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9 November 2016

第三十日:一位背起十字架的跟从者

经文:马可福音十五21-25


15:21有 一 个 古 利 奈 人 西 门 、 就 是 亚 力 山 大 和 鲁 孚 的 父 亲 、 从 乡 下 来 、 经 过 那 地 方 、他 们 就 勉 强 他 同 去 、 好 背 着 耶 稣 的 十 字 架 。
15:22他 们 带 耶 稣 到 了 各 各 他 地 方 、 ( 各 各 他 翻 出 来 、 就 是 髑 髅 地 )
15:23拿 没 药 调 和 的 酒 给 耶 稣 、 他 却 不 受 。
15:24于 是 将 他 钉 在 十 字 架 上 、 拈 阄 分 他 的 衣服 、 看 是 谁 得 甚 么 。
15:25钉 他 在 十 字 架 上 、 是 巳 初 的 时 候 。


「各各他」翻出来就是「髑髅地」;「髑髅」── 死人的头盖骨,里面空空洞洞、一无所有;「髑髅地」本身除了是当时候罗马人行刑的地方外,它亦是一个冷冰冰的地方。然而,在这朝往「髑髅地」的路程上,福音书记载了,耶稣不再孤单上路。哪怕预言被门徒出卖、即使「客西马尼园」中的孤单,甚至经历了彼得三次不认耶稣,即使当下「在路上」已不再是门徒,但马可告诉我们,有「古利奈人西门」沿路跟随耶稣。


《马可福音》与其他几卷福音书在记载上有点不同,马可补充了西门的一些背景资料,告诉我们,他是「亚力山大和鲁孚的父亲」(21),即使对今天的读者而言,这背景并没有多大重要,然而,这些数据对当时候的读者而言,也许就证明了西门是他们所认识的人物。
圣经又记载,西门是「从乡下来」(21)的,但却没有表明他「从乡下来」干甚么;不过,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这位西门可能并不是耶稣「圈内」的人,换言之,一位「圈外」的人为耶稣最后一段路程背上了「十字架」,这是多么特别的一个记述呢!


此外,第21节记载西门「背着耶稣的十字架」,但在马可所叙述的主题内,亦有「背着他的十字架」、跟随耶稣之意。由此看来,西门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小角色」,事实上,他的名字被记下来,也许因为与他所作的有重要的相关连。


八34记载了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跟从我。」门徒既作为耶稣最亲近的跟从者,马可让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他们一直的不明不白;然而,这位古利奈人西门,却真真实实地「舍己」、「背起」,并「跟从」着耶稣。


福音书没有记载西门有否见证着耶稣被钉的一刻,只是,在路程上,大概他应该感受到这「十字架」的沉重呢!


思想:

「十字架」本是羞辱的,却因着耶稣被钉死,成为了荣耀的记号。作为耶稣的跟从者,我们会否像门徒一样,对耶稣满是误解与不明?《马可福音》的开首,透过旧约的引用,告诉我们这关乎「耶稣基督救赎的故事」乃是从古至今,借着先贤先圣、代代相传,直到如今。这第30天的《马可福音》灵修材料,透过这一位为耶稣「背起十字架的跟从者」西门,值得我们思想的是:我们是否愿意背起十字架、跟随耶稣,将这福音一直传开,直到耶稣基督荣耀再来呢?如何背起这「十字架」呢?

Monday, 28 November 2016

第二十九日:「客西马尼」的孤单

经文:马可福音十四3242

14:32 他 们 来 到 一 个 地 方 、 名 叫 客 西 马 尼  . 耶 稣 对 门 徒 说 、 你 们 坐 在 这 里 、  等 我 祷 告 。
14:33 于 是 带 着 彼 得 、 雅 各 、 约 翰 同 去 、  就 惊 恐 起 来 、 极 其 难 过 。
14:34 对 他 们 说 、 我 心 里 甚 是 忧 伤 、 几 乎  要 死 . 你 们 在 这 里 、 等 候 儆 醒 。
14:35 他 就 稍 往 前 走 、 俯 伏 在 地 祷 告 说 、  倘 若 可 行 、 便 叫 那 时 候 过 去 。
14:36 他 说 、 阿 爸 、 父 阿 、 在 你 凡 事 都 能   . 求 你 将 这 杯 撤 去 . 然 而 不 要 从    我 的 意 思 、 只 要 从 你 的 意 思 。
14:37 耶 稣 回 来 、 见 他 们 睡 着 了 、 就 对 彼  得 说 、 西 门 、 你 睡 觉 么 。 不 能 儆 醒  片 时 么 。
14:38 总 要 儆 醒 祷 告 、 免 得 入 了 迷 惑 . 你  们 心 灵 固 然 愿 意 、 肉 体 却 软 弱 了 。
14:39 耶 稣 又 去 祷 告 、 说 的 话 还 是 与 先 前       一 样 。
14:40 又 来 、 见 他 们 睡 着 了 、 因 为 他 们 的  眼 睛 甚 是 困 倦 . 他 们 也 不 知 道 怎    么 回 答 。
14:41 第 三 次 来 、 对 他 们 说 、 现 在 你 们    仍  然 睡 觉 安 歇 罢 . 〔 罢 或 作 么 〕  够 了 、 时 候 到 了 . 看 哪 、 人 子 被 卖  在 罪 人 手 里 了 。
14:42 起 来 、 我 们 走 罢 . 看 哪 、 那 卖 我 的       人 近 了 。 

    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片段,也许是福音书里其中一段我们熟悉的经文。从「逾越节筵席」到「客西马尼园祈祷」,耶稣逐渐步向了被出卖、被捕,以致在公会前受审的的景况之中。即使在这关键时刻有彼得、雅各布和约翰陪伴左右,然而,「客西马尼」的经历却仍然是孤单的。何以这样说?

  圣经记载,当耶稣「惊恐起来,极其难过」(33)之时,彼得等「三人组合」却彷佛没有听到耶稣那「警醒」(34)的提醒,直到耶稣祷告完毕,回来却竟见到他们「睡着了」(37);经过耶稣训诫之后,圣经记载,他「又去祷告」(39),然而,这第二次回来,那「三人组合」却又是「睡着了」,即使第三次回来,他们「仍然睡觉安歇」(41)的。那怕耶稣被卖已经迫在眉睫,但作为耶稣门徒中的核心人物、这「三人组合」却一次又一次「睡着了」。福音书作者也许在这里要告诉我们,门徒由此至终没有将耶稣的教导放在心上,即使三次预言自己受难、哪怕在逾越节晚餐清楚表明出卖的人在门徒中间,然而,这三位核心人物却仍然未能够「警醒」过来。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客西马尼这关键时刻,耶稣既祷告上帝「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36),但门徒却没有守护在他身旁、更没有与他一起经历这「极其难过」的时刻。事实上,「孤单」── 也许并不仅仅在客西马尼园之中。何以这样说?

从逾越节晚餐中预示被门徒出卖、预言「三人小组」的核心人物彼得不认主,到客西马尼园这片段里门徒的「睡着了」,福音书作者要告诉我们:耶稣 ── 孤单上路!然而,这「孤单」却并不是无助和软弱的,事实上,耶稣的一句「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清楚让我们看见在「惊恐」的背后,他凭着「相信」、依靠上帝的恩典,最终走完了这不容易的路。

思想:

    哪怕是「惊恐」与「极其难过」,耶稣示范了如何凭着信心,顺服上帝所定的旨意。「孤单」不再冰冷与无助,因为上帝对他所爱的人必然给予最大的保护与最丰富的恩典。我们都有这一份信心吗?


