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0 April 2016

第1天 : 珍惜团队 合作精神

经文:帖撒罗尼迦前书一1


          帖撒罗尼迦在第一世纪是马其顿省最大的城市。保罗、西拉与提摩太曾一同到访这城市。西拉是保罗与巴拿巴分开后第二次宣教旅程的同工;他与犹大同属教会领袖(徒十五22)和先知(徒十五32),被耶路撒冷的教会差派到安提阿传递耶路撒冷议会的决定;他是保罗的助手(林后一19);亦曾替彼得带信(彼前五12)。保罗在路司得初遇被当地众信徒称赞的提摩太,并带上了这位属灵的儿子继续余下的宣教旅程。在几封书信里,保罗与提摩太联名向信徒问安(哥林多后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及腓利门书)。虽然提摩太有时似乎缺乏胆量(林前十六10),但保罗仍多次派他到各教会(徒十九22;林前四17;腓二19)坚固信徒;亦将他的讲道与自己的同列(林后一19)。


          保罗虽然是帖撒罗尼迦前书的作者,但在卷首便提到他两位同工西拉与提摩太(帖前一1),其实之后除了三次(二18,三5,五27 )他用「我」之外,其余所有地方都是提到「我们」,可见保罗是何等注重与同工的关系,这可能与他在使徒行传十五章36-41节记载与巴拿巴分开的经历有关。那次的分开,外人很难判断谁是谁非,究竟应该赞同保罗为事工缘故,看马可一次不忠,百次不用,抑或欣赏巴拿巴给马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当然内里保罗与巴拿巴之间的领导张力;巴拿巴是马可表哥的关系,亦会影响他们的决定。但无论怎样,保罗可能经一事长一智,所以对一班新同工更珍而重之​​。希望我们对身边的人特别是工作伙伴,都能珍惜、爱护与提携,而不会批评、防范甚至攻击!


思想行动:


你今日怎样表达你与同工、同事、同伴、同袍的珍惜、爱护与提携?

4月30日 【相咬相吞,彼此消灭】

经文:廿1-廿一25
钥节:廿1-11


    源自一个婚姻有问题的利未人引发出来的悲剧,竟然将以色列人团结起来。基比亚人的暴行令人心恶痛绝,各支派义愤满腔,齐集攻讨恶人,结果演变成全国内战。


    各人任意而行,只作自己想要的事。首先是受屈的利未人成功聚集各支派的首领之后,重述事情的始末(廿4-6);但他在控诉中,刻意隐瞒部份真相,只强调基比亚人怎样将他的妾强奸致死,却没有提及他因怯懦和自保,将妾拉出去给基比亚匪类的举动(v25),为的是掩饰自己贪生怕死,及其后冷漠无情的过错。接着是便雅悯人因着基比亚的匪类是同族人的缘故,即使后者的行径是可憎可恶,便雅悯人却仍然屈枉公正,包庇恶人(廿12-14)。不但如此,他们竟自高狂傲,招聚同是便雅悯的人,以熟悉自己地利的优势,决定与高举正义的联军对战(廿14-16),酿成日后一连串支派大屠杀的惨剧。犯罪作恶带来深远祸害,姑息养奸只会助纣为虐,最终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当反省事件中个人责任和诚实的品格,对罪行的妥协只会看个人名誉与利益高过上帝,更会破坏群体关系。


     以色列支派结集了四十万大军,来攻打便雅悯近三万精兵,看似必胜无疑。可是在首两次交锋,以高举执行公义的联军却惨败,这催逼他们同心在约柜前寻求耶和华,在哭号、禁食、献祭之下求问,耶和华最终应许他们必定得胜(廿19 -28)。上帝再一次借以色列自以为是的优势,教训他们「听命胜于献祭,态度先于行动」的重要原则。最后联军战胜了,却被恼恨掩盖理智,几乎将便雅悯人灭族。他们为自己的错失痛哭,为便雅悯人延嗣想补救方法,免得以色列人缺了一个支派。以色列人的哀哭与献祭,重演了波金的事件(二4-5)。那时上帝仍将与以色列所立的约及追讨训示他们,可是这次上帝再没有对以色列人说话了,以色列众长老竟然想出与基比亚匪类相似的行为,就是强抢示罗女子为解决便雅悯继嗣的方法。士师记全书到了结束之际,耶和华言语稀少,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廿一25)。


思想:


士师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可以使用任何一个人。那怕他

是缺点无数,上帝仍可兴起为重用的士师;那怕他滥用天

赋的恩赐,上帝仍可使用那不完美的完成祂的计划。当各

人任意而行之时,上帝仍然掌权,祂仍会差遣人来执行公

义,追讨那流人血的罪,为属祂的子民伸冤,也引导他们

走出黑暗的世代,因祂常顾念我们!

