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8 April 2017

5月1日神的激动

经文:以斯拉记一1

1波斯王塞鲁士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塞鲁士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

     以斯拉记,记载了波斯帝国年间犹太人回归重建圣殿礼祭的神迹。这真的是神迹!因为若果没有神在帝国政治层面的作为,犹太人那有机会及资源回归耶路撒冷,以及重建圣殿呢?以斯拉记第一章1节是神迹故事的开始,以耶和华所做的两个动词来作序幕:(1)应验;(2)激动。

     七十年前,耶和华藉耶利米先知预言,犹太人需要被掳到巴比伦七十年,然后才有机会回归重建耶路撒冷。在这七十年间,犹太人已融入巴比伦人的生活,在当地买房子、娶女子、生养众多,他们似乎已成为巴比伦小区的一部份(耶二十九5-8),生活开始平淡及平稳,怎料神还是一位信实的神,祂对于自己当初曾应许的有承担,现在,七十年的日子快到了,神便在政治的层面下手,使巴比伦帝国倾下,让波斯帝国第一任君王塞鲁士大帝上位,并认定现在便是一个应验先知所说的话的时间,也是神迹的开始。

     经文用「激动」这字似乎是故意的,学者们认为这字既不亲密,也不疏远,亦即是说,神与塞鲁士的关系并非如以色列民一般的关系,塞鲁士只不过是神手中的工具,他的心也任由神来操控及主宰。表面上,塞鲁士是一位明君,他实践一种怀柔政策,其中一个动作便是让尼布甲尼撒曾掳去的人民回归本土,以此增加不同民族的支持,但在这怀柔政策的背后,却竟是神激动他的原因,原来,神才是历史的主宰,祂才是最终的幕后主脑,聪明的塞鲁士都只不过是祂的工具,这便是「激动」这字背后的神学意思。

思想:

原来,历史的运作并非全部都是人为的因素,那看似君王的决定,却在背后有神的激动,为要应验神藉耶利米所说下的应许,只有祂,才是历史的主宰,君王的心都由祂来主控。何时我们才放下自我操控的欲望?何时才能认定祂才是生命的主宰?何时才能看见:就算人在历史中的黑暗政局似乎看不见光,神却能在悲哀中带来新的曙光?或许,我们需要「激动」这字背后的神学意思来看当下的处境,让我们能认定耶和华才是历史的主宰。


第三十日:大使命

经文:马太福音廿八16-20 

来到最后的结局,马太要让读者一方面对于前景有信心,有盼望,有使命,但同时也需要面对重大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马太介绍这个结局的场景。人物方面是十一个门徒和耶稣,这个数字使读者立刻想起门徒的失败。直接的是犹大出卖耶稣,然后自杀,但从犹大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其他门徒的失败。甚至到这个时刻,他们见到复活了的耶稣基督,马太仍然指出他们「还有人疑惑。」他没有指明是哪一个人疑惑,作用就是要读者认识到疑惑存在于门徒之中。而耶稣基督的大使命,就是颁布给这些失败跌倒、疑惑小信的人。

虽然如此,他们也有正面的地方。他们按耶稣所约定,到加利利这个山上与祂会面。这行动明显是一个信心的表现。他们见到耶稣,不是充满着议论和问题,而是立刻在祂面前下拜。

门徒的表现,也和任何以信心跟随耶稣基督的人的情况相似。我们跟随耶稣,从来都不是已经有坚固的信心,对神的作为有清楚的认识。我们是在看不清楚前路,也不完全明白神旨意之下,谦卑谨慎地跟随着祂的带领,行一步,看一步。

耶稣基督在对这十一门徒的最后吩咐之中,只有中间一句是祂给他们的使命,而在开始和结束都着重提醒他们这使命的能力来源。一方面,祂是拥有天上地下所有权柄的基督。我们出去,不是要建立自己的国度,也不是为基督建立祂的国度,而是按着耶稣基督已经拥有的权柄,代表祂呼召别人成为祂的门徒。另一方面,耶稣在最后一句之中,提醒门徒这使命的动力基础。在和合本的翻译中,似乎将这句同在的宣告表达为我们遵行这使命的结果,但原文之中却以「看哪」介绍最后这句,反映一个既然的事实,而不是一个因门徒回应的结果。现代中文译本可能最接近原文的意思:「记住!我要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日。」

祈祷:

我们虽然带着小信与疑惑,但求神帮助,确认祂的权柄,认定祂的同在,忠心地执行耶稣基督的大使命













第廿九日:耶稣基督复活

经文:马太福音廿八1-15 

在这段关于耶稣基督复活的叙述之中,马太花了一些篇幅在那几个来看耶稣的坟墓的妇人身上。马太简单地介绍她们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和那个马利亚。她们是在廿七61见证耶稣基督被埋葬的两个妇人。

当她们看见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把坟墓门口的石头滚开,然后坐在上面时,她们可能和那些看守的人一样,非常的惊慌。但是在这情景之下,马太却记载了两段有很多平衡的对话信息。

在第2节和第9节,都是用了相同的方式介绍事件的突然转向。中文译本比较多使用「忽然」,而一些英文译本就用「看啊」来反映原文当中所使用的字眼,但两者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是介绍叙述之中的一个突然转向。
在两段对话中,天使和耶稣都是叫她们不要害怕,但在两段中间仍然记述她们的害怕。而最重要的重复,是两段说话都吩咐她们向门徒传递信息--要他们到加利利去,并且在那里必要见到耶稣。

马太使用这重复的方式来表达这个信息,是要让读者更加确实地知道,这个到加利利的约会,是整个福音书的高潮。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并不是耶稣故事的结局。祂从死里复活,也不是结局。因为在这之后要有这个加利利的约会,在那里发生的,才是结局。因此,在加利利所将要昭示的大使命,是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之后的一个重要信息。

对门徒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挽回性信息。门徒在耶稣被捉拿之后,全部都逃跑了。就连彼得这位最勇敢的门徒,也在这压力之下三次不认主。他们跟从耶稣基督的路,是否就此结束呢?他们能否因为耶稣基督的复活,以致有重新再起步的机会呢?这个加利利的约会,正正就是告诉他们,耶稣基督没有放弃他们,没有因为他们的失败而丢弃他们。其实在耶稣基督被捉拿之前,祂也已经很清楚地告诉门徒,「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廿六31-32) 在这里,祂借着天使,然后又亲自显现,郑重地再三吩咐这些到坟墓的妇人,要将这信息带给祂的门徒。

在门徒的故事中,我们知道我们纵然心灵愿意忠心地跟从主,遵守祂的使命;但我们肉体却是软弱的,会有失败的时刻。加利利的约会正好提醒我们,在失败之后不要放弃,因为主不单没有放弃我们,也会为我们预留一个重新再起的机会。

思想:

在我们的软弱之中,神为我们留了甚么地方,好让我们可以重新再起呢?