第二十八日:受膏的预示

经文:马可福音十四39

14:3  耶 稣 在 伯 大 尼 长 大 痲 疯 的 西 门 家 里  坐 席 的 时 候 、 有 一 个 女 人 、 拿 着 一  玉 瓶 至 贵 的 真 哪 哒 香 膏 来 、 打 破 玉  瓶 、 把 膏 浇 在 耶 稣 的 头 上 。
14:4  有 几 个 人 心 中 很 不 喜 悦 、 说 、 何 用       这 样 枉 费 香 膏 呢 。
14:5  这 香 膏 可 以 卖 三 十 多 两 银 子 赒 济 穷  人 . 他 们 就 向 那 女 人 生 气 。
14:6  耶 稣 说 、 由 他 罢 . 为 甚 么 难 为 他 呢   . 他 在 我 身 上 作 的 是 一 件 美 事 。
14:7  因 为 常 有 穷 人 和 你 们 同 在 、 要 向 他  们 行 善 、 随 时 都 可 以 . 只 是 你 们 不  常 有 我 。
14:8  他 所 作 的 、 是 尽 他 所 能 的 . 他 是 为  我 安 葬 的 事 、 把 香 膏 预 先 浇 在 我 身  上 。
14:9  我 实 在 告 诉 你 们 、 普 天 之 下 、 无 论   在 甚 么 地 方 传 这 福 音 、 也 要 述 说 这   女 人 所 作 的 以 为 记 念 。

    因着耶稣的一句「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9),使这位连名字也没有被记下来的女人的行动传颂千古。明显地,耶稣所提出「以为记念」的,并非这位女人,却是她所作的行动。若是如此,这女人的行动有甚么重要价值呢?


    对于这位女人「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3)的行动,叙述者告诉我们,当时候「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4),不过,值得留意的是,他们的「不喜悦」乃在于这女人所用的是一瓶「昂贵的纯哪哒香膏」(新汉语译本)而已,却并非她的行动本身。并且,按圣经所讲,这女人是「打破玉瓶」的,却并非「打开玉瓶」,换言之,好的行动代表了她没有想过要留下一点点、乃是毫不保留的付出。毋怪乎,这「几个人」接着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他们的背后也许没有反对女人的行动呢!

    读这故事,我们心中可能有一个疑问:将这贵重的香膏卖掉赒济穷人岂不是更好?何况,福音书里不乏耶稣对穷人的关注,因此,这「几个人」的「不喜悦」也许是可以理解的呢!


    到底我们应如何理解耶稣那一句「不常有我」的回应呢?


  吕振中译本将第7节如此翻译:「因为穷人同你们在一起,要你们所常有的;你们几时愿意,都能够向他们行善;至于我呢,你们却不常有。」耶稣没有否定赒济穷人的重要,并且这是我们日常会遇见、也是我们应该常常多作的事。然而,在这日常以外,如何理解「至于我呢,你们却不常有」?
    8节里,耶稣向这「几个人」提出,这女人所做的乃是为他「安葬的事」而做,也就是耶稣即将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的事。换言之,当这「几个人」不喜悦的背后,他们其实只看到以膏油抹人是待客和交谊的一套礼仪而已,但这女人呢?她所看到的,却是对于耶稣即将被钉死一事的预示呢!

思想:

  我们所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福音 ── 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为我们众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一个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的一个福音!(参一14)或许这「几个人」的反应不一定因着耶稣的响应而静下来,只是,再过一段不长的日子,当他们知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届时他们就完全明白今天这女人所做的一切了。

    这女人的行动被「记念」,这是因为她明白到上帝对人的恩典,并且被这恩典所激动,以至她能够义无反顾地将一切献上。

    在上帝恩典面前,我们都有这份「全然献上」的心志吗?




第二十七日:最大额的奉献

经文:马可福音十二4144

12:41 耶 稣 对 银 库 坐 着 、 看 众 人 怎 样 投 钱  入 库 . 有 好 些 财 主 、 往 里 投 了 若 干  的 钱 。
12:42 有 一 个 穷 寡 妇 来 、 往 里 投 了 两 个 小       钱 、 就 是 一 个 大 钱 。
12:43 耶 稣 叫 门 徒 来 、 说 、 我 实 在 告 诉 你  们 、 这 穷 寡 妇 投 入 库 里 的 、 比 众 人  所 投 的 更 多 .
12:44 因 为 他 们 都 是 自 己 有 余 、 拿 出 来 投  在 里 头 . 但 这 寡 妇 是 自 己 不 足 、 把  他 一 切 养 生 的 都 投 上 了 。    


     新汉语译本将第44节译作:「因为大家都是把自己富余的投进去,但这妇人尽管穷乏,却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就是她赖以维生的一切,都投进去了。」吕振中则译成:「惟独她,从她的穷乏中,将她一切所有的,好全部养生之资,都投上了。」这里要强调只有这一位妇人如此做而已。


     大概我们明白这位妇人所献上的金额只有「两个小钱」(42)而已,也就是当时候工人一天工资的百分之一。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妇人所能够献上的实在有限。如此,我们应如何理解第43节里耶稣所讲,这妇人所献上的比众人都要多呢?也许我们首先要了解当时候寡妇的生活状况。


     耶稣时代,一个女人倘若丈夫死去,除了失去了经济来源外,社会上亦没有甚么保障。因此,寡妇的生活自然很悲惨。虽然旧约律法曾制订过一些规条,以帮助这些寡妇,然而,要真正落实也殊不简单。因此,寡妇本身在当时候的社会里可以说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只是,马可在这里更加上了「穷」字,也可以说是惨上加惨呢!


     不过,我们要留心第44节耶稣所讲,这位寡妇将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这一句说话,其中「养生的」原文可以译为「生命」。换言之,所谓「一切养生的」,并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一切,福音书作者甚至要指出,若果这一位寡妇将一切都奉献的话,其实就等同连自己的生命也献上了。因此,在奉献行动的背后,马可要我们知道,这位寡妇的行动证明了她对耶稣有着完全的信心,以至她愿意将生命摆上,认定了这一位上帝总会对她保护和照管的。毋怪乎,在耶稣心目中,这寡妇所献上的,乃是「最大额的奉献」呢!


     此外,更值得我们留意的是上文耶稣所责备的文士,他们「好穿长衣游行,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们的安 ……」(3839)这是甚么意思?他们喜欢炫耀自己的地位。只是,再读下去,耶稣甚至指出,他们固然一方面希望得到群众的尊崇,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做出「侵吞寡妇的财产」一类的恶行之余,又「假意作很长的祷告」去表现外表的敬虔。毋怪乎,马可特别强调这位寡妇的「穷」呢!


     由此看来,我们就明白何以耶稣同时见到财主的奉献(41),但他却没有甚么反应,因为,这一群财主也许是其中侵吞寡妇财产的人之余,亦可能是那些在街上走来走去、为要炫耀自己的那一类人呢!