Thursday, 28 April 2016

4月29日 【没有神,只有恨】

经文:十九1-30
钥节:十九22-30



     今天所叙述的经文是圣经中人心坏到极处的经文之一,也是不容易处理的经文。当中不单不尊重女性,妇女被人没有尊严的对待,被遗弃、被强暴、被杀、被分尸、死后还要被人利用。士师记记下这段历史,正好表明当人犯罪远离上帝后,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贪恋等一切有关人伦关系的诫命都可以违背。信仰失败可以像病毒一样不断的传播,成为以色列各阶层的普遍现象。从士师记中可以看透无论个人、婚姻、家庭、社会和国家,都全面陷入危机。第十九章到廿一章的故事就是从一个利未家庭的犯罪开始,变成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整个国家一起犯罪;从一个家庭的痛苦,演变成整个国家的沦亡。



    「有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v1)身为事奉上帝的利未人,在婚姻上却没有尊重上帝设立婚姻的法则。是因为习以为常,被迦南多妻氛围同化了吗?还是像参孙那​​样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不断在女人中间打滚,不尊重上帝设立的圣洁婚姻呢!事奉上帝的利未人,与参孙一样也是分别为圣的人,本应作以色列人的榜样,但是现在利未人却堕落,混乱上帝的法则,道德及宗教上也出现危机了。虽然利未人曾用好话劝妾回家,然而危难当前,却只会拉他的妾出去替自己送死!事后利未人不关心她内心的痛苦,也不关心她的伤势,更没有一句安慰的话,只无情地说:「起来,我们走吧!」(v28)当人没有上帝,缺乏爱人的心,说话行事可以毫无情感。 「恨能挑启争端」(箴十12上),受屈的利未人肢解妾的行动绝非偶然,他用熟练切割祭牲的刀法将妾分成十二份,并送达以色列的四境。箇中精心计划与考量,充分表明他定意策动复仇的行动,为要宣泄自己在基比亚中的受挫。


思想:



圣经刻意记下这段黑暗的历史,为是要警试我们:没有上

帝,人是没有道德可言的!各人只按照自己眼中看为正的

去作,不用对谁交代。悲剧的起头源自利未人的贪吃,没

有按照原订计划起行,拖拉的结果加大上路的危险。当提

醒我们生活中该办的事要办好,若为自己留下借口而满足

个人意欲,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生活中的琐事繁多,若

没有订出优次,轻则会被它拖着跑,耽误时间,重则可会

落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令自己悔不当初!

Wednesday, 27 April 2016

4月28日 【自立门户】

经文:十七1-十八31
钥节:十七1-6


    士师记中的记载多是以家庭为核心,敬虔的家庭如迦勒有虔敬的后继者俄陀聂和押撒;基甸被迦南同化的婚姻产生因亚比米勒而起的家庭悲剧;耶弗他私身子的身份在亲属中怨恨绵延;参孙成长于属灵生命贫瘠的父母而忘记召命--一切从家庭开始。本章让读者看到一桩发生在家庭中的偷窃事件,不单违反了耶和华赐给以色列人的律法,而且对以色列宗教沦落有深远影响。


    米迦,名字包含「有谁能像耶和华」的意思,但他的生命一点也不像耶和华,因为他是一名小偷。米迦向母亲自首说:「你那一千一百舍客勒银子被人拿去,你因此咒诅,并且告诉了我。看哪,这银子在我这里,是我拿去了。」( v2)一千一百舍客勒银子与非利士人的首领贿赂大利拉的时候相同(十六5),可以知道米迦的母亲很有钱。


    米迦本来没有打算告诉母亲钱是他偷的,但是因为听到母亲咒诅偷钱的人,他才自首并且归还偷窃的银子。其后,他母亲也担心耶和华真的按照自己的咒诅审判儿子,因而期望奉耶和华的名来祝福以抵消之前的咒诅,另再加上:「我分出这银子来为你献给耶和华,好雕刻一个像,铸成一个像。」(v3)米迦的母亲不但没有惩罚犯下「不可偷盗」诫命的儿子,还反过来祝福他。她的行为就也好像迦南人,常常奉献一些许愿的礼物给他们的神明,借以补偿其中的过错。



    米迦与他的母亲显然不知道所信的是谁,他们所作的触犯了信仰中的原则。米迦违反了十诫中的第五诫「当孝敬父母」、第八诫「不可偷盗」和第十诫「不可贪恋人的…」;米迦的母亲则犯了第三诫「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和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其后更私自设立神堂,及立不属于亚伦子孙的人作祭司,将宗教私有化,公然破坏以色列人的集体敬拜。她虽然满口上帝,却对信仰一塌糊涂!可笑的是一个年轻利未人竟然留在米迦家中,并在不合法的神堂中服事。读者或许会问怎么可能?答案是「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v6


思想:

由起初南方犹大的俄陀聂到北方但的参孙,士师的质素每

况愈下,领袖能力的下滑导致以色列属灵生命的衰败,从

米迦的家庭更可看到祭司制度与以色列宗教的腐败和堕

落。此外,怎样的父母,往往会有怎样的儿女。当人在信

仰中没有担负彼此守望的责任,心意转向自己之时,便容

易制造一种偏离上帝心意的宗教。

Tuesday, 26 April 2016

4月27日 【任意而行之高估自己】

经文:十六1-31
钥节:十六28-31



     作为一位从出生便被耶和华分别出来的士师,参孙带领以色列人的方式,属于一种完全倚靠自己,独断独行的领袖风格。他倚仗天赋超人力量,徒手将狮子撕开以振声威(十四6);以个人之力捉下300只狐狸作为帮手,烧毁非利士人禾稼和橄榄园以报失妻之仇(十五4-5);单单以驴腮骨这种算不上是兵器,就能杀下一千人;他更单枪匹马深入非利士嫖妓,被对方团团围住之时,参孙施展神力将迦萨城的城门拆下,并把城门扛在肩膀上走了。参孙就是一位任意而行,以行动方式宣告,连城门也无法拘守他,更遑论城里的居民呢!能力愈大理应责任愈大,参孙若是将天赋的能力善用,必能将以色列从非利士人中释放出来。可是,从参孙最后的祷告中可见,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源自耶和华,只是他属灵触觉麻木,面对试探时洞察力不足。参孙失败的根源在于放纵个人欲望,而没有看重耶和华赐下能力。