Thursday, 27 April 2017

第廿八日:耶稣基督受难

经文:马太福音廿七22-54 

耶稣基督在被钉十字架的过程之中,受到了兵丁的鞭打、戏弄,在十字架上经历多人对祂的讥诮。这些苦楚,耶稣基督都无声地接受了。不但如此,祂更是选择保持清醒地面对这一切。因为当兵丁押送耶稣到达各各他,准备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有兵丁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喝。这苦胆调和的酒,是有麻醉作用的。被钉十字架的人,在身体垂下时,就不能呼吸,清醒的人的自然反应,就是用力将自己抬高,吸一口气。

只有到了筋疲力倦时,再也不能用脚撑高身体,就会窒息至死。一些健壮的人,可以在十字架上几天才死亡。兵丁的主要目的可能不是要为耶稣减轻苦楚,而是知道安息日将至,所以希望尽快完成这工作。但耶稣尝了就不肯喝。祂要在清醒的状态之下,经历十字架上的苦楚。

到了正午之后,遍地都变成黑暗。这可能象征着神的离开。而耶稣基督大声的呼喊也反映这个状况。耶稣在整个审讯与施刑的过程之中,大致上都是保持沉默,只说了一、两句话。但在这时,祂却是主动地发出呼喊,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翻译出来的意思,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祂所说的,是引用了诗篇廿二篇第一节,是一篇无辜受罪的义人向神所发出的呼声。耶稣基督在这里不是要发出怨言,或是引用圣经教导,而是将这经文直接地描述祂当时的感受。

有神学家指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最大的痛苦,不是祂在肉身上所受的折磨,而是在这刻的与神分离。这位从太初已经与父同在的爱子,现在却因为担当了世人的罪孽,以致神掩面不看祂。虽然只是短短的时间,却是无法忍受的距离。这本是我们的份,而耶稣基督却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承受了。

耶稣基督死的时候,有很多震撼性的事发生。当中最主要的,是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而且盘石也裂开了。这两样都代表着圣殿被毁。在一方面,这是对当时的犹太宗教领袖与及他们所代表的传统的审判。另一方面,也是象征神与人关系模式的彻底改变。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人可以直接到神的面前来,而圣灵也可以住在人的心中。在这些震动之中,那位看见这一切发生的百夫长,得出的结论是:「这真是神的儿子。」

思想:


我们可以如何回这伟大的救恩呢?

Wednesday, 26 April 2017

第廿七日:犹大与彼得

经文:马太福音廿六69-廿七10 

当耶稣基督在大祭司的院子里被审问与定罪时,在外面祂的门徒发生了两件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彼得三次不认主。这事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之前已经预告了,只是彼得自己却一直认为这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事。但是到了耶稣被捉拿后,在大祭司的院子之中,他却是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在耶稣基督被捉拿的时候,有一个人拿刀出来,将大祭司仆人的耳朵砍了下来。约翰福音告诉我们,这人就是西门彼得。从这事我们可以想象,他到了大祭司的院子里,站在这个大祭司的仆人中间,有多么大的压力,有多少的害怕。但是马太福音却没有将这个关键性的数据转述。有人认为他只是按马可的叙述而写,可能不知道这个细节。

但马可是彼得自己见证的书记,而马太则是使徒之一,犹太人教会中的一个领袖,他们不可能不知道是彼得拿刀出来砍大祭司的仆人。但马太选择不记载这个情节,让读者不会太快将两件事连起来,而为彼得找到一个不认主的借口。这样,马太要我们将焦点放在彼得三次不认主的事实和他其后的行动,而不是去为他三次不认主的表现寻找原因。彼得面对自己的失败,在想起主耶稣向他的预告,他就出去痛哭。这行动反映着他知道自己的错失,从心里发出彻底的懊悔。

另一件事件的主角是犹大。他以一个极低的价钱,只收了三十块银子就出卖了耶稣。现在,他看到耶稣已被公会定罪,而且被捆绑押解到巡抚彼拉多面前,他知道耶稣将会被判死罪。犹大也后悔了,只是他的后悔没有彻底。他没有看清楚这祭司长与长老们的真面目,以为可以借着与他们的交易而不需要面对出卖耶稣的责任。他所得来的响应,是「你自己承当罢。」

没有人可以自己承当自己的罪。在这种情况之下,犹大就出去吊死了。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似乎应该一件是榜样,另一件是鉴戒。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是常常将两者对调。我们比较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处理我们自己的罪行,以为可以使用不同形式的补偿

可以减轻、甚至是抵消犯罪的责任,而最后的结果,只会是越来越沉重的罪恶感与压力。

没有人可以自己承当自己的罪。我们只可以将自己放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罪,仰望祂的恩惠。

思想:

我们不一定需要分析清楚犯罪和错失的原因,但一定需要谦卑地面对犯罪的后果。为自己的罪在神面前痛哭的人,才可以是配得神使用的人。




Tuesday, 25 April 2017

第廿六日:捉拿与初审

经文:马太福音廿六47-68 

耶稣基督被捉拿后的第一个审讯,是在大祭司面前的审问。在当时的政治处境之中,犹太人自己是没有权柄判死刑的,但这正是当时的犹太领袖们所要得到的结果。因此,他们费了不少的力气,希望在审讯的过程中,找到可以在罗马政权之下处死耶稣的罪

在开始的时候,他们想用不同的人作出虚假的见证,但他们自己都知道这些不能定耶稣的罪。之后,有两个人一同作见证,指耶稣曾说祂能拆毁圣殿,而三日内又建造起来。这见证和先前的见证有明显的分别,他们没有列举那些指控,因为这些假见证在进一步的审问下一定站立不住,而现在却是有两人同作见证,有法律上的效用,而且他们也可能知道,耶稣确实曾说过类似的话。但这个见证似乎未能解决犹太领袖们的困境,因为这也只是犹太人自己的宗教,圣殿的神圣地位的问题,可以定耶稣的罪,但未必能将祂处死。

于是大祭司以很强硬的方法,要耶稣在起誓之下作出响应,而且所问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政治意义的问题。我们今日可能会将「神的儿子基督」看为是一个宗教性的称号,指耶稣是与神同等的救主基督。但是在当时的用法,这个称号可能与旧约塞缪尔记下七14之中所记述,神与戴维立约时,称那将会继承祂所应许给戴维永恒国度的王位者为祂自己的儿子有关。这样,这个称号不仅只是一个宗教性的名称,更是带有政治性意义的称号。在当时的罗马统治之下,声称自己有独立的王位,就是政治的叛乱,是可以被判钉十字架的死罪。

但耶稣基督也不就此轻易让大祭司过关。祂的回答可能有两种翻译,其一是如和合本所表达的:「你说的是。」而和修版却是:「你自己说了。」这个修订的翻译可能是更合适的表达,一方面是与原文更接近,另一方面也反映着耶稣在祂生平之中,从来都未有主动地宣称自己这个身份,而是要人因为认识祂而作出这个申述。

既然审讯已经进到差不多核心的问题,耶稣就不再被动地等他们的指控,而是主动地宣告他们将会如何地看到祂的出现。祂以但以理书七13的话,宣告他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严格上来说,耶稣基督所引用的经文,并不能构成僭妄。但这宣称给大祭司一个可以在罗马政权下控诉耶稣的罪名。

思想:

犹太人的领袖本来没有能力控诉耶稣,若耶稣要与他们周旋到底,他们也没有办法除灭祂。但耶稣按着旧约弥赛亚的预言,不作抗辩,更在适当的时候,带出他们真正能够控诉祂的理由。让我们知道,耶稣基督的生命,是祂自己为我们而舍的。我们如何回应这样的救主呢?





