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1 November 2016

第二十一日:门徒的「不明白、不敢问、不作声」

经文:马可福音九30-37

9:30 他 们 离 开 那 地 方 、 经 过 加 利 利 . 耶 稣 不 愿 意 人 知 道 。
9:31 于 是 教 训 门 徒 、 说 、 人 子 将 要 被 交 在 人 手 里 、 他 们 要 杀 害 他 . 被 杀 以 后 、 过 三 天 他 要 复 活 。
9:32 门 徒 却 不 明 白 这 话 、 又 不 敢 问 他 。
9:33 他 们 来 到 迦 百 农 . 耶 稣 在 屋 里 问 门 徒 说 、 你 们 在 路 上 议 论 的 是 甚 么 。
9:34 门 徒 不 作 声 、 因 为 他 们 在 路 上 彼 此 争 论 谁 为 大 。
9:35 耶 稣 坐 下 、 叫 十 二 个 门 徒 来 、 说 、 若 有 人 愿 意 作 首 先 的 、 他 必 作 众 人 末 后 的 、 作 众 人 的 用 人 。
9:36 于 是 领 过 一 个 小 孩 子 来 、 叫 他 站 在 门 徒 中 间 . 又 抱 起 他 来 、 对 他 们 说 、
9:37 凡 为 我 名 、 接 待 一 个 像 这 小 孩 子 的 就 是 接 待 我 . 凡 接 待 我 的 、 不 是 接 待 我 、 乃 是 接 待 那 差 我 来 的 。

《马可福音》九30-32记载了耶稣第二次预言自己受难的讲话。第一次(八30-33)预言受难的记载里,带来了彼得强烈的响应,以致耶稣要「责备」彼得。这一次预言的结果,圣经记载门徒是「不明白」、又「不敢问」的(32)。有新约学者指出,门徒的「不敢问」,真相其实是对耶稣的「不同意」。何以这样说?

按马可的记载可见,门徒自跟从耶稣起,他们向来勇于向耶稣寻根究底、问过明白的(参:四10,七17,九11),因此,门徒在这里的「不敢问」,大概难以理解为因为他们的「不明白」、以致羞于向耶稣查问。而事实上,自八27起,不管是门徒对于耶稣的身份、抑或耶稣第一次预言受难,以至在山上改变形象的经历,甚至对那位被「哑巴鬼」附着的孩子得医治的经历,明显可见耶稣与门徒之间的想法有相当的距离,因此,门徒这里的「不敢问」,也许源于他们一直以来对耶稣的「不同意」、甚至拒绝耶稣的教导。

这样的解释亦有助我们理解九33-37门徒「争论谁为大」一事。由于门徒与耶稣的想法越走越远,因此,九33-37便清楚显示了他们的心思意念已经朝向另一方向而走。由此看来,门徒「不作声」也许源于他们心底里面知道自己所行的,与对耶稣一直以来的教导相距甚远。事实上,他们的「不作声」,正好显示出他们对耶稣的教导并非一无所知,只是,他们没有选择听从而已。

耶稣看出他们的心思意念,因此,他以「接待小孩子」来教导门徒。

对当时候的社会而言,「小孩子」往往是被边缘化的、是脆弱无助的,也是最无能为力、无人理会的代表(与今天大部份家庭对「小孩子」的观念相当不同)。有新约学者指出,耶稣对门徒的教导,并不仅仅是对弱者关怀的付出,更重要的,乃是基督论与国度伦理的实践。事实上,耶稣对门徒的教导,充份地颠覆了当时候社会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阶级心态,以至门徒要认真地思考作「门徒」的真正意义,并且这「福音」如何能真真实实地走进社会、改变生命。

思想:

一个简单的反省:我们有否像门徒一样,与耶稣的教导越走越远?我们的事奉心态,会否也像门徒一样,只在乎「为大」、却并非单纯地为着福音、并见证耶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