     参孙的属灵触觉麻木,他完全没有发现上帝已经离开他,且一如以往高估个人能力(v20)是参孙故事里的最大悲剧。面对大利拉再三的试探,参孙只知道前面三次成功的经验,仍以为自己可以掌握全局,却不知致命诱惑已经来到。参孙从起初便陷在眼目的情欲之中,看上谁家女人,便要满足肉体的情欲。参孙生命的终结败在他看上的大利拉,让非利士人挖了他的眼睛,成为参孙一生最大的讽刺。从参孙最后的祷告中可以看到,他仍然怨愤非利士人剜掉他双眼(v28)。他祷告的动机仍然脱离不了以自我为中心,以暴易暴为他的冤屈报复。人生已走到这个阶段的参孙,不单滥用天赋的恩赐,更没有舒解以色列人的困境。一生独来独往的他,此时最关心的仍是自己的面子,过于他出生为要拯救以色列人的本意。


    「参孙作以色列的士师二十年」(v31),是参孙一生最后的叙事,经文没有记载国中是否太平。参孙虽然有拿细耳人的身分,却经常出入非利士人的境地,放弃履行上帝赋予他独特的生活原则,任意而行,高估自己能力,这些都是肯定的。当人离开上帝越远,越会行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越会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是非,忘记个人的聪明从何而来。


思想:

「大利拉天天用话催逼他,甚至他心里烦闷要死」(v16)随从感觉行事是现代信徒面对肉体最大的挑战。求圣灵上帝提升我们属灵的洞察力,以致我们能体贴圣灵得着生命和平安(罗八6下),避免重蹈参孙的任意而行和高估自己的覆辙。


Monday, 25 April 2016

4月26日 【任意而行之两性关系】

经文:十五1-20 `
钥节:十五1-3


    参孙往亭拿沿路闯祸,先是违背了拿细耳人不能摸死尸的诫命,及至娶妻的筵席最终以武力发泄,然后气愤地回父家去(十四19)。经文没有说明娶妻的日子是何时,但是「过了些日子,到割麦子的时候,参孙带着一只山羊羔去看他的妻」(v1)。叙述者为什么要表明「割麦子的时候」呢?或许是众人都在忙着收割,没有作参孙的陪伴。而且过了些日子,参孙的气也下了,加上对岳父的直言:「我要进内室见我的妻」(v1下)表明其中的性冲动,于是便带着一只山羊羔到岳家去。参孙就是那个因不满谜语被揭穿而走婚,没有履行婚姻的承诺,一如平常的想做什么便马上做什么,完全抹煞别人的感受的人。从当初在亭拿路上看见女子便喜悦,到岳父将更美丽的妹子(v2)给参孙为补偿,「妻子」对他而言只是悦目的「物件」,为的是满足一时的冲动,完全谈不上珍惜的爱。


    说话,是达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也是尊重对方的一步。告诉对方自己内心的想法,避免一厢情愿地照自己的想像猜测行事,有助解决困境及体谅对方的软弱。参孙的岳父知道女儿在婚宴中出卖丈夫,以致参孙大发脾气后离开;但他在没有与参孙及女子的沟通下便自行判断,把女儿改嫁。 (实情是女儿害怕被那些保镳兼客人烧死,并希望参孙不要执着于赌注。而参孙亦根本没有想要离婚,也不想以太太的妹妹作为替代品。)有效的沟通一定是透明的沟通,愿意付出时间与耐性聆听对方的需要,并以恩慈彼此相待、体谅对方的软弱。


    用词,是沟通表达中的神髓。合宜的用词,表明了说话者的心意,反之则不尊重别人,且失去沟通的机会。在婚宴中未能赢得赌注的参孙十分愤怒,竟然称呼自己的太太为母牛犊(十四18)。当太太出卖他,她在参孙的眼中只不过像一只耕地的牛吧了。参孙的用词清楚表现了他的为人,看不见他对妻子的爱意与尊重。


    回想在以色列人刚进迦南地的时候,迦勒的女儿押撒可以坦承地向丈夫和父亲表达自己的意见(一14-15),押撒没有因为身为女人和女儿而受到不平等对待,俄陀聂和押撒也在迦勒的祝福之下结为夫妇。现在以色列人被迦南人同化,不单娶外邦女子为妻,更像迦南人将女性物化,成为附属品、牺牲品、甚至为祭品。不再敬畏上帝的人,将上帝原初创造两性的心意: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彻底破坏了。失去信任、失去爱,连基本的尊重也谈不上。


思想:


配偶,是上帝为两性相处一份特别的关系;骨肉,是两性

沟通最浓的表达层次。参孙从娶妻开始,就和非利士人进

入一个不断彼此报复、加深怨恨的循环。参孙的傲慢并认

为以武力便可解决问题,就是缺乏爱与尊重的态度和表

现。

4月25日 【任意而行之明知故犯】

经文:十四1-20
钥节:十四1-4


     参孙长大了!耶和华赐福与他,耶和华的灵也感动他(十三24-25)。一个有上帝恩典和能力同在的参孙,如何运用这些独特的恩赐呢?


