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马太福音廿二1-14
这个比喻表面上有点前后矛盾的情况。在前半部,王既然要在岔路口上,将凡遇见的人都召来赴席,但在下半部,却将那个在席上没穿礼服的赶出去。
这矛盾的比喻,正好反映着吊诡的福音。一方面,福音是神的恩典,丰丰富富地赐给任何愿意接受的人,让他们可以因着神的恩典,罪得赦免,得以进入神的国中。另一方面,天国是圣洁的,进入天国的人,必须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样。这两方面,表面上是互相矛盾的,但事实上却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在这个比喻的上半,深刻地描述神对于这个救恩的预备,就如这个王为他的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各样对象都预备齐全,牲畜也已经屠宰,神亦已经差祂的独生子来到世上,要完成救恩。但当时的人却冷淡地对待神的恩典,有些只顾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有些恶待差来的使者。比喻之中王的热切预备与那些被邀请者的冷淡响应,成了很强烈的对比,不合常理。
在第6,7节,马太甚至交代这被冷待的邀请,升级成为对抗,最终的结果是王发兵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对第一世纪的读者来说,他们很容易会想到在初期教会之中,他们努力地向当代的犹太人传福音,但却受到他们的逼迫杀害。他们知道神所预告的审判将要临到,更会体会到响应这福音邀请的逼切性。
但在第10节,比喻的故事转了方向,王的仆人在大路上将多人招进筵席之中,经文特别描述所请的人,是包括了坏人和好人,在原文之中特别将壊人放在前面,更有着重的意味。一方面,这反映着进入神的国的人来自不同的背景,包括税吏和罪人,这些「壊人」也被召聚进到这筵席之中,表现出神丰富的恩典。另一方面,进到这筵席之中的,仍然可能有很多人是不合资格的,到最终的审判时才可以分辨出来。
在故事之中,王与这个没有穿合适衣服的客人的对话,将神的心意显示出来。王是很客气地向这人提问,表示这是一个很合理的要求。依当时的背景,参加燕会者有责任穿着合适的服装,有些主人或会在门外安排工人协助,使进到筵席中的人有合宜的衣服。因此,这个人在王的提问之下无言响应,正好表明是他自己的责任。
对于我们这些被邀请接受福音的人,我们也必须在生活上表现出与福音相称。不但口里承认,心里相信,更要在生活中行出来。
思想:
求神使我们的信心有行为支持,在接受神白白赐与的恩典后,有与福音相称的生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