思想:   


福音书的作者刻意透过奉献一事,将「文士」与「寡妇」放在一起,正好挑战我们:到底我们的信仰,是一个让我们能够炫耀自己、赚取名声的地方?抑或,我们的信仰是一个要我们彻底去付出的呢!这位寡妇即使处身在不公不义之中,但她却没有跌入自怜的景况,却仍然尽心尽力、将一切献上。那么,我们呢?

Friday, 25 November 2016

第二十六日:耶稣洁净圣殿(马可福音十一15-19)

11:15 他 们 来 到 耶 路 撒 冷 、 耶 稣 进 入 圣 殿       、 赶 出 殿 里 作 买 卖 的 人 、     推 倒         兑 换 银 钱 之 人 的 桌 子 、 和 卖 鸽 子 之       人 的 凳 子 .
11:16 也 不 许 人 拿 着 器 具 从 殿 里 经 过 。
11:17 便 教 训 他 们 说 、 经 上 不 是 记 着 说 、 『 我 的 殿 必 称 为 万 国 祷 告 的 殿 』 么  . 你 们 倒 使 他 成 为 贼 窝 了 。
11:18 祭 司 长 和 文 士 听 见 这 话 就 想 法 子 要  除 灭 耶 稣 . 却 又 怕 他 、 因 为 众 人    都 希 奇 他 的 教 训 。
11:19 每 天 晚 上 、 耶 稣 出 城 去 。

    
     「洁净圣殿」的行动,与耶稣骑驴进城一样,都是四卷福音书共同的记载,由此看来,这是福音书作者一致认定重要的历史事件。按十一11记载,耶稣进城后,便独自「入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对象」,之后就与门徒出城往伯大尼去。马可当时候并未将耶稣在圣殿所见到的事情记下来,而到了十一1519的段落,当耶稣再次进入圣殿后,便发生了「洁净圣殿」事件。

     事件发生在「圣殿」,只是,我们要留心,这并非指「圣所」,而是当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外邦人院」,而这里也是买卖祭品和兑换银钱的地方。事实上,兑换银钱是重要的,因为可以让百姓免于用那刻有该撒雕像的钱币作敬拜用,又可让大多数的穷人有能力可以买那相对便宜的「鸽子」作祭品。换言之,这类商业活动可以说是当时候前往圣殿献祭和敬拜所必须的。


圣经作者并未有记载耶稣对圣殿里作买卖的人有任何私下的劝告,那么,到底这里发生甚么事以致耶稣要如此行?


根据《犹太古史》记载,希律王建殿的目的在于宣扬自己的威名与权力,因此,圣殿表面上是敬拜上帝的地方,但实际上,却是为着荣耀希律而来;赞美上帝同时,亦赞美希律王。毋怪乎,希律所扩建的圣殿,其规模还要比以色列人回归后所建的第二圣殿为大。有新约学者指出,这兴建了四十六年的圣殿已然不再见证上帝,而是高举权势、经济与商业的网络,而祭司因依着权势,以致穷人受欺压。由此看来,耶稣所要斥责的,乃是这种经济与成功的化身,也就是在背后操纵的希律家族与同流合污的大祭司家族和权贵。


耶稣引用了《杰里迈亚书》七511,指斥圣殿在这种情况下,不单没有「施行公平 …」(耶七56),反倒变成了剥削弱小、欺压贫穷的「贼窝」(17)。由此看来,耶稣所斥责的,并不仅仅是在圣殿里的喧嚷,却是背后所代表的权势与不公。


思想:

令人惋惜的是,福音书所记载的「圣殿」竟然是一个如此糟糕的宗教场所。值得我们思想的是,当权势、地位与才干等被看为重要、并且成为我们所倚仗的东西时,我们的「教会」是否也变成了一个这样的地方 ── 一个高举权势、地位,并个人的才干,以致上帝俨然不再成为教会的「元首」;教会 ── 却竟然只在乎「我们」呢?


Thursday, 24 November 2016

第二十五日:耶稣光荣地进入耶路撒冷(马可福音十一1-11)

11:1  耶 稣 和 门 徒 将 近 耶 路 撒 冷 、 到 了 伯       法 其 和 伯大 尼 、 在 橄 榄 山 那 里 . 耶       稣 就 打 发 两 个 门 徒       、
11:2  对 他 们 说 、 你 们 往 对 面 村 子 里 去 .  一 进 去 的 时 候 、 必 看 见 一 匹 驴 驹 拴  在 那 里 、 是 从 来 没 有 人 骑 过 的 、 可  以 解 开 牵 来 。
11:3  若 有 人 对 你 们 说 、 为 甚 么 作 这 事 .  你 们 就 说 、 主 要 用 他 . 那 人 必 立 时  让 你 们 牵 来 。
11:4  他 们 去 了 、 便 看 见 一 匹 驴 驹 、 拴 在  门 外 街 道 上 、 就 把 牠 解 开 。
11:5  在 那 里 站 着 的 人 、 有 几 个 说 、 你 们       解 驴 驹 作 甚 么 。
11:6  门 徒 照 着 耶 稣 所 说 的 回 答 、 那 些 人       就 任 凭 他 们 牵 去 了 。
11:7  他 们 把 驴 驹 牵 到 耶 稣 那 里 、 把 自 己  的 衣 服 搭 在 上 面 、 耶 稣 就 骑 上 。
11:8  有 许 多 人 、 把 衣 服 铺 在 路 上 、 也 有  人 把 田 间 的 树 枝 砍 下 来 、 铺 在 路 上  。
11:9  前 行 后 随 的 人 、 都 喊 着 说 、 和 散 那  . 〔 和 散 那 原 有 求 救 的 意 思 在 此 乃  是 称 颂 的 话 〕 奉 主 名 来 的 、 是 应 当  称 颂 的 。
11:10 那 将 要 来 的 我 祖 大 卫 之 国 、 是 应 当  称 颂 的 . 高 高 在 上 和 散 那 。

     「主骑驴进耶路撒冷」这一幕是四卷福音书共同的记载,其重要性实在是不言而喻的。马可笔下的这一幕,有几个相当重要的片段:

(1)1节所记下的几个地名:「伯法其」、「伯大尼」和「橄榄山」均与耶路撒冷相当接近,其中,「橄榄山」更是犹太人信仰传统中,上帝介入他们群体的地方(参:亚十四4。透过这样的记载,马可并不仅仅要交待耶稣等人的行程路线,更重要的,乃是越临近耶路撒冷,上帝亦越是介入在其中。

(2)我们应如何理解耶稣命门徒将驴「解开」、「牵来」(2)这一举动?只是,第3节耶稣的一句「主要用牠」,到第6节门徒果真如此向「站着的人」(5)交待,而他们就「任凭他们(门徒)牵去」。有新约学者指出,「主」并不仅仅指向耶稣,更重要是指向「上帝」。

(3)78节描述门徒将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而许多人又把衣服「铺在路上」,也有人把田间的树枝「砍下来、铺在路上」。有新约学者指出,这一连串的行动,正好象征着门徒为耶稣「铺垫王座」、百姓「为君王预备道路」。那「前行后随」的人所呼喊的「和撒那」(9)乃是向上帝呼求拯救的意思。群众这呼求源自《诗篇》1182526,只是,这弥赛亚式的盼望与呼求,到底又是否与他们所期盼和等待的弥赛亚相符合呢?
     
