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December 2015

第6日:信主耶稣,家人蒙恩

读经:徒 十六27~33
经文:徒 十六25~34



25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上帝,众囚犯也

侧耳而听。

26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

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27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

要自杀。

28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29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

西拉面前;

30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

救?」

31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32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33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

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34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

家,因为信了上帝,都很喜乐。



  保罗和西拉因被鬼附的少女的主人诬告而身陷囹圄,落在苦难与煎熬的困境中,仍能欢喜快乐,实属难得。他俩在夜间祷告唱诗赞美上帝;他们的祷告可能也包括祈求上帝彰显公义,拯救他们脱离牢役,可继续自由地传扬福音。他们一方面祈求,另一方面唱诗赞美上帝,认定上帝是信实的主及相信祂必能解救他们。这次上帝借着地震显出祂的大能。


   马其顿地区位于地震带,地震发生乃司空见惯的事。然而,神迹的发生正是时间与事件的配合而成。这次地震刚好发生在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的时候、地基没有震裂,墙壁也没有坍塌,只是监门大开、众囚犯的锁链都松开了(26),更奇特的是众囚犯都没有趁机逃跑,这正正是上帝奇妙的作为!


    路加记载这件神迹奇事,焦点则放在狱卒归主的事

实,因为这段事迹(25~34)看来是特意插在保罗被下狱

和被释放的事迹之中。若我们读完了24节,即「禁卒领了

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然

后立刻读35节,即「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

「释放那两个人吧」,我们也难以察觉有什么不衔接之

处。路加用非常简单的笔法,将整件神迹扼要记下,重点

并非地撼天摇的神迹本身,而是狱卒和他全家得听福音的

机会和相信接受后,获得拯救的事迹。因此,事件中的一

些细节,例如为何地震只是囚犯的脚镣手扣脱落,却没有

趁机逃跑﹔狱卒为何没有检查清楚囚犯的情况,就立刻要

自尽及保罗又怎能从黑暗的囚室里,看到狱卒想要自尽的

情况等等(29节指出狱卒需要拿灯才看得清楚)。这些细

节问题均因浓缩的记述而没有提供答案,因为路加的焦点

并非在这些繁琐的细节上,而是在狱卒和他一家归主的事

上。


    狱卒遇到这件突如奇来的事,他也有点束手无策。监门既然忽然间全开,最自​​然的事必然是囚犯趁机而逃。他深知官长(上司)清早回来发现事件,他必难以解释。因为地震天摇后牢房没有任何破坏损伤,只有囚犯的脚镣手扣脱落及中门大开,世间哪有这样的事情呢?到时他真的「水洗也洗不清」(难辞其咎),必定会被认为是疏于职守或收受贿赂。因此,他也秉承罗马人的荣辱文化,自尽了结生命应是最大的解决!


    但上帝的目的是要拯救他和他的一家。因此,当他知

道保罗、西拉及其他囚犯都没有趁机逃跑,就问保罗:

「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30b)狱卒查

询如何得拯救的意思是广泛性的,如从危难、困难及个人

的危机中得到解脱。他询问保罗可能是基于保罗和西拉不

寻常的品格与表现、或曾听过保罗讲解「救人的道」(17

)及看见当晚发生的奇特事件。但他对得救之道仍是一知

半解。


  保罗直接向狱卒挑战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救」(31)。他的意思并非说信耶稣,全家就自动得到救恩。他是向狱卒提出一个挑战,他若相信耶稣就得拯救。照样,他的家人也会因着他而有机会听福音,相信耶稣而得到拯救。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这句话一直被误解,认为是给我们全家得救的应许,其实乃是给我们的一个挑战。我们比较其它译本,就更清楚了解它的意思。 《和修》将它译作「你必得救,你的家也是这样」,《吕振中》的翻译显出重点乃在「相信」,他译作「信主耶稣、就可以得救,你和你一家」。许多英文译本与《吕振中》的翻译雷同(Believe in the Lord Jesus, and you will be saved, you and your household RSV,NRSV,NASB,NIV)。因此,这句话其实是给狱卒和我们的一个挑战,而非应许一个人信主,家人就必然得救。这里可从路加重复提到「你和你一家」(31)、「他和他全家的人听」(32)及「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33)这些句子中显明出来。


思想:上帝顾念我们,也顾念我们的亲朋戚友;救恩临到我们,也要借我们传给亲友们。你接受「信主耶稣、就可以得救,你和你一家。」这个挑战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