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9 May 2018

5月31日: 朝聖者向耶和華的「稱頌」

經文:詩篇一百三十四篇13

1 (上行之詩) 來,稱頌耶和華! 夜間侍立在耶和華殿中,耶和華的僕人,
2當向聖所舉手,稱頌耶和華!
3願造天地的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們!

       《詩篇》一百三十四篇作為「上行之詩」的最後一篇,第1節可直譯為:「看哪/稱頌耶和華/每一位耶和華的僕人/就是那些在夜間站在耶和華殿中的」。「看哪」本屬歎詞,只是這裡卻以命令語氣出現。作為「上行之詩」的最後一篇,詩人呼籲朝聖者要以「稱頌」作為朝聖之旅的終結。從一百二十篇到一百三十三篇,朝聖者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艱難與挑戰,提供了一切作為朝聖的人值得「稱頌」耶和華神的原因;因此,到最後這一篇可以說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這一篇詩雖然篇幅短小,然而,卻有其特色:「耶和華」與「祝福」這兩個詞在三節經文裡不斷重複──「耶和華」(第13次、第23節各1次)、「祝福」(每一節均有出現;第12節譯作「稱頌」,第3節譯作「賜福」)。由此看來,「耶和華」與「賜福」是本篇的主題。

      此外,第1節「耶和華的僕人」大概既指向那些到聖殿裡朝聖的敬拜群體,同時亦指那些在聖殿裡忠心侍候神的祭司們。詩人告訴我們,在這宣召的背後,這「耶和華的僕人」群體需要在「夜間站在耶和華的殿中」稱頌耶和華。這是甚麼意思?何以在「夜間」?
   
      有舊約學者指出,這是喻指警醒、等候,甚至是在困苦艱難的時刻,也要如此地稱頌耶和華。作為「上行之詩」的結束,這可以說是一個對朝聖者重要的提醒──朝聖旅途既然充滿挑戰,那麼,勿忘記要警醒等候,即使在任何困境之中,也要稱頌神!如此,神便「賜福」予一切凡願意如此稱頌祂的人。

     「祝福」──普遍理解是從上而下的單向表達,只是,《詩篇》一百三十四篇卻提醒我們:「祝福」乃是雙向的。耶和華神會「賜福」予一切願意無論在任何時刻都「稱頌」(原文為「祝福」)的人。


思 想: 朝聖之旅的終結,原來並不單單只是神對人的「祝福」,同時在於朝聖者對神的「稱頌」。神並未有將朝聖路途上的艱難和挑戰挪開,作為「朝聖者」,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會遇上從《詩篇》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四篇的挑戰,這是一個既真實、又充滿血淚的經歷,只是,我們要努力走下去,並且要竭盡全力去走完這路程。無論如何,神都有足夠的「恩典」賜予我們。願我們在這朝聖之旅上,勿忘記「稱頌」神,那麼,神也必「賜福」予我們。

5月30日: 對群體「美好」嚮往-是「阻隔」、抑或「連繫」?

經文:詩篇一百三十三篇3

1 (大衛上行之詩) 看哪,弟兄和睦同住 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2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3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要了解《詩篇》一百三十三篇3節,我們先要掌握一點當時候地理環境的狀況。
   
「黑門山」是一個海拔九千多呎的高山,而「錫安山」則只有海拔千多呎。因此,若從當地的環境來看,從「黑門山」到「錫安山」之間的距離不單只十分遙遠,並且,在它們之間更加有一系列連綿不絕的群山。這樣看來,「黑門山」上的「甘露」其實絕對沒有可能流到遠處的「錫安山」的。若是如此,詩人到底要我們明白甚麼?
     
除了地理環境外,以色列地的氣候也值得我們留意。以色列的夏季差不多全無雨水,然而,這卻是多種農作物收成的時期(如:橄欖、葡萄等);因此,每年的收成也就在乎那年的露水多寡。由此看來,在乾旱的日子裡,「露水」確實是神所賜下極大的福氣。
    
故此,露水從黑門山降到錫安山,覆蓋著整個以色列地,一方面證明了神供應的豐富;另一方面,詩人要告訴我們,原來那從黑門山到錫安山之間連綿不絕的群山,不單只沒有成為兩者的阻隔,相反,它卻成為了彼此的連繫,使黑門山的露水能夠流到錫安山去。

思 想:俄國從前的彼得大帝曾對人這樣說:「我能夠征服帝國,卻不能征服我自己!」他這樣說,是何等重要的對自己的一種體會!原來自己就是最強大的敵人。我們不能勝過自己的脾氣、喜歡挑剔別人、對別人嫉妒、懶惰、自我中心、自高自大、自私自利,這是人最大的敵人──自己。我們嫉妒,因為不想別人比自己好,不想別人的利益比自己多;我們貪心、懶惰,因為不想自己太辛苦,讓別人辛苦好了。這種自私自利的人生價值觀,成為社會和個人一切問題的根源。

     耶和華在耶路撒冷、錫安的山脈、祭司被膏之處、在以色列人朝聖時同住共處的地方,命定了祂對人的福份──就是生命直到永遠。基督徒同心合意的重要並非只在於當下的和和氣氣、共聚一堂;同住共處最重要的,是見證我們從神所得的「永生」。「合一」──需要極大的忍耐、接納、寬容,正如《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描繪的「愛」、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約聖經多次提醒我們,肢體相愛是門徒的標誌,又印証我們是「已經出死入生了」(約壹三14)。深願我們這朝聖的群體也是如此。







5月29日: 對群體「美好」嚮往-溫暖、安舒、和平、相愛

經文:詩篇一百三十三篇23

1 (大衛上行之詩) 看哪,弟兄和睦同住 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2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3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緊接著上文談及朝聖群體「在一起」的美好,詩人隨即透過兩方面的比喻,為這「美好」作具體而詳細的解釋。

2節引用自《出埃及記》二十九和三十章,有關亞倫被膏立為祭司的記載。讀完這兩節,也許我們會有兩個疑問:

到底祭司被膏立與「弟兄同居的美善」有何關係?兩者看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出埃及記》二十7點到即止地告訴我們:將「膏油倒在他頭上膏他」;問題是,《詩篇》一百三十三篇2節裡,詩人為何要那麼誇張地提到這些「貴重的油」要從「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衣襟」呢?