Monday, 24 April 2017

第廿五日:「心灵愿意、肉体软弱」

经文:马太福音廿六31-46 

客西马尼园的故事,是很多人都熟识的。主要是耶稣基督在被捉拿之前,要在这里祈祷,也吩咐祂的门徒一齐和祂儆醒祈祷,只是耶稣的三次祈祷,之后都发现门徒睡着了。
耶稣基督对那些睡着了的门徒说:「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但祂在说最后的那一句劝勉时,并没有使用任何的连接词,以致我们不能明确地解释这句说话和前半句的命令之间有何关系。

在一个层面上,这句说话可以是指他们当时的表现。在这事之前,耶稣刚与门徒吃完逾越节的晚餐,是一顿比较丰富的晚饭。到他们去到客西马尼园的时候,可能已经很夜了。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要他们在黑夜之中保持清醒,难度相当的高。按这样的理解,耶稣是接纳,甚至是同情他们的软弱。虽然耶稣希望他们与祂一同的儆醒祷告,却因为他们的软弱而不再勉强他们了。在之后的第二、三次,当耶稣回来看到他们仍然是睡着时,就没有再教训他们了。

但这句说话极可能应有不同的解释。因为他们从逾越节晚餐出来的时候,耶稣就指出一众门徒都将会在今天晚上,因为衪的缘故而跌倒。以往彼得常常都会代表着门徒说话,但这次却是明显地要向耶稣基督表明他自己个人的心志。他表示甚至是要与耶稣同死,他都不会不认耶稣。彼得的宣言,同时也引起众门徒相同的表白。

在当时的环境之中,这种誓死效忠的宣言,并不是容易说的。门徒在过去的几天,看到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之后的事,应该知道这对立的结局将会很快临到。然而在这危机之中,他们仍然异口同声地表明会跟从耶稣到底,可见他们背后定是有很大的决心的。

虽然如此,他们的确是「心灵愿意、肉体软弱」,所指的不是他们在祷告时睡着,而是他们在耶稣被捉拿之后,每一个都散去,而彼得更是三次不承认耶稣。面对个人的软弱,耶稣基督所指出的对策,就是要儆醒祷告。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有能力胜过自己的软弱,而是我们在软弱之中可以倚靠神的介入。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七22-24说:「因为按着我里面的意思。我是喜欢神的律.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认识自己的「心灵愿意、肉体软弱」,就是我们应该仰望神的时候。

思想:

我们要面对我们肉体软弱的事实,但出路不是放弃,而是儆醒!



Friday, 21 April 2017

第廿四日:膏耶稣的妇人与犹大

经文:马太福音廿六1-16 

在耶稣基督生平的故事之中,常常出现一些小人物,而这些小人物,却在重大的事件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马太福音廿六1-16正正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马太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刻意地隐藏了这个作为故事主角的女人的身份。从记载了相同事件的约翰福音十二章之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女人就是被耶稣复活的拉撒路的姊妹马利亚,至于她是否就是那被称为抺大拉的马利亚,却没有清楚的证据。但马太对于这女人的身份,似乎完全不重视。每次提到她,都只是「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或简单地说「她」。

这样对主要角色的身份不重视,与故事之中耶稣基督对这女人的行动的评价,有很强烈的对比。祂在总结时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借着这种手法,马太让读者看到这事件的焦点,是这个女人的行动,而是她的身份。

这个女人所做的,就是将一瓶极贵重的香膏,完全的浇到耶稣基督的头上。她这个行动却引来门徒的负面响应,因为门徒所看重的,是这香膏的外在价值。他们的观察是正确的,因为这一瓶香膏,单是其瓶子已经价值不菲,因为这类玉瓶通常在埃及生产,是比较特别的玉石。至于香膏,有学者估计一瓶这样的香膏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年的薪酬,相对于在下文之中犹大只收了三十银子就出卖耶稣,就更加显得这香膏的珍贵。虽然门徒有正确的观察,但是他们的结论却是完全错误,因为他们认为将这贵重的香膏浇在耶稣基督的头上是枉费了。

在下文之中,耶稣基督很清楚地纠正门徒的错误。祂指出这香膏是为祂安葬之用的。这时门徒可能都不明白,但当耶稣基督被钉死之后,有人想为祂再以香膏安葬,已经再也找不到祂的身体,因为祂已经从死里复活了。

耶稣基督一直都向门徒预告祂将会被杀,然后第三天复活,只是门徒却不明白祂的意思,或是不愿意面对这样的发展。只有这个女人,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凭着信心,将香膏预先浇在耶稣基督的头上。因此,当耶稣基督说,我们传福音时必须述说这女人的故事,是要指出,相信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是接受福音的关键。

思想:

我们传福音时,是否只看重我们如何使别人得到实际的、物质的帮助,像当时的门徒一样呢?我们是否有信心,高举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代死,将人带到复活的主的面前?


第廿三日:忠心的仆人

经文:马太福音廿五14-30 

马太廿五14-30是一个很多人都熟识的比喻。主人按才干将银子分给仆人,领五千的,赚了五千;领二千的,又赚了二千。他们两人都得到主人的称赞,指他们是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

我们今日所着重思想的,是这个领了一千的仆人,他的行动,他的报告,与及主人对他的判断。

在比喻里,这仆人拿了一千银子之后,就去将银子藏在地里。他这行动与其他二人有很大的分别,虽然经文之中轻描淡写地指出前两个仆人都赚取得双倍的回报,但是听众和读者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之中,知道这两人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和努力,才可以得到这样的利润。按现代的标准,投资若每年有百分之五的回报,都算是不错了,但这比率下要十五年才能赚到双倍。若每年赚十分一,也要七年多才可以赚取相同的利润。比喻之中没有交代这主人离开了多久,但按常理,无论这人是去旅游或工作,两三年时间已经很长。可见耶稣基督在这比喻之中,表达出这两个仆人是很用心竭力,忠心地为主人管理好所交给他们的银子。相比之下,这位领一千的仆人,什么都没有做。  

在后面仆人报告的部份,前面两个仆人都是简单直接地交代了他们所领的与他们所赚的数字。但是那位领了一千的仆人,却是先作出一段解释,企图合理化他的表现。他先是指出他对主人的认识,他认为主人是一个严厉的,甚至是吹毛求疪的。但显而易见,他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若主人真是很严厉,一个害怕的仆人只会更用心地去工作;只有一个不服于主人的,才会以不工作来响应。

在我们与主的关系之中,我们也是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知道神是圣洁的、公义的、完全的,因此我们知道,无论我们多努力,都未必能够达到神的要求。我们可以选择顺服,尽量地按着神的心意而行,能够达到多少,就以此呈献在神的面前。我们也可以选择放弃,像这个领了一千的仆人一样。

26-27节之中,比喻中的主人表达出他的要求:「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他没有说明他要收回多少利润,而是要仆人运用他所领到的银子。正如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四2说:「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

思想: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会否看到我们的忠心呢?



