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詩篇一百二十六篇3-4節
1 (上行之詩。)
當耶和華使錫安被擄的人歸回的時候, 我們好像做夢的人。
2那時,我們滿口喜笑、滿舌歡呼;那時,列國中就有人說:「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
3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
4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這些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尼革夫的河水復流。(「尼革夫」是音譯,意思是「曠野乾旱的地方」,指「南方之地」。)
5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6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歡呼地帶禾捆回來!
承接上文,詩人從「目瞪口呆」到「滿口喜笑、滿舌歡呼」,第2─3節之間,詩人再一次經歷了一個情緒上的轉變──從「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到「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詩人一句「果然」,讓我們明白到這一切不再是「夢境」,卻實實在在地發生在他們中間──原來,神仍然在作工!
原文聖經裡,第3節的動詞時態是現在式,而在這一句之前,第1、2節裡所有的動詞都是用過去式的,至於第4─6節裡的動詞,則全是屬於未來式。透過這一種刻意的安排,詩人是要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快樂,有它的過去和未來,這並非甚麼短暫的情感。第3節「果然」一詞,正好就敲醒了詩人的腦袋、也敲醒了他們的記憶,同時亦敲醒了他們在被擄時所忘記的一切。那麼,詩人所忘記的是甚麼?
在埃及地生活的時候,神的子民在法老統治下遭受到殘暴、無止境為奴的待遇;只是,在一瞬間,這一切都結束。《出埃及記》第五章記載,當以色列人還慨歎著「無草怎麼作磚」的時候,不多久,他們卻經歷了紅海的神蹟,並高唱著「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出十五1-2)
翻到大衛的故事,他長期漂泊在曠野,不斷地與非利士人爭戰;又在掃羅王面前度過了許許多多危險的日子。此外,在姦淫與殺人的深沉罪惡感底下,大衛王也許經歷著身心靈無數的痛苦與掙扎。即使老年的時候,還要被兒子從王位上趕下來。但是,《撒母耳記下》二十二章2節記載,大衛在人生快將結束之際,卻說:「耶和華是我的巖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到《撒母耳記下》二十二章47節,他甚至滿懷信心地說:「耶和華是活神;願我的磐石,被人稱頌;願神,那拯救我的磐石,被人尊崇。」
再讀下去,就是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的慘痛經歷;只是,最終卻竟然是那不可思議的「喜樂」。這一切的經歷,正好告訴我們:今天那滿載而歸的歡樂,實際上得來不易;從過去到現在,以色列人所經過的是無數淚水的洗煉。
朝聖者想到了這一切,他們頓然重新發現耶和華神「果然」為他們「行了大事」。第4節「好像尼革夫的河水復流」正好就是要告訴我們,神既然能夠使一條乾旱的河床重新注滿了滔滔的流水,同樣地,神亦必定能夠使他們重回故土、恢復社稷的。因為,神仍在作工!
思 想 : 詩人從「想也沒有想過有一日會回歸」,到耶和華神真的為他們「行了大事」,直到這一刻,也許詩人已重拾那些失去的記憶,並且,他再次認定「一切的好處都不在神以外」。從「淚水」到「歡呼」之間,切勿忘記:我們還有那位一直在掌權,亦都一直作工的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