歌的結論:「耶和華如此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力氣誇口,財主也不要因他的財富誇口;誇口的卻要誇自己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知道我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利米書九25-26這兩節似乎和前面的經文沒有關連,強調的是「約」的觀念。上主要祂的子民不單肉身受割禮,更要在心靈上受割禮,就是遵守與上主所立的約。新約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六章15節說:「受割禮或不受割禮都無關緊要,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重要的不是外面的禮儀或標籤,不在乎加入的是什麼宗、什麼會或什麼派,最重要就是生命有根本的改變,成為一個表裡一致的人。

思想:當你看到有人跌倒、犯罪、被上主嚴厲懲罰,特別是那些曾得罪你,冒犯你的人,你會有什麼反應呢?你的反應和先知耶利米的反應有什麼不同呢? 基督信仰對你來說是一個群體信仰或是個人靈性的信仰呢?






7月20日 罪與罰

經文:耶利米書八1-17

今天的經文,耶利米書八1-3,描述了以色列民離棄上主,拜偶像的結果,就是死者要受羞辱,而僥倖生存的也要被擄成為奴隸,人生絕望,生不如死。經文形容猶大政治及宗教領袖的骸骨會被敵人從墳墓中取出來,散佈四處,不被收殮,不被埋葬,被人當作堆肥。「各處所剩下的」就是被擄到異邦的人,並不比死去的人幸運多少,因為他們被擄為奴,過著悲慘的奴隸生活。這就是被主審判,驅逐的結果——但他們悲慘的命運卻是自招的。

從耶利米書八章4節開始,直到第十章為止,除了第九章12-16節以及23-26節是散文體材外,其餘經文都是用詩歌體材寫作的。

耶利米書八4-17清楚的指出,以色列民並不想悔改歸回上主,他們的心堅硬,拒絕上主的話。不單這樣,他們還將自己遇到的苦難歸咎上主,說是上主離棄他們。假先知欺哄百姓說平安了,讓聽者感覺良好,其實危難就在面前。

人要知錯、認錯和悔改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因為承認自己犯錯,願意轉回是需要極大勇氣和決心的,特別是在週圍的人都感覺良好,覺得根本沒有問題的環境中。

耶利米書八5-6:「5這耶路撒冷的百姓為何永久背道呢?他們抓住詭詐,不肯回頭。6我留心聽,聽見他們說不誠實的話。無人懊悔自己的惡行,說:『我做的是甚麼呢?』他們全都轉奔己路,如馬直闖戰場。」上主希望祂的子民回頭、悔改,但他們卻「不肯回頭……他們全都轉奔己路,如馬直闖戰場。」不回頭的結果就是如馬般死在戰場。上主是特別的「留心聽」祂子民心中的聲音,只是可惜祂聽到的都是「……不誠實的話。無人懊悔自己的惡行」。以色列人依然堅持用宗教禮儀來應付上主,沒有真心的懺悔。

上主愛我們,所以祂會留心聽我們認罪祈禱的聲音,喜悅我們悔改歸回,就好像耶穌在路加福音1511-32節所說的浪子的比喻中的父親一樣,祂會以無條件的愛來擁抱悔改的小兒子的。

耶利米書大部份的信息就是預備我們面對審判的那一日,以色列的歷史讓我們看到拒絕上主話語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以色列人以為聖殿可以作他們的保障,虛謊的信仰和禮儀可以保護他們,因此他們的生活與他們的信仰完全割離,生活沒有與所蒙的恩相稱,待人處事都不能反映上主的榮耀。

最後,耶利米在大概四十年的時間裡,一直忠心傳講,更為百姓流淚。四十年後,耶利米的話終於成真,猶大人因拒絕上主的話帶來亡國之痛,終於失去家園,他們以為穩如泰山的聖殿,牢不可破的聖城耶路撒冷,終於被徹底粉碎了。

以色列人這虛假信仰的幻滅,為他們帶來極大的痛苦,但這也是上主祝福的開始!先知耶利米必須用四十年大部份的時間來拆毀這些虛假的東西,因為虛假的東西若存在,真的就不能被建立起來。上主要將所有舊的,假的清理之後,才開始建立和栽植純真的信仰。這也是耶利米蒙召的使命:「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利米書一章10)

思想:
坦誠面對自己的軟弱和過失是很不容易的。你現在願意花一點時間,求聖靈幫助你去面對自己可能犯的罪或過失,甚至是那些隱而未現的惡嗎?勝過罪惡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認罪和悔改。假若你有這些問題,邀請你按照聖經的應許,向上主認罪。假若有機會的話,我們也要學習向被自己得罪的人認錯。


約翰一書一章8-9節:「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罪,就是欺騙自己,真理就不在我們裏面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當你覺得自己很平安、無有錯失、聖潔無過的時候,可能就是最危險的時候,這也是浪子比喻中的大兒子的問題(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他犯了自以為義的罪。你也有這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