    这三方面的记载有何重要性?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荣耀,对比之后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羞辱,也许是另一个福音书作者要我们见到的对比,同时,亦印证了耶稣受洗时天上有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一11)所承载的,既是「荣耀」、也是「受苦」之路的描述。只是,当时候到底又有谁会明白耶稣即将要走上十字架呢?


思想:

我们呢?作为耶稣的跟随者,会否好像群众一般,只见到「荣耀」、却没有想过「受苦」呢?耶稣所说「背起十字架」(八34)对我们而言,有甚么重要性呢?我们这「十字架」是甚么?如何能真真正正地背起它呢?

Wednesday, 23 November 2016

第二十四日:瞎子得看见的意义(十46-52)

10:46 到 了 耶 利 哥 . 耶 稣 同 门 徒 并 许 多 人       出 耶 利 哥 的 时 候 、 有 一 个 讨 饭 的 瞎       子 、 是 底 买 的 儿 子 巴 底 买 、 坐 在 路       旁 。
10:47 他 听 见 是 拿 撒 勒 的 耶 稣 、 就 喊 着 说   、 大 卫 的 子 孙 耶 稣 阿 、 可 怜 我 罢     。
10:48 有 许 多 人 责 备 他 、 不 许 他 作 声 、 他  却 越 发 大 声 喊 着 说 、 大 卫 的 子 孙 哪   、 可 怜 我 罢 。
10:49 耶 稣 就 站 住 、 说 、 叫 过 他 来 . 他 们   就 叫 那 瞎 子 、 对 他 说 、 放 心 、 起     来 、 他 叫 你 啦 。
10:50  瞎 子 就 丢 下 衣 服 、 跳 起 来 、 走 到          耶 稣 那 里 。
10:51 耶 稣 说 、 要 我 为 你 作 甚 么 。 瞎 子 说   、 拉 波 尼 、 我 要 能 看 见 。 〔 拉 波    尼 就 是 夫 子 〕
10:52 耶 稣 说 、 你 去 罢 . 你 的 信 救 了 你 了   。 瞎 子 立 刻 看 见 了 、 就 在 路 上 跟    随 耶 稣 。
    

     这一段落记载了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前,耶稣在「路上」最后的一个经历,然而,这也是一个甚有意思的经历。试想,从叙述者的角度而言,门徒一直跟从耶稣,但马可却告诉我们,门徒不单只仍然是不明白,甚至他们许多的行动都与耶稣所教导的相距甚远。不过,在这最后的一段路程上,马可却将刻下这位身份卑微的讨饭者、瞎子巴底买得「看见」(51)的经历记下来。


     47有一特别之处:既然这位瞎子「听见」是「拿撒勒的耶稣」,何以他却呼喊耶稣为「戴维的子孙」?事实上,相对于另外两卷符类福音,马可其实并不倾向强调耶稣为「戴维的子孙」的身份。然而,若按福音书一直以来的叙述,这瞎子对耶稣「戴维的子孙」的呼喊其实饶有意义。何以这样说?


     对比那些冲着耶稣而来的宗教领袖,这位瞎眼的卑微讨饭者认出了耶稣;相对于一直跟从耶稣的门徒,这位没有可自恃的瞎子从他的「听见」里就能辨认出耶稣的身份,这也许是马可笔下的一个强烈的对比,但同时亦是一个非常大的讽刺。透过这位瞎子被医治的经历,福音书的作者正好是要讽刺那些一直「在路上」跟从耶稣的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认出耶稣。而这故事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甚么?从故事的起始,这位瞎子只是「坐在路旁」,但故事的终结,他却能够「在路上跟随耶稣」,并且他是耶稣所医治过的许多人中,唯一一位被记下名字的。由此看来,在这朝向耶路撒冷的路上,马可以瞎子得医治的故事作结,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提醒。

思想:

     在我们跟从耶稣的「路上」有否好像门徒一样,没有彻底明白耶稣和他的教导?也许当我们对那些宗教领袖的「不信」予以批判的时候,其实门徒亦不见得对耶稣有一份完全的相信。福音书作者将宗教领袖、门徒,并这位瞎子巴底买陈列在我们的面前,到底我们是谁?


Tuesday, 22 November 2016

第二十三日:进入永生的阻拦〔全文:马可福音十17-27〕

经文:马可福音十17-22

10:17 耶 稣 出 来 行 路 的 时 候 、 有 一 个 人 跑 来 、 跪 在 他 面 前 问 他 说 、 良 善 的 夫 子 、 我 当 作 甚 么 事 、 纔 可 以 承 受 永 生 。
10:18 耶 稣 对 他 说 、 你 为 甚 么 称 我 是 良 善 的 . 除 了   神 一 位 之 外 、 再 没 有 良 善 的 。
10:19 诫 命 你 是 晓 得 的 、 不 可 杀 人 、 不 可 奸 淫 、 不 可 偷 盗 、 不 可 作 假 见 证 、 不 可 亏 负 人 、 当 孝 敬 父 母 。
10:20 他 对 耶 稣 说 、 夫 子 、 这 一 切 我 从 小 都 遵 守 了 。
10:21 耶 稣 看 着 他 、 就 爱 他 、 对 他 说 、 你 还 缺 少 一 件 . 去 变 卖 你 所 有 的 、 分 给 穷 人 、 就 必 有 财 宝 在 天 上 . 你 还 要 来 跟 从 我 。
10:22 他 听 见 这 话 、 脸 上 就 变 了 色 、 忧 忧 愁 愁 的 走 了 . 因 为 他 的 产 业 很 多 。

有关「财主寻求永生」的记载,符类福音均有记述。《马可福音》的上文刚好谈论到「小孩子」的一无所有,福音书作者在这里则记载了一位甚么都有的财主与耶稣对话的经历,正好突显出上帝国度的伦理和价值与当时候世俗社会标准之迥异。

第17节里,马可用了「跑来」、「跪在」这两个词描述财主向耶稣问道的动机,并且,他甚至称呼耶稣为「良善的夫子」,在在可见,这位财主是真诚的、也是渴求寻着耶稣的态度,绝非当时候的宗教领袖一般之虚伪、亦不在于要像法利赛人般试探耶稣。

马可记载了耶稣与这位财主的对话,其中第19节固然标示了十诫中第6-10诫的内容,只是,新约学者甚至指出,第18节里耶稣说「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一语,同时假定了这人对于首4诫同样持守的态度。若是如此,值得思想的是,这位财主的问题在哪里?