「酒」──在聖經裡是神同在的記號;「油」亦是閃閃發光的,當吸收到太陽的溫暖後,它能使皮膚得滋潤,並且為人帶來香氣。經文裡又提到,那些「油」從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其中「頭」、「鬍鬚」與「衣襟」分別有不同的象徵意義。

「頭上」──是表達在思想上;流到嘴唇的「鬍鬚」是指在言語上,而流到「衣襟」就是指生活層面上。三個層次的表達,正好告訴我們:在我們的思想、言語、生活行為上,我們都要將神最貴重的要求實現出來;換句話說,整個人就洋溢著一種這樣的溫暖氣質。透過這樣的一幅圖畫,詩人要告訴我們:在神的團契裡,正正就是有這一種溫暖、安適的品質,它與社會上那種推擠爭競、冰冷涼薄,正好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朝聖群體的「美善」正在於此!

思 想 :我們都渴望這樣「在一起」的美好嗎?抑或,在我們的朝聖群體中,充滿著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雜質?既然我們都屬於群體中的成員,哪麼,我們是否願意以詩人所描述的這樣一種氣質進入這朝聖旅途中呢?

勿忘記,這是溫暖的、是安舒的、是和平的,更加是彼此相愛的。 求神幫助我們,使我們常常流露著這樣的一種生命質素,叫我們能一同經歷「在一起」的美好絕倫。



5月28日 「在一起」的美好

經文:詩篇一百三十三篇1

1 (大衛上行之詩) 看哪,弟兄和睦同住 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2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
3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

      這是「上行之詩」裡最短的一篇,因為在這一篇詩裡,實際的重點其實只有一個:「看哪,弟兄和睦同住,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而第23節的作用,是要為這「何等的善、何等的美」作出更具體和詳細的解釋。
    
《詩篇》一百三十三篇1節是我們都相當熟悉的經文,然而,和合本的翻譯卻未必能幫助我們清楚這一節的主要信息。要了解這一節經文的真正意義,大概有兩方面需要我們注意:

「看哪」一詞是舊約聖經經常出現的,不過,中文聖經的翻譯卻常常忽略了它的意義和作用,亦未能完全將這一詞的神髓翻出來。透過這一詞的使用,詩人其實是要提醒每一個正在「聆聽」的人──他現在所要講的是非常重要的道理,這是每一位朝聖者都要謹記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張開眼睛看清楚啊!若是如此,我們就明白,「看哪」一詞是一個較強烈呼喚聽眾留心的字眼。 「弟兄和睦同住,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一語,大概是我們所熟悉的金句之一。可是,在希伯來文聖經裡,這一小節的原文根本沒有「和睦」一詞。若我們將這一節經文直譯的話,可譯作:「看!多麼好、又多麼美;兄弟居住,一起。」換句話說,詩人要指出,並非因為能夠「和睦」所以「美好」;原來更重要的是:朝聖群體只要能夠「在一起」,本身已經是美好絕倫的事情了。
透過這一節經文,詩人實在是要我們明白:請張開眼睛,看看朝聖群體能夠「在一起」,其實已經充滿著「善」與「美」了。


思 想: 假若朝聖的群體「在一起」已經是如此的「善」、如此的「美」的話,值得我們思想的是:作為群體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如何去珍惜和愛護這群體呢?並且,這「在一起」的美好,對我們繼續走這朝聖之路又有甚麼重要性呢?

環顧在我們所處身的朝聖隊伍裡,是否也散發著這一種美好的質素?若是如此,我們在其中又有甚麼感受呢?若非如此,這又是甚麼原因呢?

深願我們為這一切祈禱,將我們所想到的交予我們的神,並且求神讓「我」在其中,能夠確認這「美好」之餘,又能盡心竭力地為這「在一起」的美好而努力!






Monday, 21 May 2018

5月27日 : 直指未來的盼望

經文:詩篇一百三十二篇1718

17在那裏我要使大衛的角茁壯,為我的受膏者預備明燈。
18我要使他的仇敵披上羞恥;但他的冠冕要在他頭上發光。」

      從大衛的誓言(110節)到神的誓言(1116節),這兩節經文清楚指向了未來的盼望。第17節上半節:「在那裡我要使大衛的角茁壯」,舊約裡「角」為力量的表徵,而祭壇上掛著一個「角」,在於象徵神的臨在和能力;此外,「角」也包含「發光」的意思。由此看來,第17節的「角」與「明燈」乃是同義對仗。那麼,詩人所指「我的受膏者」是誰?這裡應是指向大衛而言。按這樣的理解,第17節的意思,乃是指向由於神能力臨在,使大衛能茁壯、發光!這正好回應了本篇第1節,神確實記念大衛,使他的王朝能如角生長起來,如明燈一樣照耀四方。

      有舊約學者指出,這一節經文甚至指向未來,因「角」除了象徵大衛王朝的能力外,更指向彌賽亞的預表(路一6869),而「明燈」亦不僅僅指向大衛是以色列的燈,它更喻指將來的光芒、永遠的王國。

       因著這緣故,「仇敵」必蒙羞恥,神所揀選的「王」卻要「發光」。這可以說是一個堅定不移的結局,「勝利」就是如此完全。換言之,「邪惡」只會在挫敗之中方寸大亂,「公義」卻要在得勝中結下果子。這正好就是「盼望」為「順服」所寫下的實踐步驟呢!