    「参孙下到亭拿」(v1上),亭拿在约书亚时代被划分给但支派(书19章,士1章),可是后来非利士人强大了,就取得亭拿成为非利士人领土的一部份。从出生就被上帝分别为圣做拿细​​耳人,也是以色列士师的参孙,现在要求要娶非利士女子为妻。明知上帝不容许以色列人与异族通婚,更何况参孙有特别的身份,参孙却坚持要娶那个非利士女孩子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因我喜悦她」。参孙的父母虽然作出反对(v3),却没有继续坚持,最后也妥协了而且还与他一同下亭拿去。这里可看出以色列在非利士人辖制四十年之下(十三1下),不但不会反抗,而且明知故犯并学会如何与辖制他们的敌人和平相处。然而,上帝要透过参孙娶妻来扭转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的关系,令以色列人不再与罪恶共存,上帝要动手介入了(v4)。


     此外,参孙身为奉献给上帝的拿细耳人,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他该知道一辈子都不可以喝酒,连葡萄也不能吃,他到葡萄园所为何事(v5)?而且不是一次。当他再下去要娶那女子时,他再次要看那死去的狮子(v8),而且刻意接触它(v9)。葡萄园对参孙来说是一个试探的地方,接触尸体更是刻意的犯罪行为。人顺从欲望而犯罪会产生一种习惯性,起先会有良心不安,但若没有认真处理,重犯之后便会觉得没多大关系了!参孙自恃自己的能力,行事偏执,一意孤行。参孙道出了士师记中以色列人不断沉沦堕落的关键原因,就是「各人任意而行」,不把上帝当上帝,也不将上帝看在眼里。参孙的行径,在今天鼓励多元文化、鼓吹言论自由、反对绝对价值和真理存在的世界里,正正彰显谁的能力大谁就掌权。参孙的能力大,责任也大,理应好好运用上帝所赋予的,但他却选择浸淫在非利士人的文化里,得享他所喜悦的事。


思想:

参孙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父母缺乏属灵导引,会埋下纵容小霸王的祸根。然而,在人的顽劣下却可看见上帝的宽容,祂仍可以使用偏行己意的人来完成祂的计划。在多元价值的社会形态下,我们的信仰原则备受挑战。要学习审视个人的喜恶,是否降服在圣经教导的原则下?不要像参孙那样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免得像参孙那样步入绝境。


4月24日 【属灵的父母】

经文:十三1-25
钥节:十三8-14



     参孙是士师记最后一位被记载的士师。叙述者以细腻及详尽的手法记载他的一生​​:他是唯一同时记载出生及离世​​经过的士师;他是唯一被耶和华使者预告要出生的士师;他被赋予耶和华的灵达四次之多,其他士师都是一次而已。多给谁,就向谁多取(路十二48下)。上帝赋予参孙传奇的一生,因为他生命的责任是要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v5下)。可是,参孙的双亲却没有好好为这个儿子作好属灵的预备。


     首先是母亲,经文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有两次表明她是「不怀孕,不生育」的(v2-3),她喜获耶和华使者给她预言将会生一个儿子,可是却把信息的重点淡化了!耶和华使者表明「这孩子一出胎就归上帝作拿细耳人,他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v5下)。但当她转述给丈夫时,却说为「这孩子从出胎一直到死,必归上帝作拿细耳人」(v7下)。母亲没有将参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说出来,却反加上「一直到死」!或许这错误的陈述却正正预言,孩子参孙以死来完成耶和华给他的使命了(十六30)。


     接着是愚昧的父亲玛挪亚,耶和华使者没有直接向他显现,他没有相信妻子,却选择祈求耶和华再一次向他显现(v8)。一方面,他虽然主动地祷告耶和华再差派使者来以求明证(v9);但另一方面,他对耶和华的使者是如何却一无所知v16),可见玛挪亚显然毫无属灵的辨识能力。作为父亲的玛挪亚最关心的是自己儿子未来如何:「愿你的话应验!我们当怎样待这孩子,他后来当怎样呢?」(v12)使者的回答比当初向他的妻子的宣告短了许多(v3-5)。或许使者认为这位属灵愚昧的父亲,对他再说多点也是搞不好了。及后醒悟自己遇到上帝的玛挪亚,他的反应是「我们必要死,因为看见了神」(v22)。但是他妻子却反过来安慰他不要害怕,因为耶和华收纳他们献的燔祭和素祭,并重申耶和华借着使者指示他们,是要给他们儿子的应许。愚昧的父亲,完全缺乏属灵上的指引,也未能作带领的角色。


思想:


借助医学科技可突破生育的限制,但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

的路,特别是属灵生命的培育,那可是一辈子的身教。上

帝并不需要任何光说不练的属灵功课,祂所要求的是以生

命的经历来认识祂,过合乎祂心意的生活。虔敬父母的属

灵生活态度,就是敬畏祂、认识祂、事奉祂,以此作为儿

女学习过敬虔生活的示范!