当耶稣指示他,「去」「变卖」他一切所有、「分」给穷人,并且「跟从」耶稣之时,四个命令语态动词的背后,有新约学者就指出,耶稣要财主明白到,所谓的「永生」,并不仅仅是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更在乎我们在上帝国度的憧憬下与他者的关系。事实上,从耶稣对门徒有关「接待小孩子」(九37)的命令、到他「为小孩子祝福」(十16),以至这里所讲的「变卖所有的分给穷人」,耶稣所强调的从来并不单单只在乎个人在信仰上的向往。(这正好与门徒在山上那种「我们在这里真好」的心态成为了相互的对比)

圣经记载,财主的「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这确实令我们疑惑的,何解「产业多」成为了他进到永生的障碍?也许下文十24耶稣对门徒的教导可以给予我们清楚的解说。

和合本修订版将十24耶稣向门徒的讲话如此翻译:「孩子们,要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这里删去了原来和合本「倚靠钱财的人」;换言之,耶稣要指出,进入上帝的国本身已经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在耶稣继续的讲话里,他指出,人惟独「撇下一切」(29-30)才能够「在来世得永生」(30,和合本修订版)。由此看来,并不仅仅「钱财」成为进入永生的拦阻,事实上,只要我们将任何其他条件视作钱财般重要的,这些都使我们难以进入永生。

思想:

我们是那位没有甚么可以自恃的「小孩子」,抑或,我们其实是「财主」(拥抱着一些或许比「永生」更重要的东西)?这到底是甚么呢?

Monday, 21 November 2016

第二十二日:耶稣为小孩祝福

经文:马可福音十13-16

10:13 有 人 带 着 小 孩 子 来 见 耶 稣 、 要 耶 稣 摸 他 们 、 门 徒 便 责 备 那 些 人 。
10:14 耶 稣 看 见 就 恼 怒 、 对 门 徒 说 、 让 小 孩 子 到 我 这 里 来 、 不 要 禁 止 他 们 . 因 为 在   神 国 的 、 正 是 这 样 的 人 。
10:15 我 实 在 告 诉 你 们 、 凡 要 承 受   神 国 的 、 若 不 像 小 孩 子 、 断 不 能 进 去 。
10:16 于 是 抱 着 小 孩 子 、 给 他 们 按 手 、 为 他 们 祝 福 。


这是一段相当有趣的经文,试想,九33-37记载着门徒「争论谁为大」,而耶稣却以「接待小孩子」如同「接待他」、并「接待那差他来的」来回应门徒。到底门徒有否从耶稣教训里学到其中的道理?福音书的作者并没有记载下来。然而,来到十13-16这里,「小孩子」再次出现,而门徒的反应却仍然令耶稣失望的。


新约时代,小孩子的地位是卑微的、也是不被重视的,因此,从这角度而言,门徒对于那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的人的责备也许是合理的,因为「小孩子」既没有社会地位、也不见得有甚么贡献,他们并不配得在这场合出现在耶稣面前的。


门徒对「那些人」的责备,显出他们没有得着从耶稣而来的教训(九37),同时,又违背了耶稣对于生命的价值、并对于软弱者的需要为己任的看重。毋怪乎,马可记载了耶稣「恼怒」他们,因为他们所拒绝的,正是上帝国度所看重的人(14)。然而,我们应如何理解「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按着当时候耶稣所行、并对门徒所讲的,绝非当时候社会上一贯的价值;换言之,上帝的国度并非以地位、身份、背景等作为接受的条件。有新约学者指出,小孩子既无可夸、亦无所恃,也没有甚么可依仗的势力,更没有可以显于人前的丰功伟绩,因此,他们只能相信和依靠成年人。而「像小孩子」的人,也正好就是那些没有甚么可依赖的凭借,唯独毫无怀疑地信靠上帝,并全心全意地跟从 ── 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第16节记载了耶稣为小孩子祝福,试想,从前被拒诸门外的,现在,却被耶稣拥抱在怀里,这是多大的福气呢!


思想:

我们有否这「小孩子」的心?许多时候,我们的年资、经验,并个人的能力,使我们不再像「小孩子」,也失去了这份「小孩子」的心。昔日,门徒如是,今天,也许我们也是如此。求上帝帮助我们,认知自己既无可自恃、也无可自夸的,却只有全心顺服并信靠这位拯救我们的主。

第二十一日:门徒的「不明白、不敢问、不作声」

经文:马可福音九30-37

9:30 他 们 离 开 那 地 方 、 经 过 加 利 利 . 耶 稣 不 愿 意 人 知 道 。
9:31 于 是 教 训 门 徒 、 说 、 人 子 将 要 被 交 在 人 手 里 、 他 们 要 杀 害 他 . 被 杀 以 后 、 过 三 天 他 要 复 活 。
9:32 门 徒 却 不 明 白 这 话 、 又 不 敢 问 他 。
9:33 他 们 来 到 迦 百 农 . 耶 稣 在 屋 里 问 门 徒 说 、 你 们 在 路 上 议 论 的 是 甚 么 。
9:34 门 徒 不 作 声 、 因 为 他 们 在 路 上 彼 此 争 论 谁 为 大 。
9:35 耶 稣 坐 下 、 叫 十 二 个 门 徒 来 、 说 、 若 有 人 愿 意 作 首 先 的 、 他 必 作 众 人 末 后 的 、 作 众 人 的 用 人 。
9:36 于 是 领 过 一 个 小 孩 子 来 、 叫 他 站 在 门 徒 中 间 . 又 抱 起 他 来 、 对 他 们 说 、
9:37 凡 为 我 名 、 接 待 一 个 像 这 小 孩 子 的 就 是 接 待 我 . 凡 接 待 我 的 、 不 是 接 待 我 、 乃 是 接 待 那 差 我 来 的 。

《马可福音》九30-32记载了耶稣第二次预言自己受难的讲话。第一次(八30-33)预言受难的记载里,带来了彼得强烈的响应,以致耶稣要「责备」彼得。这一次预言的结果,圣经记载门徒是「不明白」、又「不敢问」的(32)。有新约学者指出,门徒的「不敢问」,真相其实是对耶稣的「不同意」。何以这样说?

按马可的记载可见,门徒自跟从耶稣起,他们向来勇于向耶稣寻根究底、问过明白的(参:四10,七17,九11),因此,门徒在这里的「不敢问」,大概难以理解为因为他们的「不明白」、以致羞于向耶稣查问。而事实上,自八27起,不管是门徒对于耶稣的身份、抑或耶稣第一次预言受难,以至在山上改变形象的经历,甚至对那位被「哑巴鬼」附着的孩子得医治的经历,明显可见耶稣与门徒之间的想法有相当的距离,因此,门徒这里的「不敢问」,也许源于他们一直以来对耶稣的「不同意」、甚至拒绝耶稣的教导。

这样的解释亦有助我们理解九33-37门徒「争论谁为大」一事。由于门徒与耶稣的想法越走越远,因此,九33-37便清楚显示了他们的心思意念已经朝向另一方向而走。由此看来,门徒「不作声」也许源于他们心底里面知道自己所行的,与对耶稣一直以来的教导相距甚远。事实上,他们的「不作声」,正好显示出他们对耶稣的教导并非一无所知,只是,他们没有选择听从而已。

耶稣看出他们的心思意念,因此,他以「接待小孩子」来教导门徒。

对当时候的社会而言,「小孩子」往往是被边缘化的、是脆弱无助的,也是最无能为力、无人理会的代表(与今天大部份家庭对「小孩子」的观念相当不同)。有新约学者指出,耶稣对门徒的教导,并不仅仅是对弱者关怀的付出,更重要的,乃是基督论与国度伦理的实践。事实上,耶稣对门徒的教导,充份地颠覆了当时候社会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阶级心态,以至门徒要认真地思考作「门徒」的真正意义,并且这「福音」如何能真真实实地走进社会、改变生命。

思想:

一个简单的反省:我们有否像门徒一样,与耶稣的教导越走越远?我们的事奉心态,会否也像门徒一样,只在乎「为大」、却并非单纯地为着福音、并见证耶稣?