第廿二日:十个童女的比喻

经文:马太福音廿五1-13 

马太福音在第廿四至廿五章之中,多次重复一个信息,就是要我们儆醒。当中所提出的原因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

耶稣基督在这里以十个童女的比喻,再度说明儆醒的需要。在这个比喻之中,其中一个主要的重点是要有准备,特别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要等多久。因此,这段经文的提醒,与上文仆人的比喻有不同的方向。在仆人的比喻里,我们的儆醒是要准备主会随时来到,因此我们每一天都需要有逼切感地活着;但在这段之中,我们的儆醒是需要预备主可能迟来。

人生可以比作一个长跑,我们若一起步就冲刺,可能很快就会气力用尽,不能继续下去,而这个长跑,我们甚至连最后要跑的距离也不知道,因此必须在速度,休息时段,补给食品等项目上作出部署,以致能成功地完成整个路程。

在这个比喻之中,特别提到灯油的预备。那些愚拙的童女因为没有预备足够的油,以致等到新郎将要来时就要赶去买油,从而错过了新郎来到及进入筵席的时间。但是在耶稣基督说这比喻之时,并没有提供线索让我们知道这油所代表的是什么,我们只能从油的作用,看到它是作为我们能够持续地守望的必须补给品。所以我们需要探索我们在忠心地等候主的再来时,有什么元素让我们可以维持这忠心事奉的生活。

有人认为油代表圣灵,因为若没有圣灵的能力与同在,我们什么都不能作。我们可能都唱过「我的灯需要油」这首歌,我们都承认我们对圣灵的需要,我们不能离开祂而活。但是我们不能只将圣灵存在心里,而是需要不断的倚靠衪。

或者油可能代表着我们因为认识神而产生的改变。当我们阅读圣经,思想当中的教导,也因为接受了这些教导的指引,以致人生的价值观有所改变,结出合神心意的果子。这些生命的价值观,信仰的肯定与持守,将会存留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帮助我们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让我们可以在这等候主再来的时刻之中持久地忍耐,直到祂再来的日子。

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建立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格。我们每日需加添属灵的补给,将神的话藏在我们心中,也应用在我们生活之中。

主可能明天就来,但也可能需要等到我们走完人生的路程,才能见主的面。无论时间是短是长,我们都需要作好准备,以致我们可以欢喜快乐地迎接主的来临。

思想:我们的油足够吗?



Thursday, 20 April 2017

第廿一日:不知道的日子、时辰

经文:马太福音廿四36-51 

承接着上一段关于末世来临之前需要儆醒谨守的教导之后,耶稣基督在这段之中再进一步地指出随时预备好的必要性。经文中的『日子』、『时辰』是最经常出现的字,反映着这里的重点。但耶稣基督在这段橄榄山的预言之中,很清楚地指出,他再来的日子时辰』,是没有人知道的,也是无法预料的。因此,每日都可能是最后一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这个最后而且全面的终结,其实是反映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处境。我们不能知道自己可以活多久,也没有方法掌握自己的前路。虽然现代人的平均寿命都很长,但这个只是一个平均数字,不能代表个人独特的情况。疾病、意外是我们不能预算的,也是毫无先兆的。因此,从个人的角度,我们也必须承认,每一天都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天。

耶稣基督先以挪亚的时代作为范例。那时,除了挪亚因为接受了耶和华的命令而着手建造方舟,其他人的生活仍然与往常一样,没有任何分别。甚至挪亚自己,也是没有办法知道耶和华向他所预告的洪水会在何时来到。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天可能是自己,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最后一天的时候,我们对生活应该有什么诠释呢?在历史之中,我们看到不少的末日教派,因为太强调这末世快要来临,以致他们放下了平常的生活,组成一个独立的社群,甚至因此而受制于一个强势领袖之下,成为异端群体。

在这段之中,耶稣基督用了一个忠心仆人的比喻,指出我们应该有的响应。当主再来时,祂所要见到的,在一般来说,是我们按照着祂的吩咐彼此相爱,而且忠心地执行祂所托付我们的大使命,传扬福音。在个别来说,我们各人在这使命之中,所领受了的角色都不同,我们需要从我们的背景,所受的训练,遇到的机会,加上从神的启示而来的价值,认识清楚主对自己的个别托付和使命。当我们每天都是努力地活在神的旨意之中时,即使这是最后一天,我们也可以有信心知道神喜悦我们。

耶稣基督很清楚地警告我们,若我们轻看这末世将临的信息,甚至如比喻之中的恶仆一样,以为相距主再来的日子的时候还多,以致生活放纵;则当主再来时,我们将要面对严厉的审判。

思想:

我们会如何完成以下的这句说话呢?『每一天,都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天,因此我要 . . .






Wednesday, 19 April 2017

第二十日:末期的预言

经文:马太福音廿四1-14 

神对人的审判,与末世的来临,很多人都很想知道当中的详情。对于基督徒,我们知道这是将来我们最终的救恩成就,也因此对这末世的预言非常重视,并且热切地期待。

在这段经文的上文之中,耶稣基督刚完结了祂对耶路撒冷的领袖们的控诉,也为耶路撒冷的凄凉前境而哀叹。现在,在祂正带领门徒离开圣殿时,很清楚地向他们预告圣殿将会再一次被拆毁。这预言引起了门徒对于这事,与及世界的终末审判将会在何时发生的问题。

在耶稣基督的回答之中,没有清楚解答时间的问题,而在下文之中,也只是将一些一般性的灾难作为末日的预兆。祂的首要关注,是叫门徒谨慎,免得被迷惑。从这里开始,耶稣多次地提醒门徒需要谨慎,表明这是一个考验的时间。

现代社会是一个真假难分的世界,假产品,假消息,随处皆有。就算是真确的消息,我们也不容易断定这些消息所代表的真正意义。过去有不少的人,按着刚发生的重大灾难性事件,解释为耶稣基督即将很快就要来到的兆头。虽然这些事从第一世纪至廿一世纪已不断地发生,但仍然有人因不谨慎而被迷惑。
耶稣基督指出,会有很多人冒祂的名而来,迷惑众人。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所传扬的只是他们分党结派的信息。我们需要在这末世的时代,警醒谨守,以致不被迷惑,能将真理与谬误分别出来。

耶稣基督对门徒另一个重要的提醒,就是这些灾难性的事情,虽然是末世的预兆,但它们的发生并不表示末期已经到了。耶稣指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但末期还没有到。祂在下文更指出,福音必须先被传遍天下,向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

我们不知道主再来的日期时间,每次灾难的发生,只是提醒我们这末世更加的逼近,而不是指明一个末世来临的时刻。因此,我们应该将焦点放在我们可以肯定认知的事上。耶稣基督告诉我们,在神的旨意之中,福音是关乎万民的,这福音的见证也因此有必要被传到万民之中。我们应该因为末世的临近,更努力地去完成主所托付的使命。

每次这些预兆的发生,是提醒我们仍然有机会,也让更多人面对世界终结的挑战,预备他们的心来接受福音。

思想:

面对不同类型的末世预兆,我们需要儆醒谨守,免得被谬误的道理迷惑,也求神让我们恒心地遵行主的使命,忠心地作福音的见证。




Tuesday, 18 April 2017

第十九日:假冒为善的有祸了

经文:马太福音廿三13-36 

这段经文可算是在马太福音之中最严厉的说话,也很清楚地反映了神对公义的要求,同时也预告了神对当时那个世代的审判。


当我们看这段经文时,可能第一个印象是会想到当时世代的犹太人领袖,他们和他们的先祖,将神所差遣到他们中间的先知逼迫杀害,以致当神宣告要将审判临到他们身上时,我们觉得他们都是罪有应得,他们终于要得到公义的判断。