Friday, 22 April 2016

4月23日 【休养生息】

经文:十二8-15
钥节:十二8-15



     上回小士师陀拉及睚珥记载于亚比米勒之后,本段三位小士师以比赞、以伦、押顿记载于耶弗他之后,两段的叙述都有明显相似的地方。第一,小士师的出现都在以色列群体内部骚乱之后,先是亚比米勒与示剑人之间内讧,其后亚比米勒被妇人用石头重伤,继而被少年人刺死,之后陀拉及睚珥被兴起作士师,以色列民才能安息达四十五年之久;另一段是耶弗他与以法莲先是争辩,然后耶弗他在盛怒下追杀以法莲人,不准他们渡河回去,写下以法莲最血腥的史录。


     耶弗他以后,比赞、以伦、押顿作士师合共廿五年,以色列人也可算是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日子。然而,从这三位小士师执政的年代比前两位小士师短,加上耶弗他对亲族的伤害比亚比米勒更严重,意味着往后以色列人安稳的日子愈来愈少,前路也愈走愈没有盼望。


     此外,亚比米勒与耶弗他同样出身自不健全的家庭,以致成长生活景况堪虞,也没有自己的后嗣而孑然一身。对比五位跟随他们之后的小士师,睚珥有三十个儿子;以比赞有三十个儿子,三十个女儿,而女儿都嫁出去了,也多了三十个​​媳妇;押顿有四十个儿子,三十个孙子。这实在是太大的对比了!叙述者强调他们如此多后裔,不单反映出自基甸开始,以色列人因为学习迦南人多妻以致他们的婚姻及家庭迅速败坏。


     以色列人一代一代在破碎的家庭关系中成长,于是产生出亚比米勒和耶弗他的悲剧。另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是,经文特别记载以比赞的女儿都嫁出去了,他给众子从外乡娶了三十个媳妇(v9)。 「外乡」意味以比赞为儿子娶了外邦女子,那就已经犯了五经所吩咐的不可与迦南族通婚的诫命了。这也为日后参孙与外邦女子的情爱埋下了伏笔,种下以色列受外邦人辖制的恶果。


思想:

在这些小士师的日子里,以色列人确实有一段没有战事,休养生息的日子。然而,我们必须看清这些日子是没有上帝参与的日子。人只懂吃喝快乐,婚宴嫁娶,但真的有平安在其中吗?以色列人正在被迦南人的文化不断地同化,没有耶和华的份。纵使有小士师的出现,经文也没有记载他们有哪些属灵特质,他们更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属灵的榜样或影响。如此情况发展下去,不管是否有危机,以色列都好像盼望,只要有一位常驻的首领,他们便可以过着休养生息的日子了。


Thursday, 21 April 2016

4月22日 【口舌招尤的下场】

经文:十二1-7
钥节:十二5-6


     就像基甸的故事一样,以法莲人又在平息迦南人骚动后出来抱怨,为何耶弗他没有邀请他们一起对抗迦南人的入侵(八1,十二1)。只是耶弗他不像基甸那样平和婉转地回应以法莲人(八3),对于以法莲扬言要用火烧他的房屋时,耶弗他选择放弃宗族间的合一,以对立的方式来解决双方的关系,也要以武力让以法莲人知道真正掌权的领袖是谁(v4上)。

     在耶弗他及以法莲两者身上,可以看到勒住最易闯祸的舌头的重要性。
     善于辞令及谈判的耶弗他,却因在战场上乱许愿而断送了独生女儿的性命;以法莲人不诚实又不合理的抱怨,加上恐吓耶弗他要烧毁他房屋,最终与耶弗他以武力对峙。更讽刺的是以法莲人因为咬不真字音,也差点赔上灭族之祸!口舌招尤,祸从口出的道理,最能反映于他们未有勒住最容易招惹事端的舌头上。

    耶弗他的故事落幕了!相较于以往的士师,经文没有记述「国中太平」的日子,却记载了以法莲人因耶弗他的报复,而被杀的共四万二千人之多。上帝的子民面临最大的敌人,原来不是迦南人,而是出自以色列自己的支派中。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最大因素,源自那只专注自我利益的自私心态,以及以自我为本位的争吵。

    耶弗他的一生是一出生动的悲剧。他没有树立良好才榜样的父亲,也没有和睦的兄弟之情,只有与同是沦落的匪类相怜。他全凭个人的能力及才智行事,当上帝帮助他时能承担大事。然而,碍于对上帝认识的疲乏,单凭个人的谋略,而不愿反思上帝的旨意来领导时,导致犯下极其严重的错误。

思想:

或许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心理学来分析耶弗他的出生和成长、成功和失败,也可以梳理一些原因及避免重蹈覆辙的教训。但是,真正使耶弗他未能成为一位合上帝心意的大能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属灵生命的贫瘠,那就是被迦南人同化的宗教形态,以及军事角力的权位争斗!无法从上帝那里支取作领袖的力量,单靠个人天赋来领导,最终只会成为一个自我膨胀的领袖。

Wednesday, 20 April 2016

4月21日 【向耶和华许愿】

经文:十一12-40
钥节:十一29-33



     原以为大能的勇士耶弗他将以骁勇的力量,讨伐亚扪人以确立民族领袖的地位。想不到耶弗他竟然派出使者去见亚扪人的王,义正词严地与他回顾历史真相,强调以色列人绝不是非法强占摩押和亚扪人之地(v15-22)。此外,他更引述以色列人与邻近列强争战得胜的历史,奉劝亚扪人不要轻举妄动,应懂得时务(v25)。