第二十日:要全心信靠〔全文:马可福音九14-29〕

经文:马可福音九28-29

9:28 耶 稣 进 了 屋 子 、 门 徒 就 暗 暗 的 问 他 说 、 我 们 为 甚 么 不 能 赶 出 他 去 呢 。
9:29 耶 稣 说 、 非 用 祷 告 、 〔 有 古 卷 在 此 有 禁 食 二 字 〕 这 一 类 的 鬼 、 总 不 能 出 来 。 〔 或 作 不 能 赶 他 出 来 〕

《马可福音》的上文记载了数次耶稣医病及赶鬼的故事,绝大部份事件的结束,都只是记载着群众的反应,然而,当九14-27所记的这一位被「哑巴鬼附着」的「儿子」被医治后,却特别地记下了耶稣在「屋子」里向门徒的讲话。因此,福音书作者大概要我们明白的,并不仅仅是神迹奇事的本身,却是耶稣对门徒的教导。

关于这位被医治的「儿子」,若从故事的角度而言,与马可上文所记的各个神迹事件也许没有太大特别之处。只是,重点看来在于其父亲的一番说话:「…… 我请过你的门徒把鬼赶出去,他们却是不能。」(18)试想,自从六7记载耶稣差遣门徒,并给予他们权柄医病赶鬼之后,福音书并未有记载任何门徒失败的经历。耶稣如何回应这位父亲,他说:「嗳!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19)问题是,到底耶稣所指这世代的「不信」是谁?表面上看似是指孩子的父亲,然而,从福音书整体而言,又可指向文士与当时候的宗教领袖,但更有趣的,也许是指向「门徒」。事实上。从马可一直的记载 ── 门徒的不明白,也许可以证实了这一点。

若是如此,如何理解门徒的「不信」?

在马可的叙述中,巨细靡遗地将这位儿子被医治的过程记下来,但关键在哪里?也许在于耶稣的一句:「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23)要了解耶稣这句说话,或者我们要从22节开始。新汉语译本将22、23译作:

      「那灵常常把他扔进火里水里,要把他弄死。如果你能做甚么,就请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吧!

        耶稣对他说:「『如果你能』?对于信的人,一切都能。」

         由此看来,耶稣的一句「如果你能」正好响应上文这位父亲的「如果你能」,这是甚么意思?耶稣要这位父亲明白:对于一切愿意相信的人而言、「凡事都能」!因此,问题并不在于「能不能」、乃在乎「信不信」── 相信上帝的人,必定能经历上帝大能的。

        若是如此,我们就明白门徒的「不能」,也许因为他们的「不信」呢!毋怪乎,耶稣在屋内要向他们讲话。只是,按照上文故事的发展看来,门徒的「不能」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祈祷,而耶稣亦并非只要求门徒学习祷告。门徒的问题,乃在于他们没有对自己倚靠的上帝存在足够的「相信」,以至他们在医病赶鬼的过程里,过份依靠着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因此,耶稣要他们明白:不是倚靠自己的力量,乃是全然地对上帝的相信。

思想:

信主日子越久,我们也许累积了不少经验,同时亦掌握了许许多多事奉的技巧与能力,只是,门徒的经历提醒我们:要全心靠主!事实上,经验与能力都并非甚么确实的保障,唯独我们相信上帝乃是成就事情之主,才能真正见证上帝的大能。让我们在事奉的过程中,不见自己、只见基督!

第十九日:我们在这里真好?

经文:马可福音九2-8

9:2 过 了 六 天 、 耶 稣 带 着 彼 得 、 雅 各 、 约 翰 、 暗 暗 的 上 了 高 山 、 就 在 他 们 面 前 变 了 形 像 .
9:3 衣 服 放 光 、 极 其 洁 白 . 地 上 漂 布 的 、 没 有 一 个 能 漂 得 那 样 白 。
9:4 忽 然 有 以 利 亚 同 摩 西 向 他 们 显 现 . 并 且 和 耶 稣 说 话 。
9:5 彼 得 对 耶 稣 说 、 拉 比 、 〔 拉 比 就 是 夫 子 〕 我 们 在 这 里 真 好 . 可 以 搭 三 座 棚 、 一 座 为 你 、 一 座 为 摩 西 、 一 座 为 以 利 亚 。
9:6 彼 得 不 知 道 说 甚 么 纔 好 . 因 为 他 们 甚 是 惧 怕 。
9:7 有 一 朵 云 彩 来 遮 盖 他 们 . 也 有 声 音 从 云 彩 里 出 来 说 、 这 是 我 的 爱 子 、 你 们 要 听 他 。
9:8 门 徒 忽 然 周 围 一 看 、 不 再 见 一 人 、 只 见 耶 稣 同 他 们 在 那 里 。

         符类福音之中,有关耶稣「登山变像」的记载,马太(十七1-13)与马可的内容非常近似,假如我们参考《路加福音》九28-36,大概补充了一些重要的数据以理解这一段记载的重要性。

《马可福音》九4记载了伊莱贾和摩西门徒显现,并且与耶稣说话,然而,马可却没有记载他们说话的内容。那么,到底他们与耶稣谈论甚么事情呢?按《路加福音》记载,他们与耶稣谈论的是他「去世的事」(路九31)。这又是甚么意思?「去世」原文为exodos一字,也正是《出埃及记》中「出去」(Exodus)一字。换句话说,这两大伟人与耶稣谈论的,乃是他「出去」的事。那么,如何理解这「出去」?

「出去」原文通常用于指向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经过旷野飘泊,而最终到达应许地的整个历史片段。换言之,「出去」最重要的乃是形容旷野以色列人一生里最冒险,却又只有信靠上帝才能走完的、一个未知的旅程。路加记载,两大伟人所谈论的,正好就是耶稣将要去做的事情,就是那冒着极大的危险、同时亦要对上帝完全信靠之中,所要走的一条往耶路撒冷的旅程,然而,即使充满危险、哪怕经过十字架,但最终却是满有荣耀的。「登山变像」的背后,福音书提醒我们:耶稣并没有停留在「这里真好」的景况之中。

如此说来,彼得的一句「我们在这里真好」就饶有趣味。耶稣的「出去」,对比彼得的这句「我们在这里真好」,可惜的是,彼得背后极有可能要表达着一个令人失望的意思:「何必去为这十字架付代价呢?」

可惜的也在于,按路加记载,当伊莱贾和摩西与耶稣说话之时,门徒都在「打盹」(路十九32;新汉语译本译作:「正在沉睡」),而当他们醒来时,就只看见「耶稣的荣光」,以至也许沉醉在这荣光之中!

透过云彩里的声音,再次提醒我们:耶稣基督的一生,就是如此地背起十字架,一直走完这一条充满危险、却满有荣耀的道路。

思想:

整个过程最后的一句「你们要听他」,提醒着我们:哪怕跟随耶稣的门徒,也有「打盹」、甚至于看不见的时候,因此,我们确实要留心「听」上帝的声音。

基督徒,在今天这弯曲悖谬的世代里,我们仍有一份为上帝「出去」的立志吗?