思 想從歷史回顧而生出那不滅的「盼望」,這並不僅僅是「反省」,更是堅定的相信,這可以說是朝聖者在那朝聖之路上重要的驅動力。《詩篇》一百三十二篇為我們培育記憶,並滋養了我們對未來的「盼望」,藉以引導我們走向成熟而順服之路。我們的「信仰」──既沒有與歷史脫勾,更從沒有離開神信實的「應許」。當我們頌唱這詩時,正好給予我們機會重新細味我們的「信仰」,就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實在、如此的永恆不變。






5月26日 :神的誓言

經文:詩篇一百三十二篇1116

11耶和華憑信實向大衛起了誓,絕不改變:「我要立你身所生的坐在你的寶座上。
12你的眾子若謹守我的約和我所教導他們的法度,他們的子孫必永遠坐在你的寶座上。」
13因為耶和華揀選了錫安,願意當作自己的居所:
14「這是我永遠安歇之所;我要住在這地方,因為我願意在這裏。
15我要賜福使糧食豐足,使其中的貧窮人飽享食物。
16我要使祭司披上救恩,聖民就要大聲歡呼!

      這幾節聖經與上一段落相互呼應。第11節上半節不單回應了上文大衛向耶和華的誓言(2節),同時又將神的應許表達得更為具體。
     
11節「信實」一詞,直譯為「在真理」或「憑真理」的意思。換言之,神的起誓並不僅僅是實在的,甚至是朝聖者不用懷疑的,因為神的誓言是實在而不會改變的。神的誓言有兩個部份:

「你腹中出的果子,我必使其一位坐你寶座」(11節下,呂振中譯本); 「他們的子孫也必永永遠遠坐你的寶座」(12節下,呂振中譯本),而其中的條件是要「守我(神)的約,和我(神)所教訓他們守的法度」(12節上)。

由此可見,「應許」──隱藏著「守約」、並遵行神的「教訓」為基礎。
按以色列的歷史看來,大衛王國從主前931年分裂,到主前586年滅亡;即使以色列人深信這「應許」會成就,只是,最終事與願違。值得思想的是:到底神的誓言是否落空了?
按第14節所講,神揀選了錫安,作為自己的「居所」。有舊約學者指出,這是指向那將來要來的基督,因為祂就是那位坐在寶座上直到永永遠遠的王(徒二30)。由此看來,朝聖者就必須要注視那「守約」、並遵行神「教訓」的吩咐呢!

思 想:「順服」──絕非只在於孜孜不倦地墨守宗教成規,而是以神的應許為目標,並且充滿盼望。第一百三十二篇第二部份這幾節經文,正好提醒我們這一個重點。
       
對於朝聖者而言,「過去」並不僅僅是歷史的記錄,它同時是我們直到今天仍然持續不斷、努力耕耘的動力,因為我們知道面前將要有更美好的願景。同時,「盼望」亦非一種脫離現實的持守,卻實在地紮根於「過去」、「現在」與「未來」。朝聖者──回望「過去」、站在「今天」,卻認定「將來」,這正好就是我們仍然能夠走下去的重要原因!





5月25日 對神的敬畏

經文:詩篇一百三十二篇110

1 (上行之詩) 耶和華啊,求你記念大衛,記念他所受的一切苦難!
2他怎樣向耶和華起誓,向雅各的大能者許願:
3「我必不進我的帳幕,也不上我的床鋪;
4我不容我的眼睛睡覺,也不容我的眼皮打盹;
5直等到我為耶和華尋得所在,為雅各的大能者尋得居所。」
6我們聽說約櫃在以法他,我們在雅珥的田野尋見它。(「雅珥」曾譯「基列耶琳」;「雅珥」意思是「森林」。)
7「我們要進他的居所,在他腳凳前下拜。」
8耶和華啊,求你興起,與你有能力的約櫃同入安歇之所!
9願你的祭司披上公義!願你的聖民歡呼!
10求你因你僕人大衛的緣故,不要厭棄你的受膏者!

    《詩篇》一百三十二篇是「上行之詩」中最長的一篇。
           
1節提及到「大衛所受的苦難」大概並非指大衛年幼時所遭遇到的艱難和挑戰;這裡最大的可能是指「烏撒事件」──烏撒因伸手扶約櫃,而遭到死亡的懲罰(撒下六67),為了這事情,大衛既感懼怕,但又極渴望能將約櫃接回耶路撒冷去。在不知如何是好之時,大衛決定暫時將約櫃放在俄別以東的家裡(撒下六911),待三個月後,因知道俄別以東一家蒙福,於是,大衛決定將約櫃抬到大衛城裡去,過程中,一邊獻上牲畜為祭,一邊歡呼跳舞,祈求神看見他的困苦,也就是這篇詩第1節所談及的「困苦」。
    
     從第2節起至第5節,聖經作者一連用上了幾個同義對仗──「耶和華/雅各的大能者」、「起誓/許願」(2節);「我的家/我的床榻」(3節);「我的眼睛睡覺/我的眼目打盹」(4節);「尋得所在/尋得居所」(5節)。這裡完全表達了大衛對於為神建殿的迫切和他那堅毅的決心。聖經作者要指出,大衛對神的事極其熱心,努力地排除萬難,為要將約櫃扛抬到耶路撒冷去;然後為約櫃選好殿址,更預備一切建殿所需要的物料和人才。
   
6節起始在原文裡有「看哪」一詞,只是中文聖經沒有將它翻譯出來。這正好表達了大衛內心的驚訝與不安──為何約櫃會一直停留在基列耶琳,長達二十年之久(撒上七12)卻無人理會?
    