     虽然「亚扪人的王不肯听耶弗他打发人说的话」(v28),但是一个原本是妓女的儿子、被赶逐成为外人、与匪徒一同出入的耶弗他,因着时势成了英雄,成为以色列的代言人,再没有人质疑耶弗他的地位和身份了。



     此外,耶弗他将与亚扪人对话的焦点转向上帝,「耶和华-我们的上帝在我们面前所赶出的人,我们就得他的地」(v24下),结果是「耶和华的灵降在耶弗他身上」(v29上)。两位士师前辈俄陀聂和基甸也曾经历耶和华的灵降临,其后的结果是耶和华将敌人交在他们手中。虽然耶弗他没有成功说服亚扪人退兵,但如今耶和华的灵降临其身上,得胜的日子指日可待。不幸的是,耶弗他竟然向耶和华许愿,更扬言以人作为燔祭(v30-31),当中他犯了两个严重错误。

    
    
    首先,耶弗他的许愿反映出他没有因为耶和华的灵临在而有安全感,他所关心的是自己的输赢过于上帝的事。只要是从亚扪人中平安回来,什么事情都愿意作!他期望借着许愿来抓紧上帝,为的是巩固个人地位,是再一次利用上帝的例证;第二,耶弗他既能以过去以色列人的历史来游说亚扪王,他对以色列人的律法也应该有一定认识。摩西律法明文禁止献人为祭,而且此举乃迦南人的恶习,为上帝所禁止(申十二31,十八9-10)。耶弗他却认为人是最高贵的祭物,只要上帝这次保佑他,他便愿意献上最高等的祭物给上帝,来表明他的诚意!甚至献祭的人选,耶弗他都想好了。为求达到目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思想:

缺乏安全感的耶弗他,因着自己出身的背景不好,故对于权力有过度的追求。他所作出的行动,并非来自上帝的命令,上帝从来没有要求跟随祂的人作出​​这种许愿。耶弗他犯下如此错误,是因为他的野心胜于敬虔的心!信徒及领袖应同样学习,不合资格的人仍能被上帝兴起作成祂的工;但也应记紧耶弗他的教训:当权力加上无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Tuesday, 19 April 2016

4月20日 【伤痛的勇士‧耶和华的名】

经文:十一1-11
钥节:十一1-3



     耶弗他生于以色列被非利士人和亚扪人扰害欺压共十八年的时代,民族面临最大的危机(十8)。一如以往,以色列正需要一位大能的勇士来解困!他们却选择以商议代替求问耶和华,以作领袖的位份作为勇士的招徕(十17-18)。耶弗他是最佳人选,因为他是「大能的勇士」(v1)。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因为他的出身低贱,是妓女的儿子(v1)。他的出生背景比基甸的儿子亚比米勒更差,亚比米勒的妈妈虽然只是基甸的妾,但至少和基甸还是有婚姻关系。可是耶弗他的爸爸妈妈根本没有婚姻关系,无名无份的他更被异母兄弟排斥,并且被赶出家园!上一代不名誉的行为,令无辜的下一代蒙羞,抬不起头来!从这可以看到罪的牵连性,也是现实社会的常态。




     十章17节至十一章11节中的关键字是「首领」(十17,十一8911)。耶弗他在陀伯地出众的领导能力,令基列的长老亲自前去请他回来作元帅,好迎战亚扪人。然而基列长老与耶弗他谈判的情景是,长老们提出三次请求(v6810),耶弗他三次回应(v7911)。长老提出的是元帅(chief)的职位,与当初「谁能先去攻打亚扪人,谁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head)」,有什么差别呢?元帅只有打仗的时候才有领导权,打完仗就没元帅的事了;领袖就不一样了,不管是不是在战场上,领袖都是最高领导人。耶弗他没有立时回答,却难忍积忿,禁不住揶揄长老们:「从前你们不是恨我、赶逐我出离父家吗?现在你们遭遇急难为何到我这里来呢?」(v7)基列的长老旋即口风一转,回答耶弗他说:「现在我们到你这里来,是要你同我们去,与亚扪人争战;你可以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领袖(head)。 」(v8)领导地位成为勇士追求个人私利的驱动力,耶弗他更借「耶和华」的名义来提升自己(v9)。以往不被接纳的伤痛,被赶逐的耻辱,最终在长老的应许下得以平反了。回想人常想出不同的方法,期望抹去不光彩的遭遇,反而处处受它的辖制,价值观受他人干预,影响自我形象。


思想:


基列长老以不敬虔的态度处事,一心只想快速解决问题;

耶弗他以战绩成为大能的勇士,发泄多年的怨愤。双方各

取所需,其实是皆大欢喜。问题在于长老与耶弗他的对话

中,最后竟以「贴上」耶和华的名作结。他们从头到尾没

有求问上帝的意见,等到事情决定了,才把上帝搬出来。

没有人在乎上帝所要的是什么,只是想利用「耶和华的

名」来巩固自己的工。你可曾以个人意愿行事,最后却

「奉主名求」呢?

