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马太福音十六13-28
有人认为西门彼得对耶稣基督的认信,是马太福音的高潮,特别因为这认信得到耶稣基督高度的肯定,清楚表明彼得的认信是正确的,而且是源自天父的指示,是属灵的启示。因此,「耶稣是基督」可以作为福音信仰的核心,也是教会,与及教会的权柄的根基。
但随着彼得的认信,我们看到耶稣在教导上一个新的方向,就是祂要向门徒说明祂要上耶路撒冷、受苦、被杀、第三日复活。换句话说,耶稣是要门徒明白,跟从耶稣并不单是跟随着一位全能的拯救者,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被清除,以致我们可以享受天国的丰盛。相反地,耶稣在祂的一生,要遭遇敌对,逼迫,受苦,以至被杀。作为门徒,跟随耶稣的路,就必须有合适的心理预备。
彼得以很强硬的手法表达他对耶稣预告的不满。他粗暴地拉着耶稣,严厉地劝祂,在希腊文之中这「劝」字甚至可以翻译作责备、警告,而他的语气也是很强调的「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彼得的响应,可能代表着很多信徒的态度。我们信耶稣,是要得着平安、喜乐。但耶稣基督却清楚地指出,作门徒跟从祂,是需要有受苦的心志,要背起十字架来跟随祂。
背十字架的要求,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象征。在当时罗马帝国的制度之下,十字架是针对政治犯的刑罚,其意义的重点不是在死亡,因为要处死,有很多可能的方法。十字架的刑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背着十字架的巡游,犯人要背着写上他的罪名的十字架,被押解到行刑的地方,目的是要向群众申述这犯人的罪行,也让他们看到与政权对抗的下场;第二是处死的过程,十字架的处死方式是漫长的,主要目的是要延长罪犯所受的苦楚;第三是死后的继续悬挂,这与第一阶段的作用是一样的。
耶稣基督要作门徒的背着十字架来跟随祂,主要的象征应该是第一阶段的宣告,只是没有清楚说明所要宣告的内容。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宣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表明我们不是服这世界的权势,我们是今世的背叛者,而我们的效忠对象,是另一个更高的权势;另一种可能是宣告我们与神的关系,表明我们是罪人,应该受到祂的刑罚。无论所象征的是哪一种意义,都是表明我们生命的改变。
思想:
我们作门徒跟随耶稣基督,在生命的见证之中是否清楚地反映着我们效忠对象的改变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