回想歷史,約櫃──是神與人同在的記錄。朝聖者在路上頌唱這首上行之詩時,他們所想起的,也許就是昔日以色列人如何在面對強大的非利士人時,把約櫃當成工具與護身法寶一樣(撒上四35),迷信地把約櫃作為他們的秘密武器,用以對付非利士人,結果招來一敗塗地的下場;他們也許同時想起了,大衛又是如何心存敬畏、跳舞慶祝,將他順服的承諾化成對神的敬拜。

思 想: 神既然不能被我們操控,那麼,我們是以一份恭謹的心面對神?抑或,我們好像昔日以色列人那樣,以約櫃來操縱神?許多時候,我們沒有學好「順服」的功課、沒有學好如何作為神的百姓,以至我們試圖將神也操控在我們的手中。

大衛──他示範了如何地對神心存一份誠實的敬畏、全心全意地為神服役。朝聖者,也許正要學習這重要的功課呢!

5月24日 謙卑倚靠耶和華

經文:詩篇一百三十一篇13

1 (大衛上行之詩) 耶和華啊,我的心不狂妄,我的眼不高傲;重大和測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
2我使我心安穩平靜,好像母親懷中斷奶的孩子;我的心在我裏面如同斷過奶的孩子。
3以色列啊,你當仰望耶和華,從今時直到永遠!

    《詩篇》一百三十一篇與一百三十篇可以算是相連的詩篇。兩者均以「我」的處境作為開頭(一百三十篇1節「耶和華阿,我從深處…」)之餘,本篇第3節上結尾的勸勉,與一百三十篇7節上節是相同的,而3節下則與一百二十一篇8節下及一百二十五篇2節下一樣,以「從今時直到永遠」作結。有舊約學者認為,大概我們可以將一百三十篇56節與一百三十一篇相連起來,而後者所表達的,正是詩人呼籲並且勉勵朝聖者,要信靠耶和華神。

雖然篇幅短小,然而,內容卻相當豐富。單是第1節,詩人已經用上了三個否定詞:「不」(和合本修訂版譯作:「不狂妄」、「不高傲」、「不敢行」)。由此看來,詩人於開頭以這樣「消極」的否定語句,去表達一種「積極」的態度──拒絕「心高氣傲」,禁戒「狗眼看人低」,同時抗拒「不惜一切」地作事──也就是說,從內裡深藏的「狂妄」到外在所表達的「高傲」,甚至行為上的不顧一切,都是詩人在這裡要提醒朝聖者說「不」的事情。
    
   2節開首接續了上文的三個「不」,原文以「倘若不是」作開始,只是,幾乎所有譯本都沒有將它翻出來。透過「倘若不是」的表達,詩人要申明自己的立場──他不在乎「高言大志」、也不是要「好高騖遠」,只在乎於平穩踏實之中、如同斷奶的孩子依偎在母親懷中一樣,對耶和華神全然地依靠。這樣看來,詩人是定意一心「仰望」(3節)神,對他而言,沒有甚麼比這更重要的了。
   
這篇詩的結束,詩人基於以上的真理,勉勵以色列民要「仰望耶和華/以色列/從現在到永遠」(按原文重新排列)。有學者甚至將之連繫到將要來的「盼望」上,等候耶和華神作出行動,以回應當下(甚至是《詩篇》一百三十篇所描述的景況)的處境。
    
思 想: 詩人的提醒相當重要!許多時候,我們內裡那種難以駕馭的野心,正好與朝聖者生命裡那份對神必須有的信靠和信心形成彼此的排拒與對立,以致我們掙扎在自我的追逐與實踐之中,卻忽略了詩人所講,那份如同「嬰孩」一般對神的單純與信任。
       
    詩人要我們明白:在這朝聖之路上,我們要走得好、走得完,並不在於我們的能力有多大,卻在於我們都是恭恭敬敬地仰望神,並信靠神是帶領著我們的。







5月23日 深淵中的盼望

經文:詩篇一百三十篇48

1 (上行之詩) 耶和華啊,我從深處求告你!
2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求你側耳聽我懇求的聲音!
3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主啊,誰能站得住呢?
4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5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話。
6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
7以色列啊,你當仰望耶和華,因耶和華有慈愛,有豐盛的救恩。
8他必救贖以色列脫離一切的罪孽。

      帶著上文(13節)所提及那「深淵」裡的警告,進入下半部份(48節)談及這「深淵中的盼望」,確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引導。朝聖者面對著個人那「深沉」的罪惡,到底第4節所謂的「恩典」是甚麼?──正正就是罪得赦免,以致我們在這「深淵」裡能夠重燃盼望。事實上,最大的恩典莫過於此,因為「生命」絕對比「生命裡面的一切」都還重要!

《詩篇》一百三十篇裡,詩人告訴我們:那使得我們跌落深淵之中的,並非朝聖路上各式各樣的難處;真正使我們跌倒的,絕對不是甚麼外在的攻擊和困難──卻是那纏繞著我們的「罪」。

詩人仰首望天,並不是要等待神甚麼具體的好處傾流在他的身上,卻是仰望耶和華神的慈愛,因為詩人明白到──一個活在「罪」中的人(處身在「深淵」的裡面),即使在他生命裡有多大的豐富、多大的滿足也好,其實都只不過是「罪中之樂」而已。難道這些就是我們這一群朝聖的人所要追求的?