Monday, 18 April 2016

4月19日 【不再救你们了!我自救】

经文:十6-18
钥节:十10-14,17-18


    士师的舞台组曲又再次响起了:「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去事奉诸巴力和亚斯她录,并亚兰的神、西顿的神、摩押的神、亚扪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离弃耶和华,不事奉他。」(v6)当上帝的子民不能从历史中学习功课,离弃上帝的程度只会愈来愈高。从他们拜尽了迦南地诸假神可见:东北的亚兰、西北的西顿、东南的摩押、南方的亚扪等地,由以往区域性的危机,到现在欺压来自迦南地各方。看到这里读者或许已经感到沉闷,虽然上帝多次施行拯救,但以色列民还是宁愿重蹈覆辙,不肯全心顺服事奉上帝。


    上帝厌烦了!以色列人不是不知道自己犯罪,也不是不知道犯罪后的结果,他们就是明知故犯!或许以色列人认为只要认罪悔改,上帝一定会原谅他们,救他们脱离困境后,他们便可继续随心所欲。可是,这次上帝扬言不再拯救以色列民(v13),因为祂也曾救过他们脱离埃及人、亚摩利人、亚扪人、非利士人、西顿人、亚玛力人、马云人的手(v11-12),只是他们忘恩负义,转投事奉假神。上帝拒绝被利用,在以色列民中扮演一个借以消灾解困,等到所求的兑现后,又被丢弃一旁的神明。上帝要求以色列民真心的明白及相信,只有耶和华上帝才是真正使他们脱离辖制的拯救者。


     纵然上帝给予以色列人一个负面回覆,在他们坦承的认罪及相应洁净自己的行动中,上帝再一次以祂的怜悯遮盖犯罪的以色列民(v15-16)。与以往不同之处,上帝没有即时兴起一位士师拯救他们,可是面对亚扪人的胁逼「谁当首先上去」,以色列民选择以商议代替上帝呼召士师,以作领袖的回报代替上帝兴起士师,靠自己的手来拯救自己(v17-18)。回想士师记的起首:约书亚死后,以色列人求问耶和华说:「我们中间谁当首先上去攻击迦南人,与他们争战?」(一1)以色列人在开始战争之先,总是先到上帝面前祷告,并寻求指引。现在以色列人已经不把上帝放在首位了,从他们害怕面前的危机,忘记继续寻求上帝的带领,匆促行事这几方面,便可以看出他们的信仰光景了!


思想:


「拯救」在这段经文中出现了三次(v12-14),救恩历史教训我们,只要人肯认罪悔改,即使面前看来没有出路,上帝总会有出人意外的解决方法。信徒的主要问题,就是仍然缺乏真实的顺服与信心,容让眼前的危机蒙蔽上帝恩典的记号。让我们不时回想上帝在我们身上的奇妙作为,宣扬祂的恩惠,以致学习全然委身于祂。

4月18日 【大舞台‧小角色】

经文:十1-5
钥节:十1-5


     士师记这个大舞台一共记载了十二位士师,「小士师」与「大士师」分别各占六席。然而,这十二位士师并非平均地从十二支派中轮流产生,他们出现的地方,却是与他们的生活及属灵的光景息息相关。


     第六位出场的士师是「小士师」──陀拉,名字的意思是「虫」,与他出身「以萨迦人朵多的孙子、普瓦的儿子」(v1)相若,不算特别高贵。此外,陀拉住在以法莲山地,是亚比米勒的邻居,文中虽然没有提及「背约、受欺压、呼求、悔改」这典型兴起士师的循环特征,也没有提及上帝预言的灾祸,陀拉还是被兴起,拯救以色列人(v1),并且管理以色列人长达廿三年,比亚比米勒作王的时间长七倍之多。要注意的是,除了上帝没有被记载在这段叙事之外,陀拉的叙述与其他士师并无显著分别。上帝的消失,也意味着将有灾祸临近以色列人身上。虽然经文没有记下陀拉有多少功绩,但是陀拉却是士师记最后的清泉,廿三年后他死了被葬在本地。


    跟随陀拉出场的也是一位「小士师」──睚珥,他的名字虽没有多大解说,但他拥有的卅个儿子、卅匹驴驹、卅座城邑,却成为他的注脚。寂寂无名的睚珥跟基甸一样,过着像国王式的生活,他将城邑及驴驹给自己的三十位儿子。这样难免让人想起他死后,会不会有亚比米勒这样的儿子出来执政,带来另一轮夺权的内讧。此外,从基甸晚年到亚比米勒作王三年,面临灾祸的以色列人以躲入巴力比利土庙的卫所来避难(九46)。这些被同化的以色列人,渴望从外邦神庙中寻求保护,但这些假神根本无力拯救他们(九49)。事实表明以色列人不管属灵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完全陷入一片混乱。睚珥虽然是士师,但经文没有记载他从那些敌人手中拯救过以色列人,他比较像是一个地方领袖,但是上帝仍然兴起他作以色列士师达廿二年之久。


思想:


上帝兴起陀拉及睚珥作以色列人士师,经文没有告诉读者辖制以色列人的敌人是谁,也隐藏敌人的目的。这样也突显出以色列人真正的问题不一定是从外面来的,乃是从个人里面而来。纵然社会表面太平,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帖前五3)。暴风雨之先,总是有宁静的日子!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帖前五6)。

