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4 April 2017

第十六日:遵行父命的儿子

经文:马太福音廿一23-32 

耶稣基督常常以葡萄园作比喻,特别是以在当中的工作比喻为参与在神的工作之中。在这一段经文的比喻之中,一个人分别要两个儿子到他的葡萄园工作,而两个儿子却表现出完全相反的响应。

第一个儿子在听到吩咐之后,起初的响应是不去,表面上是不听命的儿子。而小儿听了吩咐之后,他虽然响应说会去,但却不去,表面上是听命的儿子,而实质是不听命的儿子。

这个比喻的意义非常清楚,不需要多解释。我们会花一点时间思想我们自己对神命令的响应。我相信我们比较多时候会像小儿子。每年年初,我们都可能会作出不同的新年立志,计划在新的一年之中如何遵照神的心意而行,只是很多时都不能长久地坚持,慢慢地又会将这起初的热心放下了。

更多时候,我们会在听道的时候,或是在不同的营会和培灵聚会之中,因为受所听到的信息的激励,决志为主而活,或是将一生奉献为主所用。但是在营会之后,我们却会有很多踌躇,认为当初所听到的不一定就是神的心意,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额外印证,而且依然都会觉得神的旨意是很奥秘的,不能容易确定。于是在种种被认为合理的怀疑之中,将自己起初的立志抛诸脑后。这样的行动,像这小儿子一样,表面上是听命的,是很属灵的追求,但最后却是没有结果的,甚至是比那起初没有听命的大儿子更不被神所接纳。

耶稣基督讲这个比喻,并不是要我们学那大儿子。祂不是鼓励我们先不听命,而是指出口头的、表面的立志并不能真正地代表着我们对神的响应。我们需要以行动,活出我们在祂面前顺服的生命。若我们已经认识主的心意,却在心硬之下而不愿跟着而行,我们便需要到神的面前,以悔改的心,重新再走在顺命之路上。

耶稣基督在这比喻结束时,以税吏和娼妓指出这样的回转的重要性。在当时的世代之中,最被人看为有罪的,就是这些税吏和娼妓,因为他们的行为,明显地违背了神的律法。但是当施洗的约翰来传悔改的义路时,他们却是立即回应。耶稣基督指出,这是他们进天国的明证。相反,当时的很多宗教领袖,不但没有因为约翰的信息而回转,更在这段之前的对话之中,当耶稣问他们约翰的洗礼是否从天上而来时,他们因为心硬,但又惧怕群众,只可回答不知道。

思想:

我们从圣经之中,可以清楚看到神的心意,明白祂给我们的使命。我们是否愿意作顺命的儿女,还是硬着心地说我们不知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