思 想 :《詩篇》一百三十篇的的確確不是一篇「好看」的《詩篇》,因為它無情地揭露了今日我們的苦況和困境,在我們以為可以藉著生活和物質去粉飾人生的時候,它卻催逼著我們去面對生命、正視我們的罪惡。詩人的一句「神啊!祢若究察罪孽,誰能站立得住」,也許仍然是今天我們所必須要正視的呢!

讓我們憑著勇氣站起來,仰望我們在天上的父,真心誠實地面對人生,求神除去我們的罪惡過犯,並向神呼求:「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每天誠實地面對人生,這才是朝聖者真正要向神祈求的事情。









5月22日 深淵中的呼求

經文:詩篇一百三十篇13

1 (上行之詩) 耶和華啊,我從深處求告你!
2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求你側耳聽我懇求的聲音!
3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主啊,誰能站得住呢?
4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5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話。
6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
7以色列啊,你當仰望耶和華,因耶和華有慈愛,有豐盛的救恩。
8他必救贖以色列脫離一切的罪孽。

      《詩篇》一百三十篇一個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緊隨著《詩篇》一百二十九篇而來。《詩篇》一百二十九篇所展現的,是朝聖者面對著外在攻擊的圖畫。但《詩篇》一百三十篇呢?卻是從外轉而內,不再是外在的困難,卻是將我們的視線定睛在個人身上。在這一種編排之下,到底詩人要我們明白甚麼呢?

詩人要提醒我們:不要只專注於外在的困難,以致我們每天都只在於呼求神幫助我這樣、幫助我那樣;「上行之詩」來到這裡,朝聖者難道還未有信心確信在困境裡面仍然有神的保護?難道我們的信仰就只是幫助我們將困難挪開,祝福我們事事順境?

在這一篇詩裡,詩人要我們明白的是:那些真真正正能夠使我們在這朝聖的道路上失敗跌倒的,絕不僅僅是外在的困難、甚麼的攻擊或者傷害,那到底是甚麼?是「罪」的問題,詩人要針對的是我們生命裡面的「罪」。

若果我們將《詩篇》一百三十篇1節直譯的話,應該是:「在深處裡/我呼求/耶和華」。《詩篇》的作者從來沒有隱瞞,一開始的時候就清楚告訴我們:他整個人的生命(身、心、靈各方面)都陷入在極深沉痛苦的景況之中。這種深沉的痛苦,既不是來自任何的挑戰與試探,也不是在他人生的旅途上遇到了甚麼困難或者打擊,相反地,卻是來自個人的「罪惡」──是相信神的人面對著自己不堪入目的罪孽、是因為自己的不濟而使整個人如像跌入深淵裡、無法自拔的那一種痛苦。詩人在這裡的用字其實是十分嚴重的──「深處」這個字本身帶有一種「隔絕」的意義在裡面;換句話說,罪惡使詩人與神隔絕了。

思 想: 從信主直到今天,在這許許多多的年日裡,我們還有否正視自己犯罪的問題,並且向神求赦免的恩典之餘,又竭力地離開罪惡呢?詩人講得非常好:「神若是究察罪孽的話,無一個人能夠站立得住。」(3節)對於今日輕看了「罪惡」的嚴重性的我而言,這一節的經文的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警告。




5月21日 :生命力的展現

經文:詩篇一百二十九篇58

1 (上行之詩) 說吧,以色列:「從我幼年以來,人屢次苦害我;
2從我幼年以來,人屢次苦害我,卻沒有勝過我。
3扶犁的人在我背上扶犁而耕,耕的犁溝很長。」
4耶和華是公義的,他砍斷了惡人的繩索。
5願恨惡錫安的都蒙羞退後!
6願他們像房頂上的草,一發芽就枯乾,
7收割的不夠用手抓一把,捆禾的也不夠抱滿懷。
8過路的也不說:「願耶和華所賜的福歸與你們!我們奉耶和華的名給你們祝福!」

       正如上文所提及,《詩篇》一百二十九篇14節所談論的乃是「困難重重的人生」。然而,這首詩的特別在於,詩人所展現的不是一幅暗淡無光的圖畫,事實上,在這一切痛楚的背後,不是氣餒、卻是誇勝;第2節下半節:「卻沒有勝過我!」最少有兩個重要的意義:

事實是,敵人最終真的沒有勝利。何以這樣說?舊約歷史讓我們看見:以色列人的失敗、被打倒,全部都是咎由自取的,因為,這絕大部份都是源於他們的犯罪、得罪神而招致的失敗;只要他們「乖乖地」順服和跟隨神的話,他們其實是不會面對多餘的苦楚的。換言之,敵人「卻沒有勝過我!」的的確確是事實。 「卻沒有勝過我!」這一句話,充份反映出詩人那種靠著神、在困難裡面仍然擁有的一股生命幹勁。
透過這幾節經文,詩人要喚醒我們──切勿冷淡下來、對眼前的一切失去感覺,信仰之路必須要我們這一群朝聖者全神貫注,並視為我們生命的中心。因此,當遇到任何事情令這朝聖之路變得「困難重重」的時候,我們就更要展現出朝聖者應有的生命力。

思 想 :「堅忍」──既不是屈服,也不是逆來順受的可憐蟲;「堅忍」──亦不是絕望的堅持,更不是被逆境與困難打得落花流水、體無完膚,相反地,卻是愈來愈充滿力量地繼續往前走。「朝聖者──生命力的展現」,這個正正就是今日我們所欠缺的,亦是這一篇詩給我們的最大提醒!既然如此,我們就明白何以「房頂上的草、未長成而枯乾,收割的不夠一把、捆禾的也不滿懷」(67節),甚至「過路的也不說……」(8節),但我們卻仍然能夠走下去呢!
        