但是在耶稣基督对他们的控诉之中,并没有将罪状局限在以色列人与及他们的历史之中。在廿三35之中,耶稣指出:「叫世上所流义人的血、都归到你们身上.从义人埃布尔的血起、直到你们在殿和坛中间所杀的巴拉加的儿子撒迦利亚的血为止。」当中义人受害,是由埃布尔被他的兄弟该隐杀害开始,一直至巴拉加的儿子撒迦利亚为止。埃布尔是在创世记之中第一个无辜被杀的义人,但撒迦利亚的身份却有一点疑问。本来,巴拉加的儿子,是在犹太人回归之后作先知的撒迦利亚,但很多圣经学者却认为这应该是指在历代志下廿四20-22,所记录了祭司耶何大的儿子撒迦利亚在圣殿之中被杀的事。这样埃布尔和撒迦利亚就成了犹太人的圣经之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殉道者。若是这样,耶稣称撒迦利亚为巴拉加的儿子就是错误了,以一个先知,取代了一个祭司的身份。因此这不是一个合宜的解释。

虽然圣经没有记载先知撒迦利亚被杀害;但他的殉道,也存记在犹太人的传统之中。因此,耶稣基督在这里不一定是引述经文之中的内容,而是从历史之中指出人的恶行。而这个与神敌对的历史,是从人类历史的最早时间就已经存在,表示流义人的血的罪行,是全人类都必须承担的责任。

所以,我们不能单将罪责放在逼迫耶稣的犹太人身上,因为我们都同样地与神为敌,不但在历史之中与那些流义人血的人有份,更是在义人耶稣被钉十字架上有份,以致我们都是一样罪有应得。但是这一切的罪,却都归到耶稣基督的身上去。

思想:

当我们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我们必须思想,认定若是没有神的恩典,我们都是同样地有祸。










Monday, 17 April 2017

第十八日:自高的必降卑

经文:马太福音廿三1-12 

     在马太二十章,耶稣基督教导门徒要以谦卑的心服侍,作为领袖的,就需要作众人的仆人。在这里,似乎是重复了这句说话,廿三11和二十26基本上是相同的意思。但在应用的焦点上,这两段则拥有完全不同的方向。在马太二十章是要叫门徒付上代价,舍己牺牲地,以服侍的行动作为众人的仆人。但是在这里,耶稣的焦点是针对当时已经在领导地位的文士和法利赛人。

在这段之中,耶稣基督首先指出,这些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教导是我们都仍然要谨守遵行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值得我们学习跟从,而是因为他们教导的来源是神的律法,他们是从这个神所命的位置之中向人发出指引,以致我们所跟从的,是神的律法,而不是人的权柄。

在今日的教会中,可能我们会对一些人不满,认为他们的生活表现与神的教导不符。但是当他们处于一个教导性的位置,以圣经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小心地辨别出那些是出于圣经,也因着对神的顺服而遵守当中圣经的教导,不能因为是由一个不配的人说出就全面地拒绝当中的教导。

耶稣基督在接下来的段落之中,强烈地指责这些文士和法利赛人, 让我们看到神必定会按各人所行的审判。这段对他们指责的话,需要成为我们的鉴戒。

首先,他们是将顺从律法的担子加在别人的身上,自己却没有遵从。我们需要以身作则,自己先身体力行,按着圣经的教导而活,然后教导别人一齐跟从。没有榜样的教导,只是将重担加在别人身上,完全不能使人得到益处。但若我们自己先努力实行,我们就可以有经验帮助别人去面对遵行神诫命的各种困难,以致可以真正地学习到如何作主的门徒。




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们对于体面的追求。在自己所行的事上,着重能被人看见的部份,花心思在形象、位置或称呼之上。在今日的社会之中,我们也需要小心,免得我们堕入同样的网罗之中。我们可能在社交媒体上,追求别人的赞好,甚至是在教会的事奉上,只重视那些会被人看见的岗位,而忽略一些重要但却是在背后的功夫。

我们要小心怎样看自己。无论我们是什么身份地位,在主里面都是弟兄姊妹,彼此共同配搭,互相服侍。

思想:


我们是否太着重表面的光彩,而忽略了实在的服侍呢?求神帮助我们,以谦卑谨慎的心,紧紧地跟从祂。

Friday, 14 April 2017

第十七日:婚宴的比喻

经文:马太福音廿二1-14 

这个比喻表面上有点前后矛盾的情况。在前半部,王既然要在岔路口上,将凡遇见的人都召来赴席,但在下半部,却将那个在席上没穿礼服的赶出去。

这矛盾的比喻,正好反映着吊诡的福音。一方面,福音是神的恩典,丰丰富富地赐给任何愿意接受的人,让他们可以因着神的恩典,罪得赦免,得以进入神的国中。另一方面,天国是圣洁的,进入天国的人,必须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样。这两方面,表面上是互相矛盾的,但事实上却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在这个比喻的上半,深刻地描述神对于这个救恩的预备,就如这个王为他的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各样对象都预备齐全,牲畜也已经屠宰,神亦已经差祂的独生子来到世上,要完成救恩。但当时的人却冷淡地对待神的恩典,有些只顾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有些恶待差来的使者。比喻之中王的热切预备与那些被邀请者的冷淡响应,成了很强烈的对比,不合常理。

在第6,7节,马太甚至交代这被冷待的邀请,升级成为对抗,最终的结果是王发兵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对第一世纪的读者来说,他们很容易会想到在初期教会之中,他们努力地向当代的犹太人传福音,但却受到他们的逼迫杀害。他们知道神所预告的审判将要临到,更会体会到响应这福音邀请的逼切性。

但在第10节,比喻的故事转了方向,王的仆人在大路上将多人招进筵席之中,经文特别描述所请的人,是包括了坏人和好人,在原文之中特别将壊人放在前面,更有着重的意味。一方面,这反映着进入神的国的人来自不同的背景,包括税吏和罪人,这些「壊人」也被召聚进到这筵席之中,表现出神丰富的恩典。另一方面,进到这筵席之中的,仍然可能有很多人是不合资格的,到最终的审判时才可以分辨出来。


在故事之中,王与这个没有穿合适衣服的客人的对话,将神的心意显示出来。王是很客气地向这人提问,表示这是一个很合理的要求。依当时的背景,参加燕会者有责任穿着合适的服装,有些主人或会在门外安排工人协助,使进到筵席中的人有合宜的衣服。因此,这个人在王的提问之下无言响应,正好表明是他自己的责任。

对于我们这些被邀请接受福音的人,我们也必须在生活上表现出与福音相称。不但口里承认,心里相信,更要在生活中行出来。

思想:


求神使我们的信心有行为支持,在接受神白白赐与的恩典后,有与福音相称的生活。

第十六日:遵行父命的儿子

经文:马太福音廿一23-32 

耶稣基督常常以葡萄园作比喻,特别是以在当中的工作比喻为参与在神的工作之中。在这一段经文的比喻之中,一个人分别要两个儿子到他的葡萄园工作,而两个儿子却表现出完全相反的响应。