第十八日:跟从、舍己、背十架

经文:马可福音八34-37

8:34  于 是 叫 众 人 和 门 徒 来 、 对 他 们 说 、 若 有 人 要 跟 从 我 、 就 当 舍 己 、 背 起 他 的 十 字 架 来 跟 从 我 。
8:35  因 为 凡 要 救 自 己 生 命 的 、 〔 生 命 或 作 灵 魂 下 同 〕 必 丧 掉 生 命 . 凡 为 我 和 福 音 丧 掉 生 命 的 、 必 救 了 生 命 。
8:36 人 就 是 赚 得 全 世 界 、 赔 上 自 己 的 生 命 、 有 甚 么 益 处 呢 。
8:37 人 还 能 拿 什 么 换 生 命 呢 。
   
    紧接上文,耶稣与门徒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路上的对话,涉及的是两个大范畴的主题:(1)有关耶稣的身份;(2)耶稣预言受难。奇怪的是,福音书作者记载,耶稣在路上一直只是与门徒在一起而已,但八34却出现了「众人」,而他们从何而来?也许是门徒以外的跟从者,又或是路上的群众,圣经在这里没有清楚说明。只是,若从叙述者的角度看,这里的「众人」也许代表着耶稣讲话的对象从门徒、延伸至群众,甚至是福音书的读者们。由此看来,透过这一段经文,耶稣向人们揭示了真正生命之道,这道理是给予世人的。

    耶稣首先指出:「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马可在这里「跟从」一字并不仅仅只是字面上跟随耶稣的意思(原文与马太平行经文所用的不同;参太十六),事实上,马可更强调的乃是作门徒者必须要在生命上对耶稣全然的认同与委身,而这正好就是门徒的基本条件。至于「舍己」,有新约学者指出,这并不是要我们与己为敌、摧残自己,却是拒绝让自我成为了生命的主宰和中心。

    至于「背起十字架」的命令大概并非指个人生命中的难处与苦楚,因为,从马可另外三次提及「十字架」的记载里(十五21、30、32;希腊人「十字架」一词只出现这四次而已),全部都指向耶稣受刑的方式。因此,「背起十字架」若是「舍己」的延续,马可也就要提醒每一位跟随耶稣的人:我们要有这一份仿效耶稣、为上帝的国度而走上一条将会是牺牲的、受苦的,也是备受讥讽的、厌弃的道路的立志。

    随着「舍己」的呼吁,耶稣继续指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 ……」有趣的是,吕振中译本加上了「真」字在其中(「凡想要救自己性命的,必失掉真生命 …」),那怕耶稣没有定义何谓「真」,只是,按着上文的命令,也许这「真生命」正是以上帝为中心的真正基督徒的生活呢!

思想:

    耶稣说:「人若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我们一生的尽忠,在乎这位拯救我们的主吗?当我们努力赚取「世界」之时,会否令我们失去了一份门徒应有的牺牲精神 ── 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为上帝国度而甘心摆上自己!

Wednesday, 16 November 2016

第十七日:「你们说我是谁?」

经文:马可福音八2729

8:27 耶 稣 和 门 徒 出 去 、 往 该 撒 利 亚 腓 立 比 的 村 庄 去 。 在 路 上   问 门 徒 说 、 人 说 我 是 谁 。
8:28 他 们 说 、 有 人 说 、 是 施 洗 的 约 翰 . 有 人 说 、 是 以 利 亚 . 又 有 人 说 、 是 先 知 里 的 一 位 。
8:29 又 问 他 们 说 、 你 们 说 我 是 谁 . 彼 得      回 答 说 、 你 是 基 督 。 
  
    《马可福音》八27-九1的段落是福音书重要的转折,从上文所记载,耶稣一直以来的事工,引来了宗教领袖的质疑与挑战,甚至门徒作为耶稣最亲密的同行者,但却仍然对耶稣「不明白」(八17)。从这段落开始,耶稣的身份不单越来越显明,同时,马可又记载了耶稣预言自己受难、以至一步一步走进十字架的最终结局之中。

    这三节起经文记载了耶稣与门徒在「往该撒利亚腓立比」路上的交谈。值得我们注意的,并不仅仅是他们交谈的内容。事实上,此处曾经是罗马军事南下巴勒斯坦的军事据点,于公元6670年犹太起义事件中,罗马军队就曾在此处杀害和囚禁大批犹太人。因此,有新约学者指出:该撒利亚腓立比是荣誉与耻辱的象征。马可记载耶稣在这里与门徒谈论自己「身份」的问题,也许是要揭示出耶稣真正的身份。

    和合本的翻译也许未必能让我们了解到门徒仍然的疑惑。当耶稣问门徒:「人说我是谁」的时候,门徒的反应是奇怪的,他们并未有正面回答耶稣的提问,反之,却引述了其他人的说法。耶稣并没有因为门徒这样的响应而停止发问,和合本将第29节译作「又问」似乎未够强烈表达原文的意思。吕振中译本译作「诘问」,清楚地表达了耶稣继续对门徒的「追问、质询」。事实上,若希律王认为耶稣是「施洗约翰」(六14)、若别的人说耶稣是「先知、伊莱贾」(六15)的话,以当时候门徒一直跟随耶稣,并见证着许许多多教训和神迹奇事,他们理应比希律王对耶稣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耶稣追问的背后,同时也是门徒对眼前这位救主一个确实的认信。

  彼得的响应「你是基督」是一1以外,福音书里第一次有人称耶稣为「基督」的。然而,彼得的认信到底从何而来,大概不得而知;只是,从第33节耶稣对彼得的责备可见,彼得对耶稣的认识也许仍然并不清楚(八25)。

思想:

在我们跟从耶稣的日子里,也许好像门徒一样,听到了许许多多教训、经历了许许多多神迹奇事,然而,这「许许多多」能叫我们认定耶稣是「基督」、是那一位导引我们人生方向的上帝吗?抑或,我们都只是彼得:仍然是不明不白,对这位救主没有完全的认识?
「你们说我(耶稣)是谁?」


Tuesday, 15 November 2016

第十六日:门徒所要防备的 ……

经文:马可福音八1121

8:11 法 利 赛 人 出 来 盘 问 耶 稣 、 求 他 从 天 上 显 个 神 迹 给 他 们 看 、 想 要 试 探 他 。
8:12 耶 稣 心 里 深 深 的 叹 息 说 、 这 世 代 为 甚 么 求 神 迹 呢 。 我 实 在 告 诉 你 们 、 没 有 神 迹 给 这 世 代 看 。
8:13 他 就 离 开 他 们 、 又 上 船 往 海 那 边 去      了 。
8:14 门 徒 忘 了 带 饼 . 在 船 上 除 了 一 个 饼 、 没 有 别 的 食 物 。
8:15 耶 稣 嘱 咐 他 们 说 、 你 们 要 谨 慎 、 防 备 法 利 赛 人 的 酵 、 和 希 律 的 酵 。
8:16 他 们 彼 此 议 论 说 、 这 是 因 为 我 们 没      有 饼 罢 。
8:17 耶 稣 看 出 来 、 就 说 、 你 们 为 甚 么 因 为 没 有 饼 就 议 论 呢 。 你 们 还 不 省 悟 、 还 不 明 白 么 . 你 们 的 心 还 是 愚 顽 么 。
8:18 你 们 有 眼 睛 、 看 不 见 么 、 有 耳 朵 、 听 不 见 么 . 也 不 记 得 么 。
8:19 我 擘 开 那 五 个 饼 分 给 五 千 人 、 你 们 收 拾 的 零 碎 、 装 满 了 多 少 篮 子 呢 . 他 们 说 、 十 二 个 。
8:20 又 擘 开 那 七 个 饼 分 给 四 千 人 、 你 们 收 拾 的 零 碎 、 装 满 了 多 少 筐 子 呢 . 他 们 说 、 七 个 。
8:21 耶 稣 说 、 你 们 还 是 不 明 白 么 。