我們都能夠有這樣一份生命力的展現嗎?求神幫助我們。



5月20日 : 困難重重的人生

經文:詩篇一百二十九篇14

1 (上行之詩) 說吧,以色列:「從我幼年以來,人屢次苦害我;
2從我幼年以來,人屢次苦害我,卻沒有勝過我。
3扶犁的人在我背上扶犁而耕,耕的犁溝很長。」
4耶和華是公義的,他砍斷了惡人的繩索。
5願恨惡錫安的都蒙羞退後!
6願他們像房頂上的草,一發芽就枯乾,
7收割的不夠用手抓一把,捆禾的也不夠抱滿懷。
8過路的也不說:「願耶和華所賜的福歸與你們!我們奉耶和華的名給你們祝福!」

      《詩篇》一百二十九篇14節基本上是「感恩詩」的格式:回顧昔日的困苦,今日就要稱謝耶和華神的公義,然後就是感謝神的拯救。只是,再讀下去,第58節卻彷彿給予我們一種強烈的「復仇」感覺,甚至是越來越苦毒的(直到第8節更表達「過路的人也不說……」)。我們應如何理解此詩?
      
讓我們首先從14節說起。 翻開舊約的歷史,我們會看到以色列人自從出埃及,到建立起自己的家園,一直以來其實都遭受到周圍列國的欺凌和壓迫:埃及、亞瑪力、非利士、巴比倫、亞述等等,這並非一時三刻的事情,而是長期而又屢次的攻擊。當第2節詩人說:「從幼年以來,敵人就屢次苦害我」的時候,詩人的目的正是要將我們的眼光調校到以色列人最早期的經歷裡──昔日在埃及為奴的日子;這正是詩人所指「以色列的幼年」。那麼,「為奴」的日子是如何的呢?

《出埃及記》第一章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以色列人在埃及地「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地。」(出一7)當以色列人滿以為能夠在埃及落地生根、快快樂樂過日子之際,《出埃及記》一章814節卻告訴我們「埃及新王虐待以色列人」;如何虐待呢?

派督工的轄制他們(11節) 加重擔苦害他們(11節) 嚴嚴的待以色列人,使他們覺得命苦(1314節)甚至《出埃及記》第五章記載,法老吩咐督工和官長,不可以照常將草給予百姓做磚,要他們自行去撿,不過每日做磚的數目卻不可以少。
由此看來,以色列民的人生確實是困難重重的!

《詩篇》一百二十九篇這幾節經文,讓我們看到的這一幅圖像其實是非常血腥、暴力和痛楚的──敵人拿著犁具、套著耕田的牛,然後呢?在以色列的背上開始劃上一條又一條的犁溝;每一條的傷口都是又深又長、將皮膚和背脊的肉撕破,並且這個敵人的犁具不是「一下」就算了,而是來來回回好像農夫耕田一樣。大概我們可以想像:這是流血的、也是痛苦的,更是從來沒有歇息過的摧殘;原來昔日以色列民的經歷是如此的沉痛。

思 想 :回望過去,我們所經歷的也許同樣是血淚交織的;安靜下來,到底是甚麼使我們能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我們力量的源頭在哪裡?



5月19日 有福的人

經文:詩篇一百二十八篇

1 (上行之詩) 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有福了!
2你要吃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凡事順利。
3你妻子在你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如同橄欖樹苗。
4看哪,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福!
5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願你一生一世看見耶路撒冷興旺!
6願你看見你的子子孫孫!願平安歸於以色列!

《詩篇》一百二十八篇16節可以說是《詩篇》第一篇最好的註解和應用,何以這樣說?細心觀察,「有福的人、凡事順利」(一篇23節)正好與本篇第12節相呼應之餘,當《詩篇》第一篇談到「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一篇3節)時,也如同本篇詩裡所提及蒙福之人的妻子「多結果子」(3節),甚至是「兒女環繞著你的桌子」(3節)般果實纍纍。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一篇詩?

1節可直譯為:「有福的/凡/敬畏/耶和華/遵行/祂的道」。由此看來,詩人所要強調的,並不在於各種各樣的「福份」,卻是一眾朝聖者是否都願意「敬畏」神、並且「遵行祂的道」。

回應上文(《詩篇》一百二十七篇)談及所羅門王的問題,我們也許會更明白詩人所要告訴我們的事情:「福份」並不是我們用盡勞力所能爭取回來的,事實上,所羅門王的故事正好告訴我們這一切如何最終「枉然」(一百二十七篇1節)。因此,朝聖者所能竭盡全力的,乃是一生之中如何努力地「遵行神的道」。

「敬畏」──因為我們知道神是輕慢不得的;「遵行神的道」──因為我們知道這是朝聖者的責任,也是神喜悅我們作的回應。

思 想 :「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有福了!」詩人要提醒我們:我們所要刻苦經營的,並不應該是我們的生活,反正神必定會賜我們日用的飲食;我們卻要窮盡一生、敬畏神、並且遵行祂的道,又在我們的生活裡、時刻反映出我們的信仰來。或許在我們的眼前未如我們心中所想,但試問:神又豈會不將最好的賜給我們呢?(最少我們一直都要有這樣的相信。)《詩篇》一百二十八篇2-6節所提及「福份」的內容,不一定照樣原原本本地發生在我們身上,何解?因為神是體貼我們的,以致祂要為我們預備的「福份」必然是最切合我們,也是為我們「度身訂造」的。









5月18日 一個不能再犯的錯

經文:詩篇一百二十七篇35

1 (所羅門上行之詩。)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2你們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勞碌得來的飯,本是枉然;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
3看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
4人在年輕時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
5箭袋充滿的人有福了!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爭論時必不蒙羞。