第一个儿子在听到吩咐之后,起初的响应是不去,表面上是不听命的儿子。而小儿听了吩咐之后,他虽然响应说会去,但却不去,表面上是听命的儿子,而实质是不听命的儿子。

这个比喻的意义非常清楚,不需要多解释。我们会花一点时间思想我们自己对神命令的响应。我相信我们比较多时候会像小儿子。每年年初,我们都可能会作出不同的新年立志,计划在新的一年之中如何遵照神的心意而行,只是很多时都不能长久地坚持,慢慢地又会将这起初的热心放下了。

更多时候,我们会在听道的时候,或是在不同的营会和培灵聚会之中,因为受所听到的信息的激励,决志为主而活,或是将一生奉献为主所用。但是在营会之后,我们却会有很多踌躇,认为当初所听到的不一定就是神的心意,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额外印证,而且依然都会觉得神的旨意是很奥秘的,不能容易确定。于是在种种被认为合理的怀疑之中,将自己起初的立志抛诸脑后。这样的行动,像这小儿子一样,表面上是听命的,是很属灵的追求,但最后却是没有结果的,甚至是比那起初没有听命的大儿子更不被神所接纳。

耶稣基督讲这个比喻,并不是要我们学那大儿子。祂不是鼓励我们先不听命,而是指出口头的、表面的立志并不能真正地代表着我们对神的响应。我们需要以行动,活出我们在祂面前顺服的生命。若我们已经认识主的心意,却在心硬之下而不愿跟着而行,我们便需要到神的面前,以悔改的心,重新再走在顺命之路上。

耶稣基督在这比喻结束时,以税吏和娼妓指出这样的回转的重要性。在当时的世代之中,最被人看为有罪的,就是这些税吏和娼妓,因为他们的行为,明显地违背了神的律法。但是当施洗的约翰来传悔改的义路时,他们却是立即回应。耶稣基督指出,这是他们进天国的明证。相反,当时的很多宗教领袖,不但没有因为约翰的信息而回转,更在这段之前的对话之中,当耶稣问他们约翰的洗礼是否从天上而来时,他们因为心硬,但又惧怕群众,只可回答不知道。

思想:

我们从圣经之中,可以清楚看到神的心意,明白祂给我们的使命。我们是否愿意作顺命的儿女,还是硬着心地说我们不知道?


第十五日:耶稣进耶路撒冷洁净圣殿

经文:马太福音廿一1-22 

这里记载了耶稣基督进耶路撒冷,并且洁净圣殿。我们看这段经文时,可能都会着眼于耶稣基督如何在众人拥戴的情况下进城,然后将那些在圣殿之中作买卖的人赶出,并且在当中施行医治的神迹。在今日的灵修之中,我们会着重在这段经文之中,三段耶稣基督讲话的内容。

在第13节,耶稣对当时圣殿的情况作出批判时,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他成为贼窝了。』(太廿一13) 祂虽然赶出了在圣殿中作买卖的,但祂并不单是指责他们在圣殿中作商业活动,而是主要指出他们将圣殿作为祷告的殿的作用改变了。这是根据当所罗门完成建造圣殿时,在列王纪上八27-30所说,天地也不足以作为神的居所,何况这地上的圣殿,惟求神垂顾向这殿祷告的人,向他们施恩。我们活在世上,需要认识这位愿意垂听我们祷告的主,到祂的面前,仰望祂的施恩。

当耶路撒冷的领袖对于在圣殿之中有小孩子高呼「和散那」而感到不满,以致向耶稣投诉时,耶稣回答说: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么。(太廿一16) 耶稣基督进耶路撒冷,象征着犹太人一直以来所盼望的弥赛亚临到,但这些犹太人的领袖却持批判敌对的态度,冷漠地对待耶稣。这节经文指出,救主的临到,是婴孩也应该雀跃地迎接的事。我们对于神的救恩,是否只存着观望的心态,以致缺少了孩子们的那种喜悦呢?

最后,在进出耶路撒冷城的路上,耶稣遇到一棵只有叶子,却在其中找不到可吃的东西的无花果树,经耶稣咀咒之后就立刻枯干了。这事很适合用来比喻神对以色列的审判;但是当门徒在这事之后向耶稣发出提问时,耶稣基督却告诉他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甚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太廿一21-22)

从这三段的铺排,可见马太刻意地将焦点放在祷告的重要性之上。在当中,祷告代表着我们对神的信靠。我们应该追寻的方向,是要神介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不是虚有其表的宗教生活。若我们只有圣殿,却只在当中有忙乱的活动,有救恩的盼望,却不愿看到这盼望的来到,有叶子,却没有应该有的果实,我们就和不信的人没有什么分别。

思想:

我们是否相信神是听祷告的神,以致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环节,都表现出对神有信心的倚靠呢?



Thursday, 13 April 2017

第十四日:服事人的领袖

经文:马太福音二十20-28 


马太福音二十28是很多人熟悉的金句,甚至是以中文成语化地表达,成为:『非以役人,乃役于人。』这是值得我们细心思想和反省的信息。

耶稣基督以「人子」来介绍这句说话,一方面是指祂自己的使命,但在亚兰文的一般用法之中,人子是带有双重意义的字,因为它不但是自称,也是一通用术语,用来表达与自己类似的群体。因此这句话很清楚地指出,不单是耶稣基督自己,而且所有祂的跟随者,都必须以这种为别人舍命的心态,作众人的仆人。

引起这段讲话的原因,是雅各布和约翰的母亲来求耶稣,要求祂使她的两个儿子能在耶稣基督的国里,坐在祂的左右。在耶稣基督的回答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并不单是这母亲过份热心的代求,也是雅各布和约翰自己都认同的意愿。他们作为主的门徒,盼望弥赛亚国度的临到,而期望自己在这国度之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是很正常的,甚至是很值得欣赏的愿望。

我们当中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们不应该求这领导性的位置,以为不追求作领袖就是谦卑的表现,甚至我们对于那些在我们当中,期望有领导岗位的人,也会有批评,甚至是恼怒的反应,正如当时其余的十个门徒的反应一样。

但是在耶稣基督的回答之中,从来没有对他们这个请求作出批判,只是指出他们不完全明白所求的会有什么后果。耶稣基督指出,在神的旨意之中,作领袖的必须是以服务的心态,有牺牲的精神,以舍己的行动作为众人的仆人。耶稣更用象征着祂受苦的杯,挑战门徒作为领袖/跟从祂的代价。

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不会做领袖,更不配作为领袖。我们不但不会寻求作为领袖,甚至是当教会需要人来承担一些事奉的责任时,我们也可能谦卑地推辞。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谦卑。因为按着耶稣基督所教导的方向,谦卑服侍是作为领袖的条件,真正的谦卑的人就必须愿意承担责任,作为首领。


耶稣基督以祂自己作为我们的榜样,祂道成肉身,取了仆人的样式,并不是高高在上地指控我们的罪行,反而是自己卑微,承担了我们众人的罪,并且舍命在十字架上,使我们众人因为相信祂而罪得赦免,得到永生的盼望。我们作主耶稣基督的门徒,也需要同样地作众人的仆人。

思想:

求主使我们愿意谦卑地作众人的仆人,也因此愿意在教会事奉的职事上愿意承担。




Wednesday, 12 April 2017

第十三日:在后的在前、在前的在后

经文:马太福音二十1-16
 
葡萄园主人的比喻,主要是带出公平回报的问题。早上就开始工作的工人,经过全日的努力辛劳,竟然与那在傍晚才进葡萄园,工作不够一小时的工人得到相同的回报,很明显是不公平的。