4月17日 【眼前的报应】

经文:九22-57
钥节:九53-57



    「上帝使恶魔降在亚比米勒和示剑人中间」(v23上)是上帝追讨亚比米勒和示剑人所行诡诈的序曲。


    上帝竟然使恶魔降临在以色列人中间!耶和华不是「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赦免罪孽和过犯」吗?可是祂也是那位「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的公义上帝。圣经中有一种观念是「上帝的任凭」,那就是上帝不管了。没有上帝的管理,若是那本来就不好的人,上帝任凭他继续不好而已。昔日法老性情顽梗,上帝任凭他心里刚硬;新约时代的罗马人将上帝的真实变为虚谎,上帝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罗一24) 。亚比米勒与示剑人本是行诡诈的人,上帝只是任凭他们彼此为仇。当亚比米勒和示剑人藐视上帝而犯罪之后,上帝的反应是「报应亚比米勒向他父亲所行的恶,就是杀了弟兄七十个人的恶」(v56)。


上帝的追讨很特别,让历史重现眼前,期望后人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报应的起首:上帝让亚比米勒面对另一个「亚比米勒」─以别的儿子迦勒。他在庙中问的问题好像三年前的亚比米勒在外祖全家所问的一样。当中搬弄血缘关系,争取示剑亲属的认同,呼吁没有被以色列人消灭的迦南人和已经被迦南人同化的以色列人联合起来,重新恢复示剑传统(v28-29)。以别的儿子迦勒和三年前亚比米勒对示剑人的说话及方式几乎完全一样,以巧言达成目的,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报应的临到:昔日迦南王耶宾的大将军西西拉奋战不死,反倒死于一名妇人雅亿手里的木橛子;今天为捍卫自己王位而大获全胜的亚比米勒,竟败在一无名字妇人抛下的磨石下,结束短短三年的王位。我们看到上帝的原则一直很清楚,「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撒上二30下)历史教训我们,当一个人、特别是领导人下定决心要做坏事、藐视上帝、离弃上帝的时候,有时候上帝处里的方式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来收拾他们。


思想:


亚比米勒的故事提醒我们,学习如何作出正确的生命抉

择。出身卑微不是走歪路的借口,同父异母的约坦也是全

家最年幼的,却能说诚实正直的话,亚比米勒错误的抉

择,显然是来自属灵上的败坏,被迦南人同化,以暴易

暴。虽然人以为自主可离开上帝,就好像亚比米勒自立为

王一样,但事实是,上帝就是那位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

全然掌权的上帝。

Friday, 15 April 2016

4月16日 【幸存者的寓言】

经文:九7-21
钥节:九16-20



     约坦是基甸的小儿子,可算是基甸七十个合法继承人之中最年幼的。当亚比米勒屠杀兄弟的时候,约坦因躲藏了而成为唯一的幸存者。本是同根生,「亚比米勒」的意思是「我父是王」,隐藏了当王的野心;「约坦」的意思是「耶和华乃完全、诚实」,蕴含着上帝的信实。这个强烈的对比,也成了第九章描述的主线。


    「有人将这事告诉约坦,他就去站在基利心山顶上,向众人大声喊叫说:『示剑人哪,你们要听我的话,上帝也就听你们的话。』」(v7 )惨遭灭门的约坦选择在基利心山以先知的角色,用寓言向以色列人呼喊,控告他们背叛了上帝的律法。示剑座落于以巴路山及基利心山之间,当以色列人还在约旦河对岸,没进迦南地的时候,上帝要摩西吩咐以色列百姓:「及至耶和华─你的神领你进入要去得为业的那地,你就要将祝福的话陈明在基利心山上,将咒诅的话陈明在以巴路山上。」(申十一29)昔日约书亚带着以色列人打下耶利哥和艾城之后,就按着摩西生前的吩咐,把以色列人分两半,一半对着基利心山,一半对着以巴路山,按照律法宣告祝福和咒诅的话。今天「耶和华信实」的约坦所站的基利心山,将本来是祝福的象征,现却成为宣判咒诅的地方。


     约坦是一个智慧人,选择先用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警告示剑人,不要以为立亚比米勒为王是好的,事实上却大祸临头了。约坦接着解释故事的意思:「现在你们立亚比米勒为王,若按诚实正直善待耶路巴力和他的全家,这就是酬他的劳。」(v16)约坦指出亚比米勒获得王位的方式并不诚实,并提醒示剑人应当反省昔日父亲基甸如何冒死拯救他们脱离米甸人的手,如果示剑人按照诚实正直的原则立亚比米勒为王,亚比米勒和示剑人都可以因此欢乐(v19),可是今天却附和亚比米勒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没有按诚实正直善待基甸全家,恩将仇报,那么等着示剑人的就是亚比米勒和示剑人彼此仇恨、彼此相杀,直到双方​​都灭亡(v20)。这是约坦对亚比米勒和示剑人所发的预言。


思想:


约坦虽然年幼,但以上帝的信实为言语的依据。他没有以

其人之道,反煽动来攻击亚比米勒;反而一如约坦其名,

劝告示剑人当以诚实应对基甸昔日的功绩。为达到目的而

不择手段的功利心态,是上帝所憎恶的!基督徒不可只看

重事件的结果,也要在乎其中的手段,当记紧上帝必然察

看,也必追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