        《詩篇》一百二十七篇35節與上文有何關係?詩人到底要我們明白甚麼? 透過「生產」一事,詩人要告訴我們:兒女是神所賜的,不是靠人的努力得來的。事實上,在「生產」一事上,到底人所能夠做的是甚麼?其實相當少。整個生殖與繁衍的過程裡,雖然我們也參與在其中,但卻並非透過我們所能夠計算的,以致達到生產目的。這就是說,並非我們有能力可以製造這些會行會走、會講話、會在我們當中成長的奇妙小生物,我們就只是一個參與者而已。

      這正好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意思──神並不僅僅掌管著產房並看守整個生產的過程;事實是,生命裡面一切的事情都在神的手中,祂是創造者,同時亦是保存者,那些真真正正使我們「不至於羞愧」的,既不是我們個人的願望能夠實現,也不是我們那種營營役役(汲汲營營)的生活,更加不會是我們任何的工作手段,卻就單單只是神!因此,有神的生命已經是最有福份的了(現代中文譯本將第3節翻譯為「兒女是上主所賜;子孫是他賜給我們的福份」,這裡正好強調「福份」、卻並不僅僅是「賞賜」)。

當詩人說:「(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時,到底他所要表達的是甚麼?勇士的「箭」最重要的乃是箭桿要直,否則射得不準;同一個道理,詩人要告訴我們,不單只作父母的,事實上兒女的品格正直也是最重要的,而這亦是「福份」的證明。毋怪乎,《詩篇》一百二十八篇1節正好成為這一篇詩最有力的支持──「敬畏耶和華,遵行祂道的人,便為有福。」簡單的一節聖經,既回應了一百二十七篇,更加為所羅門王的經歷立下了一個重要的結論。
          

思 想: 也許我們都忘記了《創世記》第十一章所記載的「巴別塔事件」,甚至我們都沒有真正地從「巴別塔事件」中回轉過來,以致所羅門王如是、我們也如斯地走上一條與昔日「天下人」(創十一1)相同的道路。原來,一直以來,我們都未有成功地擺脫過這一個相同的錯誤啊!



5月17日: 一個警告

經文:詩篇一百二十七篇12

1 (所羅門上行之詩。)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2你們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勞碌得來的飯,本是枉然;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
3看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
4人在年輕時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
5箭袋充滿的人有福了!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爭論時必不蒙羞。

       帶著《詩篇》一百二十七篇有關「所羅門上行之詩」的題註進入這一篇詩的研讀時,意義就相當重大了。第12節短短75個字,既標示了所羅門王生平的最大缺失,同時又將我們今天的朝聖旅程與詩人的經歷掛勾,將我們的「枉然勞力」、「枉然儆醒」與耶和華的「建造」和「看守」作一個清晰的對立比較。透過這兩節經文,詩人幾乎將我們人生裡大部份的真實情況寫了出來。只是,當我們讀下去時,也許我們都有同一個掙扎:難道我們努力工作、盡心盡力保存我所擁有的一切是錯誤的嗎?我們每天起來投入生活、為著生活和完成責任以致遲遲未睡,難道這一切都是「枉然」嗎?到底我們應如何理解第12節?

      透過「若不是耶和華」一語,詩人要指出:在我們營營役役(汲汲營營)的生活背後,假如那些「房屋」和「城池」變成了我們生活的核心價值的話,那麼,我們也就無異於昔日的所羅門了,這是甚麼意思?──以一己之力建造個人的事業,但卻因此而動搖了我們與神的關係,以致我們以為自己的雙手有足夠的能力尋求自我的滿足,甚至令我們忘記了人生的福氣乃是那位與我們立約的神的賞賜。

      這正是所羅門王最大的問題;只是,這會否同樣是我們的問題?
     
2節說:「早起晚睡,為生活整天勞碌是枉然,因為上主賜安眠給他所愛的人。」(現代中文譯本)詩人要告訴我們:我們所真正要「擁抱」的是神,因為唯獨祂才能使我們「安眠」──事實上,在我們營營役役的生活裡,這並不僅僅是一個安慰,更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思 想 :所羅門王的事提醒我們:忘記神的生活其實可以非常恐怖、也是充滿罪惡的。我們不能夠沒有神,因為祂不單只引導著我們的生活、更加教導著我們怎樣去生活,以致我們不會輕易犯罪、破壞與祂立約的關係。神既是我們患難中的安慰,神同時亦成為我們願意行在光明裡面的最大動力,心中有神的人,生活必然更加謹慎,既然如此,我們就不會輕易做出甚麼有損我們神子民身份的事情。
不忘記歷史的鑒戒、不忘記詩人對我們今日生活的警告,我們就能夠在主裡面「安然睡覺」。





5月16日 「所羅門王」的鑒戒

經文:詩篇一百二十七篇

1 (所羅門上行之詩。)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
2你們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勞碌得來的飯,本是枉然;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
3看哪,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
4人在年輕時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
5箭袋充滿的人有福了!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爭論時必不蒙羞。

      《詩篇》一百二十七篇的特別,在於它是十五首「上行之詩」中,惟一一首標題為「所羅門上行之詩」的。當然,假如這是所羅門王的作品,大概這標題沒甚麼問題。只是,大部份舊約學者並不認為這是所羅門王作的。既然如此,標題裡註明了「所羅門」的名字,有甚麼重要意義呢?
       翻開所羅門王的歷史,有兩段經文對於我們理解這標題甚具意義。
 
       所羅門王是《列王紀上》首十一章的主角。那位深受稱讚的大衛王的歷史,在《列王紀上》二章46節便完結了。然而,按《列王紀上》三章1節記載說:「所羅門與埃及王法老結親,娶了法老的女兒為妻,接她進入大衛城,直等到造完了自己的宮和耶和華的殿,並耶路撒冷周圍的城牆。」所羅門王歷史的開始,並非他的管治手法和關於他的甚麼介紹,卻是他迎娶埃及王的女兒,並且將她接到大衛城的事件。這記載雖不尋常,但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何以這樣說?