从最后进葡萄园的工人的角度,这不公平是恩典。这在他们与园主的对话之中表现出来,这对话使读者正视这些工人的需要。表面上,他们是整天在闲站,没有工作,没有努力。但他们的回答,却显出他们的无奈。他们不是懒惰,而是没有人给他们工作。他们整天站在市上,是希望得到工作,赚取一天生活所需的一钱银子。

耶稣基督讲这个比喻,不是要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作出评论,而是响应上文之中所指出的,人得救不是靠自己努力,而是靠神的恩典。在这样的前题之下,人的努力好像变成没有作用。在这段经文的结论,耶稣将祂对门徒的挑战更直接地带出来,要他们思想他们对神恩典的响应:「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么?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这个先后的挑战基本上是指犹太人与外邦人。犹太人认为自己是天国的当然继承者,甚至有人以为自己是唯一继承者。若有其他人想要得到天国的福气,就必须先归化犹太教,接受割礼,借着遵守律法以表明自己像犹太人一样盼望那将要来到的天国。但耶稣基督的福音,却是让每一个人,不论他本来的种族,都可以因信而与天国有份。因此这个清早进葡萄园的工人所代表的犹太人,会对这些整天闲站,只是在最后一刻才进来的工人所代表的外邦人得到同等待遇,感到不公平,甚至是如这葡萄园主人所说,是红了眼。



耶稣基督讲这个比喻,不是单针对当时的犹太人,也是对所有的信徒作出提醒。葡萄园主人的行动,代表着神的心意,也暗示了祂对教会的期望。祂要我们看见,这些仍然站在教会外面的人,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福音,而可能是一直都没有人给他们机会。在这比喻的故事之中,在市上闲站的,与没有机会受雇的,表现是同样的,他们的结果都是在那里闲站。同样,未曾有机会听闻福音,与那心硬拒绝福音的人,都是在教会之外。我们要按着天父的心肠,让他们可以有机会接受福音。

思想:

我们是否会因为自己信主的日子多了,以致对新信的人缺乏忍耐,甚至对新的一代信徒有轻视的态度?每一代都必须慢慢变成在后的,不是主动地建立新的一代,就是自然地被淘汰。我们如何使在后的可以走前,自己成为新一代背后的支持者呢?





Tuesday, 11 April 2017

第十二日:骆驼穿过针的眼

经文:马太福音十九16-30 


在马太福音十九16-22之中,描述了一个少年人来问耶稣他该作甚么善事才能得永生。他虽然已经遵守了耶稣基督所列举的各样诫命,表示他是一个敬虔守律法的犹太人;但当耶稣基督进一步要求他变卖一切分给穷人后来跟从祂时,这少年因为自己产业很多,就忧愁地离开了。

这事件引起了耶稣和门徒讨论进天国的代价与赏赐的问题。耶稣基督使用了一个比喻来指出人进天国的困难,将财主进天国,与骆驼穿过针的眼相比。有人将这里所用的针眼,解释为城门之中的一个小门,当晚上城门关闭之后,出入的人只可以靠这小门出入,但若有人带着有货物的骆驼时,就需要将骆驼背着的货物完全卸下,才可以进去,就如先前的这个少年人,需要变卖他所有的分给穷人一样--但从来没有人能够找到耶路撒冷城门有这个针眼小门的证据。

从门徒的响应,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耶稣基督教导的理解,并不是以上的这个解释。因为他们很希奇耶稣的说话,并且表明若是这样,就没有人可以得救,因此他们并不是认为耶稣只是要人暂时放下所拥有的财产,以穿过一道窄门,而是认为如要骆驼穿过针孔,根本就没有可能。

耶稣基督的解答,让我们清楚祂的意思。祂首先指出这事在人的角度是不能的。祂并不是说在人困难,在神容易,而是明确地表达出虽然在人不能,但却在神凡事都能。我们需要知道,得救是靠着神的恩典,凭着我们对耶稣基督的信心,而不是靠我们的行为。我们不可以靠着自己的善行,得到神的喜悦。


但耶稣基督也指出,我们因对天国的盼望而付上代价,是有回报的。在下文之中,耶稣清楚地解答彼得的提问,他们为着耶稣基督的缘故,所撇下了的东西,都要得到百倍的回报,并且要得着永生。

在基督教的信仰之中,我们不是要人一生行善积德,以期望最终可以赚取永生。但我们却强调,福音并不是廉价的,一方面是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付出了极重、甚至是无可比拟的代价;另一方面,我们在得着这恩典之后,也应该按着这恩典而活,走在神的旨意之中。我们也相信,我们在跟从耶稣的路上,可能要付上一些努力,但所付出的一切,都不会是徒然的。

思想: 

求天父让我们看清楚福音的特质,凭着信心,将人带到主的救恩之中,因为我们知道,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第十一日:神圣的婚姻

经文:马太福音十九3-12 


在马太福音之中,当耶稣基督讨论道德伦理的问题时,无论是在登山宝训中的教导,或是在响应人向祂提出的问题,祂的重点都不是规条性的,而是原则性的,甚至是被人批评为不可能执行的。在登山宝训论奸淫时,祂指出凡是看见妇女而心里动淫念的,就已经犯了奸淫。耶稣基督是将一个绝对的标准表达出来,同时也表明人需要神的恩典。

在这段经文之中,法利赛人以一个在他们当中有争议的问题来试探耶稣,用意是无论耶稣选择当时他们当中的哪一个答案,祂都同时得罪了另一边的人。比较保守的一派是从沙买(Shammai)而来的教导,指出申命记廿四1之中的离婚条件应该是另一方犯了奸淫,但在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比较多是跟从希勒尔(Hillel)的教导,只要夫丈夫提出任何理由,包括有另外更好的对象,都可以休妻。

在耶稣的响应中,祂并没有急于对他们的问题作出解答,而是从另一个层次,先探讨婚姻的意义。耶稣基督清楚地指出,婚姻是在神创造人时所设立的,而且在婚姻之中,夫妻二人连合,是二人成为一体。这不单是指向在婚姻中的性关系而言,而是指出在婚姻中的结合,两个人在神的面前成为合一的个体。因此,婚姻是神圣的,在神面前所立的终身盟约,人不能分开,也不应分开。

虽然耶稣在被进一步的追问之后,所提出的立场基本上是与沙买的一样;但祂作答的方式,可以成为我们思想人生选择时的一个模范。我们都是心急的人,希望尽快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以致通常只是在已经有的可能之中选择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答案。但作为主的门徒,我们更需要在凡事上掌握神的心意,我们要从创造的设计、理想的角度,看神在我们生命之中的旨意,而不单是在选择一个合法的方案。

在离婚的事上,我们知道圣经之中指出了一些条件,使人可以合法地解除婚约;但耶稣基督的教导,却是要我们从开始就严肃地尊重婚姻,以此作为进入婚姻盟约的基础,尽力维护婚姻关系的和谐,保守婚姻的圣洁。

思想:

我们在面对生活之中的选择时,不要单单问:我们有什么合法的选择?或者只是思想耶稣会如何做(WWJD - What Would Jesus Do?)更是要问:神的设计是怎样(What Was God’s Design?)在祂的旨意之中的理想,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Friday, 7 April 2017