     门徒从被呼召起,一直跟从耶稣,见证着许许多多次耶稣教导、医病、赶鬼等神迹奇事。即使他们曾经经历过文士对耶稣的质疑与中伤(三22),也曾于风浪之中被耶稣指责他们没有信心(四40),然而,门徒仍然坚定跟随耶稣,并且被差遣出去(六7)。只是,来到第八章这里,福音书作者却记载着耶稣对门徒一次最严厉的斥责:「还不省悟、还不明白、心里愚顽」、并且「有眼睛、看不见,有耳朵、听不见,也不记得」(1718)。犹记得「撒种的比喻」里,耶稣清楚将「外人」与「里面的人」分别开来,因而用比喻使外人「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但八1421的记载,耶稣却以这种对待「外人」的言词斥责门徒的「不明白」(21)。


     纵观《马可福音》上文一直的记载,我们不难明白耶稣对门徒的失望、甚至愤怒。事实上,即使最近的上文已经再次施行神迹,以「七个饼」喂饱四千人,如同昔日门徒一同见证的「五饼二鱼神迹」一样,而门徒也许亦对这两个神迹记忆犹新,因此,他们很快便能够响应耶稣。然而,刻下这情境却明显让我们明白到,门徒的「知道」、并不证明他们对耶稣的身份和权柄有必然的「明白」,换言之,他们也许增进了一点对耶稣的了解,不过,他们的「知道」却没有建立起对耶稣全然的「信心」与「信靠」。

     马可除了记载着耶稣与门徒的互动外,上文(1113)同时记下了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张力与对峙。11下清楚让我们知道,法利赛人对耶稣的「盘问」只求「试探」耶稣,却不在于对神迹的相信。事实上,早在迦百农,耶稣已施行许多神迹,但换来的却是诬蔑与中伤,不见得这些宗教领袖们愿意相信和接纳。毋怪乎,耶稣一句「这世代 …」(12)足告诉我们:他们「求问」、目的只在于「否定」而已。

思想:

哪怕耶稣多次施行神迹,然而,抗拒的、仍然抗拒(宗教领袖),不明所以的、继续不明不白(门徒)。因此,真正的「信仰」不能依靠「神迹」建立起来。毋怪乎,福音书从来首先要强调的,乃是耶稣对众人的教导与教训,正如六:3435记载,耶稣面对许多没有牧人的羊时,「怜悯」的起始点并非施行神迹、却是「开口教训他们」。

     让我们的信仰有根有基的建立在上帝话语里,叫我们不单「看见」、「听到」,并且是「明白」的,好叫我们对耶稣的「信心」建立在祂宝贵话语里、却并不只靠着甚么神迹奇事呢!

Monday, 14 November 2016

第十五日:「恩典」要临到所有人

经文:马可福音八1-10


8:1 那 时 、 又 有 许 多 人 聚 集 、 并 没 有 甚 么 吃 的 . 耶 稣 叫 门 徒 来 、 说 、
8:2 我 怜 悯 这 众 人 、 因 为 他 们 同 我 在 这 里 已 经 三 天 、 也 没 有 吃 的 
了 。
8:3 我 若 打 发 他 们 饿 着 回 家 、 就 必 在 路 上 困 乏 . 因 为 其 中 有 从 远 处 来 的 。
8:4 门 徒 回 答 说 、 在 这 野 地 、 从 那 里 能 得 饼 、 叫 这 些 人 吃 饱 呢 。
8:5 耶 稣 问 他 们 说 、 你 们 有 多 少 饼 . 他 们 说 、 七 个 。
8:6 他 吩 咐 众 人 坐 在 地 上 、 就 拿 着 这 七 个 饼 、 祝 谢 了 、 擘 开 递 给 门 徒 叫 他 们 摆 开 、 门 徒 就 摆 在 众 人 面 前 。
8:7 又 有 几 条 小 鱼 . 耶 稣 祝 了 福 、 就 吩 咐 也 摆 在 众 人 面 前 。
8:8 众 人 都 吃 、 并 且 吃 饱 了 . 收 拾 剩 下 的 零 碎 、 有 七 筐 子 。
8:9 人 数 约 有 四 千 。 耶 稣 打 发 他 们 走 了 、
8:10 随 即 同 门 徒 上 船 、 来 到 大 玛 努 他 境 内 。


在一个相当近的段落之间,福音书作者记载了几乎相同的一个神迹。读这「给四千人吃饱」(和合本标题)的记载,不得不与六34-44「给五千人吃饱」的神迹作互相参照的比较。

首先,八1记载这许多的人「并没有甚么吃的」,并不如六34「如同羊没有牧人」的描述。根据上文的记载,耶稣分别医好了推罗妇人女儿(七24-30)及那位外邦的「耳聋结舌」者(七31-37)。而八1「那时」也许提示我们耶稣当时候仍然在外邦地区一带。因此,这群「没有甚么吃的」群众既非「牧人的羊」、也就是外邦群众而已。

其次,第8节记载耶稣「吩咐众人坐在地上」,明显与六39-40记载他们「一帮一帮」、「一排一排」、「一百一排」、「有五十一排」系统性的安排有所不同。新约学者指出:马可于第六章是要表明犹太信仰传统的背景,然而,第八章这里却没有此意图。

最后,八8指出,众人吃饱后,收拾下来的零碎有「七筐子」,而第六章「给五千人吃饱」的神迹剩下来的有「十二个篮子」。不过,剩下多少相信并非重点;重点的乃是其中所用的器皿 ──「篮子」是当时候犹太人随身携带、用树枝编织而成的一个小篮;「筐子」乃是一个非常大、甚至大得可以盛下一个人,并且有盖的器皿。

从第六章到第八章,一个极相近的段落里却记载着两个十分近似的神迹事件,福音书作者要告诉我们:上帝的恩典既要临到犹太人,同样地,也要临到外邦人之中。

思想:

「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罗一16)── 这从古至今,透过古代众先贤先圣、也借着今天我们继续传开的福音,并不单单只局限要去到某些特定的群体之中,却要进到「世人」里面。上帝救赎的恩典既要临到「世人」,那么,我们所传的对象也就没有甚么可以被我们「选择」的道理呢!犹太人需要认识到耶稣才是他们的救主,外邦人要知道自己靠着耶稣得拯救;我们又会否将「福音」只局限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之中呢?是甚么原因使我们失去了这一份要将「福音」传给所有人的心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