      《列王紀上》第十一章記載了所羅門王離世。然而,十一章110節卻將所羅門王與一大群外邦女子的關係記載下來。聖經作者到底要我們明白甚麼?
      
   坦白說,所羅門王娶外邦女子為妻,這種做法在政治上當然是有利可圖,既可以消除外患、又可以促進貿易;不過,在靈性上卻是可悲的事情。根據《申命記》的記載,耶和華神嚴禁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與外邦的女子通婚,但所羅門卻將這個禁令置之不理。由此看來,所羅門王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在這件事上,聖經作者其實並不在於指控他沉迷女色,而是批評他違背了以色列人敬拜一神的理想。與外邦人通婚引來了外邦人的宗教;所羅門為了討好眾多妻子而參與混合宗教的敬拜,以致損害了他在《列王紀上》第八章獻殿的禱文裡面所表現的信念。以色列與神的約受到了如此嚴重的破壞,因此,神絕不能不施以懲戒。

      =《詩篇》一百二十七篇的作者,一開始就已經告訴我們:要了解這篇詩,「所羅門」的鑒戒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提示;在我們還未正式進入一百二十七篇的時候,詩人就用上了一個活生生、卻又是我們所熟悉,而且是以色列歷史中重要的人物,作為這篇《詩篇》裡面一個好重要的例子,同時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警告,引導我們繼續去尋索這一篇《詩篇》的真正意義。

思 想: 昔日,所羅門王以自己的手法換取經濟和政治上的效益,破壞了與耶和華神立約的關係。所羅門王在位的日子也許為神做了一點事情,只是,他同時亦因為自己所作的事而失去了一個「立約」的生命應有的質素。


勿忘記:不因為強求多一點收穫而出賣我們的信仰;不去為求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不要為求路路暢通而放下了基督;問題不是「沉迷工作、自我中心」等等那麼簡單,而是在於──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所表達出來的那一個生命,到底還有沒有神?到底還屬不屬於神?到底是否仍然「完完全全」的屬於神?抑或,其實是屬於世界、並且妥協於世界的呢?

5月15日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經文:詩篇一百二十六篇56

1 (上行之詩。) 當耶和華使錫安被擄的人歸回的時候,我們好像做夢的人。
2那時,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那時,列國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
3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
4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這些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尼革夫的河水復流。(「尼革夫」是音譯,意思是「曠野乾旱的地方」,指「南方之地」。)
5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6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歡呼地帶禾捆回來!

     56節有一點奇怪之處,試想,「歡呼收割」大概是容易理解的,只是,何以撒種會是「流淚」的呢?難道農夫們果真是流著眼淚去撒種嗎?試想:農夫雖然汗流浹背、日曬雨淋地工作,然而,卻確實沒有一個農夫有把握他們所撒下的種子可以有美好的收成;一場大雨、一陣大風,也許足以摧毀他們的心血。
      
有學者指出:「《詩篇》一百二十六篇的作者和那些喜歡唱這首詩的人,他們一定會認識到生命中的黑暗面;被擄的痛苦記憶刻在他們的骨子裡面、被壓迫的傷痕烙在他們的背脊上面,他們明白到心靈荒蕪和暗夜哭泣的滋味,他們知道甚麼叫做『流淚撒種』。」
    
詩人的一句「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叫我們明白到,哪怕以色列民在過去的日子裡經歷到許許多多挑戰,過程之中滿是淚水,甚至那「流淚」的日子不只一朝一夕,然而,最終的「歸回」卻使他們明白到神是那位仍然掌權(12節)、並且一直在作工(34節)的神。毋怪乎,詩人能夠在結尾時滿有信心地說:「願那帶著撒種的種子、哭著出去的,帶著禾捆,歡呼地回來。」這並不僅僅是詩人的一個想望,更是他堅定的相信!
   
喬治慕勒是一個憑信心仰望神的人,他成立的孤兒院裡有兩千名孤兒,有一晚負責伙食的弟兄憂心地告訴他說,明天早上沒有一點食物可吃,慕勒就請這位弟兄和他一起跪下祈禱。

    隔天早晨雖然沒有早餐,他仍吩咐人將所有的餐具擺好,孩子們都一一就坐,並每個人都好天真可愛、又傻呼呼的看著院長,因為慕勒對著空空的杯和碟作了謝飯祈禱。就在這時,門鈴響了,有一家麵包店由於某一工廠臨時大罷工,老闆不曉得如何處理這些已做好的麵包,就差人送了一整車過來。

不久,又有人按門鈴,有輛滿載鮮奶的車子,正巧在孤兒院附近拋錨,一直都修不好,老闆決定將一車牛奶都送給孤兒院,免得壞掉。

思 想:從「流淚撒種」到「歡呼收割」豈會只是一天、兩天,甚至是三幾天的事情?漫長的被擄歲月,也許使以色列人失去盼望;同樣地,那彷彿沒有止息的淚水,常常都叫我們氣餒,然而,勿忘記,我們唯有堅定相信神,並確信過程中所經歷的除了眼淚,同時亦有神持續的掌權和作工,才不致陷入絕望的深淵。最終的「歡呼」必然屬於每一位忠心走完這朝聖旅程的朝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