第十日:权柄与饶恕

经文:马太福音十八15-35 


     这段经文在开始的时候,是关乎教会纪律的教导,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有人犯了错。先是私下指出他的错失,若不听就由两三个人判断,再不听就交由全教会处理。基本的意念是教会有权柄和能力,去定夺教内的人所犯的过错。

耶稣基督甚至在这里再次重复两章前对彼得的应许,指出教会有绝对的权柄作出判断,不单是地上的权柄,而且更是在天上属灵的权柄。马太在十六19和十八18,同样地用了一个很奇特的文法方式表达耶稣基督的说话,在这两处都是用未来完成式表达在天上的捆绑与释放。在一般理念上,未来与完成是两个不应该共存的概念,未来的事应该是未完成,完成了的事就不是未来。这是我们属灵经验上吊诡的地方,事实上未成就,但从信心的角度,却是已经完成。换言之,教会纪律的执行可能没有实时明显可见的效果,但神却让我们以信心知道,这判决在神面前已经生效。特别在现代的处境,被教会纪律的人,可以离开教会,或是走到别的教会,好像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神却肯定教会拥有这样的权柄,因为我们奉祂的名聚在一起时,祂就与我们同在。

但这段的教导,利用两句「弟兄得罪」((15, 21),将方向从判断的权柄,转到饶恕的重要。耶稣基督是要教导门徒,指出虽然他们有绝对属天的权柄在教会中对信徒作出判断,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爱心饶恕那得罪我们的弟兄。

耶稣基督以七十个七,象征着一个完全的数字,表示我们对人的饶恕是应该没有限制的,是完全的。耶稣在这教导之后,以一个得到免债的仆人作比喻,指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神面前都经历了最重大的饶恕,我们都是罪人,应该受到神的愤怒;却因为神的恩典,罪得赦免,经历拯救,拥有永生。既是这样,我们就应该以最大可能的宽容,接纳饶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

耶稣基督将这两个教导放在一起,表示两者有不能分割的关系。教会要显出饶恕,不是因为没有公义的标准,也不是因为缺乏执行公义的道德勇气,而是明白人的软弱,需要神的恩典。因此,我们在教导上需要清楚地将在道德伦理上的判断说明,而且是凭着信心,相信这些在教会内判定的是神的旨意,拥有最高的权柄。但是在执行上,我们需要让人有重新再来的机会。

思想:

求神让我们有充足的智慧,丰富的爱心,以至可以显出神的恩典。


第九日:每个小子都重要

经文:马太福音十八1-14 

在这一段经文之中,耶稣基督以一个小孩子,表达出在天国之中应有的价值次序。当门徒作出这个提问时,他们所着重的,应该是指权柄与地位,在天国之中为大的,就是在天国拥有崇高的地位与权柄。但是在耶稣基督的响应之中,明显地是将关注转移到另一个题目之上。祂不是说,在天国之中小孩子有最高的地位,也不是表明他们最有权柄,而是指出他们在天国之中,也应该在门徒的眼中,拥有最重要的价值,成为教会使命的中心。

耶稣在下文之中,用了几个比喻说明他的意思。在当中,祂从来都没有解释为什么小孩子应该有这么重要的价值,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申他们的重要,甚至是以他们作为祂自己的代表,以致为祂的名而接待这样的小孩子,就是接待祂。

已故的韩瑞克教授(Howard Hendricks)曾多次在他的课堂中说,任何一间教会都有可能在一代之间消失,因为每一代的人都会过去,若没有新一代的人加入,没有新一代的领袖兴起,教会就会随着这一代的老化而老化,也会随着这一代的离开而消失。因此,教会的生存,必须依赖着新的人。这与我们既有的价值很不同,我们会认为教会最重要的是在当中最有属灵知识、最有事奉经验的人。

但耶稣基督要我们将焦点放在教会要服侍的对象方面,那些信仰未稳的我们要努力建立,那些生活有困难的我们要帮助,因为他们若因为任何问题而跌倒,都应该是教会重中之重的关怀,没有一个人的问题太小,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被忽略。更加重要的,是那些仍在教会门外的人,他们的需要,是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所要服侍的需要,他们的痛苦,也是耶稣基督来所要承担的苦楚。一方面,我们在我们的世代之中,代表着耶稣基督来服侍在我们周围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将他们看成耶稣基督的代表,以致成为我们对主服侍的对象。

以上的重点,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说话作为总结,而一些古抄本也将这句话放在经文之中。在第 11节中,指出有古卷在此有「人子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一句,表示这句没有出现在最早、或是最可靠的抄本之中,但却仍有不少抄本拥有这一句。这一句基本上是对整段的教导作出解释,指出拯救失丧的人是耶稣基督来的目标。因此,在我们衡量任何人、事的重要性时,最终的考虑,必须就是这个目标。

思想:

我们对福音的使命有何回应呢?


第八日:赶不出的鬼

经文:马太福音十七14-21 

当耶稣基督带了三个门徒上山,在他们面前改变形象,让他们看到祂的荣耀时,其他的门徒在山下,却面对了一件令他们困扰的事。因为有一个人,他的儿子被鬼附,带来找这些门徒,但他们却不能将鬼赶出。早在马太第十章,耶稣基督差遣门徒出去传道,又给他们有权柄医病赶鬼,因此,医病赶鬼应该是他们作为耶稣门徒的标志,但现在却失败了。

耶稣基督下山之后,这人就来到耶稣面前投诉,耶稣不但医好了这人的儿子,也对他的门徒作出了这段教导。

第一句说话,似乎是针对门徒的失败而发出的感叹,因为这事表明门徒仍然未能承担耶稣交付给他们的使命。当门徒未能按照着耶稣所给他们的托付而执行他们的工作时,就会令到祂忧伤哀叹。同样,当我们没有照着所领受了的启示而活,也是会使圣灵忧伤。

在耶稣基督将这人的儿子身上的鬼赶出之后,门徒就很好奇地来问耶稣,要知道为什么他们不能赶出这鬼。耶稣所给他们的答案,似乎有点互相矛盾。他指出基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信心小;但同时又指出,只要他们拥有小如芥菜种的信心,就足以成就任何要做的事。这样,如何才是小信呢?

从这段事迹的平行经文之中,似乎给我们一点重要的提示,也因此有不少后期的抄本,都加上了第21节,这应该是参考了马可福音之后加上去的,只是很多现代译本在翻译这一节时都误解了当中的意思。这句说话的原文直译应该是:「至于这一类,若不祷告,他就不出来。」当中「这一类」所指的,应该是鬼这一类的物体,因他们是属灵的,所以必须以属灵的方法解决,而不是指这是一种特别的鬼,以致需要用特别的方法。

耶稣基督所指出的方法,其实十分平凡,只要简单的信心,以祷告表达对神的信靠,就可以成就。门徒应该一早就知道,只是可能做得多了,习惯了之后以为可以自动地成功做到,于是就慢慢地忘记了对神的倚靠。耶稣基督只是简单地提醒他们这基本的道理。

思想:

在我们的事奉中,可能都会有些事在做得多之后,以为是自己的经验与能力让我们成就这些事;但我们必须紧记,所有事奉都是属灵的工作,因此必须常存倚靠神的心,以信心作为事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